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23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9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2017年12月24日至26日,地调局实物资料中心组织人员前往河南南阳对南阳独山玉矿有限公司承担的独山玉矿系列标本采集工作进行了野外验收。验收组由地调局实物资料中心、河南第一地质勘查院和南阳独山玉矿有限公司有关人员组成。

    对照标本采集工作方案,验收组检查了采集的标本数量、尺寸以及标本描述内容等,对采硐内标本采集位置结合采硐CAD图逐一进行了核对。此次独山玉系列标本采集选择出露岩性较全的巷道测制了剖面图,剖面贯穿了主要矿带,采集了正常围岩、蚀变围岩、不同品位矿石等不同类型的岩石标本共32块,大型标本2块。标本的尺寸、数量,测制的剖面以及相关资料符合设计要求,完成了设计的工作量。由于是在硐内及掌子面直接采集,标本表面新鲜,代表性强。

    独山玉以其“中国四大名玉之一”的称号而闻名于世界。通过对河南南阳独山玉原生矿系统地采集岩石标本,一方面可以作为独山玉矿成因的科普实物资料,另一方面也能满足地质科学家开展独山玉矿床及物质成分、物理化学状态等特征研究的需求。此次野外验收结束后,南阳独山玉矿有限公司将采集好的标本进行包装,不日将标本连同采样登记表、标本采样位置平面图和采集报告等相关资料运抵国家实物资料库。

    河南独山玉矿系列标本采集野外验收顺利完成

    历时122天,航程近35000千米,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海洋六号”船完成中国地质调查局深海地质第8航次和中国大洋第55航次科考任务,满载科考成果,于20191023日返回广州。

    “海洋六号”船自2019530日从广州启航,在西太平洋与我国富钴结壳合同区实施了多波束地形测量、浅地层剖面测量、海洋重力测量、“海马”号ROV调查、深海浅钻取样、深海摄像、富钴结壳原位声学测厚、温盐深测量、地质拖网和重力活塞沉积物柱状取样等多种手段调查工作。

    深海地质第8航次和中国大洋第55航次科考分别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和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组织,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具体实施。航次联合了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科院声学研究所东海站、中国自然资源报社等机构58名科考队员通力协作,践行“责任、创新、合作、奉献、清廉”的新时代地质文化,克服恶劣海况、补给匮乏、设备故障等重重困难,获取丰富的深海地质样品及海洋地球物理数据,在我国富钴结壳合同区资源勘探、深海地质调查、深海探测新技术新方法应用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一是实施了西北太平洋重点调查区综合地质地球物理调查,实现了多波束水深地形全覆盖,获取了富稀土沉积物地球物理信息和地质样品,为深海地球系统科学研究及新资源评价奠定了基础。

    二是继续开展我国富钴结壳合同区资源调查年度工作,履行中国大洋协会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订的《富钴结壳勘探合同》义务,调查结果为富钴结壳合同区资源评价及顺利完成合同约定的区域放弃任务提供支撑。

    三是科技创新驱动深海探测取得重要进展。首次利用图像处理技术,实现水下视频图像的分幅智能拼接,为富钴结壳小尺度分布规律和特征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优化了富钴结壳原位声学测厚系统的探测性能,成功应用于ROV、移动钻机等多个运载平台,为富钴结壳精细探测提供了强有力的调查手段;提升了富钴结壳深海浅钻的稳定性和作业效率。

    此外,在99日靠泊密克罗尼西亚联邦波纳佩港期间,配合我国驻密联邦大使馆在“海洋六号”船共同举办了纪念“中密建交30周年”招待会,邀请密联邦政要及相关中资机构代表参观“海洋六号”船,积极探索中密两国在海洋地学等领域的合作。

    “海洋六号”船是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第一艘现代化综合地质地球物理调查船,近年来我国新入列的多艘海洋科考调查船参考了“海洋六号”的基本设计。“海洋六号”自2009年入列以来,连续10年赴南海、太平洋、南极海域开展了55个航次的深海地质、大洋与极地科学考察任务,累计出海时间达2137天,安全航行29万海里(约合53.5万千米),航程相当于绕地球13圈半,积累了全海域科学考察及航行保障经验,显著提升了我国海洋地质科学考察水平。

    “海洋六号”船完成2019年深海大洋科考任务返回广州

    10月23日,“海洋六号”船完成中国地质调查局深海地质第8航次和中国大洋第55航次科考任务返回广州。

    中国日报10月23日电(记者 李弘扬)历时122天,航程近35000千米,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海洋六号”船完成中国地质调查局深海地质第8航次和中国大洋第55航次科考任务,满载科考成果,于2019年10月23日返回广州。

    “海洋六号”船自2019年5月30日从广州启航,在西太平洋与我国富钴结壳合同区实施了多波束地形测量、浅地层剖面测量、海洋重力测量、“海马”号ROV调查、深海浅钻取样、深海摄像、富钴结壳原位声学测厚、温盐深测量、地质拖网和重力活塞沉积物柱状取样等多种手段调查工作。

    深海地质第8航次和中国大洋第55航次科考分别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和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组织,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具体实施。航次联合了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科院声学研究所东海站、中国自然资源报社等机构58名科考队员通力协作,践行“责任、创新、合作、奉献、清廉”的新时代地质文化,克服恶劣海况、补给匮乏、设备故障等重重困难,获取丰富的深海地质样品及海洋地球物理数据,在我国富钴结壳合同区资源勘探、深海地质调查、深海探测新技术新方法应用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一是实施了西北太平洋重点调查区综合地质地球物理调查,实现了多波束水深地形全覆盖,获取了富稀土沉积物地球物理信息和地质样品,为深海地球系统科学研究及新资源评价奠定了基础。

    二是继续开展我国富钴结壳合同区资源调查年度工作,履行中国大洋协会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订的《富钴结壳勘探合同》义务,调查结果为富钴结壳合同区资源评价及顺利完成合同约定的区域放弃任务提供支撑。

    三是科技创新驱动深海探测取得重要进展。首次利用图像处理技术,实现水下视频图像的分幅智能拼接,为富钴结壳小尺度分布规律和特征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优化了富钴结壳原位声学测厚系统的探测性能,成功应用于ROV、移动钻机等多个运载平台,为富钴结壳精细探测提供了强有力的调查手段;提升了富钴结壳深海浅钻的稳定性和作业效率。

    此外,在9月9日靠泊密克罗尼西亚联邦波纳佩港期间,配合我国驻密联邦大使馆在“海洋六号”船共同举办了纪念“中密建交30周年”招待会,邀请密联邦政要及相关中资机构代表参观“海洋六号”船,积极探索中密两国在海洋地学等领域的合作。

    “海洋六号”船是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第一艘现代化综合地质地球物理调查船,近年来我国新入列的多艘海洋科考调查船参考了“海洋六号”的基本设计。“海洋六号”自2009年入列以来,连续10年赴南海、太平洋、南极海域开展了55个航次的深海地质、大洋与极地科学考察任务,累计出海时间达2137天,安全航行29万海里(约合53.5万千米),航程相当于绕地球13圈半,积累了全海域科学考察及航行保障经验,显著提升了我国海洋地质科学考察水平。

     

    中国日报网:“海洋六号”船完成2019年深海大洋科考...

    2018年12月17日,自然资源部岩溶生态系统与石漠化治理重点实验室2018年度学术委员会会议在桂林顺利召开。

    会议伊始,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罗为群副研究员作实验室工作报告,着重介绍了2018年实验室科研项目开展与立项情况、成果与获奖、平台建设和社会效益等亮点工作。重点实验室张连凯副研究员、覃星铭高级工程师、胡兆鑫助理研究员分别做了“我国北方典型岩溶流域岩溶碳循环研究”“ 三七连作障碍土壤的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立体高效循环特色生态衍生产业培育技术工作进展”的报告。

    华东师范大学的陈睿山教授、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卢永彬助理研究员分别对开放课题《广西果化野外基地岩溶生态系统演变机制与发展趋势》《广西报春苣苔属植物适应喀斯特不同生境的机理研究》的研究进展及取得的成果进行了详细汇报。

    最后,与会的学术委员对实验室2018年新申请开放基金进行审议评分,并对重点实验室2018年的工作成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时对实验室未来的发展和建设给出了指导性的建议和意见,即要加强基础研究与应用结合,引导年轻人将研究方向调整到实验室的目标、重大课题上来,培养明确的方向和团队。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袁道先院士出席了会议,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实验室人员、研究生等40余人参加了会议。

     

     
     
    自然资源部岩溶生态系统与石漠化治理重点实验室召开...

      

    图为专家组考察实验室

    通过两年的培育和建设,1月19日,甘肃省地下水工程及地热资源重点实验室通过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组验收,将正式挂牌运行。这是甘肃国土资源系统首个省级重点实验室。

    甘肃省地下水工程及地热资源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是甘肃省科学技术厅于2015年12月批准,由甘肃省地质环境监测院主建,甘肃省地矿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院、兰州大学联建的省级科技创新基地和平台,参与单位有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

    两年来,实验室针对甘肃省水文地质研究及地热资源勘查开发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结合国家在甘肃省计划开展的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及省内亟须解决的主要城镇供水需求与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确定了“甘肃省内陆河地区地下水循环研究”“浅层地温能热储及热交换机理研究”两个研究方向。实施完成了“敦煌盆地地下水循环研究”“黑河中游张掖盆地地下水动态特征研究”和“张掖市浅层地温能热储及热交换研究”项目,为地方地下水和地热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提供详实的资料与科技支撑。

    同时,实验室针对国家对地下水与地热资源开发研究的重大需求,开展了三项中长期研究:河西走廊和陇东能源基地深层地下水与地热研究资源潜力及其演变特征;地下水、地热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关键技术;不同时空尺度地下水、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功能分区评价研究等。

    实验室建设期内共承担省部级以上项目12项,编制省级或行业标准1项,申请国家专利2件,在国内外科技期刊发表论文12篇,并超额完成了人才培育计划。

    实验室主任黎志恒、秘书长郭富赟表示,甘肃省地下水工程及地热资源重点实验室挂牌运行后,将聚焦甘肃,面向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辐射“一带一路”乃至中亚地区,开展地下水工程与地热资源研究、保护和开发,将为甘肃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贡献力量。

    甘肃地下水工程及地热资源重点实验室成立

    近日,我国水科学领域顶级学术期刊《水利学报》公布了历经一年的推荐、评选和公示的“2016年度《水利学报》十大优秀论文”,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张光辉科研团队发表的“灌溉农业的地下水保障能力评价方法研究-黄淮海平原为例”入选“十大优秀论文”。

    该十大优秀论文是从2016年度《水利学报》刊发的12期、177篇论文中评选出的,包括天津大学钟登华院士的“基于改进重抽样法的高拱坝施工进度仿真研究”、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王浩院士的“变化中的流域‘自然-社会’二元水循环理论与研究方法”、清华大学吕立群教授的“怒江泥石流扇地貌特征与扇体堵江机理研究”和河海大学王卫光教授的“多模式集合模拟未来气候变化对水稻需水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等论文。

    “灌溉农业的地下水保障能力评价方法研究”成果是张光辉研究员入选“国土资源部科技领军人才计划”(首批,2013-2016年)期间完成的重要创新成果,它针对我国北方粮食主产区地下水作为农业灌溉主要水源所面临的地下水超采加剧与灌溉用水对地下水依赖程度日益提高的重大现实问题,通过农业灌溉用水强度与降水量和农作物播种强度之间关系研究,以及灌溉农业用水对地下水依赖程度和对地下水超采影响特征研究,破解了如何界定国家粮食主产区对地下水依赖程度和保障能力的关键难题问题,包括气候变化、水文地质条件和灌溉农业种植制度及农作物布局结构等区域性差异影响,既考虑了地下水资源自然承载能力,又充分反映了灌溉农业对地下水需求程度、依赖性和超采现状,同时还满足了便于全国范围(例如华北平原、东北及西北地区等)进行灌溉农业的地下水保障能力在统一平台上对比分析。该文全面介绍了如何破解该难题的研究基础、重要发现和创建的相应评价理论方法,以及在黄淮海平原全区实际应用成果。上述成果曾获“中国地质学会2015年度地质科技十大进展”、“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2015年度地质科技十大进展”和“河北省2015年度科技进步二等奖”。

     

     

     

    灌溉农业的地下水保障能力评价方法研究获《水利学报...

    近日,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油气古岩溶研究团队承担的中石化西北油田分公司科技先导项目《顺北1井区奥陶系断溶体油藏岩溶特征研究》顺利通过甲方组织的中期评审。

    岩溶所研究团队基于将今论古地质思维,针对顺北1井区断溶体油藏储层发育特征及成因机理先后开展了奥陶系岩溶作用背景研究、地表典型断溶体描述与结构模式建立、奥陶系岩溶缝洞发育特征研究等工作。

    通过以上研究厘定了顺北1井区岩溶作用期次,认为存在一间房组顶面准同生岩溶作用、良里塔格组顺层-断裂复合控储岩溶作用、前志留系桑塔木组覆盖埋藏岩溶作用和海西晚期二叠系热液岩溶改造等4个期次。其中对本区一间房顶面以下80-110米放空漏失段起控制作用的为良里塔格组顺层-断裂复合控储岩溶作用期。

    同时建立了地表不同性质、规模断裂控制下的断溶体发育结构模式,进行了顺北地区井下对比应用。认为拉分断裂控制下的岩溶缝洞系统最为发育,在断裂带上盘破碎带以发育地下河系统、厅堂型溶洞为主(SHB1-1H);走滑断裂次之,以发育高密度构造诱导缝为特征,在地下水集中径流排泄区,可形成地下河系统(SHB1-4H);强挤压逆冲断裂岩溶发育程度相对较差,上升盘较下降盘好,未被方解石等钙泥质致密胶结的断层核部可发育地下河系统(SHB1-5H)。

    以上研究成果对指导塔里木盆地断溶体油藏的精准高效勘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下一步,研究团队将重点针对断溶体油藏缝洞体雕刻、岩溶储层发育模式建立等方面开展科技攻关。

     

    塔北地区良里塔格组顺层-断裂复合控储岩溶作用模式 

     

    桂林现代岩溶断溶体模式与SHB1-1H井断溶体发育模式对比 

     
    岩溶所助力断溶体油藏勘探开发

    南极大陆身处地球的最南端,那里常年被冰雪覆盖,被称为是“地球的冰库、暴风的故乡、世界的寒极和白色的沙漠”,环境恶劣程度可想而知。对地质队员来说,虽然每日的负重考察早已是家常便饭,但是在这极冰冷、极偏远之地,还有很多无法预料的考验在等着他们:瞬息万变的天气,狂奔怒吼的骇浪,毒辣炽烈的紫外线,变幻莫测的狂风,暗藏杀机的冰裂缝还有无法适应南极恶劣环境的行装……如果说这外在艰苦的环境并不是最艰辛难言的,那么长达一个月的海上漂泊,千篇一律的饭食,远在千里之外的除夕团圆夜和杳无人烟的勘查路线无不时刻侵扰着南极科考队员的内心,让这些铁骨铮铮的地质儿郎也不免唏嘘。

    正如其他无论多么辛苦、危险的行业和工作一样,在我们的南极科考队伍之中也有巾帼英雄的身影,她们和众多的男队员一样承受着外在恶劣环境和内在科研工作双重压力的考验,而除此之外,还多了一份对父母的牵挂,对孩子的不舍和对爱人的愧疚和想念。非常荣幸的是,在为数不多的中国第33次南极科考女队员中,有两位来自于地质力学研究所,她们一位是第二次出征南极的韦利杰,一位是荣升为母亲刚满两年的杜星星。

    提到在南极工作的这一个月时间,两位地质队员谈的更多的是有关于在菲尔德斯半岛地区开展古生物地层与沉积序列研究和不同类型火山岩的岩性特征与空间分布特征研究,想的最多的是如何将增加的维多利亚地现场考察任务和长城站及周边地区考察任务完成的更好,感触最深的是长城站周围冰融水形成的软泥和没膝的积雪能使整只鞋深陷进去,让人寸步难行,最难忘的经历是自己外出考察第一天就坏掉的两双精心准备的鞋……但是提及远在地球另一端的家人,工作上的敢拼敢闯的“女汉子”韦老师却也忍不住心酸: “上一次去南极时女儿给我写的信我还留着,每次出野外都翻来看看,每次都忍不住流下眼泪。她告诉我她可以不依靠别人,单听磁带就把单词背的滚瓜烂熟,好多别人都做不出来的奥数题,只有她能做出来,她甚至还向我炫耀自己做作业细心了,跳绳能跳300多个了,但其实我知道,她只是想我了,但是又不愿意让我太过牵挂她。相比其他妈妈我亏欠孩子的太多,有哪个妈妈不想把孩子天天搂在自己怀里呢?但是我这个行业就这样,没办法,逼着自己的孩子快点长大。南极在我的心中既是人间天堂,又是科研圣地,能来南极工作是可遇不可求的机会,在南极工作即使没有假期,后勤物资不匹配等等再大的困难我都可以克服,但最让我难熬的就是对孩子和家人的思念,尤其是夜深人静时,我在南极每天心里都要默念很多次,我爱你们,我真的爱你们。”

    而说到对孩子的亏欠,另一位80后“女神”——杜星星则有从不诉说的苦衷,虽然来到南极工作,她把惊喜、感动、欣喜等等感触放在了思念之前,但是这一次自孩子一岁后又一次超过一个月的离开,带给她的又岂会仅仅是思念这么简单?为了这一次的南极科考,她早在一年前就硬生生给孩子断了奶,很多同为人母的小姐妹都劝她:专家称母乳最好喂到2岁以上,她只是笑笑:没办法。由于工作性质的缘故,杜星星再出野外时,儿子已经从最初的不适应每次电话或视频时哭着喊着“天天想妈妈要妈妈”,变成“妈妈记得给天天带好东西回来,给天天拍照”。这让初为人母的杜星星在欣慰之余又有着说不清的落寞,似乎,孩子一夜之间就已不再依赖她,而被孩子需要则是天下所有妈妈的心愿吧。长城站的网络速度较慢不足以视频,杜星星只好在每天晚饭后跟家人语音通话,诉说衷肠。但是对于这份工作,这份职业,她从未后悔过,只是比其他人更多一分对孩子、爱人和父母的感谢,她说:“谢谢家人对我工作的理解与支持,我会像每次工作完一样平安回去,我会将对你们的思念藏在心中。”

    其实,在我们的地质大军中,还有无数这样默默无闻奉献自己所学,勤奋工作、努力生活的巾帼英雄,野外考察她们勇往直前冲在一线,资料成果汇集她们挑灯夜战加班加点,回归家庭她们又出得厅堂入得厨房,她们既是拼得了命的“女汉子”,又是受到同事和家人称赞的“女神”。值此三八妇女节来临之际,请让我们每个人都为身边的巾帼英雄竖起大拇指,为她们点赞。

     

     

     

     

     

     

    地质力学所参加中国第33次南极科考系列之十

    6月29-30日,“中国海及邻域地质地球物理系列图”项目2014年度课(专)成果验收暨技术交流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邀请了国内知名专家对“系列图”14种专题图件和四个研究专题进行了评审验收。“系列图”主编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光鼎、国务院参事张洪涛、青岛所副所长张训华参加了验收会。

    验收期间,与会专家对“系列图”2014年度课(专)成果进行了验收,对已经编制完成作者原图的各专题图件、完成编稿原图的地理底图、研究专题完成情况以及编图说明书初稿等进行了评审,并顺利通过。其中14种专题图件包括1:300万水深地形图、地势图、重力异常(陆岛改正)图、均衡重力异常图、磁力(△T)异常图、地球动力学图、构造纲要图、新生代盆地分布图、典型剖面图、地理底图和1:100万水深地形图、地势图、地球动力学图、新构造地质图和中新生代盆地构造图。四个研究课题分别是西太平洋中新生代盆地特征研究;西太平洋地球物理特征研究;东亚大陆边缘岩石层结构研究;东亚大陆边缘俯冲带地质特征研究。

    刘光鼎和张洪涛在会议交流期间就图件编制和今后的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刘光鼎首先回顾了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的发展历程和海域“系列图”编制项目取得的成果。他强调“系列图”的编制要服务于国家主权权益、国家安全和矿产资源开发;要服务于“一带一路”战略,将地球物理的理论、综合地球物理的方法和油气勘探应用于“一带一路”建设。张洪涛认为阶段成果非常优秀,并明确提出三点希望:一是通过编制系列图件推动海洋基础地质调查;二是以编图为平台,产出一批学术成果,争取在国际学术舞台上出彩;三是努力将系列图的编制做成一个精品项目,在总结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推动十三五的工作

        据悉,来自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同济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山大学、国家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等13家单位的百余名科研工作者参与了项目实施。

     

    “中国海地质地球物理系列图”项目举办成果验收暨技...

    南海是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赋存的主要区域,学术界关于南海近期连续水合物演化史及其分解触发机制仍存有较大争议,甲烷渗漏引起的海洋环境和生物效应也尚不清晰。近年来,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实验测试研究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陈芳牵头团队通过对南海天然气水合物钻探岩心沉积物开展系统研究,在水合物分解的地球化学记录、水合物演化、触发机制及生物环境方面取得系列新的研究进展。相关成果已陆续发表在《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地球物理研究通讯)、《Ore Geology Reviews》(矿产地质论评)、《Chemical Geology》(化学地质)、《Minerals》(矿物)和《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中国科学:地球科学)等国内外著名地学期刊。

    一是开展天然气水合物分解的触发机制研究,证实了南海北部冷泉碳酸盐岩确实与水合物有关,提出温度对水合物稳定性影响更大等新认识,并首次提供高海平期存在强烈甲烷渗漏活动的证据。天然气水合物在海洋沉积物中处于动态的平衡状态,极易受到温度和压力变化引起分解,释放大量的甲烷至海水甚至大气中,因而了解其触发机制对于资源和环境调查都显得尤为重要,也是目前水合物研究最受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广州海洋局陈芳及团队邓义楠、庄畅等,联合上海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等相关人员组成课题组,通过测试东沙海域含水合物钻孔岩心中发育的自生碳酸盐岩U-Th(铀-钍)年龄,收集迄今为止已公开发表的全球冷泉自生碳酸盐岩测年数据,并投放在全球20万年来海平面-年龄变化曲线进行研究,获得水合物分解释放及冷泉活动发生在高海平面,甲烷渗漏在高海平面暖期活动强度最大,其诱因可能与底层海水变暖有关,与压力相比,温度对水合物的稳定性影响更大等新认识,与过去普遍认为的压力是影响南海水合物动态的主要因素这一传统认识大相径庭。研究成果证实了南海北部冷泉碳酸盐岩确实与水合物有关,并首次提供了高海平期存在强烈甲烷渗漏活动的证据。

    图1全球海平面变化与甲烷释放关系图解

    二是揭示了南海东北部二十万年以来较为完整的水合物分解演化历史。研究人员通过对含水合物钻孔岩心所获连续沉积冷泉碳酸盐岩样品进行了系统地球化学分析,结合前期测年结果,揭示出南海东北部二十万年共发生了三大期的甲烷渗漏事件。通过开展多种微量元素特征研究显示,第一期和第三期的甲烷渗漏强度较小,主要局限于沉积物中,对海洋环境影响微乎其微。而第二期规模极大,形成于13.3-11.3万年之间,大量的甲烷向上渗漏至海水中,极大的影响了海洋环境。研究首次提出了天然气水合物分解可能导致海底局部的硫化环境。

      

     

    图2南海北部近二十万年以来水合物释放历史

    三是建立起新的水合物分解事件识别指标。识别天然气水合物分解事件对于了解水合物成藏模式及地质历史时期甲烷在全球碳循环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人员在含水合物钻孔岩心的沉积物和碳酸盐岩样品中发现了多层微量元素钼(Mo)的强烈富集,最高富集系数达到273(富集系数>10属于强烈富集),而正常半深海沉积物中Mo的含量偏低,一般富集系数≤1。Mo元素的富集是高度还原硫化环境的指示,推断其富集与天然气水合物分解释放的甲烷厌氧氧化作用有关。由于Mo在地质样品中所赋存的硫化物易于保存,因此,Mo作为有效的地球化学指示剂,能够更好地用于示踪地质历史时期中甲烷渗漏的强度和大规模的水合物分解事件。

    图3水合物甲烷渗漏区Mo元素富集机制

    四是对天然气水合物释放与海底生物关系取得新认识。水合物分解伴随着大量的甲烷渗漏至海水中,从而养育了冷泉生物群。然而,冷泉区生物众多,甲烷渗漏与各类生物存在何种联系目前尚未十分清晰。研究团队对南海北部深水洋流途经海域的天然气水合物异常区钻探站位采集到的冷水珊瑚、冷泉碳酸盐岩进行了鉴定,对其矿物、元素、稳定同位素进行测试和研究。鉴定出3个种的冷水珊瑚,发现南海冷水珊瑚的成因是在洋流作用下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

    研究指出,以甲烷为主的冷泉流体形成冷泉碳酸盐岩,为珊瑚生长提供了硬质基地。渗漏最终停止后,来自西太平洋的深水洋流携带“富营”物质维持冷水珊瑚的生长和堆积。甲烷不仅可以直接为海底生物提供能量,也可间接的支撑珊瑚等生物生长。研究拓展了南海北部海底洋流、冷泉流体的环境效应研究视域。同时,研究团队首次发现在晚第四纪沉积中底栖和浮游有孔虫碳同位素值同时出现极低值事件,对解释陆坡甲烷气释放能否贯穿上层海水及有孔虫碳同位素负偏因素有很好的研究意义。对资源勘探及古海洋环境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以上研究成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项目基金(No. 41372012、41776066和41803026)和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人才团队引进重大专项(GML2019ZD0506)的共同资助。

    论文信息如下:

    Chen, F., Wang, X. D., Li, N., et al., 2019. Gas hydrate dissociation during sea-level highstand inferred from U/Th dating of seep carbonate from the South China Sea.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46, 13,928–13,938.

    Deng, Y., Chen, F., Hu, Y.,et al., 2020. Methane seepage patterns during the middle Pleistocene inferred from molybdenum enrichments of seep carbonate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Ore Geology Reviews, 125, 103701.

    Chen, F., Hu, Y., Feng, D., et al., 2016. Evidence of intense methane seepages from molybdenum enrichments in gas hydrate-bearing sediments of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Chemical Geology, 443, 173–181.

    Deng, Y., Chen, F., Li, N., et al., 2019. Cold-Water Corals in Gas Hydrate Drilling Cores from the South China Sea: Occurrences,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Methane Seepages. Minerals, 9, 742.

    Zhuang, C., Chen, F., Cheng, S., 2016. Light carbon isotope events of foraminifera attributed to methane release from gas hydrates on the continental slope, northeastern South China Sea.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59, 1981–1995.

    广州海洋局水合物演化机制研究获系列成果

    2018年,中国地质调查局部署实施了 “西安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项目,由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承担。项目实施以来,围绕“取热不取水”新型地热开发模式中存在的地热地质条件不清,井群设计缺乏地学理论支撑等关键问题开展研究,依托成果编制了陕西省中深层地热地埋管供热系统应用技术规程中地热地质调查评价部分,进行陕西地区地热地质构造及中深层地热热储特征研究,克服传统水热型地热资源开发中存在的回灌难、环境影响大等问题,为中深层地热资源绿色开发利用提出了地学建议。主要成果为:一是查明西安周边关中盆地中深层地热热储特征;二是建立了区域地热储层地热资源参数;三是评价了新型地热开发模式的资源储量;四是推导出中深层地埋管地热能取热式;五是评价了新型地热开发模式推广潜力。

    中深层地热地埋管开发模式示意图

    a—直井同心管型;b—U型水平对接管型

     

     
     
    西安城市地质调查助力新型地热资源绿色开发

    历时122天,航程近35000千米,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海洋六号”船完成中国地质调查局深海地质第8航次和中国大洋第55航次科考任务,于2019年10月23日返回广州。

    据介绍,“海洋六号”船自2019年5月30日从广州启航,在西太平洋与我国富钴结壳合同区实施了多波束地形测量、浅地层剖面测量、海洋重力测量、“海马”号ROV调查、深海浅钻取样、深海摄像、富钴结壳原位声学测厚、温盐深测量、地质拖网和重力活塞沉积物柱状取样等多种手段调查工作。

    据了解,“海洋六号“实施了西北太平洋重点调查区综合地质地球物理调查,实现了多波束水深地形全覆盖,获取了富稀土沉积物地球物理信息和地质样品,为深海地球系统科学研究及新资源评价奠定了基础;继续开展我国富钴结壳合同区资源调查年度工作,履行中国大洋协会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订的《富钴结壳勘探合同》义务为富钴结壳,合同区资源评价及顺利完成合同约定的区域放弃任务提供支撑。

    此外,“海洋六号“首次利用图像处理技术,实现水下视频图像的分幅智能拼接,为富钴结壳小尺度分布规律和特征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优化了富钴结壳原位声学测厚系统的探测性能,成功应用于ROV、移动钻机等多个运载平台,为富钴结壳精细探测提供了强有力的调查手段;提升了富钴结壳深海浅钻的稳定性和作业效率。

    “海洋六号”船是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第一艘现代化综合地质地球物理调查船,自2009年入列以来,连续10年赴南海、太平洋、南极海域开展了55个航次的深海地质、大洋与极地科学考察任务,累计出海时间达2137天,安全航行29万海里(约合53.5万千米),航程相当于绕地球13圈半,积累了全海域科学考察及航行保障经验,显著提升了我国海洋地质科学考察水平。(科技日报记者 操秀英)

    学习强国:“海洋六号”完成2019年深海大洋科考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