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23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4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为进一步加强实物地质资料档案作用和科研价值,自然资源实物资料中心工作组近日完成鲁西地区莱新铁矿(西尚庄矿区)典型地质矿产标本采集工作。本次采集标本共计174件,基本能够反映该矿床的成矿地质特征。

    矽卡岩型铁矿床是我国最重要的富铁矿类型之一,其储量约占全国富铁矿储量的60%。鲁西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矽卡岩型铁矿集区,铁矿体多产出于闪长质岩石与中-下奥陶统含膏岩层碳酸盐岩地层的接触带。自上世纪七十年代,随着铁矿会战的开始,大量勘查单位和科研院所先后在该地区开展矿产普查、勘探等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随着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部署,该区富铁矿资源增储对提升我国铁矿资源保障程度的作用进一步凸显。莱新铁矿为隐伏矿床,分为东、西两个矿区,工作组在井下系统采集了不同类型的矿石、岩石、地层等标本,深度-155米至-455米,在地表采集了三处露头围岩。采集工作完成后,工作人员在野外对所采标本进行了系统的排序、清理、刷漆、编号、定名、分类、编录和拍照等后期整理工作。这些标本的入库丰富了实物资料中心馆藏标本资源体系和科普服务内容,为了解莱芜区铁矿区域地质演化特征和富集成矿规律等提供了充分的实物地质依据。

     

    实物资料中心完成莱新铁矿典型标本采集工作

    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在华夏地块新元古代构造演化研究方面取得了新进展。

    自1924年葛利普提出“华夏古陆”概念以来至今百年,地质学者们在华夏地块的构造演化和构造属性认识方面取得了众多成果和巨大进展,但也争议不断。华夏地块保留了新元古代以来丰富得多块体俯冲增生、碰撞拼合和多期造山记录,是近年来国内外研究造山作用的热点地区之一,其造山作用的性质和动力学机制有陆内造山、增生造山和碰撞造山等不同的认识。同时,华夏地块与扬子地块拼合时限与方式及二者在全球超大陆演化和重建过程中所处的位置等重大科学问题,也需更进一步的探索。

    在与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合作者共同实施地质联合基金“华夏地块重要构造带和沉积盆地演化及其对早古生代造山过程的制约”项目的过程中,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刘欢副研究员等对华夏地块武夷地区的前寒武纪变火山岩-沉积岩进行研究,发现沿南平-宁化构造带普遍发育一套770~720 Ma的弧火山岩,区域内沉积岩具有与弧火山岩相似的单峰碎屑锆石年龄、Hf同位素值和一致的全岩主微量特征,其物源来自弧火山岩。该套弧火山岩-沉积岩的锆石Hf同位素、二阶段模式年龄等特征与扬子地块周缘特别是江南造山带中同期的岩浆岩-沉积岩具有很大的差异性,表明华夏地块和扬子地块在770~720 Ma期间尚未拼合,两者具有各自独立的演化特征,其在Rodinia大陆演化中可能分属不同的地理位置。

    本项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与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的联合资助,成果近期发表于国际SCI期刊《Precambrian Research》。

    图1 (a)华夏地块与扬子地块新元古代同期岩浆岩-沉积岩锆石Hf同位素和二阶段模式年龄特征具明显差异性;(b)华夏地块和扬子地块南华纪(770-720Ma)在Rodinia大陆中所处位置不同;(c)华夏地块南华纪弧火山岩-沉积岩的成因模式图

    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在华夏地块前寒武纪...

    2023年,以“新时代 美自然 好生活”为主题的首届“自然资源文化创意大赛”在北京举行,吸引了全国205家自然资源系统单位、313所国内外高校、104家社会组织和企事业单位以及众多个人踊跃参与,共3848件作品同场竞技。在这场高手如云、佳作纷呈的竞赛中,地质力学研究所作品“想动又不敢动的奶酪——北极油气资源”荣获视觉类作品银奖。

    视频短片采用手绘动画和实景视频拍摄相结合的方式向公众展示了壮美的北极风光,介绍了北极的地理位置、地质构造演化特征、油气资源分布规律等科学知识,探讨人类应如何科学利用和开发北极资源这一敏感话题,唤醒人们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 

     

     
    地质力学研究所在首届“自然资源文化创意大赛”中摘...

    滇西南中生代盐盆地是我国海相固体钾盐资源的有利远景区之一,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所属的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以下简称“资源所”)郑绵平院士承担的地质调查二级项目《西部地区钾盐资源远景调查评价》研究团队重点关注盆地内中侏罗统海相地层的成盐和成钾条件,在“二层楼”钾盐成矿理论和找钾多学科协同创新的指导下,于20187月在云南省江城县正式施工了设计深度2700米的钾盐探井,该项目团队克服滇西南湿热林密、蛇虫出没、交通不便等艰苦野外作业条件,持续跟钻研究。

    20195月,在井深23002500米之间的中侏罗统和平乡组发现了厚度约45米的岩盐,其中含钾盐层累计厚度约5米。这项成果继2012年资源所完钻的MK-1井之后,进一步证实了兰坪-思茅盆地中侏罗统海相地层具备含盐、成钾条件,预示着盆地内中侏罗统海相地层找钾工作有良好的前景。

    郑绵平院士会同协作专家南京大学尹宏伟教授,率多学科研究团队赴野外现场检查指导岩心编录、盐矿物分析、盐构造识别等工作。他认为,通过钻探工程揭示中侏罗统海相地层含盐、含钾这一客观事实,符合研究区的地质背景、沉积演化特征和成盐成钾理论,预示着兰坪-思茅盆地探寻中侏罗统钾盐资源大有可为。同时,要把基础工作做扎实,把地层时代‘敲死’,建立中侏罗统海相地层含盐、含钾标志性层序。

    全体野外工作人员深受钻获钾石盐的鼓舞,下步将按照郑绵平院士提出的找钾思路,系统开展岩心采样、分析测试、综合研究等科技攻关,力争在海相成钾理论的指导下,在滇西南侏罗系含盐盆地钾盐资源调查评价中实现找钾重大突破。

       

    完整、韵律清晰的岩盐岩心

     

    郑绵平院士现场指导找钾层序的厘定

     

    现场工作人员合影

    滇西南中生代盐盆地钾盐资源调查取得重要进展

    日前,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高茂生研究员团队主编的《中国海岸带地下水特征与实践》专著由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该书是首部关于我国海岸带地下水调查、监测、特征分析及应用实践等综合研究类著作。

    本书是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海洋地质保障工程、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围绕海陆交互作用下海岸带地下水流系统多期性和复杂性特点,对我国海岸带地下水的分布、动态、水化学、演化特征及规律变化等进行了系统阐述,对以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黄海沿岸、长三角及杭州湾以南典型海岸带地下水特征进行了梳理和剖析,详细介绍了我国海岸带地下水流系统、地下水变密度流和溶质运移、地下水沉积环境、典型海岸带地下水动态监测、海(咸)水入侵特征、海底地下水排泄特征、海岸带地下咸(卤)水分布及演化特征、海岸带地下水资源利用及控制等研究内容。

    该专著是青岛海洋所海岸带地下水研究项目组三十多年来在海岸带水文地质、近海沉积环境、地下水系统演化等方面最新科研成果的系统总结,提供了大量翔实的数据资料与实践案例,形成了有关海岸带地下咸(卤)水形成演化机制等原创性基础理论和技术成果,对海岸带地下水学科发展有重要推动作用,对我国海岸带地下水资源管理和近海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国海岸带地下水特征与实践》出版发行

    为提高项目质量,更好地服务桂林市可持续发展国家级示范区建设需求,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组织实施的地质调查二级项目“桂东北岩溶系统基础地质调查”积极谋划,提早部署,近日,在桂林市召开了工作部署咨询研讨会。

    会上,项目牵头人介绍了项目2019-2021年目标任务、工作部署和预期成果等情况。专家们就项目关心的问题作了精彩报告,从桂林地区地质构造演化、岩溶区地貌演化模式及过程、低温热年代学方法及应用、碎屑锆石定年及物源示踪研究、岩相古地理编图方法及实例分析、桂林漓江流域岩溶系统演化驱动过程及控制因素调查初步思路、漓江流域生态系统及水系变迁、地质公园开发利用规划等多方面、多维度进行了交流。内容深入浅出,形象生动,最大限度地贴近项目区实际。项目组科技人员受益匪浅,极大地增强了做好项目的信心和热情,为高质量完成预定的目标任务奠定了良好基础。

    会后,在岩溶所和广西区域地质调查研究院专家的带领下,与会人员冒着低温寒冷,参加了岩溶地貌及洞穴演化特征、桂北地区早古生代—中新生地层接触关系等方面的野外考察培训活动。学员们在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衘接中进一步得到锻练培养,研讨会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效果。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基础调查部、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吉林大学、桂林理工大学、广西区调院、桂林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岩溶所等单位的领导、专家,以及“地表作用与系统演变基础地质调查工程”首席科学家及部分下属二级项目负责人共40多人参加会议。                      

     

     

     

     

    “桂东北岩溶系统基础地质调查”项目积极谋划2019-2...

    为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提升科研创新能力,自然资源部沉积盆地与油气资源重点实验室于2018年11月22日组织沉积岩野外工作方法专题培训,培训分室内、野外两个阶段进行。

    室内阶段,特别邀请了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王剑研究员和成都理工大学伊海生教授为科技人员讲授沉积岩野外工作方法,沉积盆地重点实验室和成都地调中心共40余名科技人员参与了培训。

    王剑研究员以其亲身的野外工作经历和老一辈地质工作者的野外工作笔记为例就沉积岩学的由来、野外工作方案的制定过程、野外的工作细则执行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伊海生教授结合成都地调中心业务工作特色,作了题为《数字图像技术在地质调查工作中的应用》的专题报告,以其近年的项目为例,向大家传授了遥感影像叠加处理技术和三维地质图的合成技术,并分享了2018年其团队在藏北野外地质调查过程中使用无人机辅助获取岩石露头图像、地形和交通条件踏勘等信息的心得。

    野外阶段于11月23-24日举行,成都地调中心20余名学员赴南江地区灯影组古油藏剖面参加了野外考察,成都理工大学教授王国芝和邓斌全程讲解。

    此次考察的震旦系灯影组古油藏剖面在巴中市南江县杨坝镇,位于四川盆地北缘的米苍山一带,其岩石组合特征可与四川盆地地腹内对比,是观察震旦系灯影组岩石组合、古岩溶、储层特征和古油藏的理想剖面。王国芝和邓斌两位教授分别向学员详细介绍了该剖面观音崖组地层的浅变质特征和沉积构造特征,灯影组地层内的沉积环境变化特征、典型的沉积构造特征、古岩溶特征、葡萄状构造特征及成因、古油藏的形成与破坏演化特征等。同时,还讲解了该地区灯影组地层中MVT型铅锌矿受古岩溶作用控制的各种证据。

    专家们对地层中出现的一些典型沉积构造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以实例介绍了如何从岩性特征和沉积构造特征来判断沉积环境、识别古岩溶作用、分析古油藏演化等实用的野外地质工作方法,并与学员进行了深入互动,现场学术交流气氛浓厚。

    此次专题培训,学员不仅对沉积岩学的内涵、野外工作方法和近年来引入到沉积学研究中的新技术有了深入了解,也回顾了老一辈地质学家的敬业精神,这对沉积盆地重点实验室乃至其挂靠单位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的学科建设都大有裨益。

    王剑研究员授课

    学员认真聆听专家讲课

     
    沉积盆地重点实验室组织沉积岩野外工作方法专题培训

    近日,“西藏大型有色金属矿床成矿专属性”成果荣获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该成果经费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支撑,西藏自治区地质调查院牵头申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等4家单位于2014年共同完成。项目工作区域位于西藏中东部,平均海拔五千米以上。

    项目通过产、学、研协同攻关,以冈底斯中东段、班公湖-怒江中西段甲玛、雄村、驱龙、蒙亚啊、多龙等典型矿床为研究对象,紧紧围绕矿床成矿专属性的目标,通过对典型矿床的深入剖析及重要路线剖面的观察,建立各典型矿床的构造控矿模型;选择重点路线剖面,研究其区域构造演化特征,提取控矿模型,提出大型矿床成矿专属性,为青藏高原下一步找矿提供理论指导。历经三年,项目取得了4项主要创新成果:

    一是通过对西藏中东部地区26个大型矿床研究结果提出成矿岩体富水,并具有高氧逸度的特征有利于形成大矿的认识。

    二是通过对大型矿床成矿岩体地球化学特征、成矿时代、成矿元素等鉴定分析认为,复式岩体和多期次侵入关系是形成大型矿床必要条件。

    三是利用遥感技术研究认为,线性构造和环形构造等大型构造是有利的导矿构造,附近极易形成大型矿床。

    四是通过西藏多个大型矿床化探异常分析研究,认为斑岩型大型铜金矿床具有重要的铜-钼-镉多元素组合异常,斑岩型铅锌矿床具有银-镉元素组合异常。

     
     
    西藏大型有色金属矿床成矿专属性成果获得西藏自治区...

    郑跃军,男,44岁,博士,专业技术六级,环境监测院地下水调查监测室副主任(主持工作)。专业方向:水文地质

    解决资源环境问题或基础地质问题情况:

    作为工程首席专家组织实施“生态脆弱区和特困区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工程,圈定有开发远景与供水意义的水源地和富水地段,有效解决了陕甘宁、乌蒙山等革命老区和特困基岩山区的缺水问题,查明西北大型干旱盆地地下水循环演化特征及区域地质环境问题,有效支撑生态文明建设。重新评价基于生态环境约束下的北京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依托北京张家湾地下水多层监测井和同位素水化学数据,重新厘定出310m以浅9个地下含水层组的划分。分析国家级地质环境年度监测数据和全国地质环境状况。总结分析“十二五”国土资源监测成果及开发利用对环境影响,为“十三五”规划部署提供依据。 

    实现转化应用和有效服务情况:

    主持实施的“全国地下水和地面沉降信息系统建设”项目,集成了全国地下水等调查监测数据,为地质环境及相关科学研究搭建了信息平台。编制并发布近5年国土资源公报(地质环境部分)、中国地质环境状况、全国地质环境状况分析等报告,直接为公众提供地质环境信息,并为管理部门提供决策依据。编制地质环境支撑城市群健康发展相关问题研究报告,成果被新型城镇化之土地制度改革领导小组采用。负责编制的《宁波市国家级地质环境综合监测与管理示范区建设规划(2014-2020)》获宁波市政府批复实施,为全国其他地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促进科学理论创新和技术方法进步情况:

    负责编制的《水文地质调查数据库标准(1:50000)》,推动水文地质调查-编图-数据库建设“三位一体”的水工环地质调查规范制定。编制《1:20万水文地质图整编(拼接)技术方案》和《全国水文地质单元级次划分技术方案》,引领示范全国1:20万水文地质图件整编工作,为全国按统一标准划分水文地质单元提供技术支持。创新建立北京张家湾“地下水三维反应溶质运移原位试验场”,为地下水污染机理研究提供野外试验和教学科研基地。在典型区开展光纤测温技术应用,获取关键水文地质参数,为水资源评价提供新方法。 

    促进人才成长和团队建设情况:

    形成了一支60余人的专业地下水调查监测团队,团队成员在找水技术方法研究、野外调查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组织开展全国性水文地质调查技术方法培训班2次,近200名专业人员参加,在北京市2017年职工技能培训活动中,为北京地勘局100余人开展了水文地质调查知识培训。联合高校培养硕士研究生2名,博士研究生1名,多人通过项目的组织实施逐渐成长为技术骨干,多人次获得各类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 

    郑跃军

    “夏雨滋润,激情涌动”。2018年7月20-22日,“大兴安岭南段西拉木伦河-古亚洲构造域演化野外现场研讨会”在内蒙古赤峰市成功举办。这是为进一步贯彻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十九大以来对地质工作的新要求,切实落实中国地质调查局“1+1+6”机制,在中国地质调查局基础部统一部署下,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成功举办的一次规模较大的野外学术现场研讨会议。来自中国地质调查局系统、省级地调院、行业地勘单位、高校等单位近百位专家、学者齐聚赤峰,围绕“大兴安岭南段西拉木伦河-古亚洲构造域演化”主题,开展了学术交流。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所李锦轶研究员,吉林大学张兴洲教授等6位专家就“西拉木伦河构造带等东北地区古生代重要断裂构造带演化特征”及“大兴安岭成矿带突泉-翁牛特地区地质矿产调查项目前中生代重要地质构造单元研究新进展”做了大会主题报告,引起了与会百余名专家、学者的关注和热议。 

     “东北老工业基地资源环境综合调查”工程首席沙德铭主持了开幕式。沈阳地调中心总工程师朱群在致辞中表示“希望通过这次会议进一步加强与各单位深入交流与合作,探寻国际前沿地质领域发展方向,学习国际先进经验,推进基础地质学理论研究创新发展”。 

    2016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开始实施“大兴安岭成矿带突泉-翁牛特地区地质矿产调查项目”,取得了一系列地质调查成果,形成了一支稳定的区域地质调查研究团队。如在黑龙江省龙江县大泉子屯地区识别出24-25亿年新太古代TTG岩石组合,在乌兰浩特地区识别出18亿年古元古代变质表壳岩组合,首次确定了龙江地区和乌兰浩特地区存在前寒武纪基底残块;在西拉木伦河大板镇、海勒斯台、爱民屯和巴拉格歹地区新识别出多条古生代构造混杂岩带,为进一步研究西拉木伦河构造带、贺根山-扎兰屯构造带和大石寨-蘑菇气构造带演化特征等提供了新的证据。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们对大兴安岭中南段洋陆转换以及兴蒙造山带东段早期地质记录的认知水平。 

    本次研讨会野外实地考察了赤峰市北部巴林右旗至通辽市扎鲁特旗一带近年来由沈阳地调中心实施“大兴安岭成矿带突泉-翁牛特地区地质矿产调查”二级项目新识别出的石灰窑、吉林达坝和半拉山构造混杂岩等重要地质记录,来自多个地勘单位和高校的专家学者现场对野外地质现象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本次大会既让参会代表了解到了东北地区、特别是大兴安岭地区西拉木伦河-古亚洲构造域研究发展的趋势、最新研究成果,也加深了“洋板块地质学新理论”的认识。参会代表们既是一名倾听者,也是一名参与者,享受了大会带来的脑力激荡和视觉碰撞,圆满达到了会议的预期效果。会后,各位代表带着收获依依不舍地离开,期待着在下一次基础地质野外现场研讨会议上再次相聚。

     

     

     

    大兴安岭南段西拉木伦河-古亚洲构造域演化野外现场研...

    3月27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沈保丰和张阔承担的《中国前寒武纪成矿体系研究》项目在北京评审。由两院院士陈毓川、李廷栋、裴荣富、任纪舜、沈其韩、翟明国及黄崇轲、徐志刚、陆松年、王登红研究员等组成。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副主任张永双及王惠初、李怀坤、李俊建等有关领导也参加了验收研讨会。

    报告研究内容包括中国大陆近40亿年前寒武纪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三大地史阶段,涵盖全国范围各类主要前寒武纪矿产资源。报告共分五章:第一章——全球和中国前寒武纪地层对比;第二章——冥古宙重大地质事件和演化;第三章——太古宙陆核形成、陆壳巨量堆积和绿岩带型矿床;第四章——古元古代裂谷—造山带复合过程和地史上第一次重要成矿期;第五章——中、新元古代—多期裂解大伸展事件和大规模成矿高峰期。

    报告的主要创新成果包括:(1)提出华北克拉通存在2.6~2.5Ga大氧化事件,(2)提出双成矿带对辽吉活动带硼、铅锌、菱镁矿等成矿的控制作用,(3)对白云鄂博矿床的成因,(4)新元古代雪球地球事件与成矿作用的关系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认识。

    最后专家组认为该项研究聚焦中国前寒武纪地质和演化特征,以前寒武纪重大地质事件和超大陆旋回的地质背景和成矿作用耦合为主线,研究中国前寒武纪成矿区带、成矿系列和成矿规律,在理论上有创新,对指导找矿有重要参考价值,是一份优秀成果,达到同类研究的国际先进水平。

    沈保丰研究员对项目成果进行汇报

    沈保丰研究员对项目成果进行汇报

    专家组进行评议 

    专家组进行评议

    《中国前寒武纪成矿体系研究》项目取得重大进展

    “长三角覆盖区1:5万填图试点”(2016-2018年)是“特殊地区地质填图工程”部署在郯庐断裂带活动构造区的填图试点项目,其任务是在查明研究区新近纪以来的地层结构、了解基底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开展郯庐断裂带泗洪地区构造特征及活动性调查。

    在前期野外踏勘基础上,项目组聘请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曹凯副教授,针对郯庐断裂带构造活动及演化特征等疑难地质问题,于5月15-17日在江苏泗洪地区进行了野外现场指导。

    曹凯副教授首先简要介绍了中国东部区域构造背景及中新生代以来的构造演化历史,结合其在西部地区开展的活动断裂调查实例详述了该类型地区地质填图的主要技术方法、工作经验及需注意的问题;并根据本区地质特点,提出泗洪地区活动构造调查应按“大、中、小、微”四个不同尺度开展。随后,曹凯副教授对区内安徽泗县朱山地区新元古代地层中的构造形迹进行了分析,详细讲解了控制华北陆块与苏鲁结合带的边界断裂(F4)的宏观特征及各次级断层面上发育的细微构造特征;对江苏泗洪县重岗山地区受新生代断裂(F1、F5)控制的新近纪背斜、正断层及第四纪逆冲断层等进行了分析讲解;最后,曹凯副教授对项目组提出了下一步工作建议,并特别指出,需选择最适合的测年方法及样品用以限定活动断层的最晚活动时间。

    通过本次专家野外指导,为本项目即将全面开展的野外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长三角覆盖区1:5万填图试点”项目聘请专家进行野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