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7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6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在深海矿产探测领域取得新进展,原位量化区分深海热液硫化物与围岩的钻测解析方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基于地质、生物和环境特征的海底多金属结核聚集区联合图解软件获批软件著作权登记。

    针对热液硫化物和多金属结核等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是深海未来产业布局和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由于深海热液硫化物可在海底面以下与围岩共存,混合形成超过百米厚度的堆积体。这种堆积体固结度较差,钻探取心率低,且取心各层段通常不连续,导致难以用岩心样品直接进行资源潜力评估。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深海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团队基于热液矿区钻孔原位物性测量、结合岩心样品的实验室物性特征进行拟合分析,进而准确解析整个钻孔剖面的硫化物和围岩的分布及相对含量,服务深海热液硫化物资源评估和开发利用。

    在多金属结核领域,团队聚焦目标区海洋长周期沉积速率、底层水含氧量、底质类型、海面平均生物生产力、底栖宏生物量密度、海底地形地貌、海底表层沉积物有机碳含量等地质、生物和环境参数,联合多金属结核分布和成分等信息,共同绘制结核大面积聚集概率性图件,并通过加权评估,量化预测出各区域多金属结核资源潜力的高低排序,从而提升低程度或未知区海底多金属结核资源调查目标区优选质量。

     

    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深海矿产探测领域取得新成果

    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科研人员在冲绳海槽末次冰盛期以来冷泉活动触发因素方面研究取得进展。近日,该研究成果在国际顶级地球物理期刊《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上发表。

    冷泉是富含甲烷的流体通过沉积物向上运移形成的海底地质系统,构成了全球碳循环中自岩石圈向海洋碳迁移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冷泉活动被记录在海底附近的自生碳酸盐岩结壳中,该地质档案是研究过去冷泉活动和天然气水合物分解之间联系的重要载体。过去研究中,底层水变暖引起的天然气水合物分解大多发生在海平面高位体系域时期,但在末次冰盛期之后相对海平面明显上升的时期较少。

    针对上述问题,该研究使用冲绳海槽中北段的冷泉碳酸盐岩样本,开展了岩石学、矿物学、碳氧锶同位素和铀系测年分析。结果表明,一是氧同位素存在异常高值,说明与天然气水合物分解直接相关;二是冷泉碳酸盐岩从海底向下方生长;三是天然气水合物分解导致甲烷渗漏的时期为14ka年至6ka。研究对全球不同海域沉积物热传导导致的时间滞后进行了量化分析。结果表明,冲绳海槽时间滞后数值可能是最小的,冷泉碳酸盐岩年龄更接近于底层水变暖时期。因此,该研究更好地支持了冰期-间冰期转换的环境变化能够影响陆架边缘天然气水合物稳定性这一科学假说。

     

    末次冰盛期以来冲绳海槽中北段冷泉碳酸盐岩生长模式

    青岛海洋所在海底冷泉活动触发因素研究方面取得新进...

     

    陆程,男,33岁,硕士,专业技术十级,油气调查中心助理研究员。专业方向:非常规油气开发理论与技术

    解决资源环境问题或基础地质问题情况:

    完成多套“水合物试采关键环节系统图”,厘清试采周期内各关键环节相互关系;首次研发“泥质粉砂储层天然气水合物样品流速敏感性测定系统”,首次建立“泥质粉砂储层水合物样品流速敏感性测定方法”,厘清泥质粉砂储层内流体流速与生产压差的关系,预判试采周期内渗透率变化规律,为降压方式选择提供依据与合理化建议;建立泥质粉砂储层水合物产能评价体系,完成多套降压方案编制和降压路径优选工作,厘清生产各要素与降压方案的关系,编制“生产制度逻辑关系判断图”,为试采工程提供重要的服务支撑。参与完成863项目“海底孔隙水及底层水原位采集系统”子课题,实现对不同类型水体中烃类气体等进行检测的船载流体地球化学探测,为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评价提供技术支撑。

    实现转化应用和有效服务情况:

    作为项目副负责与核心成员,完成“祁连山及邻区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查钻探试验井单井综合评价”、“陆域天然气水合物可移动性现场实验室与祁连山长期观测基地建设”、“东北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查”、“楚雄盆地油气资源前景调查”、863项目“海底孔隙水及底层水原位采集系统”以及“2017年度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工程”等项目。试采期间,担任模拟组组长,带领本组成员,与试采指挥部全体指战员通力合作、联合攻关,建立一套泥质粉砂储层天然气水合物系统产能动态评价方法,完成试采井产能模拟和降压方案优选工作,为试采的成功提供服务与支撑。

    促进科学理论创新和技术方法进步情况:

    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论文10余篇,获得一系列专利授权,涵盖水合物、致密油气、页岩气等非常规油气产能评价方法的创新性内容。首次研发可填装无固结泥质粉砂储层的“水合物岩心流速敏感性测定系统”,提出“水合物储层流速敏感性测定方法”,开展试采井储层渗透率流速敏感性实验,预判试采出现的风险以及为降压方案制定提供关键参数与合理化措施建议。以“稳步降压、小步慢跑”为指导核心,建立泥质粉砂储层水合物系统产能动态评价方法,包括:选择降压方式、划分降压区间、编制降压路径、确定主力产层、大数据定性分析、优选降压路径、工程语言转化等7个方面的内容,用以完成天然气水合物试采降压方案的编制,为试采顺利实施提供服务与支撑。

    促进人才成长和团队建设情况:

    在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期间,带领一支由广海局、青岛所、北京大学、局油气调查中心等4家单位组成的,以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模拟、油气田开发工程为专业特长的模拟组,完成试采井目的层多孔介质渗透率流速敏感性实验以及产能预测和降压方案优选工作,为试采的成功提供服务与支撑。其中4人被评为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先进个人。

    陆程

    5月3日,随着“勘407”调查船驶入福建宁德沙埕港停泊休整,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1:25万锦西、日照和霞浦县等图幅海洋区域地质调查”二级项目下属的霞浦县幅子项目2017年度海上地质取样施工顺利结束。

    据悉,此次海上施工从4月22日起至5月3日,共历时12天,施工期间曾遇到了大风、密集养殖区及台湾方面的干涉等不利因素,项目组克服了困难,精心部署、合理规划施工路线,保证了全天24小时高效作业。施工人员共完成了表层沉积物取样170个站位、柱状取样30个站位、海水同步取样170个站位(表、底层水样共340瓶)、Fe3/ Fe2现场滴定测试170个样品,保质保量的完成了施工设计要求的内容,所有站位的定位数据和样品都通过项目组自检,满足质量要求。

    2017年为“1:25万锦西、日照和霞浦县等图幅海洋区域地质调查”二级项目的结题之年,此次外业施工的完成,标志着1:25万霞浦县幅子项目已完成任务书规定的全部野外实物工作量,为下一步的测试分析、图件编制、成果报告编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底层海水取样

    柱状取样(振动)

    表层沉积物现场滴定测试

    1:25万霞浦县幅2017年度海上地质取样施工顺利完成

        国庆是喜庆的日子,举国欢腾;国庆是人们期盼的日子,大家有长假,但正在太平洋执行大洋科学考察任务的海洋六号船国庆不休假。国庆前,还在太平洋执行大洋23航次科考任务的海洋六号遭遇了严重的设备故障,摄像系统的水下电源在一次调查中被烧毁,国庆长假中,海洋六号的科考队员们抢修设备,并完成了结壳区最后的任务。

    (一)

        9月29日,摄像系统发生系列故障,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摄像组负责人张锦炜带领一帮年轻人苦战了40多个小时…

        摄像系统出故障了,组织维修刻不容缓。以炜哥(摄像负责人张锦炜,高级工程师)为中心,刘哥、俊珠、黄宁、于彦江等第一时间来到现场参与检测、维修,何首席和刘助理也赶到可视化工作室了解情况。出了问题只有靠自己解决。我们先检查系统的水密和绝缘,确定没有异常,但发现对讲机时会对光纤通讯产生干扰,初步分析可能是由于水下接插件受到压力接触不良导致视频不稳定。已经凌晨5点,我和炜哥也连续工作超过了12个小时,由于进展不大,我们只能暂时休息,各自回去总结思考。

       休息了两三个小时,我们几个又爬起来继续工作。一觉醒来有了新想法:前一次焊接的那条缆出问题可能性最大。于是,我、刘哥、老许立即行动起来,很快把线拆了再重新焊接,里三层外三层地裹上了自粘胶带。为确保万无一失,每个环节我们都倍加小心,做好这条缆之后时钟已指向11:30。午饭之后顾不得休息,开始进行下水试验。200米,500米,随着设备的下放,我们的心一直悬着,终于设备下放到2000米以上,摄像头传来稳定的信号,海底世界清晰可见。正当大家准备庆祝维修成功的时候,系统突然停止了工作,不仅视频信号丢失,连光纤通路都指示不通。我立刻到绞车间测试绝缘,仪器显示绝缘值竟然为零!这就意味着:出现了更加严重的问题(电源短路)。

       真的是旧问题刚解决,新问题又来了。待摄像拖体回收后,大家一起将电源罐搬到修理间,打开罐体以后,所有人都傻眼了:全是水珠,电源罐进水了,摄像系统的水下电源被烧毁!我们遇到了出海以来最严重的设备故障。

       “自力更生,遇到困难绝不轻言放弃”。根据专业特长,大家分头解决电气问题和水密问题。刘哥和于彦江负责解决水密问题;我和炜哥负责重新制作电源与安装调试。很多同事都主动过来帮忙,柯部长亲自拆电源罐,王俊珠拿相机记录每一步的过程,许锦民耐心细致地做着清洗工作,海洋局一所的黄牧和浙大的潘杰也过来帮我标识接线柱,一时之间修理间人头攒动,忙碌但不失条理。我们先从最基本的电路查起,摸清了情况,我很自信:修复电源系统,没问题!吃过晚饭,我和炜哥挽起袖子就开始着手制作电源了,我们每一步都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工作,拆线、焊接元器件、捆扎固定,一气呵成。到23:30,第一个电源已经全部制作完成,测试正常。但此时的我们感觉到头晕眼花。黄宁和俊珠看到我们这么疲惫,主动请缨制作另一个电源罐。

       10月1日,虽然很困,躺在床上却有些失眠,想起床又头痛眼神恍惚,迷迷糊糊睡到6:00,炜哥过来喊我起床继续抢修电源。黄宁和王俊珠连夜奋战,已经将另一个开关电源做好了。接下来则是进行电源安装、电源缆重新处理以及最后的测试,柯部长、许锦民、傅晓洲和我又忙碌了一上午。同步进行的水密检查和测试也在紧张地进行中,刘哥不到6点就开始清洁电源罐,更换密封件,之后把电源罐连同摄像拖体下放进行耐压和水密试验。午饭之后传来好消息,摄像拖体下放到3600米水深,水密性良好。

       中午1点,刘哥和炜哥将制作好的电源装进罐体,一切准备妥当了,整套系统可以下水试验了!这是一次凝聚所有人心血和希望的设备投放,在海山测站上,随着水深一米一米增加,拍摄时间的越来越长,摄像系统终于恢复了正常。我们悬着的心也终于放下了。

       国庆节到了,我们开心的不是可以过节放假了,而是设备正常了可以作业了。(胡波)

    (二)

       深海钱钻是大洋23航次的重头戏,海洋六号准备了2套钻机。其中1号浅钻完成了70次水下作业,为了检验另外一套浅钻的性能,国庆那天,2号钻机隆重登场,它能否延续前段时间1号浅钻的辉煌,能否承担完成接下来的浅钻任务,一切还待保障组于彦江等科考队员们的努力。

       2号浅钻是在国庆当天晚上登场的。一亮相,就给我们一个下马威,完全没有我们期望的那么给力。联机调试在雨中进行,由于空气潮湿,阵雨不断,光纤通讯时好时坏,四次清洗接头,才达到了工作要求。但是信号依然没有以前好,但还不至于影响工作的进行。

       联机调试完成后,开始作业。浅钻着底后,测试绝缘值很好,启动钻机,发现启动转速不正常。钻机空钻一段时间后,转速开始慢慢增加, 20分钟后,才接近正常值。但钻进能力偏弱,进尺困难。开始我们怀疑液压油路混入了空气,对系统进行排气后,有所改善。在第五个测站,钻透基岩后,进尺速度明显加快,判断应该为碳酸盐类的岩石,就尽量往下钻进。回收后,竟然取到一个1m多长的样品。第六个浅钻站位水深3780m,主要是为了检验浅钻在深水环境下的性能参数(浅钻最大工作水深为4000m)。该站位表层是结核,下面是沉积物,没有取到样品,但是证明了浅钻系统还是具备了深水作业能力,了解了深水对钻机性能的影响。经过6次下水作业,2号浅钻的性能得到检验,问题也得以发现,虽然没有1号浅钻性能那么稳定,但基本功能实现了,也顺利完成了最后的浅钻任务。(于彦江  机械工程师)

    (三)

       海底摄像故障排除,新浅钻性能也不错,分别完成了剩下的摄像和浅钻测站,本工区还有最后一个测站,那就是多管取样,三个月前的多管取样曾经历8次失败后才艰难获得成功,这一次顺利吗?

       浅钻作业完成后进行多管取样,是本调查区最后一个测站,大家希望能够在这个工区有一个完美的收工。回想在结核调查区,多管取样闹腾了半个航段,连续八次取样不成功,幸好最后还是把它折服了,摸准了它的脾气,掌握了较为成熟的作业程序。但是,时间又相隔了三个多月,多管取样设备在结壳区不同底质情况下,作业成功率会怎样呢?大家心里都没有底。

       “博士后技工”刘碧荣记性好,把第一个航段多管取样成功的几个关键环节和数据记得非常清楚,释放保险设置,收放缆速度、着底速度、离底速度等等都非常准确。13:30,多管取样出水,小刘第一时间向大家通报:成功了!设备回到甲板,八根管都有30-40cm样品,在土黄色的沉积物表面,管管都有3-4个结核,上面是半管左右清澈的上浮水(底层水)。沉积物样和水样均是原状原位,未受扰动和污染。管管样品都是宝贝,只见邓博士(邓希光 首席科学家助理)根据各管样品的大体特征,现场分配给了海洋局二所、大洋协会样品库、青岛所、一所、广海局等等,除大洋协会样品入库保留外,每个研究单位都分到了理想的样品进行生物、环境以及地质项目研究。这次多管取样的成功,是结壳区第一次多管取样,也是最后一个作业测站,为海山区结壳调查测站作业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多管取样结束后,进行了三条测线的综合地球物理测量,于晚上23:30结束。本航次结壳调查工区任务全部完成,紧接前往大洋23航次第三个调查区,也是最后一个调查区。(刘方兰  首席科学家助理)

    国庆:海洋六号不休假

    为了掌握南极半岛附近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分布状况,加深对全球碳循环的理解和防治环境灾害,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部署了“海洋地质六号”南极科学考察航次,项目承担单位为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时间为2016年12月至2017年4月。经国家海洋局批准同意,该航次统一编入了中国第三十三次南极科考队。

    该科学考察航次从地质环境和基础地质调查研究着手,开展了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综合考察,获得了宝贵的第一手实物资料,取得了显著的调查研究成果,是我国在南极半岛海域又一次系统化的海洋地质调查研究,也是一次从深海大洋向极地冰海跨越的历史性航程。

    成果与进展

    一是共完成规则测网高分辨率多道地震调查1420千米、多波束测量5475千米、浅剖测量3925千米,长柱样取样7个测站、短柱样取样14个测站、箱式取样8个测站、地热测量5个测站、温盐深测量3个测站、底层水取样9个测站。

    二是首次获取了南极半岛南设得兰群岛北部海域、布兰斯菲尔德海峡以及欺骗岛三个区域的海底全覆盖高精度地形地貌图,确定划分出上述区域海底的一级地貌单元。该成果为研究南极半岛周边区域的沉积地质以及洋流循环提供了基础资料,并可为航海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三是利用自主研发的海底沉积物地温梯度测量系统,在5个测站成功获取了海底热流测量,填补了我国在南极海域海底地温梯度测量的空白,充实了全球南极热流测量基础数据库,为未来南极半岛海域的区域地质和南大洋环境研究及航海积累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四是调查显示,受季节性融冰及太阳辐射影响,调查区夏季海洋上层100~300米深度出现逆温层。通常情况下,逆温层将导致垂向不稳定,但占据相同深度的盐跃层则抑制了该作用。该成果为认识南极半岛海域上层物理海洋、海洋化学以及南大洋深层环流特征提供了科学依据。

    五是系统收集和积累了大量南大洋气象资料和南极半岛浮冰区的航海资料,积累了全海域航行保障及复杂环境下开展海洋地质地球物理综合调查的经验,大幅提升了我国海洋地质综合调查能力,对未来南极海域综合科考航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应用与转化

    该科学考察航次实现了科技创新和机制创新“双轮驱动”。一方面,探索了“多船多站”“海陆联合”的极地科考新模式。航次过程中,“海洋地质六号”船与“雪龙”船在南极半岛附近海域开展了联合海上考察,登陆考察时又与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力学所科考队员联合开展陆地科考。另一方面,搭建了开放合作、协同创新的平台,整合了国内科研力量,实现了资源共享。来自中国地调局、国家海洋局、同济大学等十余家单位,共123位科考人员开展了多领域的调查研究。

    该科学考察航次培养和锻炼了一大批青年技术骨干和年轻的远洋极地海洋地质人才队伍,为挺进极地海域开展海洋地质调查研究积累了宝贵的资料和人才储备,彰显了中国地质调查局从管辖海域,到远海大洋,乃至极地冰海全海域综合调查能力的整体提升。

     
    “海洋地质六号”南极科考取得多项突破性创新成果

    近期,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天然气水合物工程技术中心申请的“一种海底沉积物剖面孔隙水原位采集单元”(专利号:ZL201920878668.4)、“深海冷泉底栖生物群落原位生活水取样机构”(专利号:ZL201920878666.5)2项实用新型专利顺利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审核并获得授权。

    一种海底沉积物剖面孔隙水原位采集单元,能够将深海采集到的原位孔隙水输送至原位检测单元,实现孔隙水的原位检测。本采集单元结构简单,可减少底层水或海水对沉积物孔隙水的稀释或污染,从而提高样品水的纯度,同时提高孔隙水检测效率和准确度。

    深海冷泉底栖生物群落原位生活水取样机构,是一种获取深海冷泉底栖生物群落原位生活水的取样设备,解决了现有取样设备无法完成海底培养的深海冷泉底栖生物装置中水样收集的问题。本取样机构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能够保证所收集水样与环境养殖液的有效隔离。

        

    广州海洋局新获实用新型专利授权2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