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30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24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相关搜索

检索范围:

    近日,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成功引进一套国际先进的微动探测系统(A1-3D)。

    微动探测系统是一种基于天然源地震波原理的先进探测技术。它通过被动接收来自地球背景(如海浪、风声、人类活动等)产生的微弱振动信号,解析地下介质的波速结构,从而实现从浅表到深部地质体的“三维透视”。与传统的主动震源勘探方法相比,该系统具有绿色经济、抗干扰性强、探测深度范围广、分辨率高等优势,不仅能满足传统地震探测需求,更在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地热资源勘查、矿区采空区与老窑水精准定位、第四系地层精细划分、含水破碎带界定等前沿和难点领域展现出独特价值。

    系统目前已在辽宁大石桥矿区、内蒙古奈曼旗农牧交错带、西藏冈底斯山脉海拔5000米的高原地区等多个高难度勘探场景中取得显著成效,提升了水环所在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探测能力。

    水环所启用微动探测系统 为地质调查注入“透视”新动...

    由中国地质调查局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以下简称“郑州综合利用所”)牵头编制的《合成超硬材料用叶蜡石》(T/HAS 141-2024)团体标准近日顺利通过河南省标准化协会组织的专家技术审查,并于2024年11月28日发布实施。该标准填补了叶蜡石用于超硬材料领域的空白。

    郑州综合利用所联合有关单位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国内外用于超硬材料合成的传压密封介质块叶腊石产品要求,多次征求意见和试验验证,完成了《合成超硬材料用叶蜡石》标准编写。该标准界定了合成超硬材料用叶蜡石的牌号及其理化指标,形成了产品质量标准。

    该团体标准的技术指标科学合理,适应实际生产要求,为生产应用企业指明方向,对促进叶蜡石高值化利用,支撑我国超硬材料产业链群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郑州综合利用所编制的《合成超硬材料用叶蜡石》团体...

    共和盆地干热岩压裂与定向钻探现场 

     

    该成果由青海共和盆地干热岩勘查与试采科技攻坚战指挥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牵头,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科学院、中国地质调查局勘探技术研究所等单位参与完成。牵头完成人为文冬光、张二勇。

    其主要进展及创新:

    1.成功实现我国首例干热岩规模化储层建造。

    2.实施两眼深度超过4000m、井底温度超过200℃的双靶点干热岩定向井。

    3.建立以热源机制为基础、天然裂隙精细刻画为核心,物模实验确定关键参数,数值模拟分析拟合校正的干热岩储层描述与裂隙预测方法。

    4.首次系统提出干热岩应力波及、有效裂缝、进液范围的多重改造体积概念及定量界定方法。

    5.形成以当地环境可承载力为阈值,断层力学稳定评价为基础,微震统计分析与模型预测相结合的诱发地震评价与预测技术。

    6.打造形成集地质、钻探、压裂、监测、环评和实验模拟等多专业融合的干热岩攻坚团队。

     

     
     
    青海共和盆地干热岩规模化压裂造储取得重大突破

    2018年12月18日-20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矿产资源研究所郑绵平院士等一行5人,作为合肥国轩高科特邀嘉宾,参加了在安徽合肥举办的“国轩高科第八届科技创新大会”,大会主题为“勤于正道 止于至善”。与会代表就锂矿资源、新能源电池、氢能燃料电池、绿色制造、新能源汽车网联数据库平台、电动汽车安全评价与测试、动力电池回收等内容进行深度交流与研讨,这是一场由企业组织的有关新能源科技创新的盛会。

    19日,郑绵平院士为大会作了题为“全球锂资源新分类与可持续发展”的主题演讲。郑绵平院士从全球卤水盐湖锂矿资源储量、锂矿最新分类、提锂技术、以及锂矿未来发展趋势等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20日,陈仁义所长作了题为“新能源汽车发展对全球矿产资源格局的影响”主题演讲。主要内容包括:新能源汽车的界定及其与能源资源的关系、研究分析了新能源汽车对关键矿产资源原料需求的影响程度、预测了新能源汽车未来20余年的产量、预测评估了新能源汽车发展对全球和中国石油、铜、铝、锂、钴、镍、石墨等17种矿产需求格局的影响等。

    11月初,《资源所和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联合实验室框架协议》(以下简称《联合实验室框架协议》)经请示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批准。20日上午,双方举行了隆重的协议签订仪式。资源所与国轩高科工程研究总院签订了该协议。该协议的签署,标志着资源所实现所企合作,产学研用的结合,取得突破性进展,对于促进该所锂矿等新能源新材料矿产资源产业化、提升基础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据悉,中国工程院院士吴锋、郑绵平等6位院士参会。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日本、新加坡等国家的一流科研院所、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国内主流车企等单位的400人参会。

     

     

     
     
    资源所应邀参加国轩高科第八届科技创新大会签订《联...

    为加强在读研究生的保密、安全意识,贯彻保密、安全工作各项要求,1月4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力学研究所组织在读研究生开展保密和安全培训,全所共54名研究生参加了此次培训。

    此次培训主要有三项内容,分别是保密图件、资料的分类、界定,工作区消防安全工作,野外安全生产常识介绍等。增强了学生对保密工作认知,对用电和消防安全认知,增加了出队前准备工作、野外宿营、野外作业以及北斗使用等方面的知识。

    会议强调,加强保密和安全工作是国家形势的需要,部、局对于各单位保密和安全工作都提出了新要求,要认清保密、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引起重视,并要求地质力学所在读研究生提高政治意识和敏感性,遵守社会公德,珍惜当下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早日为地质力学事业贡献力量。

     

     
     
    地质力学所开展研究生保密和安全培训

    近日,中国政法大学国土资源法研究中心主任李显冬教授向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中国地质图书馆)捐赠了《晋杨绍买地莂》、《天成三年买地碑》原拓片复制装裱件等珍贵的文献资料。

    李显冬教授师从法学大家张晋藩教授,与地质图书馆有很深的渊源,参与过地质矿产部、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等单位委托的《采矿权法律制度研究》、《矿产资源的买卖、出租和其它转让形式的界定及有关法律问题的研究》、《矿业权立法及其市场运作的相关法律问题研究》等项目的研究工作,在矿业法、土地法、农业法等专业领域有很深的造诣。本次在文献中心情报室王淑玲研究员的牵线帮助下,李显冬教授与采编室进行了接洽,并将可以全面反映中国土地制度变迁及国内矿业权立法工作的《中国土地立法研究》、《中国矿业立法研究》等11册书籍以及可以证明我国古代土地买卖已有明确契约的《晋杨绍买地莂》、《天成三年买地碑》原拓片复制装裱件赠予中国地质图书馆。

    “民有私约如律令”这一合同习语,公元284年即刻于《晋杨绍买地莂》上,比西方的民事契约出现还早了三百年。1918年﹐罗振玉将他所收集到的19种地券汇编成《地券征存》,其中也包括了《晋杨绍买地莂》,是中国民间契约与土地买卖合同研究最重要的历史文献之一,除此之外《晋杨绍买地莂》在书法艺术上亦是不可多得的精品,是西晋隶书碑刻的代表作。《天成三年买地碑》亦属具有特殊历史价值的重要碑刻作品。

    地学文献中心馆藏建设是部、局科研工作的重要文献支撑,自然资源部组建以来,采编室加大了资源的收集、收捐、采购力度,满足了部局在新形势下的工作要求。地学文献中心主要负责人提出“馆藏丰富、资料搜集不能仅靠采编室”,通过各处室的协助与支持,进一步丰富了馆藏文献资源,提升了地学文献中心的资源保障能力。

     
     
    加大资源收集力度 提升地学文献保障能力

    1211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中国地质图书馆)加大资源收集、收捐、采购力度,满足部局工作需求中国政法大学国土资源法研究中心主任李显冬教授捐赠了《晋杨绍买地莂》、《天成三年买地碑》原拓片复制装裱件等珍贵的文献资料。李显冬教授师从法学大家张晋藩教授,与地质图书馆有很深的渊源,其参与过地质矿产部、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等单位委托的《采矿权法律制度研究》、《矿产资源的买卖、出租和其它转让形式的界定及有关法律问题的研究》、《矿业权立法及其市场运作的相关法律问题研究》等项目的研究工作,在矿业法、土地法、农业法等专业领域有很深的造诣,本次在文献中心情报室王淑玲研究员的牵线帮助下,李显冬教授与采编室进行了接洽,并将可以全面反映中国土地制度变迁及国内矿业权立法工作的《中国土地立法研究》、《中国矿业立法研究》等11册书籍以及可以证明我国古代土地买卖已有明确契约的《晋杨绍买地莂》、《天成三年买地碑》原拓片复制装裱件赠予中国地质图书馆。 

    “民有私约如律令”这一合同习语,公元284年即刻于《晋杨绍买地莂》)上,比西方的民事契约出现还早了三百年。1918年﹐罗振玉将他所收集到的19种地券汇编成《地券征存》,其中也包括了《晋杨绍买地莂》,是中国民间契约与土地买卖合同研究最重要的历史文献之一,除此之外《晋杨绍买地莂》在书法艺术上亦是不可多得的精品,是西晋隶书碑刻的代表作。《天成三年买地碑》亦属具有特殊历史价值的重要碑刻作品。 

    文献中心馆藏建设是部、局科研工作的重要文献支撑,自然资源部组建以来,采编室加大了资源的收集、收捐、采购力度,满足了部局在新形势下的工作要求。刘延明同志提出“馆藏丰富、资料搜集不能仅靠采编室”,通过全中心各处室的协助与支持,进一步丰富了馆藏文献资源,提升了文献中心的资源保障能力。 

     

    《晋杨绍买地莂》、《天成三年买地碑》拓片

     

     
     
    加大资源收集和捐赠力度 提升文献中心保障能力

    新华社北京2月28日电 题:新气象,开创民主法治新局面——从2018年两会看全面依法治国新实践

    新华社记者杨维汉、罗沙、丁小溪

    新华社记者 卢哲编制

    坚定不移走全面依法治国之路,让人民更好地当家作主。

    踏着春天的脚步,5000多名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将聚首北京,履行职责、共商国是。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吹响全面依法治国号角,党的十九大为新时代民主法治建设指明方向。亿万人民满怀期待,党的十九大后的首次全国两会,必将推动全面依法治国迈上新的征程、呈现新的气象。

    标定民主法治建设新方位

    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全面依法治国实现历史性突破,为新时代民主法治建设标定下鲜明的历史新方位。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三者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伟大实践。

    坚强的领导核心,是民主法治建设的根本保障——

    “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加强对法治中国建设的统一领导。”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这一表述,因其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深刻的现实意义引人瞩目。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全面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带头崇尚法治、践行法治,形成一系列法治建设新理念……五年多来,我们党运用法律手段领导和治理国家的能力显著增强,团结带领人民开启民主法治建设新征程。

    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是民主法治建设始终不变的底色——

    数据显示,2017年国务院各部门牵头办理人大代表建议7471件,政协委员提案3665件,并已全部按时办结。

    从基层立法联系点让百姓心声直达国家立法机关,到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让人民更有效监督宪法法律实施;从协商议政新格局汇聚各方智慧,到爱国统一战线巩固发展集纳睿智良策……五年多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倾听民声、广集民智,“中国式民主”日益展现出旺盛活力。

    依法治国,确保经济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在全球安全风险不断攀升之际,中国已经成为许多外国人艳羡的“平安绿洲”。

    五年多来,立法工作回应时代命题,引领国家发展,更加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民意愿。司法体制改革动真碰硬,着力破解一切阻碍公平正义的顽瘴痼疾。法治政府建设集中发力,促进经济社会活力进一步迸发。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筑牢制约权力运行的法治“笼子”……

    “监察法草案已经过全国人大常委会两次审议,即将提交全国人代会审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徐汉明说,“制定国家监察法、设立国家监察委,将为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依法治国打下更坚实的制度基础。”

    顺应民主法治建设新要求

    顺应时代发展、回应时代关切,是民主法治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婚姻法司法解释有关规定引发的“离婚后被负债”问题,近年来引起社会广泛讨论。

    最高立法机关2016年以来收到近千件公民提出的审查建议;2017年全国人代会上,45位代表提出建议,要求对司法解释规定进行审查;2018年初,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对夫妻共同债务认定问题的最新司法解释。

    从“一方负债二人背”到合理界定共同债务——规则的修改折射民主法治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凸显人民日益增长的对民主法治的需求、对法治品质的要求、对公平正义的期待、对安全保障的法律依赖等,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对民主法治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中国法学会副会长张文显说。

    人民期待权利有保障、权力受制约、公正可预期的良法善治,期待对自身发展能有更长远的预期和更持久的信心……

    踏上新征程,民主法治建设更加强调保障人民权益。

    从实施修改后的行政诉讼法破解“民告官”难题,到编纂民法典保障人民权利;从实施立案登记制改革方便人民群众依法表达诉求,到构建中国特色轻罪诉讼制度体系加强人权司法保障……人民权益靠法律保护、法律权威靠人民维护的良好局面正在加速形成。

    促进新发展,民主法治建设为社会进步汇聚正能量。

    从完善经济立法、助力创新驱动发展,到夯实市场监管制度,健全法治化营商环境;从各级人大代表积极履职尽责,到全国政协常委会会议、双周协商聚焦经济社会发展热点……促进改革发展蹄疾步稳,谱写更加靓丽的成绩单。

    面对新变化,民主法治建设始终坚持人民当家作主。

    推进乡镇人大工作和建设,健全村民自治组织,探索符合实际的基层民主形式,钱咋花、事咋办,大家说了算,基层民主建设焕发出蓬勃生机……在制度的框架内,人民的民主权利有序行使,画出最大同心圆。

    人民意志是推动改革的力量源泉,民主法治是维护人民利益的制度保证。今年政协大会将审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修正案)》草案,进一步完善协商议政格局,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

    “我国协商民主呈现多层次、制度化发展态势,将有序参与、平等意识、民主监督、科学决策、协调各方、和谐发展等融为一体,其核心就是凝聚广泛共识,求取人民意愿的最大公约数。”全国政协委员朱晓进说。

    破解民主法治建设新课题

    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

    党的十九大擘画了我国民主法治建设的壮美蓝图,顺应新要求、把握新机遇,法治中国建设进入新时代。

    ——让民主法治更好保障经济发展。

    2月12日上午,最高人民法院第一法庭,国徽高悬、气氛庄严。审判长孙华璞敲响法槌,备受关注的张文中诈骗、单位行贿、挪用资金再审一案正式开庭。

    产权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石。最高法决定人民法院再审3起重大涉产权案件,让人们切实感受到党中央以法治方式护航改革发展的坚定决心。

    规范重大行政决策程序,避免公共决策“拍脑袋”“一言堂”;公布全国所有省市县三级政府部门权责清单,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各级政府运用民主法治思维和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让创业干事的市场环境日益清朗。

    ——让民主法治更好守护安居乐业。

    这个冬天,哈尔滨市部分城区比以往早10天供暖试运行,居民提前入“暖冬”。这一转变,源起于黑龙江省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上的8件提案。

    “民主党派提交的民生提案,得到了政府回应、企业响应、群众点赞。”民盟黑龙江省委秘书长李福生由衷地说。

    众人的事情众人商量。民主法治建设必须让人民收获满满的幸福感和安全感。

    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以雷霆之势拉开序幕,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聚焦生态环境和食药安全,各级法院加强民生案件审判执行……人民群众的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正在得到更充分的保障。

    ——让民主法治更好捍卫公平正义。

    “于欢故意伤害案”从二审开庭到宣判,山东高院通过微博进行了全程直播,大量庭审细节、案件关键信息第一时间通过网络清晰呈现在人们面前,恰如一场“全民法治公开课”。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正义是最强的力量。

    网络直播庭审让公平正义“看得见”,人民陪审员参审案件突破300万件,多元化纠纷解决体系更好化解民忧、维护民利,公共法律服务覆盖城乡各领域各群体……司法民主有序扩大,民主法治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法治与民主的深刻内涵得以彰显,让人民对公平正义的信心稳步提升,值得点赞!”全国政协委员钱学明说。

    ——让民主法治更好为实现中国梦保驾护航。

    从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到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到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党的十九大奏响新时代法治最强音。

    防范化解重大社会风险,努力做到发现在早、防范在先、处置在小;更加注重改进执法司法方式,努力营造公正、透明、可预期的法治环境;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科技为民主法治建设打造新动能、开辟新境界……民主法治建设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坚实支撑。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2018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开局之年,也是改革开放40周年。即将召开的全国两会,必将为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凝聚更加磅礴的智慧与力量!

     

    新华社:新气象,开创民主法治新局面——从2018年两...

    为促进项目顺利实施,迎接2018年的中期评估,2018年2月1日-3日,喀斯特断陷盆地石漠化演变机理及综合治理技术与示范项目组在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召开了研讨会。

    项目负责人曹建华研究员对项目在2016年7月-2017年12月期间取得的进展进行了汇报,并提出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各课题负责人分别汇报了课题的总体进展和目标完成情况。各专题负责人针对各专题总体目标和中期目标,详细汇报了已有的进展、对中期评估的贡献以及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的方案。

    2016年7月-2017年12月期间,项目界定了喀斯特断陷盆地的范围、类型和数量;研究了喀斯特断陷盆地地质-生态特征以及石漠化演变规律,揭示了影响植物种子萌发和幼苗成活的主要限制因子;探索了断陷盆地地表、地下水资源高效利用与优化调控机制;开展了断陷盆地土壤流/漏失机理与土壤质量提升技术研究;开展原地种源的收集和萌发、近自然植被恢复迁植、人工林草植被营造等试验,揭示断陷盆地石漠化区植被退化与恢复生态学机制;研发了喀斯特断陷盆地因地适宜的生态产业链,重点构建特色生物资源塔拉产业链;初步集成了断陷盆地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与技术。建立蒙自、泸西和建水等三个示范基地;发表SCI 论文7篇,中文核心13篇;发明专利3项、实用型专利2项;筛选产业植物品种3个,建立示范区2073亩;举办国际培训2次。

    通过本次会议,进一步聚焦了项目目标及各课题、专题的科学问题。最后,项目负责人会同课题负责人和专题负责人,提出了项目迎接中期评估工作方案。

    项目首席科学家曹建华研究员、各课题负责人、各专题负责人及项目相关科研人员出席了会议。

    喀斯特断陷盆地石漠化演变机理及综合治理技术与示范...

    近日,我国水科学领域顶级学术期刊《水利学报》公布了历经一年的推荐、评选和公示的“2016年度《水利学报》十大优秀论文”,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张光辉科研团队发表的“灌溉农业的地下水保障能力评价方法研究-黄淮海平原为例”入选“十大优秀论文”。

    该十大优秀论文是从2016年度《水利学报》刊发的12期、177篇论文中评选出的,包括天津大学钟登华院士的“基于改进重抽样法的高拱坝施工进度仿真研究”、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王浩院士的“变化中的流域‘自然-社会’二元水循环理论与研究方法”、清华大学吕立群教授的“怒江泥石流扇地貌特征与扇体堵江机理研究”和河海大学王卫光教授的“多模式集合模拟未来气候变化对水稻需水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等论文。

    “灌溉农业的地下水保障能力评价方法研究”成果是张光辉研究员入选“国土资源部科技领军人才计划”(首批,2013-2016年)期间完成的重要创新成果,它针对我国北方粮食主产区地下水作为农业灌溉主要水源所面临的地下水超采加剧与灌溉用水对地下水依赖程度日益提高的重大现实问题,通过农业灌溉用水强度与降水量和农作物播种强度之间关系研究,以及灌溉农业用水对地下水依赖程度和对地下水超采影响特征研究,破解了如何界定国家粮食主产区对地下水依赖程度和保障能力的关键难题问题,包括气候变化、水文地质条件和灌溉农业种植制度及农作物布局结构等区域性差异影响,既考虑了地下水资源自然承载能力,又充分反映了灌溉农业对地下水需求程度、依赖性和超采现状,同时还满足了便于全国范围(例如华北平原、东北及西北地区等)进行灌溉农业的地下水保障能力在统一平台上对比分析。该文全面介绍了如何破解该难题的研究基础、重要发现和创建的相应评价理论方法,以及在黄淮海平原全区实际应用成果。上述成果曾获“中国地质学会2015年度地质科技十大进展”、“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2015年度地质科技十大进展”和“河北省2015年度科技进步二等奖”。

     

     

     

    灌溉农业的地下水保障能力评价方法研究获《水利学报...

    为加快推进国家地学文献目录中心建设项目研究工作,深入了解国内地学文献,特别是早期地学文献出版情况。地学文献资源采集与服务子项目组历时近一年对1900年-1930年我国出版的地学文献进行搜集整理,获得这个时期出版的地学图书约三千余种,报刊篇目文献逾万篇,涉及收藏单位众多。1900年至民国时期作为一个重要学科发展阶段,特别是1911年民国起“地质”二字在国内开始广泛使用后,早有必要对“地学”资料进行全方位的整理和研究。由于这一历史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本项目组所搜集、整理的图书、期刊目录也就成了重要的书目文献。针对搜集整理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子项目组于2017年11月22日在地学文献中心举办了“地学文献总书目建设研讨会”。

    地学文献中心采编室马翠凤主任汇报了国家地学总书目项目进展,包括目前地学文献搜集类型、数量、年代分布、语种分布等,并向各位专家求解项目进行中、文献搜集中碰到的问题。单昌昊副馆长、薛山顺副馆长建议从题目入手,综合考虑,界定作者、语种、文献类型,并考虑当时的时代背景、学科发展情况,不能孤立的摘录文献;李裕伟院长在此基础上介绍了民国前后国内地学学科发展情况及地学学科分类,并对检索中碰到的问题进行了解答;李廷栋院士介绍了前人所做的总结工作,包括地震资料、青藏高原的相关地质资料以及外国人当时对国内地学所做的研究;顾犇老师从文献整理的角度提出了对地学文献排序、分类的意见;子项目组成员也在研讨会上各抒己见,并向专家求教了地学文献的界定、资料搜集等方面的问题。

    召开本次研讨会,子项目组成员受益匪浅,专家们的指导更是开拓了子项目组的思路,提供了新的文献搜集方式,也指明了下一步工作方向。

    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廷栋、原地质矿产部地质矿产信息研究院院长李裕伟、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顾犇、地学文献中心副馆长单昌昊、副馆长薛山顺及子项目成员参加了研讨。

    介绍文献目录搜集整理情况

    院士、专家给子项目组提供意见和建议

    地学文献中心领导向子项目组提出意见建议

    地学文献中心成功举办国家地学总书目建设研讨会

    8月31日,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朱日祥院士来到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开展学术交流,并做了《丝路沧海及其科学前沿》的学术报告。

    “丝路”代表特提斯洋消亡后影响到的区域,“沧海”则是指地质历史时期海—陆变迁的动力学过程。特提斯构造域东起澳大利亚东北部,经东南亚、印缅山脉进入青藏高原、伊朗高原,向西进入地中海直达欧洲西部,是全球大陆构造地质现象最全面、最活跃、地球科学研究内涵最集中、矿产和油气资源最丰富的地域。报告会上,朱院士指出特提斯研究是认识地球动力学的窗口,是解决地学问题的关键,他重点讲解了特提斯洋的形成与消亡、如何认识古大洋的演化、大陆如何生长破坏、特提斯构造域的深部结构及物质组成、如何界定缝合带及碰撞时间、俯冲板片命运与圈层相互作用以及陆陆碰撞、高原生长与逃逸构造等问题。朱院士认为我国研究特提斯构造域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而且该构造域与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构想在空间上高度吻合,因此,亟待通过对该构造域的综合地球科学研究,支撑国家重大能源资源战略,提高我国科技影响力,引领国际地球科学前沿理论问题。

    在学术报告的讲解过程中,朱院士指出,特提斯构造域是全球能源战略要地,也是世界文明的发祥地,更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支撑。他鼓励青年科研人员要脚踏实地、加强交流,要依托“一带一路”倡议,深入开展特提斯构造域基础前沿研究,力争取得开拓性、原创性研究成果。

    报告结束后,朱院士和与会人员进行了互动,就特提斯构造域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思路和方法等内容进行了深入交流。

    朱日祥院士来青岛海洋所进行学术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