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9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1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根据新时代赋予地质工作服务支撑自然资源管理工作的新要求,6月6日,内蒙古国土资源厅、内蒙古地调院一行5人到访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针对内蒙古自治区内工作需求和项目部署,特别是内蒙谷自治区中西部地质调查工作进行了研讨对接。

    天津地调中心对内蒙古国土厅与地调院在以往工作中给予的支持和帮助表示感谢,并介绍了天津地调中心业务领域、2019-2021年项目立项以及新时代地质形势下业务调整和规划等情况。内蒙古国土厅从自治区地勘领域项目设置、矿山资源环境协同发展、城市群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及脱贫攻坚等方面,梳理了新时代内蒙古地质调查工作需求,重点介绍了推动呼包鄂城市群地质调查、“一路一带”中蒙俄经济走廊综合地质调查、内蒙古东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调查等工作思路。

    结合内蒙古经济转型、城市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天津地调中心表示,内蒙古地质调查工作应以需求和问题为导向,在夯实基础地质调查工作基础上,继续推进“二连盆地中西部油气田勘查区铀矿选区与调查”和“内蒙古昌图锡力地区锰银铅锌矿产调查评价”2个工作项目。同时,还有必要加强城市地质调查、水资源调查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并希望采取区局合作、共同出资部署的方式,推进新形势下内蒙古对呼包颚城市群综合地质调查、矿集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调查评价、内陆河流域水资源调查、扶贫攻坚找水等经济社会发展所急需的地质调查工作,为内蒙古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力地质支撑服务。

    通过交流,双方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地质调查工作需求和思路,推动了中央与地方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统筹部署。

    天津地质调查中心与内蒙古国土资源厅开展项目对接

    2018年2月4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与丹阳市国土资源局共同组织实施项目《丹阳城镇地质环境综合调查》成果评审暨成果移交会在江苏丹阳召开。

    以中国工程院卢耀如院士为组长、北京大学潘懋教授为副组长的专家组,对项目成果给以高度评价,认为项目在七个方面成果突出。

    一是查明了丹阳市第四纪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条件,构建了三维地质结构模型、水文地质结构模型、工程地质结构模型,提高了第四系岩土体结构划分精度。二是查清了丹阳市地下水资源、浅层地热(温)能资源、地下空间资源、富硒土地资源等地质资源禀赋,圈定了地下水应急水源区、富硒土地集中区,评价了浅层地热(温)能适宜性分区,提出了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建议。三是探明了丹阳市地下水质量状况、土地质量状况、已建垃圾填埋场地质环境影响状况及地质灾害问题,进行了分区分级评价,提出了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和土地利用调整建议、地质灾害防治建议,为生态环境安全提供了支撑服务。四是研发了地质信息管理与服务平台,开发了数据管理、专业分析评价、三维地质建模、辅助决策、信息共享等五个子系统,提供了一个综合化、智能化、规范化的基础服务平台,为专业研究、政府管理、公众查询等提供了支撑服务。五是开发了地质科普平台,形成了三维实体沙盘、互动游戏系统、科学视频短片、钻探岩心实体柱等科普产品,探索将专业性强的地质数据向服务型科普产品转化途径,提升了面向政府、社会公众科普地质调查成果的服务能力。六是促进了地质科技创新和技术方法进步。建立了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评估体系;探索了基于热平衡角度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方式数值模拟规划评价方法;地质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实现了多维度地质信息组织与建模、地上地表地下三维一体信息集成、立体全息地质信息提取、动态专题场景制作等创新;地质科普平台体现了声光电有机融合,系统与沙盘联动控制等创新。获得了5项软件著作权和4项专利。七是总结了小城镇地质调查工作经验,实现了成果应用转化,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为丹阳市供水管网优化方案、地源热泵制冷供暖、矿山环境整治、化工地块管理等提供了支撑,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丹阳城镇地质环境综合调查》自2014年启动,由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和丹阳市人民政府共同出资,江苏省国土资源厅和镇江市国土资源局大力支持,南京地质调查中心与丹阳市国土资源局共同组织实施。项目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和丹阳实际需求,系统开展空间、资源、环境、灾害多要素地质调查,查岩土结构、摸资源家底、探环境问题、建信息系统、提对策建议,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下一步,各方还将进一步拓展领域,深化合作,为丹阳市科学发展持续提供地质支撑,为类似城镇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丹阳经验。

    中国地质调查局水环部、南京地调中心,丹阳市人民政府、江苏省国土资源厅、镇江市国土资源局、相关领导参加了会议。DSC_0330

    以卢耀如院士为组长的专家组对成果进行审查

    DSC_0246

    中国地质调查局水环部主任郝爱兵等领导进行指导

    DSC_0320

    丹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符卫国等市政府部门领导高度肯定项目成效

    20180205100730

    南京地调中心与丹阳市进行成果移交

    丹阳城镇地质环境综合调查项目报告评审暨成果移交会...

    2017年5月24日,地调局南京地调中心与安徽省国土资源厅座谈。双方就落实部省合作,推进“皖江经济带综合地质调查”及安庆市社会经济发展对地质工作的需求进行了对接。

    南京地调中心负责人指出,皖江经济带地质工作要按照“需求导向、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做好 “需求对接、项目对接、成果对接”,积极贯彻落实近期中央、国土资源部、地调局对城市地质工作的指示精神。围绕安庆市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认真分析地质工作程度,统筹已做的项目、正在开展的项目,明确亟需加强部署的具体工作,通盘考虑中央财政、省级财政、地市财政,做好任务分解、人员分工,联合编制总体实施方案,充分体现共同组织、共同策划、共同出资、共同组队、共同实施的“五共同”皖江部省合作新机制。

    安徽省国土资源厅、安徽地调中心、安庆市国土资源局、桐城市政府、桐城市国土资源局等单位相关领导出席会议,华东项目办技术处、规划处及南京地调中心科技处、城市地质室有关负责人,参加了会议交流。

    安徽省国土资源厅、安庆市人民政府到南京地质调查中心对接皖江经济带综合地质调查工作

    安徽省国土资源厅、安庆市人民政府到南京地质调查中...


      吴新民: 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1985年7月,从武汉地质学院毕业后被分配至江苏省地质局区域地质调查大队,1998年进入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在地质战线工作和生活了30年。

      在30年的地质生涯中,他参加和主持了20多个地球化学探矿、生态(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1∶5万区调、矿产普查等工作,从1986年开始一直担任课题组长或项目负责。

      野外工作虽然条件艰苦,环境恶劣。但吴新民坚持刻苦钻研,勤奋工作,并取得丰富的成果和荣誉:获国土资源部科技二等奖1次,江苏省科技三等奖1次、国土资源部“全国地质勘查行业优秀地质找矿项目”二等奖1次、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调成果二等奖1次、江苏省国土厅科技创新奖一等1次二等4次三等2次。1989年,获区调队“区调青年标兵”;1998年,获江苏省地矿厅“先进工作者”;2010年,获江苏省国土厅“优秀共产党员”;地调院第一届有突出贡献技术人员奖、第一届第二届学术带头人、院先进工作者2次、院优秀共产党员3次、院质量管理先进个人一次等奖励。


      区调青年标兵


      1985年7月,刚满21岁的吴新民带着对老父亲“我选择地质行业,要为祖国找到有用的矿产资源奉献一生”的承诺,从武汉地质学院地球化学专业毕业来到了江苏省区域地质调查大队,开始了艰苦、奉献的“地质人”工作和生活。

      毕业参加的第一项工作是“江苏省1∶20万区域化探扫面”。1∶20万区域化探扫面是全国性的大项目,技术要求高、工作难度大,当时没汽车、没有GPS,靠两条腿走遍了工作区的每一条山沟和水系,定准点、采好样要付出艰辛的努力。一块烧饼、一点咸菜是每天的午饭,经常是天蒙蒙亮出门,顶着月亮回住地。见习的一年,虚心向老师傅学习,凭着扎实的理论基础,出色地完成了年度任务。从1986年下半年开始,担任区域化探扫面的异常查证小组组长,完成数十个化探异常查证工作,发现了一批找矿线索。异常查证是比扫面更辛苦、技术含量更高的工作,需要爬高山、钻密林、勤敲打、细观察,要发现与矿化有关的地质现象,解释化探异常的成因。1986~1987年,在苏州东山锡金异常查证过程中,发现东山锡矿化体,提供一处矿产普查基地。1989年江苏省地矿局决定苏州东山异常区转入锡矿普查,吴新民配合矿产老专家,担任东山锡矿普查项目副负责人,在东山地区发现小型锡矿一处,该锡矿并伴生有利用价值很高的铟。东山锡铟矿的发现一举填补了江苏省两项矿种空白,1989年荣获江苏省区调队“区调青年标兵”荣誉称号。


      开创江苏地球化学工作新局面


      1998年,江苏地调院成立,吴新民随区调队一批技术人员进入江苏地调院工作,恰逢全国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开始,吴新民向中国地质调查局立项申请开展“南京地区环境地球化学调查方法技术研究”课题,拉开了江苏省地球化学工作为环境、农业、基础地质、矿产勘查等服务的帷幕,也是全国首批开展环境地球化学调查评价的省市,从而开创了江苏省地球化学工作的新局面。

      继主持“南京地区环境地球化学调查方法技术研究”取得成功之后,2000年主持在南京、镇江、扬州地区开展的“南京周边地区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与评价”工作,取得很好的试点调查成果,获得了江苏省人民政府和中国地质调查局的认同。2003年江苏省人民政府和国土资源部共同出资7500万元,开展了以“江苏省国土生态地球化学调查”为主体的部省合作项目。之后,相继有南通市、扬州市、无锡市、新沂市等市县开展更大比例尺的生态地球化学普查、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等工作,土壤污染控制与修复技术研究等科研项目也相继开展。生态地球化学调查事业在江苏蓬勃发展。

      生态地球化学调查评价工作对1985年毕业的吴新民来说是一项新课题,只有努力学习、不断摸索、不断创新才能胜任。这十余年来,吴新民通过努力学习,不断提高业务水平,高质量完成了各项工作,承担的项目野外验收和成果验收几乎均取得优秀的评级。
    十余年间,吴新民的白发也悄悄爬满了他的两鬓。


      昆仑山上“传帮带”


      一声亲切的“吴头”,是江苏地调院年轻人对吴新民的称呼,充分体现了吴新民平时对年轻人的“传帮带”作用。他对新来的同事热心传授知识和经验、传播“地质人”的精神,矿产所在矿产勘查中遇到化探方面的问题时都会到“吴头”处问一问,并得到满意的答复。吴新民还是这几年来国土资源厅地质勘查专业业务培训地球化学课程授课老师,在江苏地调院,吴新民获院第一届有突出贡献技术人员奖、院第一届、第二届学术带头人。

      2012年,江苏地调院承担了新疆西昆仑地区五个图幅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项目,工作区位于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克陶县的昆仑山区,地处高原山区,最高海拔近5000米,距离南京5000千米。海拔高、山陡沟深、交通不便、环境恶劣,对一直在鱼米之乡工作的江苏地质人员来说是一项挑战。几位年轻同志承担了这项工作,院领导从技术、安全角度出发,需要一位“传帮带”的老地质人带队,吴新民主动承担了这项任务。从踏勘开始,吴新民带领一帮年轻人在新疆西昆仑这个艰苦和陌生的地区开展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工作。打前站、定站点、找住地、买物资、探道路、联系政府都是他带着头。测剖面,他走在前测手前面探路、教大家分层、测量和采样,分组跑路线,早上出门有“吴头”温暖的提示和祝福,晚上回来有“吴头”技术指导和生活安排。吴新民在新疆的两年间和年轻人同吃同住同工作,两年在新疆的野外工作时间超过九个月,他在昆仑山传知识、授经验、传播了“地质人”的精神,“吴头”的称呼叫得更亲切、叫的人更多了。

      地质人工作性质决定了有很多的野外工作,对父母、子女、爱人的照顾就欠下了,合格的地质人必须要以奉献为美。吴新民忠实地履行地质人的职责,展现着当代地质工作者崇高的敬业精神,体现着新时代地质科技人员吃苦耐劳的精神风貌,传承了老一辈地质人身上的无私奉献的精神,他还一直牢记着“我选择地质行业,要为祖国找到有用的矿产资源奉献一生”的诺言。



    以奉献为美的地质人

    4月22日是第53个世界地球日。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联合青岛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山东省地矿局青岛地质工程勘察院、青岛市勘察测绘研究院共同推出世界地球日科普直播特别节目:《透视青岛——地质专家带你“云”游山海之城》。

    节目以第53个世界地球日“珍爱地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共分为青岛市自然资源禀赋—山海岛湾、城市地质工作、城市地质应用服务、数字青岛4个板块。以现场视频外景+直播间互动的方式,介绍了崂山、灵山岛、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准原点等青岛名片,讲解了矿泉水、地热资源的形成过程,崂山矿泉水、即墨温泉的元素成分、作用特色等地质知识,阐述了水资源调查、土地质量调查、地质灾害监测、海水入侵监测与市民生产生活的紧密关系,带观众领略了青岛以山为骨、向海而生、以湾为脉、以岛为韵的地理风貌,了解了地质工作在服务保障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运行方面的重要作用。

    节目科普内容主要介绍了青岛市城市地质调查成果。城市地质调查工作于2018年启动,采取中央和地方共同出资的方式,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山东省自然资源厅、青岛市政府三方共同试点推进实施。2021年,项目成果通过3位院士领衔的专家组论证,青岛由此完成了全国首个陆海统筹城市地质调查项目,建立了一个模型、一张监测网、一个服务平台、五项任务、多项应用服务的“1115+”城市地质管理与服务体系,一次性填补了青岛市大比例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和综合地质信息平台应用服务的空白,在城市地质调查技术标准、方法创新、示范引领方面形成了“青岛”模式、贡献了青岛经验。

    通过本次科普直播节目,引导观众走近城市地质工作,学习自然资源和地球科学知识,“云”游感受青岛山海之城的独特魅力,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积极践行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推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永续发展。

    【延伸阅读】

    青岛市自然资源禀赋—山海岛湾

    青岛自然资源禀赋是以山为骨、以岛为韵、以海-湾为脉。其中以山为骨主要是崂山,崂山是我国大陆海岸线上最高的山,最高峰崂顶海拔1132.7米,有着海上“第一名山”之称。崂山的余脉沿东海岸向北至即墨区的东部,西抵胶州湾畔,西南方向的余脉则延伸到青岛市区,形成了市区的十余个山头和跌宕起伏的丘陵地形。可以说崂山是青岛百年城市规划建设的底色,影响着这座城市的气质与灵魂。

    以岛为韵是指青岛周边岛屿众多,像田横岛、大小管岛、马儿岛、灵山岛、竹岔岛等,其中青岛市最大的海岛-灵山岛,出露的是早白垩纪的沉积岩和火山岩,不是花岗岩。它也是我国北方的第一高岛,海拔最高513.6米。海岛上地质地貌景观奇特,露头良好,在全国乃至世界均较为罕见,极具代表性、观赏性,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

    以海-湾为脉,就不得不提胶州湾,胶州湾是青岛市形成和发展的摇篮,是大自然赋予青岛的资源宝库,它孕育了一个优良的亿吨大港,形成了环胶州湾产业集聚带,拉动着青岛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有了胶州湾,才有了青岛这座城市,在这个意义上,胶州湾是青岛的“母亲湾”。

    城市地质工作

    青岛市城市地质调查工作共包括5大任务:一是在青岛的主城区、蓝色硅谷、红岛经济区、青岛上合示范区等城市规划重点区域,开展地下空间资源地质调查;二是从地质角度,开展全市域自然资源摸底调查;三是构建4个尺度三维地质模型;四是建立青岛市陆海一体地质环境监测预警网;五是建立青岛市城市地质信息服务与决策支持平台。其中,自然资源摸底地质调查,包括土地质量、水资源、地热和浅层地温能等多项专题调查工作。

    整个青岛市城市地质调查成果,主要目的是为青岛市国土空间规划与用途管制、重大工程建设、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海岸带生态系统保护修复、自然资源统一管理等工作提供支撑服务。

    城市地质应用服务

    城市空间、资源、环境、灾害、生态等多个方面都与城市地质工作息息相关,而城市地质工作的应用服务关乎市民的出行、饮食、环境等方面。

    在出行方面,地质专家可以利用仪器设备对地下空间作全方位检查,针对问题给出针对性治理建议,保障大桥和隧道建设顺利完工,方便人们出行。

    在饮食方面,最直接的就是水资源调查,是城市地质工作的重要一环。在青岛市城市地质调查工作中,新圈定了6处地下水水源地和2处矿泉水富水地段,新发现矿泉水潜力区2处,钻探了28口勘探井,可供202.4万人应急使用,有效缓解平度、即墨、西海岸新区季节性供水紧张状况。

    在青岛的土地上,孕育了多种特色农产品,如马家沟芹菜、胶州大白菜、崂山绿茶、大泽山葡萄、北宅樱桃、黄岛蓝莓等等。为全面了解重要农田区土地质量情况,开展了以地球化学为主要手段的土地质量调查,查明土壤中养分元素、生命健康元素、重金属污染元素和有机污染物含量等指标,这些指标会说明哪块地里的粮食和果蔬品质好,更利于人类健康,哪块地里可能存在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危害的安全隐患等。

    在环境方面,针对青岛城市地质特点,城市地质调查还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包括对海岸带岸滩的监测、地质灾害的监测、海水入侵的监测等等。

    此外,经山东省司法厅批准,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成立了山东海洋资源环境司法鉴定中心,是一家面向社会服务的司法鉴定机构,可提供海洋资源环境损害相关咨询、检验、鉴定服务。

    数字青岛

    青岛市的地质工作积累了众多的信息化成果,为城市规划、重大工程项目建设提供了专业的地质参考。除了这些专业应用外,城市地质信息还可以作为数字城市的组成部分,全面融入数字青岛,形成地上地下一体的“透明城市”,面向不同行业、不同部门提供更多维度、更大广度的支撑。

     

      

     

     

     
    青岛海洋所:开展科普直播特别节目

    长汀县曾是我国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县份之一,自1983年开始水土流失规模化治理,特别是21世纪初以来,水土流失治理取得显著成效;水土流失面积从21世纪初的105.66万亩下降到36.9万亩,水土流失率从22.74%降低到7.95%,低于福建省平均水平,长汀成为水土流失治理的示范县。当前长汀人民按照“进则全胜,不进则退”的批示要求,推进水土流失的精准治理、深层治理。

    为助力长汀水土流失的精准治理、深层治理,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与福建省自然资源厅共同出资、共同部署,开展了水土流失治理综合地质调查。自2019年7月部署工作以来,项目组对水土流失分布现状、水土流失地质成因模式、水土流失区土壤地球化学特征等开展调查评价,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进一步深化地质工作对水土流失治理的支撑作用,南京地调中心于2019年10月16-18日在长汀县召开“水土流失治理综合地质调查方法研讨会”。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福建省自然资源厅、南京地调中心、长汀县政府领导和相关部门代表、生态地质、水土保持、植物等方面的专家参加了研讨。研讨会以现场考察与研讨相结合形式召开。

    与会专家、代表对项目组前一阶段取得的成果给予肯定,对地质工作进一步深化服务水土流失提出了建议。专家们肯定了长汀县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现阶段的相关成果,提出长汀水土流失治理要充分发挥习近平总书记“进则全胜,不进则退”的指示精神,坚持“精准导向”和“需求导向”,注重“五个结合”——与当地治理经验结合、调查与研究结合、多学科结合、点与面结合以及阶段成果与长远工作计划结合做好综合地质调查工作。

    长汀县人民政府提出了建立水土流失治理示范基地及创建水土流失科普教育窗口等五点需求。

    本次研讨会总结了长汀水土流失治理综合地质调查工作的阶段成果,分析了地质工作支撑“精准治理、深层治理”差距,提出了“精准导向”和“需求导向”的要求和“五个结合”的措施,将有力推进水土流失综合地质调查方法技术。

    长汀罗地废弃矿区复垦项目

    长汀中细粒花岗岩水土流失

    聚焦长汀水土流失精准治理 推进综合地质调查

    8月10日,“青岛市城市地质调查”总体实施方案在青岛通过专家评审。会议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城市地质工作适应自然资源改革需求”的精神,统筹推进青岛市城市地质调查工作。该项目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山东省、青岛市人民政府共同出资实施,采用“中央+地方”、“局-省-市”多方合作模式总体推进,共同完成地质调查与研究工作。 

    会上,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部主要负责人指出了评审要注意的要点,同时要求青岛市城市地质调查项目要做好示范引领,当好同类地区、地质行业转型发展的排头兵。项目组汇报了青岛市城市地质调查总体实施方案(2018-2020年),内容包括项目总体目标、工作任务与内容、工作部署、预期成果和保障措施等。与会领导和专家就方案的内容、工作部署、亮点等进行了点评,并提出具体的修改与实施建议。

    会议指出,总体实施方案“多网融合、陆海统筹、标准示范、应用导向”工作思路突出了滨海-基岩型城市的特色。方案紧密结合青岛新旧动能转换、高质量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编制依据充分、工作思路清晰、目标任务明确,工作部署合理,技术路线可行,充分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管理对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的新要求。建议进一步加强以往资料的收集、整理与集成,建立地质资料汇交与成果共享机制;构建政府多部门协调工作机制,有效保证项目的顺利推进和成果的应用服务。

    “青岛市城市地质调查”总体实施方案通过专家评审

    天津地调中心项目组工作人员编录岩芯和采集钻孔样品数据。 王东滨 摄

    6月5日上午,山东省潍坊市滨海区区域地壳稳定性调查评价成果资料移交仪式在滨海区举行。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副主任高新平,怀着激动的心情,把成果资料交到滨海区管委会主任张恒道手中。

    对于一项地质调查成果而言,这一刻并不寻常。它不只是简单的乙方向甲方履行了义务,而是多方合作共赢的成果,标志着一种能够催生出示范性地质调查项目的工作新机制,在实践中应运而生。

    据了解,滨海区区域地壳稳定性调查评价项目,瞄准区域发展最迫切的需求,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就查明了滨海区基底构造格架,评价了地壳稳定性,及时为城市规划和重大工程建设提供了基础地质依据。该项目由天津地调中心、滨海区管委会、山东省地调院共同出资,部、省、市三级联动,多方合作,开创了地质调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模式。

    潍坊市滨海区,地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两大国家级战略的重叠区。“黄蓝战略”的实施,让这片曾经荒芜的土地被激活,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正在成为莱州湾一颗耀眼的明珠。然而,滨海区地处断裂带,地质工作程度又低,地下的情况谁也说不清楚,万一把重大工程建在断裂带上,怎么办?

    2013年7月,天津地调中心主任金若时来到滨海区调研,他在震惊于滨海区发展速度的同时,提出了上面的问题。这引起了滨海区管委会领导班子的高度重视。在山东省国土资源厅、潍坊市国土资源局的大力推动下,当年8月8日,滨海区管委会与天津地调中心、山东省地调院签订合作协议,正式启动滨海区区域地壳稳定性调查评价项目。

    其实早在2012年,为推进“黄蓝战略”实施,天津地调中心就与潍坊市政府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开展潍坊市区域地质和环境地质调查。滨海区区域地壳稳定性调查评价项目是在合作协议框架内,对地质调查合作机制的进一步创新。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天津地调中心和熟悉当地地质情况的山东省地调院各自派出精兵强将,综合采用多种先进的调查手段,分析、整合各类资料,快速提交了优质的调查成果。滨海区管委会积极配合,为调查人员提供工作和生活上的便利。

    潍坊市国土资源局将该项目作为一项重点工作,积极协调,大力推进。局长刘树亮多次安排部署项目对接和后勤保障工作。局有关负责人还经常深入野外一线,为项目组解决资料收集、施工协调、临时占地等问题,为工作顺利进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我们不是甲方与乙方的关系,而是‘一家人’,为了共同的目标一起努力”。高新平说,多方合作让项目进展得十分顺利。而贯穿项目实施全过程的沟通交流机制,保证了调查工作能够真正解决实际问题,也保证了调查成果的及时转化应用。

    “工作一边开展,成果一边向我们提供。”滨海区管委会党工委委员范梅庆说,去年5月份,他请项目组技术人员把阶段性成果解译成通俗易懂的话语,标注在区规划图上。“看着那张图,哪里适合建什么,应当注意什么,一目了然。对于我们调整规划、开展工程建设太实用啦。”范梅庆说。

    “成果提交了,但我们和滨海区的合作还没有结束。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开展地面沉降和海水入侵调查,并为城市规划提供技术服务。”高新平表示。
    为重大工程建设选好稳固“地基”

    摘要:针对影响曹妃甸规划建设的地质与资源安全问题,开展部省合作,创新工作机制与服务机制,积极主动将取得的地质调查成果及时服务于规划建设,为沿海重要经济区和重大工程建设区地质环境调查评价工作提供了示范。

    1.项目概况

    曹妃甸地区位于河北省唐山南部沿海,2003年开始的大规模填海造陆等人为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持续加大,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与建设面临着断裂发育、地面沉降、海岸侵蚀淤积等诸多环境地质问题,制约着曹妃甸新区的进一步发展。 2007—2014年,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与河北省人民政府共同出资,合作开展“河北曹妃甸滨海地区海岸带环境地质调查评价”与“曹妃甸区域开发地质环境保障调查评价”项目,对影响曹妃甸开发区规划建设的地质与资源安全问题开展综合性调查评价。该项目取得了多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地调成果和原创性基础资料,为曹妃甸新城规划选址、编制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区划、海洋功能区划修编等方面提供了直接依据。

    2.成果简介

    经过8年努力,该项目按照“陆海 统筹”的原则,统一部署与实施海岸带 陆域和海域的综合性地质调查评价,在 活动断裂探测、地面沉降预警系统建设、 近岸海域地质环境综合评价、工程建设 适宜性、地下水资源潜力、地热能资源 开发利用方案、地质环境综合评价与功 能区划、地质环境综合监测体系建设、 三维可视化信息系统建设9个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为城镇和重大工程区规划与建设提供了地质调查工作的支撑。

    (1)探索建立了平原深覆盖区活动断裂探测的有效方法组合,初步查明了影响区内工程建设规划建设安全的3条活动断裂的基本特征,为曹妃甸新城选址提供了重要地质依据。采用多种物探方法和地层学方法,从深部到浅部追踪断裂的错断地层,建立断裂构造组合模式。在此基础上,布置钻探联合剖面进行验证(图1)。概略查明了区域主要断裂的分布及基本特征,初步确认高柳断裂、柏各庄断裂、西南庄断裂为活动断裂。其中,高柳断裂中F4-1断层的上断点埋深65m,柏各庄断裂中F2-1断层上断点埋深20m,二者均为晚更新世活动断裂。根据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结果,提出了重大和敏感工程在活动断裂穿越区域应尽可能采取避让措施并提高地基设防标准的具体建议。

    (2)根据多年区域调查和动态监测资料,对曹妃甸新区近岸海域海洋水动力环境与工程布局建设的相互影响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在现有工程情况下,曹妃甸区域的海床基本稳定,局部出现较大的冲淤状态。其中,曹妃甸甸头深槽呈侵蚀状态,西部滩涂和东坑坨一带侵蚀淤积变化较大。提出了曹妃甸海域开发利用对策建议(图2)。这些成果为曹妃甸工业区工程运行安全保障、生态 环境保护和海岸带功能区优化提供了重要基础资料。

    (3 )实施了曹妃甸填海造陆区多方法地面沉降监测网建设,采用中一高分辨率InSAR数据,实现了对地表环境变化剧烈的大规模工程建设区地面沉降的高分辨率遥感实时动态监测,提出了曹妃甸防潮堤顶面高程设计方案建议,为曹妃甸开发区预防风暴潮灾害提供了地质依据。选择累积沉降量、沉降速率和距海岸线距离3个影响因素,对曹妃甸新区地面沉降危险性进行了分区。通过建筑物荷载作用产生的地面沉降与岛域分层标实测数据对比研究显示,曹妃甸岛域沉降主要发生在50m以上的浅部土层中,占其总沉降量80%以上。根据曹妃甸新区南部现有地面高程、地面沉降速率、地下水开采、海平面上升、风暴潮增水等影响因素,提出了曹妃甸填海区和新城 防潮堤规划建设应充分考虑地面保有高程、地面沉降等问题的具体建议。按百年一遇设计防潮堤顶面高程,建议为6.67m。

    (4)首次建立了基于海岸带风暴潮 灾害风险管理的三维可视化信息系统, 研发了海岸带变迁动态演示模型和风暴 潮淹没范围动态演示模型,进行了基于海岸带管理的风暴潮灾害风险区划,提 出了应对风暴潮灾害最大安全疏散转移方案建议(图3)。

    3.成果意义

    该成果为曹妃甸新区规划建设提供了直接的重要地质依据。同时,在部省合作的实施过程中,坚持以满足重大需求和破解重大问题为导向,按照“陆海 统筹”的原则,统一工作部署,统筹资金使用,探索建立了部省合作项目的运行机制:①与有关部门建立了贯穿项目实施全过程的“供需互动机制”;②形成 了“工作统一部署、资金整合使用,国家引领示范、地方全面跟进”的项目部省合作机制;③形成了“中央队伍牵头、地方队伍支撑,产学研用有机结合、多专业多技术相互配合”的项目工作机制;④提出了以推进3个层面工作为主线、打造“四模一网一平台”为主要工作内容的重要经济区地质环境综合调查评价的 “3+1”工作模式。(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 柳富田 供稿)

    地质环境调查积极服务曹妃甸新区规划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