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6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5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为做好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专项项目《地壳全元素探测技术与试验示范研究》成果梳理工作,总结2008-2014年间取得的成果,推动地球化学深部探测技术发展进步,为全球尺度地球化学国际研究中心及国土资源部地球化学探测技术重点实验室建设提供技术支撑,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于2015年11月27-29日在湖南长沙举办了地球化学探测技术研讨及成果汇报会。项目负责人王学求研究员对项目总体进展进行了汇报,同时重点汇报了中国地球化学基准网建立研究进展及研究成果;深穿透技术负责人对项目深穿透技术方法研究成果进行了汇报交流。

    通过6年的努力,科研人员在基准网建立研究方面项目取得了丰富成果:参照全球地球化学基准网首次建立了覆盖全国的地球化学基准网,研发了针对中国景观特点的代表性汇水域样品采样方法,开发了地壳全元素精确分析系统,首次制作了81个指标的全国土壤地球化学基准图,新发现一批稀土、铜、金等新的找矿远景区,建立了8种重金属(Cd、Hg、As、Pb、Cr、Cu、Ni、Zn)和放射性元素(U、Th、K)地球化学基准,为建立我国环境基准值和环境评价提供了重要依据。

    在深穿透技术研究方面,项目取得了重要进展和创新性认识:首次在隐伏矿上方地表气体和固体介质中同时发现纳米级金属颗粒,为深穿透地球化学提供了直接的微观证据;研发了土壤微粒地球化学探测技术,发明了专属性活动态提取技术,研发出专属性提取剂,建立了元素活动态提取规范化流程。

    此次会议的成功举办,使参与项目的全体成员交流了成果,同时为下一步项目结题验收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为今后进一步开展深穿透方法技术研究项目做了相应的安排部署。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中山大学、山东地质科学研究院、项目下设课题及其他相关单位的40余人参加了会议。

    地科院物化探所举办地球化学探测技术研讨及成果汇报...

    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全国地质资料馆)在湖南长沙组织召开了全国地质资料管理工作座谈会。国土资源部储量司副司长夏木清、湖南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尹学朗、中国地质调查局总工室副主任窦云涛、地调局实物地质资料中心党委书记、副主任许庆丰出席会议。来自全国31个省级地质资料馆藏机构以及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单位主管地质资料负责人近70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地调局发展中心总工程师谭永杰主持。

    会上,夏木清副司长做了重要讲话。总结地质资料管理工作,并指出下一步要加强的重点工作:一是强化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建立地质资料汇交诚信制度;二是构建实物地质资料保管与利用新机制;三是开展国家出资形成矿产地清理工作;四是继续推进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建设;五是切实加强油气委托保管地质资料工作;六是进一步提高地质资料服务水平,扎实做好地质资料接收、保管、服务,以服务促汇交,以数字化、网络化促服务,开创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工作新局面;并提出近期工作的四点具体要求。

    谭永杰总工程师作会议总结发言。他指出,全国馆要继续发挥好带头作用,同各省级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共同做好地质资料接收、保管、服务等工作,在标准和规范化建设方面做好技术支持,共同推进全国地质资料管理与业务体系建设。

    会上,全国地质资料馆和实物地质资料中心有关业务部门负责人汇报了地质资料管理条例修订、地质资料汇交监管、电子文件管理、数字资料馆建设与服务、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等六个方面的工作进展、工作设想或要求。全国31个省级地质资料馆藏机构的负责人结合会议主题和技术报告,就地质资料汇交、保管和服务等工作进展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发言。

    会议还安排参会代表到湖南省国土资源信息中心(湖南省地质资料馆)进行了实地观摩学习。本次会议的召开进一步加强了各省级地质资料馆藏机构间的沟通交流,共同研究探讨了地质资料管理中的有关共性问题和前瞻性工作,对加强全国地质资料管理与业务体系建设工作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全国地质资料管理工作座谈会成功召开
    阅读提示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从建党的开天辟地,到新中国成立的改天换地,到改革开放的翻天覆地,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始终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

    2021年,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为隆重庆祝建党100周年,充分展现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宣传报道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中国自然资源报推出“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专栏,跟随记者走进历史深处,走进人民心间,走进奋斗一线,用鲜活的语言和生动的故事,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展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自然资源事业的历史变迁和重大成就,凝聚起立足新阶段、奋进新征程的强大力量。

    时值仲冬,位于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阿干镇的石佛沟国家森林公园里,积雪没过脚踝。“距离4521号样地向东还有500米,大家加把劲!”在北斗的精确指引下,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乌鲁木齐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森林资源调查项目负责人王龙龙正带领调查工组赶往任务样地。同行的还有甘肃省自然资源厅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处、甘肃省林业和草原局资源处、甘肃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办公室的相关负责人和专家。

    这是2020年度全国森林资源外业调查的一个缩影。

    此次外业调查自2020年12月全面启动以来,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及各专业调查中心共派出342个调查工组奔赴26个省(区、市)的调查样地。如今,外业调查已完成过半,但仍有140个调查工组奋战在崇山峻岭、雪域高原和茫茫林海中。

    一项重大基础性自然资源调查

    森林,不仅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还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和重要资源。我国拥有生物种类繁多、植被类型多样的森林资源。丰富的森林资源,是生态良好的重要标志,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更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

    2020年6月11日,全国生态保护和修复领域的第一个综合性规划《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发布。其中明确要求,到2035年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6%、森林蓄积量达到210亿立方米、天然林面积保有量稳定在2亿公顷左右。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十四五”期间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到2035年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等重大战略目标。这些目标的实现,都需要森林资源调查工作及时、动态提供基础数据。此外,“三条控制线”划定、国土空间规划、生态保护修复和自然资源确权登记等,也都需要准确的森林资源调查数据。

    自然资源部将全国森林资源调查列为一项重大基础性自然资源调查工作,目标是准确查清全国及各省(区、市)森林资源现状数据,为自然资源部履行“两统一”职责提供支撑,为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提供科学依据。

    调查由自然资源部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司、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森林资源管理司共同组织,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负责具体实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6个直属院提供技术支撑,各地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林草主管部门和相关调查单位配合开展。

    342个调查工组挺进崇山峻岭

    森林资源调查工作,是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成立后承担的一项重大任务。该中心由原武警黄金部队转隶组建,是中央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的一支“新兵”,被赋予了自然资源综合调查这一全新职能。2019年,根据部局的部署要求,该中心与国家林草局6个直属院共同实施完成了全国森林蓄积量调查工作,探索实践了森林资源调查年度出数、协同实施等工作机制,培养打造了一支由1000多人组成、配备2000余台(套)装备的新生森林资源调查队伍。通过1年多的技术培训和实践锻炼,这支队伍基本具备了森林资源调查能力。

    “我们一定要锁定目标任务,以‘奋战大考’的必胜决心如期提交优质答卷。”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副主任沈运华在全国森林资源调查工作部署会上表示。

    自2020年11月受领任务以来,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党委提高工作站位、锁定目标任务、树牢融合理念、科学组织实施,有力有效推进森林资源调查工作顺利开展。

    指挥中心党委把完成这项调查工作作为服务支撑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管理的重大政治任务、改革任务,进行了广泛动员,统一思想、凝心聚力。

    指挥中心紧盯按时提交高质量合格成果目标,严格全程质量控制,严格三级质量管理,严格“谁调查谁负责、谁检查谁负责”质量管理责任,持续抓好业务培训。各单位在指挥中心开展理论培训和示范性培训的基础上,还针对各自承担任务省份的森林特点,组织开展了相关省份的主要树种识别培训,并编制了各省主要树种图册。同时,要求每名调查人员必须经过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才能持证上岗。

    按照“由北向南、从西向东”的工作部署,指挥中心全面收集调查资料、精准分析研判形势,视不同片区、不同省份的气候情况,分步骤、分阶段组织开展调查工作。

    在自然资源部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司、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森林资源管理司的共同组织,以及中国地质调查局水环部的工作指导下,指挥中心和各专业中心积极与各实施单位对接协调、密切配合、寻求支持、形成合力,建立起联合实施、合作调查的工作机制,为本次调查工作开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本次调查采用“图斑+抽样”方式,在全国乔木林范围内布设约2.2万个样地,开展样地外业实地调查。样地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树种、胸径、树高等林木因子,以及乔木林类型、起源、优势树种、郁闭度、每公顷株数、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平均年龄等林分因子。外业调查的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

    为打好这场攻坚战,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及所属专业调查中心共派出342个调查工组、计1200余人,挺进全国的雪域高原、崇山峻岭、深山密林,拉开了全国森林资源调查的大幕。

    攻坚克难迎战寒风冬雪

    森林资源外业调查工作启动正值寒冬时节,而森林资源调查样地,要么在峡谷里,要么在高山上。通往样地的路,要么是荆棘遍地,要么是岩陡壁峭。只有抵达样地后,调查工作才真正开始。样地复位或定位、周界复位或测量、样木复位、固定标志复位、每木检尺、影像采集等一系列细致严谨的操作流程,一步都不能少。

    对342个调查工组来说,这注定是一场对体力和脑力的双重考验。

    “670样地海拔1429米,路线情况非常复杂,今天的任务很艰巨,大家动作都麻利点。”2021年1月1日凌晨4点半,中国地质调查局烟台海岸带地质调查中心森林调查8组组长朱晓军带着组员们出发了。抵达山脚下,大家发现实际情况比想象的更要复杂。670样地位于峰顶另一侧向下500米的山谷里,受客观条件制约,调查工组无法直接进入山谷,只能先攀到山顶,再下到谷里。大家顾不上山陡路滑,人搭人、人拉人、走三步滑一跤,跌跌撞撞走了整整5个小时,终于到达样地位置。

    自森林资源外业调查工作启动以来,类似的场景几乎每天都在上演。有的调查工组要穿越密林杂灌,有的要攀爬陡峭岩壁,有的要迎着寒风冬雪……只为如期完成调查任务。

    针对四川山地地形复杂,部分山区网络、卫星信号不好的问题,中国地质调查局应用地质研究中心在2019年森调工作的经验基础上,确定了“人跟点走”的作业方式——调查样地的点位在哪里,人就住到距离点位最近的地方。各调查工组有的住车上、有的住山上老乡家,通过平板电脑和北斗手机导航软件先期规划好路线,再与熟悉当地情况的向导一同分析调整路线,不仅使调查工组少走弯路,而且避免了走险路,节省了工作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由于调查作业点多面广,转场赶路是常事。让乌鲁木齐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各调查工组暖心的是,调查工组一到达甘肃省内,省自然资源厅相关处室就与项目负责人、各工组长建立了微信工作群。群内汇集了各市、州、县、区样地所属管理单位负责人。群内每日进行工作调度、安全提醒和关系协调,让每一个调查工组无论走到哪里都有对接点、帮助站、联系人。

    针对作业高度流动分散,昆明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有关领导多次随组指导作业,中心自然资源监测室主任及项目负责、片区负责人坚持跟班作业,给调查人员注入了动力,形成了“工组分散、精力不散,条件艰苦、作风严实,作业复杂、标准不降”的良好氛围。

    为高标准完成调查把好质量关

    此次森林资源调查拓展了调查内容,需要做到一次外业调查获取多项森林资源指标,综合反映森林资源状况,工序繁琐,技术要求高。要高标准完成调查任务,必须严把质量关。

    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要求,要严格全程质量控制,严格三级质量管理,严格质量责任,外业调查展开后要及时跟进抓好质量自检和问题整改。

    昆明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在外业调查中全程坚持调查与检查双管齐下,先后邀请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和国家林草局昆明勘察设计院的专家进行跟班指导检查,边作业、边指导、边检查、边整改。第一阶段外业调查,跟班检查覆盖9个州市、35个调查工组,使各调查工组在外业调查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得到及时解决,助推外业调查质量不断提升。

    “一株都不能多,也不能少。不管树木长在何处,都不能放过,必须让每一株达到检尺要求的样木进入我们的掌控中。”这是昆明中心样地调查中片区负责人李俊材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此次外业调查工作量最大的是样地周界复位测量,其次是每木检尺。每木检尺,是一种最基本的测树调查方法,通过测定样地内每一株树木的胸高直径,进而求得材积。尤其在树种复杂、树木数量多的阔叶混交林,开展每木检尺最能考验调查员的综合能力。

    为进一步解决各类技术难题,抓好调查质量管控,2020年12月25日~28日,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在湖南长沙组织召开2020年度全国森林资源外业调查技术研讨会。与会人员围绕样地、周界、样木、检尺四复位等外业调查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研讨,并进一步明确了外业调查技术方法和操作规则,以及项目成果验收程序和标准。

    截至目前,已完成12893个样地外业调查,占计划工作量58.5%,在已开展调查工作的26个省份中,25个省份已全部通过首件必检、1个省份正同步进行,23个省份已完成指导性检查、3个省份正按计划进行。

     
    2020年度全国森林资源外业调查实施纪略

    2020年11月6日至7日,中国地质调查局矿产资源研究所相关负责人率队赴湖南长沙对“上扬子东南缘锰矿资源基地综合地质调查”二级项目委托业务开展野外质量检查。所科学技术处、项目负责人和委托业务承担单位等相关人员参加,并邀请了工程首席及中冶总局、中冶一局、贵州大学等单位专家共7人组成检查组。

    检查组根据业务委托年度工作情况,分别对益阳市安化县敷溪幅填图路线、地质剖面、探矿工程和钻探工程质量及岩心等成果进行了系统观察和现场讨论。此外,专家组还下矿井考察了湘潭锰矿。在此基础上,检查组在室内听取了委托业务承担单位的年度成果汇报,对照委托业务2020年度目标任务,全面检查委托业务单位提交的各项资料,对取得的进展与成果、完成的实物工作量、经费使用及预算执行完成情况进行了讨论,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和修改意见,并对下一步工作安排提出了要求。

     

     

    资源所赴湖南开展项目野外质量检查

    2019年12月14—15日,自然资源实验测试技术与质量研讨交流会在湖南长沙成功举办。自然资源部地勘司、科技发展司,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总工程师室、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及其他部分局属单位,湖南省地质院,部分省属(大学)实验测试单位及行业实验室等50余家单位的百余名领导、专家和技术负责人参加会议,共同交流研讨新形势下地质实验测试发展与对策。本次会议由实验测试中心主办,湖南省地质测试研究院协办。

    部地勘司地质处负责人围绕新时代地质工作需求和主要工作方向作专题报告,从突出能源矿产调查评价,全力支撑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保障等九方面提出了地质工作发展方向;部科技发展司标准管理处负责人在讲话中肯定了多年来全国地质实验测试单位对国土资源的监督执法和有效评价所作的有力支撑,介绍了科技发展司组建以来开展的标准、质量、计量等方面工作进展情况,并对未来地质实验测试支撑自然资源管理职能提出了发展建议;局总工程师室的相关负责人介绍了新形势下中国地质调查局的业务布局以及与实验测试工作相关的项目开展情况,并提出了相关指导性建议;湖南省地质院相关负责人在大会上致辞。

    实验测试中心负责人作主旨报告。总结了地质实验测试工作一年多来的“十大”成果亮点,梳理了实验测试行业面对的形势与环境,聚焦新时代地质工作对实验测试工作新要求,提出全面支撑服务自然资源管理能源资源保障和生态文明建设,全力推动地质实验测试工作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化进程,坚持以质量为生命线,全力推动地质实验测试工作能力提升,全力推动地质实验测试行业转型升级的四方面倡议。

    会上,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研究所、地质环境监测院、成都地质调查中心、实验测试中心,中国计量院化学所、湖南省地质测试研究院等单位多名专家分别就微区原位分析技术发展与对策、化学计量技术发展及展望、深地探测新进展、地下水监测工程、地质实验测试工作发展与经验、中国-东盟地质实验测试合作现状、地质实验测试标准化现状及趋势和地质实验测试年报等专题作了大会报告。会议期间,代表们围绕新形势下实验测试发展与对策、“十四五”地质实验测试技术发展等问题开展分组讨论。

    这是一次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行业盛会。会议一致认为,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和地勘单位分类改革的深入推进,地质实验室迎来新的机遇与挑战。在不断巩固岩石矿物分析优势的基础上,与国家科技创新需求紧密对接,建实建强针对战略性紧缺矿产、关键矿产、清洁能源的分析技术体系。共建共享,共谋发展,建立技术齐全、标准统一、数据共享、质量可靠的实验测试信息化综合服务系统,不断推动实验测试事业向高端迈进,共同书写新时代地质实验测试行业的新辉煌。

     

    自然资源实验测试技术与质量研讨交流会在长沙成功举...

    为加强湖南地质矿产调查研究,推动找矿突破,围绕国家目标和社会需求,充分发挥地质调查与研究工作在湖南经济建设中的基础性、先行性作用,中国地质调查局矿产资源研究所与湖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加强交流与合作,双方4月19日在湖南长沙签订地质技术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根据协议,双方今后将在重大资源科学问题研究中加强合作。通过利用资源所在地学学科领域的优势,结合湖南省的地质现状和特点,在矿产及环境调查评价等领域深入开展合作。

    双方将集成优势资源,组建以联合实验室为载体的土壤修复协同创新科研团队,共同开展土壤与生态修复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应用基础理论研究和共性关键技术创新研究,形成可以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土壤与生态修复产品。

    双方还将在湖南优势矿产资源勘查和深部矿产资源预测中加强合作。双方将充分利用现有的地质成果资料,区域成矿理论、成矿规律、成矿条件、矿产资源评价、成矿远景规划开展研究,重点加强湖南在金、锰等优势矿种上的合作,进而推进湖南全境更多重要矿种的深部矿产资源预测与地质调查,促进双方共同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

    根据研究需要,双方将合作申请中央和地方出资的各种项目,联合开展科技攻关。通过拟定人才联合培养规划,共同开展硕士、博士工作站及实习基地建设,搭建产学研平台。

    资源所科学技术处、成矿远景与区划研究室、勘查技术方法研究室、矿床环境评价研究室及所办公室相关烉责人及专家、湖南局有关局领导、局有关处室烉责人、省地调院、省物勘院、省测试院及有关地质队党政负责人、学科带头人参加了签约仪式和深化战略合作座谈会。

     

     
    资源所与湖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签订地质技术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