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2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相关搜索

检索范围:

    广东韶关某尾矿库在表层修复后进行覆绿(左侧),较原来(右侧)生态条件有了较大改善

    内蒙古西部某煤矿应用大量水资源覆绿

    10月1日,自然资源部发布的矿业九大行业《国家绿色矿山建设规范》将正式施行,《规范》涉及矿区规划布局、资源开发、资源综合利用、节能减排、科技管理、数字化矿山、企业管理、社会责任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并着重对矿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提出了要求。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实现矿区“与周边自然环境和景观相协调、因地制宜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区域整体生态功能得到保护和恢复”等目标?记者日前采访了国内多位地质环境修复领域的专家,一次有关矿山环境修复的专业性讨论就此展开。

    生态恢复是矿山环境改善的主要途径

    纵观煤炭、冶金、有色、黄金、化工、非金属、砂石、水泥、陆上石油天然气开采业等九大行业《国家绿色矿山建设规范》,人们会发现保障矿山环境是所有工作的核心和出发点。而其中,既包括生产过程中的降低环境侵扰,更包括勘探开发之后的矿山环境复原。

    “我认为,生态修复是矿山环境改善的主要途径。”中国地质调查局矿产资源研究所陈明研究员是在一次出差前夕接受的采访。这段时间,他北上南下,考察了一个又一个矿山及其生态环境修复的项目。

    他告诉记者,在过去的数十年间,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但粗放型发展也带来了明显的生态问题。如今,矿山生态环境保护的滞后效应已经凸显出来。以往矿产资源的采掘、选矿及冶炼过程对矿山环境的破坏是多方面的,最直接的是采空区地面塌陷、山体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植被破坏和景观破碎,此外还包括对大气、地表和地下水以及土壤环境的影响。“其负面效应不但有看得见的物理变化,还有看不见的化学变化。”

    陈明算了一笔经济账:“我国大约有80万座矿山,其中约40万座矿山因生态环境破坏而需要修复或恢复。即使按每座1000万元的保守成本估算,全部修复一遍也需要4万亿元资金。如此沉重的负担是中央和各级地方财政都难以承受的。”

    如何更加科学地弥补矿山领域的生态欠账?

    陈明认为,矿山环境的改善途径有两类不同观念:生态恢复和环境修复。前者主要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能力,成本低但周期较长,可持续性好;而后者主要依赖人工干预,成本高但速度快,可持续性则要看修复手段和理念是否合适。

    “近些年,我主要从事土壤污染修复方面的研究。我认为,矿山大都面积大、位置偏、污染严重,改善环境更适宜采用‘以生态恢复为主,工程修复为辅’的方式。即,对生态系统停止人为干扰,以减轻负荷压力;同时,在关键节点辅以人工措施,使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或使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

    对此,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的刘永兵研究员表示认可:“生态恢复并不是置之不理,不是放任自流,而是要有整体的规划设计。矿山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生态恢复要抓要害、分主次,在关键节点上采用人工治理修复。但在不同的地方,自然条件不一样,人工干预的尺度要区别把握,但总体上还是要以生态恢复为主。”

    “生态恢复充分利用了自然界的自我修复能力,可以大大降低成本。”陈明强调。

    充分考虑自然生态原貌,避免过度修复

    在《有色金属行业绿色矿山建设规范》中有着这样明确的要求:“矿山经地质环境治理后的各类场地应安全稳定,对人类和动植物不造成威胁;对周边环境不产生污染;与周边自然环境和景观相协调;恢复土地基本功能,因地制宜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区域整体生态功能得到保护和恢复。”

    那么,西部干旱区和东部执行同样的标准是否合理?近段时间,陈明考察了国内不少矿山,而越看越感到这是一个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8月中旬我去内蒙古乌海进行调研,看到那里的煤矿排土场被修复得绿草如茵,高压水枪不停地喷水。当时一位修复公司的员工是这样告诉我的:‘这里种植养护的每一棵树、一小片草,一年需要花费的资金却相当可观。如果哪天资金跟不上,出现断水现象,用不了多久,这些草全都得枯死。’”当地人的话给了陈明很大触动,进而他在西部的新疆、内蒙古、青海了解到,矿山绿色生态环境修复的要求与东部城市相同,验收标准也一样。

    “在那样气候干旱、水资源极其缺乏的地区,开矿之前本就是戈壁。开矿后虽然需要修复,但如此修复,不但前期投入很大,后期维护的成本也非常可观。更要命的是,这样的修复是不可持续的。”面对记者,陈明的表述充满忧虑。

    “于是我想,在一些位置偏远、自然环境恶劣、人迹罕至的地方,矿山修复是否必须不计成本、不惜代价?”

    思考后的答案是否定的。

    他认为,就像农业生产需要因地制宜一样,矿山修复也应该充分考虑到当地的自然条件。“不问是否可持续发展,单纯追求临时的绿化效果,非要把百千年来一直是戈壁滩的地方变成绿洲,是不是有‘过度修复’的嫌疑?”

    陈明认为,如果是可持续的,修复工作值得做;如果不可持续,仅能维持短暂的绿色,那就不一定值得了;尤其是在经济运行相对困难的时期,更应慎重。“不是说这些地方不需要修复,而是要真正做到因地制宜地,把握好最符合生态需求的‘度’。”他希望有关部门能够细化相关设计要求及验收标准,让不同气候等自然条件下的矿山修复工作更科学、更合理。

    刘建东是江苏省地质勘查技术院党委书记、院长,他的观点是:采用生态恢复还是人工修复应结合当地经济水平、城市发展规划和场地周边环境等因素综合考虑,还应进一步将一些被认为是废弃物的有用资源充分利用起来。他说:“在中东部一些矿业城市、老工业基地的市区、近郊,就应该进行高标准的治理和修复——先做前期规划,再大规模投入,通过实施工程治理项目,修复矿山生态环境。”

    刘建东认为,我国东部一些矿山城市,自然条件较好,人口密集,而且这些地方在长期矿业发展的背景下,生态环境大都遭受了严重的伤害,修复矿山环境直接关系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和当地的经济发展,需要高标准的土壤修复和绿化工程。这方面,阜新、徐州、铜陵等矿业城市都做得非常好。

    而在西部一些偏远矿山,地处戈壁荒原,修复成绿洲显然不太现实。但当地产生的扬尘可能影响到东部,因此适度控制是必须的。可以通过检测大气pm10值作为环境修复的衡量标准。“现在,用固土技术控制扬尘,在排土场上喷洒一层由黏土矿物等物质调配的胶凝材料,让表层土壤形成薄薄的硬壳,就能保证纳米级、微米级的沙粒不形成扬尘。”

    江苏华东基础地质勘查有限公司总经理钱美平告诉记者:“这样的固体技术每平方米的成本就一两块钱,比大规模栽树种草种花要便宜得多,在西部应该是可行的。”

    “矿山环境修复理应做到成本与效益兼顾。”钱美平还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可在普查工作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全国一盘棋”的矿山环境修复规划,“制定相关政策和制度,因地制宜地设立修复目标和修复内容,选定恰当的技术路线,相关的验收标准也要进一步细化,要按照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和矿山品种分门别类,区别对待。”

    用综合技术应对矿山环境中的复杂问题

    那么,要想重建矿山自然生态系统、恢复其原本的面貌,需要重点进行哪些工作?

    陈明认为,不仅要进行治理清除危石、降坡削坡、平整土地、治理空采区和塌陷区、消减堆积的尾矿、恢复植被等比较直观的工作,还要选择相应的技术,修复土壤和水体,消除重金属污染等。而这方面,我国矿山环境修复中做得还远远不够。

    重金属污染的危害已是众所周知。刘永兵告诉记者,重金属会引发头痛、头晕、失眠、健忘、神经错乱、关节疼痛、结石、各种癌症等疾病。摄入过量的镉,容易导致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疾病,引起骨钙的大量流失,造成肾功能失调。铅元素进入人体后很难被代谢,可造成新生儿先天智力低下;对老年人造成痴呆、脑死亡等。甚至过量的铁也会损伤细胞中的脂肪酸、蛋白质和核酸等,并导致钙镁等元素的失衡。

    “因此,在矿山环境治理过程中,只关注物理变化,而不关注化学变化,是不全面的。”刘建东认为,从全国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结果看,全国的主要土壤重金属异常大都与矿山有关。某些流经矿山的江河,河道两侧的农田土壤污染可以延伸至下游20至50公里范围内,有的甚至达到百公里以上。流域性的重金属污染甚至达到上千公里。“与矿区地质灾害相比较,重金属的危害面积更大,受损人群更广,治理难度也更大。”

    “看得见的地质灾害明枪易躲;而看不见的地球化学灾害则暗箭难防。正因为重金属污染需要通过专门的采样和分析测试才能被检测到,所以一旦被发现,往往已经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陈明认为,矿山环境恢复的复杂性决定了矿山生态修复需要用系统论作为指导思想,采取综合手段解决物理、化学和生物的问题。“要根据不同地域和不同类型矿区制定不同的标准,从技术而言,更要针对每个矿山、每片场地以及不同污染类型的农田对症下药,开出不同的药方,研制出不同的药剂,突出不同的方案。”

    对此,钱美平的观点是:在矿山环境修复领域,地球化学工程技术大有作为,且具有相当的优势。“当前,各地物理修复、化学修复、生物修复都已经有了不少比较成熟的技术,如煅烧、淋滤、电渗、植物吸附重金属、微生物吞噬有机污染物等等,已经形成了许多成功的案例。但矿山作为面积较大、污染情况较为复杂的区域,更适应采用综合修复的手段,而且情况越是复杂,各种修复方法越应兼顾。”

    “我们重点要做的是真正当好环境修复师,让绿水青山回归,让原有的生态系统得到更好的恢复,为实现我国‘到2020年基本形成绿色矿山格局’的目标做出贡献。”陈明如是说。这是地质环境工作奋斗的航标,也是每一位老百姓的期望。

    让绿水青山回归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高度重视办刊工作。自2014年创刊以来,尤其是2016年以来,主办的《中国地质调查》期刊全面围绕地质调查中心工作,积极宣传地质调查成果,在地质学领域期刊种类众多,同质化严重的背景下,认真思考期刊工作的可持续发展途径,围绕办刊宗旨,明确期刊定位,加强顶层设计,以服务为导向,以特色栏目为牵引,以内容为根本,以制度促规范,以平台拓展传播,以队伍建设保证质量,注重中国地质调查工程成果的汇集与整装宣传,服务领域逐渐拓宽,期刊影响力显著提升。 

    一是明确期刊定位,加强顶层设计,聚焦中国地质调查重点成果的宣传。2016年以来,《中国地质调查》紧密围绕国家战略和地质调查中心工作,加强顶层设计,聚焦中国地质调查“10大计划-60多个工程”,并以“本期特约稿件”栏目为牵引,加大对重点工程进展、成果的选题与组稿力度。如,加大对“新能源(如天然气水合物、页岩气、地热资源等)”“新兴矿产资源(如三稀金属矿产、金刚石、萤石、石墨)”“油气地质”“地质大数据体系建设”“海洋地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深空对地”“国土遥感综合调查”“岩溶关键带结构与物质循环”等工程成果的宣传,同时围绕重点工程成果组织专刊,集中发表。三年内,出版的专刊有“地热资源调查与勘查”“北方新区新层系油气地质调查”“长江经济带环境地质调查”“大宗急缺矿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矿产调查”等。根据上述选题发表的论文引起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web点击下载率和引频次数均较高,李廷栋、侯增谦、毛景文等院士认为:《中国地质调查》能够及时反映地质调查工作的最新动态及取得的成果,对地质调查工作的部署、项目设置、方案制定与实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地调成果宣传与普及中发挥了导向、传播及交流作用,可以广泛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二是加强业内交流,集思广益,打造地质调查成果传播平台。为了在地质学期刊同质化现象严重的背景下办好新创办的《中国地质调查》, 201911月地学文献中心主办了“地质调查成果传播交流会”,来自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科学院等10位知名专家学者,以及来自《地学前缘》《中国地质》等8家国内一流期刊编辑部主任、主编,对2016年以来《中国地质调查》期刊的定位、栏目设置、办刊思路展开了研讨,专家们认为,《中国地质调查》定位准确,栏目设置较为合理,办刊思路清晰,发表的论文在地质调查成果宣传中发挥了导向作用,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尤其是以工程成果为单元出版的专刊、专栏,加强了成果宣传的整装性、科学性和规范性,进一步提升了工程成果的交流与传播价值。 

    三是注重质量建设,期刊的影响因子和影响力指数显著提升。期刊影响因子和影响力指数是评价期刊的重要参数。据“中国知网”20172019年统计年报,《中国地质调查》期刊的复合影响因子已从2017年的0.5上升到2019年的1.453,三年内,期刊的影响因子提升了近3倍。如果将《中国地质调查》的影响因子放在地质学类36种“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列表中进行比对, 

     

     

     

     

    如图所示,已超过列表中22种核心期刊的影响因子。另据“万方数据”2019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中国地质调查》期刊影响因子为1.305,同样,如果将其与地质学类36种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影响因子比对,也已超过23种(如图)。 

     

      

    影响力指数是“中国知网”近几年创新的另一种期刊评价指标,它通过综合运用“总被引频次数”和“影响因子”两个参数,更加客观地反映了期刊学术影响力的相对水平。据“中国知网”20172019年统计年报,《中国地质调查》影响力指数已从2017年的7.674提高到2019年的139.618,三年内,该指标提升了近20倍。同样,如果将《中国地质调查》的影响力指数放在地质学类36种“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进行比对,

     

     

     

    如图所示,也已超过列表中7种核心期刊的影响力指数。是期刊质量和社会影响力得到业界认可,被遴选进入2019年 “地学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据中国科协发布的“分领域发布我国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实施方案”,要从国内外科技期刊中遴选出一批科技人员公认、社会影响力强、期刊出版界认可的期刊进行分领域评价,《中国地质调查》已被遴选进入2019年“地学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 

    尽管《中国地质调查》期刊的影响因子和影响力指数在三年内均有一定的提升,但与具有几十年甚至近百年创刊史、发表论文近万篇的地质学优秀期刊相比,《中国地质调查》还是一个创刊仅五年、文献数量仅400余篇的“新生儿”,其影响力的迅速提升必将要通过发表高质量论文和强有力的宣传措施才能得以实现。 

    中国地质调查局主管 地学文献中心主办的 《中国地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