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23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66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相关搜索

检索范围:

    “What?给地球作CT?”没错,就是给地球“作CT”,让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的博士团们来教教我们。

    为迎接第50个地球日的到来,2019年4月期间成都地质调查中心开展了科普走进校园系列活动。4月26日,中心3位地球物理专家走进了四川省成都市第八中学校,为学生们开展了一场生动有趣的科普宣讲活动。

    成都地调中心齐先茂副主任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借助生活中与地质调查相关的话题开启了这场有趣的宣讲会。

    宣讲会一开始,专家们就用“隔空探物”这个小游戏牢牢的抓住了同学们的眼球。同学们通过磁力仪探测三个不同的小箱子所显示的读数来判断箱子里的物品。有趣的科学实验点燃了同学们的热情。

    随后,专家们又为同学们介绍了什么是地球CT,如何给地球做CT,做CT有哪些工具,并通过一段科普视频介绍了地球物理如何像一双眼睛一样透视地球深部结构,看得同学们惊呼不已。

    深入浅出的讲解使得同学们大致了解了地质过程和我国资源现状:火山等岩浆活动使得地球深部物质运移到地表,板块俯冲运动使得地球浅表物质运移到深部,从而实现地球各圈层物质的循环、交代、组合。实现各种等金属元素的迁移,进而形成宝贵的矿产资源。我国虽是矿产资源大国,门类比较丰富,部分矿种储量居世界前位,但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58%,居世界第53位。

    此外,我们还有很多看不见的“手”影响着地球,诸如重力场、地磁场、天然地震、太阳风、雷电等等。哇,地球的奥秘还真多!

    如何给地球做“CT”呢?那我们就要研究和观测各种地球物理场的变化,探测地下深处的内部结构,从而为祖国寻找宝贵资源。这就是地球物理勘探。地球物理工作者就是给地球做“CT”的人啦。

    通过互动游戏,宣讲和视频,同学们对地球的磁力、重力有了基本认识,对地球深部矿产和油气资源的勘探有了初步了解。

    本次活动由成都地调中心、四川省成都市第八中学、成都市金牛区城隍庙社区共同主办。

    多年来,成都地调中心和成都市第八中学在城隍庙社区的指导下,持续合作举办了多场地球日活动、科普宣讲活动,形成了社区特色文化事业建设的品牌效应,在公众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成都地调中心在成都市第八中学校举办科普宣讲活动

    为迎接第50个世界地球日,4月10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联合挂靠所内的中国地质学会水文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地热专业委员会、自然资源部地下水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自然资源部地下水矿泉水及环境监测中心、自然资源部地下水科学与工程野外试验研究基地、自然资源部地下水科学与工程科普基地、河北省\中国地质调查局地下水污染机理与修复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调查局地热资源调查研究中心、中国地质科学院年轻沉积物年代学与环境变化重点实验举办了以“珍爱美丽地球,守护自然资源”为主题的科普宣传活动。通过参加河北省自然资源厅和河北省电视台节目录制、发放宣传页、展出主题宣传图板、自然资源部地下水环境应急监测车进校园等系列活动,积极引导全民节约利用地下水资源,加快创建节水型、清洁型社会。

    活动现场举办了水资源与生态保护主题展览,通过展览干热岩资源分布及潜力、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水热型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合理利用、土地质量调查与大米挑选等图板,依靠生动活泼的图例,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广大市民详细介绍了水资源与地热资源在保护生态环境、服务民生、保障民众福祉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为广大学生和市民上了一堂生动的科普宣传教育课,激发了群众保护自然资源、提升资源利用效益的强烈意识。为让民众对水资源保护有更加直接的认识,自然资源部地下水与环境应急监测车还开到了活动现场,科研人员现场为民众展示了各种水样测试方法,耐心细致地为大家讲解生活用水常识,引发了公众的高度关注。

    4月20日,水环所面向社会公众开放了自然资源部地下水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地下水科学与工程野外试验基地、地下水矿泉水及环境监测中心等各类平台。河北正定中学的200余名师生参观了同位素实验室、纳米修复实验室、第四纪地质与环境实验室等。实验室研究人员为参观者耐心讲解了实验操作程序及仪器原理,了解了如何测试水的来源、水的好与坏,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大家对地学科普知识的兴趣。现场还为广大师生发放了具有纪念地球日环保主题的笔和本,为市民群众发放了宣传手册。在地下水科学与工程试验基地,师生们参观了多功能试验样方,工作人员讲解了水面蒸发、土面蒸发、不同岩性界面水分动力学过程模拟等试验。接着参观了大型蒸渗系统,蒸渗仪是测定土壤水分蒸腾蒸发、大气降水入渗补给和地下水蒸发耗损的标准仪器,讲解了其组成和功能,使到访师生对水文地质研究工作有了初步了解。在重点实验室,参观了稳定同位素在地质、环境等方面的应用,及样品的前处理和测试方法、放射性同位素氚和碳14在地下水测年方面的应用,以及测试方法。在地下水污染修复实验室,重点介绍了实验室的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冷冻干燥机,高速离心机和恒温振荡器,并对在仪器中进行过硫酸盐降解条件实验和微米级活性炭粉吸附降解地下水中石油烃的模拟实验进行详细讲解,学生们十分感兴趣,对为什么用锡箔纸包裹,碳粉悬浮方法提出的疑问进行了耐心解答。

    4月23日,为扩大科普受众范围,进一步传播地质科普知识,水环所赴石家庄四十二中学举办了第50个地球日科普行活动,吸引了近300名师生参与其中,并发放了第50个地球日科普宣传手册。活动伊始,首先向在座师生播放了“地下水的朋友圈”和“水文地质钻探工艺”等2部科普视频,以师生喜闻乐见的动画卡通形式形象展示了地下水属性、地下水分布特征、地下水分类、地下水开发利用以及地下水保护等基础水文地质科普知识,开展了“地热-身边的清洁能源”和“全球变化与第四纪地质”等科普讲座,以视频、音频、动画等多种形式生动宣传了地热资源与节能减排、全球变化研究历史与第四纪及其意义,讲座贴合中学生心理特征和知识结构,在普及地质知识的同时,激发了同学们学习科学、探索科学、热爱科学的热情与兴趣,提升了科普工作的科学意义和社会意义。

     

     

     

     

     

     

     

     

     

     

     

     

     

     
     
    水环所举办第50个世界地球日系列活动

    2018年12月21-23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力学研究所矿田构造研究室全体科研人员和研究生集体考察了河北阜平、山西朔州—忻州一带典型构造体系和区域变质岩,并邀请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吴春明教授对区域变质地质学和变质作用与构造过程等内容进行讲解。

    河北阜平、山西朔州—忻州一带发育典型南北向构造体系和大型韧性剪切带,控制了区域铜矿、金矿的产出和空间分布,并发育有典型的片麻岩和麻粒岩。这些片麻岩和麻粒岩是研究华北区域变质-变形历史的重要岩石学证据,也是长期以来科研人员关注的热点。

    考察途中,还参观了我国自主设计、自行施工和管理的第一座大型现代化露井联采大型煤矿——中煤平朔集团有限公司安家岭露天矿。

    通过野外考察,全体人员感受深刻,对吴春明教授的变质岩讲解表示感谢,均表示对如何进行变质岩研究有了初步了解、对如何在矿田构造研究中结合变质研究有了更清晰的思路,对露天煤矿开采和煤炭等能源矿产产业发展有了系统地了解。一致认为,类似的专业主题性质的集体野外考察应该多组织,促使多学科交叉、互相启发,促进学科借鉴和发展,促进青年人才更快更好成长。

     

     
     
    地质力学所科研人员对太行山典型构造体系和变质岩进...

    泰国呵叻盆地内虽然蕴含了巨量的钾盐矿床,但目前还未进行大规模开发,主要原因在于经济且环保的钾矿开采方案还没有达成共识,盆地部分地区钾盐资源赋存状态和特征还未完全弄清,钾盐资源量还需进一步进行估算。目前泰国所需的钾盐资源也是通过进口来解决,泰国亟待进行钾盐矿床的勘探和开发工作,中泰双方具有很强的合作意向。

    2018年8月18-23日,应泰国矿产资源厅Montri Luengingkassot所长邀请,并受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科外部委派,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矿产资源研究所刘成林研究员、王立成副研究员和沈立建助理研究员三人赴泰国矿产资源厅进行合作交流,并对呵叻盆地的钾盐矿床进行了考察。本次交流合作分为学术交流和野外地质考察两部分。其中,在泰国矿产资源厅与其科研人员、东盟钾盐公司、玛希隆大学(Mahidol)大学和朱拉隆功大学(Chulalongkorn)相关人员和学者进行了学术汇报和交流活动。我方代表分别介绍中国钾盐现状与发展趋势、思茅盆地成钾研究进展;泰国代表介绍了呵叻盆地的构造背景、地层、钾盐矿产特征及勘探现状等。野外考察工作主要为考察了国际石油集团公司在呵叻府的钾盐勘探工作和泰国矿产资源厅罗勇分局的岩心库。本次交流合作使我们了解了当地钾盐勘探开发的地质特征、技术特点以及民俗民风和法律法规等,并与我国思茅盆地的成钾条件和机制进行了对比,为我国钾盐及其伴生资源调查研究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通过与泰国矿产资源厅、玛希隆大学(Mahidol)大学、朱拉隆功大学(Chulalongkorn)、东盟钾盐公司和国际石油集团公司的交流和探讨,进一步了解了泰国呵叻盆地钾盐矿床赋存形态、形成机理、勘探现状等基础问题,增进了中泰双方的互信和友谊,为进一步开展合作奠定了基础。呵叻盆地野外地质和钾盐钻探工程考察取得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增强了对呵叻盆地和思茅盆地相关成钾找钾科学问题的认识。通过跟泰国国际石油集团公司的交流和考察,调研组初步了解了在泰国呵叻盆地进行钾盐勘探和开发的流程和所需进行的工作。包括申请勘探权和开采权的流程、勘探和开采过程中的环境保护问题、针对当地地质和水文情况的工程实施细节等。这为将来更多的中方企业在泰国进行钾盐勘探和开采奠定了基础。

    泰国是“一带一路”沿线重要国家,其境内的呵叻盆地蕴藏了巨量的钾盐资源。中泰双方都认识到开展钾盐合作研究与调查的必要性,并在合作基础上分享所需的材料和数据。双方达成下一步合作的共识:开展呵叻盆地内的钾盐资源评价和储量计算;一同完成钾盐开采的环境承载能力、钾盐矿石的后期处理流程;对钾盐矿区内的水文地质和技术经济状况进行调查,对钾盐矿床进行综合评价。双方达成一致,计划于11月签订《中国自然资源部地质调查局和泰王国自然资源和环境部矿产资源局关于钾盐矿床的沉积学和地球化学对比的合作计划》。此次合作交流为双方开展钾盐矿床的勘探开发、矿石处理、勘探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及成钾科学问题等方面的合作研究奠定了基础,为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增砖添瓦。

    与泰国矿产资源相关人员进行合作交流 

    考察国际石油集团公司位于呵叻府的钾盐岩心库 

     
     
    资源所调研组赴泰国考察钾盐资源勘查与开发利用及合...

    6月25日,全国土地日来临之际,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科普人员指导石油附小师生开展的《各种各样的岩石》实践课程,这是一次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创新的课程,42名同学全程参加了此次教学活动。

    地学文献中心科普人员与石油附小教师提前2个月就策划、制定了《各种各样的岩石》实践课程方案,辅导教师岩石矿物的知识,指导实践课程各个阶段工作的开展。课前调查阶段,通过设计一系列问题进行调查,初步了解学生对岩石矿物知识的掌握程度,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的探究活动;实物准备阶段,为学生提供了分门别类、形态各异的岩石矿物标本及地质三宝,便于学生利用多种感官观察、比较、描述和记录岩石及矿物特点,从感性出发,提高他们的分类、概括和推理能力。教师授课阶段,教师创设会讲故事的岩石情境,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利用各种方法“听”岩石讲故事,欣赏岩石矿物的美,培养收集研究矿物的兴趣,懂得岩石矿物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资源,应该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

    本次活动是地学文献中心首次将地质科普融入学校正常教学环节,指导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探索学生自主实践探究知识模式。地学文献中心将逐步加强与学校多种形式的合作,切实将地质科普进校园做实、做强。

    地学文献中心举办第28个全国土地日科普校园行活动

    为进一步推动科普宣传与教育活动,普及地下水科学与知识,中国地质调查局水环所于第49个地球日以及科技活动周期间,面向社会公众开放了国土资源部地下水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调查局/河北省地下水污染机理与修复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年代学与水文环境演变重点实验室、国土资源部地下水科学与工程野外试验研究基地、国土资源部地下水科学与工程科普基地。

    4月25日下午,河北正定实验中学师生约300人一行参观了水环所正定实验室以及野外试验场。在同位素分析实验室,实验人员向广大师生介绍了地下水测年技术的碳十四测年前处理、原子吸收光谱仪、离子色谱仪、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谱仪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等水质分析技术,并对师生们提出的分析仪器的原理,用途以及操作方法等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在孢粉分析实验室,师生一行听取了孢粉学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领域的应用情况,并在实验人员的指导下亲自操作了孢粉形态观察与分析试验,激发了同学们探索科学奥秘、培养科学精神的兴趣与情怀。在野外科普基地,工作人员围绕地下水来源与存储、地下水超采与污染、华北平原地下水资源调查、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等内容,向到访师生讲解了水文地质相关知识,并实地参观了科普基地的自动气象站和大型蒸渗系统,使到访师生对水文研究工作有了初步了解。

    通过上述科普活动,切实让社会公众了解到珍惜地下水资源、保护地球环境是我们共同的责任,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与保障,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关注、支持和参与自然资源保护的良好氛围。

    水环所在第49个地球日活动期间面向社会公众开放重点...

    为加强详查样品分析测试质量管理,确保参加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的地质实验室能够提供准确、可靠的实验数据,为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的顺利开展提供技术保障,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培训班于近期在昆明举办。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是一项重要的国情调查,是推动全国土壤环境质量逐步改善的基础工程。对健全全国土壤管理体系,促进土壤资源持续利用,保障公众健康和农产品安全至关重要。目前,实验室筛选工作初步完成,各实验室将承担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的具体检测工作,出具的土壤和农产品检测数据将用于评价土壤污染状况,数据质量至关重要。

    本期培训班授课内容包括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工作背景和总体思路、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方法确认、农用地详查质控技术规定以及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手持终端与信息管理系统应用等内容,对相关技术规定和操作规程、流程进行了深入细致讲解。

    参会人员就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工作相关技术及业务进行了分组讨论,与会单位代表对详查工作、实验室业务发展等工作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并希望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继续发挥引领作用,举办更多培训,进一步提高行业的整体水平。本次培训,参训学员对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工作的总体安排和工作重点有了初步了解,掌握了布点工作的技术要求,对土壤样品采集、制备、保存和流转等技术规范加深了理解,提高了认识。尤其是对于长期从事地矿分析测试的人员在培训班后受到启发,意识到,环保领域的质控理念更关注宏观的环境质量与数据的耦合关系,作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工作,必须转变观念,重视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提高数据处理技术,为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工作提供技术保障。

    培训班学员一致认为本次培训达到了预期目地,为下一步做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提供了技术支撑和质量保障。

    培训班由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主办,国土资源部昆明矿产资源监督检测中心协办,全国50多家检测实验室、质控实验室近100余人参加了培训。

     

     

     

    地质实验室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培训班圆满结束

    “海洋六号”船自去年11月23日首次跨越赤道进入南半球以来,首次进入东南太平洋进行调查作业、首次穿越咆哮西风带、首次穿行著名的智利内水道、首次穿越麦哲伦海峡和德雷克海峡进入南极海域……

    在南极开展科学考察,“海洋六号”科考团队克服海况复杂、作业窗口有限、气候寒冷等困难,经过33天艰苦奋战,于当地时间2月1日圆满完成了航次设计的全部海洋调查及登陆考察任务,其间更是创造了多个南极科考“首次”记录。

    首次为南极海底“量体温”

    中国地质调查局“海洋六号”船在南极开展了多个站位的地热流探测,成功采获一批高质量地热数据。这是我国自开展南极科学考察以来首次开展的地热探测。

    1月18日凌晨,记者目睹了中国第33次南极科学考察“海洋六号”航次开展地热探测的一次全过程。5个手电筒般的海底地热探针,如同加大版的体温计,每隔70厘米一个,依次固定在重达几百公斤的重力取样器上,由钢缆牵引投入海中,以每分钟50米的速度,随重力取样器下潜到深3500多米的南极海底,插入海底沉积物中,静止10分钟,记录下海底温度的变化后,再由钢缆牵引返回“海洋六号”船甲板。整个过程历时3个多小时。

    在成功回收地热探针,并采获2米的柱状样品后,“海洋六号”热流测量专业负责人、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高级工程师罗贤虎告诉记者,这次测量采用的是由广海局自行研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底地热流探针。研发团队针对极地测量环境特点,对探针的测量范围、舱体材质、舱内设计等开展了技术改进,测量范围可达到-7摄氏度~52摄氏度,工作水深最大可到6000米,并提高了设备的安全性和便利性。

    罗贤虎介绍,作为海洋地球物理探测设备之一,地热探针用于探测海底沉积物的温度、地温梯度和地热流等。结合取样管中样品所测热导率,可计算出所测量站位的地热流等。简单说,就是在给南极的海底“量体温”。

    海陆地调队伍首次在南极会合

    当地时间1月23日,中国地质调查局系统直属单位开展海洋、陆地地质调查的两支队伍首次在南极会合,“海洋六号”派出的登陆考察队与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力学研究所科考人员在南极长城站联合开展了野外地质调查。

    “特殊地区地质填图工程”首席、地质力学研究所基础地质研究室主任胡健民研究员介绍,地质力学研究所已连续20余次参与我国南极科学考察,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这次他们在长城站执行的主要任务是“特殊地区地质填图工程”所属《特殊地质地貌区填图试点》项目艰险区填图试点,计划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完成西南极南设得兰群岛1∶25万地质填图。

    南设得兰群岛是我国长城站所在地区,多个国家在此设立科学考察站,进行生物学、环境科学、地学等学科观测与考察。中国地质调查局“特殊地区地质填图工程”自2016年起部署《南设得兰群岛1∶25万地质填图》项目,一方面是开展类似的艰险区填图试验,另一方面主要是要通过中、大比例尺地质填图,展示我国区域地质调查与研究水平,参与国际地学竞争,提升我国在国际南极事务中的地位。

    据悉,地质力学所共有9人参加了中国第33次南极科学考察,其中长城站5人、中山站2人、新站选址1人及“海洋六号”航次1人。

    首次登陆南极陆地考察

    南极地形地貌极为复杂,98%以上的地区常年为冰雪覆盖。每年12月到次年2月,夏季来临,冰雪融化,一些地质露头开始显现,是开展科学考察的有利时机。

    当地时间1月22日,“海洋六号”航次的登陆考察队10名队员,第一次踏上南极南设得兰群岛的乔治王岛,以中国南极长城站为基地,在航次首席科学家助理、登陆考察队队长邓希光的带领下,利用6天时间,对包括菲尔德斯半岛地质露头分布较好的地区及阿德雷岛等进行了地质考察。

    登陆考察队北至菲尔德斯半岛科林斯冰盖以南的东北冰缘谷地,南至东南高地的盘龙山、碧玉滩,西至西南高原及北方台地,东至北方台地边缘和阿德雷岛的布拉亚尔角等,针对下第三系碧玉山组、玛瑙滩组、化石山组、岩块山组和长山组等地层,进行了地质考察、踏勘并取样。完成地质考察路线5条,地质定点观察测站22个,获取地质样品22件,圆满完成了地质定点观察和地质取样工作。

    陡峭的冰雪山峰,泥泞松软的河谷湿地,高低不平的戈壁石滩,以及湿滑的海滩陡崖,寒冷的极地冰河湖泊等,给第一次登上南极开展陆地地质考察的“海洋六号”科考队员带来巨大挑战。复杂多变的南极气候,使得登陆队的每一天踏勘,都是在大风、冰雪、雨雾中探索前行。

    在工作时间有限、任务重、地形地貌不熟悉的情况下,在中国南极长城站的支持下,全体登陆考察队员抓住一切可以开展野外作业的时间窗口,克服了极地气候恶劣、地形资料不够详实等困难,连续开展地质踏勘,安全顺利完成了对南极菲尔德斯半岛设计路线的地质考察任务。期间,还与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力学研究所的4位地质专家,以及来自泰国的两位地质专家一起开展了两天的联合考察,顺利完成全部设计路线陆地考察任务。

    航次首席科学家助理、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付少英介绍说,本次登陆考察对南极菲尔德斯半岛南部地区地形地貌、气候情况,以及区域地质概况有了初步了解,并对整个菲尔德斯半岛地层结构等有了基本认识,为研究下第三系火成岩的岩石特征、结构、构造、蚀变作用及形成期次等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基础资料。

     

    海陆调查队员在南极会合

     

    登陆考察

    “海洋六号”的南极科考“首次”记录

    当地时间1月27日,中国农历除夕,执行中国第33次南极科考“海洋六号”航次登陆考察队完成设计的路线地质考察任务,从中国南极长城站顺利返回科考船。这是“海洋六号”科考船科考队员第一次登上了南极陆地开展的地质踏勘考察。

    南极地形地貌极为复杂,98%以上的地区常年为冰雪覆盖。每年的12月到次年的2月,夏季来临,冰雪融动,一些地质露头开始显现,是开展科学考察的有利时机。

    自1月22日上午起,“海洋六号”航次的登陆考察队10名队员,第一次踏上南极南设得兰群岛的乔治王岛,以中国南极长城站为基地,在航次首席科学家助理、登陆考察队队长邓希光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的带领下,利用6天的时间,对包括菲尔德斯半岛地质露头分布较好的地区及阿德雷岛等进行了地质考察。

    登陆考察队北至菲尔德斯半岛科林斯冰盖以南的东北冰缘谷地,南至东南高地的盘龙山、碧玉滩,西至西南高原及北方台地,东至北方台地边缘和阿德雷岛的布拉亚尔角等,针对下第三系碧玉山组、玛瑙滩组、化石山组、岩块山组和长山组等地层,进行了地质考察、踏勘并取样。完成地质考察路线5条,地质定点观察测站22个,获取地质样品22件,圆满完成了地质定点观察和地质取样工作。

    菲尔德斯半岛位于乔治王岛的西南部,发育着冰盖、冰缘谷地、高原、台地、山峰、低谷、海滩、湖泊、冰河等多种地理形态。陡峭的冰雪山峰,泥泞松软的河谷湿地,高低不平的戈壁石滩,以及湿滑的海滩陡崖,寒冷的极地冰河湖泊等种种复杂地形,给第一次登上南极开展陆地地质考察的“海洋六号”航次科考队员带来巨大的挑战。复杂多变的南极气候,使得登陆队的每一天踏勘,都是在大风、冰雪、雨雾中探索前行,体力消耗很大。

    在工作时间有限、任务重、地形地貌不熟悉的情况下,在中国南极长城站的支持下,全体登陆考察队员团结一致,抓住一切可以开展野外作业的时间窗口,克服了极地气候恶劣、地形资料不够详实等困难,连续开展地质踏勘,安全顺利完成了对南极菲尔德斯半岛设计路线的地质考察任务。期间,还与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力学研究所的4位地质专家,以及来自泰国的2位地质专家一起开展了两天的联合考察,顺利完成全部设计路线陆地考察任务。

    航次首席科学家助理、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付少英介绍说,本次登陆考察,登陆考察队对南极菲尔德斯半岛南部地区地形地貌、气候情况,以及区域地质概况有了初步了解,并对整个菲尔德斯半岛地层结构等有了基本认识,为研究下第三系火成岩的岩石特征、结构、构造、蚀变作用及形成期次等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基础资料。春节期间,“海洋六号”将继续奋战在南极半岛海域,为全面完成整个航次科考任务攻坚克难。

     

    与地质力学所专家一起开展地质考察 

    开展陆地地质考察 

    观察岩石样品 

    在冰山雪谷中前行 

    跨过冰河 

    跨过冰河雪原 

    科考途中歇息准备吃午餐 

    科考途中路遇可爱企鹅

     

    “海洋六号”航次南极科考队员完成首次登陆考察任务

    8月16日,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丁艳锋,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院长、国家信息农业工程技术中心首席科学家朱艳等一行9人调研中心。

    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处长赵财胜代表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表示欢迎,并介绍了“三深一地”国土资源科技创新体系、智慧国土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准备情况,就南京农业大学与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联合开发、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了展望。

    丁艳锋、朱艳一行参观了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展室、卫星运控大厅及应用系统机房,对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取得的成就表示赞赏。国家信息农业工程技术中心常务副主任田永超,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副总工程师、卫星中心常务副主任郭大海分别就双方的主要业务领域、技术水平等内容进行了介绍,两方人员初步了解对方单位的主要工作情况,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深入讨论。

    与会人员就技术问题进行了探讨和交流。双方人员结合各自工作实际,对卫星遥感数据获取、无人机遥感数据获取、大规模遥感数据业务化处理、国土资源卫星业务运行系统应用等问题进行了细致讨论,在技术层面探讨了遥感技术与信息农业技术相结合,互通有无、协同创新的可行性。南京农业大学/国家信息农业工程技术中心提出,希望在四个方面与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开展合作:一是共享国产卫星数据,特别是高光谱数据,满足农作物长势监测的实时性、高频次要求。二是探索在南京农业大学建立卫星应用的分中心,拓展国产卫星的应用领域、范围,提高国产卫星数据在农业领域的利用率。三是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通过航空物探遥感中心专家到南京农业大学/国家信息农业工程技术中心开展专题讲座、任客座教授等方式,开展学术交流。四是探索将遥感技术应用于农业布局研究、生产力预测/评估、农田重金属污染预警、国家农业“走出去”等领域,共同推动信息农业、遥感等学科融合发展。

    双方均对开展深入交流与合作表示出强烈意愿,并在建立互访机制、开展专题对接等问题上达成初步共识。航空物探遥感中心表示,将竭力在遥感领域为南京农业大学/国家信息农业工程技术中心提供支持,并希望双方在建设智慧国土、建立卫星分中心、共享国产卫星数据、联合开展科技攻关、产学研合作等方面谋求进一步合作。

    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中国地质调查局航空物探遥感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卫星应用研究中心相关领导出席座谈会。

     

     

     

    南京农业大学/国家信息农业工程技术中心到航空物探遥...
    所在单位:中化地质矿山总局
    完成人员:林国宣、林子华、潘潘、蔡江明、田俊、范启金、江丽珍、王海滨、范云虎等。
    项目来源:中国地质调查局
    起止时间:2013—2015年

    主要进展

      根据调查成果,在调查区圈定了3个重点工作区。2013年度主要在桃棋-双西石墨矿重点工作区开展调查工作。2014年度主要对莒口-后山重点工作区开展了地质调查工作,同时对武夷山桃棋外围找矿靶区矿体进行了深部验证。通过调查工作,初步了解了区内的地层、构造、岩浆岩等地质特征,尤其对区内前震旦系大金山组含矿层进行了进一步划分,共划分成3个岩性段,区内的石墨矿层主要赋存于前震旦系大金山组中段(AnZdb)地层的石墨石英云母片岩及石墨变粒岩中。

      已圈定找矿靶区5个:武夷山市桃棋外围找矿靶区、建阳市留田找矿靶区、莒口至长埂找矿靶区、湖桥找矿靶区、西岸至溪仔边找矿靶区。对武夷山桃棋外围找矿靶区和建阳市莒口-长埂找矿靶区通过地质测量、物探、槽探和钻探等手段进行了重点评价,预计可提交1-2处大型晶质(大鳞片状)石墨矿产地。

      (1)武夷山市桃棋外围矿产地

      圈定了5个矿(化)体,推测长400~2650米,倾向上控制延伸200m,真厚度为2.05-26.48米,平均品位:固定碳2.50~3.98%。矿体赋存于前震旦系大金山组中段(AnZdb)地层中,石墨矿以片岩型为主(照片1),次为变粒岩型、混合岩型。矿石结构为鳞片粒状变晶结构;矿石构造为片状构造、块状构造、条带(纹)状构造。矿石工业类型属晶质石墨矿石。


    照片1  地表石墨矿

      矿石矿物主要为鳞片状晶质石墨,呈浅铅灰(黑)色~钢灰色,半自形鳞片状结构,呈细片状、鳞片状,不透光,反射光铅灰色,绝大部分石墨呈鳞片状、细片状嵌布在其它矿物晶粒间,个别石墨呈细鳞片状嵌布在石英、长石矿物晶体(呈包裹结构)中,鳞片有弯曲。


    照片2  石墨矿岩心

      石墨矿经光片测定:片径0.02-1.8mm之间,其中片径<0.147mm(100目)约占石墨总量10-20%,片径>0.147mm(100目)约占80%以上,为大鳞片的晶质石墨矿(照片3)。


    照片3  光片下的大鳞片晶质石墨矿

      综上,可提交大型晶质(大鳞片状)石墨矿产地1处。

      (2)建阳市莒口-长埂石墨矿产地
    初步圈定了5条矿体,推测长500~3950米,真厚度为2.00-26.26米,平均品位:固定碳2.50~4.68%。石墨矿体赋存于前震旦系大金山组中段(AnZdb)地层中,石墨矿以片岩型为主,次为混合岩型、变粒岩型。矿石结构为鳞片粒状变晶结构;矿石构造为片状构造、条带(纹)状构造、块状构造。

      矿石矿物主要为鳞片状晶质石墨,石墨矿呈浅铅灰(黑)色~钢灰色,半自形鳞片状结构,呈细片状、鳞片状,石墨片径目估0.1-1mm,混合岩型的石墨片径较大,目估1-2mm,为大鳞片状晶质石墨矿。

      2015年计划在莒口至长埂靶区对矿体进行钻探揭露,预计矿床规模也可达大型。
    1-23 福建省武夷山市桃棋-建阳岭根墙地区晶质石墨矿...
        为增强业务本领,拓宽专业视野,1月30日下午,发展研究中心团委组织青年职工参观了中国地质博物馆。中心近60名青年职工参加了活动。

        在浓郁的科学氛围中,通过亲眼目睹、亲手操作和亲身体验,中心青年职工们步入了精彩纷呈的地学空间。中国地质博物馆的展厅共四层,伴随专业人员的讲解,大家依次参观了地球展厅、矿物岩石展厅、宝石展厅、史前生物展厅等科普场馆,初步了解了火山喷发、地震、断层和褶皱等地质现象及成因,欣赏了色彩丰富、形态各异的岩石标本和各类宝石,观赏了恐龙等多种史前生物的化石。丰富的展品使中心的青年同志们为自然界的神奇力量而惊叹折服,认识到必须尊重自然,爱护环境,才能实现地球与人类的和谐共生,同时周恩来、朱德、温家宝等前国家领导人捐赠的煤矿石、工作笔记等物品也让大家感受到国家对地质事业的重视,极大激发了工作热情。

        据悉,中心团委还在参观前为新进青年职工发放了《普通地质学》一书,帮助大家深入系统的学习地质专业知识。本次参观学习活动也是中心满足青年提出的“更好的统筹业务工作与开展活动”、“多开展有意义的集体活动”、“创造机会让青年职工更加了解专业知识”等需求的具体行动。



















    发展中心组织青年职工参观地质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