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13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近日,以“世界海洋日”为契机,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联合宁德市自然资源局、国家海洋局宁德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及蕉城区自然资源局在福建省宁德市成功举办了主题为“保护红树林保护海洋生态”的科普宣传活动。

    红树林是以草本、藤本红树植物为主体组成的潮滩湿地木本生物群落,是生长于陆地与海洋交界带的滩涂、浅滩的特殊生态系统,有着“消浪先锋、海岸卫士”的美誉,由于围海造地、养殖及砍伐等人为因素,我国红树林面积由40年前的4.2万公顷减少到1.46万公顷,分布最北地带即为闽东地区。活动当日,“宁德海岸带陆海统筹综合地质调查”项目组以宁德三都澳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成果为基础,采取展板海报、宣传手册、海相古生物化石标本等展示方式,向宁德市民,特别是青少年学生宣传和讲解海洋生态系统、海岸带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红树林湿地保护与修复的重要性以及生态极重要价值等科学知识,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增强关注海洋、珍爱地球的生态保护意识。

    央-地联合,“保护红树林”计划在闽东进行

    4月22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以第55个世界地球日为契机,联合宁德市自然资源局、自然资源部宁德海洋中心等10家单位,在福建省宁德市举办主题科普宣传活动,向广大市民和青少年学生普及地球科学和生态环境保护等知识。

    活动当天,南京地调中心科研工作者走进街道、社区、学校,向广大群众、师生分发宣传手册、海报和文创等特色宣传材料,材料内容涵盖地球日“全球塑战”、生态环境治理、耕地保护和自然资源高效利用等不同主题。科技工作者结合近年来省部战略合作协议取得的丰硕成果,现场讲解地球演化历史、海洋生态环境、近岸海域生物多样性、微塑料污染危害等科学常识,引导全民树立“以自然之道 养万物之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理念。

    同一个地球,同一个生态。我国大力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恢复,持续推动生态修复、污染防治和绿色降碳,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生态奇迹和绿色发展奇迹。本次地球日活动向社会公众普及了地球科学知识,增强了民众的生态环保、耕地保护和自然资源集约节约利用等意识,引导大家以点点滴滴的实际行动,加入“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行列。

     
     
    谐共生——南京地调中心在宁德市成功举办“世界地球日”...

      (一)天然气水合物勘查与试采工作取得重大进展

       

    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试气点火  

    该成果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叶建良牵头,中国石油集团海洋工程有限公司、中国地质科学院勘探技术研究所、北京大学等科技攻关团队参与完成。该成果为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第二轮试采实施做好了充分的理论与技术准备。其主要创新点:

    1. 在第一轮试采理论创新的基础上,不断深化研究,完善丰富了“系统成藏”和“三相控制”理论,为第二轮试采井位确定、工程实施、环境保护等提供了全方位的理论支撑。

    2. 攻克形成水平井试采技术装备体系,自主研发相关技术装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部分技术装备打破国外垄断;自主开发了天然气水合物产能模拟与调控系统及流动保障软件,为试采提供了重要技术保障。

    3. 以“防控为主、监测并重”的理念,自主创新形成覆盖试采全过程的环境风险防控技术体系,建立了范围更大、手段更多、精度更高的大气、水体、海底、井下“四位一体”环境监测体系。

    4. 形成了一支涵盖地质、模拟、技术工艺及装备研发等学科、专业,涉及70余家科研院所、生产单位近千人的试采团队。

      

    (二)松辽盆地陆相页岩油调查取得重大突破

       

    沈阳地质调查中心与大庆油田松页油1HF井交接仪式          油气资源调查中心吉页油1HF井超临界二氧化碳压裂

    该成果由以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杨建国、油气资源调查中心徐兴友为首的科研团队共同牵头完成。其主要创新点:

    1.松辽盆地北部松页油1HF井获得日产14.37方工业油流;松页油2HF井获得日产10.06方工业油流;松辽盆地南部吉页油1HF井获得日产16.4方的工业油流。

    2.创新形成松辽盆地页岩油富集规律新认识,建立了目标优选综合评价体系,为相同类型页岩油调查提供借鉴。

    3.创新形成了水平井钻探和压裂试油两项陆相页岩油关键工程技术,应用效果显著。

    4.按“三位一体”评价松辽盆地青山口组一段页岩油资源量,证实巨大页岩油开发前景。

    5.调查成果为松辽盆地页岩油勘查提供示范,三口井移交油田公司进行试采,引领松辽盆地页岩油勘探开发。

      

    (三)二连盆地陆海地区砂岩型铀矿调查实现重大突破

    该成果由以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司马献章为首的科研团队牵头完成。其主要创新点:

    1.提交特大型砂岩型铀矿1处,矿体埋藏浅,矿石渗透性好,易于地浸开发,环境影响小,勘查开发成本低。

    2.创新了砂岩型铀矿成矿理论认识,提出了适合我国陆相盆地的“构造-油水界面-古河谷控矿”成矿新模式,为铀矿找矿靶区圈定和钻探工程布置提供了充分的科学依据。

    3.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找矿技术方法体系。针对氡气测量数据采集和异常解释存在的难题,创新应用氡气-伽玛测量技术方法组合,结合重力-航磁-放射性测量等综合信息,快速发现并圈定矿体,大幅提升了找矿效率,全区钻孔见矿率高达80%。

    4.将理论和技术推广应用于二连盆地西部、准噶尔盆地南部和柴达木盆地西部等地区,均取得了良好的找矿效果。

      

    (四)我国首眼干热岩试验开发井(青海共和盆地)完井并成功试压裂

     

    青海共和盆地干热岩钻井现场

    该成果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部组织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科学院等单位实施完成,牵头完成人张二勇。主要创新点:

    1.完成国内首眼干热岩试验开发井施工,成功试验应用快速钻进施工工艺,探索形成高温硬岩高效钻进技术工艺,初步建立国内首个干热岩井测井技术体系。

    2.完成国内首例干热岩试验开发井试压裂,形成干热岩造储机理新认识和造储新工艺。

    3.创新干热岩压裂综合监测技术,建成干热岩压裂裂缝实时微震监测系统,研究形成干热岩压裂微震、电磁法联合监测技术。

    4.通过地面调查、物探、钻探、测井、地球化学分析、构造演化研究等手段,研究提出了共和盆地干热岩热源机制与成因模式。

     

    (五)深部地热探测与动态评价服务雄安新区地热规划开发取得显著成效

    雄安新区南北向地质剖面图

     

                                              D35钻孔现场                                      D35钻孔抽水现场

    该成果由以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王贵玲为首的科研团队牵头完成。其主要创新点:

    1.提出“克拉通破坏+浅部古潜山三元聚热”理论,构建了雄安新区深部三维热储空间结构,阐释了古潜山的聚热成储特征及其对局部热异常的影响机制。基于此理论在雄安新区实现多处地热勘探突破,钻获华北地区产能最大地热井。

    2.突破以静态储量为基础的地热资源评价方法限制,提出考虑热流补给的采灌均衡条件下地热资源动态评价技术,明确了雄安新区采灌均衡的标准,地热资源勘查报告为新区首个全面施工的容东片区规划提供了支撑,有效服务雄安新区地热开发利用规划的编制。

    3.全面支撑雄安新区地热资源可持续开发。在新区范围内探获高于庄组深部热储第二空间,评价了热储的开发潜力,为新区地热可持续开发提供了稳定的后备资源保障。

      

    (六)探索完成全国、长江经济带、重庆等不同层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并有力支撑国土空间规划

     

    长江经济带“双评价”图集成果样式         全国“双评价”图集成果样式

    该成果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部组织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等单位实施完成,牵头完成人石菊松、乐琪浪。其主要创新点:

    1.完成全国、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和重庆等不同层级“双评价”试点,初步建立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技术方法,提出了优化调整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的规划建议。

    2.奠定了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双评价”支撑国土空间规划中的重要地位,也为全国地勘行业转型发展提供新路径。

    3.基于地质云搭建了“双评价”信息系统,初步实现了在线评价,有效提高了“双评价”工作信息化水平。

    4.先后承担和参与福建、西藏、辽宁、重庆、安徽、承德、大连、锦州、临沂、广安、宁德、榆林等省市“双评价”工作,初步打开了地质调查支撑服务国土空间规划工作局面。

      

    (七)地质工作服务海南、福建、承德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创新

    承德市武烈河百公里生态与文化产业走廊规划建议

    该成果由中国地质调查局主导,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武汉地质调查中心、南京地质调查中心等单位组织实施完成,牵头完成人郝爱兵。其主要创新点:

    1. 以福建省和承德市为例,建立了适用的“双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编制完成“双评价”报告和图集,为省级和市级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提供有力支撑。

    2. 探索开展地质资源环境与其它自然资源和历史人文等要素综合评价,为流域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地质文化村(镇)建设提供了地球系统科学方案。

    3. 初步构建了“三位一体”的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技术方法,形成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承德模式”和基于地质成因规律的福建长汀水土流失治理模式。

    4. 以承德市和宜昌市为例,首次分析了地质建造对农业和生态格局的控制作用,为特色农业发展和生态保护格局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

    5. 首次实现陆海一体化地下空间探测与评价,为海南省海口市江东新区规划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八)长江经济带页岩气资源潜力评价基本完成

     

    长江经济带页岩气资源潜力分布图

    该成果由以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的郭天旭为首的科研团队牵头完成。其主要创新点:

    1.创新建立“页岩气分级分类资源评价技术方法与参数体系”,在长江经济带优选页岩气远景区131个和有利区120个。

    2.首次在长江经济带开展了地质条件、技术经济、生态环境“三位一体”页岩气资源综合评价,对国家生态要求禁止开发区内外资源进行了评价,采用勘探开发全成本法对页岩气资源进行了经济性分析。

    3.成果通过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的鉴定,戴金星、李廷栋院士等11位专家认为成果报告基础资料丰富、研究工作扎实、参数选取合理、技术方法得当、评价成果可信,“三位一体”综合评价实现了资源调查、科技创新与绿色生态发展的深度融合,对服务长江经济带建设和脱贫攻坚国家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是一项具有前瞻性和导向性的重大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九)新疆博格达山前带新区新层系油气调查实现重大突破

    新疆博格达山新吉参1井油气成藏模式及测气点火照片

    该成果由以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的高永进、周新桂为首的科研团队牵头完成。其主要创新点:

    1.首次在博格达山前带二叠系芦草沟组钻获高成熟度优质烃源岩,首次在准噶尔盆地南缘发现了二叠系和三叠系气藏,并获工业气流,实现2个层系油气调查重大突破。

    2.建立了博格达山前带“深层源储一体、连片分布,浅层构造-岩性为主、局部富集”的复式油气成藏模式,揭示了山前带“多层系、多类型、有序分布”的规律,系统评价二叠系油气地质资源量达14.76亿吨,勘查开发前景可观。

    3. 业内专家认为该成果是我国北方新区新层系新领域油气调查的一项重大战略性突破,拓展了准噶尔盆地天然气勘探开发前景,地质理论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充分体现了国家公益性油气调查工作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示范引领作用显著。

     

    (十)国家级地质灾害防治信息系统与30个省(区、市)实现互联互通与数据共享

    国家级地质灾害防治信息系统互联互通现状图

    该成果由以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李媛为首的科研团队牵头完成。其主要创新点:

    1.建立自然资源部和中国地质调查局协调领导,省级自然资源厅支持,环境监测院牵头,30个省级环境监测总站共同参加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新模式,推动1+31的局省(院站)合作机制建设。

    2.创新异地、异主、异构分布式地质灾害数据库共享集成技术。①建立了基于专网和互联网+VPN的地质灾害数据双通道传输模式,保障数据连续、稳定、安全传输;②设立省级和国家级前置库,采用触发器技术实现地质灾害数据动态增量更新,利用ETL等中间件技术实现多源异构数据快速抽取、清洗、变换和集成。

    3.首次建立地质灾害数据动态更新质量评价系统,对数据传输通道状态、更新内容、更新频率等进行实时定量评价,并纳入国家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管理体系。

    4.完善全国地质灾害防治信息化建设技术标准,规范调查评价、群测群防、专业监测、工程治理和搬迁避让等地质灾害防治数据库建设要求,示范引领省级地质灾害数据库和信息系统建设。

      

    2019年度地质调查十大进展发布

    百年前,青年为了祖国的前途命运奔走呼喊,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核心的伟大五四精神薪火相传、历久弥新。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的广大团员青年秉承先辈精神,立足平凡岗位,以青春之名,用奋斗之姿,续写着新时代的华章。

    在举国上下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关键时刻、全团隆重纪念五四运动101周年之际,中心团委组织开展了第三届青年岗位标兵评选活动,共表彰青年岗位标兵5人、支撑服务新时代地质调查工作优秀青年13人、优秀地质青年12人。他们扎根地质调查一线,坚守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为广大团员青年树立了可学可比的榜样。

     

    用行动践行千年大计——青年岗位标兵于俊杰

    该同志2005年入职至今多次荣获中心优秀职工、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共产党员,2019年被评为局首批填图科学家;主持完成了财政部、地调局、江苏省等多个地质调查及科研项目;公开发表论文十余篇,其中核心10篇,EI检索1篇,SCI检索2篇,初步建立了一支以青年为主的海岸带第四纪地质、军事地质和“双评价”研究团队;深入落实地质调查支撑福建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省部合作协议,在宁德市“双评价”、福州新区污染排查等工作取得重要进展,有效实现成果转化,相关成果得到自然资源部部长、福建省委书记、省长,福州市委书记等领导批示肯定。

    图为于俊杰同志在第四纪地质钻探现场取样、编录

     

    水文地质青年助力赣南脱贫攻坚——青年岗位标兵刘林

    该同志长期坚守野外一线,2013年入职至今一直从事水文地质调查工作,作为项目副负责或技术骨干参与地调科研项目4项,完成成果报告10余份,其中7份成果报告获评优秀;在工作中勇于创新,获得专利6项、软件著作权5项;公开发表论文9篇,其中中文核心6篇、EI检索1篇、SCI检索2篇,出版专著1部;负责完成了所在工程和项目的科普任务;负责赣州脱贫攻坚找水打井成效显著,获部局领导表扬批示3次。2020年,该同志还荣获局优秀青年称号。

    图为刘林同志给凌月明副部长汇报找水打井进展情况

     

    面对挑战,积极探索——青年岗位标兵张晓东

    该同志2009年入职至今先后承担或参与多个矿产地质调查及科研项目,其中有3个项目的成果报告获评优秀,公开发表论文5篇。2019年,结合岗位调整,该同志主动适应新形势,从地质调查转型升级发展的大局中准确寻找定位,精准对接福建省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新需求,做新时代地质调查工作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践行者。结合部省战略合作,参与完成的宁化自然资源综合调查试点、长汀水土流失综合调查,获得部、局领导批示,得到了福建省委、省政府相关领导及专家的肯定。

     

    图为张晓东同志在福建武夷山开展生态地质调查

     

    步丈天下,胸怀更古——青年岗位标兵孙建东

    该同志2012年入职以来,一直从事钦杭成矿带及周缘区域成矿规律、矿产预测及勘查工作;承担或参与了5个矿调项目,其中有4个项目的成果报告获评优秀,公开发表SCI检索论文1篇、EI检索论文1篇、核心3篇,出版专著1部;构建了成矿带矿床理论体系,带动了六百余万元横向和省地勘立项资金,促进了研究团队的成长;作为赣南脱贫攻坚矿产地质调查团队一员,该同志不怕苦、不怕累,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

     

    图为孙建东同志在江西赣县开展矿产地质专项填图工作

     

    青春不惑——青年岗位标兵朱筱婷

    该同志2006年入职至今,连续多年荣获中心优秀职工、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对待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从做完、做细,到做好、做精,不断给自己树立新目标;工作中始终把讲政治、顾大局放在首位,勇于面对,善于思考,有效支撑服务了中心制度建设和“减负增效”工作;作为中心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服从命令听指挥,认真做好中心疫情防控信息收集、汇总、报告等工作,为中心“零疫情”作出了突出贡献。

    图为朱筱婷同志在办公室工作场景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只争朝夕,不负韶华。站在新的起点上,中心团委号召广大团员青年深刻把握新时代地质调查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进一步坚定制度自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让青春之花为推动新时代地质工作转型升级、服务自然资源管理和生态文明建设而绽放。

    南京地调中心表彰第三届青年岗位标兵及优秀青年

    2019年4月22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联合福建省宁德自然资源局、福建省第四地质大队在福建省宁德市以“走进地球、了解地球”为主题举办第50个地球日科普活动,近万名群众及学生参加了此次科普活动,受到了强烈关注,《闽东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了本次科普活动,提高了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影响力。

    本次科普活动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科普宣传阶段在福建省宁德市万达广场举行。南京地调中心、福建省宁德自然资源局、福建省第四地质大队共同完成了第1阶段的宣传工作。市民在志愿者引导下观看了岩石矿物、古生物化石标本,并踊跃了解“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生态文明新理念。志愿者通过现场讲解、微信关注、转发、现场互动等活动向市民介绍了新时代地质调查工作工作,倡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第二阶段为科普讲座阶段。南京地质调查中心彭博助理研究员、陈荣副研究员受福建省宁德市师范学院附属小学邀请,分别做了题为“沧海桑田话宁德-用化石讲述海岸带的前世今生”和“认识火山”的科普讲座。除现场讲解外,在新、老校区进行了同步的视频直接,两个校区共计5000多人听取了科普讲座。

    本次科普活动向社会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学生普及了地球科学知识,增加了对 “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这一自然资源新理念的认识。

    科学宣传活动现场

    宁德师范学院附属小学老校区科普讲座现场

    宁德师范学院附属小学新校区科普讲座现场

    宣传现场群众观看各类标本

     
    南京地调中心宁德海岸带项目、武夷山松溪——庆元项目举...

    应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CATL)邀请,2018年6月4日-6日中国地质调查局矿产资源研究所一行3人,对宁德时代公司进行了实地调研。宁德时代方面高度重视,蒋理副总经理等4位相关负责人全程参加了此次调研。调研组参观了展览厅、重点实验室、新能源动力电池自动化生产工厂(N1工厂智能制造系统)等重点部门,并组织召开了座谈会。此次调研,对资源所推进锂等新能源新材料矿产资源产业化、促进成果转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宁德时代成立于2011年,致力于为全球新能源应用提供一流解决方案。目前已成为锂电产业的“超级独角兽”,成为引领锂电行业发展的中国力量。

    座谈会上,资源所方面就锂、钴和镍矿等新能源新材料矿产的资源储量、生产供应、消费需求、贸易市场、全球资源配置等进行了介绍。宁德时代方面主要就国内外锂、钴、镍等矿产的资源如何为公司所用,锂动力电池产业向上游延伸,钴原料市场的安全稳定供应,镍矿资源信息及矿业权取得等议题,与资源所调研人员进行了热烈讨论。下一步,双方希望在锂矿资源、提锂技术、世界镍矿信息等方面加强合作。

    此次调研从下游全面了解了我国最大的锂新能源动力电池的研发技术,职能制造,市场销售,项目管理,锂电池回收,规划布局等现状与发展趋势,也了解了新能源科技企业的现实需求与存在问题。按照企业需求与问题导向,资源所将尽快规划布局盐湖锂矿等资源的综合利用,推动形成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人才团队,推进锂等新能源新材料矿产资源产业化的步伐。

    在宁德时代参观

    座谈现场

    资源所赴福建宁德调研新能源科技产业发展

    2018年5月18日,地调局南京地调中心(华东项目办)在福建宁德组织召开了“宁德海岸带陆海统筹综合地质调查央-地协调联动推进会”。这次推进会旨在进一步落实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提出的央-地协调联动推进项目机制,会议紧密围绕如何更好地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及地方政府需求、探索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如何支撑福建生态文件建设等方面内容进行了深入座谈交流。

    首先,项目负责人从城市需求、部署思路、工作进展和预期成果四个方面向宁德市政府进行了详细的汇报。宁德市政府对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宁德开展的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予以肯定,并指出本次工作思路清晰、方法可行,目标任务都是宁德市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预期成果将为宁德市城市规划、资源开发利用、防灾减灾,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宁德市政府表示会全力支持,做好对接服务工作,建议下一步明确责任、成立联动小组,由市国土局具体落实。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项目组要和地方政府、地质队伍加强沟通合作,建立中央-省-地方三级联动机制,共同推进宁德海岸带海陆统筹综合地质调查项目实施,服务宁德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着力解决湿地保护与修复、围填海生态评价以及其它海岸带基础地质问题,为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提供有效建议,为宁德市经济发展献计献策。

    此次推进会的召开进一步加强了三方交流,明确了下一步工作重点,为宁德陆海统筹工作的开展起到了积极的推进及指导作用。

    宁德市政府、中国地质调查局水环部、福建省国土资源厅、福建省地矿局、宁德市国土局、地调局天津地调中心、地调局青岛海洋所、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福建省地矿局第四地质大队等单位领导和专家出席会议。

    宁德海岸带陆海统筹综合地质调查”央-地协调联动推进会...

    5月3日,随着“勘407”调查船驶入福建宁德沙埕港停泊休整,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1:25万锦西、日照和霞浦县等图幅海洋区域地质调查”二级项目下属的霞浦县幅子项目2017年度海上地质取样施工顺利结束。

    据悉,此次海上施工从4月22日起至5月3日,共历时12天,施工期间曾遇到了大风、密集养殖区及台湾方面的干涉等不利因素,项目组克服了困难,精心部署、合理规划施工路线,保证了全天24小时高效作业。施工人员共完成了表层沉积物取样170个站位、柱状取样30个站位、海水同步取样170个站位(表、底层水样共340瓶)、Fe3/ Fe2现场滴定测试170个样品,保质保量的完成了施工设计要求的内容,所有站位的定位数据和样品都通过项目组自检,满足质量要求。

    2017年为“1:25万锦西、日照和霞浦县等图幅海洋区域地质调查”二级项目的结题之年,此次外业施工的完成,标志着1:25万霞浦县幅子项目已完成任务书规定的全部野外实物工作量,为下一步的测试分析、图件编制、成果报告编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底层海水取样

    柱状取样(振动)

    表层沉积物现场滴定测试

    1:25万霞浦县幅2017年度海上地质取样施工顺利完成

    2021年6月25日,为迎接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及第31个全国“土地日”,展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新理念、新技术和新方法,引导社会重视科学规划、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不断提高珍惜土地、保护耕地的意识,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联合宁德市自然资源局、福建省第四地质大队在福建省宁德市共同开展第31个全国“土地日”科普宣传活动。

    在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之际,此次活动向社会公众普及百年党史中土地革命等重要篇章以及土地资源的国情国策等重要内容,通过对闽东土地革命开展情况、土地政策的百年沿革与发展以及土地资源相关法律法规的讲解与展示,以历史的说服力引导和带动社会民众“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以现实的约束力指导和增强社会民众对土地资源的保护意识、规划意识,引导公众节约集约用地,严守耕地红线,遵守土地法规。

    南京地调中心结合地质调查成果,利用宣传手册、成果展板、地质标本等材料,深入浅出地向现场民众讲解了“土地日”起源、土地资源现状和形势,以及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富硒土地调查、支撑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生态文明等方面的地质调查工作,累计发放各类宣传册数千份。  

     

     

    南京地调中心在宁德市开展第31个全国“土地日”主题科普...

    按照2021年全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视频会议要求,确保监测预警设备在汛期发挥防灾实效,2021年5月10-16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力学研究所成立了地质灾害技术专家组,赴福建省开展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实验现场调研指导工作。

    地质力学所技术专家组与福建省地质灾害专家遵循“市州全覆盖、项目全覆盖、灾种全覆盖、单位全覆盖”的要求,检查了由三家施工单位以及两家仪器提供商完成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试验点,抽查了278处灾害点的监测预警仪器安装和运行情况。共同完成了福州市、宁德市、南平市、三明市、泉州市、漳州市和龙岩市7个市44处地质灾害点的野外抽查工作,抽查监测预警仪器420台。专家组对照实施方案,对监测预警仪器设备的安装位置、安装流程、运行情况以及预警机制等项内容进行了重点检查,并对现场发现的问题及时向省厅和施工单位反馈。

    下一步,地质力学所将按照部局统一部署安排,与福建省加强联系和沟通,运用好科技手段,确保汛期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发挥防灾实效。

    专家组检查GNSS设备

    专家组扫描雨量计二维码查看雨量数据

    地质力学所专家组赴福建省开展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实验...

     

    宁德三都澳海湾

     

    项目组在三都澳海湾进行海底地形测量

    宁德发展遭遇“卡脖子”难题,地质调查项目因需发力

    宁德市位于福建省东北翼沿海、福建闽东地区。昔日的宁德,小农经济一统天下,工业基础一穷二白,一度被称为东南沿海的“黄金断裂带”。而今的宁德,已形成不锈钢新材料千亿级产业集群,正加速形成锂电新能源、铜材料、新能源汽车等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经济实力大幅跃升。

    宁德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资源短缺、生态环境退化等“卡脖子”问题。在福建被列为全国首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后,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与福建省人民政府签订了支撑服务福建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战略合作协议,统筹谋划部署中央和地方地质调查工作,倾力打造部省联动的地质调查支撑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福建典范”。其中,宁德便是主战场之一。

    据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宁德海岸带陆海统筹综合地质调查项目负责人介绍,宁德地形起伏大,地质条件复杂,受地质环境条件的制约,城市供水安全、湿地红树林保护与修复、海湾生态系统健康、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土空间布局优化、生态格局调整等方面,都急需地质调查工作提供解决方案。

    在中国地质调查局的统一部署下,南京地质调查中心联合福建省自然资源厅、福建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宁德市人民政府、宁德市自然资源局,构建中央—省—地方协调联动机制,打破专业界限,以地球系统科学为指导,从空间、资源、环境、灾害、生态5个方面,开展了多学科相融合、多手段相结合的综合性调查。

    破解海岸带生态问题,为“蓝色海湾”发展提供基础地质资料

    2017年,在原福建省林业厅确定的第一批50处省重要湿地名录中,有13处位于宁德。

    宁德被称为“大黄鱼之乡”,我国80%以上的大黄鱼产自宁德。然而由于非法围填海扩大滩涂养殖规模,宁德沿海湿地面积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生态功能退化。

    项目组通过开展不同历史时期多源卫星遥感解译,结合野外实地调查、取样、生态指标测试等工作,系统查明了环三都澳地区岸线、湿地、围垦尤其是湿地红树林的历史演化过程,分析了生态系统退化机理。经调查,宁德环三都澳湿地面积在22年间减少了26.79平方千米,其中有5.43平方千米自然湿地转化为人工湿地。经过综合分析研究,发现湿地退化有3点原因:一是沿海围填海工程建设,二是全球气候变暖引发的海平面上升,三是外来生物入侵。基于以上调查成果,项目组提出开展滩涂互花米草清除试点工程、“退养还湿”等建议,修复滩涂原生生态系统。

    项目组对三都澳海水与底质的营养盐、重金属、有机污染和微塑料等污染物的类型及分布进行了取样调查和分析测试,摸清了三都澳海洋生态环境现状。据分析,生态环境污染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宁德城区生活污水处理率不高,营养盐含量的升高主要在丰水期,说明营养盐主要是陆源输入;另一方面是湾内养殖规模大、密度高、无序粗放,投放的饵料严重加剧了湾内的富营养化程度,导致海湾水体严重富营养化,且亚硝酸浓度远大于其他河流和海洋自然水体,溶解氧含量普遍较低,形成了“富营养、藻类少、养殖灾害多”的特征。

    根据地质调查成果,项目组建议从3个方面加大整改力度:一是大力推进陆域污染物排放治理,有效遏制三都澳富营养化趋势;二是全面改善海域养殖模式,提高养殖质量和效益,有效发展海上旅游业;三是加强水体监测和预警体系建设,避免重大经济损失。

    这些调查成果及建议为“蓝色海湾”发展提供了翔实的基础地质资料,全面支撑了宁德市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重大工程实施,有效推动三都澳实现生态环境“高颜值”和经济发展“高质量”。

    深化开展“双评价”,支持形成山海联动新格局

    宁德市近年来坚持新发展理念,围绕“开发三都澳,建设新宁德”的中心任务,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坚持沿海与山区联动,着力建立高质高效的经济生态和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态。

    围绕“开发三都澳,建设新宁德”的中心任务,项目团队采取开发与保护并重、陆地和海洋联动的模式,精心部署了宁德市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工作(“双评价”):围绕生物多样性、水源涵养性、水土保持性和生态敏感性等关键要素,开展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为宁德市打造“两带一廊”的生态保护格局奠定基础;遵循念好“山海经”、画好“山水画”的发展思路,提出“两带多翼”的农业生产格局,促进了特色乡土、优质多样的山地农业和绿色生态海洋渔业并重发展;从海陆统筹的角度,提出宁德市“一带一轴一线”的城镇发展建设格局,着力强化宁德中心城区功能,依托中心城区辐射及沿海区位优势,积极培育择优发展县级市、中心镇,坚持走中小城镇协调发展的集中集约型城镇化道路。

    评价工作不仅对宁德市自然资源禀赋和问题风险进行了综合分析研判,还为宁德市的发展建言献策,提出了“三区三线”优化调整建议,有效支撑宁德市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得到了宁德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的一致好评。结合地质调查和“双评价”工作成果,以需求为导向,项目组编制了《宁德市资源环境图集》。图集图文并茂地介绍了宁德市自然资源分布、地质条件、生态地质、地质环境等本底状况和历史演变规律,是宁德市首套将自然资源与基础地质相结合的权威资料。宁德市自然资源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该图集是市自然资源管理中心工作的“及时雨”。

    推进特色资源利用,助力乡村振兴与高质量发展

    将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同步推进,让“生态美”与“百姓富”同频共振,是福建省推进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重中之重。

    项目团队在宁德蕉城区的飞鸾镇、三都澳镇、漳湾镇、下白石镇等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重点村镇,部署实施了特色农业地质调查、地热资源勘查和扶贫找水等“一揽子”工程。

    飞鸾镇地处沿海山区,当地出产的水蜜桃、龙眼、橙子等农副产品味道好、品质佳,在宁德市小有名气。为支撑服务当地种植业发展,根据项目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结果,调查团队发现飞鸾镇等村镇拥有富锌富硒土地3150亩,并据此提出富硒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建议。根据这些建议,当地正在着手打造富硒农业产业园。

    雷东村地处漳湾镇东北部,是沿海半岛上的一座有着300多年历史的畲族村。由于地势陡峻、汇水面积小、地表径流短、花岗岩节理裂隙不发育,找水条件较差,喝水难一直是困扰村民的重大问题。项目组了解到这一情况,部署开展了水文地质调查工作,成功找到3个含水层位,并打出日出水量达300余吨的水井,基本满足了雷东村350户1500多名村民的日常用水需求。目前,蕉城区政府已将此井作为应急水源示范点予以储备。此外,项目团队在岚口村、兴贤村和邑板村等地实施的9口水井,日出水量累计达1900余吨,水质达到矿泉水等级,成功解决了闽东革命老区7个自然村上千户百姓的日常饮水问题。

    相较福建沿海其他地区,宁德市在地热资源勘查和利用方面一直未有进展。为推进宁德走绿色发展之路,项目团队系统梳理收集已有地质资料,圈定飞鸾镇目标靶区并实施地热探测井,探明孔底500米深处水温39.2℃,水量1600吨/天,为宁德开展清洁能源综合利用奠定了基础。

    滴水可穿石。美丽的宁德正以更强劲的步伐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勇前行。今后,南京地质调查中心将继续围绕城市安全、生态修复、蓝色海湾、乡村振兴等开展地球系统科学研究,助力宁德走出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奏响闽东山海协奏曲

    (一)京津冀协同发展区综合地质调查工程

    工程牵头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

    工程首席专家:刘宏伟,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高级工程师,从事城市地质调查、海(咸)水入侵研究方面工作。

    工程目标:

    1.推动构建京津冀地区资源环境综合监测体系,形成地面沉降监测预警与防治技术方法体系;在支撑服务国土空间规划、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生态保护修复等方面推出一批示范性成果。

    2.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区重大工程和新型城镇化规划、生态文明建设和脱贫攻坚需求,开展京唐秦发展轴、冀中南城市群、张家口和太行山北段综合地质调查,查明地质环境背景条件和重大环境地质问题,提出支撑国土空间规划、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生态保护修复的对策建议。

    3.构建京津冀地面沉降监测预警与防治技术方法体系;形成基于遥感、地质及物探综合技术手段的太行山地区基岩地下水勘查技术方法体系。

    4.编制提交全国地面沉降防治报告、京津冀协同发展区资源环境地质图集、支撑服务北京市通州区和河北省廊坊市北三县协同发展规划地质调查报告等。

    5.完善京津冀综合地质调查信息系统,推进“地质云”京津冀专题建设和服务,全面提升京津冀协同发展区地质成果社会化服务能力。

    6.支撑中国地质调查局华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平台、地下水勘查与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平台和自然资源部京津冀平原地下水与地面沉降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

    工作部署:2020-2021年,工程下设5个二级项目:京津冀地区地质环境综合调查与监测、京唐秦发展轴主要城镇综合地质调查、冀中南城市群综合地质调查、太行山北段综合地质调查、河北张家口地区综合地质调查。

    (二)长江经济带地质环境综合调查工程

    工程牵头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

    工程首席专家:姜月华,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研究员,从事城市环境地质方面研究。

    工程目标:

    1.查明重大水利工程对长江上中下游地质环境影响,提出相关对策建议;形成典型矿山尾矿和废石利用处置关键技术、高原斜坡地区隧道工程影响下岩溶塌陷防控技术等,支撑生态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

    2.围绕国家和地方需求,开展长江干流岸线、岩溶塌陷、湖泊湿地区和矿山集中区以及环太湖、皖江、川东和黔中城市群综合地质调查,重点查明地质背景条件、重大科学问题和环境地质问题,形成重要城镇区、重大工程区、重大问题区和重要生态区支撑自然资源管理和国土空间规划成果,提出与区域发展规划相适应的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生态保护与修复对策建议等。

    3.开展长江贯通时限与演化研究,破解长江起源与演化“世纪谜题”;形成重大水利工程对流域地质环境影响调查评价技术方法、高原斜坡地区隧道工程影响下岩溶塌陷防控技术、河湖湿地区地球关键带调查技术、后工业化城市更新地区地质环境调查评价技术方法、矿山尾矿和废石综合利用及盐碱地改良关键技术。编制形成环境地质调查规范、河湖湿地区地球关键带调查技术方法指南、长江岸线资源调查技术要求、岩溶塌陷风险评估技术要求等。

    4.长江经济带地质环境综合调查工程报告;重大水利工程对长江地质环境影响报告;长江贯通时限与演化研究报告;支撑服务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地质调查报告和图集;长江干流典型岸带修复治理方案和建议;长江三角洲地区盐碱地资源调查、利用和修复示范成果报告;支撑服务皖江沿江“1515”行动计划地质调查成果报告及图集;长江中游“两湖一库”湿地生态保护建议报告;长江经济带岩溶塌陷调查报告。

    5.构建长江经济带地质资源环境综合评价信息平台,为实现11个省市信息共享、“地质云”长江经济带专题建设和服务提供信息技术支撑。

    6.建强中国地质调查局城市环境地质研究中心、岩溶塌陷防治重点实验室、金属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打造长三角城市群地裂缝和地面沉降光纤监测、两湖沿江湿地区地球关键带监测等示范基地。

    工作部署:2020-2021年,工程下设9个二级项目:长江经济带地质资源环境综合评价、皖江城市群综合地质调查、鄱阳湖-洞庭湖-丹江口库区综合地质调查、渝中湘南岩溶塌陷区综合地质调查、黔中城市群综合地质调查、长江中游黄石-萍乡-德兴矿山集中区综合地质调查、云南安宁矿山集中区综合地质调查、攀枝花矿业城市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四川广安资源环境综合地质调查。

    (三)粤港澳大湾区综合地质调查工程

    工程牵头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

    工程首席专家:赵信文,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助理研究员,从事环境地质方面研究。

    工程目标:

    1.开展深部地质探测和勘查工作,建立重点发展规划区三维地质结构模型,打造透明湾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陆海统筹综合地质调查工作,构建华南陆海统筹新样板。打造经济发达区新时代地质调查工作战略性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先行示范区。

    2.系统查明重点区优质水源地、优质耕地、地热、地下空间、海岸带等自然资源数量、质量、开发利用现状与潜力,为服务大湾区自然资源统一管理、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系统修复等提供数据支撑。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断裂、岩溶塌陷、软土地面沉降、水土污染等主要环境地质问题调查研究,查明空间分布特征及环境地质条件,研究形成机理及影响因素,提出防治对策建议。

    3.开展地下空间结构探测研究和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评价,构建地下空间资源探测及评价技术方法体系。探索海陆交互带隐伏活动断裂调查方法,完善地壳稳定性评价与地应力监测技术方法。建立粤港澳大湾区海岸带陆海统筹综合地质调查技术方法体系,形成大湾区海岸带地质调查示范经验。通过央地、粤港澳三地人才、技术合作,探索粤港澳大湾区后工业时代地质工作新模式。

    4.编制大湾区系列资源环境地质图集,制作粤港澳大湾区系列影像、挂图、宣传手册,联合推动广州市地质科普园建设。

    5.支撑服务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建设地球科学建议,粤港澳大湾区自然资源本底及主要环境地质问题调查专题报告,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地质调查示范报告,粤港澳大湾区陆海统筹综合地质调查示范报告,粤港澳大湾区活动断裂及区域地壳稳定性调查报告。

    6.联合广州市地质调查院、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开发大湾区“地质随身行”手机APP。依托“地质云”,建立粤港澳大湾区地质调查数据库和信息服务平台。

    7.建立粤港澳大湾区资源环境监测基地,构建监测网络,打造大湾区监测预警平台,为生态保护修复和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组建广州城市地质调查联席会议办公室。

    工作部署:2020-2021年,工程下设3个二级项目:珠江口伶仃洋地区综合地质调查、粤港澳大湾区活动断裂调查与地壳稳定性评价、广州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

    (四)雄安新区综合地质调查工程

    工程牵头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科学院

    工程首席专家:马震,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从事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工作。

    工程目标:

    1.调查深部地质结构和地质参数,建立区域地层划分标准和三维建模地层单元,建立不同空间尺度三维地质模型,构建世界一流的“透明雄安”。

    2.开展雄安新区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土地和地下水质量、白洋淀生态地质等多要素综合地质调查,评价工程建设适宜性、地下水资源量、水土质量和白洋淀生态地质环境条件,为雄安新区总体规划和重点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白洋淀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提供地质技术支撑。

    3.探索形成白洋淀湿地地表水和地下水转化调查、监测、评价技术方法,构建雄安新区水土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技术方法,建立雄安新区厚覆盖区多种地球物理方法综合探测技术体系。

    4.提交雄安新区重要规划建设区工程地质调查报告,雄安新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报告,白洋淀湿地生态保护和修复地学建议报告,雄安新区资源环境综合监测年度报告等。

    5.建成并运行“透明雄安”数字平台,并与“雄安云”实现对接共享,为雄安新区规划建设运行管理提供地球系统科学解决方案。

    6.建设中国地质调查局雄安城市地质研究中心,构建地质信息服务机制,总结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雄安模式”,打造多要素城市地质和自然资源调查示范基地。

    工作部署:2020-2021年,工程下设4个二级项目:雄安新区水土质量与地质调查评价、雄安新区深部三维地质结构探测、雄安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综合监测和透明雄安数字平台建设、白洋淀地区生态地质调查。

    (五)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工程

    工程牵头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

    工程首席专家:肖国强,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从事水文水资源和海岸带地质环境调查研究方面工作。

    工程目标:

    1.开展秦皇岛、涠洲岛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调查评价示范,建立陆海统筹的海岸带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与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技术方法体系,并在全国海岸带推广应用,支撑渤海湾、长三角、黄河三角洲等海岸带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

    2.开展辽东湾、渤海湾、江苏沿海、浙江中部、三都澳、北部湾等重点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和大连、宁德、北海等重点城市陆海统筹城市地质调查,查明重点河口湾区、重要生态区、重大工程区自然资源状况及资源环境问题。组织全国海岸带滨海湿地、海岸线、围填海等专题研究及成果集成。

    3.完善陆海交互带多手段、多目标综合地质调查技术方法和标准体系,大力推进海岸带智能地质填图示范与推广应用,力争潮间带综合地质调查与监测技术方法达到国际领先。

    4.提交全国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报告(2019-2021年)、支撑长江三角洲一体化海岸带地质调查报告、渤海湾海岸线保护修复地学建议报告、黄河三角洲资源环境图集,提出北方海岸带典型盐沼湿地生态保护修复地质解决方案。

    5.依托“地质云”,建立海岸带“星空地海”资源环境监测网络和信息共享服务平台。持续更新全国海岸带海岸线、滨海湿地、围填海等自然资源与基础地质数据。

    6.以海岸带滨海湿地、侵蚀淤积、地面沉降、海水入侵、海底滑坡等重大资源环境问题为对象,加强海岸带地质研究中心等业务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建设,加快推进滨海湿地生态地质国际研究中心及津冀沿海、浙江舟山、广西北海等陆海统筹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建设。

    工作部署:2020-2021年,工程下设9个二级项目:津冀沿海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调查、大连海岸带陆海统筹综合地质调查、江苏滨海湿地多圈层交互带综合地质调查、北海海岸带陆海统筹综合地质调查、浙江中部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广西钦州湾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雷州半岛东部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琼海-万宁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潮汕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

    (六)城市地质调查工程

    工程牵头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

    工程首席专家:葛伟亚,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副研究员,从事环境地质方面工作。

    工程目标:

    1.形成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评价、监测及成果服务体系,制定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评价、监测、大数据集成技术标准及地下空间探测评价工作指南。

    2.组织开展山前平原、黄泛平原、黄土高原、滨江、滨湖、滨海、矿山等不同类型城市的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试点,探索重要地质资源开发利用和重大地质问题防治方法,形成典型示范经验和模式。

    3.创新城市地下空间资源评价方法,提出地上地下空间资源整体评价与协同规划理论,探索城市地区抗干扰高精度探测技术,攻坚城市地质结构探测、监测、建模等卡脖子的关键技术。

    4.提交全国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示范集成报告、示范城市多要素地质调查报告及地质资源环境图集、服务典型城市规划建设、地下空间利用、地质环境问题防控等系列应用服务报告。

    5.提出城市地上地下一体化三维属性模型建设标准、城市地质信息数据库建设标准,构建典型城市地质信息平台,建设“地质云”城市地质专题,提供示范城市地质调查成果及应用服务。

    工作部署:2020-2021年,工程下设12个二级项目:成都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青岛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南昌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安庆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郑州城市地质调查、延安革命老区综合地质调查、辽西凌河地区综合地质调查、杭州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武汉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惠州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牡丹江市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辽阳市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

    (七)丝绸之路境内段综合地质调查工程

    工程牵头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

    工程首席专家:董英,高级工程师,从事城市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等方面工作。

    工程目标:

    1.查明黄河流域中上游重要城市群地区主要地质资源环境问题,提出支撑黄河中上游地区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地学建议。形成基于负面清单、短板理论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理论。

    2.开展关中平原城市群、宁夏沿黄生态经济区、呼包鄂榆经济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重要节点城市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引领地方政府加强城市地质调查工作,提高对基础地质条件和重大地质问题的认识,形成丝绸之路境内段重要经济区城市群综合地质调查成果,为丝绸之路境内段重要城市国土空间规划提供支撑服务。

    3.探索西北地区城市地面塌陷(黄土湿陷)、地面沉降地裂缝、滑坡等地质灾害综合防治技术体系,提升对西北地区国土空间规划、生态修复等工作的支撑服务能力。

    4.支撑编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战略地质报告和图集,编制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城市地质调查报告,地质工作支撑渭河流域生态保护与城市高质量发展报告。

    5.完善西北地区重要经济区城市群地质环境监测网,形成西北地区城市地质调查“地质云”服务产品。

    6.建实建强自然资源部黄土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陕西省水资源与环境工程技术中心、自然资源部黄土地质灾害野外观测科学站等平台。

    工作部署:2020-2021年,工程下设3个二级项目:关中平原城市群综合地质调查、宁夏沿黄生态经济区综合地质调查、西安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

    (八)福建生态文明试验区综合地质调查工程

    工程牵头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

    工程首席专家:陈国光,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从事生态地球化学方面工作。

    工程目标:

    1.牢固树立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以地球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紧密围绕“清新福建”建设需求,探索形成支撑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管理的综合地质调查模式和技术方法体系,引领地质工作转型升级。

    2.围绕服务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省)国土空间规划,开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提出国土空间规划建议。在南平-三明-龙岩内陆发展带、宁德-福州-泉州-厦门沿海发展带,围绕服务国土空间规划、国土空间科学开发、支撑资源综合利用与生态问题修复,选择不同层级的典型地区开展综合地质调查试点,探索自然资源保护与治理修复规律,探索提高自然资源综合利用率措施,探索地质调查成果服务于生态建设、自然资源利用与保护监管的方式及服务效应,为试点区生态文明建设与自然资源管理服务,形成自然资源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基地2~3处。

    3.开展地上地下统筹考虑、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自然资源综合地质调查试点,探索形成从国土调查升级到自然资源调查的技术方法。

    4.形成福建省、典型试点区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与规划建议报告;福建海岸带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监管建议报告。

    5.建设福建省资源环境综合地质调查基础数据平台,支撑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与监管。

    6.建立“生态地质调查”“自然资源调查综合调查”与“双评价”团队,建立野外观测基地1处,支撑华东地质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工作部署:2020-2021年,工程下设3个二级项目:福建省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综合调查评价、宁德海岸带陆海统筹综合地质调查、厦漳泉同城化地区综合地质调查。

    (九)海南生态文明试验区综合地质调查工程

    工程牵头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

    工程首席专家:黎清华,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高级工程师,从事水文地质方面工作。

    工程目标:

    1.开展自然资源综合调查,建立自然资源空间区划技术方法体系,形成自然资源综合调查工作技术标准和自然资源管理工作模式的海南实践方案;开展省市县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试点。

    2.围绕海口江东新区、三亚等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海岸带生态保护、重大基础设施地质安全、热带高效农业发展、琼中脱贫攻坚等问题开展地质调查工作,提出系列支撑服务海南自贸区(港)规划建设的地球系统科学解决方案和图集。

    3.开展生态地质调查,探索滨海湿地生态地质调查-监测-评价技术方法,建立热带-亚热带红树林湿地地学研究基地;形成热带高效特色农业区生态-地质-产业地质调查工作模式。

    4.提交海南生态文明试验区综合地质调查报告(2019-2021),编制支撑江东新区、三亚市地下空间开发、海岸带保护与修复、重大工程地质安全、特色农业产业布局等系列地学建议报告和图集。

    6.依托“地质云”,开展人-地耦合自然资源“空天地”监测指标与网络体系研究,建立海南生态文明试验区信息共享服务平台。

    7.建立热带-亚热带红树林湿地地学研究基地;加强中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和相关部局级重点实验室建设。

    工作部署:2020-2021年,工程下设5个二级项目:海口江东新区综合地质调查、海南岛热带特色农业区生态地质调查、海南岛及近海活动断裂与地壳稳定性调查评价、海南岛东北部沿海地区综合地质调查、三亚重点地区自然资源综合地质调查。

    (十)承德市生态文明示范区综合地质调查工程

    工程牵头单位: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工程首席专家:殷志强,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高级工程师,从事第四纪地质环境变化与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方面工作。

    工程目标:

    1.开展市-县-乡三级尺度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技术方法探索,支撑服务承德市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

    2.开展承德全域水量水质动态变化分析,深入解剖小流域水源涵养能力,建立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转化和水资源承载能力定量评价方法,支撑服务承德市供水安全、水源涵养功能区建设和水资源优化配置。

    3.评价承德市主要河谷区和农林经济林带土地质量、生态和土地利用适宜性,提出重金属高背景区土地综合利用建议,支撑服务武烈河草莓谷、滦平道地药材等农林业高质量发展。

    4.开展承德市城市地下空间调查评价及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研究,提出承德市地质遗迹保护名录,推进承德市兴隆县安子岭乡上庄村和丰宁县小坝乡槽碾沟村等地地质文化村建设方案,支撑服务承德地质文化村(镇)创建和高质量发展。

    5.在塞罕坝-御道口牧场等地,建立基于空天地内一体化的承德坝上高原自然资源动态调查监测示范基地,支撑服务承德市坝上高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与系统修复。

    6.加强市域、小流域、县、乡(镇)等不同单元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技术方法总结,深化承德生态文明示范区自然资源综合调查和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查明坝上高原生态环境的演化过程、趋势、原因及机理。

    7.探索形成生态文明示范区自然资源综合地质调查技术要求,提升地质工作支撑服务承德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管理水平,形成地质工作支撑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承德模式。

    工作部署:2020-2021年,工程下设3个二级项目:承德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综合地质调查与评价、承德地区水文地质调查、承德地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综合调查。

    (十一)宜昌市生态文明示范区综合地质调查工程

    工程牵头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

    工程首席专家:王宁涛,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高级工程师,从事水工环综合地质调查与研究。

    工程目标:

    1.以宜昌市长江生态廊道及重点流域为单元,开展综合地质调查,建立流域综合地质调查技术方法;开展市、县及流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服务宜昌市生态文明示范区国土空间规划及生态环境保护。

    2.开展长江生态廊道及重点流域综合地质调查,摸清水、土、矿等自然资源家底,基本查明生态地质环境现状、问题及成因;系统总结流域地质调查成果,评价水资源数量、质量、生态及结构特征,支撑水资源配置及水源涵养优化区划;建立地表水-地下水相互转化定量评价方法,评价水资源质量及生态需水量;评价土地质量和土地利用适宜性;开展水土为重点的环境地质调查,评价环境质量现状,提出流域系统性生态保护与修复建议。

    3.建立岩溶流域地表水-地下水相互转化定量评价方法;查明流域系统磷的形态组成和时空分布特征,建立磷源识别方法技术,研究磷的迁移、转化规律及其对生态地质环境影响机制;建立矿山地质环境生态保护与修复技术方法;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五大平台”、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科技项目2项。

    4.提交水土矿产等自然资源及环境现状报告;提交宜昌沿江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地学建议;提交市、县及典型流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报告及图集;提交流域系统性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建议、典型磷矿山生态保护与修复及绿色矿业发展技术研究报告;提交山地丘陵区特色农业立地条件评价技术研究报告。

    5.宜昌市生态文明示范区综合地质调查综合监测信息服务平台,支撑“地质云”建设。

    6.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综合地质调查示范基地,支撑中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湖北长江三峡滑坡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野外科研观测基地、自然资源部三峡地层古生物—湖北宜昌野外基地、古生物与地质环境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和中国地质调查局古生物与生命—环境协同演化重点实验室建设;建设黄柏河流域矿山环境保护与修复技术示范基地,支撑中国地质调查局矿产资源绿色评价研究中心平台建设。

    工作部署:2020-2021年,工程下设2个二级项目:宜昌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调查评价、黄柏河流域综合地质调查。

    工作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