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5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3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2019年4月22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联合福建省宁德自然资源局、福建省第四地质大队在福建省宁德市以“走进地球、了解地球”为主题举办第50个地球日科普活动,近万名群众及学生参加了此次科普活动,受到了强烈关注,《闽东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了本次科普活动,提高了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影响力。

    本次科普活动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科普宣传阶段在福建省宁德市万达广场举行。南京地调中心、福建省宁德自然资源局、福建省第四地质大队共同完成了第1阶段的宣传工作。市民在志愿者引导下观看了岩石矿物、古生物化石标本,并踊跃了解“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生态文明新理念。志愿者通过现场讲解、微信关注、转发、现场互动等活动向市民介绍了新时代地质调查工作工作,倡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第二阶段为科普讲座阶段。南京地质调查中心彭博助理研究员、陈荣副研究员受福建省宁德市师范学院附属小学邀请,分别做了题为“沧海桑田话宁德-用化石讲述海岸带的前世今生”和“认识火山”的科普讲座。除现场讲解外,在新、老校区进行了同步的视频直接,两个校区共计5000多人听取了科普讲座。

    本次科普活动向社会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学生普及了地球科学知识,增加了对 “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这一自然资源新理念的认识。

    科学宣传活动现场

    宁德师范学院附属小学老校区科普讲座现场

    宁德师范学院附属小学新校区科普讲座现场

    宣传现场群众观看各类标本

     
    心宁德海岸带项目、武夷山松溪——庆元项目举办科普讲座...

    入汛以来,南方部分省份持续强降雨引发地质灾害险情。从7月4日开始,新一轮持续性强降雨从西南地区东部一直影响到长江中下游等地,使得地质灾害防治形势更为严峻。

    为加强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自然资源部建立专家汛期驻守工作制度,向各省派出专家组。按照自然资源部统一部署,中国地质调查局多名地质专家奔赴汛期地质灾害防治一线,研判重大灾害风险,提出地质灾害防治和避险措施建议,协助和指导地方防灾减灾。

    湖北省黄梅县袁山村山体滑坡现场

    专家远程会商:贵川要特别注意高位远程重大滑坡风险

    按照自然资源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部署,6月30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紧急组织云南、贵州、四川等重点地区的相关单位人员,针对新一轮强降雨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风险进行远程会商。

    环境监测院通报了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结果和四川东南部局部、贵州西部和北部、云南东北部局部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建议加强防范。云南、贵州和四川等省份人员分别介绍了区域降雨预报、风险预警和防御准备情况,表示针对面临的地质灾害风险形式,三省已进一步加强应急值守工作和技术力量配备,做好地质灾害风险处置准备工作。

    自然资源部地质灾害技术指导中心首席科学家殷跃平、成都理工大学教授巨能攀等专家,依据雨情水情灾情实时监测信息,分析了三省灾害地质条件及灾害机理机制,建议技术支撑力量应提前下沉至一线,加强隐患巡查排查,特别注意地质灾害高发易发区高位远程重大滑坡风险,全面做好监测预警和群测群防工作,充分利用“人防+技防”的手段,保障受威胁群众临灾避险撤离至安全地带。

    依据会商研判结果,自然资源部地质勘查管理司要求云南、贵州和四川等地,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地质灾害防御工作,针对近期面临的强降雨叠加效应,继续加强巡查排查、监测预警、群测群防和应急值守等工作,高风险地区要强化应急避险转移,把确保人民生命安全落到实处。

    贵州专家组:为铜仁石板村滑坡 提出应急处置建议

    地质专家在石板村滑坡现场调查

    7月8日,贵州省铜仁市松桃苗族自治县甘龙镇石板村梨子树组因强降雨发生山体滑坡,造成4个村民组共113户、507人不同程度受灾,19户房屋被淹埋,60户房屋受损。

    接到险情报告后,自然资源部派出的汛期驻守贵州省专家组与贵州省自然资源厅相关负责人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查看滑坡周边现状,分析风险隐患,研究抢险救援方案。专家组从地质角度对滑坡区二次滑动的可能性、现场救援队伍安全保障等进行指导,提出了暂不进行滑坡前缘机械开挖,加强滑坡分区监测,加密上游河流水文监测、改道河流段流线变迁与侵蚀监测等应急处置建议。截至发稿时止,自然资源部汛期驻守专家葛华受任为本次滑坡应急处置专家组技术顾问,继续指导后续抢险救援工作科学有序开展。

    据悉,贵州专家组于6月21日赶赴贵阳,与贵州省自然资源厅、省地质灾害防治指挥部取得联系后,根据当地雨情气象预报实际,确定了地灾巡查督导的方案。其后,专家组深入遵义市凤冈县、黔南州惠水县等地,实地指导惠水县濛江街道后村米开组滑坡灾情应急处置,以及凤冈县石径乡两河口村黄泥堡崩塌专业监测点预警后核查。

    7月2日,贵州毕节市赫章县发生4.5级地震。为严防次生灾害发生,震后贵州省自然资源厅安排部署了毕节、六盘水、安顺等既是地震影响区又是地灾高发区的震后地灾隐患排查工作,共发现新增隐患点3处,已知隐患点变化3处,均已逐一落实防范措施。专家组强调,要紧紧依靠驻守技术保障单位和当地群众,继续深入开展地灾隐患排查,尤其是对地震影响区、本次暴雨落区、地灾高发区重叠区域的排查。

    湖北专家组:紧急驰援黄梅县袁山村滑现场救援

    专家组在袁山村滑坡现场调查巡查

    7月8日凌晨,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大河镇袁山村3组突发山体滑坡,导致5户9名群众被埋。8时40分,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按照自然资源部指示,紧急派出专家组赶往滑坡现场指导救灾。

    专家组到达滑坡现场后,与湖北省自然资源厅工作组组成联合监测预警组,立即展开现场踏勘调查和研讨,查明本次滑坡为发生在花岗岩强风化层中的高位远程滑坡,启动位置与坡脚堆积区相对高差约200米,固体物质运移距离350米,总体滑移方量约4万立方米。顶部滑坡启动后,部分滑坡体(风化砂夹块石)在地表水作用下沿冲沟向下快速运移,泥沙裹挟花岗岩块石、大块石、树木,冲出沟口,在冲沟口形成扇形堆积,半径80米,扩散角60度,堆积厚度2米~5米。若再遇强降雨,山体上部残存滑体中有近8000立方米可能再次发生滑移,将对救援工作产生巨大威胁。

    针对可能再次发生滑移的区域,专家组决定加强巡查,安装两处便携式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地表位移计进行实时监测,为救援工作的安全开展提供技术保障。为最大程度争取救援工作最佳时间并防止造成次生灾害,专家组昼夜轮班值守,冒雨进行巡查,并提出了救援过程中加强瞭望、强降雨时暂停救援等专业建议。

    经过近30个小时奋战,救援工作于7月9日14时25分结束。随后,专家组根据野外工作情况,结合近期天气状况,向黄梅县政府提出如下建议:一是雨季影响区群众暂不宜回迁,待雨季过后经专业技术人员对滑坡体进行危险评估后,依据评估结果再确定回迁方案;二是对滑坡造成的危房进行拆除,避免二次伤害;三是后期要对滑坡开展精细化勘查工作,制定可靠有效的防治措施。

    据悉,这是武汉地质调查中心按照自然资源部统一工作部署,组建5个专家工作组指导中南五省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后,组建的又一个应急处置专家组。

    重庆专家组:加强对滑坡险情的调查和研判

    7月1日,自然资源部派出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的地质专家,赴重庆指导协助当地开展汛期地灾防治相关工作。

    7月2日,专家组与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相关人员,对重庆市万盛经济开发区一处滑坡开展应急调查和处置。经研判,专家组认为目前滑坡变形强烈,危险性高,强调该地区已撤离人员暂时不能返居,并提出了在滑坡后缘修建应急排水沟、坡顶挖土减载、坡脚反压及挡墙排水孔疏通等4条应急处置意见。专家组还对綦江工业园区一处新发滑坡进行应急调查,初步判定为滑坡初期微变形阶段,建议加强群测群防,做好巡查和监测工作,并对綦江区境内影响渝黔铁路安全的滑坡进行了现场调研与指导。

    7月3号,南川区三泉镇三泉居委会发生滑坡险情,专家组与重庆市规划与自然资源局及地方地勘单位技术人员前往开展应急调查。专家组认为,滑坡处于临滑阶段,危险性极高,当即提出临时撤离受滑坡影响区内的居民,挖断通往滑坡体上的村道并拉警戒线等应急处置措施。7月4日上午11时许,该滑坡体下滑,导致农田、通村公路损毁和2处房屋受损,所幸未造成人员伤亡。经现场调查,滑坡仍有残留体约2000立方米,处于欠稳定状态。在专家组建议下,南川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会同驻守地质队再次进行排查,进一步明确了危险区范围。

    浙江专家组:密切关注地灾监测数据变化

    驻浙江专家组研判地质灾害发展趋势

    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派出专家组赶赴浙江,联合浙江省地质环境监测中心对多地地质灾害监测数据进行了分析,对地质灾害形势进行了研判。

    专家组建议,对前期过程降雨量较大的区域加强地质灾害巡查,加强短时降雨区域的地质灾害风险防控区实时预警工作。对监测数据显示有位移的新昌县陈家山滑坡,建议增加巡查频率,密切关注监测数据变化趋势。

    7月8日~9日,浙江省衢州、丽水及杭州西北部区域大部分地区短时降雨量超过30毫米/小时,丽水市庆元县、龙泉市等部分地区发布了地质灾害橙色预警。浙江专家组与省地质环境监测中心保持联系,密切关注雨情,研判目前地质灾害形势,做好随时派出调查技术指导的准备。

    此外,中国地质调查局还派出地质专家奔赴江西、安徽、江苏、湖南等地,开展强降雨过程地质灾害调查监测与避险巡查指导工作。

     

    汛期驻守,地质专家把脉地灾防治

    应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邀请,2019年10月14日-24日澳大利亚南澳大利亚州地质调查局(以下简称南澳地调局)Anthony John Reid、HouBaohong等一行来南京地调中心进行工作访问。

    10月14日,Anthony John Reid在中心境外室工作人员陪同下参观访问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并进行学术交流。

    10月16日,南京地调中心相关负责人与南澳地调局Anthony John Reid、HouBaohong就双方合作事宜进行了会谈,双方同意加快推进自2014年开展的“找矿模型和勘查技术方法合作(Cooperation in Mineral Exploration Model and Exploration Technology)”项目的成果总结,并对下一步合作达成共识:一是合作内容主要为南澳大利亚州IOCG成矿系统与中国东部斑岩成矿系统对比研究;二是双方互派研究人员到对方国家开展学术交流、野外工作和综合研究;三是双方共同编写成果报告,联合署名后分别向本国管理机构提交,共同撰写并发表高水平文章。会上,南京地调中心向Anthony John Reid、HouBaohong颁发了中国地质调查局拉丁美洲大洋洲地学合作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聘书。会后,Anthony John Reid首席科学家参观了自然资源部华东矿产资源监督检测中心。

    10月17日-23日,中-澳项目组联合考察了江西德兴斑岩铜矿、金山金矿等,Anthony John Reid首席科学家、HouBaohong博士还与“武夷山松溪-庆元地区区域地质调查”二级项目“江南造山带东段廊带式填图”子项目组进行工作交流。

    南京地调中心科技处、境外室等部门负责人出席相关活动。

    南澳州地调局代表团对南京地调中心进行工作访问

    2019年6月,浙江地区进入汛期,出现大范围强降雨。降雨峰值发生于6月6日-7日和21日-23日,造成浙江丽水遂昌、庆元地区出现多处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灾情发生后,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浙江丽水地区灾害地质调查项目组迅速组建应急小组,对受灾区域进行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并配合泰顺自然资源局开展防汛防灾培训工作。

    6月6日-7日和21日-23日,应急调查小组对遂昌县黄沙腰镇小洋坑泥石流及附近区域地质灾害、庆元县屏都街道回龙村泥石流进行了应急调查,提交了应急调查报告及卡片,提出了针对性的防控建议:一是强化地质灾害识别及防灾避险知识培训,发挥社会力量,全民防灾;二是探索总结居民建房选址-施工-布局-生活方式四位一体的地质灾害预防方案;三是:制定地质灾害风险区划与风险管理融为一体的监测预警机制。

    应急排查小组通过实地调查,查明了丽水地区极端降雨条件下泥石流灾害频发的主要原因:一是极端降雨条件下,降雨强度大集中,百年一遇的高强度降雨瞬时汇聚,形成冲刷能力极强地表径流;二是山高坡陡,次级沟谷及负地形发育,

    沟底坡降大,汇流迅速;三是斜坡下覆基岩相对较完整,浅表层土体在强降雨条件下迅速饱和,沿基覆结构面发生滑动,滑坡堆积体与沟道内洪流混合形成泥流,刮产沟道、掏蚀岸坡,冲毁沟口洪积扇,形成泥石流,造成房屋损毁及人员伤亡。

    为应汛期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及防灾减灾工作,项目负责人受邀对泰顺县乡镇基层防汛责任人进行了“地质灾害防范工作”培训,约100多人出席。

     

     

     

     
    南京地调中心积极响应汛期防灾减灾工作

    2019年3月20-23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相关负责同志赴福建省宁德市,组织“宁德海岸带陆海统筹综合地质调查”、“武夷山松溪-庆元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全国地质遗迹立典调查与评价”三个项目组的同志,对工作区内的火山岩、红树林、湿地、围填海工程等进行了野外考察。

    考察组结合野外考察发现的基础地质、环境地质等问题进行了充分的交流研讨,指出各项目组应充分发挥多学科融合协调联动的优势,精心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考察组同时分别对各项目组提出了四点要求:一是宁德海岸带项目应进一步做好陆海统筹工作,积极探索自然资源调查方法体系,继续保持与地方政府良好的协调联动机制,强化宁德工作“一盘棋”的思想,念好宁德的“山海经”;二是武夷山松溪-庆元项目在宁德地区开展区域地质调查,服务水、工、环、地质遗迹等工作;三是地质遗迹项目对该地区地质遗迹进行摸底调查,为地质文化村建设提供“故事”理论依据;四是华东地质志项目开展综合研究及图件编制,反应宁德地区最新的研究成果。

     

     
    多学科碰撞 提升成果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