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5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2019年10月28日下午,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力学研究所举办“走近李四光”诗文朗诵会,以诗歌朗诵、现场访谈等形式,纪念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杰出的科学家、教育家和新中国地质事业的主要奠基者李四光先生,全体职工参加了朗诵会。

    朗诵会以原创诗歌《走近李四光》拉开帷幕,以访谈的形式与李四光的外孙女邹宗平女士进行了《人物访谈》,乘着诗歌的翅膀,追寻李老《光辉的足迹》,探讨了《科学工作的几个基本问题》、《地质力学规划》、《风水的另一种解释》、《石油的问题》,鼓励青年人《读书与读自然书》,倾情演绎《关怀伴归途》,诠释了先生不平凡的一生,歌颂了先生的高尚品格。

    “我们地质人来了,我们在这”,“就是建功新时代、就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激昂壮语和铮铮誓言标定了《新时代地质人》的报国之志,将朗诵会推向高潮。在一阵热烈的掌声中,“走近李四光”诗歌朗诵会落下帷幕。整场朗诵会洋溢着青春与激情,紧扣时代脉搏,弘扬时代主旋律,讴歌科学精神,颂扬了中国人民实现科技兴国,振兴中华的坚定信念,引领大家“走近李四光”,逐梦新时代。

     

     

    地质力学研究所举办“走近李四光”诗文朗诵会

         由浙江自然博物馆和宜州化石馆提供研究标本,地质研究所吕君昌博士为首的研究小组最近发现了在翼龙演化史研究上具有重要意义的翼龙:达尔文翼龙 (Darwinopterus) (图1)。达尔文翼龙是既具有进步类型(翼手龙类)的头骨和颈椎特征,又有原始类群(喙嘴龙类)的特征:长的尾部及足部 的第5趾具有两个长的趾节,这一发现填补了由原始翼龙向进步翼龙演化的过渡类型的空白。该研究成果发表于10月14日在世界著名科技刊物英国伦敦《皇家学 会会报,B辑:生物科学》(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Series B)上。适逢今年为英国博物学家、进化论 奠基者达尔文(1809-1882)诞辰200周年和他的《物种起源》发表150周年,特命名为模块达尔文翼龙以纪念这两大重要事件。

     图1a 达尔文翼龙的照片

        翼龙是一类飞行爬行动物, 是中生代的空中主宰者,它们与同时代的陆地霸王——恐龙类几乎同时产生于晚三叠世末期 (约2.23亿年), 且开始适应于空中生活, 早于已知最早的鸟类-始祖鸟约7千5百万年,是地球历史上最早克服地球吸引力的脊椎动物。它们在地球上生活了将近6千5百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而后来的飞行脊椎动物如鸟类和蝙蝠, 它们的出现都比翼龙类晚得多。古生物学家长期以来公认有两组不同类型的翼龙(图2): 长尾的原始类型和它们的后代——短尾的进步类型,其中的一些进步类型可达到巨型,两翼展宽可达10米以上。这两种类型之间存在大的、在达尔文时代就发现的演化空白,直到现在新标本的发现,才填补这一空白。

        达尔文翼龙是目前发现的唯一的处于长尾的原始喙嘴龙类和进步的、短尾的翼手龙类之间的过渡类型。它的头部和颈椎构造(头骨上鼻孔和眶前孔愈合一起形成大的鼻眶前孔,颈椎具有不发育的颈肋等)(图3)体现进步类群-翼手龙类的特征,而身体的其它部分与喙嘴龙的一样:比如长的尾部和第5脚趾具有两个长的趾节等。

        达尔文翼龙发现于大约1.6亿年的中侏罗世地层中,比著名、最早的鸟类-始祖鸟还要早大约1千万年。在这一时期发现的具有进步和原始特征的奇异组合的达尔文翼龙展示了许多关于进步翼龙类从它们原始祖先演化方面的信息。首先,这一变化非常迅速,且集中短期之内。其次,形成重要结构整个群体特征(一些研究学者称之为模块),比 如头部、颈部或者尾部的特征,看起来是一起演化的。但是达尔文翼龙显示这些模块却不是同时变化。首先头部和颈部变化,紧接着是身体,两翼,尾部,腿部,最 后才是足部。这似乎看起来自然选择作用于整个模块并使其变化,而不是通常所希望的只是对单个特征比如吻部的形状,或者牙齿的形态等起作用。

        达尔文翼龙的尖锐而长的牙齿显示它是肉食性动物,而其骨骼结构又显示它几乎肯定地在空中掠食(它在陆地上动作很缓慢,笨拙,表现在长的尾部和脚上第5趾有两节长的趾节等), 但是其牙齿不像其它翼龙那样吃鱼或者昆虫。它们同时代的会飞行动物,包括不同种类的翼龙,小的、滑翔的哺乳动物-翔兽以及鸽子大小食肉恐龙,比如近鸟龙(图4),它 们与达尔文发现于同一层位,因而很可能成为达尔文翼龙的食物。虽然我们对带羽毛的恐龙的真正飞行能力仍然不清楚,但是它们可能仅限于滑翔或者简单的振翅飞 翔和滑翔组合。因而,它们在空中的灵活性要比达尔文翼龙差的多。达尔文翼龙可能用它的长有具有尖锐牙齿的上下颌,不是在空中,就是当它快速掠过树枝或树叶 时抓住它的食物,非常类似于现在的蝙蝠从树和灌木丛间掠食昆虫。

        研究小组希望通过大量的工作来证实模块化演化的观点,但是如果它证明是真实的,那么它将有助于解释不仅仅是原始的喙嘴龙类是如何演化成更进步的翼手龙类,而且我们所知的快速、大尺度演化的动植物等其它许多例子也可能这样发生。恐龙绝灭之后的哺乳动物的异常辐射演化只是其中的例子之一。

        非常遗憾的是,我们周围所见到的导致许多生物多样性的这些事件很少有化石记录。达尔文敏锐地意识这一点,如他在物种起源中指出的,期望有一天发现的化石可 以填补这些空白。而达尔文翼龙的发现,在翼龙的演化方面,正好弥补了这一空白。这一发现虽然只是一小步,但却是很重要的一步。它为非常规和有争议的翼龙演 化模式首次提供明确的证据。在翼龙演化史研究上,具有突破性意义。因此,西方许多媒体比如科学日报(Science Daily),生命科学(Live Science)以及自然(Nature)的研究要闻(Resaerch Highlights)版都做了不同程度的报道。

        参加研究的人员有吕君昌博士(第一作者,地质所),大卫安文博士(英国莱斯特大学),金幸生博士(浙江自然博物馆),柳永清及季强研究员(地质所)。本研究由973项目和所长基金共同资助。

     参考文献:

    吕君昌,姬书安,袁崇禧,季强. 2006. 中国的翼龙类化石。地质出版社,北京 Pp147.

    Lü, J., Unwin, D. M., Jin, X., Liu, Y. and Ji, Q. 2009. Evidence for modular evolution in a long-tailed pterosaur with a pterodactyloid skull.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doi:10.1098/rspb.2009.1603 (online)  

    翼龙研究获突破性进展

     

     

    杜向民

    杜向民,1957年10月生,黑龙江明水县人,中共党员。教授,硕士生导师。他于1982年1月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获地质资源勘查工学学士学位;1993年毕业于南开大学经济学院,获经济学硕士学位;1995年7月,任长春地质学院党委副书记;1999年4月,任西安工程学院党委书记、院长;2000年4月,任长安大学党委副书记;2013年9月,任长安大学党委书记。

    杜向民先后承担并完成科技部、教育部等国家级、部省级各类研究课题16项,撰写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6部,在各类学术刊物发表文章40余篇,有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国际《科学技术会议录索引(ISTP)》全文转载或收录。研究成果获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项、陕西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陕西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以及第三届全国高校德育创新优秀成果二等奖、第六次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优秀论文著作评选著作类二等奖等奖项。

     

    农商部地质研究所教员与毕业生合影

     

    农商部地质研究所的教室

    从1916年至今,中国的地质调查走过了百年风雨历程,创造了辉煌业绩。在中国地质调查的发端与发展过程之中,地质教育先行一步。如果自1909年京师大学堂设立“地质门”(即地质专业)算起,中国地质教育已有107年的历史了。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其中,地质教育工作起到了甚为重要的铸基作用。一部中国地质教育史,是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史的一个侧影。而从中国地质教育所蕴涵的与生俱来的独特气质与铮铮风骨,同样可以触摸到近百年来中华民族在救亡图存、重新崛起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屈不挠、奋发图强的禀性与精神。

    历史是一面镜子,解读或回味,继承或借鉴,对于中国地质教育事业的继续前行与可持续发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长安大学党委书记杜向民教授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以后一直在地质类院校从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高等教育管理、行业文化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对地质教育有着切身体会与独到见解,也是这方面的权威专家。

    那么,100年来,中国地质教育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孕育出怎样的理念与精神?新时期,国家发展与地质工作需要我们提供什么样的地质教育,地质教育工作应该如何传承创新?利用杜向民教授来京参加“2016年地球科学与文化研讨会”之机,中国矿业报记者对他进行了专访。

    记者:有人说,从某种角度看,西方的地质教育好像是以浪漫的“旅行地质学”形式开始的,中国地质教育的发端则显得比较凝重。在您看来,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地质教育的开始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进一步说,中国地质教育有什么特点?

    杜向民:的确不像西方以浪漫的“旅行地质学”形式为肇始,带有纯科学的意味,中国地质教育的理念与精神从一开始就渗透着民族觉醒、独立与解放的强烈意识,带有悲壮的色彩。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地质教育理念与精神和民族复兴的梦想融为一体,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主义制度、国家发展战略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具体表现。

    中国地质教育理念与精神的演变是中国社会近现代史的一条逻辑线索,每一时期都有不同的时代内涵。但始终不变的,是它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和行业文化,如自强不息、艰苦奋斗、辩证观物等价值理念和致思方法,特别是由此而沉淀生成的“三光荣”精神,已经成为地质行业的宝贵精神财富。

    记者:您刚才提到,我国地质教育发展始终与国家命脉紧密相连,能不能请您介绍一下我国地质教育发轫的原因或背景?

    杜向民:鸦片战争后,我国门户洞开,腐败昏聩的清王朝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面前接连溃败,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使国人警醒、反思。在国门失陷、一落千丈的民族危亡之机,觉醒了的知识分子们自然把目光聚焦于西方的工具理性——科学。当时,中国地质奠基者之一的章鸿钊先生大声疾呼:“予尔时第知外人之调查中国地质者大有人在,顾未闻国人有注意及此者。夫以国人之众,竟无一人,焉得详神州一块土之地质,一任外人之深入吾腹地而不之知也,已可耻矣!且以我国幅员之大,凡矿也、工也、农也、地文地理也,无一不与地质相需。地质不明,则弃利于地亦必多,农不知土壤所宜,工不知材料所出,商亦不知货其所有、易其所无,如是而欲国之不贫且弱也,其可得乎。”

    地质矿产对国家民族的重要性,也引起了当时政界的高度重视。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就明确提出:矿业者为物质文明与经济进步之极大主因也。正是由于中国地质事业的奠基者,老一辈地质学家坚定地选择了走实业救国、科学救国的道路,地质学的兴起为辛亥革命的爆发提供了物质基础,推动了中国社会制度的变革。

    努力向学、蔚为国用。老一辈地质学家多是怀着科学救国和找矿富国的理想,献身于祖国地质事业。章鸿钊、丁文江、翁文灏、李四光等一批抱有“矿业兴国”、“兴学图强”忧患意识的学者从国外学成归来,拉开了中国地质教育的序幕。20世纪20年代,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学习化学的张伯声先生,幸遇长他11岁的谭锡畴先生,请教“哪种学问可以救国”?谭锡畴先生告诉他:地质学。在谭先生的启发下,张伯声改学地质学,并辗转芝加哥大学、斯坦福大学潜心深造,最终饱学而归,为祖国地质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抗日战争爆发后,饱受战争洗礼的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以强烈的爱国精神,艰难维系着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前行步伐,创造了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为代表的一批高等学校绝处逢生的教育史奇迹,使得我国的地质教育跨越生死存亡,得以延续和发展。

    记者:这个时期外敌入侵,时局动荡,可能用“放不下一张课桌”来形容一点也不夸张。那么,地质教育的先辈们采取了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在基础地质调查方面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果?

    杜向民:地质学是一门复杂的科学,知识体系庞杂,外向关联度极高,实践依赖性强,且与人类经济社会环境联系密切。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加上地质学本身的特点,使得中国地质教育从一开始就有兼容并蓄、崇实致用的理念自觉。具体来说,即:重视基础(专业基础、数理化及外语)、兼容并蓄(开设多门地理学、气象学、气候学等课程)、理论联系实际(开设经济地理学等课程)、重视实践教学。

    虽然在战争年代,时局动荡,地质工作的条件十分恶劣,但老一辈地质学家仍然开创性地进行了地层、古生物、构造地质等基础地质工作,获得了一系列重大科学发现,创新了地质学理论,在某些重要领域达到了当时的国际水平。例如翁文灏关于甘肃大地震的地质调查,开创了用构造活动性研究地震的先河;孙云铸关于中国寒武纪三叶虫的研究,奠定了中国寒武纪下、中、上三分的化石依据;裴文中周口店猿人的研究结果,奠定了“北京猿人”的国际地位;李四光创立了地质力学理论、中国第四纪冰川学说、蜓科鉴定新理论……这些成果为新中国成立后大规模开展地质矿产调查、开发与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为新中国地矿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记者:新中国成立以来到改革开放前,我国的地质教育事业取得了哪些进展?

    杜向民: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1949年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教育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的总方针。“地质部是地下情况的侦查部,地质工作搞不好,一马挡路,万马不能前行。”时任国家主席毛泽东这句形象的比喻,正是地质工作在当时国民经济建设中重要程度的真实写照。

    如火如荼的社会主义建设,焕发了中国地质教育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短短17年,我国就建成了初具规模的地质教育体系,在师资培养、基础建设、实验室建设及教育体制改革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截至1966年,除地质部三所地质学院外,全国30多所院校都设有地质系或地质专业,另有37所地质类中等专业学校,共为国家培养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中专生累计11万人。

    从1952年起,我国参照苏联模式,对大学的类型、学科、布局进行了大规模调整,翻译苏联教育的理论著作和教材,邀请苏联专家担任教育部顾问、学校顾问和教师,派遣留学生到苏联学习等。在此之前,我国高等学校只设系(科),未分专业,苏联高等学校则是按专业培养人才。这次调整之后,我国基本上采用了苏联高等学校的专业目录,开始依据专业设置来进行人才培养。例如,北京地质学院从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教材等,都仿照莫斯科勘探地质学院。北京大学地质学专业在1955年恢复招生时,其教学计划是参照1949年莫斯科大学和列宁格勒大学地质学系的教学计划,结合我国综合大学地质学系的实际情况和国家需要而拟定的。

    同时,中国地质教育逐步从新中国成立前的“地质旅行”方式,转为一切教学活动为经济建设服务,开创了中国地质教育的新模式,确立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实践理念。为了培养“又红又专”的地质人才,各高校和中等专业学校一方面大力建设有特色的野外实习基地;另一方面组织在校学生赴专业地质队进行生产实习,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都是经过“真刀真枪”的实践,结合生产实习内容进行选题和研究的。

    可以说,这一时期是包含地质教育在内的中国地质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地质教育伴随着新中国教育发展的大潮迎来了春天,高等地质教育学科体系基本形成,为新中国的建设发展输送了大批人才。

    记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致力于建立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地质教育教学理念与精神上出现了哪些新变化?

    杜向民:上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开始实施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教育的功能定位也发生了相应变化。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即面向中国社会现代化建设与改革的实际需要,面向科学技术发展的现代化潮流。

    在中共中央1985年颁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以后,地质教育全面推进体制改革,并逐步向更深层次展开。具体来说: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发展要求,逐步转变为不同政府部门对地质教育的分割管理,政府从高度集权的统一管理逐步转为以指导、协调服务为主的宏观管理;扩大学校自主权,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并逐步建立自主发展和自我约束的发展运行机制;推进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转变运行机制,试行岗位聘任制、绩效考核制等,提高办学效益;探索招生和毕业生分配制度的改革。

    随着中国现代化战略的快速推进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地质学已突破原来单一的“矿产资源”和“服务于工业”的内涵,地球科学的问题域向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全方位拓展。地矿部党组于1993年明确提出了“四个转变”的地质教育发展思路,我国地质教育在教育体制改革、学科建设、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诸方面发生了由“服务经济建设”向“全面服务经济社会”的理念变革。

    同时,树立了依法办学的教育发展理念。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相继颁布了《义务教育法》、《教育法》、《教师法》、《高等教育法》等法律,并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中国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等纲领性文件,为我国地质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法律依据和战略指导思想。

    记者:从1999年开始,我国高等地质教育办学规模大幅攀升。同时,全球化进程加深,中国经济社会转型,对地质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形势下,学校在学科设置、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做了哪些改革?地学教育在理念上做出了哪些调整或创新?

    杜向民:随着我国进入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人才培养规格由原来的学术型变为“学术+应用+社会服务型”。这要求地质教育既要建设一支具有高水平理论研究和教学能力的师资队伍,又要关注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学生的素质提高、知识汲取、技能获得、广泛的社会适应性等多样化诉求。因此,我们提出了“树立面向21世纪的中国地质教育”的理念与精神。

    首先是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地学教育界理念。在教育内涵上,由传统地质学拓展到地球系统科学;教育目的升华到“人本关怀”、“永续发展”的高度;功能定位由狭隘的专业知识教育拓展到素质培养与创新能力提高的功能域;逐步突破单一的学校模式,衍生出远程教育、网络学习、终生学习等教育形式。

    其次要树立地球系统科学理念。21世纪,传统地质学的概念逐步被地球系统科学概念所取代,地球系统科学要求对地球物质客体各要素、各层次作整体观照。地球科学的知识体系变得空前繁复,衍生出大量的交叉学科和综合性学科。人类对地球系统的认知层次不断深入,要素与关系、功能与结构分析不断精细,过程预见日益准确,整体观照日益全面。因此,我们要高视点、大视野地审视地学对象与问题,多角度多知识域审视地学对象与问题,多层次审视地学对象与问题,注意地球物质客体要素的多元多样性、结构的多层多重性、要素与层次间的互动互馈性,注意在过程中由迭代所引起的非线性关系,用最佳手段获取科学事实,用现代数理方法及高性能计算机整理、分析科学事实,用前沿理论解释科学事实。

    记者:老一辈地质工作者的奋斗历程无疑令人敬佩,也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但与过去相比,现在形势与条件毕竟不同了。我们该怎样教育年轻的地质工作者?

    杜向民:地质工作的性质决定了地质工作者常年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在人迹罕至的地方艰苦奋斗,甚至牺牲生命,这就需要一种“到艰苦地方去”的献身精神。读过《温家宝地质笔记》的人应该对这句话印象深刻:“我在毕业的时候曾写过两份血书,要求自愿到西藏去,青年人只要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就一定能取得成功。”解放初期,中国地质人正是凭借着这种“哪里需要哪安家”的献身精神,才有了一个个矿藏、油田的发现,才有了一份份基础地质研究报告的完成,才有了新中国建设事业的迅速发展。

    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德树人的发展理念。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反复强调落实“立德树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占据着真理与道义的高地,最能给青年学生以正确的人生引导和智慧启迪。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社会背景下,地学类专业因其职业去向的野外性、流动性和艰苦性,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和艰苦奋斗精神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此外,强化实践教学,对于培养学生野外工作能力和吃苦耐劳品格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地质奠基者之一的翁文灏先生曾言:“科学之为物,阙道惟二:一曰观察事实,二曰推原始终。地质学,科学中之后起者也;吾国地质尤世界言地质者之新进也。欲图斯学之进步,亦惟有担斧入山,披荆棘斩榛莽,以求益吾事实上之知识而已。”中国早期地质教育十分重视实践教学,以地质研究所为例,学生在校3年,共安排11次野外实习,累计天数达106天。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提出了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目标:到202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使我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地质教育要肩负起这样的重任,需要树立怎样的大局观?

    杜向民:我们要牢固树立建设世界一流地学教育的发展理念。地学教育要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一是要确立一流的地学教育观,引领行业和社会的发展;二是要建设一流的师资队伍,特别是一流的学术领军人才队伍;三是要建设一流的大学发展环境,特别是制度环境;四是要具有一流的教育培养能力和水平;五是要具有一流的科学研究能力和水平。

     

    地球科学与文化研讨会现场

    同时,在地学教育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中,要继续传承和弘扬“三光荣”精神,以自强不息、艰苦奋斗为底蕴的“三光荣”精神,将会日久弥新,成为不可或缺的精神动力。地学教育、地学人才的培养能不能过得硬,除了知识和物质技术要素之外,这是不能缺少的精神之“钙”。

     

    中国地质教育理念与精神的百年嬗变

    百卅诞辰聚群彦,银杏含情忆先贤。

    2017年4月13日,是著名地质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地质事业奠基人丁文江诞辰130周年纪念日。当日,丁文江先生的亲属、家乡父老,以及来自地质行业和新闻媒体的代表约300人会聚在他的家乡泰兴,参加由中国地质博物馆、中国地质图书馆、泰兴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丁文江先生诞辰130周年纪念暨学术思想研讨会。国土资源部原副部长寿嘉华出席会议并为丁文江研究院揭牌。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王研,泰兴市党委副书记、市长刘志明出席会议并致辞。

    王研表示,缅怀丁文江先生为社会发展、民族进步所付出的不懈努力,所体现的奋斗精神和爱国情操,对激励后辈传承和弘扬科学精神,推动地质科技创新,建设美丽中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他指出,丁文江先生是中国地质调查事业的创始者和奠基者,在以丁文江先生等一代代地质先辈的引领下,中国的地质调查已经走过百年风雨历程。当前,中国地质调查事业第二个百年篇章已经开启,“向地球深部进军”的历史使命箭在弦上,“三深一土”科技创新蓝图业已铺就,我们要传承地质先辈的“三光荣”优良传统,践行“责任、创新、合作、奉献、清廉”的新时期地质工作者核心价值观,传播科学思想、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为地质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文明进步强基固本。

    刘志明在讲话中表示,丁文江先生是一位思想启蒙的探索者,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术大师。先生一生虽然短暂,但他取得的辉煌成就,为国富民强、民族振兴做出的杰出贡献,将载入史册。家乡人民没有忘记先生的爱国情怀,镌刻在泰兴大地上的文江路、文江桥、文江科技馆,诉说着每一名泰兴儿女对先生的深深眷恋。我们要学习先生的崇高品格和精神,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为中国梦贡献力量。

    丁文江,中国地质事业和地质科学的创始人之一,被誉为中国地质学的“开山大师”。1887年4月13日,他出生在泰兴黄桥,15岁赴日本,17岁转赴英国,24岁在格拉斯哥大学获动物学和地质学双科毕业证书。丁文江先生是一位具有强烈爱国情、使命感、责任感的地质学家、社会活动家、地质教育家,曾为地质调查所、中国地质博物馆、中国地质图书馆、中国地质学会等机构和组织的建立,《中国古生物志》等地质书刊的编纂和创办,地质人才的培养等有关地质事业发展的多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他以“天生能办事”的行政才干和组织能力,与章鸿钊、翁文灏等一批杰出地质学家,筚路蓝缕、披荆斩棘,共同把草创阶段的中国地质科学推向当时世界先进水平。

    地质图书馆等单位向丁文江先生故居纪念馆捐赠了珍贵的地质文献和标本,以充实纪念馆馆藏,促进地学知识普及和丁文江学术思想及科学精神的研究与传播。本次捐赠活动从开始启动就得到了积极响应,共有八家单位向丁文江纪念馆捐赠412件标本:其中南京地质博物馆捐赠71件、南京大学捐赠61件标本、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学院捐赠50件、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捐赠55件、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捐赠60件、中国科学院北京古脊椎动物研究与人类研究所中捐赠10件,中国地质博物馆捐赠105件,国土资源部实物地质资料中心捐赠重达三吨的古杯生物礁灰岩。

    本次活动由中国地质博物馆、中国地质图书馆、泰兴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纪念活动后,与会代表参观了丁文江故居。

    中国地质调查局机关及部分直属单位相关负责同志,江苏省及泰州市国土系统负责同志,海峡两岸的专家学者,地质界代表,文江先生的亲属参加会议。

     

    地质图书馆等单位为丁文江故居捐赠珍贵的地质文献和标本

    实物中心捐赠的化石标本

    与会领导在丁文江故居观看陈列品

     

    丁文江诞辰130周年纪念及学术思想研讨会在泰兴隆重召...

    王登红
     
      创新区域成矿规律与系列研究

      王登红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稀有稀土贵金属研究室主任

      主要从事矿产地质工作,重点研究区域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成矿系列与成矿体系、地幔柱与成矿、块状硫化物矿床、伟晶岩矿床与造山作用、铂族元素矿床、南岭区域成矿规律、三稀矿产资源战略等基础科学问题。

      通过对新疆阿勒泰成矿带各类矿床及成矿地质环境的研究,总结了区域成矿规律,建立了区域矿床成矿系列及成矿演化的区域成矿谱系,为指导找矿提供了重要依据。

      主持完成了我国新生代成矿作用的研究。在深入研究广东三水盆地、三江成矿带等地新生代矿床及成矿规律的基础上,首次系统地研究总结了全国新生代成矿作用,编制了成矿系列图。

      在完成国土资源部“中国成矿体系及区域成矿评价”重大综合研究项目中,为建立与完善全国的矿床成矿系列及大陆成矿体系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建立矿床成矿系列组等方面取得创新成果。这是我国区域矿床研究领域的重大成果。

      参与主持了“全国重要矿产和区域成矿规律”项目的研究工作,作为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矿产预测类型、单矿种和区域成矿规律、成矿年代学等方面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

      通过对国内外600多处矿产地的调查研究,为“成矿系列理论”向“成矿体系理论”的发展、“五层楼+地下室”理论与模型的建立与推广、“离子吸附型稀土成矿理论”的继承与创新、贵州大竹园超大型铝土矿区钨和锂的发现与合理利用付出了大量心血,为贵州务正道地区铝土矿地质找矿的重大突破提供了理论指导。与课题组成员一起在国内率先系统研究并建立了“中国成矿体系”,被认为是具有重要意义的跨世纪性创新成果。

      完成科研报告20多份,专著近20部,国内外发表第一作者论文120多篇。先后获国土资源科技成果一、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国地质学会“十大地质找矿成果”奖、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中国地质科学院新华联科技奖——突出贡献奖、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侯德封奖等奖项,获国土资源部首批百名优秀青年科学家、十大杰出青年、首届“全国野外科技工作先进个人”称号,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第一批人选。

      通过20多年的工作,带出了一支以成矿规律研究和三稀矿产资源调查为特色的专业队伍;在新疆阿舍勒铜矿深部潜力评价与预测、西藏甲玛铜多金属矿床勘查、四川甲基卡锂辉石矿床找矿突破等方面作出了贡献;通过《中国矿产地质志》的工作,将为国家、部门、人民大众和专业人士提供一整套产品及服务。




    胡健民

      探索华北和南极地区构造奥秘

      胡健民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研究员

      是特殊地区地质填图工程首席专家,主要从事大陆构造变形与演化研究,在燕山变形带、华北克拉通元古代构造格局与演化、鄂尔多斯地块基底组成与演化及南极地质研究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

      造山带构研究方面,通过大巴山构造带及武当山地区构造变形研究,将南秦岭构造带划分为东南南秦岭和北西南秦岭。通过构造解析与大比例尺地质填图,确认燕山板内造山带中生代构造变形过程,揭示出燕山早中生代变形特征。

      华北克拉通中新元古代构造研究方面,发现分布在狼山地区的原中元古代渣尔泰群时代为新元古代,狼山群是华北北缘重要的成矿带,这项成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率先发现鄂尔多斯基底古元古代基底2030 Ma 左右的U-Pb同位素证据,为研究华北克拉通形成与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华北地区新构造与活动构造研究获得进展。主持完成我国华北地区1:250万活动构造图,确定了华北活动构造格架、重新厘定了新生代地层序列与地层格架,特别是建立了完整的青藏高原东北缘、华北板块西南缘新生代磁性地层序列,准确标定了这个区域新生代地层年代学;系统调查研究了华北地区主要活动构造带的构造特征与动力学背景和演化规律,为在华北地区开展趋于稳定性评价、地质灾害等奠定了良好的地质基础。

      南极地质考察方面,独立完成我国在南极内陆第一张中比例尺地质图——《东南极格罗夫山地区1:50万地质图》;主持完成拉斯曼丘陵地区1:25000地质图;首次在南极普里兹构造带发现高压镁铁质麻粒岩,对南极格罗夫山地区地质构造进行了研究;在南极格罗夫山地区开展冰下地质研究,证实格罗夫山地区发现的高压镁铁质麻粒岩物源区在普里兹构造带,进一步证实泛非期普里兹构造带为碰撞造山带;搜集到南极陨石348块。

      主持完成《1:5万覆盖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指南(试行)》,已经被用于指导我国覆盖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的实施。主持完成《特殊地质地貌区填图试点工作要求(试行)》,正在“特殊地质地貌区填图试点”各子项目试行。参与完成《城市地质调查工作指南》、《城市地质调查技术要求》,对推动我国正在进行的城市和城市群地质调查工作的规范化进行起到重要作用。

      已经形成了一个以华北克拉通及华北板块构造演化为研究对象的研究团队。近5年来,第1与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0篇,获国土资源部2等奖1项、地质调查成果1等奖1项2等奖2项。组织形成了华北新构造—活动构造与前寒武纪构造研究团队。




    张永双

      破解青藏高原复杂工程地质问题

      张永双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研究员

      紧密围绕国家重大工程规划和建设,在青藏高原及周边复杂工程地质问题、地震工程地质和地灾等方面取得重要研究成果。

      一是结合青藏高原及周边重大工程规划和建设,特别是滇藏铁路、川藏铁路等生命线工程规划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地质问题,创新性地将第四纪地质、活动断裂、地壳稳定性与工程地质问题研究有机结合,提出了区域构造尺度的地壳稳定性与工程尺度的工程地质稳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思路。

      二是积极参与地震地灾应急调查、震后地灾防灾减灾技术攻关,提出了重建选址活动断裂和地表破裂的避让宽度计算方法,探索了基于InSAR技术的地震地灾快速识别方法和工作流程,为灾后重建选址、灾情快速评估和抢险救灾工作部署提供了技术支撑。

      三是引领了活动构造带地灾调查工作。以地震地灾为切入点,在大量地质调查基础上,总结了活动断裂地灾效应的主要表现形式和致灾模式,为地灾防治技术规范的编制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

      注重从重大工程建设和防灾减灾工作遇到的疑难问题中提炼和深化科学问题,并开展地质调查、试验和综合研究,再将成果应用于指导工程实践,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是根据地质调查和研究成果,对滇藏铁路某隧道场址方案提出优化建议,被铁路规划部门采纳,预计节省投资概算4.3亿元;研究提出的三江地区蚀变软岩工程判别指标和判别方法,在铁道设计部门得到推广应用,潜在经济效益显著。

      二是针对亚洲埋深最大、延伸最长的大瑞铁路高黎贡山隧道选址和岩爆问题,基于实测地应力和岩石力学试验数据,完成了多工况的岩爆模拟试验和评价,提出了工程地质环境与岩爆机理有机结合的灾害链学术思想,成功指导了造山带深埋长隧道岩爆预测及设计。

      三是积极参加地震地灾的应急调查和排险工作,通过地灾调查、应急排查和理论成果转化,降低了地灾可能造成的大量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先后主持国家级或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论文142篇,其中第一作者论文63篇(含SCI/EI收录论文21篇);以第一作者出版专著3部,先后获第六届黄汲清地质科技奖、新华联科技奖等各类科技奖励10余项;入选首批国土资源部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计划。

      作为国际工程地质协会新构造与地质灾害专委会秘书长,注重人才培养和梯队建设,为青年技术人员参与国际交流活动搭建平台,起到了很好的带头示范作用。




    孙继朝

      全力守护全国地下水资源

      孙继朝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副总工程师

      长期从事地下水资源与水环境问题研究,是水文地质研究领域的学术带头人、主要含水层水质综合调查工程首席专家。参与组织完成了《新一轮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为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编制和《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制定提供基础资料支撑;编制了地下水资源和地下水环境图件,为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地下水资源与环境问题等提供服务。

      组织编写《区域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规范》和行标《地下水水质标准》,为我国首轮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提供技术依据。

      负责完成《珠江三角洲地区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示范项目,编制了我国第一册区域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成果报告,为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建设及地下水环境重建提供了重要依据。

      负责组织全国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综合研究项目,在完成我国主要平原盆地440万平方千米调查基础上,总结了我国地下水质量总体尚好,存在“六高”特征,即:高铁锰、高硬度、高硫酸盐、高氟、高砷和高溶解性总固体;区域地下水已呈现“五化”及“三大类污染”,即:“盐化”、“硬化”、“硝化”、“酸化”和“多样化”;“氮污染、重金属污染和微量有机污染,有力支撑了我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实施及《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执法检查工作。编写了《关于全国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初步结果的报告》和《中国地下水质量与污染调查报告》,为多个省份的环保、水利和国土部门的规划以及项目的实施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近些年先后受水利部天津水利水电设计院、河北省建勘院、原铁道部第三设计研究院院等单位委托,先后承担完成了万家寨、龙口水利枢纽库区岩溶渗漏实验研究、新疆某引水隧洞水环境调查、岳城水库除险加固勘探示踪试验研究、河北省滦南县姜泡水源地勘探同位素水文地质研究,广东某水源地农药调查风险评价等社会项目。在对河北、山东和北京三省市地下水污染督查中,协助挖出了华北“第一井”;对腾格里沙漠地下水污染督查提供技术支撑。

      将国外微量有机分析技术引入地质行业,促进实验室建设,已建立了21个有机分析实验室,培养专业测试人员近百人,建立了质量监管体系,初步建立了地下水有机分析测试及质量控制技术体系。

      组织编写地质行业标准2部,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七项,发表、合作发表论文90余篇,参与出版专著5部,发明专利一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百余篇。曾获“十五”全国国土资源管理系统先进工作者,主持进行的全国地下水污染综合调查评价项目中技术方法体系,获2014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十大地质科技进展”。




    成杭新

      全面摸清我国土地质量家底

      成杭新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化探方法研究所主任

      是全国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工作的主要策划者、组织者、学术领导者和成果综合集成者之一。作为《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与评价》、《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与评价》计划项目的负责人、土地地球化学调查工程的首席专家,先后组织协调全国77家单位10万多人次,精心实施了全国土地地球化学调查工作;完成了全国调查成果的综合集成工作,主笔编写了《中国农业生态地球化学评价体系研究与成果集成》、《中国湖泊生态系统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成果集成》等综合性成果报告;组织有关专家共同编写的《中国耕地地球化学调查报告》,全面报告了调查范围内我国无污染耕地、富硒特色耕地资源及污染耕地的国情现状,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成果支撑服务国家土地资源管理、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控和保障粮食安全提供了基础信息和决策依据。

      是成果转化应用和有效服务的积极参与者和推动者。先后参与编写了《关于我国土壤污染现状的报告》、《我国查明全国31个省会城市土壤环境质量现状》、关于《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送审稿)》的有关意见、关于《土壤污染防治法(草案建议稿)》的有关意见等报告,为国务院决策、全国人大环资委立法提供咨询服务,为科技部“十三五”重大科技专项的设立提供背景材料。调查发现的富硒耕地资源调查成果为江西、湖南、海南、湖北、广西、四川、河北等省区开发富硒特色农产品提供了技术支撑,取得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是生态地球化学学科的奠基者之一。与奚小环、杨忠芳等通过开展不同介质间元素迁移循环的基础研究,形成了以生态系统为研究单元,以物质在生态系统各环境要素中的循环和生态系统间的迁移为主线,以化学元素和有害物质对生物体的影响为中心的生态地球化学研究领域,提出并推动了生态地球化学理论和学科的建立和快速发展。

      是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技术规范的主要制定者之一。先后主笔或参与了《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规范》(1:25万)、《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规范》、《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规范》、《生态地球化学预警技术要求》、《地球化学勘查图图式、图例及用色标准》等技术标准的编写工作,全面支撑了全国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评价方法技术的统一和工作的有序推进。

      建立了中国地质调查局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评价研究中心、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表层碳—汞地球化学循环重点实验室,形成了土地质量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土壤碳—汞循环与全球变化、元素表生地球化学行为机理与效应研究、其他元素地球化学循环与土地质量4个团队,已成为支撑土地地球化学调查工程实施的核心团队之一。




    王学求

      推动中国勘查地球化学走向世界

      王学求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应用地球化学研究室主任

      在金矿勘查地球化学领域取得系统性国际领先性成果,在纳米尺度地球化学和全球尺度地球化学研究取得了创新成果,为解决资源环境问题以及中国勘查地球化学在国际上处于持续领先地位作出了重要贡献。将研究与生产密切结合,为矿产资源发现作出了重要贡献。据中国地质调查局的统计:“自1999年以来运用本团队所发展的地球化学方法及其所圈定的靶区,发现大型以上金矿16处、银矿3处、铜矿21处、铅锌矿7处、锡矿7处,总价值达上万亿元。这些矿产资源的发现和探明,大大提高了国家的资源保障能力,维护了中国矿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发现地球化学样品中大量存在<5μm的超微细金(亚微米—纳米金),研究证实超微细金具有极强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活动性,可以在水系中长距离迁移,形成大规模区域地球化学异常,对金矿勘查作出了贡献。

      开创了覆盖区找矿的深穿透地球化学研究领域,发现纳米金铜晶体,研究证实纳米金属微粒具有极强的穿透能力和快速迁移能力,为元素从内生矿床向地表的垂向迁移提供了直接微观证据。

      作为全球地球化学基准委员会主席,领导并实施了迄今为止国际地球化学界最大规模的国际合作研究计划——全球地球化学基准计划,共有69个国家,169位科学家参加。建立了覆盖面积近3200万平方千米、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22%的全球地球化学基准网,为全球资源评价和环境监测提供了定量参照标尺。提供了过去地球化学填图所没有包含的化学元素,如三稀元素、铂族元素、铀等远景区50余处;系统测定了不同地质时代岩石和土壤中的全碳、有机碳和二氧化碳含量,为自然界碳循环和全球变化提供了基础数据。

      以地球化学勘查与地球化学填图团队为基础,建立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尺度地球化学国际研究中心、国土资源部地球化学探测技术重点实验室。团队所发展的金矿勘查地球化学、深穿透地球化学、盆地铀矿地球化学理论和方法技术,为中国矿产勘查作出了突出贡献,在湖北、甘肃、贵州、陕西、新疆、四川等省区的金矿勘查和铀矿勘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主持国家“863”计划、“973”计划、地质调查和行业基金及国际合作项目1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土资源部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地质调查成果二等奖1项。发表论文100余篇,SCI论文30余篇,论著3部,发明专利1项。先后获“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土资源部科技领军人才等荣誉。



    激活地质调查事业智力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