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24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2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11月2日,中国地质调查局东北亚地学合作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东北亚中心”)成立暨学术研讨会在沈阳召开。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金发出席会议并讲话,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副司长白星碧出席成立仪式。
      李金发就东北亚中心发展提出五点要求:一是进一步加强东北亚各国地质学家之间的交流,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培养东北亚地学合作研究团队和国际合作专业人才;二是围绕广泛关注的地质问题,编制合作研究项目规划建议;三是合作组织与实施地质调查项目,提高基础地质工作程度,支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四是加强技术方法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地学新理论与技术方法创新,提高地学合作研究水平;五是加强地学信息和矿业相关政策法规交流,推进东北亚地区地质矿产数据资料中心共建共享,提高地质矿产管理水平和矿业经济发展。
      白星碧表示,东北亚中心要紧紧抓住发展机遇,把科技创新作为首要任务,努力把握好地球科学发展的战略方向,紧盯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社会需求,大力推进地球深部探测,加强国际合作,为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
      成立仪式后,东北亚中心第一次学术研讨会召开。研讨会上,国内外相关领域专家学者从东北亚地区地学合作与展望、锡霍特-阿林造山带北部古地磁与构造演化、中国东北地区油气地质特征及未来勘探领域、蒙古国构造地质背景与矿产资源概述、朝鲜半岛前寒武纪地质、东北亚地质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黑龙江下游新生代主要活动断裂形成与演化、东北地区显生宙构造性质及演化问题、兴蒙造山带构造演化、“一带一路”矿产资源合作契机与挑战、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及远东地区油气地质特征及资源潜力、蒙古国戈壁-克鲁伦成矿带成矿地质特征分析及找矿方向预测及松辽盆地外围新区油气资源远景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讨交流。
      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廷栋、金之钧,中国地质调查局原局长叶天竺,国土资源部有关司局,中国地质调查局有关部室,俄罗斯、蒙古、韩国等相关地调机构,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大庆油田、辽河油田、吉林油田、中石化东北分公司、相关地勘单位等近百名领导与专家参加了本次会议。

     

     



     

     

    东北亚地学合作研究中心成立暨学术研讨会在沈召开

    近期,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在重建古亚洲洋构造域东部洋-陆转换以及东亚大陆北部陆壳聚合过程方面取得新认识,研究通过专题地质填图,查明了中亚造山带研究中争议较大的西拉木伦河蛇绿混杂岩的物质组成和构造变形特征;通过系统年代学、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确定了蛇绿岩的成因类型及其代表洋盆的构造属性,获得了反映碰撞造山作用的关键变质证据,为重建古亚洲洋构造域东部洋-陆转换以及东亚大陆北部陆壳聚合过程提供了关键科学依据。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地学期刊《GSA Bulletin》和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上。

    我国内蒙古东南部位于中亚造山带东段南部,发育多条古生代蛇绿混杂岩带,被认为是西伯利亚和华北古板块之间古亚洲洋最终闭合的地区。由于对各条蛇绿岩带的成因类型和形成时代的认识分歧,导致地质界对该区晚古生代海洋盆地的构造属性和洋陆的演变过程,至今仍存在较大的认识分歧,这也是回答东亚大陆北部聚合过程的关键。西拉木伦河蛇绿混杂岩带位于中亚造山带东南部,其中蛇绿岩属于何种成因类型和所代表洋盆具有何种构造属性(是古亚洲洋演化晚期的残余洋盆、裂谷型小洋盆还是弧后盆地),是制约该区晚古生代构造演化的重大地质构造问题之一。

    针对这一问题,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刘建峰研究员、李锦轶研究员及合作者在对西拉木伦河北侧杏树洼和半拉山蛇绿混杂岩开展1:5万专题地质填图基础上,对蛇绿混杂岩开展了系统的岩石学、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取得了以下主要进展:

    一是揭示西拉木伦河蛇绿岩代表一个类似现今太平洋的广阔洋盆,而不是裂谷或红海型小洋盆。在以往工作中,前人曾将杏树洼混杂岩中灰黑色板岩、变质粉砂岩及灰岩划分为正常的沉积地层单元,命名为上志留统杏树洼组(S3x)或西别河组(S3x),将其中的镁铁质和超镁铁质岩石划分为晚期侵入体。本研究表明,该地质单元为一套遭受了强烈的剪切变形的以硅泥质和凝灰质粉砂岩为基质,包含大小不等蛇纹岩、(枕状)玄武岩、辉长岩、硅质岩以及灰岩等外来岩块的构造混杂岩;在哈什吐井子村北山坡上可见代表洋岛/海山残片的枕状玄武岩、硅质岩和灰岩互层的复合岩块(图1)。对混杂岩中不同产状镁铁质岩块地球化学分析表明,其中既包含正常洋中脊(N-MORB)、富集洋中脊(E-MORB)、洋岛玄武岩(OIB),也包含岛弧以及陆缘弧等多种成因的蛇绿岩残片;对硅质岩岩块的分析也揭示其中存在深海和半深海环境的硅质岩。蛇绿岩和硅质岩成分的多样性表明,它们代表一个类似现今太平洋的广阔的海洋盆地,而不是裂谷或红海型小洋盆(图2A)。

     图1. 杏树洼蛇绿混杂岩中洋岛/海山岩块剖面及典型照片

    二是证实西拉木伦河蛇绿岩带是西伯利亚和中朝古板块之间古亚洲洋最终闭合的位置。西伯利亚古板块南缘和中朝古板块北缘早-中二叠世及之前的地层中碎屑锆石的年龄组成具有明显的差异(图2A)。对混杂岩基质开展碎屑锆石U-Pb定年结果获得2484Ma、1862Ma、456Ma以及280Ma年龄峰值(图2B)。通过对比表明,华北古板块北缘是混杂岩基质的主要源区,其中少量中、新元古代锆石的存在暗示西伯利亚古板块南缘也提供了物源。基质中存在两侧陆缘物质的贡献指示西拉木伦河蛇绿岩带代表两大古板块的最终缝合带,这也与晚古生代末期安加拉和华夏植物群地理分区反映的板块边界位置是一致的。中亚造山带东南部五道石门-二八地、达青牧场-迪彦庙以及贺根山等蛇绿岩混杂岩中碎屑锆石组成显示西伯利亚古板块南缘的亲缘性,它们代表西伯利亚古板块南缘增生过程古俯冲带或弧后盆地的位置。

     图2. 中亚造山带东南部索伦-西拉木伦河缝合带形成过程示意图

    三是提出古亚洲洋闭合之后西伯利亚和中朝古板块之间发生强烈的碰撞造山作用。在前人划分的“双井片岩”中解体出半拉山蛇绿混杂岩。不同于杏树洼蛇绿混杂岩,半拉山蛇绿混杂岩遭受了强烈的变质变形作用,基质为长英质片麻岩,岩块包括蛇纹岩、斜长角闪岩、角闪石岩(堆晶辉长岩)以及石榴斜长角闪岩。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石榴斜长角闪岩锆石核部年龄为279±4Ma,与半拉山中变辉长岩的形成时代相近;边部的变质年龄为256.5±1.3Ma,为晚二叠世。基质长英质片麻岩锆石边部年龄为250.2±1.0 Ma和251.5±2.5 Ma,与斜长角闪岩变质年龄相近,共同指示半拉山蛇绿混杂岩变质时代为晚二叠世末期。传统的矿物温压计计算和相平衡模拟揭示,石榴斜长角闪岩岩块经历了顺时针变质P-T演化轨迹,变质峰期的温、压条件分别可达700-725℃和8.5-8.8kbar(图3)。考虑到半拉山蛇绿混杂岩的变质特征,结合区域沉积、岩浆、变质、古地磁以及构造变形等资料,认为西伯利亚和华北古板块在晚二叠世末期沿西拉木伦河缝合带发生了强烈碰撞造山作用。

     图3. 半拉山蛇绿混杂岩中石榴斜长角闪岩P-T视剖面图

     
    中亚造山带东南部晚古生代末期洋-陆转换以及陆壳聚合...

    摘要:揭示出中央造山带秦祁昆结合部晚古生代一早中生代的沉积建造与沉积环境,在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北端威海地区识别出古元古代的超高温泥质麻粒岩,桐柏志留纪超高温变质作用可能与商丹洋洋脊俯冲作用有关。完成了5条横穿桐柏造山带的构造剖面,并在狼山1:5万填图区发现了3个铁矿(化)点。同时,修正了大兴安岭南段地壳构造单元划分。

    1.项目概况

    “重大构造事件与成矿制约”项目隶属于“关键地质问题综合调查”工程,包括5个子项目:“秦岭一大别造山带构造事件调查及1:5万填图试点”、“兴蒙造山带关键地区构造格架及廊带地质调查”、 “秦祁昆结合部构造事件调查及增生杂岩专题填图试点”、“华南造山带基底地质调查及1:5万填图试点”和“东天山沙泉子幅和狼山儿驼庙幅1:5万填图试点”。

    2.成果简介

    2014年取得的研究成果与进展如下:

    (1)揭示出中央造山带秦祁昆结合部晚古生代一早中生代的沉积建造与沉积环境。研究表明,结合部二叠系自北 向南表现为一套潮间一潮下带、陆缘斜坡相沉积组合,自东向西表现为三角洲、滨海相和陆缘斜坡相沉积组合。三叠系具有自北向南水体逐渐加深且沉积中心向南迁移的特征。古水流分析表明,研究区内三叠系碎屑物主要来自于北侧。 揭示出秦祁昆结合部蛇绿混杂岩的岩石组合特征,天峻南山蛇绿混杂岩主要是由橄榄岩、枕状玄武岩、硅质岩、辉长岩、灰岩、泥岩、粉砂岩共同构成,与上覆二叠系碎屑流沉积为不整合接触; 拉脊山六台水库一带蛇绿混杂岩主要由枕状玄武岩、硅质岩、辉长岩、蛇纹岩共同组成,与上覆志留系河流三角洲相沉积之间为不整合接触。提出泥盆纪一三叠纪秦祁昆结合部火山-岩浆-沉积作用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是特提斯洋向北持续发生俯冲-增生造山作用的结果 (图1)。

    (1)在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北端威海地区识别出古元古代的超高温泥质麻粒岩。由泥质麻粒岩与大理岩、钙硅酸盐岩和片麻岩组成的变质表壳岩,以透镜体的形式产于经历了三叠纪超高压变质的新元古代正片麻岩中。泥质麻粒岩由石榴子石、矽线石、斜长石、钾长石、反条纹长石、石英、黑云母、白云母和金红石组成,麻粒岩峰期变质的温度和压力条件约为940°C和1.2GPa。锆石U-Pb定年结果给出了1845Ma的207Pb/206Pb年龄加权平均值。结合其他研究结果推 测,扬子板块北缘经历了古元古代的增生造山作用。在桐柏造山带中发现含假蓝宝石的基性麻粒岩(图2),通过锆 石U-Pb年龄、岩石学和相平衡模拟研究,确定桐柏麻粒岩经历了志留纪超高温变质作用,峰期温压条件为大于20C和8~10kbar。具有逆时针的P-T演化轨迹,变质时代为440~415Ma。桐柏志留纪超高温变质作用,可能与商丹洋洋脊俯冲作用有关。

    (3)完成了5条横穿桐柏造山带的构造剖面,发现桐柏杂岩体中的早期南北向拉伸线理和深熔作用,提出桐柏变 质-深熔地体的三维结构,在高压榴辉岩带与蓝片岩带之间韧性剪切带的糜棱岩中获得3组锆石年龄,分别为2400Ma、 2000Ma和1800Ma。

    (2)在狼山1:5万填图区发现了3个铁矿(化)点(图3 ),重新厘定了叠布斯格组岩石组成,填制出系列新生代大型逆冲断层、右行断裂和正断裂,揭示出白垩纪低角度拆离断层及上盘白垩纪拆离红盆,华北板块与阿拉善地块的边 界断裂。在叠布斯格杂岩中识别出3期褶皱,分别对应早古生代华北与阿拉善地块的拼贴、晚古生代古亚洲洋关闭和三叠纪左行走滑3个阶段。

    (3)兴蒙造山带关键地区构造格架与廊带地质调查取得重要进展,修正了大兴安岭南段地壳构造单元划分,提出 了新的构造单元划分方案。在西拉木伦河附近识别出三叠纪与碰撞相关的花岗岩,进一步限定西伯利亚和中朝古陆的 碰撞造山过程。

    (4)在东天山和北山发现一系列前寒武纪岩石(0.9 Ga和1.4 Ga),揭示出中亚造山带中古老地壳的形成和演化历
    史。在敦煌地块发现约440 Ma的高压基性麻粒岩,表明北山与塔里木板块在早古生代发生了碰撞造山。在塔里木板块 北缘(博斯腾湖南)发现约800Ma的高压麻粒岩,其很可能形成在塔里木板块与Rodinia超大陆的碰撞造山过程中。

    (5)研究表明,华夏地块古元古代基底曾经遭受麻粒岩相变质改造,具有顺时针样式P-T轨迹,经历1.93Ga和 1.87Ga两期构造热事件,存在古元古代末期的紫苏花岗岩。

    3.成果意义

    (1 )西秦岭楔晚古生代一中三叠世 活动大陆边缘的确定为中国南、北两大板块构造体质转换和秦岭、祁连、昆仑 造山带相互耦合过程研究提供了直接证据,同时将指导该区的地质找矿工作。

    (2)在苏鲁超高压变质带识别出古元古代超高温泥质麻粒岩,为苏鲁造山带及扬子板块北缘古元古代的构造演化 历史提供了制约。桐柏造山带秦岭群中含假蓝宝石基性麻粒岩的发现确定其经历了志留纪超高温变质作用,为秦岭-大别造山带早古生代的构造演化提供了制约。同时,也表明超高温变质作用可能比传统认识中的更为普遍。

    (3)桐柏变质-深熔地体三维结构的研究,将该造山带的岩浆和变质事件从早中生代碰撞造山到晚中生代伸展隆升 的演化连接起来,使人们更深人认识地壳深熔作用在造山带演化过程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4)狼山地区古生代以来多期构造事件是阿拉善地块和华北板块之间受不同构造域影响的直接结果,同时也反映 了阿拉善和华北边界的位置和性质。

    (5)东天山-北山一系列前寒武纪岩石和敦煌地块约440Ma的高压基性麻粒岩的发现表明,东天山-北山造山带中的古老微陆块具有相同的前寒武纪地壳形成与演化历史,它们并不是来源于塔里木克拉通,这为揭示中亚造山带南部的构造演化和古老微陆块的起源提供了重要制约。

    (6 )华夏地块古元古代岩浆及变质事件的识别,为理解华夏地块基底生长与再造过程提供了地质依据。基底韧性 剪切带的几何学和运动学,是理解华南中生代陆内变形样式的关键,并为建立华南中生代陆内造山与南北陆缘板块碰 撞或古太平洋板块俯冲的动力学关系提供了约束。(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张泽明 张进 闫臻 周喜文 贺振宇 刘建峰 李建华 梁凤华 向华供稿)


    华南、中央和北方造山带研究取得重要成果

    2017年6月,英国地质调查局(BGS)执行局长约翰•卢登向英国地调局各利益相关者发布通告,报告对英国地调局近期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概述。以下为通告原文:

    高等教育与研究法(2017年)经王室批准通过后,我们预计英国研究与创新中心(UKRI)在经过一段时期的运作后将于2018年4月成立。由英国各研究委员会的首席执行官组成的UKRI执行委员会已经组成,执委会将确保总体战略的连贯性,最大限度地提高UKRI的整体工作效率。此次变动后,BGS将寻求自主发展壮大的空间,强化我们作为地质调查部门的功能,在这方面,我们已经取得了重要的进展,本报告将陈述BGS在这方面的工作进展。

    在现阶段,BGS工作经费的来源比较稳定(图1),但通过自然环境研究委员会(NERC)获得的政府拨款越来越具针对性,需专门用于特定的目标(图2)。这意味着我们必须暂停或减少某些工作,与此同时增加其他工作。当然,我们一直在对工作目标进行调整,但今年的调整力度大于往年。

    图1 BGS2017/2018年度工作经费——总额:4760万英镑

    BGS向NERC承诺,保证把核心工作经费用于开展国家公益性(NPG)项目,包括开展支持此类项目的研究工作和保持BGS优良地质调查工作水平的研究工作。开展NPG项目是BGS明确要坚守的职责,我们将继续通过竞标获取各研究委员会的拨款。此外,除开展BGS感兴趣的商业项目外,我们还将为企业提供服务并开展创新工作。为监督核心经费的支付情况和BGS工作情况,NERC将设立BGS董事会,董事会成员将在今后几个月内任命。

    预计BGS 2017/18年度的工作经费总计为4760万英镑。此外,还要投入1000万英镑进行基本工程投资建设。BGS近年来将员工人数缩减到了约580人,但在即将开始的这个年度中,我们将增加工作人员的数量,这是10年来的第一次。增加员工数量也与BGS将开展“英国地质能源观测站”(UKGEOS)建设项目有关,此项目将是BGS承担的主要科学基础设施建设工作。

    一、政府开发援助(ODA)项目

    在当前的政府“综合支出审查”(CSR)方案中,英国各研究委员会开展“政府开发援助”(ODA)项目的经费都大大增加了。其中某些ODA项目经费被指定为NERC开展这方面工作的专款。鉴于此,在NERC拨给BGS的核心工作经费中,有15%的经费必须在当前的CSR阶段使用。这意味着BGS需要重新分配工作经费,减少某些国内工作,以便增加开展海外工作的经费。

    图2 BGS从NERC获取核心工作经费——总额:1801万英镑

    针对这一新情况,我们正在开发以下3个工作平台:东非地学和抵御灾害平台;东南亚大城市及其腹地集水区平台;全球地质风险平台。在此基础上,BGS就可以通过竞标从“全球问题研究基金”(GCRF)中获取更多经费。GCRF中的大多数ODA经费由UKRI掌握。

    二、英国地质能源观测站(UKGEOS)

    英国商务、能源与工业战略部(BEIS)现已批准了此基本工程项目,将在2年内投资3100万英镑建设这一世界级地下能源研究中心,BGS将负责此中心的工作。

    通过实施UKGEOS项目,我们将在英国境内两个地质条件不同的地点建成与能源有关的实验基地。每个实验场地都将包括由深钻孔和浅钻孔组成的网络,使地学家第一次能够以前所未有的详细程度长期观测地表以下的情况。通过观测,我们可以获得许多新信息,并依据这些信息对从地表到地下1500多米处的地带进行解译、模拟和监控。

    BGS将把核心工作经费的约15%用于这些实验场地的运转工作。

    三、创新资金

    BGS的工作领域处在基础研究、创新和商业化服务之间,属于应用科学性质的工作。今后,我们将把创新工作资金明确划归科学处掌管,并制定出清楚的业绩指标和成果评价标准。在遇到合适时机时,我们将使用内部灵活掌握的资金及时开展工作以抓住机遇,及时建立起我们的创新通道。与此同时,我们还将投资建设创新中心,此中心还将具备机械-技术方面的工作能力。预计此战略将与今后UKRI的工业战略和区域发展计划相一致。在今后3年内,每年投入的创新资金约相当于BGS核心工作经费的15%。

    图3 BGS通过竞标从不同部门获取的工作经费——总额2525万英镑*

    四、欧盟资金

    约5%的BGS工作经费来自欧盟。在欧盟提供的经费中,有很大一部分被用于进行基础设施开发(野外实验室和资料)工作。在某些情况下,这些基础设施中的核心服务工作是在BGS的领导下开展的。我们希望英国将继续投资于欧盟基础设施建设,尤其要指出的是,某些设施对于英国保持国际竞争力十分关键。

    五、BGS人员队伍和重组计划

    以上3图显示了BGS的总体预算情况。如果再扣除信息开发和管理的费用,BGS核心工作经费中留给其他国家公益性工作任务的经费显然就十分有限了。为更有效地开展工作,BGS将对其部门进行重组。我们将重新分配地质和区域地球物理部门,以及土地、土壤和海滨部门的工作人员,把他们调入一些关键部门工作,从而使我们的工作与合作伙伴、用户和市场之间的关系更紧密。

    BGS将重点解决以下3方面的问题:(1)减少电力生产、取暖、运输和工业生产的碳排放量;(2)环境变化适应性;(3)自然地质灾害和风险。我们的主要科学工作将是:利用包括UKGEOS在内的新基础设施开展工作;对海底以下地带进行科学研究;观测河流流域/集水区;观测全球灾害。

    总的来说,对岩石和沉积物作为过去事件标志物的研究将减少,而对于岩石作为影响生命和生活的作用过程的渠道的研究将相应地增加。随着BGS储存和提供信息方法的改进,我们的工作效率将提高,将有能力用更少的资源办更多的事。我们将通过与政府及私营部门沟通互动,寻找到新的资金来源,从而能够开展更多的工作。

    与此同时,除了已经在威尔士、苏格兰和北爱尔兰开展的地区工作外,我们还将加强在英格兰的地区工作。BGS在威尔士卡迪夫市的办公室(此办公室最近已搬迁至卡迪夫大学校园内)已经建立了威尔士和东南英格兰工作中心。我们把海洋基础设施迁入了苏格兰赫瑞瓦特大学的莱伊尔中心,从而给BGS苏格兰分部增加了新的工作任务。在英格兰,我们将分别在英格兰南部和东南部、英格兰中部(包括东安格利亚)和英格兰北部建立区域地质中心。所有这些地区工作以及下放的行政工作都将强化BGS与地方合作伙伴的关系。

    最重要的是,BGS将继续派地质学家到野外工作,确保我们能够实时获取数据,从而编制出更加动态的地质图。为此,我们将加强培训工作,继续培养专业的野外地质学家。

    总的来说,BGS即将经历自1965年加入NERC以来最大的转型。转型后,我们将具有比过去50年间任何时期都强的独立性。我们在传感器、大容量计算,以及可视化和模拟等方面的技术进步,使我们能够开展新型的地质调查工作,在许多方面走在世界地质调查工作的前列。与此同时,“全球问题研究基金”(GCRF)——此为英国国际发展部(DFID)的一个扩展的计划,以及更广泛的全球影响力使BGS在海外开展工作的机会越来越多。

    新的管理架构使BGS拥有了新的自主权和灵活性,这将使BGS极大地受益。在坚守我们的独立性和社会责任的同时,BGS将继续在英国和全球范围内与研究所、大学和企业界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秦豹译自www.bgs.ac.uk

    (来源: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地质调查动态》2017年第20期)

     

    英国地质调查局核心科学计划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41725011, 41572204)及院长基金项目(编号:YYWF201718)等资助下,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力学研究所张拴宏研究员课题组及其合作团队,在华北克拉通及全球~13.8亿年大火成岩省及黑色页岩沉积成因联系及其对地层断代及古环境意义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研究成果在2018年11月以“A temporal and causal link between ca. 1380 Ma large igneous provinces and black shales: Implications for the Mesoproterozoic time-scale and paleoenvironment”为题发表在国际知名刊物Geology上(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130/G45210.1)。

    大火成岩省(large igneous provinces,LIPs)代表了相对较短时期内形成的规模宏大(巨量)的幔源岩浆活动。因为是地质历史上发生的极端地质事件,大火成岩省对全球性大气-海洋环境的巨变及生物灭绝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前人研究结果表明,显生宙(即寒武纪以来)大火成岩省与全球大洋缺氧与生物灭绝有明显的对应关系,显生宙国际地质年代表中多个金钉子均与以大火成岩省、黑色页岩及生物灭绝为代表的全球性地质事件相对应,如法门阶底界、二叠-三叠纪界限、托阿尔阶底界及土伦阶底界等。但由于对前寒武纪,特别是“地球中年期”(18~8亿年,“枯燥的10亿年”)大气氧浓度、海洋的氧化-还原状态及生物门类及演化认识的局限,关于前寒武纪大火成岩省与环境的影响及其与黑色页岩沉积的成因联系一直很不清楚。

    张拴宏研究员课题组及其合作团队通过对全球哥伦比亚(奴那)超大陆中~13.8亿年全球性大火成岩省及黑色页岩沉积时空分布的研究,发现这些大火成岩省及黑色页岩的分布有明显的规律(图1)。~13.8亿年黑色页岩广泛分布在北美、格陵兰、西伯利亚、波罗地、非洲、南极等大陆上;而同期的黑色页岩在华北及北澳大利亚克拉通广泛分布,在西伯利亚、巴西及印度等克拉通也有分布(图1、图2)。提出了哥伦比亚(奴那)超大陆中这些广泛分布的~13.8亿年黑色页岩可能沉积于连通的大型海相盆地,而不是前人所认为的局部封闭的小盆地。通过~13.8亿年大火成岩省与黑色页岩内火山灰年龄的对比(图3、图4),进一步提出~13.8亿年存在一次与全球性大火成岩省有关的大洋缺氧事件,以此期大火成岩省与黑色页岩为代表的全球性地质事件为中元古代盖层系与延展系提供了精确的界限年龄为1383 Ma。上述研究结果为认识“地球中年期”(“枯燥的10亿年”)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及其协同演化及晚前寒武纪地层断代提供了重要依据及新思路,也挑战了目前国际上流行的Canfield中-新元古代“长期硫化缺氧”的海洋模型及“地球中年期”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静滞演化的概念。另外,由于华北克拉通下马岭组及北澳大利亚Velkerri组黑色页岩均富含页岩气等资源,研究结果对于认识中元古代黑色页岩内油气资源潜力及其成因也有重要意义。

     

    图1 哥伦比亚(奴那)超大陆重建图中13.8亿年大火成岩省及黑色页岩的分布

     

     

    图2 华北克拉通下马岭组及北澳大利亚克拉通Velkerri组地层柱及对比

     

     

    图3 下马岭组黑色页岩内火山灰(斑脱岩)夹层

     

     

    图4 13.8亿年大火成岩省与下马岭组黑色页岩内火山灰年龄对比图

     
     
    中元古代13.8亿年大火成岩省及黑色页岩沉积成因联系...

    20181020日,2018中国国际矿业大会玻利维亚矿业投资合作论坛成功召开。

    论坛现场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主任李基宏主持论坛 

    玻利维亚冶金矿业部采矿和冶金生产发展副部长马里奥·维克多·弗洛雷斯·巴特斯做“玻利维亚矿业法律和投资环境、矿业投资项目推荐”报告

    玻利维亚矿业部矿业地质部主任布洛易萨 洛佩兹·玛利亚 比亚 安东尼娅做“玻利维亚地质矿产概况”报告 

    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境外室主任姚仲友做“中玻矿业合作现状与展望”报告 

    中国地质调查局航空遥感中心博士贾伟洁做“国产卫星遥感技术现状及在境外地质工作中的应用”报告 

    云南驰宏锌锗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石曾龙做“驰宏公司在玻利维亚矿业投资现状与展望”报告 

    2018中国国际矿业大会玻利维亚矿业投资合作论坛召开

    2018年10月19日,2018中国国际矿业大会国际地质调查局长论坛成功召开。

    会议现场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王研主持论坛 

    阿根廷地质矿产调查局局长胡里奥·奥里斯·戈麦斯作题为“阿根廷地学及矿业合作展望”报告

    巴布亚新几内亚地质调查局局长纳穆罕·穆索苏作题为“巴布亚新几内亚在充满挑战的时代鼓励勘探的举措”报告

     塞阿里昂国家矿业局局长萨尔·温德作题为“塞阿里昂资源治理的再思考”报告

     苏丹地质调查局局长穆罕穆德·阿布法蒂玛作题为“苏丹矿业部门概况和投资机会”报告 

    摩洛哥能矿部地质司司长艾哈迈德·本·拉克蒂姆作题为“摩洛哥推动地质知识成为吸引矿业投资的工具”报告 

    玻利维亚冶金矿业部采矿和冶金生产发展部副部长马里奥·维克多·弗洛雷斯·帕齐作题为“维展望多利亚地学及矿业合作展望”报告

     

    马里地质调查局副局长卡里姆·贝尔特作题为“马里共和国地学合作与展望”报告 

    英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迈克·哈瑞·史蒂芬森作题为“中英地学合作前景与展望”报告

    与巴布亚新几内亚签署合作项目协议

    合影

     

    2018中国国际矿业大会国际地质调查局长论坛召开

    1月3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多金属矿岩心钻探关键技术装备联合研发及示范”项目负责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工程技术学院副院长胡远彪召集专家组在廊坊对地调局勘探技术所承担的“复杂地层取心钻进工艺器具研究”任务进行了项目检查。

    会上,检查组听取了任务负责人对年度工作进展、阶段性成果、创新目标、安全生产及下一步工作部署等方面的汇报,通过专家质询,任务组答疑等环节,胡远彪副院长对该任务工作给予肯定,并对任务下一步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

    张金昌所长表示,勘探技术所将密切配合项目的需求,开展相关技术的研究与试验工作,为任务顺利完成提供技术支撑。

    会后双方签署了任务书审核单,并对两个单位之间的合作交流进行了充分沟通。

    “多金属矿岩心钻探关键技术装备联合研发及示范”项目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牵头,联合多家单位研发自动化岩心钻探设备、复杂地层取心钻具等关键技术与装备,通过示范工程,展示我国岩心钻探装备与技术的优势,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推广应用我多的岩心钻探技术标准和装备,解决多工艺钻机自动化、复杂地层取心等关键技术难题,加速俄罗斯东西伯利亚铅锌多金属矿区及印尼纳比雷金矿区勘探进程,为我国“一带一路”重大战略实施添砖加瓦。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新型矿产资源联合开发国际合作关系,缓解我国矿产资源紧缺危机,确保矿产资源安全供给。

    1

    复杂地层取心钻进工艺器具研究任务顺利通过项目检查

    9月29日,俄罗斯科学院地质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国际地层委员会奥陶系分会主席Andrei V. DRONOV教授应邀到地调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进行学术交流,并作了题为“俄罗斯地台与西伯利亚地台层序地层的对比研究”的学术报告。

    Andrei V. DRONOV教授在报告中介绍了奥陶纪海平面变化的研究历史,以及近年来俄罗斯地台与西伯利亚地台层序地层研究的最新进展,结合岩相变化,通过详细的对比分析,发现西伯利亚地台与北美地台在火山活动、海平面变化规律等方面具有显著的相似性,与从冈瓦纳大陆分裂而来的俄罗斯地台明显不同。据此Andrei V. DRONOV教授首次提出奥陶纪存在大型岩石圈尺度构造带将两者分隔是主要原因,并对长期以来Scotese提出的经典古板块重建模型提出了质疑。参会的武汉地质调查中心科研人员与Andrei V. DRONOV教授还就有关冷水与暖水碳酸盐岩的野外识别特征、不同地史时期全球海平面变化等问题进行了交流和探讨。武汉地调中心向Andrei V. DRONOV教授赠送了《中国的全球层型》专著。

    Andrei V. DRONOV教授长期从事奥陶纪沉积相、层序地层学及海平面变化的研究,自2016年起担任国际地层委员会奥陶系分会主席。他兴趣广泛,主要研究领域为奥陶纪层序地层学,碳酸盐岩沉积学,遗迹化石分析,古地理学和普通地质学。发表论文近百篇,被引用近千次。

    向Andrei V.DRONOV赠送专著

    国际地层委员会奥陶系分会主席到武汉地调中心开展学...

    8月21-25日,第13届国际盐湖会议在俄罗斯乌兰乌德举行,地调局资源所郑绵平院士率代表团8人出席会议。来自全球25个国家的15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其中与会的中国学者主要来自地科院资源所、天津科技大学、中科院遥感所和中国医学科学院等科研单位。会上,郑绵平院士再次当选为国际盐湖学会主席。

    在开幕式上,国际盐湖学会主席郑绵平院士做了题为“盐科学的思考”的开场报告,对“盐科学”的研究进程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回顾和展望,提出了盐科学多领域综合研究的发展理念。他呼吁积极开展盐湖研究的全球及区域合作,各国科学家应建立亲密合作关系,进行多学科交叉与交流,共同促进盐湖研究的发展和进步。

    本届会议由国际盐湖学会、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和布里亚特州立大学等单位共同主办。会议的主题是“研究淡水和盐水湖——寻找共同点”。会上,与会代表从现代地质与化学、物理学、微生物学、生态学等领域多角度、多层面进行探讨,反映了世界各国对盐湖日益增长的兴趣。会中安排了贝加尔湖和贝加尔自然保护区的科学考察。大会还特别设立了Bill Williams奖和Salinology奖,用以奖励青年学者在盐湖学领域获得的重要研究成果。

    国际盐湖会议是国际盐湖学会组织的系列盐湖研究专业会议之一,是盐湖学专业研究最高水平的学术交流会,每三年举行一次。此次大会不仅为全球盐湖学界的科学家之间提供一个思想碰撞和深入交流的平台,而且对促进盐类科学的发展有重要推动作用。

    郑绵平院士做大会报告

    资源所代表团成员合影

    第13届国际盐湖会议召开资源所郑绵平院士再次当选国...

    在中国科学技术部“中拉青年科学家交流计划”项目的支持下,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邀请阿根廷地质调查局青年地质学家玛利亚德洛莉丝阿尔瓦雷斯(María Dolores Alvarez)来华进行为期一年的人才交流与合作研究,这是地调局发展中心首次引进国际人才开展交流与合作研究活动。

    地调局发展中心自2008年以来,与阿根廷地质调查局开展了卓有成效的交流与合作,分别在阿根廷西部安第斯成矿带的米纳比戈塔斯、萨尔塔和内务肯地区开展了1:25万区域地球化学填图的示范研究、遥感地质解译和低密度地球化学填图试验研究工作,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协助中国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与阿根廷公共服务部、阿根廷地质调查局开展了领导之间的多次互访。为本次人才引进奠定了坚实的合作基础。

    德洛莉丝获得了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物理学和地质学双学士学位,现正在在职研修地质学博士课程。她曾参与安第斯成矿带中南部构造和成矿作用研究,并具有地球物理调查、数据处理与解释以及地球化学勘查等方面的工作经历,是阿根廷地质调查局优秀的青年地学专家。

    其在华工作期间,将主要参与“海上丝绸之路重点地区有色金属资源潜力评价”二级项目的相关工作,参加地调局发展中心组织的数字地质填图培训课程,与中方项目组共同完成阿根廷萨尔塔图幅1:25万地球化学填图野外工作,并利用中国地质调查局自主研发的GeoExpl(International)软件进行地球化学数据处理和地质图的编制。同时,将通过考察我国重要的铜、多金属典型矿床,合作开展阿根廷安第斯成矿带和中国冈底斯成矿带成矿地质背景、成矿条件、成矿规律的对比研究,进行优势矿产资源潜力分析并圈定找矿远景区。

    通过本次引进阿根廷杰出科技人员来华工作,有利于推广中国地质调查局的先进地质调查技术,提升中国地质调查局的国际影响力,为双方开展长期合作进一步奠定基础,有利于促进与阿根廷地质调查局在地学领域更深层次的合作。

     

    地调局发展中心引进阿根廷青年地质学家开展合作研究

    2015年9月25日至28日,首届中俄中亚造山带会议野外现场考察圆满结束。考察路线由南向北跨越整个内蒙古中部,内容包括从华北克拉通到中亚造山带的重要地质现象。17名外国学者在内的34名专家参加了野外考察。第一届中俄中亚造山带学术研讨会及野外考察为中亚造山带研究和国际地学合作搭建了新的平台。在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与俄罗斯“欧亚经济联盟”战略握手的背景下,对于实现理论认识创新和找矿突破、助推“丝路带”沿线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亚造山带是全球规模最大的显生宙增生造山带,主要分布在俄罗斯、中国、蒙古等国,其南缘的演化以及与华北克拉通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问题。多年来,各国专家在此开展了大量研究。野外考察中,专家学者们先后勘查研究了从早古生代的俯冲增生、到晚古生代末期的造山结束、转入后造山演化旋回的全过程。中国学者充分展示了在中亚造山带领域的研究成果,并与外国专家围绕中亚造山带的重要地质现象进行了深入探讨,取得了丰富成果。中外学者对此次野外考察的组织工作表达了感谢和高度的赞赏。第二届中亚造山带学术研讨会主办方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地球地壳研究所所长Dmitrii Gladkochub表示,此次野外考察给俄方提供了很好的借鉴,预计2017年的第二次俄中亚会议也将考虑安排野外考察。

    此次野外考察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大学、西安中心等单位联合组织,并得到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厅的协助,为野外考察的安全、顺利提供了保障。

    首届中俄中亚造山带会议野外现场考察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