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8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1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5月9日、10日,为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融入到履职尽职、爱岗敬业的全过程和各方面,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将职工春游与党日主题教育结合起来,借组织职工参观北京植物园、北京凤凰岭自然风景区公园之际,开展了主题党日活动。

    在北京植物园“一二.九”运动纪念亭前,职工了解了“一二.九”的历史背景和斗争历程,大家深刻感受到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无数革命先辈流血牺牲、无私奉献,表示一定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瞻仰了梁启超先生墓,缅怀了戊戌变法的各位先贤,通过回顾历史缅怀前辈,大家纷纷表示,要传承爱国主义精神,撸起袖子加油干,争取做出无愧于时代的业绩。在北京凤凰岭自然风景区公园,职工看到山与水完美结合,还有典型的海岸地貌,表示要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和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围绕局中心工作,聚焦需求,全力做好服务支撑工作。

    通过组织职工围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春游活动,干部职工在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开拓了视野,创新了思路,同时放松了身心,提高工作效率。职工表示,这种有料又有趣,以及学习、游乐两不误的活动,收获颇丰,要多多开展,这是地学文献中心创新主题党日活动形式的有效尝试。

     

     

     
     
    地学文献中心创新活动形式开展党日和春游活动

    2018年11月15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坦桑尼亚矿业部和坦桑尼亚地质调查局在坦桑尼亚首都多多玛市召开了《中坦合作坦桑尼亚地球化学调查初步成果图集》移交会议,坦桑尼亚maelezo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对本次初步成果移交进行了宣传报道。天津地质调查中心主要负责人、坦桑尼亚矿业部副部长Hon.Doto Biteko先生和坦桑尼亚地质调查局局长Yokbeth myumbliwa女士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由坦桑尼亚矿业部代理常务秘书Mattias Abisai先生主持。

    会上,天津地质调查中心向坦桑尼亚矿业部移交了《坦桑尼亚低密度地球化学填图》和《中坦合作坦桑尼亚姆贝亚地区1:25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两项地球化学调查工作的初步成果图集。该图集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成果:一是首次在坦桑尼亚全国可工作区开展了低密度(1样/100Km2)调查,获取了坦桑尼亚71种元素的地球化学数据;二是在坦桑尼亚姆贝亚地区开展了1:25万(1样/1Km2)区域地球化学调查示范,获取了该地区39元素地球化学数据;三是初步圈定了金异常17处,铜异常8处,其他异常11处,为坦桑尼亚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还为数家中资企业在坦桑尼亚进行矿业投资提供了技术服务;四是在提高坦桑尼亚基础地球化学调查研究程度的同时,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了技术支撑,其成果在矿业、农业和生态环境部门得到了推广应用。

    坦桑尼亚矿业部副部长Hon.Doto Biteko副部长表示,十分感谢中国政府、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对坦桑尼亚建设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天津地调中心本次移交的初步成果图集将为坦桑尼亚的矿业规划建设、农业规划发展和生态环境监控等方面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希望双方充分利用中坦友好国际合作的平台,进一步深化合作。

    双方还就下一步开展全国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调查规划和城市水资源调查评价等充分交换了意见。

    中国地质调查局始终坚持以需求为导向,支撑服务“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国家的国计民生重大需求。天津地调中心一直与坦桑尼亚矿业部、地质调查局等部门保持着紧密联系。2013至今,天津地调中心与坦桑尼亚地质调查局合作组织实施了地质调查项目3项,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和认识,先后为坦桑尼亚培养地球化学调查研究技术人员23人,并组织了9名坦桑尼亚地质专家前来中国参加相关技术培训。

    天津地调中心的专家组一行和坦桑尼亚地质调查局领导及职工代表四十余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代表合影

    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向坦桑尼亚矿业部移交地球化学图集

    坦桑尼亚矿业部副部长Hon.Doto Biteko先生向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递呈感谢信

     
     
     
    “中坦合作坦桑尼亚地球化学调查初步成果图集”获坦...

    近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先后走进大关县翠华中学和天星镇二中,组织开展“石头会说话”大型地学科普活动。活动聚焦第2个“国际化石日”“珍惜自然资源 呵护美丽国土——讲好我们的地球故事”等主题,通过科普展览、专家讲座、提问互动、赠送岩石标本等方式,向中学生普及地学知识,引导节约集约利用地球资源,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活动中,江新胜研究员、王子正高级工程师等4名地质专家精心准备的《远古的生命大爆发》《谁是杀害中生代霸主的真凶》《你身边的矿石资源》《南红玛瑙的前世今生》等专题讲座,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讲授了生命的起源、演化,第一次生命大爆发、恐龙灭绝事件及大关县矿石化石资源现状,将地球科学知识的种子深深埋进学生们的心里,把学生们带进了地学知识的殿堂。  

    两所中学500多名师生在专家们的带领下,重新认识了大关县的化石及矿产资源,震撼于大关县境内竟然隐藏着如此多的财富和宝藏。在享受了一次科学知识大餐的同时,广大师生也认识到节约集约利用地球资源的迫切性,对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有了更深的认识。本次科普活动受到两校师生的欢迎和好评。翠华中学李校长说:“本次科普讲座走进校园,是对学生的一次心灵启迪,让更多的学生懂得行动起来保护好地球环境,认识到保护好人类的生存资源,就是保护好我们的家园。”  

    本次科普活动得到了大关县人民政府、国土资源局及教育局等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大关电视台及其自媒体对本次活动进行了跟踪报道,社会反响热烈。短短的两天内,成都地调中心共开展了8场讲座,并向学校捐赠了大量岩矿教学标本。成都地调中心地质专家表示,今后将多多举办此类科普活动,让地学科普走进课堂,将地球科学知识种子深深埋进学生们心里,以待科技之花芬芳满园。

    种下科学普及的种子 待科技之花芬芳满园
      2015年4月27日,实物中心与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联合举办校园科普展活动。

        活动现场展出了20件观赏性较强的且具有代表性的矿物、晶体、岩石及古生物化石标本和2孔岩心,同时利用8块展板展示实物中心实物地质资料采集、库藏体系建设、实物地质资料服务利用及全国立典性剖面调查、钻孔数据库建设等业务成果。

         北大师生们对本次展示的晶体及古生物化石标本产生浓厚兴趣,纷纷咨询标本的成分与成因,科普工作人员就相关问题进行详细解答。活动现场还发放了实物中心服务指南、科普基地简介及活动满意度调查表。

         此次实物地质资料科普展,得到了北大师生的认可,同时,师生们希望能够多多展示更具观赏性、珍奇性的实物展品和更具科普化的图文展品。实物中心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推进与高校之间的合作交流,进一步扩大中心科普活动影响力。



      





    实物中心走进北京大学 开展实物地质资料科普宣传活动...

    2021年7月30日,为进一步丰富广大职工及其子女暑期生活、弘扬科学精神,激发青少年学生科学兴趣,在王焰新院士专家工作站学术交流活动周之际,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团委联合中心工会共同举办了一场以“古往今来话洞庭”为主题的暑期科普文化开放日活动,为中心广大青年职工及其子女带来了一场生动的地质文化盛宴。

    武汉地质调查中心高级工程师刘广宁以知识讲座、现场互动问答,同时搭配课间小游戏的方式,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喜闻乐见的形式、优质精美的动画给孩子们讲述了洞庭湖的前世、今生、未来以及其区位优势和重要性,在宣传地质调查成果的同时,普及了孩子们的地球科学知识,提高了防灾避灾意识、增强了珍惜和保护自然资源的责任感。全场近60多个家庭仔细聆听、踊跃答问,各种科学问题充满在课堂中,体现了学习地学知识的快乐。最后,刘老师寄语孩子们要继续努力学习,将来为环境保护做出应有的贡献。

    科普课堂结束后大家还一同参观了龙化石博物馆。博物馆邓爱云讲解员生动有趣的介绍让孩子们兴致盎然、热情高涨、时而发问、时而思考,表现出对古生物化石的极大兴趣、对大自然多彩和神奇的感叹,提升了对鱼龙等史前生物演变历史的认知。

    本次活动得到了家长及孩子们的高度肯定,认为暑期科普文化开日活动是孩子们自主学习、自我提高、丰富课外知识的有效平台,并希望今后能多多举办类似活动,促进科普活动常态化,发挥地质工作在公益性、科普性上的天然优势,带领孩子们走进科学的殿堂,探索地球的奥秘。

    武汉地调中心暑期科普文化开放日活动成功举办

    之前有一部儿童舞台剧很火,在大麦网售票上座率高达90%,被认为是既有科学趣味、又带有心灵治愈的作品。这就是全国首部可燃冰题材的科普儿童舞台剧《冰火传奇》。

    《冰火传奇》自2018年12月21日在广东顺德演艺中心大剧院首演以来,已经巡演了13场,包括进入门槛极高的北京市场,都稳稳地经受住了市场的检验、赢得了对国际高品质演出司空见惯的观众们的口碑与票房。《冰火传奇》作为可燃冰系列科普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于2020年荣获中国地质学会首届优秀科普作品奖。

    就在观众们纷纷为剧目亮出高分的时候,根据可燃冰“燃燃”的故事创作的儿童科普漫画图书《冰火奇缘》于2020年年底正式出版。

     

    主题独特,有料有趣

    “一块冰,偏偏还能点着火”,可燃冰作为前沿科学题材确实独一无二。尽管目前有许多以“可燃冰”为主题的科普文章,但从孩子的视角来看,科学知识的深奥与专有名词的难以理解,两者之间需要架起一座桥梁。以海底寻亲为主要线索,全国首部可燃冰题材漫画图书《冰火奇缘》关于“燃燃”冲出深海的故事脑洞大开、有料有趣。

    每个人的一生,都经历很多迷茫、困顿和寻找。生活在南海1200米以下神秘的“冰火王国”里的一个普通的小男孩“燃燃”,寻找的是丢失的亲情和自我存在的意义。寻找路上,燃燃增长了知识、收获了友情,通过深海机器人“海马”号的帮助找到了父母,还找寻到了生命的价值。

    有关“可燃冰”的科普知识点在书中无缝融合,可燃冰的特点、原理和用途,在海底的环境等等通过故事交代得很清晰。人物角色之间的对话幽默有趣。可谓干货满满,笑点多多,有料又有趣。

    心灵感召,治愈亲情

    故事里的科学家冰博士一家和可燃冰“燃燃”各自经历了一段心灵旅程之后,终于和疏离的亲情重新融合到一起。

    冰博士距离上一次回家,已经三个多月了。当他终于有时间回到家时,父女之间的生疏感还没来得及消除,就接到电话要再次出海。父女的相聚开始进入倒计时,女儿含泪朗读的作文在父亲转身离去的那一刻戛然而止。泪在风中飞舞,终有一天,女儿理解了父亲的选择,重新回归的亲情触及到人内心深处最柔软的角落。

    同样讲述亲情。可燃冰“燃燃”为了找到爸爸妈妈,不惧到任何陌生的地方,不惧面对任何困难。最后在误打误撞中通过“灰鼻子”——深潜机器人“海马”号了解到了父母的下落。原来,他们都在冰博士的实验室里。通过爸爸的讲述,才知道自己小小身躯竟蕴藏大大能量:冒出的泡泡能燃烧成火焰,1立方米可以释放164立方米的天然气…….他意识到自己并不是一无是处,这时他的选择是上岸与父母团聚,共同在新的天地大展拳脚。

    科普漫画读物,塑造了可燃冰、海马号等科技形象,同时又通过主人公的选择,展现了人类对爱、责任和使命的答案。奉献和回报社会,使得每一个平凡的个体变得光辉与璀璨。

    “燃燃”如此,可燃冰如此,地质学家们同样如此。

    跨界打造,阵容强大

    《冰火奇缘——冲出深海》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广东广播电视台联合出品,安徽科技出版社出版。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广东广播电视台发挥科研机构和媒体所长,为推广可燃冰新矿种不遗余力。《冰火奇缘 ——冲出深海》的诞生,源于广东省青年文化英才、广东广播电视台记者唐琳于2017年所采写的新闻报道《我国南海可燃冰试采圆满结束,创多项世界纪录》。在此基础上,从新闻报道延伸转化为科普漫画读物。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水合物中心总工程师梁金强带领科学家顾问团队为科普内容做技术把关并作序,“海马”号项目负责人陶军教授级高工为该书做推荐。该书科学传播准确客观、通俗易懂、生动形象,非常适合家长和小朋友一起阅读。

    翻开书本,一起和孩子开启探索可燃冰试采之旅吧!

    首部可燃冰科普漫画书来了!《冰火奇缘:冲出深海》

    2020年9月19日,以“决胜全面小康、践行科技为民”为主题的全国科普日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同步启动。9月26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与青岛市科学技术协会、青岛市教育局、青岛水族馆联合举办了一场“走进可燃冰实验室”大型实景科普直播活动,活动通过青岛海洋科普联盟科普直播室、中国矿业报社Bilibili平台“矿世奇谈”直播间面向全网直播。

     

    活动当天,以自然资源部天然气水合物重点实验室主任、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矿产资源评价与探测技术功能实验室主任、自然资源部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吴能友研究员为首的科研团队14名科研人员,带领观众走入9个天然气水合物子实验室,介绍前沿科学知识,带大家领略了科技的魅力。

     

    在两位主持人的引领下,观众们从“海洋地学之光”雕塑开始开启了认识可燃冰之旅。吴能友研究员首先介绍了自然资源部天然气水合物重点实验室的定位、研究方向,以及“多学科结合、多尺度融合、直接面向应用”的特色,目前实验室已经发展成为国际上重要的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开发研究核心基地之一。吴能友研究员向观众们预告了科技人员将通过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揭秘可燃冰、展示来自我国海域真实的可燃冰样品、进行可燃冰点燃实验等参观内容,让观众对接下来的旅程充满期待。

    观众们跟随镜头最先进入的是水合物XRD(X射线粉晶衍射)和CT实验室,孟庆国老师首先通过形象的图片介绍了可燃冰微观晶体5种主要的笼形结构,这5种笼子按照一定的组合方式就形成了可燃冰I型、II型和H型三种典型的晶体结构类型。孟老师用科学小装置展示了光的衍射现象,每种晶体在X射线的照射下,都有形成专属于自己的衍射谱图,就像每个人的指纹一样。科学家就是用XRD仪器作为眼睛,去“观察”可燃冰的微观世界。接下来,李承峰老师用一张人手部的X射线透射光片介绍了医用CT探测人体内部构造的功能,实验室的X-CT也是一样的原理,它利用不同密度物质对X射线吸收能力的差异来探测可燃冰物质内部信息。李老师向观众展示了可燃冰在有孔虫腔体中、沉积物空隙中以及裂缝中分布的CT影像。

     

     

    纯有孔虫壳体介质中甲烷水合物生成前(a)和生成后(b)的微观分布图

     

    甲烷水合物在南海沉积物中生长过程微观分布的CT图像

    在NMR核磁共振实验室,孟庆国老师同样从医用核磁共振检测入手,介绍实验室利用核磁共振成像原理观察可燃冰分解过程。在声学和电学实验室,陈杰老师敲击岩心激发声波展示接收的波信号,赵金环博士用不同浓度的盐水点亮灯泡,这些简单而有趣的小实验帮助观众理解科学家应用超声波和电学成像法探测水合物的技术手段。

    做完声学与电学小实验,最激动人心的时刻来了!李彦龙和孟庆国老师在低温实验室隆重地向大家展示了科学家们千辛万苦从海底采集的可燃冰样品,让大家见到了这位沉睡在海底的“神秘朋友”。除了展示自然条件形成的可燃冰样品,他们还介绍了实验室人工制备和保存可燃冰的方法,并在现场点燃了实验室特地为本次直播活动合成的可燃冰,熊熊火焰在“冰”上“跳舞”的奇观,让人叹为观止!李彦龙老师还用量筒中的沉积物做了水的渗流实验,生动直观地让观众认识到砂质沉积物和泥质沉积物不同的渗透能力,从而理解了在两种储层中开采可燃冰的难易程度。

    点火实验结束之后,主持人带大家来到激光拉曼实验室,郝锡荦博士从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讲起,介绍空气中的氧气和氮气分子的瑞利散射现象,以及光的另一种特殊的散射现象-拉曼效应,正如每个人的指纹是不同的,不同的物质都有属于自己特征的拉曼光谱。正是利用这个原理,科学家用激光照射水合物样品,就可以鉴定水合物的类型。郝博士展示了南海和祁连山水合物样品的拉曼光谱,观众们也可以轻松地鉴别出二者的不同。

     

     

    在低温扫描电子显微镜实验室,孙建业博士向大家展示了低温扫描电镜在水合物实验测试中的应用。同学们熟悉的光学显微镜一般最高能将样品表面放大到几百倍,而扫描电镜则可以放大到几千至上万倍,让科学家细致观察物质的微观表面形貌。我们虽然用肉眼看不到南海岩心样品中的水合物,而在低温扫描电镜下,可燃冰就清晰地呈现在我们眼前了。

    低温扫描电镜下南海水合物微观形貌特征(分散型) 

    在黑暗的深海底部,没有阳光,却繁衍着大量的微生物,孕育着另一片生命的绿洲。在微生物实验室,李晶博士讲解了她培养和研究与甲烷关系密切的微生物-产甲烷菌和嗜甲烷菌的工作,原来研究这些细菌不仅可以深化我们对水合物成藏机理的认识,对它们进行DNA解码还可以为海底生态系统研究提供信息。

    参观到这里,可燃冰的微观探测体验就告一段落了。主持人带领观众来到了冷泉研究室,徐翠玲博士介绍了海底冷泉的概念,冷泉探测标志,如声学剖面上的气泡羽状流、特征生物群落等,向观众展示了海底机器人抓取到的冷泉碳酸盐岩实物样品,冷泉周围生长的巨蛤、贻贝、管状蠕虫、盲虾、毛瓷蟹等生物,主持人代表观众和徐博士探讨了巨蛤能不能吃、为什么海底白色的生物居多等有趣的话题。

    毛瓷蟹和贻贝

    巨蛤

    最后,观众随着镜头来到了地震数据处理中心,徐华宁主任用一段“海洋地质九号”实施地震测量的动画给观众介绍了如何利用地球物理方法快速寻找海底可燃冰藏,他展示了经过处理的赋存可燃冰地层的地震剖面,漂亮的剖面展示了科技人员高超的处理水平,赢得了网上同行的称赞。徐主任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了水合物储层的反射特征,他热情地鼓励观众认真听讲,成为一名水合物地震勘探小专家。

    含水合物储层的BSR剖面

    帅气的陈强博士是从事水合物试开采技术研究的专家,他用动画的形式向大家介绍了水合物开采方面存在的技术难题和破解方法,他自信的话语让我们对未来可燃冰的开发应用充满了信心。

    水平多分支井试采工艺示意图

    本次的“云上参观可燃冰实验室”让观众们行程满满,收获多多,大家走进各种各样的实验室,见识了各种各样先进的仪器设备,跟随科学家为可燃冰做了一个全面透彻的体检,了解了可燃冰是什么物质,可燃冰的结构、性质和形成条件,到哪里寻找可燃冰,用什么样的手段寻找以及怎样安全高效地开采可燃冰等科学知识。活动展示了我国海洋地质调查研究的创新性成果,展现了科学家风采,引发了网友对海洋科学、可燃冰的兴趣,让广大科技爱好者更加了解可燃冰这种新能源,唤起了大家关心海洋,保护海洋的责任感和意识,激发了大家参与探索海洋、建设海洋强国的决心。

    本次活动中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首次在移动端开展移动场景大型科普直播,活动得到了青岛水族馆的大力支持,共吸引5万多观众在线收看,体现了青岛海洋科普联盟的组织力量,为联盟成员合作开拓海洋综合研学实践领域提供了优秀案例。

    青岛海洋所成功举办“走进可燃冰实验室”大型实景科...

    2020年4月25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精心组织了以“认识海岸带”为主题的科普直播,邀请了全国人大代表、自然资源首席科学传播专家、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副总工程师印萍研究员主讲《保护海岸带共同守护魅力家园》的科普讲座。活动通过微吼“矿业界”和快手“小黑马科学”双平台向全网直播,特邀北京市、河北省兴隆市、云南省昭通市、贵州省六盘水市、江西省赣县以及青岛市的中、小学生在线观看,活动吸引了大量观众,总收看量达15.4.万人次,获得了广泛好评。

    在直播间,印萍研究员首先从海岸带的科学定义讲起,介绍了海岸带作为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最为活跃的区域,赋存着丰富渔业、矿产、药物、清洁能源等资源,用大量的图片、影像和动画展示了海岸带的迷人魅力,千姿百态的海蚀地貌,色彩斑斓的沙滩和泥滩上生长着的神秘生物,珊瑚礁、红树林和海草床等多样化的生态系统。这一切都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印萍研究员从海洋地质学的视角进行了讲解,白色沙滩主要成分是珊瑚礁碎屑,而黑色沙滩来自于海水日复一日对玄武岩的打磨和冲刷,“画家蟹老板”和“滑泥高手滩涂鱼”在潮涨潮落的岸滩环境中生存,进化出了很强的耐受力;红树林为了在风浪中保持稳定,将庞大的根系扎入泥滩,形成一道绿色长城抵御着风浪袭击,宛如海岸卫士。

    在带领同学们认识了海岸带的资源特点后,印萍研究员重点介绍了海岸带的生态环境特征。作为资源宝库的海岸带是环境最脆弱的地区之一,除了地震、台风、海啸、海岸侵蚀、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频发,也面临着人类活动带来的深刻影响。海岸带的工程开发活动会破坏泥沙平衡,围填海改变着海岸的自然状态。人类活动加剧了滨海湿地的退化,海水酸化、海洋污染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威胁着沿海地区人类生活和生态安全,海洋环境保护刻不容缓。

    报告的最后,印萍研究员介绍了海岸带地区在人类活动和全球变化的影响下,面临的科学挑战,以及科学家在海岸带环境保护、生态修复和灾害防治方面做出的努力,她号召青少年和全社会关注海岸带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关爱海洋,珍爱地球,共同保护人类的魅力家园。

    报告结束之后,印萍研究员与线上的观众互动。青岛市市南区的小同学们通过现场连麦的形式踊跃提问,“南极和北极地区有海岸带吗?”“天气变暖后,北极熊和企鹅还能找到吃的吗?”“海洋中的浒苔是怎么形成的?”“海洋里的垃圾怎样才能大规模地被消除掉”“全球变暖与人类的关系多一点还是与牛放屁的关系多一点?”。这些问题体现了同学们对海洋环境的关心和对保护环境的积极思考,印萍研究员一一做出解答。她希望同学们好好学习,多多了解海洋科学知识,同时也行动起来,做海洋环保小卫士,从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做起,为海洋环保做出贡献。

    本次活动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科技外事部、自然资源科普办公室和青岛市市南区教育和体育局主办。青岛海洋所、地质出版社、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承办。活动得到了中国矿业报社、中国地质博物馆等单位的大力支持。

    此次活动是青岛海洋所在第51个世界地球日期间,继成功举办“太平洋上的科学漂流”和“解密可燃冰”的两场研学课程线上直播活动后,组织的第三场科普直播。因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需要,利用信息化手段和网络融媒体平台资源开展线上授课,更广泛地传播了海洋地质科学知识,激发了学生对海洋地质科学的兴趣,提升了学生的海洋资源和环境意识。

     

     

     

    “保护海岸带共同守护魅力家园”网络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