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3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3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10月15-18日,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年会(CGU)第四次会议在北京成功举办。本次年会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地震学会、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组委会、中国地质学会构造地质学与地球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及中国地质学会区域地质与成矿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旨在搭建学科交叉平台,促进融合与创新。年会设有“油气成藏机理”“非常规油气勘探与开发地球物理理论基础”“沉积物源分析”“微孔隙岩石物理与非常规油气”等十余个与当前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密切相关的专题。

    近年来,地调局武汉地调中心在中扬子地区开展了系统的页岩气调查勘探工作,获取了较丰富的基础地质资料和认识,并在宜昌地区实现了寒武系页岩气调查勘探的重大发现。为进一步提升基础地质调查工作和理论研究的有机融合,力求实现非常规油气成藏理论创新,鼓励年轻地质科技人员开拓视野、把握动态、追踪前沿、学习交流。地调局武汉地调中心油气室派遣从事油气地球物理、储层评价及油气地球化学专业研究的3名博士参加了年会。其中,王保忠博士还以“华南早石炭世近缘油气藏形成模式”为题在会上作了口头报告。该报告以中国地质调查局在桂中坳陷的勘探成果为切入点,进一步对比了泥盆-石炭纪转折时期发育于贵州的火烘组、旧司组,湘中及湘东南的天鹅坪组、邵东组等富有机质泥岩的形成环境、地化特征及后期改造事件;并建议应加强早石炭世富有机质泥页岩的地层穿时对比研究、生气阶段划分研究、上下地层旋回组合研究及断裂、岩体破坏性研究等工作,以实现对区内上古生界有利页岩层位的分区、分块评价工作,进而为勘探开发打好基础。

    参加此次会议,3名年轻地质科技人员进一步明确了各自专业学术研究方面的前沿动态和发展方向,也展现了武汉地调中心地质科技人员良好的精神面貌和学术氛围。

    王保忠博士作学术报告

    在学术海报展览区参观讨论 

    开拓视野 追踪地学研究动态与前沿

    2016年3月23—27日,在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国土资源部/广西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的组织协调下,中国科学院袁道先院士带领地科院岩溶所的三名科研人员,为西南大学、桂林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广西地质调查院及地科院岩溶所的部分研究生和新职工等近40人进行了为期五天的桂林周边岩溶地貌、岩溶形态野外实习教学。

    桂林是岩溶研究的圣地,其峰林地形以“中国式岩溶” 而闻名,地表和地下、宏观和微观、溶蚀和沉积形态齐全, 而且地表宏观岩溶形态规模大, 正负岩溶形态反差强烈, 是进行岩溶形态组合研究、岩溶地貌演化和岩溶动力系统研究的理想场所。实习的前三天,从尧山到西山、穿山、普陀山,从仁头山到雁山再到漓江边,从海洋山到南圩再到西塘,在漓江两岸、多个断面,在实习教员的带领下,大家认识了各种地表、地下岩溶形态的特征和成因, 以及“岩溶形态组合”的意义;理解了外源水和红层对桂林峰林地貌演化的意义。第四天考察了有30年历史的岩溶研究基地——丫吉试验场,大家对丫吉表层岩溶带、岩溶泉的特点及研究方法进行了学习。第五天为学生实习课后作业,学生通过爬老人山,进一步理解了红色角砾岩及其对桂林地貌演化的意义。

    山如簪来水如带,杜鹃花在阳光下更加红艳,84岁高龄的袁道先院士时而会心地聆听讲解,时而亲自将桂林山水的演化娓娓道来,指导年轻的岩溶地质工作者们从新角度认识了岩溶地貌,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这几天大家学到的,不仅仅是不同的岩溶形态,更是一种山水在心中,心中有山水的情怀。

    袁道先院士带队开展桂林岩溶地貌野外实习教学

        受国家科技部委托, 9月9-10日,国土资源部科技和国际合作司在北京组织有关专家,对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承担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国与周边国家毗邻地区重点成矿带成矿规律对比研究”课题进行了验收。

        “中国与周边国家毗邻地区重点成矿带成矿规律对比研究”课题(编号2006BAB01A03)隶属于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中西部大型矿产基地综合勘查技术与示范”重大项目,2006年启动,2010年底结束。课题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承担,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吉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新疆地质矿产研究所等7单位参加。

        自课题启动以来,在国土资源部国际与科技合作司的领导下,在项目办公室的指导下,课题承担单位认真组织,各参与单位、科研人员积极行动、密切配合,紧紧围绕跨越我国北部、西部和西南国境的中南蒙古—大兴安岭、兴都库什—西昆仑和三江—湄公河等三个成矿带开展成矿规律对比研究,经过4年多时间的共同努力,圆满完成了科技部下达的课题任务和考核指标。

        验收会上,以翟裕生、李廷栋、滕吉文等院士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对课题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专家组认为:首次编制完成的《中国大陆周边毗邻地区重要成矿带1∶100万成矿规律综合编图技术要求》(修订稿),使跨境成矿带对比有一个统一标准和平台。在此基础上编制了三个重要跨境成矿带1∶100万地质、构造、矿产系列图件,基本上掌握了重要跨境成矿带地质矿产特征,为中国大陆境内外成矿带成矿规律对比研究奠定了基础。建立了三个重要跨境成矿带矿产地数据库,为今后开展我国周边地区地质矿产工作,搭建了信息平台。课题组系统分析了我国及邻区地质和成矿作用,提出了我国周边三个重要跨境成矿带成矿区划,深化了对中国大陆周边地区成矿地质背景、矿产特征、控矿因素等方面的认识,揭示了重要跨境成矿带成矿地质规律,对开展境外勘查具有指导作用。重点开展了跨境成矿带地质找矿方法技术组合研究;在跨境成矿带成矿规律对比研究基础上,对境内相应成矿带的找矿工作提出了新认识;圈定出境外找矿靶区16处,对于支持“走出去”勘查开发境外矿产资源具有重要作用。开展了国际合作研究与实践,深化了与周边国家地学机构的联系,为进一步开展地质合作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时课题培养了一批人才,课题综合效益明显。

        专家组认为课题全面完成了合同任务书规定的任务,达到了考核指标的要求。研究报告资料翔实,内容丰富,成果具有创新性和重要的实用价值。

    中国与周边国家毗邻地区重点成矿带成矿规律对比研究课题验收会会场

    中国与毗邻国家科技支撑课题通过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