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5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09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2019年10月9—11日,2019中国国际矿业大会在天津召开。10日下午,国际地质调查局长论坛举办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王研主持论坛

    安哥拉地质调查局局长卡瓦略·伊丽莎白·克里斯蒂娜作“矿产资源和石油部的作用”报告

    阿根廷地质矿产调查局局长胡里奥·里奥斯·戈麦斯作“中国-阿根廷地质合作项目研究促进矿业勘查的进行”报告

    厄立特里亚能源和矿业部副部长阿勒姆·基布雷布·希亚布作“厄立特里亚的矿产资源和投资机会”报告

    蒙古地质调查局副局长米吉多尔吉·恩赫贾加尔格勒作“蒙古矿产资源与地质调查:综述与展望”报告

     

    塞尔维亚地质调查局局长德拉戈曼·拉布雷诺维奇作“塞尔维亚地学及矿业合作展望”报告

    苏丹地质调查局局长穆罕默德·苏利曼·易卜拉欣作“中苏合作苏丹地质调查与地球化学填图项目最新进展”报告

    同济大学教授赵西西作“深时数字地球(DDE):大数据科学机遇与挑战”报告

    合影

    2019中国国际矿业大会国际地质调查局长论坛举办

     

     

    2019年109—11日,2019中国国际矿业大会在天津召开。10日上午,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昆在天津会见厄立特里亚矿业司长代表团一行。 

    会见厄立特里亚矿业司长代表团

    为了进一步了解阿拉伯各国地质矿产特征,推进与阿拉伯国家地学领域合作,2018年3月13日上午,中国-阿拉伯国家地学合作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阿地学中心”)在宁夏举办了中阿地学中心2018年度第二次学术报告会。

    本次报告会邀请地调局武汉地调中心王建雄作了题为《摩洛哥地质矿产特征及合作展望》的学术报告。王建雄从摩洛哥自然地理概况、地质矿产特征、中国地质调查局援摩洛哥地质工作进展与成果、未来地学领域合作展望4个方面作了详细论述,建议在国家尺度地球化学填图、地学数据库建设、东西特提斯对比研究等领域加强与摩洛哥的合作。与会人员就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热烈的交流。

    王建雄,教授级高工,长期从事区域地质、矿产勘查等工作,具有多年境外地质研究工作经验,先后在蒙古、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利比里亚、乍得、摩洛哥等国开展境外地质工作。

    通过召开此次学术研讨会,与会人员深入了解了摩洛哥地质矿产特征、地调局在摩洛哥地质工作概况,为进一步明确、聚焦中-摩未来地学合作领域提供了方向。

    发展研究中心、宁夏地质局、中阿地学中心相关领导出席会议,宁夏地质局有关处室及局属单位,发展研究中心地质资料开发服务部、信息化建设部和境外地质调查部等近130人参加。

    学术报告会场

    学术报告会场

    谭永杰秘书长为王建雄颁发证书

    为王建雄颁发证书

    中阿地学中心举办摩洛哥地质矿产特征及合作展望学术...

    2017年7月16日至22日,在外交部亚洲区域合作专项资金支持下,由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主办的“海上丝绸之路”岛屿国家地学合作研讨会在武汉成功举办,来自中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埃及、厄立特里亚等18个国家的150余名政、商、学代表参加了会议。研讨会旨在加强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岛屿国家在地学领域的相互了解,推动地球科学领域的合作交流。

    此次研讨会邀请了中国地质调查局、科研院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等多家单位的知名专家及学者,分别在地层古生物学、地球化学、岩溶学、航空物探与遥感技术、海洋地质调查、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等不同领域进行交流;开展了为期2天的三峡地区地层-构造、地质灾害等野外考察,组织外宾参观了武汉地质调查中心实验室和湖北省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并安排中方地勘单位、矿业公司与外方对接,畅谈境外合作愿景,切实面对遇到的问题,积极探索应对措施。

    本次研讨会内容丰富,针对性强,展示了我国地质调查领域先进的工作方法及技术,增进了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巩固、推进了在地学领域的合作,为企业“走出去”创造了有利的平台,并为以后境外项目的开展奠定了基础。本次研讨会取得的主要成果和进展如下:

    一是增加了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在地学领域的相互了解,包括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矿业开发法律法规及需求等各个方面;二是与参会各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埃及、厄立特里亚)地学机构进一步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互信关系,各国均明确表示希望与中国地质调查局开展更广泛的项目合作,包括地质地球化学调查、矿产资源潜力评价、航空物探与遥感技术、实验测试技能培训、地学数据库建设等各个方面。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埃及等国家的代表举行了双边或多边会谈;三是为中方地勘单位及矿业公司与外方的对接提供了平台。

    研讨会会场

    武汉地调中心汪啸风研究员作学术报告

    海上丝绸之路岛屿国家地学合作研讨会在汉成功举办
        上世纪90年代,中央首次提出“走出去”的思路, 2002年,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为推动我国矿产资源“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十六大以来,中国地质调查局加强了地质调查的国际合作,全面启动了境外地质矿产研究。重点涉及全球矿产资源信息系统建设、我国与周边国家成矿规律对比研究和编图、境外重要成矿带矿产资源潜力调查评价、境外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动态跟踪研究和投资环境分析研究,逐步建立起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国际合作工作机制,构建了中地质调查国际合作工作体系,初步建立了覆盖我国周边、非洲、拉丁美洲和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地区的工作格局,并培养了一批国际合作人才,培育了地质调查国际合作区域团队,为我国实施矿产资源“走出去”战略,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提供了基础支撑,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果。

    国际合作促使科学家地质研究从国内走向全球

        我国科学家领衔编制的1:500万国际亚洲地质图2005年正式启动,这是世界地质图委员会组织并指导编制的第一幅数字化和海陆一体化的新一代地质图,并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支持,有18个主要国家的100余名地质科学家直接参与。其研究成果将广泛应用于地质工作规范部署、矿产资源普查勘探、国土整治、重大工程建设、地质灾害、环境地质和地质科学研究等各项领域,对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意义重大。在国际地科联的支持项,我国科学家主导编制了1:2500万世界大型超大型矿床成矿图。大型超大型矿床具有丰富的矿产储量和特殊的成矿特征,其经济价值及战略意义巨大。据粗略统计,大型超大型矿床的数量仅占矿床总数的5%~10%,却提供了全球矿产资源储量的30%~50%,对一个国家乃至全球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项目组通过5年多的编图和研究工作,建立了包括地理、经济、地质、成矿背景4方面特征、19项属性和445个矿床的世界大型超大型矿床数据库, 获得国际上的广泛关注与好评。
     
     
    我国科学家领衔编制的1:500万亚洲地质图
     
        在我国科学家主导下,实施了“中国大陆周边重要成矿带成矿地质条件对比与资源潜力评价”计划,在我国毗邻东北亚、中亚、南亚和东南亚等地区跨境成矿带上,通过国际合作,编制了地质、矿产、构造、成矿规律、成矿远景区等1:250——1:100万系列基础地质图件共计200余幅,地球化学化学图件400多幅,获得矿远景区或地球化学异常300多处,找矿靶区50余处,其中,与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和韩国合作编制了1:250万亚洲中部及邻区地质图、大地构造图、非燃料矿产成矿规律图和能源矿产成矿规律图系列基础地质图件,提高了对中国北部地质的认识深度和研究程度,为长期悬而未决的4个重大地质问题提供了基础地质方面的证据;通过合作编图收集了邻国大量矿产资料,其中非燃料矿床资料4260个、油气田资料742个、煤田资料510个,为开展跨境成矿带基础地质研究和矿产勘查提供了大量基础地质矿产信息,对“走出去”战略具有长远巨大的潜在经济效益。
     
     
     
        十年来,我国利用国际间组织合作平台开展了三维地质填图、地球深部探测、月球与火星探测、中国-东盟国家地下水研讨会等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成功申请第八届国际天然气水合物大会和第三届世界滑坡论坛主办权。先后举办了16期国外地矿官员或技术人员培训班,培训来自亚、非、拉国家和地区共计62个国家的312位地矿官员与地质人员,培训期间各国地质专家共同交流经验,不仅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而且扩大了我国地质调查领域国际合作网络和国际影响力。
     
    地球化学填图国际合作为“走出去”奠定基础

        迄今为止,人类已经发现了元素周期表上104种元素中的88种元素在地壳中存在着,但人类至今对这88种元素在全球的分布知之甚少,我国比较系统的区域化探扫面计划,也只分析了39种元素,覆盖的面积也只有600万平方千米。地球化学家一个梦寐以求的理想就是能够做出这88种元素在全球分布的地球化学填图,让人类对所居住的行星表面元素的地球化学分布有一个整体的了解。这样不仅可以为全球矿产资源的总量评价和分布规律提供直接信息,而且还能为人类所赖以生存的地球化学环境、工业化进程所造成的影响提供最直接的评价依据。地球化学填图已被多方公认为是国际地学界在21世纪的发展前沿。

        如今,这梦想已经迈开第一步。“国际地球化学填图”由我国牵头,通过与外方的合作,建立了一套优势互补的合作模式,为最终建立全球地球化学数据库奠定了基础。目前,我局已举办了6次地球化学填图培训班,为40多个国家200余人次进行了培训,提高了我国在发展中国家的影响。与巴西、哥伦比亚和哈萨克斯坦科学家的合作, 完成了三国部分地区71种元素地球化学分布图。中哈、中蒙、中吉边境地区合作开展的工作,深化了境内外内重要成矿区带地球化学背景特征认识,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地球化学块体理论,为指导区域地质找矿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加强了我国在该领域科技活动的国际化能力,提高了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地位和水平,同时也为“走出去”战略奠定了基础。
     
     
    中蒙合作边界地区低密度地球化学填图锌元素地球化学分布图
     
     
    地质矿产调查国际合作为“走出去”指明方向

        开展地质调查国际合作,是适应经济全球化之必然。在“走出去”战略实施不到十年的时间里,我国境外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已经取得积极成果,中国地质调查局目前已与世界上39个国家的地调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与国外相关地质部门共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和合作项目协议60多份。与柬埔寨、缅甸、老挝、津巴布韦、马达加斯加、赞比亚、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圭亚那、利比里亚、印度尼西亚、塔吉克斯坦、秘鲁等数十个国家地矿部门合作开展了地球化学填图和地质矿产调查工作,获得大量原创性基础地质矿产资料,圈定了优势成矿区带和找矿远景区,同时,建立了深厚的地质调查国际合作友谊,为利用“两种资源”指明了方向和目标。

     
    国土资源部副部长、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与印度签署地球合作备忘录

        此外,与澳大利亚、德国、法国等国家合作开展了二氧化碳地质储存研究、海洋地质调查、地质灾害调查与监测和城市地质调查等工作,与亚洲特别是东盟国家开展了地下水和水文方面的合作研究,编制了亚洲地下水水文系列图件。

    全球矿产资源信息系统为“走出去”提供信息服务

        全球矿产资源信息系统建设是在全面收集全球层次、大洲层次、国家层次和重要成矿带层次的地质、矿产和矿业开发、投资环境等信息建立起来的全球地质矿产信息管理系统。这项工作从2003年启动以来,成果丰硕,全球层次、大洲层次数据已经覆盖全球,国家层次地质矿产数据已覆盖了80余个国家,收集全球矿产地信息达40多万条、矿山数据近20万条,还包含大量矿权和矿业政策信息,数据库中拥有的各类数据总量达13TB,综合这些数据基础上,编纂发布了《应对全球化:全球矿产资源信息系统数据库建设》(之一~之三十二)系列报告。

        本着边建设、边服务的原则,为国家政府部门、研究机构、省(区)地勘局和矿业公司提供了形式多样的服务。截止2012年9月底,已为300多个单位和部门提供2600余人次地质矿产相关信息图文服务,为企业到境外开展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发挥了重要作用。
     
    全球矿产资源信息系统数据覆盖范围
     
    地质调查国际合作取得长足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