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14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1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相关搜索

检索范围:

    中国地质调查局实物地质资料中心6月份接收了一批重要实物地质资料,包括云南省马关县都龙整装勘查区锌锡铜多金属矿、云南省马关县都龙整装勘查区、卡瓦铁矿及楚页1井、2井钻探工程重要实物地质资料。

    云南省马关县都龙整装勘查区,位于云南省文山州南部,属部批准设立的第三批整装勘查区。都龙锡矿是我国继云南个旧锡矿和广西大厂锡矿之后的第三大锡矿。本次采集的荒田、新寨锡矿为大型矿床,而都龙锡矿为超大型矿床,其岩心标本的采集入库,将为研究滇东南成矿带锡矿成矿地质特征、成矿规律,分析找矿潜力,提供实物数据支撑。本次接收的资料包括该整装勘查区5个钻孔,共计3175.61米岩心,系列标本316块,大型矿石标本1件。

    卡瓦铁矿位于甘肃省肃南县,类型属典型的“镜铁山式”,矿床规模属大型,是甘肃继镜铁山铁矿之后又一处在全国具有影响的铁矿勘查成果,将成为甘肃又一个重要的铁矿资源接续区。卡瓦铁矿实物资料的入库,填补了国家馆铁矿库藏体系中镜铁山式铁矿类型的空白,标志着国家馆铁矿库藏体系的初步建成。本次接收该矿区3个钻孔,共计974.27米岩心和大型铁矿石标本1件。

    楚页1井、2井钻探工程隶属于子项目《云南楚雄地区1:5万页岩气地质调查》,项目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牵头,具体由云南省地质调查院组织实施,钻孔位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武定县,工程的部署实施,有望为分析该区页岩气地质条件、建立页岩气综合剖面提供基础资料。本次接收该矿区岩心1882.36米。此外还接收了云南楚雄地区1:5万页岩气基础地质调查填图试点项目(滇禄地3井)岩心1801.69米。

    本月入库的岩心,充分展示整装勘查区找矿成果,反映我国铁矿找矿新突破及油气地质调查新成果,对构建国家级实物地质资料库藏体系、丰富馆藏资源类型具有重要意义,下一步实物资料中心将做好岩心整理、保管及服务利用工作,为地质调查及科学研究提供支撑服务。

    实物资料中心收入一批云南省重要实物地质资料

    4月10日,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综合利用所川西稀有金属矿集区综合地质调查项目组一行,拜访了我国著名的稀有金属矿产专家唐国凡先生,向老前辈学习川西地区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产找矿经验。唐国凡老先生就川西伟晶岩型锂矿的成矿模式、可尔因地区锂矿前期工作情况和伟晶岩型锂矿找矿标志等3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通过此次拜访学习,对正在开展的稀有金属矿产野外找矿、综合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开拓了研究思路和工作方法,将促进川西稀有金属矿集区综合地质调查项目取得更大找矿成果。

    唐国凡先生1957年毕业于重庆地质学校地质科后分配到四川地质局松潘队工作,自1959年开始稀有金属矿产工作至2016年正式从岗位上退下来,在稀有金属战线战斗长达58年,先后著有《四川甲基卡富锂伟晶岩简况及远景分析》、《四川省康定县甲基卡花岗伟晶岩锂矿床地质研究报告》和《四川省区域矿产总结(稀有金属)》等专著,对四川省境内稀有金属矿产工作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和系统的总结归纳,提出的与热封闭相关的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床“体—带—脉—晕”四位一体成矿模式有利指导了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产的找矿勘查工作。目前,唐老先生已八十岁高龄,但仍心系稀有金属,时刻关注着找矿动态及研究前沿。

    5

    7

    川西稀有金属矿集区综合地质调查项目组拜访我国著名...

    3月29日至4月10日,地调局航空物探遥感中心赶赴江西、福建、广西三省重点矿区,开展疑似违法开采矿山的野外调查工作,重点对稀土和煤矿矿山开采状况进行实地勘察。  

    此次调查工作区共涉及赣、闽、粤三省交界山区寻乌县、宁都县、定南县、信丰县、宁化县、新罗区、永定县、龙川县、东源县等25个县(区),工作区总面积近8万平方公里,调查疑似违法矿山102个,总行程超过5000公里。

    野外调查前,项目组对获取的近四百景各类遥感影像进行了100%质量检查,并根据影像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违法开采矿山解译,尤其注重对重点矿种稀土和煤矿开采行迹的室内解译。野外工作克服了工作面积大需辗转多地、路线及地形陌生、南方持续降温降雨、盘山路段和泥泞路段难行等现实困难,全部查清了疑似违法矿山的开发状况,确认并发现多处违法开采点。

    本次调查是继2017年2月开展广东、广西重点矿区野外调查后,持续开展的第二次重点矿区开发状况野外调查工作。通过两次野外调查,基本摸清了南方四省重点矿区矿产资源开发现状,尤其是重点矿种稀土和煤矿的开采现状。

    赣闽粤三省重点矿区遥感动态监测野外调查任务圆满完...

    1978年,在全国铬铁矿会议上作学术报告。

    王恒升:岩石学与矿床学家(1901.8.4—2003.9.21)。

    河北定县人。192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37年获瑞士苏黎世大学理学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

    长期进行岩石矿床理论研究,参与和指导了煤矿、铁矿、铅锌矿、钼矿特别是铬矿的普查勘探。提出湖北大冶铁矿成矿理论。解决了角闪石晶体结构在高于900才能分解释放的疑难问题。发现中国中生代火山岩从基性到酸性的完整喷发序列。发现了新疆于田南部昆仑山中我国唯一的现代活火山。提出了岩浆液态重力分异学说。与人合作做出基性岩岩石化学计算和图解新方法。代表作有《大冶铁矿床》、《宣化一带火山岩》、《煤炭中的正含水量与其年龄的关系》《阿尔卑斯山太辛褥区闪石岩岩石化学的研究》和《基性—超基性岩的岩石化学分类》。

        附件《院士传记》之王恒升

     

    王恒升

    近日,自然资源部“9.5”泸定6.8级地震地质灾害应急防御团队在《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期刊在线发表题为《四川省泸定县Ms6.8级地震地质灾害发育规律与减灾对策》的文章。该文在野外排查一手资料获取的基础上,结合InSAR区域地表形变场监测、地震前后高精度遥感影像对比解译等资料,第一时间开展了地震地质灾害发育规律研究,及时揭示此次地震地质灾害的总体发育特征,为相关评价工作的合理性提供科学参考。  

    202295日,四川省泸定县Ms6.8级地震诱发大量次生地质灾害,为深入认识此次地震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及特征,分析地质灾害发展趋势及潜在风险,该文基于现场调查获取的一手资料,结合震区首轮地质灾害排查资料、遥感解译和区域地质背景资料综合研究,对地震地质灾害的特征、控灾条件及防灾减灾对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地震诱发的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以中、小型群发性高位崩塌为主,主要集中分布在震中附近地震烈度度区域,包括泸定县磨西镇、得妥乡、得妥乡-德威镇段大渡河两岸及石棉县草科乡、王岗坪乡;位于地震烈度度区内的湾东河等流域,在未来5年内泥石流将处于活跃期,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需考虑其高频率、粘性泥石流等特征;得妥乡-德威镇段大渡河两岸残留在坡面的崩滑体在降雨作用下易转化成坡面泥石流,建议在防治工程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两种灾害类型的转化形式。  

    论文第一作者为成都地调中心灾害地质环境地质室正高级工程师铁永波,联合作者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四川省地质调查院、四川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与地质灾害防治研究院、中国地质科学院探矿工艺研究所和应用地质研究中心等共6家单位20名业务人员共同组成。  

    论文链接:  

    https://www.swdzgcdz.com/cn/article/doi/10.16030/j.cnki.issn.1000-3665.202209023

    1 研究区地震新增地质灾害分布图

    2 震区典型地质灾害发育特征

     

    成都地调中心形成泸定6.8级地震地质灾害综合研究成果...

    9月5日12时52分,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自然资源部迅速启动地质灾害防御三级响应,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闻令而动,向险前行。首批地质灾害防治专家于震后2小时抵达石棉震区,迅速融入四川省抗震救灾指挥部应急响应体系,投入到抗震救灾一线工作中。

    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中心主要负责同志带队专家工作组第一时间深入震区,中心党委书记牵头技术保障组精心编制详实资料图件、提供有力技术支撑。在四川省直机关工委、四川省自然资源厅等多部门的密切协调下,中心相继派出由23位专家、7台车辆,4台无人机组成的3个专家工作组,奔赴石棉、泸定、汉源、天全等地震灾区开展救灾工作。

    面对余震频发、道路中断、山体崩塌等诸多不利和危险因素,中心专家工作组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工作理念,毅然决然向灾区挺进。石棉专家组于震后第一时间赶往灾区,历时12小时,徒步30余公里,最终进入距离震中最近的幸福村、跃进村,利用专业知识和高精尖设备紧急展开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调查工作。泸定县专家组结合地形和水量特征,科学研判湾东村堰塞湖影响范围有限,难构成重大险情,为指挥部科学调配救援力量提供了科学依据。在部、省领导专家的精心指导和兄弟单位的通力配合下,中心各专家工作组圆满完成了震区次生地质灾害首轮排查任务,为保障救援顺利进行和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了坚实支撑。

    救灾过程中,中心专家工作组有力落实省部联动救灾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地质调查专业优势,在前期调查重大隐患40余处、现场会商研判40余次的基础上,及时向四川省“9·5”泸定地震抗震救灾省市(州)县前线联合指挥部提出泸定县城小学后山崩塌等重大灾害隐患点处置的专业应急处置建议。与此同时,工作组结合区域地质构造背景和本次地震参数特征,及时总结和研究地震地质灾害发育规律,为灾后重建中的防灾减灾规划提供了重要科学参考。

     

      

    成都地调中心主任李军在震中磨西镇参加前方指挥部现场会

     

    成都地调中心专家工作组穿越王岗坪乡大岗山崩塌危险区

     

    成都地调中心专家工作组操作无人机航拍大岗山库区灾害点分布情况

    成都地调中心发挥专业优势支撑“9•5”泸定地震灾...

    当前,我国已进入主汛期,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汛救灾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落实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关于2021年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再动员再部署要求。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力学研究所“川西-藏东地区交通廊道活动构造与地质调查”项目组走进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泸桥镇八一爱民小学,针对泸定县雨季地质灾害特点,开展了“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前兆识别与临灾避险”的防灾减灾安全教育科普讲座活动,全校350余名师生参加了本次科普活动。

    项目组骨干吴瑞安博士用生动简洁的语言为师生们介绍了滑坡、崩塌和泥石流三类地质灾害的特点和危害,详细讲解了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前兆特征,并结合项目组在泸定县开展调查的地质灾害丰富实例作了详细阐述,让学生们了解到自己身边存在的地质灾害隐患。最后,结合“地质灾害五步避险法”,举例分析了地质灾害发生时的避险方案,让师生们充分了解到正确的地质灾害避险常识。

    八一爱民小学赖俊旱校长表示,此次科普讲座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多媒体素材生动丰富,列举的案例都是我们身边的灾害,使全校师生更直观地认识到地质灾害危害性,并了解了具体的防范避险措施,是一次意义深远的防灾教育活动。

     

    地质力学所地质灾害科普走进校园,助力四川泸定汛期...

    中国地质学会2020年度十大地质科技进展和十大地质找矿成果近日在京揭晓。

    据了解,中国地质学会自2007年开始,每年组织评选年度十大地质科技进展和十大地质找矿成果。十大地质科技进展和十大地质找矿成果的评选促进了社会各界进一步了解地质工作在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支撑国家重大战略和保障人民生命安全中做出的突出贡献,对提高地勘行业的社会认知度,不断推出地勘行业领军人才起到了积极作用。

    2020年度十大地质科技进展分别是:我国率先利用水平井技术完成天然气水合物试验性试采、大数据重现地球3亿多年生物多样性变化历史、青海共和干热岩试采规模化压裂造储和定向钻探成功实施、澄江动物群“麒麟虾”的发现揭秘节肢动物起源之谜、大陆碰撞成矿理论指导成功实施青藏高原首个3000米固体矿产科学深钻并揭露巨厚铜金矿体、松辽盆地北部古龙页岩油勘探取得重大发现、我国在诸广地区1550米深度发现最深工业铀矿、新发现和厘定鲜水河木格措南全新世活动断层与色拉哈挤压阶区并有效服务重大工程规划论证、塔里木盆地顺北超深断溶体油气藏富集理论与关键技术取得重大进展、煤矿老窑采空区范围及积水情况精细探查关键技术实现新突破。

    2020年度十大地质找矿成果分别是:山西省中阳县探明大型铝土矿、山西省繁峙县发现大型斑岩型金矿、青海省都兰县那更康切尔沟探明超大型银多金属矿、四川甲基卡稀有金属找矿获重大突破、新疆若羌县卡尔恰尔探明超大型萤石矿、江西省上饶市许家桥发现世界最大滑石矿、渤海海域勘探老区地质理论创新与亿吨级岩性油田获重大突破、塔里木盆地塔北寒武系奥陶系深层石油勘探获重大突破、渝东南南川招标区探明超千亿方大型常压页岩气田、内蒙古阿拉善右旗塔木素矿区发现超大型天然碱矿。

    (详细内容如下)

    十大地质科技进展(排名不分先后)

    我国率先利用水平井技术完成天然气水合物试验性试采

     

    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叶建良牵头组织实施的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第二轮试采,创造了“产气总量86.14万立方米,日均产气量2.87万立方米”两项新的世界纪录,取得了迈向产业化进程的重大标志性成果;突破了从“垂直井”到“水平井”开采的核心关键技术;实现了从“探索性试采”向“试验性试采”的重大跨越,创新形成了水合物矿体精细刻画、浅软地层高曲率水平井钻井、动力导向套管下入、未固结储层精细改造、泥质粉砂储层高精度防砂、井中举升与温压精准测控等水合物水平井试采的技术工艺体系;创建了独具特色的环境监测体系,进一步验证了天然气水合物绿色开发可行;自主创新形成的六大类32项技术,增强了深海探测与开发能力,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产业化提供了有力保障。

    大数据重现地球3亿多年生物多样性变化历史

     

    地球上曾经生活过的生物99%以上已经灭绝,通过化石记录重建地球生物多样性变化历史是认识当今生物多样性现状与未来趋势的重要途径。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樊隽轩、沈树忠团队联合国内外专家建设国际大型数据库,自主研发人工智能算法,利用“天河二号”超算取得突破,获得了全球第一条高精度古生代3亿多年的海洋生物多样性变化曲线,其时间分辨率较国际同类研究提高400倍。新曲线精准刻画出地球生物多样性演变过程中的多次重大生物灭绝、复苏和辐射事件,揭示了当时生物多样性变化与大气CO2含量以及全球性气候剧变的协同关系。

    青海共和干热岩试采规模化压裂造储和定向钻探成功实施

     

    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牵头组织实施的青海共和盆地干热岩勘查试采取得突破性进展和成效。一是成功实现我国首例干热岩规模化储层建造,达到规模化储层改造目标。二是实施两眼多靶点干热岩定向深井,创国内首例。三是系统建立干热岩储层描述与裂隙预测,以及多重改造体积定量界定方法。四是自主探索形成干热岩压裂复杂缝网构建与控制、高效控震、储层成像等规模化储层建造技术。五是探索形成了一套高温硬岩高效定向钻进技术。

    澄江动物群“麒麟虾”的发现揭秘了节肢动物起源之谜

     

    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朱茂炎牵头的“寒武纪大爆发”研究团队在云南约5.18亿前的澄江动物群中,发现了解答“节肢动物起源之谜”的关键过渡型化石——“麒麟虾”,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杂志。“麒麟虾”这一造型奇异的五眼虾形动物嵌合了奇虾类等多种节肢动物祖先类型和真节肢动物的形态特征,填补了节肢动物起源过程中的核心缺失环节,为节肢动物主要演化创新的起源提供了关键参考点。该研究同时解答了节肢动物第一对附肢的同源性和演化路径问题,并为解析早期节肢动物之间的演化关系提供了重要信息。这一发现给生物进化论增添了一个强有力的过渡型化石证据。

    大陆碰撞成矿理论指导成功实施青藏高原首个3000米固体矿产科学深钻并揭露巨厚铜金矿体

     

    由中国地质调查局矿产资源研究所、西藏华泰龙矿业开发有限公司等单位组成的科研团队,在大陆碰撞成矿作用理论的指导下,在青藏高原甲玛矿区成功实施了固体矿产首个3000米科学深钻,精细揭示了斑岩成矿系统结构,实现地质信息“透明化”,累计揭示584.36米铜钼(金、银)矿体,建立了完备的高原科学深钻施工工艺,也为构建3000米以浅的资源勘查和预测技术方法奠定了坚实基础。创建了斑岩成矿系统“多中心复合”成矿作用模型,丰富和完善了碰撞造山成矿理论,并依此新发现则古朗北矿段的巨厚斑岩和矽卡岩矿体,在矿区深部及外围取得重大找矿突破,对国内外深地资源勘查和探测技术集成具有引领示范作用。

    松辽盆地北部古龙页岩油勘探取得重大发现

     

    大庆油田在松辽盆地北部古龙凹陷青一段地层的纯页岩内实现水平井产量重大战略突破,试油获高产工业油气流,定产试采表现出稳定的高产能力,平面上15口直井试油证实古龙页岩油平面分布范围广,规模立体含油,轻质油带具有较好的产油能力,轻质油带页岩油气资源量达到几十亿吨。通过岩心精细描述及实验分析化验数据,建立了以古沉积环境控制原始优质烃源岩发育、适中的热演化程度控制油气富集、成岩作用控制优质储层分布的“三控”页岩油富集地质理论,形成了四项“颠覆性”突破认识,系统建立了我国陆相淡水湖盆纯页岩型页岩油气富集理论,创新形成了纯页岩型储层大规模体积复合压裂技术体系。

    我国在诸广地区1550米深度发现最深工业铀矿

     

    以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李子颖为首席专家的科研团队,建立了热液型铀矿深部地质结构三维探测技术和预测评价模型,在综合研究和探测的基础上,遴选了广东诸广南长江钻探场址。经设计和实施长江1号(GUSD-1)科学深钻,终孔深度1709米,取得铀矿找矿和技术重大突破,发现铀异常厚度大于230.4米,矿化累计厚度51米,工业铀矿段有8层,在1550米深度发现我国目前最深的工业铀矿,刷新了我国近70年来铀矿找矿深度最深记录,将我国热液铀矿找矿深度向深部推进了500余米;进一步验证了热点深源铀成矿理论,提高了技术探测深度和精度。

    新发现和厘定鲜水河木格措南全新世活动断层与色拉哈挤压阶区并有效服务重大工程规划论证

     

    由以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研究所李海兵为首的科研团队,通过组织实施巴颜喀拉地块周缘大型断裂带区域地质调查等项目,确定了鲜水河断裂带折多山地区多条分支断裂的精细几何展布、构造变形特征、晚第四纪以来活动速率及地震危险性。在折多山花岗岩体内部首次发现全新世活动断裂带“木格措南断裂”,精确厘定出具有高地应力潜在超强破坏力的色拉哈断裂挤压阶区。根据上述研究成果为重大工程建设提供建议,有效服务了重大工程建设。

    塔里木盆地顺北超深断溶体油气藏富集理论与关键技术取得重大进展

     

    由以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北油田分公司云露、漆立新为核心骨干的科技攻关团队,通过持续攻关研究,实现了顺北超深断溶体气藏富集理论与关键技术的重大进展,支撑了十亿吨级的顺北油气田勘探开发持续扩大。创新提出了早寒武世缓坡相优质烃源岩发育模式和冷盆、超深、古老海相烃源岩生烃模式,明确了盆地油气资源结构序列;创新建立了超深断溶体油气藏“寒武多期供烃、构造破裂控储、原地垂向输导、晚期成藏为主、走滑断裂控富”成藏新模式;阐明了克拉通盆地走滑断裂控制的“储-圈-运-藏-富”五元一体成藏机理。该成果丰富了中国海相油气成藏理论,实现了我国海相油气勘探类型新突破,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煤矿老窑采空区范围及积水情况精细探查关键技术实现新突破

    由以中国煤炭地质总局水文地质局蒋向明、许超、马瑞花、关民全为骨干的研究团队,针对老窑透水事故占煤矿水害事故80%的严峻现状,对我国14个煤炭基地采空区现状进行了系统研究、科学分类,揭示了采空区的宏观规律;确立了老窑采空区精细探测框架体系,揭示了集成应用多种方法综合勘探的思路是探测老窑采空区及积水的有效途径,成功攻克了制约老窑采空区探测技术应用的关键技术瓶颈。煤矿老窑采空区范围及积水情况精细探查关键技术得到了实践检验,成效显著,可以有效预防老窑透水事故的发生,全面推动了煤炭采空区探测领域技术应用的发展。该成果对国内煤矿老窑采空区范围及积水情况探查具有引领示范作用。

    十大地质找矿成果(排名不分先后)

    山西省中阳县探明大型铝土矿

     

    以山西省第三地质工程勘察院马发思、李建业为首的地质找矿队伍,历经3年艰苦施工,在山西省中阳县下枣林矿区发现了一处大型铝土矿基地。基本查明了铝土矿的形态、规模、产状、厚度和矿石质量、成矿控制因素和矿床开采的主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等,对矿床开采技术条件的复杂性做出了评价;估算铝土矿矿产资源量2856.2万吨,其中332资源量657.6万吨,333资源量2198.6万吨,估算硬质粘土矿333资源量3625万吨,估算山西式铁矿333资源量829万吨,估算共生矿产煤的资源量719万吨,估算伴生矿产镓333资源量2113.6吨。

    山西省繁峙县发现大型斑岩型金矿

     

    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地质找矿项目团队通过总结繁峙县义兴寨金矿床的成矿规律,深入研究矿区构造、岩性组合、成矿流体、成矿物质来源、围岩蚀变等要素,建立了找矿预测模型,在山西省内首次发现新类型斑岩型金矿床,且达到大型规模,矿山接替资源找矿取得重大突破。新增金资源储量超过57吨,约占山西省历史上累计查明资源量的一半、现在保有量的2倍,其潜在经济价值近160亿元。此次勘查,改写了区域找矿的历史,突破了该区单一石英脉型金矿成矿的认识,开拓了找矿思路和方向,对该区域乃至更大范围找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青海省都兰县那更康切尔沟探明超大型银多金属矿

     

    由四川省冶金地质勘查局水文工程大队承担的“青海省都兰县那更康切尔沟银多金属普查”项目取得重大找矿突破,在青海东昆仑地区首次发现了超大型中低温构造热液型银矿床,地质勘查、研究意义重大。团队通过地质、物探、化探、科研等多专业协同合作,产学研联合攻关,在矿区内已发现银矿带18条,圈出银矿体69条,评审认定(333+334?)银资源量5070.56吨,矿床平均品位326.35克/吨,其中(333)资源量2137.2吨,伴生铅锌151987.26吨,深部及外围还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那更康切尔沟银矿的发现,填补了青海省无超大型独立银矿床的空白,对青海省的经济建设以及西部大开发都具重要意义。

    四川甲基卡稀有金属找矿获重大突破

     

    由四川省地质调查院承担的“四川省康定县甲基卡海子北锂矿普查”在前期中国地质调查局部署的“四川三稀资源综合研究与重点评价”项目工作的基础上,探获氧化锂(333)+(334)资源量89.49万吨,取得了稀有金属找矿重大突破,伴生铍铌钽规模大,均可综合利用。项目建立的找矿预测方法和三维找矿与勘查模型,指导了甲基卡及外围研究与找矿,相继探获氧化锂资源量达217.45万吨,使甲基卡锂矿田氧化锂资源总量达到280.7万吨,新三(X03)矿脉成为世界最大的花岗伟晶岩型锂辉石单体矿脉。该项目在成矿理论、找矿预测、勘查模型、地质找矿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提升了我国新能源资源的保障程度。

    新疆若羌县卡尔恰尔探明超大型萤石矿

     

    以浙江省第十一地质大队、新疆华瓯矿业有限公司吴益平为首席的科研团队通过攻关,首次在新疆阿尔金变质杂岩带发现超大型萤石矿床。探明+控制+推断萤石资源量矿石量6631.23万吨,矿物量(CaF2)2248.91万吨,探明+控制资源量(CaF2矿物量)占53.25%;提出了“中奥陶世二长花岗岩体+新太古-古元古界阿尔金岩群a岩组变质岩+韧性剪切带构造控矿”三位一体找矿模式,建立了伟晶岩型萤石矿床成矿模型,推动了阿尔金地区萤石找矿持续性突破。该矿床的发现,使新疆萤石矿资源量由全国排名第24位上升至第4位,单一型矿床规模位居全国前列。

    江西省上饶市许家桥发现世界最大滑石矿

     

    以江西省地质勘查基金管理中心王先广为首席的科研团队,在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区许家桥矿区探获世界资源储量规模最大的滑石矿,提交(控制+推断)滑石资源量9552.3万吨(相当全国新增滑石32%),其中控制滑石矿资源量4036.7万吨。上饶市广丰区许家桥滑石矿的发现,刷新了世界滑石矿资源储量规模纪录,改变了世界滑石矿分布格局;创建了“同生断层+富硅热液+富镁海水+有机质”黑滑石成矿模型和“许家桥式”滑石矿“层位+钙镁硅质岩石组合+同生断层+向斜构造”找矿模式,深化了区域成矿规律。区内黑滑石矿石品质好,创建的黑滑石晶体结构模型开拓了材料应用新方向,为上饶市打造千亿级滑石矿产业集群提供了资源保障。

    渤海海域勘探老区地质理论创新与亿吨级岩性油田获重大突破

     

    以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薛永安为首席的科研团队,历经多年攻关,在渤海勘探老区成功发现了渤海湾盆地新近系储量规模最大的高产优质岩性油田-垦利6-1油田,进一步夯实了渤海油田“2025年上产4000万吨”的资源基础。项目团队针对渤海湾盆地新近系油气成藏的特点,创新提出了以“汇聚脊”控制它源型油气成藏与富集理论为核心的新近系大型岩性油藏勘探理论体系,并创建了2项关键技术,有力地指导了渤海新近系油气勘探的重大突破与勘探方向的转变。该油田已上报国家探明储量超过1亿吨,将新建产能近300万立方米/年。垦利6-1油田的成功发现,为渤海湾盆地新近系大型岩性油田勘探厘定了方向。

    塔里木盆地塔北寒武系、奥陶系深层石油勘探获重大突破

     

    由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分公司蔡振忠、杨海军等专家牵头的技术团队,通过创新海相油气地质理论认识,攻克了大沙漠区、超深层碳酸盐岩储层预测方法的技术瓶颈,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塔北寒武系、奥陶系8000米超深层取得石油勘探重大战略性突破。轮探1井在 8200米之下的下寒武统新层系发现了全球最深的古生界油藏,标志着塔里木盆地沙漠腹部寒武系盐下30亿吨级的油气勘探新领域取得历史性突破。塔北南缘富满油田奥陶系在7500米~8000米埋深范围内持续突破,新发现一个10亿吨级海相碳酸盐岩特大型油田,阶段新增石油三级储量超3亿吨,其中石油探明储量1.02亿吨,生产能力为年产原油160万吨。

    渝东南南川招标区探明超千亿立方米大型常压页岩气田

     

    中国石化华东油气分公司历经十余年攻关,在渝东南南川招标区发现了我国首个超千亿方大型常压页岩气田。针对常压页岩气富集规律复杂、甜点优选难度大、单井产量和EUR(估算最终采收量)低等难点,攻关团队创新提出了“沉积相带、保存条件、地应力场”三因素控产地质理论,构建了高陡背斜、反向逆断层遮挡等四种成藏模式,创建了“岩相-应力-孔隙”一体化储层综合评价、变密度三维地震勘探、基于地质-工程一体化的甜点评价及水平井设计技术等勘探关键技术,实现勘探重大突破,提交探明储量1918亿立方米。南川常压页岩气田的发现是我国页岩气地质理论创新和勘探技术突破的重大成果,有效推动了我国南方9万亿立方米常压页岩气资源的效益开发。

    内蒙古阿拉善右旗塔木素矿区发现超大型天然碱矿

     

    内蒙古矿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在阿拉善右旗塔木素矿区取得天然碱矿重大找矿突破,获得固体天然碱(122b+333)矿石量107836万吨,矿物量(Na2CO3+NaHCO3) 70909万吨,其中控制的经济基础储量(122b)天然碱矿石量60884万吨,矿物量40633万吨,是我国目前已查明天然碱储量最大的天然碱矿。其成矿时代为白垩纪,突破了我国天然碱矿仅在新近纪以来成矿的历史,为今后天然碱矿的发现提供了更大的找矿空间。该天然碱矿的发现,或将改变我国以化学合成法制碱为主的现状,减轻化学制碱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压力,对环境保护起到积极作用,并将带来较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中国地质学会2020年度十大地质科技进展十大地质找矿...

     

    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小坝镇大仲村探采结合井出水

     

    2018年9月,在云南省大关县实施的页岩气参数井—“云大页1井”开工

    “与其出门打工,不如回家致富。”过去十村九寨空的乌蒙山区,如今渐渐变成了当地人民脱贫致富的热土。在这一变化中,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探索的“地质调查﹢”扶贫新模式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支撑。 

    乌蒙山区包括四川、贵州、云南三省毗邻地区的10市(州)共38个县(市、区)。这里地处云贵高原与四川盆地结合部,山高谷深、自然灾害频发、石漠化严重、人均耕地稀少、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是国务院确定的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之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在乌蒙山片区累计投入10.64亿元,安排部署项目98个,由成都地质调查中心牵头,调集11个局属单位及20多家行业地方队伍的精兵强将,着力打造精准扶贫新引擎,初步查明了片区构建生态经济体系的资源概况,为片区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发展奠定了基础,推动片区由“输血式”脱贫转向“造血式”发展。 

    1 为“安居”扫除障碍 

    安居方能乐业。在乌蒙山片区,由于复杂的地貌地质条件,生活用水严重不足,地质灾害多发频发,让“安居”成为脱贫攻坚面临的最大难题。

    “2011年国务院扶贫办发布的《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指出,乌蒙山区38个国家级贫困县生态环境脆弱,干旱、洪涝、风雹、凝冻、低温冷害、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资源性缺水、工程性缺水问题突出,基本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仅为37.2%,存在饮水困难的农户比例高达32%。”中国地质调查局总工室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为解百姓用水难,2013年~2019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共在乌蒙山区投入2.41亿元,开展水文地质调查。其中,针对石漠化区及严重缺水区完成调查面积2.92万平方千米,圈定富水区块11处,施工探采结合井成井167口,日出水总量超过7万立方米;建成地下河提水工程1处、地下河开发示范工程4处、引泉示范工程18处,直接为38.7万缺水群众解决了安全饮水问题,并保证了3万亩农田的灌溉用水。尚未利用的水量开发利用后,还可为100万余人提供安全饮水。

    清洁的地下水,不仅滋润了缺水区百姓的日常生活,也助推缺水区脱贫致富迈出新步伐。四川昭觉县就是受益地区之一。

    昭觉县是四川省凉山州贫困最严重的7个挂牌督战县之一。季节性缺水是制约该县特色农产品种植的瓶颈问题。2016年,昭觉县通过招商引资建设了脱贫攻坚重点项目——昭觉县生态循环农业产业园。园区位于洒拉地坡乡,建设规模达1.2万亩,引进种植玫瑰、蔬菜、蜡梅、草莓等经济农作物。但园区水资源相对匮乏,尤其在每年4~5月份的枯水期,溪沟流量小甚至断流。而此时正是玫瑰花预开花期、草莓盛花期和蔬菜青苗生长关键期。2019年,中国地质调查局“乌蒙山地区水文地质调查”项目组了解情况后,在洒拉地坡地区开展了大比例尺水文地质调查,并先后在园区部署实施6口水井,均成功出水,总涌水量达2973.16立方米/天,为玫瑰谷园区、供港蔬菜基地、蜡梅基地、草莓基地等7950亩农田灌溉用水提供了保障。产业园董事长徐明羽说:“由于缺水和灌溉水质问题,产业园区前几年一直无法实现建设目标。现在好了,充足的水资源让我们洒拉地坡玫瑰谷园区和供港蔬菜基地去年实现增产300吨、收入增加120万元。今年,供港蔬菜基地、蜡梅基地、草莓基地等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仅草莓基地就投入5000多万元,为附近务农贫困户提供了数百个就业机会。”

    频发的地质灾害是乌蒙山片区百姓安居面临的另一大威胁。7年来,中国地质调查局在乌蒙山累计投入1.09亿元,开展灾害地质调查与监测预警示范,查明各类地质灾害点及隐患点7346处,发现重大典型地质灾害隐患5处,更新了乌蒙山区38县(市)地质灾害数据库。

    根据这些成果,地方政府对地灾严重区进行了移民搬迁。值得一提的是,今年6月,四川省会泽县大海乡大石坪村小组的乡亲们告别了世代居住的悬崖村,搬到了县城的安置区,自此远离了频发的泥石流灾害。

    对地质灾害程度可控、暂无法实施易地搬迁的地区,中国地质调查局与地方政府通过共建地质灾害专业监测示范基地、捐赠监测设备、开展地质灾害识别与监测培训等,不断提升群测群防能力和应急响应能力。从2013年开始,中国地质调查局先后部署了乌蒙山区地质灾害调查及监测预警、乌蒙山区北部城镇地质灾害调查等项目,建立了四川普格、金阳,云南彝良、大关、镇雄等7处典型地质灾害专业监测示范基地,捐赠1.62万多台(套)地质灾害简易监测设备,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培训20余次、培训人员2000多人次。

    这些措施的防灾效果显著。几年来,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古蔺、镇雄、大关、永善成功预报重大地质灾害4次。

    云南省镇雄县地处云贵川三省交界处,由于被金沙江及金沙江一级支流小江、牛栏江、盐津河切割,这里山高陡峭、地质环境复杂,是地质灾害多发、易发区。2014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启动“乌蒙山片区镇雄县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与减灾系统建设”项目,利用新技术、新方法,摸清了镇雄县地灾隐患分布情况,并研发了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系统,系统整合了镇雄县地质灾害数据库、隐患点数据库、群策群防数据库,实现了地质灾害隐患点数据管理查询和可视化监测以及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2015年8月16日~8月17日,镇雄县木卓镇等地遭受暴雨袭击,引发3起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由于监测到位、预警及时、处置得当,受害威胁的79户188人提前转移,无人员伤亡。

    在云南省大关县悦乐镇,地质灾害隐患点——安家坪子滑坡犹如“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于山崖上,威胁着33户142人和一所小学200余名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2017年,成都地质调查中心在该点安装了4处GPS监测设备、3套地下水监测设备、1套自动雨量监测设备、2套转孔测斜仪设备,实现了“空—天—地—深”全方位、全天候滑坡远程综合监测、互联网异地数据查询与信息发布及自动化报警。该监测预警示范点于2018年7月1日投入运行以来,共计发布监测预警12次,保障了滑坡影响区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

    2 让特色土地精用高产 

    乌蒙山区,群山巍峨、重峦叠嶂、山多地少。为了让有限的土地资源发挥出更大的效益,中国地质调查局开展了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地质遗迹调查,圈定可供直接开发利用的连片无公害土地100余块、富硒土地1537万亩、富锌土地28.5万亩,发现富硒农产品10多种,查明地质遗迹点84处。

    依托查明的富硒土地资源,四川省屏山县于2013年~2014年投资9.2亿元建成占地2.5万亩的未来农业产业科技示范园,带动茶叶、水果、蔬菜和魔芋等富硒特色农产品产业化发展。

    2015年,屏山县龙溪乡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天津市中盛海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通过政府协调成功流转土地300多亩,与60多家农户建立了合作关系,建成龙溪乡富硒水稻种植基地。通过土地流转,村民获收益1200元/亩;通过应聘参与种植、管理,每天还可以有110~200元的劳务性收入,一年下来人均收入超过1万元。“地质调查发现全乡有富硒茶园1.02万亩,富硒和足硒土地上的林竹面积达4.1万亩。2015年,我们成功试种富硒稻米300多亩,2016年集中连片扩大到了近500亩,现在我们的重点是大力发展富硒水稻,引进有实力的公司开发富硒茶、富硒竹笋和林下养殖等,力争实现全乡脱贫奔小康。”时任龙溪乡党委书记肖古斌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2018年,四川省长江景观投资公司投资10亿元的凤凰硒谷森林康养项目落地屏山。“选址屏山,是因为屏山有36万亩的天然富硒土地资源,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优良”四川省长江造林局局长奉正顺说。

    云南省昭通市依托富硒土地资源,成功打造了昭阳区洒渔乡、旧圃镇、苏家院乡、乐居乡等富硒苹果产业种植园,并注册了昭通“富硒苹果”品牌,推行“地理标志商标﹢企业商标”双商标模式,提高昭通苹果的品牌效应和市场价格。计划到今年年底,昭通市苹果种植面积达60万亩,总产量达100万吨,总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创税收上亿元,引领20万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在贵州,地质调查工作在黔西县金碧镇—锦星乡圈定富锌、富硒土地资源约18万亩。目前金碧镇12个村寨已被贵州省农委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粮油)产地,优选出1.5万亩无公害富锌、硒土地,计划投入4.5亿元,规划建设4个农产品产业发展基地。

    据统计,利用富硒土地资源,乌蒙山区形成富硒茶叶产业基地2万亩、富硒水果产业基地2000亩、富硒蔬菜产业基地2000亩、富硒大米产业基地5500亩。依托富硒农产品,乌蒙山区建成昭通富硒苹果示范基地、黔西县水西观光农业示范园区、屏山县富硒特色农业示范区、古蔺县护家富硒水稻种植示范基地等4处富硒特色农业示范基地,带动超过10万贫困人口就业增收。

    除了特色土地资源,乌蒙山片区还拥有丰富的地质遗迹资源。

    中国地质调查局在乌蒙山区开展基础地质及地质遗迹资源调查,查明地质遗迹点84处,其中世界级地质遗迹点3处、国家级61处、省级20处,支撑地方成功申报贵州毕节织金洞世界地质公园,以及云南盐津乌蒙峡谷等省级地质公园6处。依托地质遗迹调查成果,建设集地学科普与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为一体的高品质旅游产业,已成为乌蒙山区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贵州省毕节市利用地质遗迹调查成果,2015年成功申报织金洞世界地质公园,推动游客量和旅游收入大幅增长,当年带动地方旅游综合收入达51亿元,比上年增长22.6%。

    3 撬动矿产资源经济杠杆 

    乌蒙山片区矿产资源十分丰富,迄今为止,该区共发现有30余种矿产,主要矿产为铅、锌、铜、铁、金、铝土矿、煤、磷等。

    从2013年开始,中国地质调查局加大脱贫攻坚能源矿产地质调查工作投入,在乌蒙山实施优势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及综合开发利用研究、油气资源基础地质调查工作,取得丰硕成果。固体矿产调查提交新发现矿产地42处,其中大型—超大型18个。截至2019年底,乌蒙山区共探明资源量:磷矿35亿吨、煤炭358亿吨、铅锌矿859万吨、铜矿393.7万吨、铁矿10亿吨、稀土矿110.5万吨、石灰石矿17504万吨、木纹石矿1.02亿立方米、方解石矿1097万吨、铝土矿5567万吨,高纯石英砂岩6.67亿吨,炼镁白云岩6113万吨。油气基础地质调查优选页岩气远景区2个、有利区10个、可供矿业权出让的勘查区块1个。

    如何让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助力扶贫产生实效?

    四川省乐山市马边县磷矿资源丰富,但大部分为中低品位磷矿资源。针对中低品位磷矿的绿色高效综合利用难题,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开展了实地调研考察,与矿山技术人员一起开展X射线透射、衍射矿物识别技术(XRT)预先抛废技术等应用研究,助力磷矿资源实现绿色开发。在此基础上,成都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还进一步开展了磷矿浮选循环水处理、浮选尾矿整体消纳技术研究。目前,成都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已与设备供应商和矿山企业达成三方共识,进一步推广XRT分选技术在马边中低品位磷矿的应用。

    2017年~2018年,地质调查项目在云南昭通市大关、彝良等县新发现高品质石英砂矿,查明石英资源储量4.5亿吨,远景资源储量达200亿吨。这一地区的石英资源不仅规模在全国排名第一,而且品质好,简单筛选后即可作为金属硅、有机硅等产业原料使用,经选矿除杂后可用于平板玻璃、硅微粉等行业,进一步提纯后可用于光伏玻璃等高端产业,选矿尾矿还可以作为发泡陶瓷、陶粒等建筑材料使用。但受开发理念、技术、市场等因素制约,大关县石英砂未能得到科学开发利用。

    为改变这一局面,中国地质调查局按照产业生态化的理念,联合多家专业队伍,提出“矿产地质调查﹢综合利用技术﹢产业规划”的思路,引导大关县开辟石英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在成都地质调查中心完成大关县石英砂矿调查工作后,郑州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研究所研发了石英砂岩大宗利用技术,以及高纯石英生产工艺流程及尾矿综合利用技术,为实现无尾矿绿色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撑,并编制了《大关县石英资源产业发展规划建议(2021~2025)》。如今,优质石英砂岩开发已成为大关县明确的3个重点发展产业之一。

    2020年4月底至5月初,云南大关县老百姓讨论最多、最热的话题就是页岩气。历经5年,大关地区页岩气调查终于出气了!2015年以来,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页岩气调查团队来到乌蒙山区,克服了地质地貌条件复杂、新区缺乏工程施工经验等多重困难,发现了3套页岩气勘探层系,优选了3个页岩气有利区,证实了大关—永善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具良好页岩气勘探开发前景,有望带动商业勘查。

    据介绍,地质调查工作新发现的四川省马边县高竹营磷矿、金阳县西衙门磷矿、普格县大坪石灰岩,云南省大关县高纯石英砂矿、镇雄县羊场磷矿、武定县木纹石矿、鲁甸县水磨铝土矿,云南永善—彝良—大关、四川美姑—马边—金阳等地稀有稀土矿,贵州省毕节市方解石矿、威宁县稀土矿等一批优势和特色矿产资源,极大增强了矿产资源勘查后劲,部分矿产得到开发利用,带动数十万贫困人口增收。

    由“输血式”脱贫转向“造血式”发展,乌蒙山片区正步入区域发展新阶段。当前,乌蒙山片区正处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最后冲刺阶段,自然资源部提出,要更加务实有力地支持片区脱贫攻坚。中国地质调查局也将进一步聚焦乌蒙山片区未摘帽挂牌督战县,凝心聚力做好地质调查支撑服务脱贫攻坚工作;同时,按照“四不摘”要求,聚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成效,精准对接好下一步工作需求,充分发挥地质科技优势,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大山深处展新颜

    为进一步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切实做好野外复工复产各项工作,2020年6月3日~12日,以全国第19个安全生产月为契机,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组织了“安全生产万里行”活动,开展野外安全生产、纪检、党建、保密工作联合检查及职工慰问和“四态”调研。

    工作组先后到泸定县、西昌市、会理县、洪雅县、邻水县等地调研、检查三江造山带昌都-澜沧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及四川广安资源环境综合地质调查等7个二级项目及其下属11个作业单元,看望、慰问了70余名地质工作者。工作组悉心听取了项目组有关业务、安全、保密、纪检、党建等工作汇报,传达了近期安全生产文件,开展了安全专题培训、安全检查、消防演练、工作谈心谈话和廉政提醒谈话等系列工作,全面了解了野外一线职工“四态”情况。工作组还深入二郎山、大凉山、华蓥山腹地实地考察了业务推进、脱贫攻坚、地热井井场后期处置等情况,并就项目组关心的人才公寓建设、装备配备、学习教育、廉政风险、高温津补贴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工作组对各项目组在野外安全风险识别、备用金管理、野外临时党支部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成效给予了充分肯定,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了意见反馈,提出了整改意见。要求各项目组进一步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要坚持疫情防控与业务推进两手抓,坚决执行驻地政府疫情防控政策;二是要提高认识,严格执行中心的相关规定制度,履行好党风廉政建设“一岗双责”责任、安全保密主体责任;三是要加强野外作业安全、交通安全、保密风险点排查、廉政风险点管控及野外临时党支部建设,规范保密资料及涉密电脑的保管与使用;四是要加强汛期、暑期安全生产工作,强调严禁在大风、暴雨等极端恶劣条件下开展野外工作。

    正在西藏野外指导三江造山带昌都-澜沧地区区域地质调查业务工作的李四光地质科学奖潘桂棠研究员参加了部分活动。

    野外调研

    成都地调中心开展安全生产万里行活动

     

    乌蒙山云南片区区域范围共包括4个州(市)、15个县(市、区),分别是:昆明市禄劝县、寻甸县;昭通市昭阳区、鲁甸县、巧家县、盐津县、大关县、永善县、绥江县、彝良县、威信县、镇雄县;曲靖市会泽县、宣威市;楚雄州武定县。区域国土总面积4.5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876.93万人,贫困人口173.27万人,占片区人口的36.7%。乌蒙山云南片区是全省人口密度最大、土地负荷最重、贫困人口最集中的地区,扶贫成本高、脱贫难度大,是全省脱贫攻坚的“硬骨头”。

    近年来,云南省委、省政府以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扶贫开发新思想新理念为指引,在党中央、国务院关怀下,在国土资源部的牵头推动和国家各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紧紧围绕“以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以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工作思路,编制《乌蒙山云南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实施规划(2016~2020年)》和15个县级片区实施规划,把片区经济社会发展与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全面实行省、市、县、乡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由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双组长”负责制和行业部门“一把手”责任制。建立对州(市)、贫困县、行业部门、定点扶贫单位、驻村扶贫工作队“五位一体”责任考核机制,全省“党政一把手负总责,五级书记一起抓”“挂图作战”的攻坚态势全面形成。与2011年末相比,乌蒙山云南片区贫困人口从306.7万减少到2016年末的135.86万,贫困发生率从36.2%下降到2016年末的18.71%。与2015年末相比,2016年末乌蒙山云南片区人均GDP从1.41万元提高到1.52万元;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7337.27元提高到8135.07元,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

    乌蒙山云南片区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麻柳湾至昭阳、昭阳至会泽高速公路建设快速推进,镇雄至毕节、普立(滇黔界)至宣威高速公路开工建设,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加大,建成通乡油路500多条、硬化建制村公路1500多条。建成一批骨干水源、民生水利和农田水利工程,完成中小河流治理16件,水利枢纽工程、中型水库建设5件。

    高原特色优势产业培植加速

    立足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创新发展思路,突出高原粮仓、特色经济作物、山地牧业、淡水渔业、高效林业和开放农业6大建设重点,打造“丰富多样、生态环保、安全优质、四季飘香”4张靓丽名片。扎实推进“一村一品、多村一品”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确保贫困农户在特色产业发展中获得收益。

    民生保障水平明显提高

    紧扣“两不愁、三保障”总体目标,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水平,提升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发展能力。2016年,全省乌蒙山片区15个县(市、区)对9.13万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开展了一批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建设,完成鲁甸灾后恢复重建项目投资161.06亿元。加大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事业发展力度,初中阶段入学率达99%,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7%。深入开展实用技术和劳务技能培训,以就业实现增收致富。

    生态环境建设力度逐年加大

    深入实施“七彩云南保护行动”,积极探索生态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实施天保工程、石漠化综合治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等项目,以生产持续发展、生态持续修复为主,着力实施陡坡地治理、退耕还林、荒山荒地造林等项目,防灾减灾体系不断完善。

    对口帮扶协作进一步深化

    国家把昭通市作为粤滇扶贫协作的重点后,云南省积极与东莞市、中山市对接,签订了总体扶贫协作框架协议和扶贫示范村建设、干部交流、教育、卫生等8个单项扶贫协作协议。昭通市10个贫困县全部与广东省东莞市、中山市有关区、镇、街道结对开展携手奔小康行动;协调浙商总会、新沪商联合会、银泰集团、太平保险集团、上海复星集团等挂钩帮扶乌蒙山云南片区,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扶贫、培训就业等方面深入开展帮扶合作。

     

    国土政策助脱贫 多措并举显成效

     

    用足用活用好增减挂钩政策

    云南省国土资源厅相继出台了《关于支持易地扶贫搬迁三年行动计划的十条意见》《关于保障易地扶贫搬迁用地的意见》《关于贯彻落实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支持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等文件,为相关政策落地提供了有力支撑。在安排2017年度增减挂钩周转指标时,重点对乌蒙山云南片区15个县(市、区)及全省73个国家级贫困县给予倾斜支持。截至目前,全省共审批增减挂钩实施方案24个,拆旧复垦总面积9350亩,预计节余指标4138亩。昆明、昭通等6州(市)13个县(市)向昆明市及滇中产业新区流转增减挂钩节余指标2040亩,交易总额5.53亿元。

    确保脱贫攻坚用地需求

    2016年度,共保障乌蒙山云南片区项目用地9.4万亩。对于符合“十三五”扶贫攻坚的移民搬迁安置用地,采取多种方式优先保障。对有关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基础设施控制性工程,上报国土资源部及时办理先行用地审批手续。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下达〈2017年全国土地利用计划〉的通知》,在县级规划调整完善方案审查过程中,保证乌蒙山片区各县(市、区)预留足够的规划指标,以保障未来5年当地村庄发展和易地扶贫搬迁用地需求。对符合全省扶贫攻坚规划的移民搬迁安置用地,且急需开工建设的,可先行使用土地。

    加大土地整治支持力度

    2016年度,共安排乌蒙山云南片区土地整治项目26个,建设规模23.71万亩,资金3.14亿元。为进一步加大土地整治助推扶贫攻坚力度,经云南省人民政府同意,省国土资源厅正积极组织开展乌蒙山云南片区土地整治重大扶贫工程项目申报,项目申报范围包括昆明、曲靖、昭通、楚雄4个州(市)的15个县(市、区),拟计划建设规模224万亩,预算投资68.72亿元。项目实施后将最大限度地提高耕地质量、增强农产品生产能力,改善项目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2016年度,共安排中央和省级财政资金8174万元用于支持乌蒙山云南片区15个贫困县(市、区)33个大型以上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中央财政安排昭通市因地质灾害搬迁避让补助800户1600万元;省级财政按照因素法切块分别直接划拨宣威市、镇雄县284万元、736万元用于开展调查评价、监测预警、治理与搬迁工程、应急体系建设等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大型以上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立项核查和易地扶贫因地质灾害搬迁避让工作扎实推进。

    加大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查力度

    2016年度,投入乌蒙山云南片区地质调查项目资金4627万元,安排1∶5万区域地质调查18个图幅、矿产地质调查3989平方千米、1∶25万页岩气基础地质调查2000平方千米、1∶2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8803平方千米、1∶5万地质灾害调查800平方千米,以上项目计划2018年完成。省地勘基金在乌蒙山片区武定县长冲钛铁砂矿安排矿产勘查项目1个,资金1392.45万元。

    决战乌蒙山片区脱贫攻坚

    1978年,在全国铬铁矿会议上作学术报告。

    王恒升:岩石学与矿床学家(1901.8.4—2003.9.21)。

    河北定县人。192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37年获瑞士苏黎世大学理学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

    长期进行岩石矿床理论研究,参与和指导了煤矿、铁矿、铅锌矿、钼矿特别是铬矿的普查勘探。提出湖北大冶铁矿成矿理论。解决了角闪石晶体结构在高于900才能分解释放的疑难问题。发现中国中生代火山岩从基性到酸性的完整喷发序列。发现了新疆于田南部昆仑山中我国唯一的现代活火山。提出了岩浆液态重力分异学说。与人合作做出基性岩岩石化学计算和图解新方法。代表作有《大冶铁矿床》、《宣化一带火山岩》、《煤炭中的正含水量与其年龄的关系》《阿尔卑斯山太辛褥区闪石岩岩石化学的研究》和《基性—超基性岩的岩石化学分类》。

        附件《院士传记》之王恒升

     

    王恒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