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96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4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2019年4月27日,福建省宁化县人民政府姚文辉县长、陈权副县长一行5人到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开展宁化县自然资源综合调查对接工作,南京地调中心主要负责人、相关负责人及相关处室负责人参加会议。

    南京地调中心陈国光介绍了宁化自然资源综合调查工作思路与工作进展。姚文辉对南京地调中心承担的国土三调、自然资源综合调查前期开展的工作给与充分肯定,同时提出在应急水源地、地热、特色农业和城市建设等方面的需求,表示县政府将全力配合宁化自然资源综合调查工作,提供良好外部工作环境、协调好自然资源相关资料的整合,确保项目顺利实施,起到示范作用。

    南京地调中心主要负责人作总结发言,一是围绕宁化县需求和问题,提供科学的地质解决方案,服务宁化县经济社会发展;二是围绕宁化县自然资源管理中心工作,以推进地质调查工作服务方向、指导理论和发展动力三大转变为契机,拓展地质调查工作领域;三是加强项目与地方政府协调联动,为目标实现提供机制保障。

     

     

     
    宁化县人民政府到南京地调中心对接自然资源综合调查工作...

    2017711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赴广西平果县签订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合作框架协议,并与平果县人民政府开展需求对接座谈。

    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合作框架协议旨在贯彻落实国家脱贫攻坚战略和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目标,充分发挥岩溶所与平果县的资源、业务、信息、体系等优势,组织开展岩溶地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互助合作,联合共建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选聘和培养人才、申报科研项目和科技成果奖,合作实施岩溶资源与环境领域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驱动平果县生态经济社会可持续快速发展,支撑服务岩溶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精准扶贫和生态国土建设。

    签约仪式上,岩溶所负责人简要介绍了岩溶所的六大业务方向和五大科技平台等基本科研情况,并表示,多年来岩溶所工作得到平果县的大力支持,希望将来建立更加广泛的合作,岩溶所科技力量将积极支持平果县经济生态发展。平果县孙环志县长表示将全力支持岩溶所在平果县工作,希望同岩溶所建立更广泛的合作,希望岩溶所对县域生态、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签约仪式后,岩溶所同平果县国土局、科技局、农业局、林业局、水利局、扶贫办等10个相关部门进行需求对接座谈会。

    岩溶所与广西平果县签订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合作框架协...

    10月12日,中国地质调查局昆明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以下简称“昆明中心”)收到云南省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人民政府的锦旗和感谢信,后者对昆明中心在金平县防汛救灾工作中的无私奉献、鼎力相助表示衷心感谢。

    “感谢你们第一时间赶赴灾区支援,你们的专业意见对我们的抢险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十分重要!”锦旗上的寥寥数语,感谢信里的真情表达,承载着金平人民浓浓的感激之情,表达了对昆明中心在助力地灾防治中彰显地质调查“国家队”担当的真诚谢意。

    9月汛期以来,受11号超强台风“摩羯”带来的持续强降雨影响,金平县各乡镇房屋道路、电力通信等不同程度受灾,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威胁。作为地质调查的国家队,昆明中心闻令而动、向险而行、冲锋在前,与云南省级专家联合成立工作组,深入云南省南部地区开展台风“摩羯”过境后的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工作,为筑牢地质灾害防御防线、协助受灾群众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

    地灾防治任重道远,昆明中心将化感谢为动力,坚持“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基本定位,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不断提升地质灾害综合防治能力,为群众织牢生命“安全网”,为防灾减灾、维护社会稳定贡献地质力量!

     
     
     
    查局昆明中心获云南省金平县人民政府赠送锦旗和感谢信

    9月2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以下简称“南京地调中心”)联合浙江省地质院、仙居县人民政府和相关企业共同编制的《浙江省国家级萤石大型资源基地(仙居资源基地)建设方案》(以下简称《方案》)顺利通过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的专家评审。

    《方案》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战略性矿产资源探产供储销统筹和衔接体系”精神,统筹央地企找矿、采矿、选矿、加工、应用全链条工作部署,先行示范协调联动新机制。国务院原参事张洪涛研究员、中国地质科学院王瑞江研究员等专家对方案给予高度评价,一致认为萤石作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原材料,未来需求将持续增长,仙居萤石大型资源基地“十四五”以来找矿增储成效显著、资源潜力巨大、矿业开发成熟、氟产业基础雄厚,通过此次央地企合作共建,有望打造成为全国首个以县域为单元的国家级资源基地,将为大型资源基地建设和矿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可推广的新模式。

    中国地质调查局资源评价部,南京地调中心、浙江省地质院、仙居县人民政府、浙江仙控交通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等相关领导参加此次评审会。

     

    南京地调中心《浙江省国家级萤石大型资源基地(仙居...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近期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提出,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品质发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在守护绿水青山的N种方式中,科技创新的力量最不可或缺。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近年来,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立足于地学,针对矿山、农田、场地等水土污染与生态环境损毁,创建地球化学工程生态修复技术体系,建立一系列应用示范,取得了重要进展和成果。

    以地学方案解决赣南稀土矿山生态问题

    江西赣州是我国优势矿种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的发源地,素有“稀土王国”之称。经历50余年的开发,赣南稀土矿山在为新中国建设立下汗马功劳的同时,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

    据了解,赣南稀土开采经历了池浸、堆浸、原地浸提全过程,具有稀土矿区生态问题的典型代表性。江西赣州离子型稀土矿集区位于“南岭丘陵山地带”,有多条重要水系的源头,生态破坏可能影响周边乃至华东、华中、华南地区,生态安全战略意义重大。

    矿山生态修复是生态保护修复的重要内容。科研人员深刻地认识到,矿山生态修复绝不仅仅是复原受损地形、简单绿化,而是必须因地制宜、治标更治本。

    以形成典型生态问题的绿色解决方案为目标,2012年以来,研究团队依托“全国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调查与评价(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项目以及“矿区土壤生态功能恢复技术”课题,分别在世界离子型稀土矿首发地及开采地赣南足洞废弃矿山及定南岭北矿区进行调查评价、修复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

    针对离子型稀土矿开采后存在的典型生态问题,研究团队建立了障碍度评价模型,分析功能恢复障碍因子;研发了天然黏土矿物材料、复合生物炭材料、生物地毯材料、微生物菌剂材料等一系列土壤改良材料;提供了一套复配型保水保肥材料及三类分区植物配置模式;系统梳理总结了矿山生态修复经验技术,创新研发了稀土矿区土壤原位改良的“天然黏土矿物土壤重构-植被配置技术”“稀土矿区蓝莓修复技术”和“地球化学工程+生态袋柔性结构技术”等系列技术,形成了一套土壤改良、植被配置与土地增值开发为一体的综合修复技术;提出了适用于花岗岩发育区的废弃稀土矿山土壤-植被生态修复的地学综合解决方案。

    研究团队2014年在足洞废弃稀土矿山原地浸矿场建立了废弃稀土矿山生态修复综合示范基地,长期进行修复技术应用和科学研究。2021年,研究团队在定南县岭北废弃稀土矿山堆浸场地开展植被复绿,以及中草药和经果林种植示范,植被覆盖度达到75%以上,经果林亩均收入超过3000元。目前,足洞废弃稀土矿山生态修复综合示范基地已成为自然资源部助力赣州乡村振兴的一个“示范窗口”。定南岭北矿区把矿山综合治理和生态循环农业相结合,打造了废弃矿山治理的定南样板,为我国南方离子型稀土矿区构建绿色种养循环农业提供了经验参考。

    废弃稀土矿山修复前后对比图

    “修复后,矿区水土流失率从85%降至10%,氨氮污染程度平均下降10%,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21%以上,植被覆盖率提高90%。与传统修复方法相比,修复成本降低了30%至50%。修复后,矿区土壤肥力由最低肥力提高至中等肥力水平,示范基地种植的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蓝莓亩产1500斤,每亩经济收入约3.5万元至5.0万元。经多年跟踪检测,蓝莓果实中有害元素含量远低于国家标准,且富含有益人体健康的多种营养元素。”科研人员用数字证明,相关成果在实现生态效益的同时,为当地生态修复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带来了新希望。

    对于下一步工作,科研人员表示,将开展不同类型稀土矿山生态修复技术攻关,建设南方离子型稀土矿生态修复示范区的“赣州样板”,进一步加强废弃稀土矿山增值利用技术在江西、广东、广西等地的推广应用。

    以改良技术助力张北盐碱地增产增收

    盐碱化被称为土地的“顽疾”。“春天白茫茫,夏天雨汪汪,十年九不收,糠菜半年粮”,一首民谣道出了盐碱地上种粮之难。我国盐碱地多,开发潜力大。破解盐碱地综合利用这个战略问题必须发挥科技创新的关键作用。

    2020年至2022年,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在北京市西城区政府对口帮扶县——张北县组织开展了700平方千米的生态地质调查,取得明显成效。调查发现,张北地处北方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区内年均降水量300毫米,年均蒸发量1850毫米,蒸发量是降水量的6倍左右,加之季节性河流的多次丰枯,快速交替,表层土壤的水盐迁移运动以上运行为主,使得浅层土壤中盐碱离子无法随水淋滤进入深层土壤而富集于地表,是区域土壤盐渍化形成的重要诱因。

    针对张北地区土壤盐碱化特点,科研团队研究提出“根系微障-生物质炭”生态保护修复方案,在保水保肥、提高地力、“以肥代药”等方面效果显著。

    改良耕地与周边盐渍化耕地对比

    改良后作物

    所谓“根系微障-生物质炭”生态保护修复方案,是研究团队运用2018年自主研发的在重金属污染稻田改善土壤微环境取得显著效果的“根系微地球化学障”技术理念,针对张北盐碱地高盐、高碱、有机质与养分含量较低、质地疏松等问题,研发具有高有机质含量、高比表面积等特征的生物炭-天然矿物复合材料,在播种时期随种子和种肥施入作物根系土壤,通过构建“微型屏障”有效降低土壤pH值、提升土壤肥力、限制盐分在土壤-作物系统中的迁移转化、为微生物扩展生存空间,实现盐碱地“重茬”问题低成本、高效治理。

    据介绍,通过调查、研究和应用,实验测试中心与北京市西城区政府、河北省张北县人民政府和张北厚道养生盐碱地种植公司联合建立了张北盐碱地改良应用示范基地——生态修复示范基地,示范面积1100余亩,成功实现了盐碱土地改良。通过种植藜麦、甜菜、油莎豆等高附加值作物,产量产值均有明显提升,每亩增收均超过千元。张北县人民政府认为“系列成果为该县构筑现代农业体系、打赢脱贫攻坚战、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等提供了强大助力。”2023年5月27日,河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倪岳峰在该基地视察调研时强调,要进一步扩大盐碱地改造规模,提高盐碱地综合利用效率,把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摆上重要位置,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关键作用,加大盐碱地改造提升力度。据了解,下一步,研究团队将在扩大张北地区盐碱地改造提升规模的同时,加大不同类型盐碱地改良和综合利用科技攻关力度,提出“品种-农艺-工程-产业”一体化盐碱地综合利用解决方案,为我国开展大面积盐碱地改造提供可借鉴的示范样板,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以初心和使命做美丽中国建设者

    除了上述两处亮点,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从20世纪90年代初即开始环境地球化学与生态保护修复研究,主持相关项目20余项,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特别是在我国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来,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承担了一系列有关生态环境修复的项目,开展生态修复技术研发与示范,并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在江西德兴铜矿源头开展工作,将微生物技术应用到酸性矿山废水治理工作中,在保证处理效果的同时,考虑修复治理成本为企业增加收入,改善修复工艺,研发修复装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江西赣州市,开展在产农田重金属污染修复工作,首创性提出“根系地球化学障”修复模式和技术,使稻米中镉去除率超过80%,显著降低修复参与人员的劳动强度和修复成本;

    ——在湖南湘潭,针对化工场地多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的复合污染土壤问题,提出了电动化-稳定化修复技术,为复合污染场地修复和复垦提供了经济高效的新型技术方法;

    ——在云南安宁,采用多层次植被搭配技术建立生态恢复示范区,实现矿山采空区植被快速恢复,实时监测生态参数,调整植被养护方案……

    纤纤不绝林薄成,涓涓不止江河生。

    随着一个个项目的实施、一项项新技术和材料的研发和应用,越来越多的成果从实验变成示范,把“白茫茫”变成“绿油油”,把满目疮痍变成绿意融融,把寸草不生变成姹紫嫣红。

    “其实,除了我们的技术支撑,这些成绩的取得也来自各方的支持和配合。”研究团队成员举例说,2020年“全国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调查评价”项目野外工作任务重、时间紧,项目组临时党支部积极与当地党支部对接,通过党建活动建立了良好的互助合作关系。赣南地质调查大队(现更名为:江西省地质局第七地质大队)第一时间派出10余名专业技术人员支援项目开展野外调查、取样等工作,并提供样品存放和加工场地。在赣州红色热土工作期间,项目组成员在不断提升业务水平的同时,收获了更多的精神财富,秉持理想信念、坚守初心使命、敢于担当作为。

    生态修复工作常常要面对恶劣的环境、艰苦的条件、棘手的问题,但当被问及如何面对与克服这些困难时,团队成员用朴素的话语道出了他们十足的信心和决心——“乐在其中,我们就是想把生态修复的文章写在祖国大地上。”

    生态修复,非一日之功。期待,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他们继续以科技创新为笔,为建设美丽中国书写高质量发展的“绿色答卷”。

    把生态修复文章写在祖国大地上

    4月22日是第55个“世界地球日”,为引导全社会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成都地调中心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

    19日,科普团队在金牛公园为人北小学华侨城分校和石笋街小学一品天下校区的师们进行了地球科学知识的系统讲解,生动地展示了地球科学的魅力。

    19日至26日,“科学家进校园”活动分别走进成师附小华润分校、天府一小、龙江路小学和天府十一学校,科普团队在这些学校开展了《地球科学知识讲解》《6000万年前的大碰撞》《看不见的朋友》《神奇的矿物》《畅游三叠纪海洋世界》《青藏高原的前世今生》和《火山喷发模拟实验》等精彩的科普讲座和活动,一系列有趣的地质知识激发了同学们对科学的热爱,在寓教于乐中开拓了他们的视野,同时也传播了中心地调科研成果。

    25日,地质专家前往平武县人民政府,为相关部门党政负责人和自然资源系统工作人员进行了地质灾害与防治培训,帮助他们提高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和技能,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系列科普活动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为成都地调中心在西南地区的自然资源科普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下步,科普活动还将继续开展,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地质力量。

    刘洪高级工程师向成师附小华润分校的小朋友们讲解青藏高原隆升与中国自然地理格局的形成

    陈菲菲高级工程师为小朋友们分享了生活中常见的化学元素

    陈瑜工程师带小朋友们开展了火山爆发模拟趣味实验

    胡志中高级工程师向龙江路小学一年级小朋友们展示绚丽的矿物世界

    文芠高级工程师带天府一小一年级的小朋友畅游2.44亿年前神秘的三叠纪海洋世界

    铁永波教授级高工在平武县开展地质灾害与防治培训

    曾孝文工程师为天府十一学校小朋友讲解青藏高原的沧海桑田

    探索地球奥秘,畅游科学海洋——第55个“世界地球日...

    2018年1月22至24日,地调局环境监测院“全国重要地质遗迹调查”项目组前往江西省吉安市调研指导当地地质公园建设工作,应邀参加了中央公益性地质工作需求调研和井冈山地区地质公园建设座谈会。

    吉安市副市长王大学向调研组介绍了吉安市基本情况。吉安市国土资源局局长罗军红介绍了吉安市国土资源工作现状,提出了建设地质公园的工作目标,希望环境监测院能够加强交流与指导。环境监测院地质遗迹调查评估室主任董颖、江西省地质调查院副院长尹国胜分别作了题为《吉安市地质公园申报与建设》和《大“井冈山地质公园”的构想》的交流发言,提出了建立以井冈山为核心的世界级地质公园,有效开发利用地质遗迹资源,助力脱贫攻坚的建议。

    会后,调研组考察了吉安市境内的黄坳大断裂构造、热水洲温泉、泥盆系石英砂岩峡谷和黄洋界花岗岩等地质遗迹资源。

    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江西省国土资源厅、江西省地质调查院、吉安市国土资源局、井冈山市人民政府、遂川县人民政府、永新县人民政府、江西省煤田地质局二二七地质队的相关负责同志参加了调研。

    据了解,江西省吉安市是井冈山革命老区,同时又是罗霄山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区内地质构造复杂,构造地貌类、水体地貌类、岩土体地貌类地质遗迹资源丰富,具有极大的开发利用潜力。

    环境监测院调研指导江西吉安地质公园建设

    2020年4月24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北京及周边地区综合地质调查”项目组与张北县人民政府召开脱贫攻坚工作对接座谈会,张北县委常委、副县长高聪聪出席会议。张北县自然资源局、农业农村局、扶贫办及二台镇的负责同志、实验测试中心项目组人员参加了会议。

    项目组2020年“北京及周边地区综合地质调查”(地质矿产资源及环境调查资金项目)在张北地区脱贫攻坚的工作部署、预期成果以及2019年度项目在北京通州和河北宣化地区取得的成功经验,表示脱贫攻坚工作关系到党中央重要决策部署,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将不负重托、全力以赴做好所承担的张北地区脱贫攻坚工作。高聪聪县长介绍了张北县的发展定位和总体规划。整体产业布局主要以光伏电、大数据、新能源产业为主要支撑,贫困人口产业以藜麦、马铃薯、甜菜、葵花等传统种植业为主,十年九旱,靠天吃饭,抗风险能力差,贫困人口依靠种植业增收有限。高聪聪对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大力支持张北精准脱贫表示感谢,希望项目组从二台镇入手作为试点,进行生态质量评估并编制张北县修复整体规划建议。开展生态修复技术应用与成果转化,从二台镇选取代表性土地,用技术带动贫困户增收。

    双方还就“生态功能修复、调查数据分析、土壤质量改良、重茬病防治、土地产量产值增加”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

    会议明确了“北京及周边地区综合地质调查”项目2020年脱贫攻坚任务:一是开展张家口北部地区400平方千米的1:5万生态地质调查,查明生态地质条件、生态系统问题类型、程度、影响范围和成因,提交生态保护修复对策建议。二是围绕生态保护修复,与张北县自然资源局、农业农村局、二台镇政府建立联系联动机制,在土地质量改良、重茬病预防、土地产量产值提升等方面开展工作,促进贫困户增产增收。三是依托“自然资源部生态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平台选取重点乡镇精准精细开展生态修复理论与技术创新,进行科普宣传,加速推进张北地区脱贫攻坚。

    实验测试中心顺利对接张北县人民政府

    应贵州省丹寨县人民政府邀请,2020年4月1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乌江流域水文地质调查”项目组赴丹寨县开展矿泉水资源专项调查。 

    截至4月16日,项目组完成丹寨县全域范围内940平方千米地下水取样工作,采集地下水样品238组。本次工作主要采集流量大于0.5 升/秒的泉水和地下河出口等具有一定开采价值的地下水点,并送至检测中心开展地下水化学全分析和矿泉水专项分析。

    项目组取得测试结果后,将对丹寨县地下水和矿泉水开发潜力进行评价,并对部分具有矿泉水资源开发潜力的采样点开展第二次采样和测试工作,预计在6月份全面完成相关工作。项目组在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前提下,积极开展矿泉水资源调查工作,助力丹寨县脱贫攻坚。

     

    项目组人员在贵州省丹寨县兴仁镇杉堡村采集地下水样品

    岩溶所完成贵州丹寨矿泉水资源调查取样工作

    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收到万年县人民政府的感谢信。信中表示,万年县是江西省县城经济发展先行先试试点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先导示范区。在万年县开展“数字万年”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工作中,中国地质调查局航空物探遥感中心给予大力支持,迅速提供了全县12个乡镇的现势高分辨率国产卫星遥感影像数据产品,为万年县开展土地利用调查与监测、地表覆盖变化监测、生态环境保护和开发动态监测、国土资源执法监察等方面的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万年县人民政府向中国地质调查局发来感谢信
      11月26日,部省合作项目“四川省大骨节病区地下水调查与安全供水示范工程”成果报告,通过了以中科院院士袁道先、国务院参事张洪涛为组长的专家评审。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王学龙、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徐志文和四川省阿坝州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张玉峰出席会议并讲话。

      王学龙指出,部省合作项目紧扣需求、贴近民生、精准扶贫,一举解决病区17万农牧民的安全饮水问题,凸现了地质工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精准扶贫中的重要作用。徐志文表示该项目是部省合作地质调查项目的又一成功典范,是一项民心工程、脱贫工程。阿坝州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张玉峰致辞,并向地调局赠送锦旗表达藏区农牧民的感激之情。

      该部省合作项目自2008年实施以来,用3年半的时间开展了四川省大骨节病分布区8个市(州)27个县的水文地质调查和安全供水任务,依靠地质调查部门精湛的专业技术,全面查明了病区水文地质条件,探索创新了小型集中安全供水模式,有效控制了病情蔓延,取得了重要成果:一是在大骨节病区施工建成658眼地下水安全供水井,总出水量5.7万方/天,解决了17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为病区易地育人学校、移民安置区、敬老院、牧民新村、农牧民居住地提供了安全饮用水源。二是开展了396处集中安置选址区地质安全评价,圈出地质环境适宜区247处,基本适宜区144处,为4.2万户21.5万人的搬迁安置选址提供了地质环境安全保障。三是综合运用遥感解译和地面调查、物探、钻探等技术手段,划定宜井区段260处,评价地下水可采资源量11.3亿方/年,为防病改水提供了安全供水依据。四是在大骨节病区可能的致病水文地质环境原因和防病改水水质标准等方面取得了创新性成果。

      大骨节病是我国主要地方病种之一,四川阿坝州是全国大骨节病集中分布区之一。为落实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指示,2008年11月6日,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与四川省人民政府签署了“四川大骨节病区地下水调查与安全供水示范工程”合作协议,计划利用3年半时间,施工600眼安全供水井,解决15万农牧民的安全供水问题。

      地调局水环地调中心、地质环境监测院以及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四川省地调院、四川省地矿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中心、四川省阿坝州人民政府、四川省阿坝县和若尔盖县人民政府等单位和机构的30余位代表参加了会议。

      局总工室、水环部有关负责人出席并主持会议。


    成果报告评审会会场

    赠送给地调局的锦旗

    安全供水示范井

    四川省大骨节病区地下水调查与安全供水示范工程

        国土资源大调查“严重缺水和地方病区地下水勘查示范”项目,在河北省太行山革命老区唐县取得找水突破。圈定地下水富集地段,并建立供水示范井7眼,累计供水量每天6000m3,使1万多人“吃水难”的历史宣告结束。
        10月25日,保定市委、唐县县委、唐县人民政府在找水现场举行隆重的庆典仪式,国土资源部科技司和地质环境司、河北省国土资源厅等政府部门的有关同志出席庆典仪式。中国地质调查局 党组副书记、副局长王宝才出席并作了讲话。
        唐县县委、县人民政府代表老区54万群众,向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赠送题为“关注民生解难题、盈圆山区百姓盼水梦、执政为民送温暖、彰显亲民爱民好作风”的牌匾。

     


        革命老区唐县是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柯棣华战斗并牺牲的地方,是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全县274个村庄长期遭受饮用缺水疾苦的煎熬。迷城乡下三土门村村民祖祖辈辈依靠从外村用牲畜驮水、拉水、买水度日。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该村先后14次找水打井,结果却一无所获,村里的百姓近乎绝望。
        2007年实施的“华北地方病严重区地下水勘查及供水安全示范工程”以来,在唐县山区缺水村庄为百姓找水,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的工程技术人员,凭借多年来在全国严重缺水地区形成的技术,采用以控水构造调查研究为主线的找水思路,通过高分辨遥感寻找靶区,地面水文地质详细调查,EH-4、高密度电法等综合物探逐步逼近富水地段,钻探揭露等系统科学的勘查技术方法,先后在下土三门、赵家峪、马庄等严重缺水村庄,发现多处可供人畜饮用的地下水富集地段,取得了水文地质勘查研究突破。并在迷城乡下三土门等6个极度缺水村和白求恩纪念馆完成探采结合孔7眼,可为近万名群众提供清洁饮水。当地群众立碑誉之为“德政工程”。


      
                     王宝才副局长接受记者采访

    新技术新方法,实现“禁区”找水突破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