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新闻类 > 成果快讯

融入数字化大都市建设

--上海市地质资料信息集群化产业化服务纪略

来源:中国国土资源报 作者:卢为民 通讯员: 王娟 杨丽君 发布时间:2012-08-20
 
  2012年,世博会带来的城市建设高潮方兴未艾,世博后效应正在城市的方方面面逐渐显现。上海市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工作借着“四个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的春风,迎来了丰收的季节。2009年底获国土资源部批准实施的上海市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和产业化工作三年行动计划,历经三年磨剑,已经在上海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以及社会服务领域初露锋芒。

  平台成型,地质信息集群优势基本形成

  地质信息集群,是地质信息产业化服务的基础,也是“两化”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海量的地质信息从哪里来?如何有效地集成不同信息来源的海量地质数据?怎样便捷直观地展示并利用地质信息?这些问题的答案,全部都在上海市地质资料数据中心。

  上海市地质资料数据中心集成了包括全市各类基础地质调查数据、工程地质数据、地质环境动态监测数据、地球化学数据和海岸带地质环境监测数据等各类地质专业的海量、异构信息,可面向运行在局域网的C/S系统用户、运行在广域网的web用户以及连接到数据中心的政府专网系统用户,提供统一的、多方面的城市地质原始资料、基础数据、成果数据访问,满足上海市不同层次用户的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需求。

  数据中心的建设,得益于依托政府管理流程的地质资料汇交机制和上海独特的地质资料合作共享机制。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结合上海实际,起草了《上海市地质资料管理办法》,为数据中心建设和运行提供了有力的法制保障。目前,这个庞大的数据平台拥有持续更新的、稳定的地质信息源,与上海申通地铁集团公司、上海市公路管理处、上海城市发展信息研究中心等10余家单位建立了长期的数据成果共享协作关系。

  三年过去了,脱胎于上海市三维城市地质信息管理和服务系统的上海市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已经初具规模,不仅类别全面、覆盖面广、信息可靠,而且数据集成度高、成果输出便捷、子系统丰富,构建了较完善的“1+x”应用服务体系,上海地质信息集群的巨大优势得到了充分体现。截至2012年6月底,数据中心已收集工程地质勘察报告近4万份,工程地质钻孔近100万个,建库地质钻孔近30万个,地质环境监测数据1300万余条,地质数据库覆盖上海全境,总数据量超过1.1TB,地质数据集群规模、信息质量、管理效率及应用水平均位于全国前列。

  机制创新,地质工作融入规划国土资源管理全流程

  “三年行动计划”实施以来,在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的推动和协调下,地质工作逐步与城市规划和土地管理工作相衔接,地质工作新机制在实践中取得了重大进展。

  上海地质资料信息工作机制的最大特色,在于将地质资料汇交环节纳入到政府行政管理流程当中,为数据更新和成果运用开拓了稳定的渠道。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以不增加审批流程、审批时间为原则,将地质工作纳入了规划和土地管理流程。在整合后的管理流程中,地质数据要素进人了规划编制的“统一基础要素底板”,为规划的科学性奠定了坚实的地质基础;地质环境调查评价环节进人规划编制阶段,提交的成果报告中包括不同规划控制高度建筑工程地质环境适宜性分区评价图、不同深度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适宜性分区评价图、土壤与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与用地适宜性评价图、地面沉降预测及影响评价图以及沿江沿海地区岸带稳定性评价图等,为规划编制提供了直观可行的科学依据;在核定规划条件环节增加了出让地块的地质信息审查和地质灾害控制要求,将地质灾害防控提前至规划之初;在规划土地综合验收阶段增加了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汇交验收与地质灾害防治措施落实情况核查。

  尤为可贵的是,在上海市“规土合一”的大背景下,地质工作新机制不仅在制度安排上得到广泛支持,更在管理细节上得到了充分体现。如今,在上海市的土地出让文本中,地质资料汇交和地质灾害防治要求已成为必须告知的重要条款;在土地预审、《建设工程设计方案》审批环节,管理部门不仅会告知建设单位下载并阅读分区评估报告,而且要求建设单位填写地质灾害防治承诺书。上海政府管理部门建立国土资源管理新机制、保障和促进上海科学发展的理念,在整个管理过程中得到了充分执行,这也是三年行动计划取得的最为关键的制度成果。

  示范服务,地质资料信息服务产业化初见成效

  地质资料信息的集群化,最终还是要通过产业化来实现支撑服务城市发展的目标。后世博城市发展战略的实施,为上海市地质资料信息服务提供了一片广阔的天地。三年中,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结合城市规划陆续开展了虹桥商务区、浦江镇、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等重要规划区的地质资料信息服务示范工作,用实际行动交出了一份圆满的答卷。

  以虹桥商务区为例,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成果在核心区域地下空间开发规划中得到了充分运用,为增强规划区地质安全性、减少基础投人提供了地质依据。而依托于上海市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大平台搭建的虹桥商务区地质信息平台,不仅能够满足于规划阶段的地质信息需求,更是承接了大平台的开放共享、动态更新的集群化优势,能够全面、直观、多视角地分析地质环境特征对商务区规划、建设乃至未来运营管理的影响。

  通过近几年的实践探索,地质信息产业化服务已经形成了以地质调查报告成果为表、以规划区地质信息管理和服务系统为里的立体全方位长效服务模式,在轨道交通建设、区域规划、地质灾害防治等诸多领域得到运用,为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提供了科学可靠的技术支撑。

  上海市地质工作者60余年的心血积累成就了上海城市地质资料信息工作的厚积薄发,而即将完成的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三年行动计划,又将上海地质工作服务城市发展的水平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高度。展望未来,地质工作将融人到上海数字化大都市建设之中,成为上海转型发展时期国土资源保障机制的重要内容,为城市的科学发展作出更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