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3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1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陈桂虎(左二)在牡丹江市江南新区开展第四纪地质与地貌调查。宋立东 摄

    “我们要做有信念、有纪律、有品行、有作为、有担当的地质人!”7月,在中国地质调查局牡丹江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的党课上,该中心副主任、高级工程师陈桂虎的一番话引起了广大党员干部的强烈共鸣。

    今年“七一”前夕,在举国欢庆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陈桂虎被中央和国家机关工作委员会授予“优秀共产党员”光荣称号。红彤彤的荣誉证书和金灿灿的奖牌,是对这位有着21年党龄老党员的最高褒奖;而这份沉甸甸的荣誉,也激励着他为祖国的地质事业继续奋勇前行。

    奋战在地质工作一线

    作为土生土长的东北人,今年47岁的陈桂虎对养育自己的这片白山黑水有着难以割舍的深厚情感。在20多年的地质调查工作中,他几乎走遍了这里的山山水水,把青春和热血挥洒在祖国地质事业的野外一线。

    中国地质调查局牡丹江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的前身,是原武警黄金第一支队。陈桂虎1998年入伍后,从一名普普通通的技术员,一路成长为助理工程师、副主任工程师、主任工程师、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

    “要想在地质找矿上有所成就,就必须下苦功夫、真功夫、实功夫。”无论身处哪个岗位,陈桂虎始终认为地质工作重在实践,只有深入一线艰苦探索,才能获得突破。

    2001年~2006年,陈桂虎领衔开展了黑龙江省逊克县高松山矿区及外围岩金普查工作。工作区山高林密、水系发达,上有蚊虫叮咬,中有荆棘密林阻挠,下有茅草水沟拦路,工作条件异常艰苦。每天,陈桂虎都和队友早出晚归,爬高山、下坑道,挖样槽、搞编录,背着几十斤重的样品走数公里的山路,晚上还要连夜整理地质资料。为提高工程进度及编录质量,他在矿区现场跟班指导,无论刮风下雨都坚守在机台,和技术干部研究优化取芯新工艺,精心设计,合理布局,创造了最高月进尺超千米、见矿率100%的好成绩。

    日复一日地钻研,使他掌握了大量准确的第一手资料。对照世界上大型金矿成矿规律,陈桂虎形成了自己的独到见解,总结提出了矿区“入”字形构造控矿,矿体呈侧伏规律、富矿带等距出现的成矿规律。以此为基础,团队先后新发现矿体10条,矿区累计提交金资源量25.3吨;他带领编制的《黑龙江省逊克县富强矿区岩金勘查报告》《黑龙江省逊克县高松山矿区岩金普查报告》,荣获原武警黄金指挥部2003年找矿重大突破奖、首届黑龙江省地勘项目成果资料展评二等奖。

    勇挑重任攻坚克难

    多年来,在“李四光精神”引领下,陈桂虎参与或主持的矿产勘查、地质灾害调查、区域地质调查、矿产地质调查、应用地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自然资源调查等项目30余项。面对艰难危险的任务,他总是冲锋在前,勇挑重任。

    2013年,原武警黄金第一支队首次承担4幅图的区域和矿产地质调查项目,时间紧、任务重。陈桂虎带队帮带指导,挑起了这个重担。从5月出队到9月收队,他在野外连续工作了138天,白天穿密林、过草甸,晚上录数据、标图幅,累计行程2000余公里,足迹踏遍了作业区的每处山峦。区调矿调工作涉及学科繁杂,由于缺少化探专业人员,没有人编写化探报告,陈桂虎主动承担起了这项工作,每天加班加点,学习了数十本化探专业书籍和规范,处理了数万个化探数据。最终,仅用7天时间就完成了水系测量专题报告编写,并优选出3处化探异常供后续开展土壤查证,使水系测量工作实现了“当年采样、当年查证”。

    陈桂虎熟悉基础地质、遥感、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工作,特别是在矿产地质勘查和项目管理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扎实的工作和突出的业务能力,让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业绩:荣立个人二等功一次,多次荣立个人三等功,并先后荣获原武警黄金指挥部优秀成果一等奖、质量一等奖,以及优秀科技干部标兵、原武警黄金一总队学习成才先进个人、十大优秀技术干部标兵等称号。

    谋划转型发展新布局

    2018年8月,原武警黄金部队移交自然资源部。陈桂虎和战友们一起脱下军装,告别军旅,踏上新的征程,毅然选择为祖国的地质事业继续奋斗。2020年9月,他正式担任中国地质调查局牡丹江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副主任、党委委员,主要分管科学技术管理、人事教育、信息化建设以及分析测试等工作。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如何发挥中心职能作用,支撑服务地方生态文明建设,成为陈桂虎深入思考的问题。他与中心领导带领科学技术室人员先后召开7次研讨会,分析国家和地方需求,研判中心发展形势,剖析区域自然资源本底条件,提出或论证89个项目,构建了“两核心、两重点、三拓展”的业务布局,部署31个项目,初步形成中心“十四五”业务规划,为中心中长期发展绘制蓝图。

    熟悉陈桂虎的人都知道,他最大的爱好就是看书和钻研业务。虽然走上了领导岗位,但他依然坚持深入项目一线跟班作业,悉心指导。2020年,他先后4次到项目检查指导,深入一线、现场帮带,帮助各项目优化工程布设;全年精心组织开展4大类7个项目,指导编制的镜泊湖科普宣传片在新华网上线,全力助推牡丹江旅游城市升级发展;积极促进矿产地质调查转型发展,助力吉中地区大型战略性矿产基地建设。

    面对转制后的人才流失,陈桂虎作为能力共建联系人,与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南京地质调查中心的相关部门保持实时联络,形成了“点对点、事对事”和“周有大交流,月有大活动”能力共建协调机制,研判能力短板,梳理出6大需求,厘定48项具体问题。他还积极推动牡丹江中心与黑龙江省第一地质勘查院、黑龙江省第六地质勘查院进行战略合作,与吉林大学等5家单位达成战略合作意向。他通过多渠道、多方联系,联络黑龙江、吉林、辽宁3省的知名地质专家,建立了涵盖10个专业领域的500人专家库,以弥补中心业务能力不足的问题。此外,他还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协助中心党委精准科学选人用人,公开选拔8名项目负责人、10名副负责人,遴选50名技术骨干充实到野外一线,营造了“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浓厚干事创业氛围,初步打造形成了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与观测、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支撑调查、应用地质调查、水文与水资源调查、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及勘查和实验测试6个技术团队,为中心构建了较为完备的人才队伍。

    今年是中国地质调查局牡丹江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改革转制并轨的关键年。面对荣誉,陈桂虎更多了一份责任感和紧迫感。“我们要用好转隶改革的宝贵时间窗口,集中精力推进改革创新,以高质量发展为‘十四五’开好局,把握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尽快解决人才、业务布局、装备、信息化建设等‘卡脖子’问题。”他表示,自己只是地质工作者中的普通一员,这份荣誉十分珍贵,他会倍加珍惜,并把荣誉转化为动力,为祖国的地质事业作出一名共产党员应有的贡献。

    行走在白山黑水间

    2019年4月22日是第50个世界地球日,为响应自然资源部“珍爱美丽地球、守护自然资源”倡议,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基础室依托“辽东-吉中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及“松辽盆地西缘扎赉特-巴林左旗区域地质调查”两个二级项目,在吉林省公主岭地区开展了世界地球日科普宣传活动。

    上午9:30-11:00,相关人员在公主岭路和迎宾大街举行了“世界地球日”科普宣传单发放活动,呼吁普通大众“同一个地球,保护环境,从我做起”,对发放人讲述了保护地球的重要意义及保护方法,共计发放传单600余份。下午来到吉林省公主岭二十家子学校,进行“地质科普走进中小学校园”活动,让乡镇中小学生了解地质工作。唐振以“走进地质调查”为题目,进行科普讲座,用通俗的语言及图片,向同学们讲解了什么是地质、地质与我们的生活存在的联系以及地质调查的简单工作方法;葛锦涛以“地球的 “照相机”——人造卫星”为题目,形象的讲解了遥感以及航空卫片在地质工作及生活的应用;李斌以“恐龙时代的确定”为题目,以恐龙为切入点,向同学们生动地介绍了恐龙从死亡到深埋,从成岩作用到出露地表,从样品采集到锆石U-Pb法测年,环环入扣,引人入胜。会后,同学们纷纷提问,唐振、葛锦涛、李斌、陈井胜、刘淼、杨帆分别给学生们进行了详细解答,现场气氛热烈,同学们对地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会后几位同志分别留下了E-mail以便交流。

     

     

     

     

    沈阳地调中心开展“珍爱美丽地球、守护自然资源”科...

    辽东-吉中地区位于华北板块北缘东段,郯庐断裂带北段纵贯工作区中部,是探索古亚洲洋构造域和古太平洋构造域转换的关键位置,是深入研究郯庐断裂带北段构造属性和活动时代的重点区域。这一地区的构造作用与构造体系的转换与叠加改造对东北地区固体矿产和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火山活动以及地质灾害的形成与分布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开展该地区地质调查工作对深入探讨中、新生代含油气盆地的形成和演化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对资源勘查预测和地震灾害预防有重要的意义。

    自2019年开始,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在铁岭昌图地区开展了一系列基础地质调查研究工作,在兴蒙造山带东段的构造演化、郯庐断裂带北段分支依兰-依通断裂带的构造特征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2019年8月23日-25日,由工程首席张立东研究员、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李锦轶研究员、辽宁省矿产勘查院卢崇海教授级高工、辽宁省地质勘查院张国仁教授级高工、吉林大学刘正宏教授和二级项目副负责人陈井胜高工等6人组成的专家组听取了昌图工作任务负责人张超同志关于工作任务的具体实施情况、工作进展和近期工作成果的汇报。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研究,项目组识别出一套由不同变质岩石组合或构造岩片组成的晚古生代构造混杂岩(原下二台岩群),并伴生有变质花岗岩、变质钠长斑岩、变质闪长玢岩(原于家大背杂岩)。这些岩石记录了早期顺层韧性剪切滑动、穹-褶构造(条带状构造、面状构造、拉伸线理、不对称揉流褶皱)、以及后期韧性逆冲剪切构造等三期变形事件。详实的调查资料为古亚洲洋在华北板块北缘东段最终的闭合位置和时限的研究提供了依据。此外,项目组还查明叶赫-威远堡断裂带记录了中侏罗世左行走滑韧性剪切构造、晚白垩世挤压构造事件(叶赫地堑断褶带,昌图县逆断层带)以及第四纪伸展活动,初步建立依兰-伊通断裂带的构造演化序列;查明了下白垩统登娄库组具有扇三角洲平原、扇三角洲前缘和滨湖三个亚相,确认本区上白垩统泉头组是一套河流相(曲流河和辨状河)和冲积扇相(扇根、扇中和扇尾)沉积,初步恢复了测区中生代的岩性岩相、古地理和古气候特征;初步编制了工作区1:5万土壤地质图、植被分布图和第四纪地质图,为继续开展生态地质调查奠定了基础。

    通过室内原始资料检查和野外实地检查,专家组对项目工作进展给予了高度肯定,并对项目组成员进行了调查与创新研究方面的技术指导,有效推进了项目的业务工作。

    下一步,昌图项目组将进一步加强生态地质调查,研究郯庐断裂新生代以来的构造活动和地质灾害事件的相互作用机制,对城镇、村庄、重要交通干线,重要工程设施潜在的地质灾害隐患进行调查,对其稳定性和危害性进行初步评价。

     

     

     

     

     
    辽东-吉中地区区域地质调查项目昌图调查工作取得突出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