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9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1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4月17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参与共建的青岛市海洋地球物理勘探技术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在中国海洋大学崂山校区举行揭牌仪式。

    该实验室于2023年12月获批建设,由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与中国海洋大学联合共建,主要目标是面向海洋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和装备前沿,以服务国家能源安全、支撑建设海洋强国为导向,以海洋地球物理勘探基础理论、技术开发和装备研发为重点,加强自主创新,优化资源配置,实施团队合作,凝练重大科学工程技术问题,建设一流人才队伍,培养一流科研人才,构筑一流科技创新平台和国际化合作交流中心,全面提升科研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

    实验室由中国工程院李阳院士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李华军院士和彭建兵院士担任副主任委员,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王宏斌副所长及崂山实验室、山东大学、石油大学、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等院所单位相关专家担任学术委员。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杨慧良副总工程师任实验室副主任。

    通过实验室共建,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的引领下,围绕海洋地球物理勘探的关键技术和核心问题,以情景驱动打造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在重大项目申报、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和高端人才培养等方面实现共赢,共同推进我国海洋地球物理勘探事业不断发展,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海洋强国战略实施等做出应有贡献。 

    青岛海洋所参与共建的青岛市海洋地球物理勘探技术重...

    近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海洋六号”科考船圆满完成共享航次各项搭载任务顺利返航,并及时向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移交相关样品和数据资料。

    “海洋六号”此次共享航次共搭载了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山东大学等多家单位的5项科研任务。共获得深海视频资料104GB、海山有孔虫砂7.6kg、海山及海盆深海沉积物柱状样20管。这是广州海洋局与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首次联合面向社会征集搭载需求,航次获取的数据资料及样品等令人满意。

    今年5月,广州海洋局与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联合面向社会征集搭载需求,通过后续专家论证、航次任务规划等步骤,成功组织实施了本次“海洋六号”科考共享航次。航次搭载任务与资料交接工作的圆满完成,进一步体现了广州海洋局推动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的开放共享、服务海洋科学考察与研究需求、促进科技创新和重大成果的实现的宗旨,同时也为双方今后联合开展科考共享奠定了坚实基础。

     

    海洋六号圆满完成共享航次搭载任务

    12月22日,由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中国地质调查局科技外事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部、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管理办公室指导,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主办的“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监测技术重点实验室第二届学术委员会第一次工作会议”在保定胜利召开。

    中国地质调查局科外部副巡视员贺颢同志宣读了中国地质调查局关于同意郭建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担任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监测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同意武强院士担任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的复函。水环中心文冬光主任为武强院士颁发了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聘书,为殷跃平等3位专家颁发了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聘书,为许天福等12位专家颁发了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证书。

    水环中心主任文冬光同志指出,本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有两项,一是根据部、局要求完成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的换届工作;二是全面总结实验室的第一届工作,对实验室第二届的主要任务进行深入研讨。他指出,在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的带领下,重点实验室取得了很大成绩,尤其是地下水监测技术已经取得长足进展,为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的实施提供了技术支持;地质灾害监测实现了群策群防简易监测到自动化监测的转变;光纤监测、单井多层多参数监测技术、水质实时监测技术等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希望实验室在新一届学术委员会的各位专家、学者带领下,能够破解智能化监测、深部地热监测难题,争取在未来3-5年继续保持实验室的优势技术并实现新的突破。

    水环中心副主任、重点实验室主任郭建强同志作了题为“重点实验室建设运行进展及下一步工作计划” 的报告,董浩斌教授作了题为“高精度地球物理电、磁探测技术及仪器”的报告,许强教授作了题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经验”的报告。各位专家从实验室发展方向,实验室重点研究内容,实验室基金设置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讨。

    中国地质调查局科外部副巡视员贺颢、水环部水文地质处张二勇处长,水环中心文冬光主任、武选民书记出席会议,中国工程院院士武强教授,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中心(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副主任殷跃平研究员,许天福教授等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到会指导。会议由水环中心副主任李铁锋同志主持,来自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中心、吉林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山东大学等单位的领导和专家40余人参加了会议。

    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监测技术重点实验室工作会议顺利...

    8月14日-8月23日,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湿地课题组叶思源研究员带领科研人员与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Edward Laws教授,丹麦奥胡斯大学Franziska Petra Eller博士和Emil Jespersen博士生,青岛农业大学郭霄博士,以及山东大学共同在辽宁盘锦辽河三角洲完成“全球芦苇同质园”的监测工作。

    据介绍,“全球芦苇同质园”是青岛海洋所承担的二级项目“渤海湾西部等重点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其中的一项重点研究内容。该芦苇同质园培养了来自世界各地芦苇基因种共46种,分别进行了淡水、盐水两个处理方式的野外原位培养。在经过一个生长周期的种植培养期后,项目组对芦苇叶绿素、光合作用速率、芦苇蒸散发参数、芦苇地上和地下生物量,以及指示芦苇生理的其他参数进行了全面测试,同时采集了同质园内不同介质样品进行ICP测试和DNA测序工作。在完成全部测试和样品采集后,还对芦苇进行回种,用于开展下一轮芦苇植物园的种植和监测工作。

    据悉,全球芦苇同质园遍布欧洲、亚洲、北美洲、大洋洲等10多个国家与地区,其中建设于意大利、丹麦与中国盘锦和莱芜四个观测基地的芦苇基因类型完全相同。该同质园成果能揭示不同纬度梯度条件下不同基因类型芦苇生理参数的演变,从而可回答未来气候变化、海平面上升条件下沿海低地区地形地貌演变规律、光合固碳过程以及地表水地下水均衡预测等一系重大地学问题。将湿地植物作为地球表面地质过程一个重要的地质营力加以研究在世界湿地学术界还属首例。

    中美丹联合完成全球芦苇同质园的监测工作
    大气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42年10月生于山东省淄博市,1968年毕业于山东大学物理系,1982年于日本东北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从事大气辐射及全球(气候)变化的理论和观测研究。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寻求大气气体k分布以及相关k分布函数的方法,即利用吸收系数的重排进行透过率函数的指数和拟合,建立了一个新的宽带吸收率解析表达式并首次求得其k分布函数;提出了一个随光学厚度而变的漫射率因子表达式;开发了辐射-对流气候模式和箱室-扩散大气-海洋能量平衡模式,并利用区域和全球大气环流模式全面研究了大气温室气体以及大气气溶胶的气候辐射强迫效应,提出了一组计算大气温室气体辐射强迫的简化公式,被IPCC 2001报告列为推荐公式之一。在国内最早开展了大气气溶胶和臭氧等成份的垂直分布观测,在多个地区设立了观测站点。
石广玉院士

为更好落实中国地质调查局以国际合作强化全球视野、提升自身业务能力和水平的要求,2020年8月10-12日、17-19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和中国驻以色列使馆联合邀请国际知名水文地质专家以色列理工学院Jacob Bear教授,通过ZOOM网络平台为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及国内外相关科研院所、高校的水文地质工作者做题为“多孔介质中流体模拟与运移研究”的学术讲座。

Jacob Bear教授是国际知名的水文地质学家,一生成就斐然,著作的《多孔介质流体力学》(1972年)改变了世界范围内水文地质专业的教学和理论实践,至今仍是我国高校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和石油地质等专业的首选教科书。本次讲座一共12个学时,培训内容主要涉及多孔介质中的流体运移规律、单相及多相流数值模型、带有化学反应的多相流数值模拟等。Jacob Bear教授和参会人员通过视频软件及微信群进行互动问答,气氛热烈,学术氛围浓厚,取得了良好效果。

此次讲座为今后推进水文地质与水资源调查工作,提升支撑自然资源部履行“两统一”职责的能力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来自中国地质调查局及局直属单位、中科院、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河海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吉林大学、长安大学、成都理工大学、西湖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天津大学、西安理工大学、山东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山西大学,以及香港大学、牛津大学等几十个单位的500多位专家、学者及研究生收看了此次讲座。

 

环境监测院成功举办国际线上学术讲座

2019年11月27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与山东大学在即墨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青岛海洋所主要负责人和山东大学(青岛)副校长出席签约仪式,并代表双方签署合作协议。

协议双方将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科教融合,协同发展”的原则,充分发挥各自特色优势,服务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造新型科教协作共同体。重点深化双方涉海相关学科的交流合作,通过开展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矿产资源评价与探测技术功能实验室建设、海洋碳汇过程机制研究、海洋地质调查研究、海洋新技术装备研发以及环境监测、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工作,促进学科共建,创新发展。

青岛海洋所主要负责人在致辞中充分肯定双方前期合作取得的成绩,对山东大学给予青岛海洋所的支持表示感谢。他表示,本次战略合作协议的签订标志着青岛海洋所与山东大学的合作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山东大学与青岛海洋所各自特色明显,优势突出,通过合作协议的签订,将进一步推动双方科研合作、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创新平台建设、共享航次等。下一步要务实协作,强化协同创新,实现合作共赢。

山东大学(青岛)副校长在致辞中高度评价青岛海洋所发展成就,认为青岛海洋所作为国家级海洋地质调查研究的高地,承担了国家一系列重大任务,希望通过校所协议的签订,为双方未来合作搭建平台,扎实推进科研项目联合申报、双方人员互聘、学生联合培养、海洋学科建设等工作,推动双方合作结出共赢硕果。

期间,山东大学向青岛海洋所吴能友研究员颁发了特聘教授证书,青岛海洋所向山东大学赠送了“海洋地质九号”船模型。

签约仪式结束后,山东大学刘纪化教授、贾超教授分别作了题为“海洋微型生物碳汇及其环境效应”“宏细观视角下的海洋地质调查与研究”的学术报告,青岛海洋所张勇研究员、叶思源研究员分别作了题为“滨海湿地调查研究概况”“中国管辖海域1:100万区域地质调查主要成果及创新认识”的学术报告。

青岛海洋所相关负责人及办公室、人事教育处、科学技术处(项目管理处)、基础地质室、海岸带地质室相关负责同志,山东大学(青岛)党工委、校长办公室、海洋研究院相关负责同志和师生参加了活动。

青岛海洋所与山东大学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自然资源部近期发布了《自然资源部关于2019年度国土资源、测绘、海洋科学技术奖获奖成果的公告》(2020年第6号),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作为第二完成单位参与的“深层卤水高效钻采输提关键技术及产业化综合利用”荣获2019年度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深层卤水高效钻采输提关键技术及产业化综合利用》由山东省地勘局第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中国地质科学院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山东大学、山东省鲁南地质工程勘察院等4家单位共同参与完成,项目依托“十二五”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课题“黄河三角洲深层卤水高效开采关键技术”、“江陵凹陷深井卤水主微量元素提取与综合利用技术”,通过基础理论创新、关键技术突破和系统优化集成,实现了深层卤水的产业化应用和示范性推广,有效支撑了深层卤水的高效开采与高值利用。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的科技创新贡献在于建立了江陵凹陷深层卤水主微量元素的高效全面分离提取方法及综合利用技术体系,实现了在提取钾和硼主要元素的基础上同时综合回收碘、溴、锂、铷、铯等稀散元素,取得了多项国家发明专利,为深层地下卤水的综合利用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参考依据。

 

郑州综合利用所获2019年度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1项

近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牵头申报的“山东省海洋地质探测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获批为山东省海洋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山东省海洋地质探测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以青岛海洋所为牵头单位,山东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科技大学、山东拓普液压气动有限公司等高校和科技企业联合共建。 

该中心以国家重大战略和沿海重要经济建设区对海洋地质工作需求为导向,以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和生态文明建设为目标,瞄准国际海洋地质探测技术发展前沿,充分发挥省市地方政府的科技导向作用,建设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创新中心和技术交流平台,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创新型人才队伍。

该中心聚合青岛海洋所四项核心技术,力争在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探测、海洋地球物理数据处理、海洋沉积物分析测试及海洋地质大数据智能分析等四大领域实现技术突破,将成为青岛海洋所地质科技服务地方、探索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

据了解,山东省海洋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主体为省内(含驻鲁)涉海科研教学机构、科技型龙头企业以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创新战略联盟等平台。中心建设坚持“开放、联合、共享、竞争”的原则,以人才、科研、产业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任务,构建协同创新的新模式新机制。

青岛海洋所获批山东省海洋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