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7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1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4月26日,维也纳自然资源与生命科学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所长吴伟教授到地质力学研究所开展了学术访问与交流。

    访问交流期间,吴伟教授作了题为“滑坡和泥石流模拟研究进展”的学术报告,展示了地质力学现象分析、实验分析、数值解释与理论公式推导的完整研究路线,分析了有限单元法、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方法、离散单元法及混合方法等数值计算手段的适用性和局限性,总结了滑坡和泥石流大变形数值模拟研究循序渐进进步的历程。在此基础上,吴伟教授就团队提出的一种可以统一描述颗粒材料固态和流态以及相变过程的本构模型展开了重点讲解,分别从理论推导、数值实现及试验验证等角度分享了该模型在滑坡和泥石流模拟中的前沿进展与潜在问题。

    吴伟教授的报告内容与岩土、工程地质与地质灾害学科领域前沿关联紧密,激发了与会科研人员、学者的强烈兴趣和热烈讨论。在后续的提问与开发性讨论环节,吴伟教授与现场科研人员和研究生,就高速远程碎屑流的运动过程模拟、滑坡内部剪切面的形成和发育、滑动面厚度确定、黄土滑坡稳定性评价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报告结束后,吴伟教授及团队先后参观了活动构造与地质安全重点实验室的多个岩土力学实验单元,了解了岩土力学测试分析研究的重点。在ICL-2 高速环剪实验室,吴伟教授详细询问了仪器可以模拟的剪切速率与控制系统,对高速剪切过程中的力学机理进行了饶有兴趣的探讨。

    本次学术活动由自然资源部陕西宝鸡地质灾害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活动构造与地质安全重点实验室组织。来自清华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以及地质力学研究所的50多名从事岩土力学、地质灾害机理与风险防控的科研人员参加了学术交流活动。 

     

    吴伟教授简介:

    吴伟教授(Univ.Prof. Dr.Ing. Wei WU),维也纳自然资源与生命科学大学终身教授、岩土工程研究所所长,奥地利4位岩土工程教授之一,欧洲华人十大科技领军人才,奥地利维也纳奥拓•普雷格尔(Otto Pregl)岩土工程研究基金委员会主席。吴教授现担任欧盟第六框架、欧盟第七框架、欧盟地平线2020项目等多个大型欧洲共同体项目的负责人,是国际岩土工程领域影响力最高的SCI学术期刊之一《Acta Geotechnica》的创始人及主编,创立了“Springer岩土力学和岩土工程系列丛书”并担任主编,同时担任《Canadian Geotechnical Journal》的副主编。吴教授是土体亚塑性本构模型理论的奠基人之一,在SCI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

     
    维也纳自然资源与生命科学大学吴伟教授来地质力学研...

    日前,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勘探技术研究所自主研发的“一种双层扩孔钻头”“一种膨胀管下入装置”“一种膨胀管加压增压装置”和“一种海洋复杂地层取心用全封闭岩心取样装置”等4项实用新型专利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证书。

    “一种双层扩孔钻头”(专利号:ZL201920182538.7)此技术满足了膨胀波纹管下入后的膨胀需求,使孔壁更加光滑、扩孔直径更加精确,解决了目前单层三刀翼式扩孔钻头存在刀翼磨损严重、扩孔直径不精确的情况。

    “一种膨胀管下入装置”(专利号:ZL201920182539.1)膨胀波纹管的下入工艺是整个护壁工艺的关键环节,下入工艺包括下入、膨胀、切头、去尾等环节,此技术将其集为一体,减少了起下钻的次数,可满足单次下入完成以上所有动作后提钻完成护壁。

    “一种膨胀管加压增压装置”(专利号:ZL201920182707.7)膨胀波纹管的膨胀是通过内部注入的高液压力完成的,此技术通过管路设计,完成对膨胀波纹管的膨胀。装置结构简单,模块化安装,增压效果明显,压力输出稳定,解决了目前地质钻探所用的泥浆泵所能提供的压力不足以完成膨胀波纹管的膨胀要求。

    “一种海洋复杂地层取心用全封闭岩心取样装置”(专利号:ZL201920291474.4)针对海洋浅层、淤泥、流沙等流质地层的岩心取样要求而设计,通过花瓣式瓣爪和侧孔底喷式钻头水路的设置,能够获得对“流质”岩心、岩样良好的取心效果,保证流体地层岩心采取率,大大提高流体地层的取芯质量,解决了目前常用陆地取样装置常用的爪簧因拦挡效果差而难以取得钻探要求的足量、质量合格的岩心的情况。

    截止目前,勘探技术所在膨胀波纹护壁技术领域共获得4项国家专利,在海洋钻探技术领域共获得15项国家专利,进一步加强了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推动了对自主研发科技成果的保护与转化工作。

    1 2 

    3 4

    勘探技术所在膨胀波纹管护壁技术和海洋钻探技术领域...

    探索资源环境和谐发展之路

    邓杰 邓善芝

    资源的综合利用,主要是指在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对共生、伴生矿进行综合开发与合理利用;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渣、废水(液)、废气、余热余压等进行回收和合理利用;对社会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废物进行回收和再生利用。

    资源综合利用的重要性

    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不仅是解决矿产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而且是实现矿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现实选择,对有效利用和合理保护自然资源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是矿产开发的一项重要政策,也是合理开发、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一种有效手段。在矿产资源综合利用过程中,倡导低碳经济不仅有利于缓解我国经济发展的资源约束矛盾,调整优化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而且对于减少污染排放、改善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矿产资源低碳开发

    就我国有色金属工业来说,每年排出废石上亿吨、尾砂7000多万吨,占用大量土地;数亿吨废水只有少部分复用或处理达标后排放。有色金属材料生产过程的许多材料含有一定量的有毒金属,如汞、镉、钍等,产生的废弃物已成为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之一。有色金属采选回收率仅为50%~60%;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达70%的矿山仅占7%,综合利用率达50%的矿山不到15%,75%的综合型矿山企业综合利用率不到2%~5%;选矿回水利用率65%~70%;尾矿综合利用率为20%左右;冶炼的资源综合利用率为40%~60%,许多共、伴生矿没有综合回收;工业水重复利用率为72.8%;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率为7%~8%;SO2的利用率约70%左右,致使每年排放大气中的SO2高达50余万吨。因此在有色金属工业的采、选、冶、加工过程中,对尾矿及“三废”进行综合利用显得格外迫切。

    2.再生资源回收利用

    除开展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之外,发展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也是非常重要。

    发展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可以节省采矿、冶炼、电解等工艺环节,大量减少污染排放和能源消耗,也是降低资源对外依存度、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业内预计,到2020年末,我国再生资源回收行业整体产业链产值将达3万亿元。

    资源综合利用的途径

    综合利用固体废物生产的产品包括:利用煤矸石、铝钒石、硼尾矿粉、锅炉炉渣、冶炼废渣、化工废渣及其他固体废弃物生产建材产品、电瓷产品、肥料、土壤改良剂、净水剂、作物栽培剂;利用制糖废渣、滤泥、废糖蜜、淀粉废渣、造纸污泥等生产造纸原料、建材产品、酒精、饲料、肥料、赖氨酸、柠檬酸、核甘酸、木糖,碳化硅、饲料酵母,及多种有机糖类。

    综合利用废水(液)生产的产品包括:利用化工、纺织、造纸工业废水、制盐液(苦卤)及硼酸废液,生产银、盐、锌、纤维、碱、羊毛脂、多种无机盐类、粘合剂、酒精、香兰素、饲料酵母、肥料、制冷剂、阻燃剂、燃料等;利用酿酒、酒精、制糖、制药、味精、柠檬酸、酵母废液生产饲料、食用醋、酶制剂、肥料、沼气,以及利用糠醛废液生产的醋酸钠;利用石油加工、化工生产中的废硫酸、废碱液、废氨水以及蒸馏或精馏釜残液,生产硫磺、硫酸、硫铵、氟化铵、芒硝、硫化钠、环烷酸、肥料,以及酸、碱、盐等无机化工产品和烃、醇、酚有机酸等有机化工产品。

    再生资源生产的产品包括:回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废旧金属、废旧轮胎、废旧塑料、废纸、废玻璃、废旧家用电器、废旧电脑及其他废电子产品 ,从中提取金属(包括稀贵金属)非金属和生产的产品;利用废棉、废棉布、废棉纱、废毛、废丝、废麻、废化纤、废旧聚酯瓶和纺织厂、服装厂边角料,生产造纸原料、纤维纱及织物、无纺布、毡、粘合剂、再生聚酯产品;利用废轮胎等废橡胶、废塑料生产的胶粉、再生胶、轮胎、防水材料、橡胶密封圈、塑料制品、建材产品、装饰材料、保温隔热材料;利用杂骨、皮边角料、毛发等生产骨粉、骨油、骨胶、明胶、胶囊、磷酸钙及蛋白饲料、氨基酸、再生革、生物化学制品。

    城市矿产垃圾:放错地方的资源

    据测算,每回收利用1万吨再生资源,可节约自然资源4.12万吨,节约煤1.4万吨,减少6万吨~10万吨垃圾处理量;每利用1万吨废钢铁,可炼钢8500吨,节约铁矿石2万吨,节能0.4万吨标煤,少产生1.2万吨废渣,减少86%的空气污染。

    在“城市矿产”回收体系当中,垃圾分类处理是废弃资源再生回收利用中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分类投放、分类收集,把有用物资,如纸张、塑料、橡胶、玻璃、瓶罐、金属以及废旧家用电器等从垃圾中分离出来回收利用,既提高垃圾资源利用水平,又可减少垃圾处置量。按照一般城市特点,我们将城市可能产生的垃圾进行分类,主要分为:动物尸体、人畜粪便、可回收垃圾、餐厨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

    垃圾分类处理大致分为三个步骤:湿垃圾(有机垃圾)在有机垃圾加工利用厂被加工成有机肥或有机复合肥,用于绿化或农业施肥;干垃圾(无机垃圾)在生活垃圾分拣中心被进一步细化分类为废纸张、废塑料、废玻璃、废金属等可回收利用成分,再由相应的再生利用厂进行再生利用;有害垃圾在有害垃圾分拣处置站分拣,可回收利用物送去回收利用,残渣进行焚烧或安全填埋处理。

    对垃圾进行分类收集,有以下诸多优点:

    一是减少占地。生活垃圾中有些物质不易降解,使土地受到严重侵蚀。垃圾分类,去掉能回收的、不易降解的物质,能减少垃圾数量达60%以上。

    二是减少环境污染。废弃的电池中含有金属汞、镉等有毒的物质,会对人类产生严重的危害;土壤中的废塑料会导致农作物减产;抛弃的废塑料被动物误食,会导致动物死亡。

    三是变废为宝。中国每年使用塑料快餐盒达40亿个,方便面碗5亿~7亿个,一次性筷子数十亿支,这些占生活垃圾的8%~15%。1吨废塑料可回炼600公斤柴油。回收1500吨废纸可生产1200吨纸。1吨易拉罐熔化后,能炼结成1吨很好的铝块,可减少开采20吨铝矿。生产垃圾中有30%~40%可以回收利用,应珍惜这个本小利大的资源。

    石墨,缘何脱颖而出?

    曾小波 徐明

    2008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两位学者因发明石墨烯材料获得诺贝尔奖,在全球引发“石墨热”;欧盟宣布石墨烯入选“未来新兴旗舰技术项目”,并设立专项研发计划;日本将石墨作为重要战略性矿产资源进行储备;美国将石墨列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关键矿物原料,实行立法保护。2015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访问英国莫彻斯特大学石墨烯重点实验室;2015年10月,华为与曼彻斯特大学石墨烯研究所签订石墨烯合作战略协议;2016年,《全国矿产资源规划》将晶质石墨列为我国战略性非金属矿产资源。

    石墨烯晶体结构模型

    石墨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资源,为什么会在众多矿产资源中“脱颖而出”?在中国经济面临新常态、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晶质石墨资源开发及高科技利用将会带来怎样的机遇与挑战?

    一、晶质石墨是什么

    石墨,别称“石涅、石黑、石螺、石黛、画眉石”,是C元素的结晶矿物之一,素有“黑金子”的美称,呈钢灰色、黑灰色,具半金属光泽,有滑感,易污手。

    石墨分为天然石墨和人造石墨,天然石墨可分为晶质石墨和隐晶质石墨。晶质石墨特别是大鳞片晶质石墨是高端石墨产品的重要原料,工业价值较大。

    中国石墨矿产分布及生产加工基地示意图

    二、晶质石墨的战略地位

    1.晶质石墨的性质

    晶质石墨具有金属和非金属两种特性,同时是碳结晶矿物,具有优异的导电、导热、自润滑、耐高低温、高化学稳定性、密封、抗辐射及可塑性型强等特点,使其在光学、微电子、热力学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异性能。

    2.晶质石墨的主要产品

    耐火材料:鳞片石墨大量应用于冶金工业中的石墨坩埚和镁碳砖生产等。

    高纯石墨:高纯石墨材料要求C≥99.9% ,用于核能、半导体等高新技术产业的材料,则要求C≥99.99 %。

    铸造工业用石墨:用石墨作铸模涂料,增加铸件的光滑度,减少铸件的裂纹和孔隙。对石墨原料的要求一般粒度0.074mm,含碳70%~80%。

    柔性石墨:具有较高的化学稳定性、耐高低温、耐腐蚀、耐辐射、导电、导热、安全无毒,且具有良好的柔韧性、自粘性和润滑性,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冶金等领域。

    胶体石墨:拉丝用石墨乳粒度小于10μm,含碳98%~99%;模锻用石墨乳呈鳞片状,含碳要求在80%~99%以上,粒度+0.15μm。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目前成熟应用的主要是碳石墨材料,是电子、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的关键性材料。

    各向同性石墨材料:是核能、半导体、电火花加工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急需的高端石墨产品,大量用于单晶硅、多晶硅等半导体材料的制造设备。

    电气工业用石墨:利用石墨制作电极、电刷、碳棒、碳管、阳极板、石墨垫圈等。对石墨原料的要求为粒度43μm,含碳94%~97%。

    石墨烯:是目前发现的最薄最轻、硬度最高、韧性最强、导热性和导电性最好的纳米材料,被誉为“21世纪的新材料之王”。

    3.晶质石墨的战略地位

    晶质石墨是多种工业必需的关键性原料:在航空航天方面,用于制造远程导弹或者航天火箭推进器的材料、宇宙航行设备的零部件等;在国防军工方面,用于制造新型潜艇的轴承,生产国防用高纯石墨、火药、石墨炸弹、隐形飞机和导弹的鼻锥等;在化工方面,用于制作热交换器、反应槽、凝缩器、燃烧塔、吸收塔、泵等设备,用于石油化工、湿法冶金、酸碱生产、合成纤维、造纸等工业;在电子方面,用来作电极、电刷、碳棒、碳管、水银整流器的正极、石墨垫圈、电话零件、电视机显像管的涂层、电磁屏蔽的导电塑料等;在新能源汽车方面,可用于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在核能工业,高密度的高纯石墨和氟化石墨,用作核反应堆中子减速剂和防原子辐射的外壳;在光伏产业,石墨烯是一种较好的储氢材料,用于制作大比电容的超级电容,提高锂电池的充放电效率,石墨烯也是太阳能电池较好的备选材料。

    晶质石墨将带动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的技术革命。石墨烯将带来诸多工业革命性的技术进步,是未来科技竞争的核心。计算机及互联网领域的技术革命:石墨烯芯片的主频可达1000GHz,是普通晶硅电脑芯片的数百倍;通信领域的技术革命:石墨烯制成的天线以1000GHz的频率正常工作,远超目前常规的天线;新能源工业技术进步:石墨烯制成的超级电容器,充电时间只需1 毫秒,新能源汽车电池有望充电10分钟,连续开行1000公里;国防军工:石墨烯强度比钢强200倍,是现有测试材料中轻度最强的,这将带来武器工业的技术革命。

    4.晶质石墨的需求

    未来,传统领域石墨需求保持稳定,新兴产业石墨需求将快速增长,需求增长集中在晶质石墨。据中国地质调查局预测,2020年晶质石墨需求将达到95万吨,新兴产业需求占比将超过45%,其中,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领域需求约23万吨,核电领域需求约14万吨,高端制造和电子信息等领域需求10万吨以上。预测到2030年,晶质石墨需求将达到135万吨,新兴产业需求占比将进一步提高。

    三、晶质石墨产业发展机遇与挑战

    1.我国石墨资源丰富,资源保障程度高。

    据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统计,2017年,全球石墨储量2.7亿吨,80%集中分布于土耳其、巴西和中国。矿石种类上,晶质石墨主要分布在中国、乌克兰、斯里兰卡、马达加斯加、巴西等国;隐晶质石墨矿床主要分布于土耳其、印度、韩国、墨西哥、奥地利、中国等地。多数国家只产出某一类型石墨,中国是少数几个石墨资源种类齐全的国家之一。

    中国石墨资源丰富,总保有量长期位居世界前列,其中晶质石墨资源量约2.6 亿吨。晶质石墨以大、中型矿居多,占矿产地总数的70%,全国晶质石墨保有矿物储量约88%集中分布于大型矿中。目前,我国已形成六大石墨生产加工基地,产量占全国的80%以上,其中晶质石墨主要产地有黑龙江鸡西、黑龙江萝北、山东平度、内蒙古兴和等;隐晶质石墨主要产地有湖南郴州、吉林磐石等。

    2.晶质石墨深加工技术相对落后,尚未成为资源强国。

    长期以来,我国晶质石墨深加工技术相对落后,大量出口低附加值产品,高端深加工产品主要依赖进口,开发利用粗放。

    石墨产品一般分为高纯石墨(固定碳含量>99.9%)、高碳石墨(94%~99%)、中碳石墨(80%~93%)和低碳石墨(50%~79%)四大类,国内企业主要生产低碳、中碳石墨产品,高碳和高纯石墨产品较少。球化石墨、柔性石墨和氟化石墨等深加工产品占比有限,深加工技术相对落后。出口的石墨产品80%为初加工产品,同类产品进出口价格相差悬殊,如球化石墨进口价格是出口价格的两倍以上。

    石墨矿石中含有大量的杂质矿物,晶质石墨矿石的品位较低,一般为3%~15%,但可浮性很好。在选矿过程中,需采用多段磨矿多段选别,通过筛分或水力旋流器分级,及时将已解离的大鳞片石墨分离出来,避免受到反复磨损。

    我国中小型采选企业数量多,生产规模小而散,技术设备落后,采富弃贫、采易弃难等现象突出,晶质石墨利用率仅为40%,资源浪费严重。

    四、结语

    晶质石墨不仅应用于耐火材料、电极电刷、铅笔、铸造、密封、润滑等传统工业领域,更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核电领域的关键资源,被誉为“21世纪支撑高新技术发展的战略资源”,素有“黑金”美誉。随着技术发展和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晶质石墨资源的战略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

    我国是世界石墨资源大国,第一大石墨生产国、出口国和消费国,但长期以来石墨加工技术落后,大量出口低附加值产品, 高端深加工产品主要依赖进口,资源优势未能转化为技术和经济优势。未来,随着我国石墨资源战略地位凸显,科学利用和保护天然石墨资源,开发深加工技术和发展高端产品,将成为石墨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绿色引领 科学高效利用资源

    位于黑龙江省安达市境内的全球第一口钻穿白垩纪的全球最大陆相地层的大陆科学钻探井——松科2井获得了一批珍贵的“战利品”,那就是累计4400余米的岩心样品。

    松科2井岩心特别珍贵又很娇气

    在地质科学家看来,松科2井的岩心比黄金还值钱。因为,松科2井是目前亚洲最深的科学钻探井,而岩心,作为地下岩石的剖面截取物,来自深深的地下,可以最直接地为人们提供丰富的地质信息。它们就像是一本本厚实详尽的地球历史书,记录了松辽盆地白垩纪时期陆相沉积的历史。

    地质学家拿到这些岩心后,会对它们开展地质描述、图像扫描、高分辨率照相、数据分析等工作,从而获取各个地层的基本地质信息,建立松辽盆地深部地层剖面,寻求白垩纪气候变化地质证据,推断松辽盆地深部能源资源情况。

    刚从松科2井地下提取上来的岩心

    松科2井岩心切割示意图

    拼接后的松科2井岩心

    不过,这些“宝贝”也很娇气,它们很容易碎裂,不利于保管,如果碎裂会大大降低其研究价值,所以人们对它们的照顾要格外精心。

    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以下简称“实物资料中心”)是松科2井岩心野外现场管理和库藏保管的惟一机构。为了使参与松科2井岩心研究的科学家更直观地、全面地获取岩心中蕴含的地质信息,同时减少岩心因受到温度、湿度、压力等自然因素的影响而造成风化和破碎的可能性,实物资料中心专门探索研究发明了针对松科2井岩心的长久保存方法。

    野外钻探现场 岩心 “体检”马虎不得

    要想把松科2井的岩心保存好,就要先为它们进行“体检”。

    松科2井岩心从井下提取出来后,首先由钻探现场技术人员将岩心按顺序进行整理、清洗和拼装,紧接着还要对它们进行描述、扫描。

    为了确保松科2井岩心的管理万无一失,实物资料中心派出技术人员进驻钻探现场接收岩心。钻探现场录井技术人员将岩心移交实物资料中心后,实物资料中心技术人员要在现场进行岩心的清点核实,尤其是要对已经在现场完成切割、浇铸的岩心进行质量、数量核实,以确保岩心处理质量以及数量的准确。

    按照要求,无论大小,松科2井岩心每间隔10厘米或20厘米要贴上惟一的“身份证编码”,包括钻孔名称、回次号、岩心段等,装有岩心的盒子两侧还标有盒号和编录信息,这些数据都会伴随着岩心一起存入位于实物资料中心的国家实物地质资料库。

    为了保证万无一失,岩心运回实物资料中心前,松科2井现场指挥部、录井队、实物资料中心三方的技术人员会再次对这些岩心进行核查,签字确认移交后方可起运。

    松科2井岩心长期保存有妙招

    岩心运回实物资料中心,面临的就是进一步的处理和保管。

    松科2井岩心呈圆柱型。工作人员会将它们沿垂直于横截面的直径方向,按照1∶2的比例进行切割处理,分成两部分。大的部分,可用于进行多次科研取样和实验检测工作;小的部分,则在进行抛光、浇铸等处理后,永久保存。

    为了解决松科2井岩心易碎的问题,实物资料中心专门研究探索出了一种使其长久保存的“妙招”,即:对易碎岩心进行抛光、浇铸。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种特殊处理的过程:

    第一步,拼接。根据破碎前的相对位置,工作人员会将破碎的岩心块放在工作台上进行整理,使各岩心块之间的断口能够拼接整齐;之后,在每个岩心块的横截面圆周内侧涂覆一圈粘合剂,将岩心块按照顺序依次进行拼接和粘合,使其恢复圆柱状的体型。

    第二步,切割。取出这些圆柱形的易碎岩心,按照岩心直径1∶2比例进行纵向切割。

    第三步,抛光。将岩心体的切割面进行抛光,得到具有光滑切割面的待浇铸岩心体。

    第四步,把抛光后的岩心体放置在透明 U型槽内。将岩心体的切割面朝下水平放置,并在其外表面的弧底两侧,选择多个点放置粘结胶胶团;之后,取透明U型槽倒扣在岩心体上,并使岩心体外表面上的粘结胶胶团与透明 U型槽的槽壁充分接触,等待粘结胶充分凝固。

    第五步,浇铸。这是最关键的一步。将盛有岩心体的透明U型槽放好,让岩心体的切割面水平朝上,之后,把浇铸材料倒入透明U型槽中,岩心体与透明U型槽之间的间隙全部被浇铸材料填满。

    钻探现场技术人员扫描松科2井岩心

    技术人员清点核实松科2井岩心

    浇铸后的松科2井岩心

    最后的步骤就是等待。等浇铸材料充分凝固后,易碎岩心就完成了它的“重生”,能够长久保存了。

    (作者单位: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材料组织:中国地质调查局科普办公室)

    松科二井岩心是如何保存的?

    9月15日,由地调局航空物探遥感中心承担的“北秦岭华阳川地区1:5万航空物探(重、磁)测量”子项目野外飞行资料通过专家组验收,圆满地完成了飞行任务,实现了国内首次将三维导航应用于直升机重磁测量。

    在当前的航空物探测量中,一般采用平面测网,通过目视的方法进行缓起伏飞行测量。日前,航空物探遥感中心自主研发出了三维导航控制系统和沿缓起伏的三维光滑曲面测网设计方法,并成功将此方法应用于北秦岭华阳川地区直升机重磁测量,共计获取1:5万重磁数据5000余公里。原始资料通过专家验收、获得有效评价,成功实现了直升机重磁测量的首次三维导航。

    子项目的圆满完成,还标志着国内首次实现了将直升机重磁测量技术应用于中高山、地形深切割地区,拓展了航空重力调查技术的应用范围。航空物探三维导航有利于提高航空物探调查能力和探测效果,为创新航空物探矿产调查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

    直升机重磁测量首次成功实现三维导航

    近期,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提交的“重力数据光滑反演软件”、“重力数据聚焦反演软件”、“浅地层剖面测量SEGY数据预处理软件”、“海洋单频脉冲震源信号波形处理软件”、“深拖连续记录数据分解软件”、“磁带管理系统”、“海洋地质综合业务应用平台”等7项软件产品,顺利获得国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

    重力数据光滑反演和重力数据聚焦反演软件(2020SR0572255、2020SR0572279)。针对常规重力反演软件不能准确有效反演密度变化缓慢和具有陡峭边界地质体的问题,上述两种重力反演软件在传统光滑反演和聚焦反演算法的基础上,引入了不等式约束条件来约束计算结果的取值范围,并利用非线性共轭梯度算法对目标函数进行求解,能够快速、较准确获取不同地下异常体的密度分布特征,应用效果良好。

    浅地层剖面测量SEGY数据预处理软件(2020SR0086229)。在浅剖地震数据处理工作中,常规商业地震处理软件存在某些功能的缺失、有些运算无法进行、部分数据的信息无法获取等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数据处理质量和效率。该软件实现了浅剖数据的读写、分段采集测线的连接、浅剖换能器位置的校正、道头坐标系统转换、坐标的剔除或替换、批量输出炮点航迹图等功能,有效弥补了常规商业软件的不足,有力加强了浅剖数据质检查漏工作并提高了处理效率,应用效果良好。

    海洋单频脉冲震源信号波形处理软件(2020SR0917765)。在海洋浅地层剖面采集过程中,短时单频脉冲震源得到的地震记录主频相对较高,频带相对较窄,往往会伴随着严重的空间假频现象,极大的影响了后续横向空间处理工作。该软件利用希尔伯特变换实现了对单频脉冲震源信号的波形处理,有效消除空间假频现象,提高数据分辨率,在我局浅剖资料处理中已得到广泛的应用,具有很强的实际应用价值。

    深拖连续记录数据分解软件(2020SR0666771)。深拖多道地震是将震源和拖缆均布设在海底以上100米左右的深度上进行地震采集,在有效减少了菲涅尔带的同时,利用连续采集记录方式,大大提高数据横向分辨率。该软件针对深拖连续记录的地震数据,利用放炮时间截取实现深拖连续记录数据的分解,为后续的数据处理工作奠定了基础。

    磁带管理系统(2020SR0046260)。该软件在微软ASP.NET平台上,基于微软SQL Server数据库,使用多种编程语言开发,实现海洋地质磁带的常规业务办理、磁带数据维护、基础数据维护、以及磁带数据的查询与统计等功能,可通过浏览器方便使用,实现了对广州海洋局磁带库中保存的原始磁带、成果磁带及其生命周期进行查询、检索和管理,有力提升了该局的数据管理能力,为后续的数据挖掘和研究工作提供支撑。

    海洋地质综合业务应用平台(2020SR0043809)。该软件在红帽Linux系统下开发,采用Mysql数据库,Tomcat7.0作为WEB服务器,使用JAVA编程语言开发,主要有用户中心、资源中心、应用中心、运维中心、运营中心、计费中心等功能,可通过浏览器方便使用,实现了对广州海洋局的海洋地质各业务应用系统及硬件资源的统一管理,为软硬件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有力支撑。

     

     

     

     

     

     

     

     

    广州海洋局新获7项软件著作权

    编者按:“向地球深部进军”是新时期地质科技创新的重要战场。作为我国第一家探矿工程应用技术研究所,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勘探技术研究所是目前我国从事探矿工程和岩土钻掘应用技术研究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研究所。他们紧密围绕国家重大需求,集中力量攻关地球深部探测技术装备难题,交出了一份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值此辞旧迎新之际,让我们一起回顾勘探技术研究所近年来取得的优秀成果,了解深地探测技术装备发展之路。

    复杂地层取心技术在多金属矿区应用取得突出效果

    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战略性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多金属矿岩心钻探关键技术装备联合研发及示范”项目,勘探技术所开展了复杂地层取心钻具研制,针对松、散、软及严重破碎地层,研发了绳索强制取心钻具,通过泵量变化完成割心,操作简便,辅助时间短,配合隔液底喷钻头,可有效解决松散、破碎地层易出现的岩心脱落、冲蚀问题,保证岩心采取质量;同时,研制了低摩阻岩心管,对其内壁进行硬化及光滑处理,对于复杂地层易出现的岩心卡堵、回次进尺短等技术难题,起到了缓解作用,地表退心方便快捷。

    该所研制的钻具在山东省平度市山旺-上马台多金属矿区开展了示范应用,有效保证了上述复杂地层岩心采取质量,平均岩心采取率达到98%以上。

    5000米智能地质钻探技术装备研发及应用示范

    2019年3月9日,D13地热探采井施工在保定市容城县大河镇南文营南收官,完成钻深2506.14m。此次施工采用了勘探技术研究所牵头实施的国家“十二五”863课题“4000m地质岩心钻探成套技术装备”成果——交流变频电驱动4000m钻机(XD-40型),在成功助力雄安新区地热资源调查的同时,为该所牵头“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5000米智能地质钻探技术装备研发及应用示范”的立项与研究打下了坚实技术基础。

    一年多来,该项目在顶层设计方面形成10项主要共识,确定了5000m的钻孔结构、套管程序,对钻孔环空水力学、钻杆强度、钻孔稳定等进行了分析,制定了5000m钻机的主要技术参数、总体技术方案、整机布局及传动设计。技术人员通过设计数据采集传输系统、状态识别与监测系统、智能控制集成系统和垂钻系统,实现钻机的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形成新方法8种,建立新平台/新装置8套,形成新软件系统3套;完成3种规格钻杆以及小口径高效系列钻具的图纸设计、模型仿真、材料选型;创新开展冲洗液护壁技术、凝胶与纳米水泥复合堵漏技术以及生物破胶等废弃冲洗液无害化处理技术研究,初步优选出高温环保冲洗液配方、凝胶配方、纳米复合水泥基浆液配方。

    项目最终目标是形成一套以绳索取心工艺为主体,兼具自动化、智能化的5000m地质特深孔岩心钻探技术与装备体系,为我国深部资源能源勘探开发奠定坚实的先进高效地质勘探装备和技术基础。

    天津东丽湖深部地热勘探创多项钻探纪录

    2017以来,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天津东丽湖地区部署了两眼采灌地热参数井CGSD-01井和CGSD-02井,井深均超过4000m,钻入主力开采层以下的“雾迷山组二段”深部热储空间,均发现了高产能新储层,地热钻探创天津地区地热井的多项钻探纪录。

    CGSD-01井终孔深度4051.68m,终孔口径216mm,最大井斜6.87°,井底温度105℃;覆盖层以下定深取心140.78m,岩心采取率85.4%;在3715m深度的雾迷山组二段进行酸化增产和抽水试验,井口出水温度100℃,单井涌水量达3120立方米/天,开创了天津地区雾迷山组二段抽水试验的优质范例。该井创造了天津地区2018年地热井钻探的最深记录;创造了地热井雾迷山组获取岩心最多的记录;创造了在雾迷山组地层中钻探取心最长记录。CGSD-02井一期终孔深度3530.60m,二期加深至4103.48m,2019年刷新了CGSD-01井的深度记录。

    天津东丽湖CGSD-01井抽水试验现场

    两眼地热参数井的成功实施证实了天津地区主力开采层下存在高产能“第二空间”新储层,为后期建立华北地热科研创新基地和采灌对井试验研究奠定了基础。

    创新平台建设结硕果

    1.获批“河北省大口径岩土钻掘技术创新中心”,标志着勘探技术所岩土钻掘技术正式纳入省级建设序列。

    2019年8月15日,河北省科学技术厅发布《关于2019年拟新建省级研发平台的公示》,勘探技术所与所属聚力公司联合共建的“河北省大口径岩土钻掘技术创新中心”通过论证并完成公示。

    该中心是开展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技术集成、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技术服务、技术创新人才聚集培养、面向社会开放的技术创新平台,拟研究和解决的共性关键技术包括大口径无循环入岩技术、大口径无循环全套管施工技术、大口径无循环扩底技术,旨在构建河北省大口径岩土钻掘工程技术产学研平台,优化行业研究资源,改善大口径岩土钻掘工程技术研究条件,扩大与同行间的交流合作,提升河北省地质调查行业岩土钻掘工程技术整体水平。

    2.“中国地质调查局深部地质钻探技术研究中心”通过周期评估。

    11月24日,“中国地质调查局深部地质钻探技术研究中心”通过了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的评估。

    该中心以深部资源能源勘查和科学研究需求为导向,重点开展钻探工艺器具、技术、设备等的系统研究,加快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新设备的应用与示范,促进我国地质钻探技术水平迅速提升。

    2016年以来,发表论文73篇;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专利39项,其中,发明专利9项、实用新型专利30项;获得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同时,举办学术交流会、钻探新技术培训班、学术论坛等10余次。

    科学普及方面,《中国矿业报》以通栏专版形式介绍钻探技术与装备;通过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松科二井的丰硕成果,围绕科研项目撰写科普论文。松科二井成果参加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科技成就科普展,2019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主题展示活动,第二届中国(黄石)地矿科普大会等。

    3.牵头申报“中国地质调查局定向钻井技术创新中心”,已通过局党组会审议。

    定向钻井技术是支撑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干热岩、深层地热、页岩油气、水溶性固体矿产等高效低成本绿色开发利用和川藏铁路等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的核心关键技术。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提高能源资源安全保障、精心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等重要指示精神,迫切需要攻克定向钻井技术与装备及其工程应用中的重大技术瓶颈问题,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实现“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精准对接国家重大需求。根据国家、部、局一系列文件要求,勘探技术研究所和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联合提出“中国地质调查局定向钻井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方案。

    4.参与申报“国家关键矿产绿色勘查开发技术创新中心”“地球深部热能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发技术装备研发中心”等。

    新型无隔水管泥浆闭路循环系统

    海洋钻探是获取海底地层信息最直观的方法,也是海洋资源勘查最主要的手段之一。目前,海洋钻探泥浆循环方式常使用隔水管循环或不循环直接排海,前者钻探成本高,后者对海洋环保不利。

    勘探技术研究所开展的“新型无隔水管泥浆闭路循环系统”海洋低成本环保钻探关键技术研究,其基本原理是下入单独的泥浆举升管线接入到水下井口,形成泥浆循环返回通道,利用海底举升泵和气举模块联合举升将泥浆从海底泵送到钻井平台,从而实现泥浆闭路循环。根据无隔水管泥浆闭路循环系统原理搭建了模拟试验台架,解决了诸多关键技术难题,如海底井口泥浆液位识别技术、泥浆循环自动监控系统、系统水下设备研发等,为我国海洋勘查及大洋钻探等提供了低成本环保钻探技术支撑。

    松科二井大口径长钻程取心技术助力新疆玛页1井喜获工业油流

    玛页1井是新疆油田股份公司在准噶尔盆地西部隆起乌夏断裂带的一口风险探井,目的是探索玛湖凹陷北斜坡带二叠系风城组页岩油和常规高孔火山岩油藏重大勘探领域的勘探潜力,开辟玛湖凹陷下二叠统碱湖碳酸盐岩页岩油新领域。该井由西部钻探克拉玛依钻井公司70114钻井队实施钻探任务,设计井深4950m,设计取心275m,设计取心工期125天。

    为解决地层岩心易堵、易磨耗等钻探技术难题,提升钻进效率和取心质量,勘探技术所受委托开展了该井取心钻进的技术服务工作。最终,技术人员连续取心进尺445.58m,岩心采取率97.96%,用设计48.8%的时间完成了162%的取心工作量,获取目的(风城组)大量含油岩心,助力该井在二叠系风城组一段精准试油喜获工业油流。

    此外,该井取心工作一举创造了Φ216mm口径单回次取心进尺的钻探世界新纪录、新疆地区连续取心最长纪录、新疆地区常规取心钻进时效最高纪录,展示了中国地质调查局系统大口径取心钻探的技术实力,开启了将科学钻探创新技术运用至我国能源勘探领域的大门,有望持续为我国油气勘探提供技术支持。

    钻孔重返系统

    大洋钻探是研究地壳构造及大洋底部矿产的重要手段。实施大洋钻探工程一般采用无隔水管开式钻井,这就需要在单次钻进起钻后能使钻头再次进入原钻孔的重返技术。由于钻探船会随风、浪、流等漂移,加之钻杆有几千米长,钻孔重返技术研究与装备研制是我国自主研发大洋钻探船、进行深海大洋钻探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难题。

    勘探技术研究所根据中国地质调查局“深海”技术攻关的重点工作要求,在国内率先立项研究深海钻探钻孔重返系统,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钻孔重返位工艺适用性分析、钻柱偏移控制技术研究、钻孔重返位技术方案研究、钻孔重返位作业规程研究等,最终将完成8000米水深级钻孔重返位驱动装置工程样机试制。

    标准制修订

    依托自然资源标准化主管部门的支持和指导,勘探技术所钻探技术标准研究和升级工作全面开花。尤其是2010年后,制修订了一批重要技术标准,形成了稳定的标准制修订专业团队,使钻探工程标准体系逐步成熟并完善。

    截至目前,该所已经累计制修订并颁布钻探技术标准5项,其中,《地质岩心钻探钻具》(GB/T16950-2014)等国家标准1项(钻探行业唯一颁布的国家标准),《地质岩心钻探规程》(DZ/T 0227-2010)、《定向钻探技术规程》(DZ/T 0054-2014)等行业标准4项;通过地质勘查分技术委员会审查并取得标准计划批号的标准6项,其中,《钻探工程术语》国家标准1项、《气举反循环钻探规程》等行业标准5项。D26

    (本文资料由勘探技术研究所提供)

    打开通往地底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