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4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3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依托广西重点研发项目课题“喀斯特峰丛区水土过程调控与空间优化及适宜产业试验示范”和中国地质调查项目“珠江流域水文地质调查与水资源监测”,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对漓江峰丛片区暗嵅高位洼地开展洪涝水循环过程研究,使洪涝水害得到有效治理。相关成果发表在《中国岩溶》上。

    漓江峰丛片区是桂林世界自然遗产地的核心保护区,主要分布于桂林漓江中游灵川县大圩镇到阳朔县83千米范围内,分布面积达624平方千米。与之相伴的岩溶洼地有上千处之多,洼地地势相对平坦、土地肥沃、村屯聚集,是岩溶区生产生活的重要地区。但受到岩溶不均匀性和多重结构影响,峰丛-洼地内干旱与洪涝频发,不仅严重影响该地区居民的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也影响核心区景观资源品质的提升,已成为制约桂林自然景观资源开发与保护的主要瓶颈,亟需开展深入研究。

    通过开展洪涝水循环过程研究,科研人员建立了大气降雨、地表、地下水位、出口流量在线监测网,准确掌握洼地洪涝发生条件和降雨量阈值,明确了洼地淹水深度与降雨量的定量关系,揭示了洪涝形成的水文过程和产汇流机制,并实施了洪涝治理工程。暗嵅高位洼地主要通过中部4个消水洞向漓江排泄,4个消水洞不同的消水速度造成了出口流量的4个峰值。其中2个消水洞下部管道受采矿矿渣堵塞,消水速度较慢而造成了洼地受涝成灾;另外南侧2个消水洞未受到采矿等人类活动的影响,岩溶管道过水通畅。通过疏通和将洼地的洪流引至南侧2个消水洞,使洼地受涝时间由5-10天缩短到1-3天,洪涝水害得到有效治理,洼地中宝贵的土地资源得以开发利用,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有效支撑了桂林市景观资源保护。

     

    图1 暗嵅洼地水文地质剖面

     

    图2 暗嵅洼地4月29日降雨量69.6mm出口流量动态

     
    水文地质调查服务桂林世界自然遗产地洪涝防治

    2020年11月20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桂江-柳江流域水文地质调查”项目组到广西恭城县西岭镇挖沟完全小学开展科普宣传活动。

    本次活动以“加强漓江水资源保护、维护桂林山水世界遗产”为主题展开。项目组结合美丽的桂林山水、漓江流域地貌特征、流域水资源特征及开发利用现状、漓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为主要内容制作了科普宣传手册200余册,并在现场进行发放。在活动现场项目负责人通过PPT现场讲解、互动答疑以及发放宣传小册子等多种形式,向挖沟完全小学师生200余人讲解了桂林葡萄峰林片区、漓江峰丛片区作为世界自然遗产所具有的美学价值,并从岩溶基础知识出发分析其形成的原因;结合桂林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讲述了降雨分配不均导致旱涝灾害频繁、工业化城镇化使地下水污染严重、漓江供水压力攀升、水源单一等问题,提出了节约用水、保护水环境、加强地下水资源开发的对策和建议。挖沟完全小学的师生表示通过本次科普活动增加对美丽桂林山水的认识,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今后一定节水、惜水、爱水,从我做起,并希望经常举办类似的科普活动。

    通过本次科普宣传活动,增强了师生们对漓江流域地貌特征、水资源开发现状与存在问题的认知,使得大家进一步认识到保护漓江流域水资源的重要性,表示今后努力为维护“桂林山水”世界遗产贡献自己的力量。

    岩溶所到恭城县西岭乡挖沟完全小学开展科普宣传活动

    近日,受连日降雨影响,位于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漓江峰丛片区内的雁山区大埠乡暗嵅屯峰丛洼地出现严重内涝。洼地积水达7-8米,很多村民的房屋泡水,对该屯200余人的生产生活造成了极大危害,1000余亩土地资源因内涝而荒弃。当地政府和村民希望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桂江—柳江水文地质调查”项目为该地段的内涝治理提供技术支撑。

    6月17-20日,“桂江—柳江水文地质调查”项目组对峰丛洼地汇水范围、水文地质条件、地下岩溶管道展布特征、生态条件等影响内涝的因素开展系统调查。调查发现洼地南北长约1公里,东西宽300-500米,高程约300米,洼地中的地表水均通过南侧2个落水洞消入地下,在其东侧700米的另一洼地(鱼嵅洼地)流出地表,经过一段明流后又转入地下,最后在东侧5公里的草坪乡官岩村流出地表,汇入漓江中。近年来,由于频繁的耕作及在洼地中开采方解石岩矿,落水洞消水受阻,造成洼地中岩溶内涝频发、多发。据当地村民介绍,现只要有暴雨,该洼地就被淹。本次调查发现东侧鱼嵅洼地高程260米,比暗嵅洼地低40-50米,为荒地,且消水较快,基本不发生内涝。因此,可以通过隧洞工程,将暗嵅洼地中的水引入鱼嵅洼地中,彻底解决暗嵅屯的内涝问题。

    通过本次调查基本查明了内涝的形成原因,并提出了内涝治理初步方案,为后期的内涝治理提供了技术支撑。

    内涝导致暗洼地积水深2-3米

    岩溶所为世界自然遗产地漓江峰丛核心片区内涝成因把脉...

    近日,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承担的“西江中下游岩溶峰林区1:5万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项目,在广西永福县永安乡永富村李园屯实施的探采结合孔成功出水。钻孔深度70米,单位涌水量大于1200吨/天,可解决永富村的李园屯、骑马境、龙光屯等3个屯1000多人的饮水和2000多亩果园和蔬菜基地的灌溉用水问题。

    该孔位位于皇圩1:5万调查图幅工作区,属峰丛谷地地貌,受压扭性断裂构造的影响,谷地呈南北走向展布,沿谷地的走向为寿城向斜,向斜核部发育一条自北向南迳流的地下河,地下水赋存于上古生界石炭系下统大塘阶和岩关阶的泥质灰岩、灰岩夹页岩地层的裂隙溶洞和地下河管道中,岩溶中等发育,特殊的地层岩性和地质构造对钻孔的定位要求比较高。2012年,由当地水利部门在该村实施的一个抗旱打井找水钻孔,单位涌水量仅为39吨/天,未能满足附近三个村屯的用水需求。当地村民仅靠抽取田地中间的消溢水洞中的浅层地下水进行饮用,卫生条件比较差,急需开采深层地下水供生活饮用。

    “西江中下游岩溶峰林区1:5万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项目组在对勘探区进行详细地面调查的基础上,布置了三条物探测线,利用高密度电法、音频大地电磁法、大功率充电法3种方法互相对比和印证,经对物探结果进行认真比对分析,确定了钻探孔位。经过将近十五天的钻探施工,钻孔成功出水,用50立方米/小时流量的深井潜水泵进行抽水试验显示,稳定动水位为8.45米,静止水位为5.30米,单位涌水量大于1200吨/天。为查明该钻孔是否在地下河管道上,项目组在上游约1.5千米处的一个地下河天窗内投放示踪剂,80小时后该钻孔中检测出示踪剂浓度,随后出现单峰曲线,由此推断该钻孔处在地下河管道上。在钻探过程中,钻进至5.5米时掉钻,遇一1.5米深的溶洞,结合抽水试验和钻孔周边的地下河天窗的水面深度,推断地下河管道发育在地下5~10米的深度范围。

    该钻孔的成功出水不仅解决了永富村的李园屯、骑马境、龙光屯等3个屯的饮水困难和安全问题,同时也为评价石炭系下统岩关阶泥质灰岩地层的赋水性提供了基础参数。

    西江峰林区钻孔出水 解决千余人饮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