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高度重视办刊工作。自2014年创刊以来,尤其是2016年以来,主办的《中国地质调查》期刊全面围绕地质调查中心工作,积极宣传地质调查成果,在地质学领域期刊种类众多,同质化严重的背景下,认真思考期刊工作的可持续发展途径,围绕办刊宗旨,明确期刊定位,加强顶层设计,以服务为导向,以特色栏目为牵引,以内容为根本,以制度促规范,以平台拓展传播,以队伍建设保证质量,注重中国地质调查工程成果的汇集与整装宣传,服务领域逐渐拓宽,期刊影响力显著提升。
一是明确期刊定位,加强顶层设计,聚焦中国地质调查重点成果的宣传。2016年以来,《中国地质调查》紧密围绕国家战略和地质调查中心工作,加强顶层设计,聚焦中国地质调查“10大计划-60多个工程”,并以“本期特约稿件”栏目为牵引,加大对重点工程进展、成果的选题与组稿力度。如,加大对“新能源(如天然气水合物、页岩气、地热资源等)”“新兴矿产资源(如三稀金属矿产、金刚石、萤石、石墨)”“油气地质”“地质大数据体系建设”“海洋地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深空对地”“国土遥感综合调查”“岩溶关键带结构与物质循环”等工程成果的宣传,同时围绕重点工程成果组织专刊,集中发表。三年内,出版的专刊有“地热资源调查与勘查”“北方新区新层系油气地质调查”“长江经济带环境地质调查”“大宗急缺矿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矿产调查”等。根据上述选题发表的论文引起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web点击下载率和引频次数均较高,李廷栋、侯增谦、毛景文等院士认为:《中国地质调查》能够及时反映地质调查工作的最新动态及取得的成果,对地质调查工作的部署、项目设置、方案制定与实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地调成果宣传与普及中发挥了导向、传播及交流作用,可以广泛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二是加强业内交流,集思广益,打造地质调查成果传播平台。为了在地质学期刊同质化现象严重的背景下办好新创办的《中国地质调查》, 2019年11月地学文献中心主办了“地质调查成果传播交流会”,来自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科学院等10位知名专家学者,以及来自《地学前缘》《中国地质》等8家国内一流期刊编辑部主任、主编,对2016年以来《中国地质调查》期刊的定位、栏目设置、办刊思路展开了研讨,专家们认为,《中国地质调查》定位准确,栏目设置较为合理,办刊思路清晰,发表的论文在地质调查成果宣传中发挥了导向作用,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尤其是以工程成果为单元出版的专刊、专栏,加强了成果宣传的整装性、科学性和规范性,进一步提升了工程成果的交流与传播价值。
三是注重质量建设,期刊的影响因子和影响力指数显著提升。期刊影响因子和影响力指数是评价期刊的重要参数。据“中国知网”2017—2019年统计年报,《中国地质调查》期刊的复合影响因子已从2017年的0.5上升到2019年的1.453,三年内,期刊的影响因子提升了近3倍。如果将《中国地质调查》的影响因子放在地质学类36种“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列表中进行比对,
如图所示,已超过列表中22种核心期刊的影响因子。另据“万方数据”2019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中国地质调查》期刊影响因子为1.305,同样,如果将其与地质学类36种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影响因子比对,也已超过23种(如图)。
影响力指数是“中国知网”近几年创新的另一种期刊评价指标,它通过综合运用“总被引频次数”和“影响因子”两个参数,更加客观地反映了期刊学术影响力的相对水平。据“中国知网”2017—2019年统计年报,《中国地质调查》影响力指数已从2017年的7.674提高到2019年的139.618,三年内,该指标提升了近20倍。同样,如果将《中国地质调查》的影响力指数放在地质学类36种“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进行比对,
如图所示,也已超过列表中7种核心期刊的影响力指数。是期刊质量和社会影响力得到业界认可,被遴选进入2019年 “地学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据中国科协发布的“分领域发布我国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实施方案”,要从国内外科技期刊中遴选出一批科技人员公认、社会影响力强、期刊出版界认可的期刊进行分领域评价,《中国地质调查》已被遴选进入2019年“地学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
尽管《中国地质调查》期刊的影响因子和影响力指数在三年内均有一定的提升,但与具有几十年甚至近百年创刊史、发表论文近万篇的地质学优秀期刊相比,《中国地质调查》还是一个创刊仅五年、文献数量仅400余篇的“新生儿”,其影响力的迅速提升必将要通过发表高质量论文和强有力的宣传措施才能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