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2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07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2012年,世博会带来的城市建设高潮方兴未艾,世博后效应正在城市的方方面面逐渐显现。上海市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工作借着“四个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的春风,迎来了丰收的季节。2009年底获国土资源部批准实施的上海市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和产业化工作三年行动计划,历经三年磨剑,已经在上海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以及社会服务领域初露锋芒。

      平台成型,地质信息集群优势基本形成

      地质信息集群,是地质信息产业化服务的基础,也是“两化”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海量的地质信息从哪里来?如何有效地集成不同信息来源的海量地质数据?怎样便捷直观地展示并利用地质信息?这些问题的答案,全部都在上海市地质资料数据中心。

      上海市地质资料数据中心集成了包括全市各类基础地质调查数据、工程地质数据、地质环境动态监测数据、地球化学数据和海岸带地质环境监测数据等各类地质专业的海量、异构信息,可面向运行在局域网的C/S系统用户、运行在广域网的web用户以及连接到数据中心的政府专网系统用户,提供统一的、多方面的城市地质原始资料、基础数据、成果数据访问,满足上海市不同层次用户的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需求。

      数据中心的建设,得益于依托政府管理流程的地质资料汇交机制和上海独特的地质资料合作共享机制。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结合上海实际,起草了《上海市地质资料管理办法》,为数据中心建设和运行提供了有力的法制保障。目前,这个庞大的数据平台拥有持续更新的、稳定的地质信息源,与上海申通地铁集团公司、上海市公路管理处、上海城市发展信息研究中心等10余家单位建立了长期的数据成果共享协作关系。

      三年过去了,脱胎于上海市三维城市地质信息管理和服务系统的上海市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已经初具规模,不仅类别全面、覆盖面广、信息可靠,而且数据集成度高、成果输出便捷、子系统丰富,构建了较完善的“1+x”应用服务体系,上海地质信息集群的巨大优势得到了充分体现。截至2012年6月底,数据中心已收集工程地质勘察报告近4万份,工程地质钻孔近100万个,建库地质钻孔近30万个,地质环境监测数据1300万余条,地质数据库覆盖上海全境,总数据量超过1.1TB,地质数据集群规模、信息质量、管理效率及应用水平均位于全国前列。

      机制创新,地质工作融入规划国土资源管理全流程

      “三年行动计划”实施以来,在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的推动和协调下,地质工作逐步与城市规划和土地管理工作相衔接,地质工作新机制在实践中取得了重大进展。

      上海地质资料信息工作机制的最大特色,在于将地质资料汇交环节纳入到政府行政管理流程当中,为数据更新和成果运用开拓了稳定的渠道。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以不增加审批流程、审批时间为原则,将地质工作纳入了规划和土地管理流程。在整合后的管理流程中,地质数据要素进人了规划编制的“统一基础要素底板”,为规划的科学性奠定了坚实的地质基础;地质环境调查评价环节进人规划编制阶段,提交的成果报告中包括不同规划控制高度建筑工程地质环境适宜性分区评价图、不同深度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适宜性分区评价图、土壤与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与用地适宜性评价图、地面沉降预测及影响评价图以及沿江沿海地区岸带稳定性评价图等,为规划编制提供了直观可行的科学依据;在核定规划条件环节增加了出让地块的地质信息审查和地质灾害控制要求,将地质灾害防控提前至规划之初;在规划土地综合验收阶段增加了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汇交验收与地质灾害防治措施落实情况核查。

      尤为可贵的是,在上海市“规土合一”的大背景下,地质工作新机制不仅在制度安排上得到广泛支持,更在管理细节上得到了充分体现。如今,在上海市的土地出让文本中,地质资料汇交和地质灾害防治要求已成为必须告知的重要条款;在土地预审、《建设工程设计方案》审批环节,管理部门不仅会告知建设单位下载并阅读分区评估报告,而且要求建设单位填写地质灾害防治承诺书。上海政府管理部门建立国土资源管理新机制、保障和促进上海科学发展的理念,在整个管理过程中得到了充分执行,这也是三年行动计划取得的最为关键的制度成果。

      示范服务,地质资料信息服务产业化初见成效

      地质资料信息的集群化,最终还是要通过产业化来实现支撑服务城市发展的目标。后世博城市发展战略的实施,为上海市地质资料信息服务提供了一片广阔的天地。三年中,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结合城市规划陆续开展了虹桥商务区、浦江镇、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等重要规划区的地质资料信息服务示范工作,用实际行动交出了一份圆满的答卷。

      以虹桥商务区为例,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成果在核心区域地下空间开发规划中得到了充分运用,为增强规划区地质安全性、减少基础投人提供了地质依据。而依托于上海市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大平台搭建的虹桥商务区地质信息平台,不仅能够满足于规划阶段的地质信息需求,更是承接了大平台的开放共享、动态更新的集群化优势,能够全面、直观、多视角地分析地质环境特征对商务区规划、建设乃至未来运营管理的影响。

      通过近几年的实践探索,地质信息产业化服务已经形成了以地质调查报告成果为表、以规划区地质信息管理和服务系统为里的立体全方位长效服务模式,在轨道交通建设、区域规划、地质灾害防治等诸多领域得到运用,为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提供了科学可靠的技术支撑。

      上海市地质工作者60余年的心血积累成就了上海城市地质资料信息工作的厚积薄发,而即将完成的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三年行动计划,又将上海地质工作服务城市发展的水平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高度。展望未来,地质工作将融人到上海数字化大都市建设之中,成为上海转型发展时期国土资源保障机制的重要内容,为城市的科学发展作出更多贡献。 
    融入数字化大都市建设

        五月的北京春风拂面,繁花似锦,在北京海淀的西郊宾馆迎来了一批来自德国遥感界的尊贵朋友,他们此行的目的是来参加2008年5月26日至28日召开的中国国土资源部和德国教育研究部地学联委会第二次会议暨中德遥感先进技术及地学应用交流会。
        五月十二日,一场罕见的大地震使全球的聚焦点都集中在中国四川汶川这个地方。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各方力量都投入到抗震救灾这一头等大事上。作为会议承办单位航遥中心此时已上下齐动员全力以赴开展抗震救灾遥感调查与监测工作。但航遥中心顾全大局、不负众望保障了这次十分重要的国际会议的顺利召开,三天的会议圆满完成了各项议程。令人难忘的是会议期间,中德双方的遥感专家还围绕遥感技术在抗震救灾工作中的作用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研讨交流,以实际行动有力地支援了抗震救灾。

    图为中德遥感学术交流会全体参会人员

        一、会前准备:精心组织,周密安排
        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对于此次中德学术交流会高度重视,会议由航遥中心承办。在抗震救灾的关键时期,几乎所有航遥中心的地质遥感专家和技术人员都在进行着外业航空数据获取和内业解译成图工作。但是,航遥中心接到任务后立刻行动了起来,决心将这次中德交流会圆满完成,为地质遥感技术的国际交流搭建良好平台,更期望通过此次交流为抗震救灾以及预防次生灾害提供更多的技术思路和支持。
        在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及局科外部的关心和指导下,会议各项筹备工作紧张有序的展开。中心副主任、总工程师熊盛青亲自指导协调各项工作,中心办、科外处、遥感部、物探部等多个部门密切配合。由于会期临近,中心迅速成立了由科外处李志忠处长为组长的中德会议筹备组,为了使各项工作同步推进,有序开展,筹备组成立了四个工作小组。多次召开会议抓好会议筹备的各项细节,各小组成员服从统一领导,分工不分家,积极准备,通力配合,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加班加点,竭力为会议的顺利召开做好前期准备。会务接待组对于德国专家的情况进行了详尽了解,做到了对每个专家情况心中有数,并在会议报到期间做到了一对一接待。文集编辑组共修订论文35篇,内容涉及遥感卫星传感器研制、数据模拟传输、数据处理及地质矿产、地质灾害、海岸带调查等方面的应用,最终完成的论文集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参考价值。会场布置及礼品宣传组迅速协调好了会议场地,制作了10块宣传展板,并采购、定做了会议纪念品。

    中德遥感先进技术会议文集封面

        部国科司及局科外部相关领导对航遥中心的会务组织工作极为关心并大力支持,多次致电询问会议筹备情况并指导协调相关事宜。在中心领导的关心指导和中心各部门的鼎力配合下,会议筹备组在短短不到两周的时间里完成了会前所有的准备工作。中德遥感先进技术交流会在紧张而有序的节奏下拉开了序幕。

        二.开幕式:井然有序,友好庄重
        2008年5月26日上午9时,在中国地质调查局科技外事部连长云副主任的主持下,中德遥感先进技术及其地学应用交流会隆重开幕。开幕式上,全体代表首先起立向在中国四川汶川特大地震遇难者默哀1分钟,表达中德双方科学家对遇难同胞的悼念之情。随后,中国国土资源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孙宝亮副司长、德国教育研究部Mr. Reinhold Ollig、德国驻中国大使馆科技参赞Matthias Hack等领导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德双方领导都表示要秉承“平等、诚信、和谐、共赢”的主旨,为推动中德地学遥感领域和友好关系的持续发展而继续努力。来自德国地学界的20位专家和来自中国的40多位专家参加了会议。

         三.学术交流:准备充分,气氛活跃
        开幕式结束后,来自中德双方的26位专家围绕遥感先进技术及其地学应用主题进行了全面认真的学术交流。台上专家展示了其精心准备的学术报告,台下在座的各位专家和参会人员仔细聆听、认真记录,并就自己感兴趣的专业问题与报告人现场交流。会议过程中大家发言积极,交流踊跃,使会场气氛融洽而活跃,达到了此次会议交流学术、增进沟通的目的。
        交流会上德方专家展示了遥感技术的最新进展,包括TerraSAR卫星技术和高光谱卫星系统,并介绍了在地质调查、土地利用、地质灾害预警、煤火防治和海岸带监测等领域的应用成果。德方专家还展示了四川灾区的最新遥感图像,对灾区的地质构造进行了分析。

    Dr. Heike Bach在做学术报告

    Prof. Manfred Ehlers在做学术报告

        中方专家在会上介绍了近年来我国国土资源领域遥感应用的新进展,围绕着城市调查、灾害监测、北京一号小卫星应用、高光谱技术方法、海岸带调查等方面进行了系统交流,同时介绍了地震灾区滑坡和堰塞湖的遥感图像解译结果。
        航遥中心副主任、总工程师熊盛青教授做了精彩的学术报告,展示了航遥中心在国土资源领域应用遥感先进技术的大批高水平成果,着重向在座国内外专家介绍了中心在此次抗震救灾工作中紧急获取、制作的四川灾区遥感影像图,并分析了这些图像对于当前抗震救灾和预防灾后次生灾害的重要作用,阐述了遥感技术在灾害监测方面的实际意义。此报告让大家更多地了解了当前地震灾区的地质环境状况,参会人员都认真聆听,对灾区人民的关切之情溢于言表。

    航遥中心副主任、总工程师熊盛青教授在做学术报告

        四.航遥中心青年专家:初露锋芒,充满激情
        在此次中德遥感先进技术交流会上,航遥中心的青年专家党福星、杨日红、葛大庆和范景辉等人初露锋芒。他们的精彩发言为会议增添了年轻人的朝气,向国内外专家们展现了中国青年遥感专家的风采,更让在座的国内外专家们看到了中国地质遥感领域强大的后继力量。
        这些青年专家大多背负着抗震救灾遥感解译的艰巨任务,但他们克服了时间紧迫、任务繁重的困难,加班加点,挤时间撰写论文、制作幻灯片,精心组织讲演内容,在保证抗震救灾工作的同时,提交了高质量的论文并完成了精彩的学术报告。航遥中心科技外事处杨日红博士的孩子出生不到两周,就接到赴甘肃南部开展受灾情况调查的任务。他到达甘肃徽县后,立刻开展了受灾地区的无人机航摄工作,获取了宝贵的数据资料。从一线回到中心后在处理带回数据的同时他又立刻投入到中德会议的筹备组织工作中,同时还争分夺秒准备出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和演讲报告。会议上他详实精彩的报告博得了专家们的一致好评,而走下讲台他又立刻转身投入到了中心抗震救灾技术工作的一线中。杨博士只是中心许许多多为灾区积极工作默默奉献的地质遥感工作者之一,他们为全国人民揭开了震区神秘的面纱,为国家抗震救灾、预防次生灾害提供了坚强而科学的技术支持。航遥中心青年专家展现的过硬的专业技能,优秀的科研能力及良好的英语交流水平,获得了与会专家的阵阵掌声。
        航遥中心的青年专家们还分别主持了中德学术交流会的四个专题会议,对参会专家的报告作了认真准确的点评,体现出了其良好的专业水平和组织能力。这些青年专家们的努力、专业和敬业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深深感受到了年轻一代航遥人卓越的专业精神和学术品质,相信他们必将继往开来,有力的推动遥感技术在国土资源领域的研究与应用!

    航遥中心杨日红博士做学术报告

    航遥中心党福星博士做学术报告

    航遥中心范景辉博士做学术报告

    航遥中心葛大庆博士做学术报告

         五. 今后合作:领域宽阔,前景诱人
         中德遥感先进技术交流会后,双方举行了中国国土资源部和德国教育研究部地学联委会第二次会议。国土资源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彭齐鸣司长从抗震救灾紧迫、繁重的工作中抽出时间参加了会议,并就中德双方的下一步合作与德方进行了积极对话。中德双方肯定了8年来共同合作所取得的积极成果以及双方在成像光谱技术和干涉雷达技术合作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双方专家探讨了下一步合作的领域,并就合作项目交换了意见。双方经过充分交流,起草了合作意向书,期望双方在高光谱、干涉雷达技术及其在国土资源调查和灾害预警评估等方面有进一步的技术交流与合作。中德双方都十分满意此次联委会所谈及的下一步合作意向,联委会在愉快的气氛下顺利完成,随后彭齐鸣司长代表中方与德方交换了纪念品,共同祝愿中德合作和中德友谊更美好的明天!
         对于中德双方地学遥感领域的合作和中德两国之间的友谊,专家们充满信心和期待,相信在中德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地学遥感必将硕果累累,中德友谊定会历久弥新! 



    国土资源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彭齐鸣司长与德方交换合作意见





    中德遥感先进技术及地学应用交流会侧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