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16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1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9月14日,自然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在北京科学中心参加2024年全国科普日活动暨第十四届北京科学嘉年华活动,并在流动科普体验展区推出“逐梦深地——探寻地球最深处的奥秘”主题科普展。

    展览展品主要为我国重要大陆科学钻探井岩心。这些珍贵的岩心穿越层层阻碍,最终呈现在大众面前。它们记录着地球亿万年间地质变迁的秘密,承载着科研人员不懈探索的汗水与智慧。此外,展品还有承载着古老生命痕迹的北京西山植物化石。它们诉说着古生物界的繁荣与变迁,让人对自然界的鬼斧神工感到由衷的敬畏。参观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探索远古生态环境,感受生命起源与演化的奥秘。

    “逐梦深地”主题科普展览宛如一座连接大众与地质科学的桥梁,让晦涩的地质知识变得触手可及;不仅展示了人类科学钻探历史和我国大陆科学钻探方面取得的辉煌成绩,还将弘扬科学精神与增强科技创新活力相融合,激发了公众对地球科学的好奇心与探索欲,在人们心中种下了热爱科学的种子。

     
    “提升全民科学素质 协力建设科技强国”——实物中心...

    乌蒙山区奎香、坪上、可乐、六曲沟幅岩溶区填图试点是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承担的子项目,隶属“特殊地区地质填图”工程。2015年,该项目在多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其中,在乌蒙山区赫章县丶镇雄县等地发现多个古植物化石点,采集了一批保存较好的古植物叶片化石,其中部份羽片长达40多厘米,另外在砂岩中还发现了木化石、树皮化石等。

        项目组在与云南大学古植物学专家对宣威组剖面联合考察时发现了大量植物化石标本,野外初步统计多达20余种,并以丰富的单网羊齿类和大羽羊齿类植物组合为主要特色,属于典型的晚二叠世大羽羊齿植物群面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牛场附近的植物叶片还保存了一些疑似虫瘿构造和昆虫取食遗迹,为晚二叠世植物群落古生态面貌重建提供重要信息。

    晚二叠世大羽羊齿植被物群化石

    乌蒙山区试点填图发现大量大羽羊齿植物群化石

    2019年12月6日-10日,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力学研究所主办,甘肃省地质调查院协办的“河西走廊地区地质填图野外培训会”在甘肃兰州召开。本次会议旨在更好地贯彻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关于区域地质调查改革的会议精神,推动区调改革转型,充分发挥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的基础性、先行性优势,及在城市发展、人与自然关系等重大需求中的作用,探索研究地表过程与圈层相互关系等重大地质科技问题, 推广覆盖区地质填点成果和经验。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基础调查部、地质力学所和甘肃省地质调查院相关负责人到会并分别发表讲话:传达了当前基础调查部推进区调改革取得的主要成果和下一步的工作思路及措施;介绍了地质力学研究所在特殊地区地质填图工作中的主要成果和经验,以及对区调改革的体会;介绍了甘肃省地调院在基础地质和地质遗迹等方面的最新成果。

    会议特邀兰州大学孙柏年教授和胡振波副教授、甘肃省地质调查院刘明强教授级高工、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董颖教授级高工和曹晓娟教授级高工、甘肃省地震局何文贵教授级高工、江苏省地质调查院程瑜高级工程师、地质力学所施炜研究员和卢海峰研究员等有关专家出席,专家们重点对新生代植物化石与气候环境变化、黄河起源、武威盆地构造格架与区域演化、地质遗迹调查与成果转化、地质遗迹评价、河西走廊地区活动构造特征、长三角平原区第四纪地质特征、断裂构造应力场研究和元谋断裂活动构造特征等方面做了专题讲座,并对覆盖区地质填图技术方法、成果表达和服务地方经验等方面进行了培训。

    会议组织培训人员赴临夏盆地和老龙湾盆地野外现场,重点对盆地地层序列、古生物化石与环境变迁、构造地貌与地质遗迹等特征进行了考察,并在现场交流讨论了典型地质现象及其科学意义。

    中国地质调查局所属的地质力学所、岩溶地质研究所、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北京探矿工程研究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武汉地质调查中心、西安地质调查中心,以及甘肃省地质调查院等特殊地区地质填图工程参与单位近40名相关技术人员参加了此次野外培训会。

     

     
     
    聚焦中国大陆地貌陡变带的地表作用与环境演变

    428日,天津市第八十二中学150余名师生走进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与地质科研人员“零距离”接触,领略地学科技前沿,感受科研成果背后的故事。本次活动紧紧围绕“珍爱美丽地球守护自然资源”地球日主题,分科普讲座、“科普集市”、参观实验测试室等三个环节,为天津市第八十二中学的师生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地学科普盛宴。 

    活动伊始,天津地调中心科技人员为同学们作了题为《雄安新区地质演化过程及蕴含的资源环境》的科普讲座,介绍了雄安新区的6500万年来地质演化的过程,以及蕴含的地热、地下水和城市地下空间等资源。 

    “科普集市”集中共分为8个展台,集中展示了天津地调中心近年来的工作成果,并由科普志愿者为中学生们展示了多年来亲手采集的和田玉、岫岩玉、玛瑙、孔雀石、紫晶、萤石、骨骼化石、金伯利岩、榴辉岩、橄榄岩等百余种珍贵样品,现场讲解标本岩石成因与发现过程中故事,形成了科普人员与受众面对面交流,点对点服务的科普模式,打破地质科学的神秘面纱,促进了地学科技的科普化。 

    第四纪地质展台展示了记录渤海湾沧海桑田变化的海相贝壳和牡蛎礁,介绍了泥质海岸带地质环境研究动态。 

    前寒武纪地质展台展示了金伯利岩、榴辉岩、橄榄岩等典型的岩石标本,以及和田玉、岫岩玉等玉石标本,介绍了喀斯特岩溶地貌风景及其形成演化过程,阐述了偏光显微镜在岩石矿物鉴定中的应用情况。 

    境外地质展台前,志愿者们集中展示了一批“奇珍异宝”,其中不乏一些绚丽多彩的宝石或矿石,如孔雀石、方铅矿、黑钨矿、黄铜矿、黄铁矿、紫晶、萤石等,吸引了大量师生们的目光,他们仔细询问起这些宝石矿物的光学特征、化学成分、形成过程以及如何正确鉴别等方面内容。志愿者们从矿物摩氏硬度、晶体化学、地球化学、地质年代学及同位素地球化学等各个方面向他们全方位地科普了这些宝贝的“前世今生”。 

    在矿产院与铀矿办展台前,科普志愿者悉心准备和介绍了便携式显微镜、罗盘等器材,从各种矿物的个性生长、特殊地质现象的形成、仪器的使用等多方面为学生们讲述了野外工作中的新奇发现和地质世界的趣味现象,展示了鄂尔多斯盆地、中生代地层结构与演化过程的动画视频,同时为同学们分发了精心准备的《砂岩型铀矿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铀矿是护航生态文明的低碳能源》《如何寻找砂岩型铀矿》等科普读物,将现象与知识融会贯通在一起,将绿色矿产勘查的理念讲解给广大中学生。 

    基础地质展示了各类化石、矿石、火山弹、玛瑙等,播放了造山带演化多媒体课件,介绍了地质灾害、大洋演化、第四纪火山地貌、石炭纪古生物宣传册。 

    在物化探展台前,展出了“珍爱美丽地球 守护自然资源”宣传读物,学生们接触到了给地球做“体检”的地球化学方法。 

    在水工环展台集中展示了多参数水质监测仪、环境X-γ剂量率仪、超声波水位探测仪等科技感十足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的监测设施和装备。 

    资料信息室展台前,展出了叠层石、海百合、珊瑚、震旦角石、植物化石、硅化木、谷纳氏螺、中华鲟鱼等古生物化石,让孩子们感受到了来自古生物学的科学魅力;同时还展示了铜蓝、铜绿、菊花石、黄铜矿、方铅矿、绳状火山熔岩和萤石等矿物标本,让孩子们了解到大自然的千姿百态;另外,还展示了《国际年代地层表》和《中国“金钉子”-全球标准层型剖面和点位研究》专著,介绍在我国建立的多颗金钉子,激发孩子们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同时了解我国地质科学家在国际学术界中所作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提升民族自豪感。 

    同时,实验测试室安排了“4.22世界地球日专题宣传片”、“大型仪器设备”、“常规分析实验室”以及“显微镜下的岩石”等环节对同学们进行了科普宣传。学生们参观了X射线荧光光谱仪、电子探针、激光剥蚀多接收等离子体质谱仪等大型仪器设备和常规化学实验室,专业技术人员用通俗的语言讲解了岩石矿物、土壤等样品元素含量的测试过程,并对岩石矿物地质年代学的测试原理、实验流程以及实际应用进行了科普宣传;显微镜实验室的技术人员指导同学们观察了岩石样品薄片下的微形貌特征、基本矿物组成等。 

    这次活激发了同学们学地学、爱地质的热情,让他们用科学热情,为科普活动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泉和动力。 

     

    活动合影

    天津地调中心成功开展第50个世界地球日科普宣传活动

    莲花卡利尔足迹线条图 a-成年前足迹 b-成年后足迹 c-亚成年后足迹

    老瀛山丹霞地貌

    在四川盆地綦江的土地之下,埋藏着一个惊人的秘密,关于1亿多年前森林和恐龙的秘密。

    2003年,工作人员在老灜山莲花堡寨考察地质灾害时,意外在一个岩腔中发现许多神秘足迹。后经国内外专家研究,结果表明这处我国西南地区白垩纪中期最大规模的恐龙足迹群,在沉醒了亿年之后重见天日。

    亿万年的酷跑,绝壁上的龙迹

    老瀛山,海拔1310米,綦江的名山和最高峰,得名于“老氏修炼遗址,状类蓬瀛”民间传说。如今山上的白云观,仍香火缭绕。这些恐龙足迹,发现于老瀛山一处绝壁之上的岩腔中。绝壁上不沾天,下不着地,岩腔高不过2米,深不过数米。恐龙是如何将足迹留在这盈尺之地的呢?

    这得从一种赤红色的地貌说起。发现恐龙足迹的老瀛山,是典型的丹霞地貌。这里的丹霞以岩墙绝壁、穿洞孤石为典型,尤其是赤红色的岩墙绝壁往往连绵数公里,蔚为壮观。发现足迹的地方,名为莲花保寨,位于一处丹崖绝壁中央的岩腔。莲花保寨得名其实与恐龙足迹大有关系。由于这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岩腔内空间开阔还极具隐蔽性。每遇战祸匪乱,当地百姓皆来些躲避。偶然间,他们发现岩腔地面有许多像莲花一样的凹坑,不知为何物,便将这里命名为莲花保寨。如今,这里还保存着寨门、寨室、石刻等古寨遗迹,以及大量石磨、石器等古人生活遗迹。亿年前的恐龙足迹和人类长期生活在一起,这也算是一种奇观。

    莲花保寨恐龙足迹群,在面积不到80平方米的地面上,共有9个化石层位,已发现古脊椎动物足迹656个。足迹产出层位之多,数量之大、分布之密集、类型之齐全、保存之完美、生物多样性之丰富,在国内外均十分罕见。在足迹的保存方式上,已经发现了5种恐龙足迹化石类型,包括凹形足迹、凸形足迹、幻迹动态足迹、3D铸模足迹。不同保存方式的足迹保存于同一个化石点,无论在中国还是世界上都不多见。

    更神奇的是,在一枚长60公分、宽40公分的化石标本上,居然发了9个不同种类、不同运动方向,且相互交叉重叠的恐龙足迹。这些恐龙凑在一起做什么呢?

    这些远古的脚印来自于谁?据研究,它们分别是甲龙类、蜥脚类、兽脚类、鸟脚类等4种恐龙的“杰作”。除恐龙而外,还有翼龙类和古鸟类等非恐龙生物所留下的足迹。它们都来自于恐龙时代。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区域还发现了大量古鸟类足迹,这些足迹方向一致,体现了群体生活的特征。更难得的是,这批足迹与翼龙类足迹保存在一个层面上。具有竞争关系的两类飞行动物同时出现在这里,这为我们提供了诸多古生态学珍贵信息。依稀间,我们仍能想像1亿多前年,这里河湖纵横、鸟飞鱼跃、龙逐兽走,曾经是那么美丽和诗意。

    留下这些脚印的恐龙呢?它们来自何方?又都到哪里去了?在綦江有没有像自贡那样的“恐龙公墓”呢?实际上,早在上世纪90年代,便不断有人挖出零星的恐龙骨骼化石。2010年,綦江开始对发现骨骼化石的区域进行系统挖掘。经过多年的挖掘、修复、装架,一只被命名为綦江龙的新种长颈龙,终于屹立在专门为它修建的展览厅。但是,綦江龙并不是莲花保寨足迹的制造者。因为,綦江龙生活在侏罗纪,而在莲花保寨留下足迹的恐龙生活在白垩纪。它们至少差了几千万年。

    恐龙足迹化石,是恐龙行走于未完全固结的沉积物表面时留下来的脚印,后经成岩作用而保存下来形成的化石。因为它们是原地形成的,因而最能反映原始的沉积环境具有良好的指示湖岸和近岸古环境的作用。作为古生物学的研究对象,恐龙足迹化石也是研究恐龙生理和生活习性的重要材料。因而,恐龙足迹化石是大自然用天然的录像机为动物活动录下来的“特写镜头”,是自然历史的脚印。

    形成和发现恐龙足迹化石是低概率事件,它至少满足3个条件:首先,恐龙将要经过的地面泥沙软硬适度,便于恐龙在行走之后留下足迹,并保存一段时。太硬,龙足留不下脚印;太软,脚印无法保存。其次,恐龙有幸刚好从这样的地方路过,并把脚印留在软硬适度的地面上。其三,脚印被破坏之前,迅速覆埋,形成化石。当然,更重要的是,这些埋藏在岩石的脚印还需要现代人发现的慧眼和运气。

    如此众多的恐龙足迹,为何出现在这悬崖绝壁之上?恐龙是如何“爬上”绝壁,行走在逼仄的岩腔里的呢?实际上,恐龙生活的中生代,河湖纵横,土地平阔。莲花保寨所在地方,正好为湖滨带。恐龙留下的足迹,在岁月中凝固成化石,随后老瀛山在地壳运动中被抬升到高处,两种不同硬度的岩石之间因为差异风化,在绝壁上形成岩腔。岩腔中,原来覆盖在足迹上面的岩石逐渐崩解脱离并被带走,埋在岩石中的足迹化石,终于有机会重见天日。不是恐龙在酷跑,酷跑的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四川盆地以侏罗纪的恐龙化石闻名世界。但侏罗纪之后的白垩纪,那漫长数千万年的岁月里,恐龙等古生物在此地到底如何繁衍生息,一直是个谜团。綦江莲花保寨恐龙足迹群的发现,成为揭开这个谜团的一把金钥匙。

    侏罗纪的原始森林,翠屏山的木化石

    恐龙是2.3亿年前到约6500万年前生活在陆地上的爬行动物,它们曾支配全球陆地生态系统超过1.6亿年之久。四川盆地作为中国四大盆地之一,如今聚居着四川省和重庆市的绝大部分人口,是中国和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诸葛亮曾赞其“沃野千里,天府之土”。中生代时候的四川盆地,气候温润潮湿,植物繁茂,是恐龙家园。这些不仅可以通过老瀛山的恐龙足迹化石得以验证,县城旁边的翠屏山、古剑山所发现的木化石亦是证明。

    2005年,几名石匠在綦江城边一个叫翠屏山的采石场挖出一根10多米长的圆柱形“石头”,形似一棵大树,“树皮”纹理清晰。后经重庆市自然博物馆鉴定后,确定为木化石。这种木化石系松杉科裸子植物,是中生代,也就是恐龙时代生长在这一地区的大型乔木,埋藏地质年代距今超过1.4亿年。

    所谓木化石,是远古时候的植物树木被埋藏在地层中,树干周围的化学物质如二氧化硅、硫化铁、碳酸钙等在地下水的作用下进入到树木内部,在保留了树木形态的条件下替换了树木原来的木质成分,经过石化作用形成的植物化石。经调查,翠屏山木化石群共发现大小木化石29根,木化石的枝条和碎块,共计60余处。

    这些化石是中生代南洋杉型植物的化石—贝壳杉型木,我们可以推断,在1.5亿年前的中侏罗世,地处四川盆地边缘的綦江地区,属于亚热带—热带气候,气温较高,阳光充足,雨水充沛,土地肥沃,土壤中富含植物生长所必须的各种营养元素。这里生长着高大的南洋杉木型常绿乔木,林下有着丰富的蕨类及其他植物。这些乔木是那样的枝繁叶茂,枝头三三两两地挂着几只古蝉,树下栖息着大大小小的恐龙。

    綦江,是一个地名,同时一条江名。在地学界,綦江是一个光辉的名字。早在上世纪30年代,我国老一代地质学家李四光、翁文灏、丁文江、黄汲清等都曾来到綦江,以期从地质矿产的角度,寻找实业救国的之道。进入21世纪,两次偶然的发现改变了这里的历史,老瀛山白垩纪恐龙足迹化石群、翠屏山侏罗纪木化石以及以此为基础建立的綦江国家地质公园,把我们带入一个1亿多年前的远古时代,恐龙统治的时代。物换星移、沧海桑田,虽然无数的生命出现又消失,但自然界总有神奇的方法留下这些无字天书,向我们讲述那个时代的故事。

    绝壁龙迹:自然历史的脚印

    中侏罗世是我国北方主要含煤沉积时期,又是我国古生物化石、特别是植物化石(包括孢粉)十分丰富的时期。近年来,国外中侏罗世油气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我国松辽盆地外围油气勘探取得重要进展,为松辽盆地外围侏罗纪盆地新区、新层系油气找寻提供了新思路。最新圈定的大兴安岭中段龙江盆地具有类似的中侏罗世沉积层,深入研究该地层具有重要的能源矿产找寻意义。

    近期,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张渝金博士领导的研究团队,对龙江盆地中侏罗世含煤地层进行了重新厘定,对该套地层不同分布点开展了系统的植物化石采集分析工作。首次发现龙江盆地中侏罗世植物群大化石由21属34种组成,以蕨类和松柏类为主,苏铁类、茨康类以及银杏类等占一定比例。在蕨类化石研究中首次发现蚌壳蕨科的原位花粉,并建立2个新种。新发现的孢粉化石共计45属73种,主要以裸子植物花粉占主,其次为蕨类植物孢子,建立了中侏罗世Cyclogranisporites- Alisporites孢粉组合。植物化石研究揭示了龙江盆地中侏罗世植物群可能为一个具季节性变化的暖温带-温带气候的植物群,其古气候可能以暖温带为主,并带有一定的暖温带-温带的低矮山地的气候环境。

    此外,首次测得龙江盆地万宝组中段凝灰岩锆石U-Pb的166.2±1.3Ma、165.2±1.7Ma、164.0±1.3Ma和162.1±1.6Ma等年龄值,整体指示中侏罗世。碎屑岩年龄显示4组峰值,最年轻年龄峰值为167.5±2.5Ma。上述年龄值辅证了龙江盆地万宝组时代为中侏罗世。

    该研究成果近期发表在地学期刊《地学前缘》上,部分成果在中国古生物学会2018年古植物大会作了专题汇报,并发表了会议摘要。

    与此同时,张渝金博士领导的研究团队,近期首次在龙江盆地和扎鲁特盆地中侏罗统地层中发现大量木化石,已鉴定出4属8种,其中有3个新种,分别为Protocedroxylon zhangii sp. nov.、 Protocedroxylon zhalantunense sp. nov. 和Sciadopityoxylon neimengguense sp. nov.。木材解剖特征的变化与气候的演化有关,研究发现木化石的生长轮均很明显,早材很发育,而晚材带都比较窄,表明在大兴安岭中段中侏罗世以温暖潮湿、有明显季节性变化的气候为主,而寒冷的冬季较短。该研究成果近期已经发表在国内地学期刊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上。

    上述研究得到国家青年自然科学基金(41702032)和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DD20160048-04,12120113053900,1212011085210)的联合资助。

     

     

     

     
     
    大兴安岭中段中侏罗世植物群研究取得新进展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于2018年12月25-27日,在沈阳市组织有关专家对本单位完成的“内蒙古1:5万楞吉曼达坂(L51E007006)、吉日根林场外站(L51E007007)、西马拉吐(L51E007008)、乌兰沼(L51E008007)、巴彦套海(L51E008008)幅区域地质调查”和“内蒙古1:5万乌日图呼布、陶海营子、乃木格根、昆都苏木幅区域地质调查”项目成果报告进行了评审。两个项目均为大兴安岭成矿带突泉-翁牛特地区地质矿产调查二级项目所属工作项目。“内蒙古1:5万楞吉曼达坂(L51E007006)、吉日根林场外站(L51E007007)、西马拉吐(L51E007008)、乌兰沼(L51E008007)、巴彦套海(L51E008008)幅区域地质调查”项目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

    一是依据岩石组合、接触关系、古生物化石组合、同位素资料以及区域对比等划分了12个组、段级地层单位和6个第四系成因类型填图单位,厘定出格根敖包组、老龙头组、龙江组、光华组、乌尔吉组,并获得一批高精度同位素测年数据。

    二是在林西组地层中新发现植物化石Protoglyptostroboxylon zhalaiteqiense sp. nov(扎赉特旗水松型木新种)、Ufadendron elongatum sp. nov.(伸长乌法木新种)。

    三是从原玛尼吐组中厘定出上石炭统格根敖包组,将最老的地质年代记录由晚二叠世延伸至晚石炭世;按照沉积成因环境将林西组地层细划到岩性段;从原林西组地层中解体出中侏罗统万宝组地层。

    四是详细解体区内侵入岩体,划分出早白垩世时期8个岩石填图单位,并获得了一批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年龄及Lu-Hf同位素数据。并尝试利用花岗岩风化砂X衍射测试方法进行了强风化岩体的填图试验,效果较好。

    五是采用火山岩三重填图方法,对中生代火山岩进行了岩性、岩相和火山构造划分,圈定出3个火山盆地、9处Ⅴ级火山机构,划分出5个期次火山喷发旋回;提高了测区中生代火山岩的研究程度。

    六是根据各地层岩性组合及建造特征、侵入岩建造特征、构造变形、古生物化石特征、各填图单位的接触关系及同位素测年资料等,建立了测区构造格架。识别出一系列褶皱和断裂构造。

    七是新发现铜多金属矿化点3处、稀有稀土矿化点1处、珍珠岩等非金属矿化点3处、含锶水源地5处、烃源岩4处,其中巴彦敖瑞烃源岩厚度达35m以上,属中等-好页岩气烃源岩。

    经过专家组的评审,最终内蒙古1︰5万楞吉曼达坂等五幅区域地质调查子项目取得了成果报告优秀,图幅三幅优秀、二幅良好的成绩。

    “内蒙古1:5万乌日图呼布、陶海营子、乃木格根、昆都苏木幅区域地质调查项目”项目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

    一是依据岩石组合、接触关系、古生物化石组合、同位素资料以及区域对比等划分了8个组、段级地层单位和12个第四系成因类型,新厘定出老龙头组,确认其与下伏林西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并获得一批锆石U-Pb同位素测年数据。

    二是将林西组划分为半深湖相、滨浅湖相和扇三角洲前缘相,将老龙头组划分为湖泊相、河流相和冲积扇相,恢复了林西组和老龙头组沉积环境。

    三是注重化石的发现和采集,在林西组新发现化石点12处,其中Pecopteris unita Brongniart(联合栉羊齿)、Pecopteris (Asterotheca) cyatheca (Schloch.) Brongn.(桫椤栉羊齿)和Peltaspermum buevichae Gomankov et Meyen(布氏盾籽)为东北地区林西组首次发现;在新民组新发现了大量的硅化木(3属4种),为林西组、新民组时代厘定和古气候环境恢复提供了新资料。

    四是通过沉积物组合特征和古环境指标分析,结合沉积年代学研究,探讨了170.7Ka以来的沉积演化和环境变迁特征;并新发现一系列第四纪冰川遗迹,厘定冰川形成时限为晚更新世早期。

    五是对侵入岩进行了详细解体,建立了中生代岩浆演化序列,将侵入岩划分为晚侏罗世二长花岗岩(158.8-160Ma)、早白垩世早期(140.2-143.4Ma)和早白垩世中期(126.7-128.7Ma)三期共9个填图单位,并获得了一批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年龄及Lu-Hf同位素数据。

    六是采用火山岩三重填图方法,对中生代火山岩进行了岩性、岩相划分,圈定出5个火山盆地,恢复了22个火山机构,划分为4期火山喷发旋回。

    七是划分了3个构造层、4个构造亚层,划分了9个构造事件,识别出68条断裂构造,9个褶皱构造,新构造阶地2级,建立了测区构造格架。

    八是在林西组中发现中-优质页岩气烃源岩层8处,在陶海营子地区预测出一个烃源岩远景区。

    九是发现铅锌矿点2处、金矿点1处、银钼铜多金属矿点1处及矿化点5处,总结了区域成矿规律,圈定出4处成矿远景区及7处找矿靶区。

    十是培养了一批年轻技术人员,项目组成功申请国家青年自然科学基金1项;项目成员合计发表学术论文26篇,其中SCI 4篇,EI 2篇;发表科普论文1篇;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2篇,培养博士研究生2名。

    经过专家组的评审,最终内蒙古1:5万陶海营子等四幅区域地质调查子项目取得了成果报告优秀,图幅三幅优秀、一幅良好的成绩。

     

     
     
    大兴安岭成矿带突泉-翁牛特地区地质矿产调查项目完成...

    日前,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编著的《辽西中生代珍稀化石及其生物群地质图集》正式出版发行。

    该书内容丰富、图片精美、材料翔实,是一部集科研和科学普及于一体的重要成果,也是地学古生物方面的一部重要工具书。书中以大量图片和简明文字相结合的形式,系统介绍了燕辽生物群、土城子生物群、热河生物群、阜新生物群和松花江生物群的组成、分布及其产出地质背景,阐述了辽西地区重要珍稀化石产地、含珍稀化石沉积层的岩性、岩相、产出层位及其下伏和上覆地层特征,总结了珍稀化石的空间分布规律,论述了生物群的地质生存环境,探讨了生物群发生、发展及其演替与地球各个层圈演变的关系。以柱状图和文字相结合的方式对辽西珍稀化石沉积地层进行了区域对比,并对地学长期存在的中生代地层问题提出了可行的解决方案。

    在辽宁省西部地区,中生代侏罗纪和白垩纪时期,陆相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岩地层与河流、湖泊所形成的沉积地层非常发育,是世界上中生代陆相地层典型发育地区之一。在这些沉积地层中产有丰富的生物化石,总计有20多个门类,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昆虫类、腹足类、双壳类、叶肢介类和介形类等动物化石,以及银杏类、苏铁类、松柏类、蕨类和古果类等植物化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以来,在本区发现了大量的珍稀化石,如原始鸟类、带羽毛的恐龙类和哺乳类动物化石以及早期被子植物古果属化石等,这些发现和相关的研究工作为研究中生代动物、植物的起源与演化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从而促使辽西地区成为研究陆相中生代地层、古生物群发生、发展和消亡等演化过程与细节的不可多得的宝地,成为国内、外古生物学家、地质学家研究的热点地区,并且也成为广大地学爱好者和化石收藏者的长期关注地区。因而,无论是专业人士,还是化石爱好者,或是关心地球生物演化的人们都很想了解辽西中生代珍稀化石出现的原因、发生的环境以及空间分布和沉积层位。本书编写的目的也正是为了满足这些人的需要,并旨在全社会普及中生代陆相地层古生物方面的知识。

    本书作者长期从事辽西中生代地层和古生物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和工作经验。他们针对中生代火山沉积地层及其保存的生物化石,在化石空间分布、产出层位、区域地层对比和形成环境等诸多方面开展了深入研究和总结。在总结百余年的辽西中生代地质、中生代地层古生物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作者系统地介绍了辽西中生代地层,特别是重要生物地层的标准剖面,根据化石组合特征划分五个中生代生物群,即燕辽生物群、土城子生物群、热河生物群、阜新生物群和松花江生物群,并讨论了这些生物群的组成和时代;实地调查了珍稀化石的产地、分布及产出层位,并进行了区域对比;深入探讨了辽西中生代生物群的地质—生态环境,阐述了它们的区域构造背景、盆地充填记录和沉积环境、古气候、古生态和古地理;论述了构造作用、火山作用、盆地及沉积、古地理及水系、古气候与生物群演替的关系,重点讨论了各个生物群爆发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的耦合演变;同时概要地表述了一批重要珍稀化石的产出特征。本书文图并茂,内容丰富,集辽西中生代珍稀化石阶段性研究之大成,是一本全面提高和总结性的重要著作。本书的出版无疑将为国内、外古生物学家、地质学家,以及广大地学爱好者和化石收藏者提供丰富而可靠的辽西中生代地层古生物基础资料,极大地推动珍稀化石及其地质环境的进一步发现和深入研究,也为我国中生代珍稀化石相关学科发展和地学知识普及构筑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拓宽了今后的研究道路。

     地质图集封面

     

    热河生物群生态环境复原图

     
    《辽西中生代珍稀化石及其生物群地质图集》正式出版

    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东北项目办组织专家对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承担的“内蒙古1:5万徐地营子、朱林村、成吉思汗、于家窝堡幅区域地质矿产调查”项目进行了野外验收。专家组听取项目汇报,审阅了项目相关资料,一致同意该项目通过验收。其中,徐地营子、朱林村幅获得优秀,成吉思汗和于家窝堡幅获得良好。

    该项目取得如下成果:一是在上石炭统宝力高庙组地层中发现大量安加拉植物化石;在下白垩统龙江组地层中采集到裂鳞果和类似松型叶属等化石,并取得了一批锆石U-Pb(La-ICP-MS)同位素测年资料,为地层单元的厘定和形成时代提供了依据二是新发现下白垩统龙江组覆盖在白音高老组之上的整合接触关系,为大兴安岭火山活动期次划分提供了基础资料三是在早石炭世花岗岩和上石炭统宝力高庙组中,识别出3条韧性剪切带,变形时期厘定为晚石炭晚期,其形成与嫩江-黑河构造带有关四是完成朱林村幅350平方千米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圈定出乙类化探综合异常7处,为开展本区矿产调查工作提供了依据五是新发现钼矿点1处,叶腊石矿点1处,锰银矿化点1处,钼矿化点2处,为后续找矿工作提供了重要线索

     

    内蒙古1:5万徐地营子等4幅区域地质矿产调查项目顺利...

    为弘扬科学精神,普及地球科学知识,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在4月19-24日举办了“第53个世界地球日科普宣传暨第二期区创科普活动”。

    活动中,与会专家交流了“植物化石的故事”“湿地——地球之肾”“地球的脉搏——火山活动”“辽东金矿的前世今生”等内容,向大家展示了专业成果、普及了地学知识,唤起了大众对珍爱地球的意识觉醒。

    活动期间,沈阳地调中心在中心网站、东北地质之家微信公众号等刊发页岩油和黑土地等系列科普视频,让更多线上观众了解地学知识,珍爱地球,了解东北地质工作的发展历程和成就。

    此外,在沈阳地调中心办公楼和科研楼的大厅设立展板、播放地球日宣传视频,在单位附近设置宣传横幅,让更多的人了解地学知识,爱护生态环境。

    今后,沈阳地调中心将积极号召更多科学家热爱科普创作,热衷科研成果科普化,联合开创作更多更有影响力的优秀科普作品,共享共建“区创科普”平台资源。

     

    东北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电子科技展厅 
     
     
    沈阳地调中心:多种形式宣传科普知识

    为适应长江经济带建设、保护资源环境、普及和宣传古生物化石在恢复和重建地球资源和环境中的意义,在湖北省自然资源厅支持下,湖北省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组织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湖北省地质科学研究院等有关专家共同编撰,并由中国科学院殷鸿福院士作序的《湖北古生物》一书,在第51个世界地球日由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自1924年李四光等老一辈地质学家对湖北开展开创性的地质工作以来,湖北省一直是我国乃至全球地层古生物研究的经典地区之一。该书结合改革开放40年来湖北省在古生物化石开发保护和研究中的重要进展,结合古生物系统分类,有重点地展示了湖北省迄今所发现30多个门类数千种无脊椎、脊椎动物和古植物化石的代表。其中,包括具有全球对比意义、距今5.51亿年左右的庙河生物群,距今5.41亿年前的埃迪卡拉或石板滩生物群以及距今5.18亿年左右反映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清江生物群。还包括在南漳-远安动物群中发现的距今2.48亿年左右的“古鸭嘴兽龙”海生爬行动物化石,在松滋发现的举世罕见的猴鸟鱼化石库中的全球最早的距今5500万年的灵长类代表—阿克琉斯基猴化石,以及郧县珍稀古生物化石产地所保存的多种类型恐龙蛋化石等。此外,还有根据古生物化石研究所建立的两枚具有全球划时代对比意义的“金钉子”。

    该书从科学研究、科学普及和资源环境保护目标出发,力求文字简明扼要、图片清晰美观,为科学保护和合理开发古生物化石资源,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宣传生物与环境的科学价值提供依据,也为宣传唯物论、更好地保护湖北省不可再生的古生物化石资源和绿水青山环境提供了生动的教材。

    《湖北古生物》一书正式出版发行

    8月10-11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相关负责人带队,到海南琼海看望慰问海南昌江-广东云浮地区区域地质调查项目组野外一线职工,开展地质调查项目野外临时党支部建设、廉政风险防范、项目工作进展及安全保密工作调研检查。

    检查组传达了局党组给局属单位野外项目组一线同志们的慰问信,听取了项目负责人、临时党支部书记关于支部建设、“微腐败”自查、安全保密、项目进展情况的汇报,并逐项进行了检查。随后,与项目组成员就项目推进、安全保密、野外临时党组织建设及职工“四态”等方面进行了座谈。检查组对项目工作进度及取得的进展、临时支部党建工作开展情况及安全保密规范化管理等予以了肯定,对支部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和加强安全保密工作痕迹管理提出了改进建议,对高温及汛期野外地质调查和安全保密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

    期间,检查组参加了项目野外临时党支部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党日活动,到第四系钻探作业现场检查了施工情况,考察了新发现的火山岩和鹿母湾组中的植物化石。检查组肯定了项目组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并就火山岩的时代及其与南牛岭花岗斑岩的关系、鹿母湾组沉积环境等问题与项目组进行了讨论,建议尽快查明火山岩的岩性组合、地质时代及分布特征,进一步研究鹿母湾组植物化石、开展砂岩粒度分析等工作。检查组强调,海南岛地质构造复杂,长期存在的一些基础地质问题争议影响其他工作的开展,项目组要结合地质填图,点面结合,争取在关键地质问题研究上取得重要突破。

    与项目组人员座谈

    查看第四系钻孔岩心

    考察鹿母湾组及新发现的植物化石

    武汉地调中心调研检查海南琼海野外地质调查项目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