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6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08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相关搜索

检索范围:

    翻开这一页,南极中山站地质科考之旅已然三十天。

    与以往不同,本次南极科考主要安排在29年建站历史的中山站,中山站是中国在南极建立的第二个科学考察站,位于东南极大陆拉斯曼丘陵,以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者孙中山先生的名字而命名。

    2017年12月15日,我们一行11位34次度夏队员来到中山站,结识了19位33次的越冬队员,1月2日,雪龙船的到来又让我们认识了19位34次的越冬队员。虽然他们的专业技能各有不同,但有一点,当有任务来临泰山压顶时脸上坚毅的表情却是相同的。

    作为站上为数不多的需要野外作业的女队员,我们受到了中山站的特殊照顾,在野外任务的半个月时间里,野外车辆,人员及后勤保障上,崔鹏惠站长是有求必应,两次队的队员们也给予了极大的帮助。出发前举重若轻的安全嘱托,归队时如释重负的关切话语,让人觉得这里的确就是一个家。

    在拉斯曼丘陵地区重点区域1:25000地质图及相关地质矿产调查,是此行南极科学考察地质项目的的中心任务。通过1:25000地质填图,一方面是为了确定拉斯曼丘陵地区高级变质地层的层序、变质变形演化序列,建立拉斯曼丘陵地区构造格架;深入研究格林维尔期和泛非期构造热事件叠加的性质、普里兹造山带的影响范围,以及不同基底杂岩的汇聚时代等,将格林维尔期和泛非期构造热事件与罗迪尼亚和冈瓦纳超大陆演化的研究紧密地结合起来。另一方面,通过大比例尺地质填图,对拉斯曼丘陵地区矿产资源进行调查与研究。

    集中的野外考察虽然只有15天,三位地质队员早上带着“地质三件宝”和必要的水、食物出发,傍晚背着沉甸甸的“胜利果实”归队,深一脚浅一脚的在雪地里穿行,用双脚征服着拉斯曼丘陵的这座山与那座山,终于在雪龙船离开之前完成了400余件样品的采集任务,样品装船的那一刻,真正体会到了乐此不疲、甘之如饴。

    野外的工作是张,中山站的生活就是驰。中山站是一个有人情味的地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却都乐于参加站区的公务劳动,因为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菜一蛋都是不远万里,来之不易。生活工作在这里三十天,参加定期大扫除、各类政治学习、安全消防演习还有包饺子帮厨等等各种站务活动,老中青虽然年龄差距大,但却都一样怀着高涨的热情,像是在做自己家里的家务劳动。

    南极是一个神圣的地方,没有树木,没有森林,无处遮荫,没有做作,一切都是那么的透明,千米冰层记录着地球46亿年的历史,也正是如此吸引着各个领域的科学工作者想要揭开南极神圣的面纱。我的工作也许只是微不足道的一小点,但是我希望它也是极地地质考察工作重要的一环,能在这里工作,是我莫大的荣幸,我将永生难忘。

    画着中国脸谱的油罐

    升旗仪式

    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

    野外考察期间采样

    南极中山站的三十天

    2017年12月18日,抵达中山站的第三天,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力学研究所李淼和梁霞两位党员参加了中国南极中山站临时党支部以“学习十九大精神,推进加快建设极地强国新征程”为主题的支部活动。

    主题活动中,中国南极中山站崔鹏惠站长围绕党的十九大新修订的党章为大家上了一堂富有理论深度、行动指南的党课。全面深入地分析了党的十九大修改《党章》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并号召大家用党的十九大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始终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奋斗,奋力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南极篇章。同时提出“发挥各类人才功用,信任现场人员;行前做好协调计划准备;发挥保障功能提供后勤服务;跟进考察进展,收集各项反馈信息;重视现场人员意见信息并研究完善”五条具体措施推动中山站各项工作的展开。

    李淼、梁霞表示,为能加入中国南极中山站临时党支部参加学习十九大精神深感自豪,并表示坚决服从临时党支部的组织安排,做到不怕苦不怕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本次科考任务画上圆满的句号。

    地质力学所两位党员参加南极中山站党支部活动

    2015年12月14日,国土资源部岩溶生态系统与石漠化治理重点实验室在云南昆明市召开了2015年度学术委员会会议。袁道先院士、卢耀如院士和崔鹏院士等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以及实验室师生共30余人参加了会议。

    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马祖陆研究员介绍了2015年实验室工作进展。谢运球和蓝芙宁两位实验室成员分别做了专题报告。委员们对2015年实验室在基金项目、基地建设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给与了充分的肯定,并围绕实验室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认为实验室应该紧紧围绕国家精准扶贫的目标,制定实验室的发展方向,加大人才培养,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以便能更好的适应国家的目标和需求。

    部岩溶生态系统与石漠化治理重点实验室2015年学术委...

        近年来,地质灾害对西部山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特别是,重庆武隆铁矿乡滑坡等多起特大灾害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经商定,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和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将联合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部和重庆市地质环境监测总站承办“西部复杂山体重大地质灾害防治论坛”,研讨滑坡(包括崩塌、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形成演化规律,成灾机理,总结重大地质灾害防治经验教训,推动西部山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论坛议题 

    •  地质灾害早期识别及成灾机理
    •  地质灾害防治新理论、新技术与规范
    •  西部复杂山区地质灾害风险管理
    •  特大地质灾害应急响应与处置方法 

    论坛地点 

        重庆 天来宾馆(5星)重庆北部新区金开大道7号


    论坛日程安排

        2010月7日26~29日,其中:
        7月26日: 
        全天报到注册;
        7月27日:
        8:30-9:00 开幕式及致辞
        主持:张定宇
        国土资源部领导致辞
        重庆市人民政府领导致辞
        9:00-9:10 休息
        9:10-12:00 大会特邀报告
        主持:彭建兵 刘传正
        9:10-9:40 王思敬院士 极端条件下地质灾害风险及减灾对策研究
        9:10-9:40 郑颖人院士 西部复杂山体滑坡预警预报方法研究
        9:40-10:10 彭苏萍院士 矿山开发诱发的地质灾害及识别
        10:10-10:30 茶歇
        10:30-11:00 关凤峻研究员 西南复杂山体成灾模式调查、因素、判据和措施研究
        11:00-11:30 黄润秋教授 西南大型滑坡发生机理研究
        11:30-12:00 李世海研究员 滑坡灾害监测预警中的若干问题
        中午 12:00-14:30 午休
        14:00-18:00 大会报告
        主持:张作辰 彭光泽
        14:00-14:30 吴树仁研究员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理念、方法与实践
        14:30-15:00 崔鹏研究员  震后泥石流活动特点与防治对策研究
        15:00-15:30 李晓研究员 顺层斜坡软弱层带的形成软化机制研究
        15:30-16:00 胡新丽教授 滑坡动力响应分析研究
        16:00-16:30 茶歇
        16:30-17:00  刘传正研究员 重庆武隆鸡尾山危岩体形成与崩塌成因分析
        17:00-17:30 杨胜元研究员 贵州关岭“6•28”特大滑坡灾害及启示
        17:30- 18:00 殷跃平研究员 高速远程滑坡成灾机理及减灾对策研究
        18:30 晚宴

        7月28日:
        8:30-17:00 江津野外考察
        18:00  晚宴

        7月29日:
        返程 

    论坛主办单位

        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
        重庆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

    论坛承办单位

        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部
        重庆市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会议费用

        会议不收取注册费。
        住宿费由所有代表自理。
        会议提供标准间:约400元/间。

    大会秘书处联系人:

        中国地质调查局           李晓春  18910897558 lxiaochun@mail.cgs.gov.cn
        重庆市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王  磊  18983360633

    其他事项

        请参加人员于2010年7月11日16:00前将回执返回lxiaochun@ mail.cgs.gov.cn, 以便安排食宿。

     

                                     二〇一〇年七月八日  

    会议回执

     

    姓名

     

    性别

     

    职称/职务

     

    邮编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电话

    手机              固定电话

    Email

     

    是否提交论文

     

    论文题目

     

    是否作学术报告

     

    报告题目

     

    是否统一住宿

    标准双人间  □;    单人间  □;    自行解决 

     

       西部复杂山体重大地质灾害防治学术论坛(2号通知)(PDF下载)

     

    西部复杂山体重大地质灾害防治学术论坛(重庆,2号通...

    为做好自然资源领域科研人员信息支撑,做强“山水林田湖草整个生态系统”的文献资源战略保障服务体系;为留住野外工作的一手资料,收藏弥足珍贵的学术史料作为特色馆藏文献;为用生动的事例指引青年的地质人,开创“十四五”地质工作的全新局面,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向业内专家学者发起了“地学文献及野外地质记录簿捐赠倡议”,通过上门走访、电话征询、邮件推广等多种手段进行宣传,力求搜集收藏第一手野外地质资料,让凝结了地质精神的宝贵财富发挥最大的作用。

    倡议发出后,多位专家院士表达了对地学文献中心特色文献收藏工作的肯定与支持,近日,中国第一位“泥石流院士”崔鹏同志百忙之中将其研究成果寄送至地学文献中心,并亲笔题写了赠言。

    崔鹏院士,被誉为泥石流灾害中的“逆行者”。自然地理学与水土保持学家,长期从事泥石流等山地灾害研究。每当出现山地灾害后,崔鹏院士总是第一时间赶往现场,协助抢险救灾工作并且收集第一手研究数据。他常说“最好的灾害工作不是工程建好后的灾害治理,而是在工程建设前就能够认识到所存在的环境灾害风险,尽可能采取避让措施,让工程在规划勘察设计时避灾。”其多层次的评估已经在川藏铁路的规划设计中发挥了作用,规避了98%的滑坡、97%的泥石流等大量地表灾害,为工程安全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此次获捐的亲笔签名赠书,为读者提供了解专家严谨治学精神、艰苦奋斗历程的窗口。中心将精心整理,妥善保管,并以此为契机,继续推动地学文献及野外地质记录簿捐赠收藏与服务工作,不负这位地质灾害“逆行者”的初心:“让中国山更绿、水更清、村更富、人平安”。

    崔鹏院士赠书 

    崔鹏院士亲笔赠言

    “逆行者”崔鹏院士向地学文献中心捐赠图书

    近日,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以下简称“环境监测院”)牵头,联合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四川大学,重庆大学,北京交通大学,武汉地大信息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和福建省地质环境监测中心等9家单位共同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重点专项“基于地质云的地质灾害预警与快速评估示范研究”项目(编号:2018YFC1505500)启动会暨实施方案论证会在北京召开。本次会议标志着该项目正式启动,进入实施执行阶段。

    项目启动会上,与会领导充分肯定了项目负责人及研究团队的能力和基础,对项目的管理和实施提出了严格要求和建议。环境监测院相关负责人表示,该项目组集中了环境监测院地质灾害防治领域的优势力量,环境监测院将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全方位的保障,希望参加单位加强联系,相互配合,克服困难,把项目实施好,把成果应用好。

    项目实施方案论证会上,项目负责人周平根和各课题负责人分别汇报了项目和课题的实施方案。专家组着重对项目和课题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等方面进行了质询和讨论,一致同意项目及其5个课题的实施方案通过论证。专家组强调,要做好课题之间的协调配合和方案的衔接,在完成本项目目标任务的基础上注重后期成果的推广与应用。崔鹏院士指出,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着重处理好地质灾害预警的时效性与精度、区域性灾害与单体灾害、调查监测数据与评价参数、关联分析与机理分析、信息数量与信息质量等5个关系。

    自然资源部、应急管理部、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的相关部门负责人、项目依托单位负责人,崔鹏院士、李小春研究员等项目责任专家和咨询专家以及项目参加人员50余人参加了会议。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基于地质云的地质灾害预警与快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