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工作动态 > 直属单位

袁道先院士带队开展桂林岩溶地貌野外实习教学

来源:地科院岩溶所 作者:肖琼/文 彭文杰 、黄炳慧 、肖琼/图 发布时间:2016-04-05

2016年3月23—27日,在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国土资源部/广西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的组织协调下,中国科学院袁道先院士带领地科院岩溶所的三名科研人员,为西南大学、桂林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广西地质调查院及地科院岩溶所的部分研究生和新职工等近40人进行了为期五天的桂林周边岩溶地貌、岩溶形态野外实习教学。

桂林是岩溶研究的圣地,其峰林地形以“中国式岩溶” 而闻名,地表和地下、宏观和微观、溶蚀和沉积形态齐全, 而且地表宏观岩溶形态规模大, 正负岩溶形态反差强烈, 是进行岩溶形态组合研究、岩溶地貌演化和岩溶动力系统研究的理想场所。实习的前三天,从尧山到西山、穿山、普陀山,从仁头山到雁山再到漓江边,从海洋山到南圩再到西塘,在漓江两岸、多个断面,在实习教员的带领下,大家认识了各种地表、地下岩溶形态的特征和成因, 以及“岩溶形态组合”的意义;理解了外源水和红层对桂林峰林地貌演化的意义。第四天考察了有30年历史的岩溶研究基地——丫吉试验场,大家对丫吉表层岩溶带、岩溶泉的特点及研究方法进行了学习。第五天为学生实习课后作业,学生通过爬老人山,进一步理解了红色角砾岩及其对桂林地貌演化的意义。

山如簪来水如带,杜鹃花在阳光下更加红艳,84岁高龄的袁道先院士时而会心地聆听讲解,时而亲自将桂林山水的演化娓娓道来,指导年轻的岩溶地质工作者们从新角度认识了岩溶地貌,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这几天大家学到的,不仅仅是不同的岩溶形态,更是一种山水在心中,心中有山水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