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7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37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地质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大力弘扬“爱国奉献、开拓创新、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系统谋划“十五五”,展望2035地质环境监测事业发展愿景和目标任务,4月29日,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以下简称“环境监测院”)组织召开“十五五”地质环境监测事业发展学术研讨会,院离退休干部,地调局相关直属单位负责人,原基建工程兵水文地质普查部队各支队、各团转隶单位负责人受邀参加会议并座谈交流。

    中国工程院院士、自然资源部地质灾害防治首席科学家殷跃平,自然资源部水资源基础调查首席科学家李文鹏受邀分别向大会作了《传承“三光荣”精神,做好科技减灾的地质尖兵》《新时代水文地质与水资源调查思路与进展》报告。二位科学家深情回顾几十年来求学成长、科研发展之路,提出了下一步事业发展方向。二人表示,希望年轻人继承前辈的光荣传统,踔厉奋发、勇于创新,服务好新时代平安中国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

    在学术交流和座谈中,离退休干部表示,看到环境监测院今天的发展倍感欣慰,愿为院未来发展、青年人培养继续发光发热、贡献力量。来自地方的各转隶单位代表发言时均强调,基建工程兵的历史赋予了他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披荆斩棘、奋勇向前的精神动力,无论在哪里、无论干什么,必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水工环地质事业添砖加瓦。青年科学家还向大会作了关于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保护修复的学术报告。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脱胎于基建工程兵水文地质普查部队,自1974年组建至今,已走过50个春秋。半个世纪以来,院传承于基建工程兵“劳武结合、能工能战、以工为主”的红色基因没有变,坚持水工环地质事业的定位没有变。环境监测院始终是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铁军,党和国家需要在哪里,就在哪里。

    会议提出,环境监测院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的决策部署,锚定“三步走”“三级跳”的战略安排,自强不息,勠力向前,在以高质量发展支撑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管理为中心的工作上展现新作为,在高水平成果广泛服务社会发展上展现新形象,不负嘱托,不负众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水文地质工作者的更大贡献。

    院领导班子成员、院士、首席科学家、首席执行人、副总、工会主席及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在现场参会,其他干部职工通过视频参加会议。

    中国工程院院士、自然资源部地质灾害防治首席科学家殷跃平受邀作大会报告

    大国工匠、自然资源部水资源基础调查首席科学家李文鹏受邀作大会报告

    “十五五”地质环境监测事业发展学术研讨会各参会代表座谈交流,展望2035地质环境监测事业发展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召开“十五五”地质环境监测事业...

    7月26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所属的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以下简称“资源所”)举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专题党课。按照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和资源所党委主题教育实施方案安排,结合近日调研情况和资源所实际,资源所所长陈仁义同志以“牢记初心、凝心聚力,担当资源报国使命”为题,面向盐湖资源与环境研究室(以下简称“盐湖室”)全体职工、职能第一党支部党员干部及各职能部门负责人讲专题党课。局第六指导组有关同志参加本次党课。

    党课上,讲课人带领大家共同回顾了盐湖室发展历程的初心,学习了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郑绵平同志先进事迹。重温了郑绵平同志不忘报国初心,带领团队在提升钾锂战略性矿产资源保障能力方面做出的卓越成就;重走了郑绵平同志敢为人先,带领团队从理论创新、找矿发现、勘探评价、再到资源开发、综合利用的全产业链的成功之路。

    党课指出,回顾历史是为了更好地立足现在、走向未来,盐湖室全体职工要以郑绵平同志为榜样,学习他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学习他坚忍不拔、锲而不舍的执着精神,学习他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要坚定信念、振奋精神,始终不忘报效国家、服务人民的赤诚之心,要履职尽责、奋发有为,努力担当起资源报国的历史使命,为保障能源资源安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党课强调,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下,全局地质工作面临转型升级,资源所正大力推进业务结构调整与优化,着力强化地调科研深度融合,但未来资源产业化将是资源所发展的必然方向。盐湖室已有坚实的工作基础及丰硕的科研成果,实现开创全所资源产业化先河具有得天独厚优势,科研报国,正逢其时。当前,关键是要凝心聚力,团结一心,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集中力量办大事,真正做到百花齐放、万紫千红。同时,面对新形势新问题,越是到爬坡过坎的时候,越需要拿出宽肩膀、真本领;越是任务艰巨,越需要力争学赶超、当先锋。要保持只争朝夕、奋发有为的奋斗姿态和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斗争精神,力争把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打造成资源所的样板工程,率先在全所推广,逐渐扩大至全局系统,真正让科学家做到名利双收,在经济上有实实在在地获得感。

    结合新时代好干部标准和主题教育活动目标要求,党课要求,盐湖室班子成员和资源所职能部门负责人要讲政治、勇担当、甘奉献、善作为、守廉洁。同时,为盐湖室顺利开展产业化探索,对在座职能部门负责人提出了几点要求。

    党课最后指出,盐湖室取得成就辉煌的背后,是一个个科研团队以实际行动践行“责任、创新、合作、奉献、清廉”的新时代地质工作者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奋勇向前,实现找矿重大突破而默默奉献的结果。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营养剂。大家要对照身边先进典型和榜样,反躬自省、见贤思齐,要在这光荣历史中汲取力量,要在优秀传统中汲取力量,要在地质先辈的言行和事迹中汲取力量,牢记初心与使命,挺起地质人的精神脊梁,围绕“全力支撑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保障,精心服务自然资源管理中心工作”,继续砥砺前行。

     

     

    牢记初心 凝心聚力 担当资源报国使命

    11月17日,地调局实物资料中心党委召开“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第三专题中心组理论学习扩大会,围绕“严以用权,真抓实干,实实在在谋事创业做人,树立忠诚、干净、担当的新形象”主题进行集体学习研讨。实物资料中心党委书记许庆丰主持会议,党委班子成员、副总和全体中层干部参加。

     会上,实物资料中心副主任颜世强同志围绕“严以用权,真抓实干,实实在在谋事创业做人,树立忠诚、干净、担当的新形象”这一主题,结合学习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姜大明部长在纪念李四光学术研讨会上讲话精神,尤其是结合中心规划、“两重一主”等业务工作,做了主题发言。他表示,坚持严以用权,首要在于正确认识权力,权力既是信任,更是责任;坚持严以用权,重点在于规范使用权力。要把用权体现在推动发展上,切实强化敢于担当的勇气,时刻保持奋勇向前的精神状态,以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为契机,聚焦工作中不严不实问题,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敢于担当。科技处代表处室做了交流发言。随后,党委成员紧密围绕“严以用权、责任担当“主题,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入的学习研讨交流。

    许庆丰同志在小结讲话中指出,大家的学习研讨有深度,抓住了“严以用权”的本质要求,且结合各自工作的实际,主题突出,效果很好,希望大家一如既往地深学细照笃行,最终把学习体会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就如何抓好下一步工作,他强调,各部门要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掌握精神实质,提高思想认识。要坚持问题导向,认真查找“不严不实”的问题,对查找出的“不严不实”问题进行逐条落实整改,坚持边查边改,切实解决影响单位各项工作发展的具体问题。要抓好结合,将“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同推进预算和项目等各项工作结合起来,确保年度工作任务全面完成。

     

    地调局实物资料中心召开“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第三专...

    6月21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勘探技术研究所举行“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颁发仪式,为2021年7月1日党龄达到50周年、一贯表现良好的28名党员颁发纪念章,将党中央的关怀送到老党员心坎上。党委书记、纪委书记、党委办公室(群团处)、离退休干部处相关人员及获得纪念章的老党员参加了颁发仪式。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纪念章的发放,代表的是党和国家对老党员们的认可和信任,这是一份沉甸甸的荣誉,所有党员都看在眼里,感动在心里。80岁的老党员雷进学同志表示领取这枚纪念章心情激动,不由回忆起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写下《忆党史有感》壮美诗句:“漫漫长路一百春,斗转星移时时新,历尽艰险冬日夜,迎来曙光新一轮。嘉兴南湖主义真,井冈会师起风雷,遵义会议危转安,宝塔山下定乾坤。”

    勘探技术所相关负责人表示,纪念章的发放就是在发挥老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号召广大党员向他们学习,让党员干部始终牢记并践行党的初心使命,激励新党员继续奋斗。我们年轻党员要传承共产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始终保持革命者的信仰和品格,激发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奋斗精神。

    勘探技术所举行“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颁发仪式

    2019年9月4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党委召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会议通报了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情况,并对主题教育进行了总结。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第5指导组对青岛海洋所主题教育进行了讲评,并对后续工作提出了要求。

    会议通报指出,青岛海洋所党委紧紧围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扎实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在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上认真梳理检视问题,严肃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民主生活会紧张而又和谐,达到了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激励担当的目的。

    会议从主题教育开展的基本情况、取得的成效、存在问题和下一步努力方向等四个方面对主题教育情况进行了总结。青岛海洋所党委围绕主题教育的根本任务,紧密联系工作实际,始终抓好“学习教育、调查研究、检视问题、整改落实”,党员干部在主题教育中认真学、用心悟、重落实、优服务、做表率,“理论学习有收获,思想政治受洗礼,干事创业敢担当,为民服务解难题,清正廉洁作表率”的目标基本实现。下一步要围绕强政治建设、干部队伍建设、业务能力建设、基层组织建设、纪律建设,抓好全面整改落实工作。

    局主题教育第5指导组讲评指出,青岛海洋所对开展主题教育高度重视、组织有力,领导带头、以上率下,规范动作、严格标准,聚焦中心、推动工作,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干部群众总体满意,达到了主题教育的预期目标。

    最后,会议总结强调,主题教育进入“收官”阶段,但标准丝毫不能降,工作半点不放松,始终保持只争朝夕、奋发有为的奋斗姿态和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斗争精神,攻坚克难、干事创业,以优异的成绩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青岛海洋所全体职工、局主题教育第5指导组成员参加会议。

     

    青岛海洋所党委召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

    2019年8月19日,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按照《勘探技术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实施方案》的安排,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勘探技术研究所党委、团委成功举办了以“我和我的祖国共奋进”为主题的先进事迹报告会。在所全体职工参加会议。

    报告会上,5个优秀团队分别作先进事迹报告,报告感人,主题突出,能够充分展示出本团队立足岗位、勇于创新、攻坚克难、建工立业的奋斗历程。土耳其工程团队代表陈晓林以“慧磁创新引领 一带一路绽放光彩”为题,展示了一个秉承牺牲奉献的初心、科技报国的担当、开拓创新的优秀团队。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团队代表牛庆磊以“勇于创新 敢于担当”为题,展示了面对新领域、新挑战,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团队勇于挑战、砥砺前进的奋斗历程。松科二井团队代表许洁以“抢占国际高度 ‘把脉’地球深部”为题,展示了一个扎根黑土地、苦战寒风雪的优秀团队,生动阐释了敢为人先,永不放弃的“松科精神”。青藏高原团队代表刘秀美以“雪域高原 冰火燎燃”为题,展示了一个用青春与热情,用坚忍不拔的毅力擦出梦想之花的青藏高原团队,一支打不垮、击不倒的钢铁团队。钻头钻具团队代表贾炜以“热血团队铸就钢铁利刃”为题,采用时间轴的方式展示了团队面对困难与迷茫,仍手持钻头这把钢铁利刃,不忘为祖国建设披荆斩棘、奋勇向前的初心,勇往直前。

    此次先进事迹报告会,进一步弘扬了“责任、创新、合作、奉献、清廉”的新时代地质文化,进一步增强了全体职工的爱国意识,进一步激发了全体职工用守初心和担使命汇聚起推进勘探技术所稳步发展的无限动力。

     

     

     

     

     

     

     

     
    勘探技术所举办“我和我的祖国共奋进”先进事迹报告...

    经过9天在太平洋调查区的多波束测线作业,“海洋六号”船已经初步掌握了调查区海底地形。但在平均水深超过5公里的深处,阳光无法直达,又有蔚蓝海水的掩盖,海底仍旧是“犹抱琵琶半遮面”。所以,为了进一步了解海底环境资源概况,北京时间7月27日12时科考队员派遣了深海摄像系统潜入这片幽暗的水世界。

    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此次使用的设备为第五代海底摄像系统,支持高清视频传输及闪光照相,由铠装光纤缆提供动力和通讯,水下照明灯亮度可调等功能。大电影由首席科学家及3位助理操刀,每天分三班拍摄;每班配有两名绞车操控手,负责掌控机位;两名地质专业人员进行地质描述,前者以视频方式记录测线范围内的海底状态,后者则在关键区域进行小范围的高清照相。


    拍摄现场的“科研精神”

     

    在整个拍摄过程中,船舶沿测线缓缓前进,绞车操控手需要根据地形变化将水下拖体时刻保持在离底2-3米范围内,实现约每小时3公里向前的“贴地飞行”。但当地形变化较快或船速突变时,摄像系统免不了与海底发生亲密接触。在27日14时30分,摄像就经历了“初吻”,嘴上立马就糊满了泥。虽然经过海水的一番冲刷,海底逐渐豁然开朗,但最后还是留下了两个顽固的斑点,作为青春的记忆。当然,记忆最终没跑赢岁月,经历几次亲吻和冲刷后,海底世界再次清晰动人。“要是能给它配一个雨刷就好了”,一旁的于宗泽与张旭开始讨论道。

    到了20时17分,绞车缆长已经由开拍时的6734米放到7991米,即将到达绞车的8000米安全极限。绞车手罗旭龙这时抛出了一个问题:“往年都是收放交替,缆长变化并不大,这次怎么就必须不停地放呢?”于立分开始了推理:水深不变,船速恒定,缆长却不断变大,那只能是底流变大了。“底流怎么会一直变大呢”?罗红波对此不以为然,也抛出一个“放风筝理论”。听着虽是通俗,但却耐人寻味。于立分计穷,鬼马地扯开话题:“其实人类对大自然的奥秘了解地还很少,我们要怀有一颗敬畏之心。”这三个后甲板技工的对话令人不禁莞尔,但也让我多少嗅到了“科研精神”的意味,也许这就是“海洋六号”的气质吧!


    把海底世界捞上来

     

    摄像操控室里,我们都围着巨型屏幕,跟随高清摄像机在海底贴地飞行。

    随着镜头推进,可以看到不时有白色尘埃飘落到这深海世界,那可能是上层海洋的生物碎屑经过多级分解的产物,也可能是被大气和水流运送至此的陆地尘埃,它在此停靠片刻,随后便加入到漫长的地质演化进程。

    过了荒漠区,生物逐渐多了起来,白色小虾、栉水母、紫色怪鱼、海星等陆续出镜。当然,还有那些我们看不见的无数种细菌正从海底底部渗出来。镜头下,这些奇怪的生物大都体型小巧,如肥皂泡一样脆弱,若隐若现,幽灵一般在镜头下潇洒游过,其精致程度不亚于装在天蓝色小方盒里的蒂芙尼珠宝,极尽美丽,也极尽奇异。料想博物馆里的标本必不能告诉我们,这条怪鱼在水里有多优雅,它是怎样运动、捕食、交配以及繁殖的。拍摄过程中,还随处可见横七竖八的长条坑道以及蚊香状的生物遗迹,兴许是海底生物怕我们太过单调,特意留下的谜题呢。

    整个拍摄过程,大家似乎都在操着19世纪新大陆探险者的心,生怕错过任何关于这片海底的新发现。于是从头到尾,没有人敢离开。

    直至7月28日2时,深海摄像结束海底漫步,回归“海洋六号”。本次“海底电影”拍摄过程长达34小时,共完成90公里测量作业。

    作业完成后,眼睛累得发疼的科考队员们面露喜悦,结果令人满意。其实在很多时候,科学考察任务就如同深海摄像一样,是静态的。科学家们坐在各自的屏幕前,平心静气地观察、试验,有时偶然对大自然的奥秘发出几声赞叹和感慨。

     


    活动在5620米海底层的虾

    5500米海底的海星

    海底大电影,深海漫游——记首次海底摄像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