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2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2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相关搜索

检索范围: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以矿产资源调查为抓手,激活贫困区矿产资源潜力,助推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让当地百姓搭上“资源列车”,走上脱贫致富路。

    赣南老区:矿产资源调查为优势产业添活力 

    丁全利 袁慧香

     

    地质专家指导兴国县寨脑矿找矿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自然资源部矿产勘查技术指导中心)积极响应中央脱贫攻坚号召,落实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要求,以矿产地质调查作为赣南扶贫的切入点,精准发力,联合江西省地矿局赣南地质调查大队、江西有色地质勘查二队等精心实施一批矿产地质调查项目,提交找矿靶区26处,新发现矿产地4处、矿点50处、矿化点79处,锡、钨等新增了一批资源量,推动了赣南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有力支持了老区的脱贫事业。

    6月30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举行赣南地区矿产地质调查成果移交视频会,将赣南4县的矿产地质调查成果正式移交给江西省自然资源厅、赣州市扶贫办和赣县、于都等4县政府。

    以矿业开发扶贫作为扶贫突破口 

    赣南地区是革命老区扶贫攻坚示范区,也是全国较大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于都、赣县区、兴国、宁都是自然资源部定点扶贫县。如何有效地、精准地服务赣南脱贫攻坚?中国地质调查局落实自然资源部统一部署,调研分析了赣南地区矿业发展的实际。

    从优势产业看,赣南矿业经济发达,是我国重要的有色、稀土和萤石矿产资源产业基地,赣南的黑钨、中重稀土的资源储量、产量均居世界第一,素有“世界钨都”和“稀土王国”之誉。依托资源优势,赣州市形成了稀土、钨、氟盐化工、新型建材四大矿业产业。

    从成矿地质条件和找矿潜力看,赣南位于南岭成矿带与武夷成矿带交汇部位,是南岭成矿带东段重要的有色金属、贵多金属矿集区之一,成矿地质条件优越,找矿潜力巨大。区内已查明有资源储量的矿种70多种,列入资源储量表矿产地251处,其中大中型有色金属矿床80处。

    从现实需求看,近年来赣州市委市政府作出了主攻工业、精准扶贫、新型城镇化、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六大攻坚战决策部署。而矿业开发是赣南老区脱贫攻坚、主攻工业的重要任务。为此,原国土资源部把矿业开发扶贫作为赣南定点扶贫的突破口,实施了一批矿产资源调查和勘查项目。

    “我们把扶贫区实际需求与发挥自身技术优势相结合,以矿产地质调查、接替资源勘查作为赣南扶贫的切入点,支持地方矿业、扶贫产业高质量发展,精准服务商业性矿产勘查”。发展研究中心有关负责人说。

    为资源枯竭矿山寻找接替资源 

    矿产地质调查扶贫工作首先瞄准了赣南的老矿山。

    岩背锡矿历经多年开采,到2017年底矿山储量仅供维持4年左右,寻找接替资源迫在眉睫。2018年,发展研究中心通过分析岩背锡矿已有钻孔资料,推断岩背斑岩型锡矿体往南西方向空白区延伸。经实施实测剖面,新发现4条锡多金属矿(化)体。之后,部署的3个验证钻孔均不同程度揭露工业矿体,其中一钻孔控制锡工业矿体5条,累计视厚度10.32米。

    1954年建矿的画眉坳钨矿经过60多年开采,因资源枯竭面临闭坑。2016年~2018年,发展研究中心依托全国重要矿集区找矿预测二级项目投入中央财政资金669万元,在本区开展矿产调查和深部找矿预测工作,圈定了画眉坳矿区外围、张家地、铜锣丘等3处找矿靶区。画眉坳外围靶区验证钻孔成功揭露预测的隐伏成矿地质体,包含10余条含钨石英脉,其中6条石英脉氧化钨(WO3)品位为0.12%~2.0%,达工业品位。这些找矿进展,给这个老矿集区带来了重获新生的希望。

    新发现一批矿产地和找矿靶区 

    在推进矿产调查过程中,发展研究中心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坚持以原创的勘查区找矿预测理论方法为指导,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加强成矿规律研究,发现了新层位、新类型,为赣南地区新一轮地质找矿工作提出了重点选区。

    据项目组负责人于晓飞介绍:“2012年至今,通过矿产地质调查、接替资源勘查项目实施,在赣南地区新发现矿产地4处、矿点50处、矿化点79处,提交找矿靶区26处,估算新增钨资源量2.98万吨、锡资源量2.67万吨……”

    这些数字背后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地质工作者跋山涉水的辛劳,意味着艰苦探索后沉甸甸的收获。

    新发现的于都县金塘下银铅锌矿产地,是迄今江西发现的银品位最高的矿床,单样最高品位3460克/吨,平均品位802克/吨。据介绍,该矿产地预测为中型银矿,同时伴生金、铅锌,具有较好的银铅锌矿找矿前景。

    在于都县铜岭锡铜多金属矿产地揭露有5.75米~14.01米厚的矽卡岩型锡多金属矿体,另揭露有视厚10.1米的矽卡岩型富铜锌银矿层,单样最高品位铜13.7%、锌17.9%、银210克/吨,是这一地区首次发现的具有重大工业意义的厚大富铜矿体及矽卡岩型锡矿体。

    此外,于都高陂钼矿找矿靶区、会昌中村铜多金属找矿靶区,经钻探验证也揭露出厚大工业矿体,为赣南提供了新的资源勘查基地。

    据介绍,2012年以来,赣南矿产地质调查编制完成1∶5万矿产地质图、成矿规律图、矿产预测图等14幅图件。以最新调查资料数据为基础,发展研究中心编制了江西于都、会昌、河源等整装勘查区的工作程度图、矿产地质图、成矿规律图、矿产预测图等,可为赣南地区将来矿产资源规划提供依据,为老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基础资料。

    探索直接有效的找矿方法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东部找矿勘查由地表矿、浅部矿向隐伏矿、深部矿拓展。如何提高找矿成功率是矿产地质工作者需要面对的问题。

    发展研究中心在广泛实践基础上总结形成了原创的找矿预测技术体系——勘查区找矿预测理论方法。该理论方法力求深入理解成矿作用机理,在纷繁复杂的成矿地质现象中找到普遍的、具有确定性的找矿标志来指导找矿,力图解决找矿最后一公里——“矿究竟在哪里”“钻孔究竟往哪儿打”这一找矿关键难题。

    这一理论方法在赣南矿产地质调查的实践中得以验证。发展研究中心通过矿产地质调查,初步查明了江西于都银坑—宁都青塘、会昌岩背—寻乌铜坑嶂地区锡多金属矿、宁都河源—石城东华山锂锡多金属矿等整装勘查区内重点工作区的成矿条件、控矿因素、成矿规律和资源禀赋特征,进而建立了成矿地质体、成矿构造与成矿结构面、成矿作用特征标志“三位一体”找矿预测模型,拓宽了整装勘查区内的找矿思路与找矿空间。

    “比如,通过综合研究提出宁都青塘整装勘查区燕山期岩浆热液存在两期成矿的新认识,解决了长期困扰区内找矿认识的瓶颈问题,指导了牛形坝—柳木坑银多金属矿深部勘查及外围找矿,解决了‘矿究竟在哪里’这一关键难题,使得矿山规模由中型上升为大型。”发展研究中心专家介绍说。

    为赣南产业发展和脱贫攻坚发挥基础支撑作用 

    赣南地区矿产地质调查项目所取得的找矿靶区、物化探异常、找矿线索等一系列成果,目前已得到广泛应用。据不完全统计,赣南中村铜多金属矿找矿靶区、石城县月里排锂铌钽铍找矿靶区等6处找矿靶区成果已转化为江西省地勘基金项目,部分项目已取得较好找矿效果。江西省自然资源厅地勘处处长言会在赣南地区矿产地质调查成果移交视频会表示:“这次移交的成果丰硕,对赣南地区找矿突破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将协调地方利用好。”

    与此同时,公益性矿产地质调查工作总结了区内成矿规律,相关结论指导和优化了区内勘查工作部署,降低了勘查风险,提高了找矿效率和水平,改善了矿业发展环境,增强了区内矿业企业的发展信心。于都县副县长何师诞说:“仅在于都银坑—青塘整装勘查区一地,中央财政投入就拉动社会投入3.6亿元,新增了不少金银锡资源量。找矿成效为我县引进江西铜业发展金银锡产业提供了强大支持!”

    据不完全统计,矿产调查拉动区内勘查主体、矿业企业投资项目9项,部分项目取得了较好找矿成果。牛形坝勘查区找矿突破提交了一处大型银金矿床,新增资源储量静态估值约120亿元,开采年限由5年延长至15年,使矿山扭亏为盈。另外,营脑、大山排勘查区估算新增资源量潜在经济价值37亿元,延长矿山服务年限8年~10年,稳定职工就业600余人。

    谈到矿产地质调查带来的变化,江西润鹏矿业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胡永志深有感触地说:“近年来各级政府对赣南苏区脱贫工作不遗余力。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开展的矿产地质调查与找矿预测工作对我们公司的矿区勘查给予了关键性的指导,为公司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目前公司各项生产平稳运行,平均每年实现利税4000万元,为当地提供就业岗位400个,为脱贫攻坚贡献了自己的微薄力量。”

    乌蒙山区:接替资源勘查带动矿业企业投资

    丁全利 陈辉

    于都县高陂地区找矿研讨

    项目组察看赫章县猪拱塘矿岩心

    近年来,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落实中国地质调查局关于地质调查支撑服务脱贫工作要求,2016年~2020年在贵州省赫章、云南省鲁甸县先后实施多个地质调查项目,重点开展矿产地质调查及深部找矿预测工作,助推当地脱贫攻坚。

    贵州省赫章县位于乌蒙山腹地,矿业生产是当地的支柱性产业,但正面临资源接替危机。贵州省地矿局113地质队经过多年努力实现了贵州省铅锌矿找矿重大突破,在赫章县发现了贵州省第一个超大型铅锌矿床——猪拱塘铅锌矿,详查探明铅锌金属资源量275.82万吨,显示出整个区域具有较好的矿产资源潜力。

    2018年~2020年,中国地质调查局矿集区找矿预测二级项目在该地区持续部署找矿预测项目,中央财政累计投入经费825万元。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深部找矿预测团队与贵州省地矿局113地质队联合攻关,在勘查区找矿预测理论与方法的指导下,对该地区的成矿规律开展了系统研究,预测了深部找矿潜力,并在此基础上部署了深部钻探工程,在矿区深部发现厚大铅锌矿体,新增近50万吨铅锌金属资源量,使得该矿累计探明铅锌金属资源量达324万吨,为贵州60余年探明铅锌资源量总和的40%。

    同时,通过矿产地质调查工作的持续开展,圈定铅锌成矿远景区5处、找矿靶区3处,拓展了区域找矿空间,为当地政府资源规划提供了重要参考,也引领了多个矿业权人在该地区大力投资找矿勘查。目前,赫章县政府已与某上市公司初步达成投资协议,拟投资建设铅锌采选冶一体化项目,打造世界一流“云贵铅锌产业基地”。

    云南省鲁甸县乐马厂—巧家县茂租铅锌银多金属矿整装勘查区是滇东北铅锌矿集中产出地区之一,矿床类型以密西西比型铅锌(银)矿为主。2016年~2018年,中国地质调查局整装勘查区找矿预测与技术应用示范项目在该区开展了3个图幅1∶5万矿产地质调查,新发现了11个矿点,圈定找矿靶区9处,有望形成勘查区块。依托项目成果,带动了社会项目投入和矿山企业的深部找矿积极性,对改变区域经济结构、促进就业、推进脱贫具有重大意义。

    今后,项目组将继续发挥地质专业技术优势,结合地方需求进一步开展矿产地质调查及找矿工作,助力地方将矿产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矿业经济,为乌蒙山区巩固脱贫成果做好支撑服务。

    打开脱贫的资源宝藏

     

    乌蒙山云南片区区域范围共包括4个州(市)、15个县(市、区),分别是:昆明市禄劝县、寻甸县;昭通市昭阳区、鲁甸县、巧家县、盐津县、大关县、永善县、绥江县、彝良县、威信县、镇雄县;曲靖市会泽县、宣威市;楚雄州武定县。区域国土总面积4.5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876.93万人,贫困人口173.27万人,占片区人口的36.7%。乌蒙山云南片区是全省人口密度最大、土地负荷最重、贫困人口最集中的地区,扶贫成本高、脱贫难度大,是全省脱贫攻坚的“硬骨头”。

    近年来,云南省委、省政府以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扶贫开发新思想新理念为指引,在党中央、国务院关怀下,在国土资源部的牵头推动和国家各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紧紧围绕“以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以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工作思路,编制《乌蒙山云南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实施规划(2016~2020年)》和15个县级片区实施规划,把片区经济社会发展与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全面实行省、市、县、乡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由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双组长”负责制和行业部门“一把手”责任制。建立对州(市)、贫困县、行业部门、定点扶贫单位、驻村扶贫工作队“五位一体”责任考核机制,全省“党政一把手负总责,五级书记一起抓”“挂图作战”的攻坚态势全面形成。与2011年末相比,乌蒙山云南片区贫困人口从306.7万减少到2016年末的135.86万,贫困发生率从36.2%下降到2016年末的18.71%。与2015年末相比,2016年末乌蒙山云南片区人均GDP从1.41万元提高到1.52万元;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7337.27元提高到8135.07元,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

    乌蒙山云南片区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麻柳湾至昭阳、昭阳至会泽高速公路建设快速推进,镇雄至毕节、普立(滇黔界)至宣威高速公路开工建设,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加大,建成通乡油路500多条、硬化建制村公路1500多条。建成一批骨干水源、民生水利和农田水利工程,完成中小河流治理16件,水利枢纽工程、中型水库建设5件。

    高原特色优势产业培植加速

    立足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创新发展思路,突出高原粮仓、特色经济作物、山地牧业、淡水渔业、高效林业和开放农业6大建设重点,打造“丰富多样、生态环保、安全优质、四季飘香”4张靓丽名片。扎实推进“一村一品、多村一品”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确保贫困农户在特色产业发展中获得收益。

    民生保障水平明显提高

    紧扣“两不愁、三保障”总体目标,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水平,提升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发展能力。2016年,全省乌蒙山片区15个县(市、区)对9.13万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开展了一批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建设,完成鲁甸灾后恢复重建项目投资161.06亿元。加大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事业发展力度,初中阶段入学率达99%,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7%。深入开展实用技术和劳务技能培训,以就业实现增收致富。

    生态环境建设力度逐年加大

    深入实施“七彩云南保护行动”,积极探索生态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实施天保工程、石漠化综合治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等项目,以生产持续发展、生态持续修复为主,着力实施陡坡地治理、退耕还林、荒山荒地造林等项目,防灾减灾体系不断完善。

    对口帮扶协作进一步深化

    国家把昭通市作为粤滇扶贫协作的重点后,云南省积极与东莞市、中山市对接,签订了总体扶贫协作框架协议和扶贫示范村建设、干部交流、教育、卫生等8个单项扶贫协作协议。昭通市10个贫困县全部与广东省东莞市、中山市有关区、镇、街道结对开展携手奔小康行动;协调浙商总会、新沪商联合会、银泰集团、太平保险集团、上海复星集团等挂钩帮扶乌蒙山云南片区,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扶贫、培训就业等方面深入开展帮扶合作。

     

    国土政策助脱贫 多措并举显成效

     

    用足用活用好增减挂钩政策

    云南省国土资源厅相继出台了《关于支持易地扶贫搬迁三年行动计划的十条意见》《关于保障易地扶贫搬迁用地的意见》《关于贯彻落实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支持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等文件,为相关政策落地提供了有力支撑。在安排2017年度增减挂钩周转指标时,重点对乌蒙山云南片区15个县(市、区)及全省73个国家级贫困县给予倾斜支持。截至目前,全省共审批增减挂钩实施方案24个,拆旧复垦总面积9350亩,预计节余指标4138亩。昆明、昭通等6州(市)13个县(市)向昆明市及滇中产业新区流转增减挂钩节余指标2040亩,交易总额5.53亿元。

    确保脱贫攻坚用地需求

    2016年度,共保障乌蒙山云南片区项目用地9.4万亩。对于符合“十三五”扶贫攻坚的移民搬迁安置用地,采取多种方式优先保障。对有关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基础设施控制性工程,上报国土资源部及时办理先行用地审批手续。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下达〈2017年全国土地利用计划〉的通知》,在县级规划调整完善方案审查过程中,保证乌蒙山片区各县(市、区)预留足够的规划指标,以保障未来5年当地村庄发展和易地扶贫搬迁用地需求。对符合全省扶贫攻坚规划的移民搬迁安置用地,且急需开工建设的,可先行使用土地。

    加大土地整治支持力度

    2016年度,共安排乌蒙山云南片区土地整治项目26个,建设规模23.71万亩,资金3.14亿元。为进一步加大土地整治助推扶贫攻坚力度,经云南省人民政府同意,省国土资源厅正积极组织开展乌蒙山云南片区土地整治重大扶贫工程项目申报,项目申报范围包括昆明、曲靖、昭通、楚雄4个州(市)的15个县(市、区),拟计划建设规模224万亩,预算投资68.72亿元。项目实施后将最大限度地提高耕地质量、增强农产品生产能力,改善项目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2016年度,共安排中央和省级财政资金8174万元用于支持乌蒙山云南片区15个贫困县(市、区)33个大型以上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中央财政安排昭通市因地质灾害搬迁避让补助800户1600万元;省级财政按照因素法切块分别直接划拨宣威市、镇雄县284万元、736万元用于开展调查评价、监测预警、治理与搬迁工程、应急体系建设等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大型以上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立项核查和易地扶贫因地质灾害搬迁避让工作扎实推进。

    加大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查力度

    2016年度,投入乌蒙山云南片区地质调查项目资金4627万元,安排1∶5万区域地质调查18个图幅、矿产地质调查3989平方千米、1∶25万页岩气基础地质调查2000平方千米、1∶2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8803平方千米、1∶5万地质灾害调查800平方千米,以上项目计划2018年完成。省地勘基金在乌蒙山片区武定县长冲钛铁砂矿安排矿产勘查项目1个,资金1392.45万元。

    决战乌蒙山片区脱贫攻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