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6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1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相关搜索

检索范围:
      最美人间四月天,在这春光明媚、草长莺飞的季节,我们迎来了第46个世界地球日。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围绕“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益” 活动主题,与广东省地质学会青少年户外教育工作委员会、广东省地质学会科普委员会等联合主办,开展了以“资源节约,绿色资源”为主题的宣传活动。

      本次宣传活动历时两周,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活动是展览地球知识。广海局为本次活动提供了“海洋六号”船执行中国大洋32航次的成果展板,与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广州市第二中学、广州铁路一中、广州天河区华景小学、广州市科学城中学和广州市镇龙中学等七所中学合作展览地球知识。前来参观的师生们驻足在展板前,饶有兴趣地阅览了取自深海大洋的多金属结核、富钴结壳样品图片和成果介绍,分享了科考队员们丰富精彩的大洋航次工作和生活情况。第二部分活动是参观绿色能源企业。4月25日,主办单位精心安排,组织7所合作学校的近100名师生、家长参观了我国绿色能源企业翘楚——广州迪森热能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聆听了广东省地质学会专家的精彩介绍和讲座。据了解,作为国家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广东省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广东省资源综合利用的龙头企业,该公司拥有200多项国家专利技术,几乎覆盖了生物质能供热领域所有关键技术环节,是行业内拥有技术专利最多的企业。

      活动期间,师生和家长们表示,通过参与这次活动,学习了解了更多的环保知识,更深刻地认识到资源的宝贵;同时也意识到,“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益”,需要我们每一个公民积极参与,只有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才能为我们的地球母亲奉献多一份责任和多一份爱。
                                       








    广海局积极开展纪念第46个世界地球日宣传活动

    5月7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举办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专题辅导培训班,邀请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周建伟教授作辅导报告。各党支部委员、青年党员等90余人参加培训。

    会上,周建伟教授从党支部工作条例出台的背景、主要内容、对党支部工作的基本要求、如何规范有效开展组织生活和加强支部委员会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解读。报告内容丰富、深入浅出、分析透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和实践性。

    广州海洋局相关负责人强调,各级党组织要深入学习贯彻党支部工作条例,围绕条例提出的目标要求,切实推动党支部建设的标准化、规范化;要结合实际科学安排落实党建工作,不断推进党建与业务工作的深度融合;党务干部要增强做好党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政治站位,加强理论学习,提升工作本领,推动局党建工作向前发展。

     

     

     
    广州海洋局举办党支部工作条例专题培训班

    南极离我们有多远啊?你们觉得冷不冷?企鹅怕不怕你们?孩子们好奇地向视频展板前讲解的科学家们一一询问。4月19日上午,以刚刚结束的南极科考为主题,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在海洋地质专用码头举办了地球日主题宣传活动“走近南极――‘海洋六号’南极科考科普大讲堂”,以科普讲座、科考纪录片播放、展板和样品展示和参观等生动、直观的方式,向市民、学生传播海洋地质科学知识,充分展示国土资源部“深海探测”的能力与水平,增强公众对海洋地质调查工作的认知程度,提升海洋地质科技创新可持续能力。

    今年4月22日是第48个世界地球日,国土资源部确定我国第48个世界地球日的宣传主题为“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倡导绿色简约生活――讲好我们的地球故事”。为了开展好世界地球日的宣传活动,广州海洋局精心组织了“走近南极――‘海洋六号’南极科考科普大讲堂”活动,向参加科普活动的大、中、小学生讲述南极科考故事。

    广州海洋局总工程师、首批国土资源首席科学传播专家杨胜雄出席活动。他指出南极是地球最南端的神秘大陆,与人类生存休戚相关的最后疆土。在南极近海开展科学考察对研究南极形成演化和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广州海洋局曾于1990-1991年派“海洋四号”船参加我国第7次南极科学考察,此次“海洋六号”赴南极参加我国第33次南极科学考察,是我国26年后又一次在南极近海开展综合海洋地质地球物理科学考察。全体科考队员通力合作,战气旋、斗严寒、抗风浪,六进六出科考工区,高效超额完成各项工作任务,获取了一批高质量的科考、航海成果,展现了广州海洋局作为国家海洋地质调查主力军,服务国家需求的积极实践。他希望同学们通过此次活动,了解南极,了解海洋地质工作。

    广东省地质学会秘书长林希强应邀出席活动,他表示广州海洋局作为我国海洋地质调查的主力军,不仅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且在科学普及工作开展了具有鲜明特色和影响力的科普活动,得到主流媒体广泛报道,取得了很好的科普宣传效果。

    在科普讲座上,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广州海洋局副总工程师、南极科考航次首席科学家何高文作“走近南极”科普讲座,为同学们讲授了一堂生动精彩的演讲,介绍了南极地理位置情况、南极科考难点、“海洋六号”南极科考成果以及南极环保要求,带领同学们认识南极,了解“海洋六号”南极科考成果,并介绍了南极风光,引起同学们的浓厚兴趣。

    活动由广州海洋局副总工程师王宏斌主持。“海洋六号”南极航次首席科学家助理、教授级高工邓希光对展板和样品进行讲解,“海洋六号”船长蓝明华带领大家参观“海洋六号”船。同时,现场还安排了南极科考主要成员回答媒体、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此次活动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国土资源部海底矿产资源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调查局天然气水合物工程技术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海洋石油天然气地质研究中心、中国地质学会海洋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海洋学会海洋地质分会、广东省地质学会海洋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广东省分会联合主办。来自广东省地质学会、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广州市第44中学、广州市华颖中学的大、中、小学生,广州市民和广州海洋局干部职工约120人参加科普大讲堂活动。

    科普讲座现场 

    参观科考实物样品 

    参观“海洋六号”船 

    参观科考展板 

    合影

    广州海洋局举行“海洋六号”南极科考科普大讲堂

    广州海洋局举办“走近可燃冰”海洋地质科普大讲堂宣传活动

    4月21日上午,广州海洋局在南岗基地举办了第47个世界地球日科普宣传——“走近可燃冰”海洋地质科普大讲堂活动,以科普讲座、海底视频、开放地质样品库、开展海洋地质成果宣传等生动、直观的方式,向市民、学生传播海洋地质科学知识,宣传爱护地球、保护家园的意识,促进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从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每年都举办世界地球日活动,国土资源部是我国宣传“世界地球日”的重要部门之一。今年的4月22日为第47个“世界地球日”,国土资源部确定了 “十三五”期间“世界地球日”的活动主题为“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倡导绿色简约生活”。

    为开展好世界地球日的宣传活动,广州海洋局结合工作特色,重点围绕未来新能源——天然气水合物,精心组织了“走近可燃冰”海洋地质科普大讲堂活动。

    广州海洋局局长叶建良出席活动并讲话,他对前来参加“‘走近可燃冰’海洋地质科普大讲堂”活动的嘉宾和学生表示欢迎。他指出,地球是人类的共同家园,过去近50年里全球环境状况持续恶化,“世界地球日”活动旨在唤起人类爱护地球、保护家园的意识,促进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他强调,广州海洋局在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承担海域“可燃冰”调查研究工作,已初步圈定重点目标区,预测我国南海北部陆坡具有良好的资源远景,并于2007、2013、2015年钻获了“可燃冰”实物样品,圈定了超千亿立方米的大型矿体,实现了我国“可燃冰”资源勘查的重大突破,使我国海域“可燃冰”资源调查评价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并牵头研发了4500米深海潜水器“海马”号等一批勘查关键技术,已逐步形成国际先进的“可燃冰”综合勘查高新技术体系。他希望同学们通过此次活动,了解绿色能源——可燃冰,了解海洋,了解地质工作。

    活动由广州海洋局副局长张光学主持。活动现场,“李四光学者”、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梁金强作“走近可燃冰”科普讲座,介绍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的相关科学知识和我国在这一领域的调查研究成果;播放“海马号及海马冷泉”精彩海底视频,由全国十大海洋人物、“海马”号项目负责陶军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进行现场解说;并精心选取最新采获的可燃冰样品,在科普大讲堂上进行展示,并现场点燃这一极为珍贵的样品,为大家揭开可燃冰神秘的面纱。这也是我国首次将可燃冰实物样品向社会民众开放展示,并点火,参加活动的观众可以一睹未来新能源——可燃冰的风采。同时,现场还安排了梁金强、陆敬安、刘坚、陶军、盛堰、梁前勇等组成的水合物专家团队,现场回答媒体、观众感兴趣的问题。为便于大家观看,现场还安排了摄像,进行同步播放。

    此外,现场设置了“海洋六号”船模、“海马”号无人遥控潜水器模型以及海底富钴结壳、多金属结核及碳酸盐烟囱等地质样品展台;摆放了20多帧成果图片展板进行展示,内容涉及水合物研究与勘查、海洋油气地质、海洋基础地质调查、环境与工程地质调查、大洋科学考察、海洋高技术研发等多个方面;并开放局成果展室和样品库供大家参观。

    本次活动由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国土资源部海底矿产资源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调查局海洋石油天然气地质研究中心、中国地质学会海洋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海洋学会海洋地质专业分会联合主办。邀请了黄埔区人大代表,以及来自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市第87中学的大、中学生,广州海洋局干部职工代表等约150人参加科普大讲堂活动。

    第47个世界地球日广海局宣传活动
      白雾散去,银色滤网上,一块5、6厘米见方的白色冰状物慢慢冒出气泡,这就是来自南海1000多米水深下的海底可燃冰,其神秘面容第一次呈现在社会公众的面前。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技术员举起火焰点火器,点火,冰块化成水、化成天然气被点燃。

      这是4月21日上午,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在南岗基地举办了第47个世界地球日科普宣传——“走进可燃冰”海洋地质科普大讲堂活动的一幕。全场180多位市民代表、学生及部分干部职工,凝神观看这一激动人心的场面。

      社会民众走近可燃冰

      科普讲座、海底视频播放、可燃冰点火、地质样品库参观、海洋地质成果展览、海底样品、海洋设备模型展示,广州海洋局以丰富、生动、直观的海洋地质科普大讲堂,给社会民众和大中学生提供了一个走近可燃冰,了解中国可燃冰资源调查研究进展以及海洋地质工作的良好平台。以未来新能源——天然气水合物为主题,精心组织开展世界地球日宣传活动。

      广州海洋局局长叶建良在开场白说,“世界地球日”活动旨在唤起人类爱护地球、保护家园的意识,促进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希望同学们通过此次活动,了解绿色能源—可燃冰,了解海洋,了解地质工作。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为科普大讲堂派出了强大的专家团队,中国地质调查局“李四光学者”、广州海洋局梁金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作的“走近可燃冰”科普讲座是第一课。他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的相关科学知识和我国在这一领域的调查研究成果,用多媒体的形式向民众和学生们展示了可燃冰调查、研究的过程,以及海上工作的珍贵图片。尤其是展示了中国2007、2013、2015年钻获的块状、脉状、分散状等多种类型的可燃冰样品图片,吸引着大家的目光。据梁金强介绍,截止2015年底,在全球已直接或间接发现的水合物矿点已达232处,其中4个矿点开展了试开采工作。我国也将在2017年开展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开采试验。

      全国十大海洋人物、广州海洋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海马”号项目负责陶军做的“‘海马’号和‘海马冷泉’”视频讲座精彩纷呈。他制作的视频画面精彩,展示了无人遥控潜水器“海马”号在神秘的深海海底的工作视频,以及陶军现场生动的解说,吸引着全场观众和大中学生。在视频中,大家看到中国南海的深海底,第一次看到了南海“海马冷泉”,看到海底聚集的大白贝、双壳类生物群、甲烷生物化学礁、碳酸盐结壳、菌席,以及可燃冰冒出的气泡。当然,也有深海海参、鱿鱼、大红虾等,为大家演绎了一场生动的海底大片。

      可燃冰点火

      最精彩的环节莫过于可燃冰点火了。这是广州海洋局首次向社会民众展示可燃冰样品,并点火,为大家揭开了可燃冰神秘的面纱。亲眼看见海底可燃冰,别说市民、学生,广州海洋局的职工中见过这一珍贵样品的也屈指可数。

      全场眼光聚集在主席台的中央,身着白大褂的技术人员将可燃冰从液氮罐中用长钳夹出,零下196度的液氮冒着白雾,慢慢散去,“可燃冰”的真实面貌展现在现场市民、大中学生的面前,并通过主席台两侧的大LED显示屏,清晰地展示在全场观众的眼前,这就是可燃冰,点火,燃烧。或许就在不远的将来,这一新能源将走进你我的生活。

      猛料、笋嘢丰富的课堂知识,视觉的盛宴

      科普讲堂设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南岗基地职工活动中心,约400平方的大厅里,布设了20块内容丰富的海洋地质成果展板,内容涵盖了广州海洋局在水合物研究与勘查、海洋油气地质、海洋基础地质调查、环境与工程地质调查、大洋科学考察、海洋高技术研发等多个方面取得的调查研究成果,现场还展示了“海洋六号”船模、“海马”号无人遥控潜水器模型以及海底富钴结壳、多金属结核及碳酸盐烟囱等地质样品,主席台两侧布放的2个近3米宽的LED大液晶屏,将活动现场同步直播。此外,还开放了样品库、成果展览馆等供大家参观。

      活动备受关注,市民学生非常踊跃。黄埔区人大代表,来自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大学生,广州市第87中学的中学生参加了科普大讲堂,并和专家团队现场互动,梁金强、陆敬安、刘坚、陶军、盛堰、梁前勇、王宏斌等组成的水合物专家团队,回答了学生们提出的下一轮可燃冰试开采将采取什么方法、开采对环境的影响、可燃冰今后的应用方向等问题,现场气氛活跃,观众兴致很高。87中的一位中学生说,上周化学课刚好讲了可燃冰的内容,这次课堂真及时,进一步加深了对可燃冰这种实物的印象。华南理工大学的学生说,这是他第一次走进校外的实物资料馆,近距离观看海底实物样品,很难得。(陈惠玲、刘卫红、朱夏)


    活动现场

    科技人员点燃可燃冰

    大学生在向专家现场提问

    专家团队回答观众提问

    同学们围着海马号模型向专家请教

    科技人员给同学们讲解介绍样品

    工作人员向同学们介绍科普宣传展板

    同学们在展览室仔细地观看海底样品

    同学们在样品库听管理人员介绍实物样品

     

    揭开可燃冰神秘面纱

    4月21日上午,广州海洋局在南岗基地举办了第47个世界地球日科普宣传——“走近可燃冰”海洋地质科普大讲堂活动,以科普讲座、海底视频、开放地质样品库、开展海洋地质成果宣传等生动、直观的方式,向市民、学生传播海洋地质科学知识,宣传爱护地球、保护家园的意识,促进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从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每年都举办世界地球日活动,国土资源部是我国宣传“世界地球日”的重要部门之一。今年的4月22日为第47个“世界地球日”,国土资源部确定了 “十三五”期间“世界地球日”的活动主题为“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倡导绿色简约生活”。

    为开展好世界地球日的宣传活动,广州海洋局结合工作特色,重点围绕未来新能源——天然气水合物,精心组织了“走近可燃冰”海洋地质科普大讲堂活动。

    广州海洋局局长叶建良出席活动并讲话,他对前来参加“‘走近可燃冰’海洋地质科普大讲堂”活动的嘉宾和学生表示欢迎。他指出,地球是人类的共同家园,过去近50年里全球环境状况持续恶化,“世界地球日”活动旨在唤起人类爱护地球、保护家园的意识,促进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他强调,广州海洋局在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承担海域“可燃冰”调查研究工作,已初步圈定重点目标区,预测我国南海北部陆坡具有良好的资源远景,并于2007、2013、2015年钻获了“可燃冰”实物样品,圈定了超千亿立方米的大型矿体,实现了我国“可燃冰”资源勘查的重大突破,使我国海域“可燃冰”资源调查评价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并牵头研发了4500米深海潜水器“海马”号等一批勘查关键技术,已逐步形成国际先进的“可燃冰”综合勘查高新技术体系。他希望同学们通过此次活动,了解绿色能源——可燃冰,了解海洋,了解地质工作。
    活动由广州海洋局副局长张光学主持。活动现场,“李四光学者”、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梁金强作“走近可燃冰”科普讲座,介绍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的相关科学知识和我国在这一领域的调查研究成果;播放“海马号及海马冷泉”精彩海底视频,由全国十大海洋人物、“海马”号项目负责陶军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进行现场解说;并精心选取最新采获的可燃冰样品,在科普大讲堂上进行展示,并现场点燃这一极为珍贵的样品,为大家揭开可燃冰神秘的面纱。这也是我国首次将可燃冰实物样品向社会民众开放展示,并点火,参加活动的观众可以一睹未来新能源——可燃冰的风采。同时,现场还安排了梁金强、陆敬安、刘坚、陶军、盛堰、梁前勇等组成的水合物专家团队,现场回答媒体、观众感兴趣的问题。为便于大家观看,现场还安排了摄像,进行同步播放。

    此外,现场设置了“海洋六号”船模、“海马”号无人遥控潜水器模型以及海底富钴结壳、多金属结核及碳酸盐烟囱等地质样品展台;摆放了20多帧成果图片展板进行展示,内容涉及水合物研究与勘查、海洋油气地质、海洋基础地质调查、环境与工程地质调查、大洋科学考察、海洋高技术研发等多个方面;并开放局成果展室和样品库供大家参观。

    本次活动由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国土资源部海底矿产资源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调查局海洋石油天然气地质研究中心、中国地质学会海洋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海洋学会海洋地质专业分会联合主办。邀请了黄埔区人大代表,以及来自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市第87中学的大、中学生,广州海洋局干部职工代表等约150人参加科普大讲堂活动。

    广州海洋局举办“走近可燃冰”海洋地质科普大讲堂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