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7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21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相关搜索

检索范围:

    2018年7月3日,地调局地质力学所“天水地区典型地震滑坡调查”项目组针对该区汛期地质灾害高发的特点,积极与当地国土资源局和学校进行对接,在甘谷县模范中学开展了地质灾害科普讲座。

    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地处西秦岭山地和陇中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主要位于祁连褶皱构造带上,构造格局复杂,是典型的地质灾害易发高发区。项目组工作人员结合近年来在该地区的地质灾害调查经验和心得体会,以多媒体动画的形式,通过具体的案例和相关视频,向老师和同学们进行了地质灾害科普讲座和安全教育活动。讲解泥石流和滑坡的基本概念和特征,重点介绍了地质灾害野外识别、突发前兆和应急技巧等科普知识,针对汛期地质灾害防范要点与师生进行了交流、互动。

    本次科普讲座和安全教育活动受到了甘谷县国土资源局的高度重视和全校师生的热烈欢迎。此次活动传播了地质灾害的识别方法和防范措施的知识,对汛期地质灾害防范具有指导意义。全校师生100余人参加讲座。

    质力学所在汛期期间前往甘肃省天水市开展地质灾害科普讲座...

    根据“中国地质调查局关于加强地质调查项目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2017年7月21日~23日,地调局地质力学研究所野外质量、安全联合检查及野外慰问工作组,在甘肃天水地区对“甘肃天水等城镇和成兰交通廊道工程地质调查”项目及其所属子项目“天水地区地震地质灾害调查与危险性区划”和“天水地区典型地震滑坡调查”进行了野外质量和安全检查。检查专家组由工程首席、天水市国土局和地质力学研究所等相关专家组成。

    检查专家组听取了二级项目、子项目和相关委托业务2017年度调查进展和取得的初步成果,查看了野外记录本、调查表格、工程地质钻探编录等相关原始实物资料,以及钻探工程施工质量、安全生产管理等情况,重点对二级项目及其子项目的野外工作和取得成果进行了质询和研讨,认为该项目在完成面积性调查的同时,在地质灾害孕育规律、地震滑坡成因机理、地震滑坡危险性及风险评估技术研究和支撑服务地方减灾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在野外工作抽检阶段,专家组成员重点检查了秦安县西川镇雒堡村地震滑坡、泰山庙崩塌群、甘谷县大砂沟泥石流等典型地质灾害的工作部署,针对地震滑坡成因机理、地震滑坡反演、潜在地震滑坡危险性及风险预测等问题开展了热烈讨论,从地质灾害调查服务城镇规划与重大工程的角度对项目组提出了良好的建议,为下一步项目成果凝练和综合集成提供了参考。

    通过项目组汇报、资料审查、专家质询和野外抽检等环节,检查专家组一致评定“甘肃天水等城镇和成兰交通廊道工程地质调查”二级项目及子项目2017年度野外质量安全检查为优秀级,并勉励项目组继续努力扎实推进地质调查、成果转化及支撑服务工作,建议项目组尽快对野外调查成果进行总结,对重要的发现和防灾减灾建议以专报的形式上报地调局。

     

    2017年度质量安全检查汇报和研讨

     

    秦安县雒堡村大滑坡现场汇报

     

    检查专家组与项目组成员在秦安县1:5万工程地质填图野外现场

    地质力学所对甘肃天水等城镇和成兰交通廊道工程地质...

    为贯彻落实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关于汛期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的相关文件指示精神,在雨季到来之前,“渭河中上游城镇灾害地质调查”项目组成员一行在天水市开展滑坡监测工作及地质灾害知识科学普及活动。

    2021年6月7日-15日,“渭河中上游城镇灾害地质调查”项目组联合清华大学、上海华测等单位针对天水市麦积区地质灾害点开展监测预警仪器选点、布设及安装等工作。在滑坡上布设基于声发射原理的新型滑坡深部位移监测仪器,安装GNSS、雨量计、裂缝计等普适性监测设备。

     
     

     

    2021年6月16日,项目组成员针对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积极与当地中小学对接,在天水市秦州区公园小学分别以“滑坡灾害认识及避险”及“科学认识和防范泥石流”为主题开展了地质灾害知识科学普及讲座。介绍泥石流和滑坡的基本概念和特征,讲解地质灾害野外识别、突发前兆和应急技巧等科普知识,针对汛期地质灾害防范要点与师生进行了交流、互动。科普活动得到了该校师生的一致好评。

    地质力学所渭河项目组在天水市开展滑坡监测及地质灾害科普...

    2020年6月22-25日,全国第30个土地日期间,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分别赴甘肃天水市、陕西汉中市勉县、新疆奎屯市、库尔勒市四地,以“节约集约用地,严守耕地红线”为主题开展全国第30个地球日科普宣传活动。 

    活动联合各地政府,在做好防疫措施,不扎堆聚集的前提下,以发放宣传手册、宣传画,音频播放法律法规,现场讲解等方式,普及农村宅基地小知识、城乡规划知识、土地政策相关法律法规、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地质灾害预防以及临灾避险、土地荒漠化防治、水资源合理开发利、耕地区土壤重金属污染和治理等多方面内容,向民众宣传了保护耕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生态文明理念。同时,联合地方政府开展了汛期地质灾害应急排查和应急演练,取得良好效果,支撑地方地质灾害防灾减灾体系的建设。

    本次宣传活动深入乡村,受到当地民众的欢迎和好评,有利于促进当地乡村经济安全发和健康发展,对于社会公众,尤其是青少年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和建立正确的水土资源保护观念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切实提高了公众关注土地资源、节约集约用地、严格保护耕地、建设生态文明的意识。

    622日甘肃天水活动现场

    624日陕西汉中勉县活动现场 

      

    625日新疆库尔勒活动现场 

      

    625日新疆奎屯市活动现场

    西安地调中心联合多地政府开展土地日宣传活动

    近日,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组织,地调局地质力学所承担的“西秦岭北缘断裂带天水段地震地质灾害调查评价”项目成果通过评审验收,获评优秀。该项目在活动断裂的地质灾害效应、历史地震滑坡识别、地震滑坡形成机理和成灾模式等方面取得了创新性成果,有力地支撑了中国地质调查局下一阶段的地调项目和科技创新,为我国黄土地区历史滑坡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项目组在深入研究历史地震滑坡特征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历史地震黄土滑坡的识别标志,认为天水地区历史地震滑坡具有规模大,形态多变,斜坡坡度缓,滑坡体切割深度大等特点。地震滑坡多位于黄土梁近梁顶处,滑距远,属高位远程滑坡。地震滑坡的平面形态多变、高位、滑距远,且具优势滑动方向等是确定天水地区历史地震滑坡的可靠标志。

    同时,项目组还通过典型地震滑坡形成机理的研究,创新性地提出了天水地区历史地震滑坡的成灾模式。认为地震滑坡的形成机制主要与坡体结构、地震作用的强弱有关,天水地区广泛发育的黄土/泥岩二元结构是坡体变形破坏乃至下滑的前提条件,地震作用导致坡体整体下滑的主要因素,而后期降雨、人类工程活动等是滑坡体现今变形破坏的诱发因素。地震滑坡的成灾模式表现为铲刮滑移式、裂解流滑式、整体下挫式、高位远程滑移式。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该项目在活动断裂与地质灾害的关系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活动断裂的地质灾害效应是项目成果的亮点之一。西秦岭北缘断裂带天水段地震滑坡常成群成带发育,集中分布于田家下-白草洼地震滑坡发育带、红旗山-水眼寨地震滑坡发育带、崔山村-柿园地地震滑坡发育带三个带。其发育分布受西秦岭北缘断裂及分支断裂活动的控制影响。地震黄土滑坡多发育在断裂带及影响带范围内,存在距离效应和上下盘效应。受区域构造和天水历史地震影响,天水麦积区地震黄土滑坡的主滑方向具有明显的优势方位,多集中在南北向和北西向、南东向,滑坡多发育于地震波传播方向的背面斜坡上,具“背面坡效应”。

    此外,项目组在开展期间,与甘肃环境监测院和天水市国土局等部门,一起对天水地区地震地质灾害进行了考察、汇报和交流,了解当地防灾减灾的需求,向当地国土部门提供了《天水市北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和防治对策》报告,为当地政府和国土部门防灾减灾及国土空间规划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撑。

    参加成果评审的专家有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地质灾害专家殷跃平研究员和张永双研究员,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学会主任委员长安大学彭建兵教授,中国地调局水环中心李铁锋教授级高工,地质力学研究所马寅生研究员、吴树仁研究员和谭成轩研究员。

     

    西秦岭北缘断裂带天水段地震黄土滑坡分布图 

     

    天水地区地震黄土滑坡成灾模式 

    西秦岭北缘断裂带天水段地震地质灾害调查评价项目取...
      6月10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学龙带队的调研组抵达甘肃省天水市,考察了麦积区北坡红旗山-孙家坪滑坡群、杨家湾-陈家坪滑坡群、1718年通渭7.5级地震诱发的甘谷县磐安镇巨型滑坡等,现场听取了项目组在典型地震滑坡、重点城镇地震地质灾害调查以及主要活动断裂调查研究工作情况的汇报,实地查看了甘谷地应力实时监测台站,并与野外一线技术人员进行了广泛交流,探讨了历史地震滑坡和活动断裂带大型滑坡特征及其形成机理,明确了南北活动构造带地质灾害调查的总体思路。

      王学龙指出,南北活动构造带是我国现今构造活动最为强烈的地区,强震频发,活动断裂带和地震诱发地质灾害问题特别突出。活动构造带地质灾害调查应以1:5万地质灾害调查与风险评价为基础,以破解灾害难题为导向,加强南北活动构造带多尺度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与综合研究,加强活动断裂、岩土体结构和工程特征等地质条件调查研究,加强极端降雨、强震等不同情景条件下的重要城镇地质灾害危险性和风险评价研究,深化区域地震地质灾害成灾规律研究,主动服务地方政府减灾防灾,创新发展活动构造体系理论和地震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方法体系,推动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

      王学龙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广泛听取当地国土资源系统在防灾减灾、城镇规划、土地利用等方面对地质工作的需求;二是主动服务,及时提交调查研究成果供地方使用,特别是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要及时反馈给地方政府;三是充分发挥当地地勘单位的优势和积极性。

      甘肃省地矿局、甘肃省地质环境监测院、地调局西安中心、力学所、天水市国土资源局等单位有关负责人参加了调研。








    王学龙调研南北活动构造带北段地震地质灾害调查工作
        2015年3月由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编制的《秦岭及邻区地质图(1∶50万)》正式公开出版发行。《秦岭及邻区地质图(1∶50万)》由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历经6年编制完成,是国家“十一五”科技计划支撑课题“西秦岭成矿地质背景与铅锌、银、铜、金资源评价技术研究”、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西北地区重要成矿带基础地质综合研究”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罗汉寺岩组物质组成研究-对北秦岭古生代俯冲-增生作用的制约”联合资助成果。

      图件地质内容以“西北地区重要成矿带基础地质综合研究”、“西北基础地质调查成果集成与综合研究”项目编制的“1∶100万西北地质图”为基础,参考1∶50万甘肃省地质图、陕西省地质图、山西省地质图、河南省地质图、湖北省地质图及四川省地质图以及2012年陕西地质调查院新编的《陕西省地质图(1∶50万)》资料进行编制,吸收了已完成1∶25万宝鸡市幅、略阳县幅、天水市幅、汉中市幅、镇安县幅、安康市幅、南江市幅、十堰市幅、内乡县幅、若尔盖县幅、合作市幅、岷县幅、临夏市幅、静宁县幅、河南县幅、贵南县幅、久治县幅及秦岭地区部分1∶5万区调图幅资料进行修改、补充,同时建立《秦岭及邻区地质图(1∶50万)》空间数据库。

      本图以大调查以来完成的1∶25万和1∶5万区域地质调查,1∶5万矿产资源调查成果为依托,,以20世纪90年代相关省区完成的1∶50万数字化地质图为背景底图,体现了本区域最新成果。图面具有挂图和桌图用途的双重性,采用“区域地层自然区划”为图例,便于不同学术观点利用,以“地层时空结构表”代替传统的图例,反映了各地层单位基本物质组成、海陆沉积转换、各地层之间沉积界面性质、各地区地层序列结构、主要火山事件、地层时空变化等诸多内涵信息,使读者有更多的四维空间和联想,突出晚古生代-中生代地质体时空展布及其接触关系。同时汇编了1∶100万秦岭及邻区侵入岩分布图和1∶100万秦岭及邻区主要断裂系统图,为不同专业的使用者提供了区域新的基础地质图件。






    《秦岭及邻区地质图(1∶50万)》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