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3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2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承担的“中俄蒙经济走廊哈大齐和绥芬河-同江地区地质环境综合调查”二级项目在中俄边境城市抚远成功实施了2眼水质优良的探采结合井,解决了长期困扰百姓的饮水质量问题。2017年10月29日,沈阳地调中心在通江乡团结村、乌苏镇万里村重点贫困村圆满完成了探采结合井的交接仪式。

    抚远市地处三江平原东北部,第四系含水层水量丰富,但铁锰含量高,放一段时间发红,洗衣服发黄,闻起来腥臭,老百姓苦不堪言,甚至举家搬迁。近年来,政府为解决饮水问题,给部分村屯安装了锰砂过滤罐,水质有所改善。但由于铁锰含量过高,每年要更换三、四次锰砂,花费都在一万元以上,给村民带来很大的经济负担。改善饮水质量是村民的迫切要求和呼声,已经纳入上级政府和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工作目标。

    项目组紧密围绕局党组的“五问”原则,急百姓之所急,同政府一道扶贫攻坚。通过区域沉积环境研究,采用地面调查、地面物探、岩心断代、水文测井等方法,确定了2个村的成井深度、取水及止水层位,并组织了实施,最终取得圆满成功。2眼井的开采水层位均为新近系粉细砂岩,出水量近1000m3/d,水质优良,为提高村民生活质量提供了保障,堪称“民心工程”。尤其是团结村,井水清澈甘甜,口感极佳,解决了该村几代人未能解决的水质问题。该村村民委员会给地调局和沈阳地调中心赠送了锦旗和感谢信,在井旁立碑,以表达饮水思源之情。

    这2眼探采结合井的成功,打破了前人对三江平原“由山前至平原中部,地下水铁含量逐渐增高,由浅部往深部铁含量逐渐增高”的结论,对未来三江平原优质地下水的开发利用起到了示范作用。

    地调局沈阳地调中心党委书记及验收组专家,抚远市国土资源局、农场管理局、市场监督局等受益村的扶贫部门、项目组全体成员出席了本次交接仪式。抚远市电视台全程进行了跟踪采访并进行了新闻报道。

    实施“惠民工程” 助力精准扶贫

    10月28日-30日,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组织有关专家在黑龙江省抚远市对“中俄蒙经济走廊哈大齐和绥芬河-同江地区地质环境综合调查”项目2017年野外工作进行了验收,质量等级为优秀。

    专家在听取项目工作情况汇报的基础上,室内对野外工作手图、各类调查卡片、钻孔资料、阶段成果及质量管理记录等进行了全面检查,野外实地核查了2眼探采结合井、工程地质钻孔、物探剖面线、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等。专家组一致认为该项目完成了任务书规定的实物工作量,提供的原始资料齐全,记录内容全面,对委托业务管理到位,阶段成果整理及时,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正常,在成果转化应用、有效服务方面和科普宣传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社会效益显著。

    该项目在水文地质钻探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在高铁锰的第四系含水层之下的新近系打出了优质地下水,打破了前人对三江平原“由山前至平原中部,地下水铁含量逐渐增高,由浅部往深部铁含量逐渐增高”的结论,为三江平原优质地下水资源的开发提供了示范。部署在市重点贫困村2眼探采结合井的圆满成功,有力支持了地方政府扶贫攻坚。尤其是位于通江乡团结村的井,水质优良,水量丰富,解决了该村几代人未能解决的水质问题,堪称“民心工程”。该村村民委员会给地调局和沈阳地调中心赠送了锦旗和感谢信,在井旁立碑,以表达饮水思源之情。

    哈大齐和绥芬河-同江地区地质环境综合调查项目2017年野外...

    (一)周边国家重要成矿带对比工程

     

    工程牵头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工程首席专家:王宗起,研究员,大地构造与成矿学方向

     

    通讯地址:北京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6号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邮编:100037;E-mail: kcwzq@vip.sina.com

     

    工程目标:以我国紧缺和战略性矿产为主攻目标,建立与利用国际合作平台,采用先进的探测与评价技术方法,对“一带一路”所涉及到的成矿区带,特别是跨越我国大陆的乌拉尔-蒙古、特提斯和环太平洋成矿带的形成环境、成矿规律和找矿潜力开展全方位研究,目的旨在通过“一带一路”成矿规律和找矿潜力的研究,深化对我国成矿带、矿集区和典型矿床地质特征和成矿规律的认识,进而带动我国重要成矿带成矿理论与找矿勘查工作的“跨越式”发展。同时,为建立我国政府实施“一带一路”宏伟战略规划提供科技支撑。形成一整套完整的支持国内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境外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政策和技术服务体系,建立以境外地质调查和全球矿产资源信息系统为支撑,以境外风险勘查基金为辅助,以与“一带一路”资源国签订双边、多边协议为切入口,以重点企业和优势产业为依托的安全、稳定、经济、多元的全球资源合作开发体系。培养杰出人才2~3名,优秀人才6~7名。推动建立“中国地质调查局'一带一路'地学研究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东北亚地学研究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西非北非地学研究中心”,建实建强“国土资源部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学研究中心”。建立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东北亚数据中心、中亚-西亚数据中心、东南亚-南亚数据中心。

     

    工程任务:系统收集“一带一路”六个经济走廊带的地质与大型-超大型铜、金等矿床资料,建立矿产地数据库。编制俄罗斯、蒙古国等重要成矿带地质矿产系列图件,开展境内外成矿作用与成矿规律对比等专题研究,圈定成矿远景区。在印度尼西亚、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等国开展1:100万-1:200万地球化学调查,对重点地区开展1:25万地球化学调查。在老挝成矿远景区开展1:25万地质和地球化学调查。系统梳理、整合各区域分工内境外信息资料,构建区域数据中心。

     

    工作部署:2016-2018年安排中亚及邻区铜镍铀资源潜力评价与应用示范、中东亚跨境成矿带对比与综合编图、“一带一路”64国矿产资源供需格局与产能合作选区分析、俄罗斯远东及马达加斯加矿产资源潜力评价、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及邻区矿产资源潜力评价、中亚5国水文与环境地质合作编图、老挝、柬埔寨及邻区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海上丝绸之路非洲中东部7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埃及及邻区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海上丝绸之路大洋洲和南美洲矿产资源潜力评价、中南半岛5国水文与环境地质合作编图、中蒙跨境成矿带矿产资源潜力评价、中亚地区能源潜力调查分析、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铜多金属资源潜力评价、中俄蒙经济走廊哈大齐和绥芬河-同江地区地质环境综合调查。


    (二)全球矿产资源地球化学与遥感工程

     

    工程牵头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

    工程首席专家:王学求,研究员,勘查地球化学研究方向

     

    通讯地址:河北省廊坊市金光道84号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邮编:065000;E-mail: wangxueqiu@igge.cn

     

    工程目标:利用中国在地球化学填图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和自主知识产权卫星遥感数据的优势,将地球化学属性与物理属性相结合,开展全球矿产资源战略性调查评价, 建立全球地球化学数据中心和全球一张地球化学图和一张遥感图平台。初步建立全球地球化学基准网,为全球资源评价和环境变化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围绕“一带一路”,初步编制跨越境内外的中亚成矿域(中蒙俄)、特提斯成矿域和环太平洋成矿域(东南亚段)的地球化学图和卫星遥感解译图。通过双边或多边国际合作,完成4个国家的1:100万国家尺度地球化学填图和“一带一路”64个国家及全球热点地区的1:100三维遥感影像图和遥感解译图。培养卓越人才1名、杰出人才1名、优秀人才2名。建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尺度地球化学国际研究中心和国土资源部地球化学探测技术重点实验室,构建全球地球化学数据中心。

     

    工程任务:编写全球多尺度地球化学填图技术指南和地球化学填图说明书指南(中英文版)。编制全球地球化学基准和全球大河口沉积物采样部署图,开展全球地球化学基准值和全球大河口沉积物样品采集与测试工作。完成全球陆地1/4面积的地球化学基准网建设工作,开展1:500万中蒙俄和中伊土地球化学编图工作。开展蒙古、老挝、土耳其、塞尔维亚4个国家低密度地球化学填图。

     

    工作部署:2016-2018年安排东南亚及中亚地区多尺度地球化学填图及成果集成应用、“一带一路”资源环境卫星遥感解译与应用。


    (三)全球矿产资源信息综合与服务工程

     

    工程牵头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

    工程首席专家:向运川,研究员,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地学数据库研究方向

     

    通讯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45号院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邮编:100037;E-mail: xyunchuan@mail.cgs.gov.cn

     

    工程目标:以建设全球矿产资源信息系统为核心,配合“一带一路”、“中非合作”和“中拉合作”战略,面向全球,瞄准油气、铀、铁、铜、铝、 镍、铅、锌、锰、铬、锡、钾盐和“三稀”等矿产资源,加强境外地质调查部署跟踪与形势分析,通过资料收集、路线调查、编图、综合研究等方法手段,建立非洲、拉丁美洲和大洋洲等区域信息数据中心,全面开展非洲、拉丁美洲、大洋洲和北极圈地区成矿地质背景与资源潜力综合分析,以及我国短缺矿种的全球资源潜力分析与勘查开发战略研究;通过国际合作,在重点地区开展地质矿产合作综合调查,进一步夯实合作互信关系,获得一批地质矿产信息资料,圈定一批可供国内企业开展矿产资源风险勘查的远景区和靶区,加快全球矿产资源信息系统建设,大力推进境外地质矿产资料信息社会化服务,引导与推动企业到国外开展矿产资源风险勘查,促进我国主导参与的境外大型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基地形成。培养杰出人才1名、优秀人才3~5名、在科外部指导协调下,建实全球地质矿产资源信息中心,支撑全球矿产资源战略研究中心、地球化学国际研究中心、岩溶国际研究中心、中国-东部非洲南部非洲地学研究中心、中国-东北亚地学研究中心、中国-南美洲大洋洲地学研究中心、中国-西非北非地学研究中心、中国-东南亚南亚地学研究中心、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学合作研究中心建设。构建南部非洲北部非洲、大洋洲、拉丁美洲等区域数据中心。

     

    工程任务:利用国际合作平台,落实MOU及项目合作协议,在坦桑尼亚和阿根廷等5国开展地质地球化学综合调查,圈定一批可供开展矿产资源风险勘查的远景区和靶区。开展非洲、拉丁美洲、大洋洲和北极圈等地区成矿地质背景及成矿规律研究,并初步编制上述地区成矿规律图,完成锑矿和钼矿等矿种全球资源潜力分析研究。开展全球能源资源战略与跟踪部署研究,综合提出非洲、拉美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宏观战略布局。完成土耳其、马里等11个国家地质矿产数据库建设,开展局境外项目成果数据入库;更新与维护8个已建库国别地质矿产数据;制定全球重点地区能源资源数据库信息规范和建库标准,开展南美、中非、“一带一路”能源资源数据库建设。系统梳理、整合各区域分工内境外信息资料,构建区域数据中心。完善全球地质矿产信息产品开发利用方案;制作并发布20个资源型国家基础地质图件;编制大型铜矿业公司信息手册和铜、铝等10个矿种矿产品手册;推进境外地质矿产信息共享联盟的相关工作。

     

    工作部署:2016-2018年安排海上丝绸之路重点地区有色金属资源潜力评价、“一带一路”矿产资源信息采集与综合研究。

    工作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