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12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2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矿产资源研究所郭春丽研究员,通过对同时代、同空间、同源区的千里山花岗岩体和花岗斑岩岩墙群的SIMS锆石U-Pb定年、LA-MC-ICP-MS锆石Hf和SIMS锆石O同位素分析,发现早侏罗世154.3~151.6 Ma期间形成的岩体和岩墙具有非常一致的锆石εHf(t)值和δ18O值范围(−11.1~−5.1和+8.3‰~+10.4‰),但是两者的锆石εHf(t)和δ18O值的频数分布特征具有显著的差异。花岗斑岩岩墙群的εHf(t)和δ18O均具有双峰式的分布形式(两个峰值分别为−9.5和−5.7、+9.5‰和+8.9‰),千里山岩体具有宽泛且连续的εHf(t)分布形式和正态的δ18O分布形式(峰值为+9.1‰)(图1)。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不均匀的地壳源区物质在部分熔融过程中产生了两个批次具有不同Hf–O同位素特征的长英质岩浆,其中一部分岩浆沿着深大断裂带快速上升形成了岩墙群,而另一部分汇聚于上地壳的岩浆储库中经历了混合作用形成了花岗岩体(图2)。在Hf和O同位素扩散速率一致的情况下,岩墙中的岩浆来不及发生充分的混合作用,因此其锆石记录的同位素特征能有效地反映两批次岩浆的原始特征。该研究表明相对同源的岩体来说,岩墙是追溯原始岩浆同位素特征的更加有效岩石学探针。

    随着数据的积累,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绝大多数单一花岗岩体普遍呈现出变化大于5 εHf单位的同位素值,这一普遍现象引起了岩石学家的广泛兴趣,并引发了热烈的讨论。已有五种成因模式包括:①幔源和壳源岩浆的混合;②围岩混染;③单一源区不平衡熔融;④继承锆石Hf扩散;⑤物理和化学性质差异大的壳源岩浆混合。本研究对于宽泛且连续的锆石Hf同位素值形成的原因也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一种新的成因模式,即物理和化学性质相似的壳源岩浆在岩浆房内发生充分的混合,就可以导致单一花岗岩体中出现宽泛且连续的锆石Hf同位素值。

    花岗岩是地球大陆地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球区别于太阳系内其他行星的重要标志。这一研究成果为揭示花岗岩的物质来源提供了新的有力佐证,将广泛应用于花岗岩的成因机制研究。该项目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016YFC0600208)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1773028)的资助。

     

    图1. (a) 花岗斑岩岩墙的锆石δ18O-εHf(t)相关图. (b) 千里山花岗岩体的锆石δ18O-εHf(t)相关图. (c) 花岗斑岩岩墙的锆石εHf(t)频率分布图. (d) 千里山花岗岩体的锆石εHf(t)频率分布图. (e) 花岗斑岩岩墙的锆石δ18O频率分布图. (f) 千里山花岗岩体的锆石δ18O频率分布图. (c–f)中的插图是年龄加权平均图.

     

    图2. 花岗斑岩岩墙和千里山花岗岩体由花岗斑岩岩墙补给形成的概念模式图. 两个性质不同的下地壳端元源区分别用黄色和红色表示;两个下地壳端元源区发生部分熔融形成岩浆中结晶的锆石分别用黑色和白色表示;两端元岩浆混合而成的岩浆房用桔黄色表示,其中高分异岩浆用粉红色表示. 具有黑色和白色环带的锆石是岩浆房中两个端元岩浆发生混合的结果。

    Chunli Guo, Simon Wilde, Robert Henderson, Qiuli Li, Bing Yin. 2020. Cogenetic dykes the key to identifying diverse magma batches in the assembly of granitic plutons. Journal of Petrology. DOI: 10.1093/petrology/egaa105.

    论文连接:https://academic.oup.com/petrology/advance-article-abstract/doi/10.1093/petrology/egaa105/6030954

    资源所专家提出花岗岩体中普遍具有变化较大Hf同位素...

    近期,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尹继元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肖文交院士、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王涛研究员、黄河研究员和陈文研究员等通过对中亚造山带西准噶尔洋内弧古生代侵入岩开展详细的锆石U-Pb年龄和Hf-O同位素研究(图1),取得了新进展。

    大陆地壳的形成与演化一直是地球科学研究领域的核心问题。大陆地壳的成熟过程,尤其是如何在洋内弧环境下从初始的玄武质成分转变为安山质和英安质成分,成为理解大陆地壳生长机制的关键科学问题。尽管洋内弧通常由玄武质成分构成,但大陆地壳整体成分更偏安山质或英安质,这种差异性突显了从洋内弧玄武质地壳向成熟长英质地壳转变的复杂性。由于洋内弧背景中各岩浆源区普遍具有亏损的放射性同位素特征,通过传统的同位素方法来识别循环地壳来源的花岗岩具有一定挑战性。因此,准确识别花岗岩的源区对于揭示洋内弧的岩浆成因与地壳分异过程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针对以上关键科学问题,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取得的主要进展如下:

    图1. (a) 中亚造山带的简化构造分区;(b) 西准噶尔地区的地质图。

    一是识别出西准噶尔洋内弧四期岩浆活动及其时空分布。这四期岩浆活动分别为早寒武世至早奥陶世(515-486 Ma)、晚奥陶世至中泥盆世(445-392 Ma)、早石炭世(343-310 Ma)以及晚石炭世至中二叠世(309-259 Ma),在时间与空间上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性。早寒武世至早奥陶世侵入岩主要集中在西准噶尔南部的巴尔雷克和玛依勒地区;晚奥陶世至中泥盆世侵入岩主要分布在西准噶尔北部成吉思火山弧;早石炭世侵入岩主要分布在西准噶尔北部的萨乌尔火山弧;晚石炭-中二叠世侵入岩遍布整个西准噶尔地区,且不受构造边界的限制。所有岩浆岩均显示出较高的锆石Hf同位素值和全岩Nd同位素值,但锆石O同位素值则存在显著变化。根据锆石δ18O值,侵入岩可以分为两类:高δ18O(大于6.5‰)和地幔类似的δ18O值(约5.5‰)(图2)。

    图2. 西准噶尔洋岛弧古生代侵入岩锆石U-Pb年龄与Hf-O同位素数据相关图。

    二是理清了西准噶尔古生代侵入岩δ18O特征及其时空差异。通过对西准噶尔古生代侵入岩进行锆石O同位素填图显示,高δ18O值的侵入岩主要分布在西准噶尔南部,而地幔类似δ18O值的侵入岩则主要分布于西准噶尔北部,表明它们源于不同的岩浆源区并经历了不同的形成过程(图3)。高δ18O的侵入岩形成过程涉及表壳岩与新生玄武质下地壳的参与,而地幔类似的δ18O值的侵入岩则记录了多样的岩浆源区和过程,如交代亏损地幔的部分熔融、亏损地幔与新生地壳的混合、新生洋内弧地壳或镁铁质下地壳的部分熔融等。

     

    图3. (a) 锆石O同位素等值线图,显示西准噶尔洋岛弧古生代侵入岩的锆石δ18O ​值的时空变化;

    (b) Hf同位素等值线图,显示西准噶尔洋岛弧古生代侵入岩的TDM2 的时空变化。

    三是查明了西准噶尔地区三次显著地壳生长事件。锆石Hf同位素与Hf模式年龄研究结果表明,西准噶尔地区在约656-684 Ma、524-536 Ma和441-471 Ma期间经历了三次显著的地壳生长事件(图3和4)。这些事件与亏损地幔周期性重熔有关,表明西准噶尔在早古生代经历了显著的地壳生长。尽管上述事件中形成的新生物质在地壳中存留长达260 Ma,并在此期间被反复熔融,但其仍保留了与地幔类似的初始氧同位素组成。

    图4. 西准噶尔洋岛弧岩浆锆石年龄直方图,与锆石δ18O值 < 6.5%的Hf模式年龄分布对比。

    四是揭示了西准噶尔地区岩浆活动峰期与地壳生长期不同步,提出了洋中脊俯冲作用是洋内弧地壳成分转变的重要机制。西准噶尔地区地壳生长主要发生在早古生代,而大面积的岩浆活动期主要发生在晚志留-早泥盆世和晚石炭-早二叠世,显示两者并不同步。这两期显著的岩浆活动可能记录了洋脊俯冲事件(图5)。在这些时期,高温伸展的背景促进了镁铁质下地壳、洋壳与表壳岩等广泛熔融,推动了从洋内弧地壳从玄武质向长英质大陆地壳成分的转变。

    图5. 西准噶尔古生代多岛弧俯冲–增生系统的构造演化图。

    本项研究通过对中亚造山带西准噶尔洋内弧古生代侵入岩系统的Hf-O同位素填图,识别出洋内弧背景下花岗岩质岩石的岩浆源区及其与年轻表壳岩的物质循环的关系,为重建洋内弧地壳从玄武质向长英质的成熟转变过程提供了新见解,也为探讨大陆地壳生长与演化提供了新视角。

    该研究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830216)、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2019YFA0708601)和国际地学计划IGCP664联合资助,近期发表在国际权威的地学期刊Earth- Science Reviews上。

     
     
    地质所研究中亚造山带西准噶尔古生代岩浆岩取得新成...

    近日,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李广旭博士后及其合作导师曾令森研究员等,对西藏南部冈底斯岩基东段朗县杂岩内出露的钠质煌斑岩开展了年代学、岩石学、全岩地球化学和同位素组成的系统分析和研究,揭示了钠质煌斑岩的成因及其动力学过程,取得重要成果。

    大陆岩石圈的持续俯冲也会导致俯冲板片的脱水和熔融。俯冲的碳酸盐物质熔融可以释放碳酸盐熔体,引发上覆岩石圈地幔的部分熔融,形成不同类型的碱性和钙碱性岩浆岩。煌斑岩是特殊的幔源岩浆岩,其成因往往与交代富集的岩石圈地幔有关,成为示踪深部物质组成和深部动力学过程的重要载体。钠质煌斑岩出露较少,研究程度低,导致其钠质属性的成因机制尚不清楚。由于不同性质和不同来源的交代介质会造成岩石圈地幔的富集特征和矿物组成的差异,需要进一步验证钠质煌斑岩的钠质属性或成因机制是否与交代介质的不同有关。

    研究取得了以下主要认识:一是朗县地区出露一套近南北向展布的基性岩脉,其矿物组成和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该基性岩脉为钠质煌斑岩。该钠质煌斑岩主要由角闪石斑晶和斜长石(钠长石)基质组成(图1),具有较高的CaO和Na2O含量,但K2O含量低,因此Na2O/K2O比值异常高(>2.3,最高为68.1);具有明显的Nb–Ta–Zr–Hf–Ti负异常;强烈富集轻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

    二是朗县钠质煌斑岩侵位于始新世晚期(36.9 ± 0.3 Ma),是碳酸盐熔体交代作用形成的交代富集地幔部分熔融的结果。朗县煌斑岩的同位素组成(全岩Sr-Nd-Pb和锆石Hf同位素)明显不同于冈底斯岩基中-新生代的岩浆岩,尤其是更年轻(< 30 Ma)的钾质-超钾质岩石(图2),这意味朗县煌斑岩具有不同的岩浆源区。进一步的研究表明来源于交代富集的岩石圈地幔,其富集特征是由俯冲的印度大陆地壳来源的碳酸盐熔体交代作用造成的。

    三是朗县钠质煌斑岩的钠质属性与碳酸盐熔体的交代作用和源区矿物组成有关。朗县煌斑岩中大量的碳酸盐矿物(方解石)是原生的(图1)。异常低的Rb/Sr和Dy/Yb比值,同时具有较高的Ba/Rb比值,表明朗县煌斑岩是在石榴子石相二辉橄榄岩稳定域内由含角闪石的橄榄岩低程度部分熔融形成的。

    四是煌斑岩的侵位可能与印度-亚洲大陆后碰撞背景下增厚下地壳(约75 km)的局部拆沉引起的东西向伸展作用有关。

    图1朗县钠质煌斑岩的野外照片(a-c)、显微照片(d-f)和背散射照片(g-l)

    图2朗县煌斑岩的锆石Hf和全岩Sr-Nd-Pb同位素特征

    该研究在岩相学基础上,通过与钾质煌斑岩全岩元素和同位素组成的系统对比,揭示了钠质煌斑岩的钠质属性与碳酸盐熔体的交代作用有关,为理解后碰撞深部动力学过程和解译冈底斯岩基的岩石圈地幔的演化历史提供了新的启示。

    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2055202)、第二次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与研究计划项目(2019QZKK0702)和中国地质调查项目(DD20221630和DD20221817)的联合资助。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著名地学期刊《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Bulletin》上。

     
    地质所李广旭、曾令森等研究员对钠质煌斑岩与碳酸盐...

    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在莱州湾海岸带地下咸(卤)水演化研究方面实现新突破,该研究揭示了长期开采条件下含卤地下水系统的水化学演化规律,为卤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基础。该成果发表在环境科学领域国际顶级期刊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IF=10.753)。

    莱州湾海岸带地下卤水水动力水环境敏感脆弱,易受人类活动胁迫,特别是近几十年大规模工业化开采,引起地下淡水咸化、卤水浓度下降,地下水水化学是否发生重要改变?在人类开采活动影响下不同界面的水化学变化过程以及未来卤水的水化学变化趋势尚不明确。因此,为满足卤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和保护地下水环境,急需清晰阐明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含卤地下水系统水化学演变规律。该研究基于长序列地下水水化学数据,定量分析和模拟地下卤水开采过程中的多界面(卤水/咸水、咸水/淡水)地下水水化学演化过程。

    研究表明,过度开采前后卤水地下水位和浓度变化显著。通过稳定同位素特征发现浅层地下咸水对地下卤水具有补给作用。在近海卤水/咸水界面处的浅层地下咸水和深层地下咸水均受海水入侵影响。其中,浅层地下咸水经历咸化过程,深层地下水经历了一个淡化过程。在咸/淡水界面处的浅层地下咸水受淡水开采的影响呈现复杂的演变过程,而深层地下水受卤水侵入影响呈现咸化过程。水化学模拟结果表明,在限制开采阶段,由于石膏和岩盐的溶解,卤水浓度得到了恢复,但是恢复程度有限。

    该研究成果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U2106203,41977173和42076070)、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DD20211401)等项目资助。

     

     
    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海岸带地下咸(卤)水演化研究实...

    2016年12月2日,国土资源部/广西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和国土资源部岩溶生态系统与石漠化治理重点实验室2016年度学术委员会在桂林顺利召开。中国科学院袁道先院士出席并主持会议。

    国土资源部/广西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和国土资源部岩溶生态系统与石漠化治理重点实验室分别对2016年在实验室建设情况、年度科研情况、开放基金申请和结题情况以及实验成果等方面进行了工作总结。

    学术委员代表王世杰研究员、孙永革教授、唐常源教授、蒋勇军教授分别详细介绍了“喀斯特地区地-气交换的初步监测结果”、“The fate of carbon in HCO3- in Karst ecosystem: an organic geochemical perspective”、“北江流域降雨及河水同位素特征”和“重庆雪玉洞洞穴CO2浓度动态变化与影响因素”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和袁道先院士及其他与会科技人员探讨了以前成果的创新之处以及下一步可以继续完善和深入研究的方向。

    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郭芳研究员、罗为群副研究员、蒲俊兵副研究员和杨奇勇副研究分别详细介绍了岩溶动力学实验室和生态实验室2016年在“Karst Hydrology and Aquatic-ecosystems Impacted by Human Activities and Climate Change”“岩溶峰丛洼地土地整理与土壤改良技术研究”、“岩溶水CO2脱气通量初步研究”和“基于地理权重回归的岩溶区土壤厚度空间预测研究”方面的研究成果。

    张建兵、陈颖、徐力刚等7位岩溶动力学实验室和生态实验室开放课题的项目负责人分别对各种承担的开放课题的研究进展、经费使用情况以及取得的成果进行了详细汇报。

    与会的学术委员对岩溶动力学实验室和生态实验室2016年的工作以及取得的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

    部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和岩溶生态系统与石漠化治理...

    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在北方陆相页岩气开发中地下水循环演变及异常评估研究取得新进展。该研究以我国北方侏罗统大煤沟组页岩气储层为研究对象,分析页岩地层水的主要补给来源和水化学演化机制,识别地层水赋予返排液的地球化学特征,筛选返排液潜在识别指标,揭示水力压裂引发的水岩作用对页岩矿物相关识别指标的影响及其机理,提出可广泛应用于我国北方陆相页岩返排液污染浅层含水层的标识,为我国北方陆相页岩气开发区地下水循环演变及异常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随着全球范围内页岩气开采程度的不断增长,主要页岩气开采国对页岩气开发潜在的地下水影响越发关注,使水力压裂返排液在浅层地下水中的识别成为当前研究热点。研究发现:一是大煤沟组陆相页岩地层水起源于受大气降水补给的古湖水,并在形成过程中发生了蒸发浓缩作用、硫酸盐热化学还原作用、长石的伊利石化/高岭石化作用、白云石/方解石化作用和硼酸盐溶解作用,使地层水形成了独特的水化学和同位素特征,并通过和压裂液的混合作用,赋予了返排液与其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经分析Br/Cl、Ba/Sr、87Sr/86Srδ11B可作为返排液的潜在识别指标。二是压裂引发的页岩中长石溶解,可赋予返排液陆相页岩独特的硼同位素指纹特征,而且不因地层水的混合而明显改变。因此,硼同位素可广泛应用于我国北方以大气降水为主要补给来源的浅层地下水中陆相页岩返排液的污染标识。但压裂引发的页岩中碳酸盐矿物溶解,释放低87Sr/86Sr值、高元素浓度的Sr,阻碍返排液“继承”陆相富硅酸盐页岩高87Sr/86Sr和高Ba/Sr的特征,故87Sr/86Sr和Ba/Sr成为贫碳酸盐陆相页岩返排液污染标识的潜力较大。

         

     

    大煤沟组陆相页岩压裂返排液主要识别指标及其特征区间值

     大煤沟组陆相页岩压裂返排液主要识别指标对压裂引发水岩作用的响应

    水环所在北方陆相页岩气开发中浅层地下水循环演变及...

    铜的富集机制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新疆库车蒸发岩盆地不仅广泛发育地表卤水及结晶盐花,并且浅部地层碎屑岩节理面、破碎带可见绿色含铜矿物与石膏、石盐大范围共生产出的现象,该现象一直未能得到合理解释。为此,中国地质调查局矿产资源研究所(以下简称“资源所”)曹养同副研究员及其合作者开展了矿物学研究,确定绿色含铜矿物为副氯铜矿,相关共生矿物为石膏、钙芒硝、石盐,其形成受控于卤水中盐类矿物结晶序列规律。同位素研究进一步证实,来源于蒸发岩地层的溶滤卤水通过对含铜碎屑岩地层进行淋滤形成含铜卤水,随后又通过蒸发浓缩作用在地表快速(周期尺度以月计)富集成铜。该研究成果不仅揭示了表生铜矿富集新机制,同时也为区域找矿勘查工作提供了新思路。

    上述成果受到中央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编号:YYWF201716)及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项目编号:41972082)共同资助,分别发表于国际地学权威期刊《Geofluids》和《Chemical Geology》。

     

    图1 新疆库车蒸发岩盆地盐丘、盐泉、铜(矿)化点分布

     

    图2 地表铜富集与卤水、石盐、石膏关系   

       

    图3 副氯铜矿与石膏、钙芒硝、石盐共生及其铜同位素特征

    论文信息:

    Yangtong Cao*, Haiming Xu. 2021. A Rapid Cu Enrichment Mechanism from Cu-Bearing Brine in Kuqa Basin, Xinjiang, China: Controlled by Crystallized Sequence of Saline Minerals. Geofluids. 2021: 5550271.

    Yangtong Cao. 2022. Origin of paratacamite in the Kuqa Basin, Xinjiang, China: Defined by Cu isotope values. Chemical Geology. 602: 120902.

     
    蒸发岩盆地中与膏盐有关的地表铜富集机制获得新认识

    西准噶尔地区是典型的古生代洋内弧,是中亚造山带发育规模最大、最年轻的地壳增长区,出露大量极度亏损Sr–Nd–Hf 同位素特征的花岗岩。而花岗岩是大陆地壳的重要岩石组成成分,对研究大陆地壳形成和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不同形成成因可能对应不同的地壳演化和成熟过程,其动力学机制也可能存在较大差异。目前,西准噶尔地区花岗岩岩浆源区仍存在争议,因此,研究该地区古生代花岗岩的源区组成和形成机制是急需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针对上述科学问题,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研究所尹继元博士及其合作者对西准噶尔南部花岗岩开展了详细的岩石学、全岩地球化学和锆石Hf-O 同位素研究。研究表明:

    西准噶尔晚石炭世花岗岩包含铁黑云母和绿钙闪石,为典型的碱性花岗岩(图1)。它们不仅具有亏损Hf-Nd同位素组成和年轻的Hf模式年龄,还有高的氧同位素特征(δ18Ozrn=7.2‰-11.9‰),暗示其源区包含有年轻的、风化沉积物(图2a和b)。稀土和Hf-O同位素模拟显示,这些年轻沉积物的含量可达50%(图3a和b),表明年轻沉积物在碱性花岗岩形成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西准噶尔南部330-311 Ma的侵入岩主要为辉长岩和闪长岩,具有相对低的氧同位素组分(4.5‰-6.9‰),源区为底侵的地幔分异物或者未蚀变的洋壳(图2b)。311 Ma之后的侵入岩主要为碱性花岗岩,具有高的氧同位素值(7.2‰-11.9‰)(图2b)。这种氧同位素组成的突变可能暗示源区组分发生了显著地改变(图2b)。因为早期大量的沉积物随板片俯冲到深部,它们相对于上地幔具有正浮力,因此上升至弧壳底部。在311 Ma后,西准噶尔地区发生洋脊俯冲事件,促使沉积物广泛熔融,其熔体上升过程中与中地壳熔体混合形成了碱性花岗岩。这些年轻沉积物的重熔促进洋内弧地壳从基性到酸性的转变,导致洋弧地壳成熟为大陆地壳。

    锆石Hf-O同位素组成能有效识别碱性花岗岩源区中的年轻表壳岩组分,从而示踪表壳物质的再循环。而洋内弧年轻沉积物的循环与重熔可促进洋弧地壳成熟,这一研究为揭示大洋弧向大陆地壳转变过程提供了新的启示。

    本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9YFA0708601和2017YFC0601206)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888101, 41873060和41830216)等项目联合资助。成果发表于国际权威学术刊物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Bulletin:Yin J.Y*., Xiao, W.J., Spencer, C.J.., Sun, M., Chen, W., Huang, H.Q., Yuan, C., Zhang, Y.Y., Tao, Z.L., Huang, H., Xia, X.P., 2020. The role and significance of juvenile sediments in the formation of A-type granites, West Junggar oceanic arc (NW China): zircon Hf-O isotopic perspectives. GSA Bulletin, doi.org/10.1130/B35790.1. )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130/B35790.1

     

    图1 新疆西准噶尔区域地质简图和采样位置  

    图2 西准噶尔地区花岗岩的年龄与Hf-O同位素关系图

    图3 西准噶尔地区花岗岩的全岩稀土和锆石Hf-O同位素模拟估算图

    地质所在西准噶尔洋内弧碱性花岗岩成因研究方面取得...

    弧岩浆作用是大陆地壳生长的主要方式之一,其岩浆起源与性质是深入理解大陆地壳的形成和演化的关键。前人研究揭示,横亘于青藏高原南部的冈底斯弧是典型的大陆弧,其弧壳具有显著的南部亏损(锆石εHf(t) > 0)、北部富集(锆石εHf(t) < 0)的锆石Hf同位素特征。但是,这一特殊Hf同位素组成的成因与演化过程还有待深入研究。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研究所董昕研究员及其合作者对冈底斯弧北部巴松措和门巴地区约200 Ma的岩浆岩进行了系统研究,在明确其岩石成因和岩浆源区的基础上,探讨和细化了冈底斯弧北部地壳的演化过程。取得了如下主要认识:

    1.冈底斯弧北部早侏罗世的岩浆岩包括巴松措地区约190 Ma的闪长岩堆晶和约200 Ma的花岗闪长岩堆晶(图1),以及门巴地区约190 Ma的寄主花岗质岩石和同期的镁铁质包体(图2)。

    2.基于矿物组合、化学成分和全岩地球化学组成的研究(图3),巴松措地区的岩浆岩是偏镁铁质安山质岩浆通过角闪石、斜长石和榍石的分离结晶作用形成的;而门巴地区寄主花岗质岩石是安山质岩浆角闪石和斜长石分离结晶作用的产物。由于与寄主岩石具有相似的矿物组合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组成,推测门巴地区镁铁质包体是与其寄主岩石同一母岩浆早期堆晶作用的产物。

    3.上述早侏罗世岩浆岩具有继承的幔源同位素特征,通过全岩同位素模拟计算,提出了含水洋壳和不同比例的大陆地壳物质在源区发生部分熔融产生具有该地球化学特征母岩浆的合理解释(图4)。

    4.结合前人发表的数据,冈底斯弧北部多期次(~215–170 Ma)岩浆岩记录了拉萨地体早中生代的地壳演化历史,即幔源物质的贡献随时间推移逐渐增多,具体表现为岩浆岩逐渐亏损的锆石Hf同位素组成上。

    研究表明冈底斯弧壳经历了一个幔源物质贡献随时间推移逐渐增加的过程;同时,分离结晶作用是镁铁质岩浆包体的一种重要成因,而花岗质岩石具有的幔源地球化学特征可以是多解的。

    上述研究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6YFC060031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872070和91855210)、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J2006)和国家留学基金委访学项目(201809110024)的共同资助。成果发表在国际知名地学期刊《Lithos》上,详细内容请查阅文献:Dong Xin, Niu Yaoling, Zhang Zeming, Tian Zuolin, He Zhenyu. 2020. Mesozoic crustal evolution of southern Tibet: Constraints from the early Jurassic igneous rocks in the Central Lhasa terrane. Lithos, 366-367, 105557。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lithos.2020.105557

     

    图1 巴松措地区早侏罗世闪长岩堆晶和花岗闪长岩堆晶的野外和镜下照片

    图2 门巴地区早侏罗世花岗质岩石的野外和镜下照片

      

    图3 拉萨地体中部早侏罗世岩浆岩主量元素的二端元图解。Bulk-rock代表本研究样品的全岩主量元素成分;av. Pl代表本研究斜长石主量元素的平均成分;av. Amp代表本研究角闪石主量元素的平均成分;Bulk-rock of start material代表实验开始时物质的全岩主量元素成分;Melt代表平衡结晶实验过程中获得的熔体的全岩主量元素成分。

     

    图4 拉萨地体晚三叠–早侏罗纪岩浆作用和地壳演化模式图。

    地质所在拉萨地体中生代地壳演化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中国地质调查成果快讯》近日刊发了“雄安新区综合地质调查”工程下设“雄安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综合监测和透明雄安数字平台建设”项目近年来取得的一系列重要地质调查成果。

    据介绍,该项目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承担。主要目标任务是通过开展雄安新区及外围区域生态水文地质调查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综合监测,建设国际一流的天地一体、上下统筹、共享共建的地质环境综合监测网,查明含水层空间分布特征、水质水量状况和地下水-地表水相互转换关系,科学评价地下水资源、湿地生态功能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城市供水安全、规划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支撑服务。其中,地下水质量调查评价作为项目重要工作之一,已搭建形成了区域地下水水质监测网,同时开展了地下水质量评价及水文地球化学研究等相关工作。

    一是基本掌握雄安新区主要含水层地下水质量状况。项目组采集并测试350组区域地下水水质监测井样品,依据《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2017)》开展地下水质量评价。结果显示,雄安新区地下水质量主要受自然地质背景和地球化学作用控制而较为稳定,不同年份地下水化学各组分含量无显著时空变化。浅层地下水总体质量较好,深层地下水质量优良,富锶地下水分布较广,绝大多数深层地下水和2/3以上的浅层地下水符合饮用水质量要求,白洋淀周边浅层地下水质量受白洋淀及入淀河流等地表水影响较大。

    二是初步查明雄安新区及周边地区地下水化学特征。研究区地下水均接近中性到弱碱性,主要阳离子为Na+,主要阴离子为HCO3-;沿地下水径流方向,水化学类型没有明显的变化;随着深度增加,地下水化学类型发生显著变化,由浅层的混合型水变为深层HCO3·SO4-Na型。地下水的氢氧同位素特征表明其为受蒸发作用下的大气降水,深层地下水的补给高程更高或者温度更低。

    三是立体识别蒸发浓缩、岩石风化水解、阳离子交换和氧化还原等水文地球化学过程。相比深层地下水,浅层地下水蒸发作用更为强烈;两者都有硅酸岩的风化水解作用的影响,主要来源矿物为碱土硅酸盐和正长石,浅层地下水还受到碳酸岩的风化作用的影响,主要来源矿物为方解石、斜长石和云母,深层地下水还受到蒸发盐(盐岩)的水解作用的影响;浅层和深层地下水均有阳离子交换作用的发生,且深层阳离子交换作用更强;浅层含水层处于氧化环境,深层含水层处于还原环境,有脱硫酸作用的发生。

    四是探索研究白洋淀地质-水环境成因与演化过程。雄安新区及周边地区地下水和含水层孔隙水的水化学特征相似,可以用含水层孔隙水代替地下水进行水化学分析,孔隙水可以更加精确地定位到对应深度的含水层,排除抽水时不同深度地下水混合的影响。从弱透水层沉积物孔隙水反映出的气候变化来看,表现出新近系上新世的暖湿气候、第四纪冰期间冰期相互转化的干冷气候,以及再次变暖的全新世气候;气候发生剧烈变化的时期,沉积物尤其是黏土矿物的水解过程影响着其孔隙水中Fe、K、Al等元素的迁移、聚集和分散。

    地下水样品现场指标测试及同位素样品采集

     

    雄安新区水文地质调查与地下水监测成果显著

    2018年以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部署实施了“雄安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综合监测和透明雄安数字平台建设”项目,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承担。主要目标任务是通过开展雄安新区及外围区域生态水文地质调查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综合监测,建设国际一流的天地一体、上下统筹、共享共建的地质环境综合监测网,查明含水层空间分布特征、水质水量状况和地下水-地表水相互转换关系,科学评价地下水资源、湿地生态功能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城市供水安全、规划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支撑服务。其中,地下水质量调查评价作为项目重要工作之一,已搭建形成包括专门监测井和层位明确的地下水开采井、涵盖不同含水层组的区域地下水水质监测网,同时开展了地下水质量评价及水文地球化学研究等相关工作,对雄安新区及周边地区不同深度含水层地下水的主要水化学组分、微量组分、水化学特征、氢氧同位素特征进行分析和研究,并与相同层位含水层孔隙水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主要成果为:一是基本掌握雄安新区主要含水层地下水质量状况;二是初步查明雄安新区及周边地区地下水化学特征;三是立体识别蒸发浓缩、岩石风化水解、阳离子交换和氧化还原等水文地球化学过程;四是探索研究白洋淀地质-水环境成因与演化过程。

     

    地下水样品现场指标测试及同位素样品采集

     

     
    水文地质调查与地下水监测有效服务雄安新区供水安全...

    摘要:揭示大兴安岭及邻区晚中生代地壳加厚至伸展减薄过程中花岗岩浆演变的特点,为阐述地壳伸展减薄及其成矿背景提供了新依据。秦岭花岗岩同位素填图揭示块体的性质特征及其对钼等多金属矿的制约,进一步确定阿拉善侵入岩分布与成因,初步编制六大区片及中国北方花岗岩图,初步建立中国东部晚中生代火山活动的年代格架。

    1.项目概况

    “重大岩浆事件及其成矿作用调查” 项目所属于九大计划中“关键地质问题综合调查”工程。该项目下设10个子项目,包括6个大区中心承担的六大区片岩浆调查子项目,全国花岗岩、东部火山岩、西部蛇绿岩3个项目及1个岩浆岩填图试点项目。目的是围绕重要成矿带,以岩浆岩为主要研究对象,查明重要、重大岩浆事件及其成矿关系和构造背景,为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提供依据,通过关键地区岩浆岩填图和同位素填图,探索花岗岩填图方法。

    2.成果简介

    (1)揭示大兴安岭及邻区晚中生代地壳加厚到伸展减薄下花岗质岩浆演变特点,为阐述地壳伸展减薄及其成矿背 景提供新依据。依据新测和收集的410余个锆石年龄,重新厘定该区包括蒙古晚中生代花岗岩的分布范围,将东北亚晚中生代岩浆发育范围扩展到俄罗斯远东贝加尔湖一带。同时,确定早一中侏罗世花岗岩受鄂霍茨克构造体制的影响。依据实测和收集的百个地球化学数据, 揭示侏罗纪一白垩纪花岗岩类岩浆由高钾钙碱性向高钾钙碱性一钾玄质、由I型向高分异I型、A型和Sr/Y值向低演化的演变特征(图1)。这种岩浆演变是从岩浆演变角度结合构造伸展论证加厚地壳向伸展减薄转化过程的一个成功范例(图1), 为阐明东北亚晚中生代花岗岩陆内挤压增厚到伸展减薄下的动力学背景、深入认识全球规模巨大的侏罗纪一白垩纪地壳伸展巨变和成矿大爆发的地质背景提供新的重要依据。

    (2)秦岭花岗岩同位素填图,揭示块体的性质特征及其对钼等多金属矿的制约。对东秦岭花岗岩开展Nd-Hf同位素填图,揭示出秦岭存在3个不同的Nd同位素区,与3个构造单元基本一致。华北地块南缘具有古老基底,南秦岭有较年轻的基底,北秦岭的基底比较复杂。东秦岭钼多金属矿产种类的分布受基底特征约束: 由北向南钼矿化减弱、铜矿化增加(图2)。

    (3)初步确定阿拉善侵人岩分布与成因,为确定阿拉善地块北缘的位置提供依据。进一步确定内蒙古阿拉善地区 侵人岩年代学格架,较系统地研究地球化学和锆石Hf同位素特征。锆石Hf同位素分析表明,宗乃山一沙拉扎山构造带 具有亲中亚造山带的特征。阿拉善地块与中亚造山带的界限应以查干础鲁蛇绿岩为代表,即阿拉善地块北缘在查干础 鲁以南,这对于大地构造单元重新划分和指导古老克拉通边界找矿部署提供了新的依据。

    (4)初步编制六大区片及中国北方 1:250万数字化花岗岩图,揭示了时空演化特征。与六大地调中心一同初步编 制了各自地区的侵入岩图和中国东部中生代火山岩图,并初步编制了北方花岗岩图。此次编图特点:①充分收集、应 用新的高精度锆石年龄数据,更新已有的图件;②建库编图,是带有属性驱动的数字化图,为数字化岩体的表现。该 图将为深入分析岩浆时空演变规律、阐明与成矿的时空关系提供可靠、简便的基础性图件。

    (5) 初步总结中国东部重要构造带中生代火山岩年代学格架,揭示浙一赣火山岩带东段火山活动随时间由北西向 南东迁移的趋势。长江中下游地区晚中生代火山岩盆地归为橄榄玄粗岩系列和高钾钙碱性系列2种类型。前者位于后者中心地带,对应区内晚中生代岩石圈减薄的中心地带。时间上,橄榄玄粗岩系列主要介于128~134Ma之间,高钾钙碱性系列介于140~122 Ma之间。

    (6)初步总结了中国西部典型蛇绿岩的特征。新识别和确定多个前寒武纪蛇绿岩体,为我国前寒武构造演化研究 和矿产资源勘探开发提供了新的依据。该成果不仅对反演古板块俯冲消减、壳幔相互作用、古缝合的识别、古板块重 建、古洋陆时空分布特征等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而且通过讨论与相关矿产、 能源生因的关系为矿产资源勘探开发提供重要依据。

    3.成果意义

    (1)围绕重要成矿带,以岩浆岩特别是花岗岩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关键地区岩浆岩填图和同位素填图,探索花岗岩填图方法,查明重要成矿带重大岩浆事件及其成矿关系与构造背景,为找矿突破提供依据。

    (2)系统收集已有资料,开展重要成矿带岩浆对比,综合研究所有成果,建库编图,展现中国重大岩浆事件时空 分布规律、岩浆性质、成矿特点及其构造背景,为认识巨型成矿带分布规律、寻找大型矿床和成矿潜力评价提供基础和理论支撑。(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王涛 张磊 薛怀民 郭磊 翟庆国,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王晓霞供稿)

    重大岩浆事件调查成果丰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