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4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09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为总结交流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系统各期刊办刊经验,进一步提升办刊水平,讨论2019年期刊报道方向,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期刊管理中心于2018年11月7-9日在北京举办中国地质调查局系统期刊编辑交流会。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相关负责人、局总工程师室相关同志出席会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学传播中心编辑出版部主任任胜利,《地质物理学报》、《地球物理学进展》专职副主编刘少华,《中国地质(中文、英文)》主编郝梓国,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地图技术审查中心审图一处处长褚雪梅作专题报告。局系统30种期刊的负责人及编辑等50位代表参加了会议。

    任胜利针对科技期刊运作及学术影响力提升进行报告,对我国科技期刊现状分析,从内容质量、文字表达方面提出了学术影响力的核心和基础,通过《国家科学评论》的办刊经验,提出应加强期刊宣传和论文引用工作。

    刘少华针对《地球物理学报》及其相关期刊办刊之路进行报告,总结了《地球物理学报》、《地球物理学进展》等期刊的办刊措施和手段,提出应与全球华人科学家保持联系,参与国际国内专业会议组稿,利用专辑追踪学科热点,相关期刊联合发展。

    褚雪梅针对期刊中常见的地图问题和处理办法进行报告,介绍了地图的发展史、中国版图的变迁以及公开版地图种类,并就有关地图的法规、期刊常见的地图问题进行总结,提出了相关问题的处理意见。

    郝梓国作了题为“办好科技期刊,促进我局发展”的报告,介绍了科技期刊的发展历史、作用及意义,总结了科技期刊的发展现状,提出了实施精品化战略,大力建设网站等措施来全面提升刊物综合影响力。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执行主编、《海洋地质前沿》副主编王圣洁,《西北地质》编辑部主任曹佰迪,《中国岩溶》编辑部主任张玲,《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主编李艺介绍了办刊经验以及对期刊发展的思考。

    与会代表畅所欲言,围绕各期刊面临的问题提出建议,希望局系统期刊相互依存,共同发展。 

      

    中国地质调查局系统期刊编辑交流会成功召开

    为落实局党组对于期刊工作的要求和2017年第16次会议精神,促进《中国地质(中文、英文)》、《地质通报》期刊的质量提升与可持续发展,建立和培养中英文科技论文撰写团队,助力地质调查科技学术人才成长,经中国地质调查局总工室批准,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期刊编辑室(局期刊管理中心)于2018年6月9日-10日在北京北汽采育国际会议交流中心举办“地质调查成果交流与写作培训”会议。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出席会议并致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学传播中心编辑出版部主任、编审任胜利,《中国地质(中文、英文)》主编郝梓国研究员作专题报告。局系统部分高被引论文专家、项目业务骨干等50位代表以及期刊编辑室全体人员参加了会议。

    任胜利作了题为“学术期刊运作及国际化发展”的报告。从学术期刊国际化的评判要素、期刊国际化的核心——学术质量、国际化发展的基础——文字表达三方面,利用丰富、详实的数据和国内优秀期刊(Light-Sci. Appl.、Molecular Plant)的办刊实例,总结了我国学术期刊国际化发展面临的机遇(我国科研竞争力增强)与挑战(优质稿源外流、自主办刊能力不足)。提出通过选题组稿(学术引领作用)、质量控制(同行评议)与出版服务、学术推广(数字出版与传播)、充分发挥主编和编委的作用等举措来推动期刊的国际化发展。

    郝梓国主编作了题为“写好科技论文,促进世界一流新型地调局建设 ”的报告。根据《中国地质》中英文版报道内容、栏目设置,详细讲述了各类论文撰写规则与要求,以及如何挖掘高水平的论文题材,如何凝练地调工作中前瞻性、原创性、引领性、综合性成果并将其转化为学术论文。

    30位与会专家、项目骨干代表畅所欲言,围绕工程、项目能拿出什么样的成果,个人有什么可撰写的素材,能为期刊作出什么贡献,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承担的项目,取得的进展和掌握的素材,以及论文写作中遇到的问题等与编辑部进行了互动交流。大家纷纷表示:此次培训收获良多,受益匪浅,今后争取将更多优质的成果投到三个刊物上,大力支持地质调查科技成果的交流与传播,竭力提高地质调查成果的显示度和影响力,共促地质事业的发展与进步。

    新时代、新思路、新作为,大家相信,在领导重视、大家努力下,通过整个地质调查队伍写作能力的提高,《中国地质(中文、英文)》、《地质通报》进入EI或SCI指日可待。

    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致辞 

    《中国地质(中文、英文)》主编郝梓国作报告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学传播中心编辑出版部主任、编审任胜利作报告

    发展研究中心地质调查成果交流与写作培训会议成功举...

    4月27日,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科技人员走进鲁巷光谷实验小学二分校开展“科普作文竞赛”活动。“科普作文竞赛”由学生自主命题,把他们在武汉地调中心参加“世界地球日系列主题活动”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通过作文的方式表现出来,目的是加深同学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有的同学在作文中写到:“我幻想着,当年大自然在刻画这些岩石的时候,一定毫不犹豫地甩下那些精细的刻刀,酣畅淋漓地挥舞着最大的画笔,一抹黄,一抹绿,一抹蓝…尽情泼洒”;还有的同学写到:“海百合是动物,只用张大嘴巴就能吃到东西,我心想,海百合比我还懒,就张个嘴巴就能吃到东西。它把浮游木当成脚,想去哪就去哪”。沉睡的化石在同学们的笔下变得栩栩如生,他们用细腻的笔触、灵动的思维、优美的文字表达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真实的体验。科普活动让孩子们受益匪浅,他们掌握了页岩气的基本知识,认识到水土质量与人类健康的密切关系,深刻领悟了自然资源的宝贵,纷纷表达出保护环境、保护地球的决心。本次科普作文竞赛活动分别评选出了一、二、三等奖各1、2、3名,并向获奖的同学颁发了奖状和奖品,还捐赠了科普画册和科普读物。

    鲁巷光谷实验小学二分校师生对武汉地调中心举办的“世界地球日系列主题宣传活动”给予了充分肯定,校长表示,“世界地球日活动让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里学习和体验,不仅增长了同学们的知识,还开拓了他们的视野,也增强师生珍惜自然资源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人人以保护环境为己任的校园风尚”。同时,他对武汉地调中心科技人员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给予了高度的赞扬,希望武汉地调中心和学校能在今后共同开展更多有意义的公益活动。

    武汉地质调查中心开展科普作文竞赛活动

    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中国地质学会地质科普工作委员会共同主办的第四届“保护地球 精彩地质”科普作品大赛优秀作品评选揭晓,来自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新华网、中国摄影家协会和中国漫画家协会等单位的13位专家对各类科普作品进行了评选,最终评出一等奖12个,二等奖12个,三等奖21个。

    本次作品征集历时3个多月,在中国地质学会地质科普工作委员会、中国矿业报社、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等单位的支持下,截止9月底,共征集作品210件,其中文章37篇、诗歌44首、视频15个、课件14个、绘画8套、摄影作品92张。60余家单位的近百位作者参与了本次作品大赛。在初选基础上,专家从作品与地质工作及其成果的相关性、作品的创新性、通俗性、艺术性、结构层次等方面进行评选,最终45件优秀作品脱颖而出。

    评审专家对本次作品大赛给予了较高的评价,一是参赛作品内容较丰富、有新意和独特的观点、视野宽阔、手法多样,深入浅出地反映了当前地质科学的一些最新成果,科普效果较好。二是本次作品大赛评审形式与往届有所创新,由现场评审改为通过网络函审的形式,这种形式阅读和评判更加仔细,综合对比起来高下立见,优秀作品更能突显出来。同时,专家也给出了中肯的建议,有些作品语言太专业,文字表达不够贴近大众,诗歌立意整体偏保守。

    本次大赛征集到的作品质量普遍提高,作品主题突出,围绕地质科技创新、地质灾害、能源矿产等地质重点工作领域涌现出许多优秀科普作品。在创新性、探索性、趣味性和艺术性方面有所突破,引人入胜、脍炙人口的作品增多。活动吸引了全社会各个领域的科研和科普人员参加,尤其是提高了广大地质工作者开展科普创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挖掘出一批地质科普创作人才和作品,对地质科研成果的科普化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第四届“保护地球 精彩地质”科普作品大赛评选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