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10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8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4月25日,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海洋地质七号”船从青岛起航,前往东海执行东海海礁等重点海域海洋区域地质调查2023年度外业调查任务,拉开“海洋地质七号”船执行2023年度海上调查作业的帷幕。

    本次外业调查将开展表层地质取样、柱状地质取样、CTD温盐深测量、浅地层剖面调查等地质地球物理调查任务,为调查区开展浅、表地层环境与结构研究提供基础地质数据。

    下一步,外业项目组将根据相关安排部署,积极开展海上调查作业,在保障安全生产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外业调查的数据质量,力争圆满2023年度首航任务。

     
    “海洋地质七号”船起航执行2023年度海上调查任务

    航空电磁法利用自然界中物质的导电特性优劣,达到判断物体内部物理、化学特征的目的。对探测地球表岩层具有独特优势。沿着飞行轨迹的每条剖面就是一个切片,众多的切片组成立体图像,清晰透视地下岩层的结构,尤其是让那些深埋的地下水库无处遁形,能够获取岩石类别、深度、层序及含水量等特征信息。

    2021年,在松嫩平原水文地质调查工作中,使用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自主研制的iFTEM-II型固定翼时间域航空电磁系统,得以在一个小时内完成150千米的扫描,获得地下650米厚度的地质体电磁响应。不仅大大提高了探测效率,也弥补了该地区300米以下白垩系含水层结构研究的短板。

    下一步,航空电磁法还将沿着探测深度更大、空间分辨率更高、解译更加准确的方向开展研发和试验,逐步实现地下800米含水层结构的精细刻画。不断扩展航空电磁法应用领域,服务地下水战略储备区划定、海水入侵范围圈定、大厚度含水层探测等多种应用场景,不断提升含水层探测能力。

    (作者系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松辽流域项目负责人)

     
    航空电磁法透视地下含水层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研究所吕君昌研究员与河南省地质博物馆徐莉博士等,在河南省栾川县秋扒乡晚白垩世地层中发现一种新的阿尔瓦兹龙类恐龙化石,命名为张氏秋扒爪龙(Qiupanykus zhangi);属名指化石发现于秋扒乡,种名赠给对栾川恐龙化石调查、发掘和保护做出巨大贡献的张栓成先生。张氏秋扒爪龙有以下特征:后部荐椎腹面发育明显的脊;前部尾椎体横突位于椎体的中部;肠骨的耻骨关节面收缩弱化呈球节状;胫骨的腓骨嵴大而呈四边形;功能性荐椎部分由6节荐椎体和2节尾椎组成;远端尾椎椎体侧面可见一小气孔。

    张氏秋扒爪龙骨骼化石与恐龙蛋壳保存在一起,存在以下三种可能性:一是纯属偶然,两者之间没有任何关系;二是该恐龙蛋是张氏秋扒爪龙所下;三是该恐龙蛋不是张氏秋扒爪龙所下,蛋壳是被其破坏的。研究发现秋扒爪龙体重约515g,而恐龙蛋重约1136g。另一方面,蛋皮表面结构研究表明该蛋皮属于窃蛋龙类的蛋。此外,秋扒爪龙具有短小粗壮、只有一个拇指并且爪子锋利等独特的前肢结构。基于以上证据,第三种可能性可更好解释二者保存在一起的原因,即张氏秋扒爪龙是用自己锋利的爪子破坏了恐龙蛋,它们可能是食蛋者。

    阿尔瓦兹龙类恐龙是高度特化的非鸟兽脚类恐龙,身体娇小、腿细长、适于奔跑,曾被视为失去飞行能力的鸟类。世界上第一例阿尔瓦兹龙类恐龙发现于蒙古,此后陆续在欧洲和美洲亦有报道。张氏秋扒爪龙是目前为止在中国发现的最年轻的阿尔瓦兹龙类恐龙。研究表明,阿尔瓦兹龙类恐龙可能才是真正的“偷蛋家族”,以窃蛋龙类的蛋为食的可能性极大。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于《中国地质》《China Geology》英文版。

    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672019)及地调项目(20160126)的联合资助。

    image001 (2)

    秋扒爪龙骨骼及线条图

     

    张氏秋扒爪龙(Qiupanykus zhangi)复原图(赵闯 绘)

    中国河南栾川发现新的阿尔瓦兹龙类恐龙化石

    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承担的国家重点基础研发课题“典型矿集区三维地质结构与矿体定位”中“多宝山矿集区综合地球物理探测”三维电法勘探专题顺利启动。截止6月28日,完成多宝山矿集区三维电法勘探的招投标、方案设计、专家评审,方案调整、相关人员和设备进场以及前期实验性测试工作,多宝山矿集区三维电法勘探正式启动。

    课题组在课题准备期扎实工作,大胆应用新技术和新方法:一是先后完成了各项仪器试验等前期准备、两种优选三维电法选型试验线的资料采集工作,并通过专家论证,得到较高评价。二是首次采用先进的WFEM法,完成了各项参数的选择实验。经专题组织专家组验收认定,采用抗干扰能力较强的WFEM法作为多宝山矿集区三维电法勘探的主要方法,能够满足在矿集区的勘探定能取得勘探深度5000m,垂向分辨能力较高的3000m透明化地质结构研究的需求。

    采用新技术采集电法数据,不仅得到了专家的认可,作为矿集区电法勘探积累采用新方法进行勘探的经验,同时,也为开展同类电法工作提供借鉴。在此期间,黑龙江省多宝山铜业股份公司和相关专题组也对本项目予以了大力协助。本次数据采集工作预计9月中旬完成全部资料采集任务。

    国家重点基础研发课题“多宝山矿集区综合地球物理探...

    2017年11月20日-22日,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主办的“珠三角海岸带填图技术方法交流与野外现场会”在广东省台山市召开。

    会议由武汉地调中心“珠三角阳江-珠海海岸带1∶5万填图试点”二级项目承办。武汉地调中心副总工程师、“扬子陆块及周缘地质矿产调查”工程首席牛志军研究员针对珠三角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质条件,结合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体会,要求二级项目紧紧围绕国家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珠三角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清洁能源开发利用等方面,找准定位,确定切入点和突破口,认真研究部署项目今后的主要工作,进一步明确科技创新目标任务。

    “珠三角阳江-珠海海岸带1∶5万填图试点”二级项目负责人分别就项目技术方法、研究思路、工作进展、主要成果等进行了汇报。“特殊地区地质填图”工程首席胡健民研究员、西安地质调查中心副总工程师李荣社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应邀参加了会议,并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取得的主要成果、存在的问题或需要重点关注的事项作了详尽的点评。

    会议特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昌前教授、吕万军教授,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王志远研究员,广东省地质调查院谢叶彩高级工程师和黄华谷高级工程师等5位专家分别就华南岩浆活动、时空演化和地热资源、海岸带调查研究方法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台山广海湾的地层结构、第四系的调查方法和离子吸附型稀土成矿规律作了学术报告。与会人员通过会议研讨和野外现场考察,从项目取得的主要成果及进展、海岸带调查方法、第四系结构研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

    来自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力学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研究所、地调局西安地调中心、地调局南京地调中心、广东省地质调查院、广东省佛山地质局、广东省地球物理探矿大队、江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九一二大队和地调局武汉地调中心等单位的40余名专家和技术人员参加了会议。

    项目交流汇报

    专家交流研讨

    淤泥质海岸野外考察合影

    珠三角海岸带填图技术方法交流与野外现场会召开

    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与老挝气象水文厅联合在老挝巴色和阿速坡成功布设了2个流动地震观测台站。

    该流动地震观测台站的成功布设,将与老挝境内原有的地震观测台站联网,为老挝提供更加全面、更加有效的地震监测能力;并将老挝境内的地震观测台站资料服务于我国地震观测台网平台,提供更多来自中南半岛的地震观测资料,以及为南中国海热点地区深部地壳结构研究提供宝贵的地震资料。

    据悉,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承担的“中国-东盟海洋地学研究与减灾防灾的倡议”项目专题三“中国-东盟地区深部构造与地震机制研究”,计划2016年-2019年间在缅甸、老挝等东盟国家开展野外踏勘、台站选址、台基测试以及共6个流动台站布设与资料采集,最终通过地震面波层析成像、远震接收函数等地震学方法获取中国-东盟地区(中部)的壳幔速度结构,并分析地震机制。在东盟地震台站分布的空白地区布设流动地震台站,可以弥补地震台站分布不均,从而提供更为丰富的地震波形数据。

            中挝两国地震观测合作代表在阿速坡台站合影

    老挝流动地震台站位置图

    中国-东盟海洋地学合作在老挝成功布设2个流动地震台...

        为探讨锆石自身微量放射性元素导致的退晶质作用对同位素定年结果准确性和可靠性的影响,提高矿物年代学的研究水平,北京离子探针中心于2014年底引进了一台HORIBA LabRAM HR Evolution型高分辨激光显微共焦拉曼光谱仪。该仪器已于近日在北京离子探针中心北清路生命科学园实验研究基地安装,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采购合同要求,顺利通过安装验收。
        LabRAM HR Evolution是完全集成型共焦显微拉曼系统,包括800毫米焦长的消色差平场光谱仪主机(配有76x76毫米的1800和600线/毫米的两块光栅),高稳定性研究级共焦显微镜,研究级大芯片尺寸空冷 CCD 探测器,波长分别为532nm和785nm的两组固体激光器、XYZ三维自动样品平台、偏振测量附件和KIA高级数据库系统,可实现整机的全自动操作,并可对样品进行二维和三维成像分析。该仪器的光谱范围为 200-2100 nm ;光谱分辨率在可见全波段 ≤0.65 cm-1 ;空间分辨率横向好于 1μm,纵向好于2μm ;光谱重复性≤±0.2cm-1 ,可充分满足矿物精细结构研究的要求。仪器调试运行基本成熟,近期将对外开放。

    北京离子探针中心新引进高分辨激光显微共焦拉曼光谱...

    6月29-30日,“中国海及邻域地质地球物理系列图”项目2014年度课(专)成果验收暨技术交流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邀请了国内知名专家对“系列图”14种专题图件和四个研究专题进行了评审验收。“系列图”主编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光鼎、国务院参事张洪涛、青岛所副所长张训华参加了验收会。

    验收期间,与会专家对“系列图”2014年度课(专)成果进行了验收,对已经编制完成作者原图的各专题图件、完成编稿原图的地理底图、研究专题完成情况以及编图说明书初稿等进行了评审,并顺利通过。其中14种专题图件包括1:300万水深地形图、地势图、重力异常(陆岛改正)图、均衡重力异常图、磁力(△T)异常图、地球动力学图、构造纲要图、新生代盆地分布图、典型剖面图、地理底图和1:100万水深地形图、地势图、地球动力学图、新构造地质图和中新生代盆地构造图。四个研究课题分别是西太平洋中新生代盆地特征研究;西太平洋地球物理特征研究;东亚大陆边缘岩石层结构研究;东亚大陆边缘俯冲带地质特征研究。

    刘光鼎和张洪涛在会议交流期间就图件编制和今后的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刘光鼎首先回顾了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的发展历程和海域“系列图”编制项目取得的成果。他强调“系列图”的编制要服务于国家主权权益、国家安全和矿产资源开发;要服务于“一带一路”战略,将地球物理的理论、综合地球物理的方法和油气勘探应用于“一带一路”建设。张洪涛认为阶段成果非常优秀,并明确提出三点希望:一是通过编制系列图件推动海洋基础地质调查;二是以编图为平台,产出一批学术成果,争取在国际学术舞台上出彩;三是努力将系列图的编制做成一个精品项目,在总结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推动十三五的工作

        据悉,来自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同济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山大学、国家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等13家单位的百余名科研工作者参与了项目实施。

     

    “中国海地质地球物理系列图”项目举办成果验收暨技...

    克劳德管类(cloudinids)化石是埃迪卡拉纪晚期管状化石的典型代表,在全球分布广泛且具有重要的演化意义。同时,这类化石有潜力成为埃迪卡拉系最末阶底界界线层型(金钉子/GSSP)的标准化石,因此在生物地层划分与对比方面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以往对这类化石的微细结构和物质组成认识有限,对其亲缘关系等方面的认识也存在争议。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研究所杨犇博士及其合作者近年来首次在蒙古发现了埃迪卡拉纪管状化石(Zuunia chimidtsereni),该发现解决了长期以来该地区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的争议问题,即确定Zuun Arts组下部属于埃迪卡拉系,而非寒武系。同时通过扫描电镜、能谱分析和拉曼光谱等分析手段,在其物质组成和超微结构方面取得了诸多新认识。

    一是确定克劳德管类化石的生物属性为环节动物。此前主要有两个观点:环节动物(如龙介虫、沙蚕、西伯利加虫等)或刺胞动物(如珊瑚、水母等)。通过对化石及现生环节动物的超微结构研究,揭示出克劳德管类化石形态和结构成分与现生环节动物更为一致,认为克劳德管类属于环节动物,可能是其干群组成。同时也进一步表明,克劳德管类不但延续到寒武纪,也可能延续到更晚的地质时代,与现生的环节动物之间存在演化学关系。

    二是首次在克劳德管类化石中发现了有机质残留。综合超微结构和成分分析,提出Cloudinids类化石可能没有发生生物矿化,其原始成分是几丁质或角蛋白类的有机质。由于克劳德管类(cloudinids)是已知最早具有骨骼的生物类型,这一观点也揭示出地球历史上最初形成的骨骼应该为有机质骨骼。

    三是提出了克劳德管类化石的不同埋藏相。埋藏学分析表明,该类化石存在至少5中埋藏相(磷灰石、碳酸盐岩、黄铁矿、硅化、磷灰石-有机质相),掩盖了其原始的有机质特征,这是导致以往许多学者认为此类化石存在钙质骨骼的主要原因。

    本项研究得到了基本科研业务费、国家自然基金委、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的联合资助,成果发表在《Scientific Reports》上。

    论文信息:Ben Yang, Michael Steiner, James D. Schiffbauer, Tara Selly, Xuwen Wu, Cong Zhang, Pengju Liu, 2020. Ultrastructure of Ediacaran cloudinids suggests diverse taphonomic histories and affinities with non-biomineralized annelids. Scientific Reports 10, 535.

     

    图1 蒙古西南地区埃迪卡拉纪Zuun Arts组管状化石 Zuunia chimidtsereni (A-P),I为CT图像。Q, R, 蒙古西南地区寒武纪Salanygol组早期管状化石Rajatubulus sp. 比例尺 (D), 10 μm; (B), 20 μm; (L), 50 μm; (E,F), 200 μm; 其它, 100 μm.

    图2 Zuunia交错编织结构和有机质残留 (A–D)与现代深海管状蠕虫(Siboglinids,E)的对比。比例尺 (A1–C1), 200 μm; (A2), 25 μm; (B2), 50 μm; (A3, E1), 50 μm; (B3, C2), 5 μm; (D1, E2), 2 μm; (D2), 200 nm。

     

    图3 Zuunia和克劳德管化石阴极发光及拉曼光谱分析。A-C生物显微镜和阴极发光(红色)对照图。D,化石拉曼光谱数据显示存在大量低成熟度碳单质(1350 cm-1、1600 cm-1),为有机质降解形成。E,围岩拉曼光谱数据显示不含有机质。比例尺:(C2), 10 μm; 其他 200 μm

     

    图4 现代深海管状蠕虫(Siboglinid)。(A1) Alaysia sp. 冲绳海槽, No. 194A5321. (A2) A1的破碎部分显示有机质壳体也存在脆性形变特征。 (A3) A1部分放大显示领状结构。(B) Arcovestia ivanovi,马努斯海盆,显示稀疏的领状结构。 (C) Tevnia jerichonana 显示壳体的领状结构分布和数量在单一标本上也可呈现很大变化。 

    埃迪卡拉纪克劳德管类化石研究取得新进展

    2018年8月9日,法国国家科研中心水文地质研究所、法国岩溶水文地质研究协会理事王晓光博士到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开展学术交流与研讨。

    岩溶所研究员带领王晓光博士先后参观了甑皮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和自然资源部野外科研基地-桂林丫吉试验场,并介绍了岩溶水文地质研究的进展。双方围绕岩溶水文地质以及岩溶研究的新方法和新技术展开了交流与讨论。

    王晓光博士为岩溶所科技人员做了题为“水力层析成像技术(Hydraulic Tomography)研究进展及其在裂隙和岩溶含水层中的应用”以及“岩溶裂隙演化初期的水流结构”的学术报告。报告中介绍了水力层析法的特点,以及反演岩溶缝洞系统水文地质参数方面的进展;重点介绍反演模型在算法上的改进,以及通过获得渗透系数和储水率建立岩溶缝洞系统结构的解析过程。与会人员一起探讨多孔介质结构研究中采用地球物理和示踪试验等方法以应用于模型验证的可能。

    报告提出了水力层析法在岩溶介质方向的发展前景,将更深入地理解单个溶蚀裂隙的形成机制;在野外场地的应用中,结合水化学观测,研究由断层、裂隙及节理构成的网络系统中岩溶的形成机制。参会的科技人员就有关问题进行了交流与讨论。

    此次交流为岩溶的定量研究以及岩溶水建模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参观丫吉试验场ZK6分层监测系统 

     参观甑皮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法国国家科研中心水文地质研究所到岩溶所开展学术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