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5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近日,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以下简称“地质所”)岩石圈中心团队揭示特提斯喜马拉雅东段“双穹窿”构造S波速度结构与成矿机制。

    新生代以来,受陆-陆碰撞造山作用控制,青藏高原南部的特提斯喜马拉雅带内发育了大量的淡色花岗岩,形成了一系列穹窿构造并伴随着多种类型矿产资源的富集。错那洞穹窿和雅拉香波穹窿作为特提斯喜马拉雅带典型的南、北“双穹窿”构造,其深部结构可能控制着多种金属矿床的形成。

    为探究“双穹窿”构造与成矿间的关系,地质所岩石圈团队利用短周期密集台阵数据,采用背景噪声成像方法获得了错那洞及雅拉香波穹窿上地壳S波速度结构。发现:“双穹窿”结构深度9km处均存在低速带,但不同的是在低速带上方,雅拉香波穹窿和错那洞穹窿核部分别表现为高速特征和低速特征;研究区内低温热液型铅锌矿和钨锡铍稀有金属矿区同样存在明显速度结构差异,铅锌矿存在于横波速度高低变化较大的地堑边缘,钨锡铍矿存在于高速突起前端,二者的速度结构差异表明了成矿时期的不同构造环境;成像结果显示“双穹窿”周缘深部地热结构特征明显(图1),上地壳中部4-8km表现为低速热传导通道,上部联通盆地、地堑储热层,下部联通高温热源低速带,构成了错那洞及雅拉香波地区特殊的地热构造模式,对成矿流体的驱动可能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研究可为青藏高原南部特提斯喜马拉雅带穹窿构造的上地壳结构差异性,及多金属成矿、找矿提供重要参考价值。

    图1 错那洞穹窿及邻区三维横波速度及地热结构解释模式图(红色区域为高温热源区;白色虚线为热源通道)

    地质所岩石圈中心团队揭示特提斯喜马拉雅东段“双穹...

    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科研人员在冲绳海槽末次冰盛期以来冷泉活动触发因素方面研究取得进展。近日,该研究成果在国际顶级地球物理期刊《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上发表。

    冷泉是富含甲烷的流体通过沉积物向上运移形成的海底地质系统,构成了全球碳循环中自岩石圈向海洋碳迁移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冷泉活动被记录在海底附近的自生碳酸盐岩结壳中,该地质档案是研究过去冷泉活动和天然气水合物分解之间联系的重要载体。过去研究中,底层水变暖引起的天然气水合物分解大多发生在海平面高位体系域时期,但在末次冰盛期之后相对海平面明显上升的时期较少。

    针对上述问题,该研究使用冲绳海槽中北段的冷泉碳酸盐岩样本,开展了岩石学、矿物学、碳氧锶同位素和铀系测年分析。结果表明,一是氧同位素存在异常高值,说明与天然气水合物分解直接相关;二是冷泉碳酸盐岩从海底向下方生长;三是天然气水合物分解导致甲烷渗漏的时期为14ka年至6ka。研究对全球不同海域沉积物热传导导致的时间滞后进行了量化分析。结果表明,冲绳海槽时间滞后数值可能是最小的,冷泉碳酸盐岩年龄更接近于底层水变暖时期。因此,该研究更好地支持了冰期-间冰期转换的环境变化能够影响陆架边缘天然气水合物稳定性这一科学假说。

     

    末次冰盛期以来冲绳海槽中北段冷泉碳酸盐岩生长模式

    青岛海洋所在海底冷泉活动触发因素研究方面取得新进...

    近日,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承担的《湘江上游岩溶流域1:5万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项目组建立了湖南宜章县地下热水形成概念模式图。

    湖南宜章县地下热水的分布明显受构造作用的控制。研究区较强的地热异常主要来源于燕山期花岗岩体余热,加上区域上宽大的断裂破碎带为水热对流循环提供了良好的通道和储集空间,在热传导和载热流体的混合作用下综合产生的结果。地下热水的补给区为研究区北东向大面积出露的泥盆系碳酸盐岩分布区,大气降雨通过断裂及裂隙渗入地下,由于水压差、密度差的关系则持续的对地热田热储层进行补给。在平面上,地下水由北东向南西方向径流,地下水通过纵横交错的裂隙系统,由浅部向深部运移,地下水被半封闭或封闭于渗透性、富水性均较好的碳酸盐岩层状含水层之中,诸广山岩体岩浆余热形成的热能由深部向北~北西侧扩散,地下水随着循环深度的增大不断从围岩吸取热量使得水温升高。

    在用口地区热储层的上覆地层为泥盆系孟公坳组砂页岩,为热储层提供良好的保温盖层,地下热水在章水河地势较低处沿着用口断裂的上盘裂隙系统自深部向浅部运移并与低温水混合,形成天然温泉群。有一部分地下水继续沿复杂岩溶系统向南西向运移,运移深度加深,南部岩泉断裂导热使水增温,附近储水层上覆地层为石炭系碎屑岩层亦对热储层起到了良好的保温效果,在热传导和载热流体的混合作用下从而形成地热田深部热储,地热水沿岩泉导热导水断裂由下至上运移,混入侧向补给的浅部冷水,伴随混合、稀释、降温等作用,最终在地势较低的武水河附近以温泉群形式出露于地表。

    湖南宜章县地下热水概念模式图的建立,为充分认识地下热水的形成与保护、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撑。

    宜昌县地下热水形成概念模式图
    湖南宜章县地下热水形成概念模式图建立
        6月24日下午,在图书馆举办题为“甲烷渗漏背景下海底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水合物优化开采模拟”的讲座,报告人为吉林大学教授许天福。

        许天福教授在地下多相流体流动和地球化学运移耦合的理论和模拟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提出了综合反映地质条件、地热传导、地球化学和流体动力条件的概念模型,独立开发了模拟地下多相流体流动和地球化学运移耦合过程和机理的计算机程序——TOUGHREACT,代表了国际反应性溶质运移模拟的领先水平。

      许天福教授首先简要介绍了甲烷水合物的背景及研究意义,随后详细介绍了冷泉碳酸盐岩和硫化物的形成模式、海底冷泉沉积物储层特征及研究方法(如室内反应釜/反应柱实验、天然类比法和数值模拟法),最后深入介绍了甲烷水合物的成藏背景、天然赋存状态、开采方法和优化开采模拟研究进展。讲座结束后,还与图书馆和油气中心相关人员进行了交流,回答了非常规能源相关领域的询问。

      通过此次讲座,使图书馆相关研究人员对甲烷水合物的研究工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提高图书馆水合物相关文献资料服务的质量和情报研究服务的水平将起到重要的指导意义。

    图书馆举办“甲烷渗漏背景下海底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

    7月,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组织召开了陕西省工程建设标准《中深层无干扰地热供热系统应用技术规程》编制组第二次工作会议。

    会议针对《规程》初稿的各章节概要和详细内容进行了研讨,会议专家组充分肯定了西安地调中心主编的《陕西地区地热地质构造及中深层地热热储特征》专题研究报告充沛的工作量和高度的专业性,同时为专题报告的进一步深入研究确定了方向,对下一步工作方向及内容提出具体的建议。

    中深层无干扰地热供热技术是一种使用中深层地埋管换热器提取地下热能并通过热泵技术提升能量品位,之后用于建筑供热的可再生清洁能源利用技术。该技术通过向地下钻孔并埋设密闭金属套管换热器提取中深层地层中蕴藏的热能,换热介质在密闭管内循环,以热传导方式提取地热能,具有取热不取水、对地下水无干扰的优点。现今陕西省使用该技术进行建筑供热的项目和在建项目供暖面积已超过700平方米,因此编制基于陕西省区域特点和使用条件的中深层无干扰地热供热系统应用技术规程十分必要。

    来自国内科研院所、设计院、知名企业的地热地质、水文环境、暖通、给排水、电力、自控等领域的权威专家以及政府部门领导出席了会议。

       

      

     
    西安地调中心召开陕西省工程建设标准《中深层无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