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23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7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吉林大车背沟等8幅矿产地质调查》项目为2020年度新开项目,为了解工区基础地质概况,建立统一的野外工作标准和认识,项目组克服人员少、天气冷等困难,于2020年4月14日至4月19日,对工区进行了实地踏勘。在新立村一带,发现了变质砂岩、斜长角闪岩、二云母片岩等,并具有“构造混杂”的特征,推测其与古亚洲洋闭合有关。 

     
     
    郑大贺在野外测量产状

    近日,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代表团赴泰国开展岩溶地质领域国际合作。此次工作围绕广西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广西—东盟岩溶景观资源可持续利用”执行,野外监测站点建设并纳入全球站网,以及国际标准化等岩溶领域后续合作展开。

    基于双方团队前期选点工作的开展,初步掌握了泰国沙墩地区岩溶地质概况。此次出访主要的野外工作包括岩溶地质环境监测站建设,土壤、水样品采集及岩溶地貌发育演化对比研究等。其中,水文水化学监测站选择在泰国沙墩府La-ngu河建设,按照已有关键带监测技术标准放置多参数水质检测仪,实现对于水温、pH、电导率等13项水文水化学特征长期在线监测,并链接至岩溶所数据汇聚平台,钥匙交由泰方保管并进行运行维护。根据沙墩地区不同地层年代、岩性及土地利用方式采集土样31份,经初步晾晒,对颜色、硬度及颗粒大小进行分类描述,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在Stegoden洞穴入口建设土壤监测站点。在流域不同地区共采集水样33份,包括13个地表河及20个地下水样。在沙墩世界地质公园地貌调查中,通过将不同流域区段岩溶发育特征与西南乐业—凤山世界地质公园进行对比发现,该地区海拔高度较低,未发育形成大规模天坑,但孤峰及海蚀岩溶较我国西南岩溶区发育较强烈。

    野外工作结束后,双方围绕前期成果及下一步合作计划进行座谈交流。在过去九年里,双方在岩溶地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领域及沙敦世界地质公园联合野外调查中取得了显著进展。

    会上,两国专家围绕沙敦世界地质公园及Ching Dao地区岩溶调查与监测、ISO/TC 319岩溶国际标准化工作、岩溶水文、重金属污染、岩溶碳汇机制与计量方法以及泰国“洞穴—保护—社区”可持续管理模式等主题作技术报告,深入交流最新成果,并梳理下一步合作方向。

    野外调查采样

    经充分讨论,双方就四项重点工作达成一致:一是协同完成广西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结题工作,并持续开展沙墩世界地质公园岩溶研究,积极谋划下一轮项目联合申报。二是推进岩溶地学合作协议签署。三是泰方将以积极成员身份加入国际标准化组织岩溶技术委员会,牵头热带岩溶国际标准制定,弥补该领域空白。四是双方将开发高分辨率监测工具,建立低成本碳汇观测体系,推动在泰国推广应用。

    岩溶所推进落实中泰岩溶地质领域国际合作

    5月9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力学研究所团支部组织青年职工进行了野外基础地质知识培训。本次培训旨在提高青年职工的基础地质知识与技能,增进对岩石、地层和构造等基础地质知识的感性认识。

    此次培训交流邀请了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杰出地质人才、地质力学研究所基础地质研究室主任、中国地质调查局“特殊地区地质填图工程”首席专家胡健民研究员做指导。胡健民研究员对考察区地质概况进行了简要介绍,详细剖析了考察区地层剖面和典型地质想象,对地层构造特征、野外观测、描述和研究方法手段等进行了讲解。

    来自科研、职能、支撑服务部门的近30余名青年职工参加了此次活动,大家结合自身所学以及工作经验进行了业务交流,增加了青年职工的凝聚力和活力。

     

    地质力学所开展青年职工业务培训交流活动

    2018年10月16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组织相关专家在新疆福海县钻井现场对新福地1井进行开工验收。 

    新福地1井钻探工程是油气调查中心准噶尔盆地及周缘油气基础地质调查二级项目2018年度部署的一口大口径地质调查井,由四川省煤田地质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负责现场施工。该井位于准噶尔盆地乌伦古坳陷红岩断阶带,设计井深2100米。钻探目的一是落实石炭系地层发育特征及烃源岩评价参数,二是落实乌伦古坳陷石炭系火山岩含油气性,为下步油气勘探潜力评价和工作部署提供依据。

    准噶尔项目组对工区地质概况和钻井地质任务进行了简要介绍,随后验收组听取了钻井施工方汇报,根据钻探工程设计方案及《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钻井工程开工验收制度》,同时对照新福地1井钻探工程施工合同要求,现场查阅了工程相关材料,并对现场各个部位进行了逐项检查。通过现场检查、反馈,验收组认为现场设备和材料准备能够满足钻探要求,同意通过开工验收。

    验收会上,专家组强调新福地1井钻探工程时间紧、任务重、气候条件恶劣,现场人员一定要注意施工安全,严格遵守钻井施工安全管理制度,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尽快完成钻探任务。现场的地质人员要密切跟踪研究、及时预判,对油气显示层、烃源岩层、关键地层界面及重要岩性段开展取心,并及时送样分析。

    施工方承诺将认真落实验收组的意见和要求,保质保量按期完成钻探任务。

     

     

     
     
    准噶尔盆地乌伦古坳陷新福地1井钻探工程通过开工验收...

    2017年6月26日上午10时,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海洋六号”船从广州东江口海洋地质专用码头起航,远赴太平洋,执行中国地质调查局2017年深海地质航次和中国大洋41B航次科学考察任务。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金发出席欢送仪式,并向参加深海地质航次科考队授旗。

    中国大洋协会办公室党委书记胡学东向参加大洋41B航次科考队授旗,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局长叶建良出席仪式并讲话,总工程师杨胜雄、纪委书记赵洪伟分别向“走向深海大洋”新闻宣传团队、青年突击队授旗。首席科学家杨永代表全体科考队员表决心。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党委书记、副局长温宁主持仪式。

    10点20分,李金发发布启航令,“海洋六号”缓缓驶离码头,开启中国地质调查局2017年深海地质航次和中国大洋41B航次科学考察。这是一项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科学活动,对加强我国的国际地位,维护我国在国际海底权益和南极事务作用,参与国际海底资源开发,增强我国资源的战略储备,推进我国深海高新技术的发展,以及人类和平利用海洋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叶建良指出,“海洋六号”船本次跨年度调查航次任务繁重,整个航次历时240天,将使用“海马”号深海机器人等地质地球物理综合调查手段,对勘探合同区富钴结壳资源,以及深海资源和底质类型等进行调查。本航次亦将首次为来自加纳、墨西哥等国家的青年科学家提供国际培训,履行大国责任,为共同促进世界深海大洋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今年,“海洋六号”将执行两个航次的任务,分别是中国地质调查局深海地质航次和中国大洋第41B航次科考。预计总航程约22000公里,时间为240天。计划2018年2月返回广州。

    2017年深海地质航次由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具体实施,共有三个航段。本航次将在前期工作基础上,在西太平洋国际海域开展深海地质,为进一步了解西太平洋区域地质概况以及全球气候环境变化提供基础资料。航次将开展为期120天的海上调查工作。

    中国大洋第41B航次由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组织,由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实施、“海洋六号”船承担调查任务,分为三个航段,在西太平洋海域,开展资源、环境、生物等调查。航次主要任务有四项: 一是继续履行中国大洋协会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署的《勘探合同》国际义务, 开展合同区资源勘探与环境评价;二是在太平洋国际海域开展海洋新资源探查,维护国家的海洋权益;三是完成为发展中国家学员进行海上调查培训任务,履行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订的勘探合同义务;四是开展相关科学研究。航次时间约120天。据悉,这是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与国际海底管理局2014年签订国际海底富钴结壳矿区勘探合同后,第四次按要求履行合同义务。

    执行此次远洋科考工作的“海洋六号”将利用先进的调查设备,开展“海马”号(ROV)调查、多波束测量、浅地层剖面测量、柱状取样(重力取样或活塞取样)、浅钻取样、箱式取样、多管取样、海底摄像、温盐深测量、锚系观测、生物分层拖网、重力测量等调查。

    航次实行临时党委领导下的首席科学家负责制。本航次,将有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第一海洋研究所、第三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信息中心、中国五矿长沙矿山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长沙矿冶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声学所东海站、中山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等14个单位参加。整个航次的参航人员约218人,将是“海洋六号”执行大洋科考人员最多和参航单位最多的一次。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直属于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主要从事国家基础性、综合性、战略性和公益性的海洋地质调查研究工作。自1986年以来,先后组织实施完成了16个航次的中国大洋科学考察活动和4个航次的深海地质航次,并分别于1990-1991年和2016-2017年间两次开展南极南大洋科学考察航次任务。

    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大洋协会办公室等有关部门负责人,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领导班子、副处级以上干部及科考队员家属参加了欢送仪式。

    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科技日报、中国国土资源报、中国矿业报、南方日报等新闻媒体记者到现场进行了采访并报道。“走向深海大洋”新闻宣传活动同时启动。

    李金发副局长向参加深海地质航次科考队授旗

    李金发副局长握手送别科考队员

    科考队出发

     

    “海洋六号”执行2017年深海地质航次和中国大洋41B航...

    近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组织100多名青年科技人员进行了野外基础地质技能培训。本次培训旨在提高青年科技人员的基础地质技能,增进对桂林周边岩石、地层和构造等基础地质知识的感性认识,以更好的解决地质调查中遇到的地质问题,服务地质调查工作。

    培训邀请了广西区域地质调查研究院李江总工做指导。李总工对调查区地质概况进行了简要介绍,详细剖析了桂林周边寒武系-奥陶系沉积地层剖面和典型地质现象,对断裂构造的特征、野外观测、描述和研究方法手段等进行了讲解。参训人员冒着低温严寒认真听、仔细记,还就所见岩石、地层、古生物等地质现象与工作中遇到的地质问题做了深入沟通交流。

    野外培训结束后,全体参训人员前往桂林理工大学广西隐伏金属矿产勘查重点实验室和地质博物馆参观学习。参训人员结合自身所学知识及工作经验,有针对性地参观了实验室和博物馆的各个展厅。

    参加培训的青年科技人员纷纷表示此次培训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丰富了基础地质知识,为建设能力突出、技术过硬的地质调查队伍夯实了基础,对进一步提高项目工作质量和成果水平具有现实意义。

     

     

    岩溶所开展青年科技人员业务培训

    近日,应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铀矿项目组邀请,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研究所柳永清、刘燕学研究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吴立群副教授等到鄂尔多斯盆地开展砂岩型铀矿关键地质问题野外联合调查研讨。鄂尔多斯盆地主要项目组人员以及协作单位有关技术成员共同参与了此次联合野外考察。  

    本次野外考察研讨,主要是针对鄂尔多斯南部含铀岩系沉积环境、沉积相、油气对铀的成矿作用等关键地质问题开展的。野外考察期间,项目组首先对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基本地质概况、项目进展等进行了详细汇报,并重点就工作区主要地层特征、地层划分方案、油气作用认识等进行交流。随后,野外考察组成员较系统地考察了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地区白垩系泾川组、罗汉洞组、洛河组及侏罗系直罗组、安定组等地层的野外露头、地层剖面和钻孔岩心,柳永清研究员结合地层露头从沉积学方面详细地介绍了各地层岩性特征及盆地演化过程。

    通过本次野外考察研讨,项目组成员对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各地层特征及油气对砂岩型铀矿成矿作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有利于推动该地区的砂岩型铀矿调查和深部铀成矿作用研究。同时,通过多领域专家现场指导研讨,青年地质科技人员的野外观察能力和地区认识得到了有效提高。

    项目组开展野外剖面观测 

    结合钻孔岩心讨论沉积相特征与成矿作用 

    柳永清研究员介绍鄂尔多斯盆地中新生代沉积演化与地层特征 

    天津地调中心邀请专家到鄂尔多斯盆地开展铀矿关键地...

    根据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印发《关于组织开展第49个世界地球日主题宣传活动周的通知》要求,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紧紧围绕“珍惜自然资源呵护美丽国土 讲好我们的地球故事”活动周主题,于4月22日,组织地质科普志愿服务专家团队走进武清天和城实验中学开展地学科普活动。

    活动现场,天津地调中心科普团队结合地调成果与科研前沿信息,制作了展板、宣传手册和宣传品,并向同学们介绍了板块运动走向、渤海湾沿岸“贝壳堤”形成原因、玄武岩柱状节理、山区生态安全、地下空间与地下水利用、耕地保护与土地污染防治、土地资源状况以及大兴安岭、东秦岭、蒙古国地质概况等地学知识。同时,科普团队还将牡蛎化石、沙漠玫瑰、孔雀石、刚玉、玛瑙、绿柱石、钒钛磁铁矿等近20块采集后未经加工的 “原材料 ”矿石搬到现场,详细介绍了它们的成因、矿物组成和地质意义,并通过显微镜现场观察微观矿物。这些矿石虽然不是名贵品种,但同学们平时接触机会也比较少,引起了现场同学的极大兴趣。

    本次活动得到了武清天和城实验中学校领导与地理教研室的大力支持,通过深入浅出地“讲好我们的地球故事”,学生们在欢声笑语中增强了“珍惜自然资源呵护美丽国土”的意识。

    天津地调中心开展第49个地球日科普入校园活动

    2017年6月26日上午10时,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海洋六号”船从广州东江口海洋地质专用码头起航,远赴太平洋,执行中国地质调查局2017年深海地质航次和中国大洋41B航次科学考察任务。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金发出席欢送仪式,并向参加深海地质航次科考队授旗。

    中国大洋协会办公室党委书记胡学东向参加大洋41B航次科考队授旗,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局长叶建良出席仪式并讲话,总工程师杨胜雄、纪委书记赵洪伟分别向“走向深海大洋”新闻宣传团队、青年突击队授旗。首席科学家杨永代表全体科考队员表决心。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党委书记、副局长温宁主持仪式。

    10点20分,李金发发布启航令,“海洋六号”缓缓驶离码头,开启中国地质调查局2017年深海地质航次和中国大洋41B航次科学考察。这是一项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科学活动,对加强我国的国际地位,维护我国在国际海底权益和南极事务作用,参与国际海底资源开发,增强我国资源的战略储备,推进我国深海高新技术的发展,以及人类和平利用海洋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叶建良指出,“海洋六号”船本次跨年度调查航次任务繁重,整个航次历时240天,将使用“海马”号深海机器人等地质地球物理综合调查手段,对勘探合同区富钴结壳资源,以及深海资源和底质类型等进行调查。本航次亦将首次为来自加纳、墨西哥等国家的青年科学家提供国际培训,履行大国责任,为共同促进世界深海大洋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今年,“海洋六号”将执行两个航次的任务,分别是中国地质调查局深海地质航次和中国大洋第41B航次科考。预计总航程约22000公里,时间为240天。计划2018年2月返回广州。

    2017年深海地质航次由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具体实施,共有三个航段。本航次将在前期工作基础上,在西太平洋国际海域开展深海地质,为进一步了解西太平洋区域地质概况以及全球气候环境变化提供基础资料。航次将开展为期120天的海上调查工作。

    中国大洋第41B航次由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组织,由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实施、“海洋六号”船承担调查任务,分为三个航段,在西太平洋海域,开展资源、环境、生物等调查。航次主要任务有四项: 一是继续履行中国大洋协会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署的《勘探合同》国际义务, 开展合同区资源勘探与环境评价;二是在太平洋国际海域开展海洋新资源探查,维护国家的海洋权益;三是完成为发展中国家学员进行海上调查培训任务,履行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订的勘探合同义务;四是开展相关科学研究。航次时间约120天。据悉,这是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与国际海底管理局2014年签订国际海底富钴结壳矿区勘探合同后,第四次按要求履行合同义务。

    执行此次远洋科考工作的“海洋六号”将利用先进的调查设备,开展“海马”号(ROV)调查、多波束测量、浅地层剖面测量、柱状取样(重力取样或活塞取样)、浅钻取样、箱式取样、多管取样、海底摄像、温盐深测量、锚系观测、生物分层拖网、重力测量等调查。

    航次实行临时党委领导下的首席科学家负责制。本航次,将有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第一海洋研究所、第三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信息中心、中国五矿长沙矿山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长沙矿冶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声学所东海站、中山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等14个单位参加。整个航次的参航人员约218人,将是“海洋六号”执行大洋科考人员最多和参航单位最多的一次。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直属于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主要从事国家基础性、综合性、战略性和公益性的海洋地质调查研究工作。自1986年以来,先后组织实施完成了16个航次的中国大洋科学考察活动和4个航次的深海地质航次,并分别于1990-1991年和2016-2017年间两次开展南极南大洋科学考察航次任务。

    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大洋协会办公室等有关部门负责人,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领导班子、副处级以上干部及科考队员家属参加了欢送仪式。

    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科技日报、中国国土资源报、中国矿业报、南方日报等新闻媒体记者到现场进行了采访并报道。“走向深海大洋”新闻宣传活动同时启动。

    李金发副局长向参加深海地质航次科考队授旗

    李金发副局长送别科考队

    科考队出发

     

    “海洋六号”执行2017年深海地质航次和中国大洋41B航...

    612-13日,地调局水环中心燕山-太行山连片扶贫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项目组召开交流培训会。会议邀请水环中心三位主任工程师指导,邀请区域地质专家开展学术讲座。

    会议由项目负责人和项目组的各专业专家进行技术交流和培训。内容包括野外调查-测绘-资料分析-图件编制等水文地质调查相关技术手段与要求;地球物理勘查在水文地质调查中的作用,基岩山区常用的物探方法、原理及注意事项;遥感解译在水文地质调查中的应用及其实例分析;水文地质钻探的技术要求;岩土水样采集与测试要求;野外数据采集系统应用;项目地质资料归档汇交要求。 

    研讨会上,区域地质专家马国玺教授开展了学术讲座,详细介绍了区域地层、区域构造、区域岩浆岩、主要成矿区带与矿产等区域的地质概况,使技术人员对区域地质条件有了更为宏观的认识,开阔了眼界。 

    思深方益远,谋定而后动。通过此次会议,一是明确了二级项目的年度科技创新点、任务分解、进度安排及下一步工作计划;二是通过交流培训,技术人员加深了认识,统一了技术方法,为项目有序开展提供了保障。

    项目外协单位相关项目负责、技术负责、主要技术人员参加此次交流培训。 


    燕山-太行山项目交流培训会顺利召开

    5月17日,在局科外部的安排下,利用“上海合作组织矿产资源勘查技术培训班”培训平台,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科研人员与伊朗地调局副局长Mohammed Reza Hezareh先生进行了会谈。

    青岛海洋所副总工程师李军介绍了该所的海洋地质调查能力,Hezareh副局长介绍了伊朗的地质概况及海洋地质调查能力,双方围绕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系统与环境效应、近年来国际水合物研究进展、印度洋构造地质问题等科学问题进行了讨论。双方就开展阿曼湾海洋地质合作进行了深入交流并交换了意见,Hezareh副局长非常赞同我方提出的合作计划并希望尽快签署,他表示回国后将积极推动双方的海洋合作。

    据悉,本次会谈一方面将为青岛海洋所环印度洋项目的顺利实施奠定良好基础,另一方面可以大大拓展该所水合物勘探活动范围,推进国际海底区域天然气水合物研究工作。也对推动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国际地质合作、响应“一带一路”倡议有积极意义。

     

    青岛海洋所与伊朗地调局就海洋地质合作展开会晤

    5月17日,利用我局“一带一路”区域地学信息共享技术研讨会多边合作平台,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环印度洋项目科研人员与与孟加拉国地调局副局长Sirajul Islam Khan先生、副局长Nasima Begum女士进行了会晤。

    青岛海洋所龚建明研究员介绍了该所的海洋地质调查能力、研究成果,以及由青岛海洋所承担的环印度洋项目相关情况。Sirajul副局长介绍了孟加拉国的地质概况及海洋地质调查能力,双方就开展人员培训、技术交流及海洋地质合作调查进行了深入交流。他对两国开展海洋地质合作表达了浓厚兴趣,希望尽快签署MOU以便推动两国在海洋调查领域的合作。

    据了解,在全球构造格局中,印度洋处于十分特殊的地位,现今欧亚板块、印度-澳大利亚、太平洋板块、非洲板块以及南极洲板块之间相互作用,历史上曾处于特提斯构造域,其构造演化过程极其复杂,该海域有许多科学问题亟待解决。孟加拉湾海域沉积物厚度大,大部分海域沉积厚度在10km以上,局部地区超过15km,沉积物中有机碳含量较高,该海域发育一系列含油气沉积盆地,具有较好的天然气水合物远景。

    21世纪海洋丝绸之路建设对沿线国家间海洋地质调查领域合作提出新要求,合作前景广阔。

     

    双方合影

    青岛海洋所与孟加拉国地调局进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