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9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3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为推进新形势下地质力学所党风廉政和安全保密工作,提高全所职工廉洁和安全保密意识,强化野外一线科研人员的防范能力,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3月29日,地质力学所召开党风廉政、安全生产、保密和财经制度全员培训,邀请部、局、兄弟单位相关专家授课。所班子成员、业务、管理各部门职工共计120余人参加了培训。

    国土资源部保密办专家围绕新形势下信息网络安全与保密管理问题,结合近年来我国重要保密违法案例,分析了当前科研单位面临的保密形势,并从技术层面对如何提高防范意识、加强计算机、网络通信保密和防护等提出了专业性建议。

    地调局监审室马伯永副主任以《强化廉政风险防控》为题作专题讲座,客观地分析了加强党风廉政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对廉政建设和业务工作的关系进行了清晰的阐述,结合局属单位在近期审计中出现的问题,提示了日常工作中需要注意的一些苗头性问题和风险隐患,起到了很好的警示作用。

    地调局实验测试中心纪委书记安俊良结合自身多年丰富的一线安全生产管理和实践经验,从安全生产的形势、工作特点、工作要求等方面入手,重点对野外行车安全、汛期野外安全、北斗安全终端使用、委托业务安全管理等进行梳理分析,明晰了相关部门的职责、安全生产管理等规定。

    地质力学所财务处针对近期审计发现的问题,对项目预算管理与资金管理提出明确要求。会议还邀请到成都新橙北斗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为野外项目组提供了北斗终端日常维护和使用培训。

    此次教育培训, 进一步提高了全所职工对党风廉政、安全生产和保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了防范意识,为推动我所全年重点工作的顺利完成和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起到了积极作用。

    地质力学研究所召开党风廉政、安全生产和保密工作培...

    为促进和保障职工生命健康安全、中心事业发展安全,确保庆祝建党百年良好安全稳定氛围,按照部、局关于加强近期安全防范工作相关要求,结合“安全生产月”活动安排,从6月中旬起,沈阳地调中心组织开展了安全生产、保密管理、综治维稳和信息网络安全大排查及联合大检查。

    6月23日上午,中心主要负责同志带队,分管后勤、基建工作中心领导及安全处人员参加,对中心职工食堂安全、基建项目施工安全进行了不发通知、不打招呼、直奔现场的突击检查。

    在对职工食堂的检查中,检查组重点检查了燃气使用安全和食品卫生安全。对燃气泄漏报警装置有效使用状态、燃气灶具开关使用状况、燃气管线连接是否紧密等日常管理情况进行检查,确保燃气使用安全。在基建项目施工现场检查中,检查组全面检查了工地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安全责任落实情况,施工现场安全情况,对确保工程质量安全、施工人员安全,特别是近期安全稳定工作做了重点强调。对施工单位、监理单位、施工人员思想状况、工资待遇保障和防疫安全措施落实情况提出要求,确保安全生产、人员稳定等方面不发生问题。

    23日下午,中心主要负责人主持召开专题会议,针对大排查工作开展情况,进一步强调了要高度重视的“十大安全风险隐患”,对近期汛期防灾、野外施工、危化品管理、野外行车、食堂燃气、值班应急等八个方面的重要工作明确责任分工,确保各项工作措施落实落地,坚决保障庆祝建党百年期间安全稳定环境。

     

     

     
沈阳地调中心切实开展安全风险排查防范

2017年11月5日,由地调局地质力学所主办的“矿田构造研究与找矿成果科普汇展”在中国地质博物馆开幕。此次展览属“中东部典型金多金属矿集区矿田构造调查”二级地调项目年度科普活动之一。

我们日常生活中用到的很多矿产品都来自矿田构造参与研究的资源勘查,由于地球的表面和深处并不均匀,其中的岩石往往由于受到力的作用发生弯曲、断裂等变形现象,地球科学家称这些变形现象为“构造”。煤、石油、天然气、铁、铜、金等蕴藏于地下的矿产都与构造有密切的关系,有的弯曲的岩石中赋存了大量石油,有的断裂的岩石中赋存了大量金属矿产。大多时候,人们通过研究和勘探找到了这些构造,就找到了这些矿产。“矿田构造”即是研究构造与矿产之间关系的一门科学。

地质力学所多年来一直从事矿田构造研究,在理论研究、生产实践和技术转化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次展览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展示了矿田构造研究的历史、地质力学所矿田构造研究的部分成果和远景规划,第二部分扼要地向观众介绍了矿田构造的研究方法、实施流程等,第三部分展示了最近十年来矿田构造研究和应用在找矿勘探方面取得的成就。来自北京市西城区厂桥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参观了此次展览。面对精美的矿石图片和丰富多彩的野外工作照片,孩子们发出一阵阵尖叫声和赞叹声。

随着科学素养的提高,人们对展览内容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与以往相比,今天展览在内容上是一个新的尝试,即从以往普通的地质学展示向相对高深的矿田构造研究等专业展示的转变,相信越来越多的地调科研成果会通过多种宣传、普及方式让更多人了解熟知,越来越多的人也会更加关注资源勘查,增强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的观念,进一步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中国地质博物馆信息网络部和矿田构造研究室相关人员及部分研究生参加了开幕式。

向观众介绍“矿田构造研究” 

 向观众介绍展览

向观众介绍展览

矿田构造研究与找矿成果科普汇展在中国地质博物馆开...

煤矸石制砖

 

紫金山尾矿库

 

矿产资源是重要的不可再生自然资源,是国家经济建设的基础物质材料,其保障程度关系到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和国家安全。我国是世界上矿产资源种类齐全、储量丰富的少数国家之一。

 

据统计,我国90%以上的能源、80%以上的工业原料、70%以上的农业生产原料都来自矿产资源。目前,我国已发现172种矿产,探明有储量的矿产168种,已探明矿产资源储量潜在价值约占世界矿产总价值的14.6%,居世界第3位。

 

然而,我国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58%,列世界第53位。面对国民经济建设的巨大需求,我国矿产资源储量严重不足。

 

令人欣慰的是,“加强矿产资源节约和管理”被写入“十三五”规划纲要,其中特别提到,大力推进绿色矿山和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建设,实施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示范工程、矿产资源保护和储备工程,提高矿产资源开采率、选矿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这意味着,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已被列入国家规划层面。

 

实际上,近些年来,国土资源部一直在鼓励和推进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并联合国家发改委,于2011年推动了首批40个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截至2014年底,分4批确定了661家国家级绿色矿山试点单位,35家矿山通过验收。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不久前发布的《中国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报告(2015)》(下称《报告》)称,近5年来,我国尾矿年排放量高达15亿吨以上。虽然尾矿利用增速明显高于排放增速,但利用量仍赶不上新增量。为此,国土资源部等职能部门紧扣国家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战略,在“十二五”期间,对矿产资源综合利用集中发力,连续出台引导性和激励性政策,增强政策执行的落地效果。

 

据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相关负责人介绍,《报告》旨在让全社会全面了解我国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的年度工作进展和发展趋势,帮助矿山企业掌握相关法规政策、技术装备和标准规范,提高资源开发利用的效率和效益。

 

推进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利国利民的大事。这份《报告》的出台,呼应了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需要。不难看出,大力推进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将成为矿业领域生态文明建设长期坚持的方向。

 

现状:综合利用潜力巨大

 

众所周知,中国矿产资源禀赋具有“三多三少”的特点,即贫矿多富矿少,低品位难选冶矿石所占比例大;大型-超大型矿床少,中小型矿床多;单一矿种的矿床少,共生矿床多。

 

《报告》称,多年来,矿业开发重经济效益、轻生态保护,加之监管手段单一等因素与上述因素的交互作用,导致了中国矿业整体粗放式经营的现状。同时,“十二五”期间,矿产品价格整体进入下行通道,伴随着矿业领域产学研结合的进一步深化, 矿业企业对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共伴生矿产综合利用率等“三率”进行挖潜,既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也进一步减轻了安全环保方面的压力。

 

《报告》列举了当前面临的两大状况:资源开采难度加大,开采回采率稳中有升。2003年到2013年是矿业高速发展的黄金十年,十年里,中国矿业的产值翻了四翻。大规模的资源开发,使我国主要矿山的开采深度逐渐加深,开采品位逐渐降低;矿体形态、产状变得复杂;资源开采难度进一步加大,但开采回采率处于较高水平,部分矿种表现为稳中有升。如2014年,地采铁矿采出品位同比下降0.4个百分点,开采回采率同比提高2.3个百分点,贫化率同比下降0.3个百分点。

 

资源选别难度加大,选矿回收水平总体向好。在原矿入选品位降低、矿物嵌布粒度细、大多呈共伴生状态的情况下,选矿回收率基本保持稳定或略有提高;在原矿入选品位不变的情况下,选矿回收率明显提高。如2013年,铜矿的入选品位同比下降0.04个百分点,选矿回收率同比却提高0.15个百分点,选矿回收水平总体较好。

 

尾矿利用增速明显高于排放增速,但累积堆存数量巨大,综合利用大有可为。据《报告》提供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尾矿和废石累积堆存量近600亿吨,其中废石堆存438亿吨,75%为煤矸石和铁铜开采产生的废石;尾矿堆存146亿吨,83%为铁矿、铜矿、金矿开采形成的尾矿,这部分尾矿中,稀贵金属含量比较丰富,综合利用价值较高。

 

《报告》指出,近5年来,我国尾矿年排放量高达15亿吨以上。虽然尾矿利用增速明显高于排放增速,但利用量仍赶不上新增量,并且受矿业市场影响,与“十一五”期间相比,尾矿利用增速出现大幅下降。数据显示:我国尾矿综合利用率仅为18.9%,主要用于充填开采和建材。

 

废旧金属大量沉淀,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快速发展。再生金属的回收利用,可大大减少矿产资源的开发强度,是资源循环利用的重要环节。据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2013年,铜、铝、铅、锌再生总量连续3年突破1000万吨,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断提高。2013年,再生有色金属主要品种(铜、铝、铅、锌)总产量约为1073万吨,同比增长3.3%。其中,再生铜产量约275万吨,与2012年持平;再生铝产量约520万吨,同比增长8.3%;再生铅产量约150万吨,同比增长7.1%;再生锌产量128万吨,同比下降11.1%。

 

大宗矿产品价格下跌,部分矿产的综合利用产值回落。2012年以来,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大宗资源产品需求下降,价格回落;全国矿产资源(非油气)综合利用产值略有增长,但增速明显回落;部分矿种综合利用产值出现下降。2014年,全国矿产资源(非油气)综合利用产值虽高达1285亿元,但同比仅增长2.8%,增幅与2013年持平。其中,2014年金矿、磷矿和铁矿的综合利用产值大幅下降,同比降幅分别为45.9%、61.6%和42.9%。

 

成果:突破多项技术难点

 

在具体政策方面,国土资源部等职能部门紧扣国家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战略,在“十二五”期间,对矿产资源综合利用集中发力,连续出台引导性和激励性政策,增强政策执行的落地效果。

 

《报告》指出,“十二五”期间,相关职能部门加强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制度建设,政策法规不断完善。

 

一是在继续实施《资源综合利用目录》、《中国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政策大纲》、《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的基础上,相继发布实施了《“十二五”资源综合利用指导意见》等,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进行了多方位部署;二是国土资源部不断加强制度创新,充分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制定并实施了《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十二五”规划》、《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行动计划》,连续发布了《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鼓励、限制和淘汰技术目录》和《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先进适用技术推广目录》,加快提高矿山领域资源利用效率。

 

二是矿产资源开发利用逐步由秩序监管转向开发秩序与合理利用监管并重,监管体系初步建立。

 

三是构建标准体系,连续发布22个矿种“三率”最低指标要求。2015年4月1日,国土资源部发布的《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指标及其计算方法》(DZ/T0272-2015)正式实施。该行业标准界定了固体非能源矿产资源综合利用过程中的主要技术指标,为全面评价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提供了指南。

 

至今,国土资源部已发布4批共22个矿种的“三率”最低指标要求,基本形成了重要矿种的“三率”指标体系,由此,矿山企业开发利用矿产有了“最低要求”和节约与综合利用的“红线”,也有了矿产开发利用方案和矿山设计的依据。

 

通过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探索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新模式。截至2014年底,在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方面,累计投入中央财政资金148.8亿元、企业配套资金949.87亿元。实现了八大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的突破,形成了九大资源开发和产业发展新模式,成功探索矿业转型升级新路径。

 

发布新修订指标,新一轮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创建工作启动。活动自2012年启动以来,两届共产生202个模范县(市)和10个模范地级市。各地在创建中形成的45种的典型模式和79种机制,有力地推动了国土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

 

绿色矿山建设试点单位增至661家,35家矿山通过验收。2014年8月,《国家级绿色矿山试点单位验收办法(试行)》印发,明确绿色矿山九大基本条件。截至2014年底,我国共分4批确定了661家国家级绿色矿山试点单位,35家矿山通过验收。

 

技术装备目录相继发布,鼓励资源综合利用的重大装备自主研发。近年,国家先后两次修改并发布了《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创新指导目录(2012年版)》和《国家鼓励发展的重大环保技术装备目录(2014年版)》。

 

科技进步成为攻关的主要载体。近年来,我国产学研结合的步伐进一步加快。据统计,目前已有133个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参与到40个示范基地的平台建设,联合设立了41个研究中心、10个重点实验室、7个院士工作站、6个博士后工作站或人才培养基地,共设立科研项目203个,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奖、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0余项。

 

产学研的有机融合促进了不同层面的技术攻关,突破了多项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化技术难点,将一批低品位、共伴生和难利用资源变成了经济可采资源,经济效益显著。

 

如在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先进适用技术推广目录(第四批)中,中国黄金集团公司所属长春黄金研究院,研发了极高浓度氰化尾液3R-O新技术及成套装备,适用于需要对高浓度或极高浓度含氰、重金属、硫氰酸盐、二氧化硫等污染物的废水、废气、矿浆等进行综合治理的黄金、电镀等行业;研发的环保型浸金试剂推广应用技术,提高含金矿石及尾矿中金的回收率。

 

甘肃省早子沟金矿有限责任公司开发的含砷、锑复杂难处理金矿高效提金综合新技术,解决了泥化严重、含锑、砷复杂金矿的资源综合回收利用难题。

 

新疆白银矿业开发有限公司研发的低品位铜钼矿柱机联合分选技术,解决了低品位铜钼矿的分选难题。

 

据了解,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以来,共形成八大成果:

 

一是低渗、超低渗油气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平均单井产量由原来的2吨提高到8吨~10吨,提高3倍~4倍,使一次井网采收率提高3%~5%,在世界上率先实现了对低渗透、超低渗透油藏的效益开发。

 

二是油页岩等非常规能源实现规模化、产业化开发利用,为我国能源资源的开发找到了新途径。

 

三是页岩气勘探开发试点取得突破,展现了我国页岩气良好的勘探开发前景,推动建立了页岩气勘探评价、分段压裂等技术体系规范。

 

四是创新“以矸换煤”绿色开采方式,消除了传统煤炭开采的弊端,达到了减少占地、减轻塌陷、减少污染、增加资源的“三减一增”效果,实现了煤炭开发方式的重大变革。

 

五是钒钛磁铁矿等资源综合利用关键技术取得新突破,在解决钒钛磁铁矿提钒难题的同时,实现了钒废水和废渣的全部利用。

 

六是有色伴生多金属资源实现高效综合回收,比如江西铜矿通过采选规模化、设备大型化、采选高效化,运用高效选矿技术,实现了含铜0.25%~0.3%低品位矿石的综合利用。

 

七是难利用固体钾盐开采和低品位胶磷矿选矿关键技术实现突破,比如青海盐湖示范基地利用老卤(废液)溶采盐湖中低品位固体钾矿,既节约了淡水资源,又减少了废液排放,盘活了近2亿吨钾盐资源。再比如云南磷矿首次将浮选柱应用于胶磷矿选矿,攻克了世界性难题,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选矿新技术,入选品位由23%降至20.9%,在全国可盘活近30亿吨资源,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磷矿资源的保障能力。

 

八是低品位砂岩型铀矿勘探开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可带动我国铀矿资源的高效利用。

 

问题:政策机制亟待完善

 

有资料显示,一些重点大型煤炭矿区采区回采率达到80%以上,金属矿山露天开采回采率达到85%以上,地下回采率达到80%以上;不少矿山铁矿选矿回收率达到85%左右,有色金属选矿回收率达到80%,磷、硫达到60%;50%以上的钒,22%以上的黄金、50%以上的铂、钯、碲、镓、铟、锗等稀有金属来自于综合利用。

 

毋庸置疑,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既增强了矿山企业的经营活力,又提高了我国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

 

但是,也有数据表明,随着矿产资源大规模勘探和开发,我国矿产资源的综合回收率不超过50%,总体利用率约为20%,全国共伴生组分综合回收率在40%~70%的国有矿山企业不足40%。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综合回收率为35%,黑色金属矿产资源综合回收率仅为30%,比发达国家低20个百分点。

 

全国现有2000多座金属矿山尾矿库,存有尾矿约60亿吨,每年新增排放固体废弃物约3亿吨,而平均利用率只有8.3%。我国目前综合利用搞得比较好的国有矿山仅占30%左右,部分进行综合利用的国有矿山为25%左右,完全没有进行综合利用的占45%。全国有20万个集体、个体矿山基本上不搞综合利用。

 

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矿产资源供应总量的大幅提高仍难以满足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更为严重的是,全球政治经济格局深刻变化和全球资源竞争日趋激烈,导致了利用国外资源的难度增加。所以,在工业化过程中,必须通过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来改善和缓解供需矛盾。这个矛盾解决好了,才能加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早日实现“中国梦”。

 

但是,就目前而言,我国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工作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仍存在着很大差距,主要表现为:一部分企业和地方对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综合利用优惠政策不到位,对矿床中共(伴)生组分勘查、综合评价不够,工业部门利用矿物有用组分单一。

 

其次,综合利用矿山比例低,众多中小矿山综合利用水平更低,共生、伴生有用组分利用指数低,有用组分回收少;适用于我国资源特点的综合利用技术欠缺;综合利用所得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效益不佳等。

 

上述问题的存在,导致了矿产资源的大量闲置和浪费。

 

尽管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法制建设、标准体系、市场调节、技术研发与应用、激励约束等环节还存在制约因素。

 

——矿产资源相关的法规制度建设还有待完善。特别是当前矿产资源法中对矿产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的要求过于原则,缺乏操作性,政策制度没有形成合力,各类规划之间尚未实现有效衔接。

 

——矿产资源利用技术的创新尚不能满足新要求。技术攻关能力不够、转化率不高,技术研发与企业需求之间衔接不够,成为制约我国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主要因素之一。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认为,要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必须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一是加快矿产资源开发管理体制改革,理顺矿产资源开发管理体制,打通矿产资源管理与矿业管理,实现统一监管,有效解决资源粗放利用和环境扰动问题。对矿山企业的矿产综合利用方案进行严格审查,规定在开发立项时没有资源保护与综合利用方案的,不予颁发或者缓发采矿许可证;大力加强矿产资源储量管理,建立资源综合利用申报认定制度、统计制度、公报制度和信息网络。

 

二是完善矿产资源管理法律法规建设。加快推进《矿产资源法》的修改进程,解决包括产权归属和矿业权设置等在内的矿产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等相关法律问题,为资源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法律保证,坚决打击浪费矿产资源的“败家子”行为。

 

三是加快技术攻关与技术推广平台建设,持续开展对呆滞矿、难处理矿的利用技术研究。加大对重大采选冶技术、矿产综合利用技术、循环利用技术等的研究与开发力度;对二次资源进行勘查、评价、开发和利用,培养一批“种子”企业进行推广。

 

四是完善综合利用的经济激励政策。做好矿产资源规划,制定切实可行的、有利于促进矿产资源领域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将综合利用纳入国家优惠政策范围。

 

五是加强行业自律和舆论监督,提高矿山企业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的自觉性和责任感。鼓励引导同类矿种的中小型矿山、选矿企业与资源综合利用已取得成功的大、中型企业“联姻”,以解决综合利用的资金、技术难题。

 

近山不可枉烧柴

“十五”规划目标

    ——基本建成土地和矿产资源以及相关地学的基础数据库,建成国家油气资源数据库,基本完成重要地质资料的数字化,使国土资源数字化信息初步满足国土资源管理和调查评价的需要;基本形成国土资源信息社会化服务体系。  
    ——政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基本满足地政、矿政管理工作的需求,初步实现国土资源政务管理工作流程的信息化;现代信息技术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实现地质调查评价主流程的信息化。  
    ——初步形成国家、省、地(市)、县四级国土资源信息网络;基本完成国土资源信息化标准建设。数据交换技术取得实质性进展。

工作部署

    总体部署 
    1999年数字国土工程投入资金4,600万元,2000年投入资金9,000万元。2001年以来,年度项目设置经科学论证,注重实用,严格执行国家财政预算管理,组织有效,进展顺利,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并投入到实际应用。“十五”期间开展项目329个,投入资金45,150万元,其中,2001年9,430万元;2002年8,860万元;2003年8,860万元;2004年8,900万元;2005年9,100万元。 

    一、    基础数据库建设 
    开展了221个项目。其中,地政基础数据库包括:1:50万土地利用数据库、1:1万比例尺土地利用数据库、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库、土地资源高分辨率影像数据库等;矿政基础数据库包括:矿产资源规划数据库、全国油气资源数据库、全国矿产资源储量数据库、矿产资源储量空间数据库、国土资源国家级数据库运行系统等;基础地学数据库包括基础地质数据库和地质综合成果数据库两大类,涉及区域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区域水环地质空间数据库、区域海洋地质数据库、基础地质数据库、航空物探遥感数据库、全国专题图数据库、成果资料数据库、图文地质资料数据库、全国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等。进行了全国岩石、钻孔、物性、实物地质资料目录等专业基础数据库建设试点工作,初步部署了全国地质数据与资料中心建设工作。 

    二、    调查评价相关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 
    开展了25个项目。主要包括:国土资源调查评价信息化建设总体方案编制、GPS技术在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工作中的应用示范、地质调查数据采集系统和地质调查数据处理与综合分析系统建设工作。工作内容包括国土资源调查评价信息化建设总体方案编制、GPS在土地变更调查中的试点示范、计算机辅助区域地质调查系统和野外地质调查应用软件及适用技术推广培训、西北地区地下水资源评价系统、矿产资源快速评价信息系统、地学工具软件包、国土资源调查适用信息技术评价与应用研究、地质体三维模拟技术、地下水资源调查综合分析、矿产资源调查数据处理与综合分析系统建设等工作。

    三、    政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开展了26个项目。主要包括:国土资源部政务管理信息系统总体设计、国土资源部电子政务基础平台研制、国土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试点示范、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管理信息系统、贵州省国土资源基础数据库建设试点示范、国土资源执法监察管理信息系统、国土资源综合统计分析系统、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管理信息系统、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土地开发整理管理信息系统、城镇地籍管理信息系统规范化建设、国土资源部地政管理信息系统集成与维护、矿产资源规划管理信息系统试点示范、中国矿产资源可供性系统试建设、全国矿产资源储量评审认定管理系统、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系统、矿政管理系统数据库共享集成、国土资源部矿政管理信息系统集成与维护、国土资源遥感运行系统、国家地质工作办公信息系统、国家地质调查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在线和离线数据服务系统开发、实物地质资料管理信息系统等。

    四、    信息服务系统建设 
    开展了14个项目。主要包括:国土资源信息服务系统、全国国土资源数据交换中心建设、国土资源信息集成与分析系统、国土资源科技成果服务系统建设、国土资源信息分析应用系统建设、全球战略性矿产资源数据库建设、国土资源国外信息采集与分析系统、地质资料查询服务系统、国土资源信息系统运行和维护等;在地质调查信息化成果集成与社会化服务领域,部署了国家地质工作信息化战略研究、地质调查信息化产品社会需求分析、地质调查信息化成果集成转化与社会化服务等5个工作项目。具体内容包括相关数据库软件的开发与推广;国外信息技术的调研与交流;国家地质工作信息化战略研究;地质调查信息化产品的社会需求调研;开展地质调查信息化成果的社会服务;开展地质调查信息化成果社会化服务方案的研究等。

    五、    基础网络与信息化标准建设 
    部署开展了42个项目。主要包括:全国国土资源主干网系统、国土资源国家级数据中心网、国土资源远程会商及应急指挥系统、国土资源网络信息安全保密系统建设、国家地质调查骨干网络体系建设、地质调查基础网络系统建设、国土资源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地质调查信息化标准建设等工作。

工作进展及主要成果

    一、    基础数据库建设 
    “十五”期间,在基础数据库建设方面,开展了221个项目。到目前为止,新开和续作项目绝大部分都在顺利进行。通过这些基础数据库的建设,初步形成了地政、矿政两大基础数据库管理体系和基础地学数据库管理体系。 
    在土地资源数据库建设方面,已经完成数据库5个,3个正在开展。完成了国家级、省级和50万以上人口城市的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34个市(县)级试点工作正在开展;完成了全国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库,包括5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1999-2002年各时段遥感影像数据;完成了建设项目用地数据库、全国开发区用地数据库、基准地价数据库等;1:1万主比例尺全国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正在开展,已完成近700个市(县)的建库工作,编制完成《县(市)级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试行稿)、《县(市)级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试用稿)和《1:1万建库管理办法》,形成了一套完整、标准、规范的1:1万主比例尺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技术路线和管理制度,为项目在全国范围的顺利实施和保证成果质量奠定了基础;高分辨率影像数据库设计全部完成,完成项目工作区高分辨率影像数据整合处理,覆盖面积1.7万平方千米,完成了3,600平方千米的部分数据处理工作,正在抓紧建库;地籍数据库试点建设正在进行。 
    在矿产资源基础数据库建设方面,已经完成数据库5个。完成了国家级和省级矿产资源规划数据库,完成21个试点市(县)矿产资源规划管理系统建库,正开展第二批20个市(县)试点建设;完成了矿产资源储量数据库对全国149种固体矿产(除铀矿外)储量的年度统计汇总;完成了全国7000个大中型及部分小型矿产资源储量空间数据库建设和全国油气资源数据库建设;完成了包括战略性矿产资源动态信息、各国矿业投资环境、各国战略性矿产资源和管理、各国矿业经济政策等内容的全球战略性矿产资源数据库建设。 
    在基础地学数据库建设方面,已经完成数据库24个,正在开展6个。完成了1:500万地质图空间数据库、1:250万地质图空间数据库、1:20万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地质图空间数据库1:20万区域地质图的空间数据库、1:500万矿产地质图空间数据库、1:600万水文地质图空间数据库、中国岩石地层数据库、全国1:20万自然重砂数据库、全国同位素地质测年数据库、全国矿产地数据库、区域重力数据库(包括1:100万、1:50万和1:20万)、电勘查数据库、全国1:100万航磁数据库、我国四个海域的海洋地质数据库、水系沉积物区域地球化学数据库、全国专题图空间数据库、全国地质工作程度数据库、中国资源卫星资料数据库;完成全国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试点区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地质调查成果资料中文目录数据库、地调成果资料英文目录检索数据库、地调项目档案目录数据库、地学图书期刊类文献标题和摘要数据库。图文地质资料数据库建设正在开展,完成了8000份重要地质资料的数字化。地质调查资料与信息数据库、全国钻孔地质数据库、全国岩石数据库、1:5万区域地质调查空间数据库、1:5万重点城市及经济开发区水工环地质综合空间数据库等进展顺利。完成各类基础地质与专业地质图件8000余幅,资料整理与数字化1.8万种,数据综合与更新维护6500多幅;各类数据库数据量总计达4.5TB;编绘各类项目与领域用图1500余张。

    二、    调查评价相关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 
    “十五”期间,在国土资源调查评价相关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方面,开展了25个项目。完成了基于GPS的土地利用变更方法的总体框架以及主要的技术路线和涉及关键技术研究、GPS野外动态数据采集方法及精度分析、GPS土地利用数据转换模块、基于GPS与GIS的土地利用变更信息系统的开发并建立了试点地区武汉市土地利用数据库、株洲市天元区土地利用数据库。通过GPS在土地变更调查中的试点示范,极大地提高了土地变更调查的工作效率和工作精度。在地学领域,将GIS、GPS与区域地质调查流程结合,开发出了新一代计算机辅助区域地质调查系统,实现了野外地质调查图、文、像的数字化信息采集,并已经推广应用。 
    在地质调查评价方面,完成了计算机辅助区域地质调查系统和野外地质调查应用软件及适用技术推广培训、西北地区地下水资源评价系统、矿产资源快速评价信息系统;研制完成数字填图系统及数字矿产资源调查系统。在试点和推广应用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较为系统的数字区域地质调查理论、技术方法,并编制完成了系列工作指南和技术要求,构建了相应的技术推广培训和技术支持体系。通过在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中全面推广应用,实现了区调工作主流程信息化。基本完成地下水资源、地质灾害及环境地质调查野外数据采集子系统的开发,开展了试点应用研究。在试点应用的基础上,自2004年开始,数字填图系统和固体矿产资源野外数据采集系统全面推广应用。地学工具软件包工作项目开发和集成了水工环专业地质科学基础计算程序包、地质科学基础计算多元统计程序包、岩石化学数值计算及图示系统程序集和矿产资源GIS评价系统。开发的水工环专业地质科学基础计算程序包、岩石化学数值计算及图示系统程序集已提供上网服务。矿产资源GIS评价系统为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与预测工作奠定了基础。国土资源调查适用信息技术评价与应用研究工作项目研究完成了嵌入式系统、XML及.NET开发技术全面评估、数据交换技术、非结构化数据处理与应用研究报告,开发空间数据库浏览系统软件,并提供服务。 
    这些成果为国土资源调查评价体系框架的建立奠定了技术基础。

    三、    政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在“强化应用,讲求实效”的建设原则指导下,一批涉及国土资源规划、审批、综合事务等方面的主要业务信息系统已经建成并在国土资源部相关司局投入使用,促进了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高效、透明。2001年以来,在国土资源政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方面开展了26个项目,涉及19个系统建设,完成了7个业务应用系统开发。 
    在地政管理信息化方面,建设了土地利用规划、建设用地审批等管理信息系统。国家级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对国家级规划、全国省级和50万以上人口重点城市规划的管理、规划辅助审查以及决策分析。国家级建设用地审批管理信息系统在国土资源部机关9个司局使用,实现了从窗口接件、审查、会审到签发整个审批过程的网上运行。部分省市,特别是经济发达省市的重点城市,相继建立并运行了建设用地审批管理信息系统、国土资源执法监察管理信息系统、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系统、城镇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等。 
    国土资源部地政管理信息系统集成与维护,针对地政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明确了项目总体方案,提出了主要工作内容,分解出21个业务模型及相关基础数据库和业务数据库,重点分析了不同业务之间、不同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理清了项目工作的范围和界限;通过集成已有系统,基本形成建设用地审批主线的雏形,形成了申报、审查、备案、公示、监督的主线;初步实现已有基础数据库的集成应用,开展了对现有地政系统的维护工作。 
    在矿政管理信息化方面,建立了矿产资源规划、矿业权管理等信息系统。国家级矿产资源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图6-1)实现了对全国、31个省(区、市)规划的综合管理、规划辅助审查、统计分析,并在省级规划中推广应用,正在开展市(县)级的试点示范工作。全国范围内的矿业权管理信息系统(包括探矿权、采矿权、油气勘查开采)已经建立,实现了国家、省、市、县四级系统间远程数据查询和网上数据共享。矿产资源储量空间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正在推广应用。矿产资源储量登记统计系统开发完成。国家地质工作办公信息系统、国家地质调查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实物地质资料管理信息系统、在线和离线数据服务系统、地质调查成果管理信息系统、地质成果资料电子文档验收与汇交管理系统、地质调查资料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也正在开展。 
    国土资源部矿政管理系统集成与维护,已完成基于电子政务基础平台的矿业权审批业务应用系统的搭建,通过对现行矿业权管理信息系统的业务功能的分析和分解,开始构建矿业权审批业务管理信息系统的集成。同时,开展了矿产资源登记统计信息系统建设,完成数据库转换迁移软件的开发与推广应用;下发了固体矿产资源统计、固体矿产资源储量登记、油气储量登记统计3个数据管理系统;完成了全国范围的培训工作和技术支持;完成了对现行的矿政管理业务系统的维护。 

 
图6-1  矿产资源规划管理信息系统 

    国土资源部电子政务基础平台研制,目前已形成国土资源部电子政务建设统一的技术框架和运行环境(图6-2),通过国土资源部电子政务基础平台建设,形成了国土资源电子政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统一的标准规范,满足政务公开、网上申报和信息查询等社会公众的需求,从而推动国土资源部电子政务建设发展;充分体现了基于平台搭建业务应用的思路,明显缩短了业务应用建设的周期,减少了信息系统重复建设,实现了国土资源信息数据的互联互通,充分证明了基础平台搭建业务系统的效益。 
    国土资源遥感运行系统,利用现有技术成果和数据积累,根据项目制(修)订的土地资源遥感监测业务运行系统技术规程和规范(包括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规程、基于遥感信息的土地利用分类体系、国家级省级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库标准),对采用高分辨率遥感监测获得的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数据及其外业调查结果数据,进行批量数据处理与入库管理和维护,为土地资源业务管理提供现势性强、可靠性高的基础数据。项目自2003年开展以来,到目前为止已经基本完成了土地资源遥感监测业务运行系统技术规程和规范的修订任务,以及遥感数据处理与土地利用信息提取的关键技术研究、海量遥感监测数据管理与建库软件系统开发工作,已经基本完成了运行系统两个子系统主要模块的开发,并在进行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 

 
图6-2  国土资源部电子政务基础平台 

    国土资源综合统计信息系统,目前已经基本完成规划任务,包括编制完成了《国土资源综合统计报表制度》、《国土资源综合统计指标体系》以及年报、半年报和快报等的编制,开发完善了国土资源综合统计系统软件,建立了部、省、市、县4级综合统计信息系统,初步建立了《国土资源综合统计报表评比制度》,形成每年进行一次“全国统计数据会审”和召开一次“全国综合统计工作会议”制度,为国务院、各级政府制定有关资源管理政策、办法以及有关研究提供了基础决策信息。 
    全国国土资源电子政务试点示范建设,按照程序已经确定示范地区,编写完成试点示范地区编制试点工作方案,编写了国土资源电子政务试点示范项目设计书,开展了试点示范地区电子政务建设需求分析,完成江苏、山西、昆明的试点示范方案的审查。 
    在地质调查领域,建立了办公自动化系统,实现了统一的信息共享环境、机关内的公文运转、文档一体化管理,提供办公信息发布平台;完成了5000余个国家地质调查项目基本信息建库,开发了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并投入运行;初步建立了实物地质资料数据库并初步完成了单机和网络条件下的管理系统开发;完成了地质调查成果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并开始提供服务;基本完成了成果地质资料电子文档汇交管理标准,完成了成果地质资料电子文档浏览系统、电子文档验收和汇交管理系统;建立了地质调查资料管理信息系统;初步建立了中国地质调查局互联网信息发布平台;初步构建了信息采编、审批、发布等机制。

    四、    信息服务系统建设 
    国土资源部门户网站正式开通,相继建成并运行了国土资源新闻网、虚拟办事大厅和交易大厅、行政审批结果公告、矿业权评估机构公示、视频点播系统、土地估价机构和人员信息公示系统,构建了国土资源信息强大的应用服务体系和统一权威的发布窗口(图6-3)。矿产资源规划元数据也已在国土资源部外网提供查询服务。 
    地质调查信息服务体系框架建立并得到完善,开展了地质调查成果的社会化服务和成果的集成转化。1:20万、1:50万数字地质图等几个空间数据库的2756个元数据在中国地质调查局网站上发布;全国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在国土资源部外网、中国地质调查局内外网上公布,为社会提供查询服务;全国1:50万、1:20万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全国区域重力数据库对外提供服务;开展了1:50万、1:20万区域地质图解密处理试验研究;编制了古北口(1:5万)和北京市(1:25万)旅游地质图;开展了地质调查信息化成果的网络化服务试验工作。 
    国土资源国家级数据库运行系统,围绕项目立项确定的各项任务,对已建和在建的国土资源数据库进行广泛调研,并根据数据分析和技术调研,确定合理的软硬件平台,进行系统集成,初步形成集数据接收、数据处理、数据提取与使用等功能于一体的数据库运行系统的存储、管理和应用的体系框架;接收了国土资源一些基础的数据库系统,并进行必要的应用开发,提供使用与数据共享;对系统进行维护,随着数据资源、用户需求的增加和技术的发展,对系统软硬件进行及时升级更新,保证数据接收、数据处理、数据提取与使用等功能的正常发挥。 
    国土资源信息集成与分析系统,基础数据集成、指标体系研究、系统软件开发等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取得了一些重要的阶段性的成果和进展。 

 
图6-3  国土资源部门户网站

    五、    基础网络与信息化标准建设 
    国土资源主干网建设正在进行,实现了国土资源部机关与在京单位的联接,依托主干网国土资源视频会议系统建设,与全国各省级单位的网络互联也正在建设中。 
    国土资源网络信息安全保密系统建设,已经完成了国土资源网络信息安全保密系统的总体建设方案设计;完成了包括网络防病毒系统和防火墙系统在内的部分子系统的建设,实施了PKI/CA系统、电子邮件网关过滤系统和IDS系统的招标和设计。 
    建立了中国地质调查局局机关、发展中心、6个地区地调中心共8个单位的局域网和国际互联网,完成了27个单位的广域网(城域网)的建设,已初步形成以地理分布为原型、以工作职能为基础的三级网络管理系统,包括局域网建设、国际互联网建设、广域网建设、基础网络的运维和用户的技术支持、基础网络应用支撑平台建设。此外,为基于空间信息栅格的地质数据共享与服务体系的研究建立了信息基础实验室和模拟试验环境。到“十五”末期,初步建成国家地质调查工作骨干网络技术服务体系,形成结构、分布合理、运行安全可靠的三级计算机网络系统,为国家地质调查工作及成果的社会化服务提供网络载体服务。 
    信息化标准规范的制定和推广应用进一步加强,目前已经完成65项信息化标准,一批重要标准和急需标准已经完成,《国土资源信息化标准化指南》和《国土资源信息核心元数据标准》等一批重要信息化标准已由国土资源部颁布实施,20多个标准正在试行;中国地质调查局公布实施的行业内部标准有6项,正在试用的标准17项。其中总体标准和行业通用标准10多项,土地信息标准20多项,地质和矿产信息标准40多项,涉及数据库建设、信息系统建设、网络建设等标准,已基本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科学和实用的国土资源信息采集、处理、存储和开发利用的国土资源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在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使信息共享成为可能,为今后信息系统的全面开展奠定了基础。

主要成效

    国家级国土资源数据中心初具规模,初步形成了支撑国土资源管理的地政、矿政两大基础数据库管理体系和地学基础数据库体系。完成土地基础数据库5个,包括国家级、省级和50万以上人口城市的土地利用规划、1999-2002年50万人口以上城市的全国土地利用遥感监测、建设项目用地等数据库。全国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建设进展顺利,已完成近700个市县的建库工作。完成矿产资源与地质环境基础数据库5个,包括国家级和省级矿产资源规划、矿产资源储量、矿业权、全国7000个大中型及部分小型矿产资源储量空间数据库。完成基础地学数据库24个,包括中小比例尺区域地质图(全国1:20万、全国1:250万、全国1:500万)、区域水文地质图系列、全国地质工作程度、矿产地、区域重力、地球化学、全国地质资料目录等数据库。图文地质资料数据库建设进展顺利,完成了8000种重要图文地质资料的数字化。基础数据库的建立和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为各级国土资源政务管理信息系统运行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

    基本完成了GPS在土地变更调查中的关键技术研究和系统开发,完成了新一代计算机辅助区域地质调查系统的开发,并得到推广和应用,提高了国土资源调查评价的工作效率和工作精度,初步实现了数据采集、处理的信息化。 
    完成了7个业务应用系统建设,包括土地利用规划、建设用地审批、矿产资源规划、矿业权管理(包括探矿权、采矿权、油气勘查开采)、矿产资源储量登记统计、国土资源执法监察管理、国土资源综合统计等主要业务应用系统建设;完成国土资源部电子政务基础平台开发省级国土资源电子政务试点建设,并取得成功。部分国土资源主体业务初步实现了网上报批,为规范业务审批和业务管理奠定了基础。 
    国土资源部门户网站已正式开通,相继建成并运行了新闻网、虚拟办事大厅和交易大厅、行政审批结果公告、矿业权评估机构公示、视频点播系统、土地估价机构和人员信息公示系统,基本构建了应用服务体系和发布窗口。 
    国土资源主干网与视频会议系统初步建成。完成了部机关与37个节点单位的连接。中国地质调查局建立了与6个大区地调中心连接的两级网络体系。完成了65项信息化标准的制定,《国土资源信息化标准化指南》和《国土资源信息核心元数据标准》等一批标准已颁布实施,初步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国土资源信息采集、处理和应用的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 
    总体来看,数字国土工程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为全面推进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

数字国土工程

为积极响应近期中国地质调查局与中国地震局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充分发挥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在期刊编辑出版、图书资料档案管理、信息网络建设等方面的独特优势,促进共同发展,2021年10月13日上午,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与到访的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开展了座谈交流。

会上,双方分别介绍了各自单位的业务开展情况、工作范围、职责定位等,双方一致认为在文献资源和数据资源方面可以互通有无和资源共享;在办刊方面可以互相交流办刊经验,以相互借鉴,共同提高刊物质量。通过此次座谈交流,双方单位增进了了解,达到了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会后,地学文献中心编辑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科技信息中心互赠了所办刊物。地球物理研究所科技信息中心一行7名同志参观了中心书库和珍本库。双方单位有关业务处室负责人共14人参加了本次座谈交流活动。

参观地学文献中心珍本库

地学文献中心与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开展座谈交...

2020年5月22日上午,一份“特殊”的《政府工作报告》出现在人大代表们手中,和往年比,薄了不少。

往年的报告到大会印发时大概是1.95万字左右,今年约1.04万字。篇幅上减了近一半,但分量丝毫不轻。一起来通过词频分析,打开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

“保”是出现次数最多的词

“就业”出现39次、“民生“出现21次

“稳就业、保民生”贯穿整份报告。在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保”是出现频次最高的词,共出现85次。

李克强总理曾在两会前最后一次国务院常务会上说,“听起来,‘保’好像是一个相对消极的说法,但其实不然。‘六保’针对的都是当前突出矛盾和风险隐患,是直面和克服困难挑战的积极举措。”

今年报告强调,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利于引导各方面集中精力抓好“六稳”、“六保”。

“六保”是今年“六稳”工作的着力点,涉及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

其中,居于首位的是“就业”。本次报告的1万余字篇幅虽然仅有去年的一半左右,但“就业”一词出现了39次,比2019年的报告还多出现9次,报告起草组成员表示“这可能是历史上第一次”。“民生”的频次也增加了7次。

到底如何保障就业和民生?报告里给了答案。

“小微企业”是最常提及的市场主体

“个体工商户”出现了3次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保障就业和民生,必须稳住上亿市场主体,尽力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渡过难关。”

在今年的报告中,跟市场主体相关的词里,“小微企业”提及次数最多,总计12次。其中6次为单独提及,还有6次是列入“中小微企业”一词中。足以证明对“小微企业”这一就业主要“容纳器”的重视。

“个体工商户”出现了3次,在近年的报告中实属罕见。

“保民生”是“经济”的高度关联词

“支出”是“政府”的高度关联词

基于词向量计算词与词之间的关联度,我们得到“保民生”是“经济”的高度关联词,“支出”是“政府”的高度关联词,关联度分别为0.999952912和0.999957323。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守住‘六保’底线,就能稳住经济基本盘”。今年的经济发展,高度与民生挂钩。

包括“两新一重”建设在内的一系列措施,都突出了民生导向。“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拓展5G应用,建设充电桩,推广新能源汽车”等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支持餐饮、商场、文化、旅游、家政等生活服务业恢复发展”“大力提升县城公共设施和服务能力”“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3.9万个,支持加装电梯,发展用餐、保洁等多样社区服务”“增加国家铁路建设资本金1000亿元”等都是从衣食住行的角度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钱从哪里来呢?要靠特殊时期的特殊举措,也要靠政府大幅压减支出。

今年赤字率拟按3.6%以上安排,财政赤字规模比去年增加1万亿元,同时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这2万亿元全部转给地方,建立特殊转移支付机制,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75万亿元。同时,中央本级支出安排负增长,其中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压减50%以上,各项支出务必精打细算,要把每一笔钱都用在刀刃上。

围绕“疫情”这个最大变数

出现一系列新重点词

和2019年对比,2020年报告里一个突出的新词就是“疫情”,在今年的报告中出现了31次。

围绕疫情这一最大“变数”,出现了一系列的新重点词。

“延”是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一个新词,体现了一系列针对疫情的政策举措:延长全国春节假期;前期出台六月前到期的减税降费政策,执行期限全部延长到今年年底;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所得税缴纳一律延缓到明年;对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应延尽延,等等。

还有 “供应”“物资”“稳岗”“恢复”等涉及保障人民基本生产生活和社会运转的词,涵盖产业链供应链、广义货币供应量、煤电油气供应,以及应急物资、抗疫物资、医用物资等等。

回顾过去,报告写了“十分不易、成之惟艰”。

面向未来,报告写了“留得青山,赢得未来”。

2020,“临难不避、实干为要”!

重中之重!今年总理报告有这些关键词

2020年4月21日,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主管主办、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承办的《中国地质(英文)》(China Geology)被美国《核心引文索引数据库(Web of Science)》子库—Emerging Sources Citation Index(ESCI )收录(下图,科睿唯安集团网站http://mjl.clarivate.com/ Web of Science数据库可全文检索)。《中国地质(英文)》成功入选ESCI数据库,标志着国际地学界和出版界对本刊学术质量和发展潜力的认可,初步实现了局党组提出的“打造世界一流、国际知名、国内权威,具有综合性、创新性、权威性的地质科学期刊”的目标要求。

 

 

《核心引文索引数据库(Web of Science)》由科睿唯安(原汤森路透)集团主办,是全球最大的数据库之一,内容涵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是世界公认的具有最高水平的数据库。该数据库由8个子数据库组成(见下图),其中与科学技术有关的为3个:SCIE(科学引文索引)、ESCI(新兴资源引文索引,2015年11月推出)、CPCI-S(科学会议录索引),其他均为社科与人文艺术有关的子库(SSCI、A&HCI、BKCI-S、BKCI-SSH、CPCI-SSH)。

2020年,科睿唯安集团Web of Science 选刊部门经全球遴选、审查与评估,《中国地质(英文)》入选ESCI数据库。ESCI数据库主要收录在学术领域已经具有地区性影响力的期刊,从而扩大Web of Science期刊数据库的收录范围和评价规模。ESCI是SCI数据库的预备队,是重要的SCI期刊备选数据库,据悉2018年中国大陆共有15种期刊被SCI数据库收录,其中有12种期刊为ESCI期刊。下一步,《中国地质(英文)》论文的母语化水平、学术质量(影响因子)及国际影响力如有进一步提升,即可进入SCIE(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成为名副其实的SCI期刊。

据统计,截至2020年4月21日,ESCI数据库收录全球期刊7644种,其中中国大陆学术期刊82种(仅占中国大陆6400种学术期刊的1.28%)。

《中国地质(英文)》创刊两年以来,还取得了如下进展:

一、除被美国《核心引文索引数据库》子库ESCI收录外,本刊还被其他26家国内外数据库和科研院校及图书馆收录(见附表)。

二、本刊登载的以中国地质调查成果为主题的论文,引起了国际地质界、科技界的高度关注。已有美国、英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80个国家的读者上网浏览下载本刊文章,有关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成果(《The first offshore natural gas hydrate production test in South China Sea》)、中国新发现的恐龙化石(《A new alvarezsaurid dinosaur from the Late Cretaceous Qiupa Formation of Luanchuan, Henan Province, central China》)、松科二井研究进展(《Main technical innovations of Songke Well No.2 Drilling Project》)等论文的浏览下载量高达3000至7500次。截至2020年4月21日,《中国地质(英文)》官方网站的访问量已达26万人次。

三、以中国特色地质成果为主的论文展现出很高的学术水平。如世界上最古老的页岩气、天然气水合物、松科二井、“三稀”矿产、恐龙化石等成果引起了国内外专家的广泛关注。2018年发表的文章总被引用已到166次,有关天然气水合物试采一文已被国内外SCI或EI期刊引用68次,充分体现了中国地质调查成果的创新性和引领性。

四、已吸引了国外作者为本刊投稿。目前有来自美国、俄罗斯、印度、南非、津巴布韦等国家的专家为本刊投稿。2019年第二期已发表一篇印度铀矿的论文,这为本刊的国际化奠定了基础。

《中国地质(英文)》的发展离不开广大作者和读者的支持,未来本刊将会继续凝练最新、最优的地质调查研究成果,努力打造世界一流的科技期刊交流平台。

 

附表:《China Geology》被国内外27家数据库和网站收录一览表

新兴资源引文索引ESCI(Emerging Sources Citation Index)

瑞典DOAJ (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Journal)

俄罗斯《文摘杂志》(AJ)

英国科技文摘数据库(INSPEC)

美国爱思唯尔(Elsevier) ScienceDirect数据库

美国《化学文摘数据库》(Chemical Abstracts Service,CAS)

美国《地质文献数据库》(GeoRef Database)

美国《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Ulrich's Periodicals Directory,UPD)

美国《石油摘要》(Petroleum Abstracts,PA)

美国《俄亥俄图书馆与信息网络联盟》(OhioLINK)

法国地质学会(Société géologique de France)

路孚特Eikon数据库

ResearchGate数据库

International Standard Serial Number (ISSN portal)

加州大学数字图书馆(UC-eLinks)

德国雷根斯堡大学电子期刊部(Regensburger Katalog)

瑞士苏黎世大学图书馆(University of Zurich BrowZine Library)

巴塞罗那大学期刊分析部(MIAR)

比利时皇家自然科学研究所电子图书馆、

比利时根特大学图书馆

德国莱比锡大学图书馆

德国尤利希研究中心

苏黎世大学电子期刊部

捷克科技图书馆

中国国家科技学术期刊开放平台(ISTIC)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万方数据库

 
 
《中国地质(英文)》被美国核心引文索引数据库子库...

近日,《中国地质(英文)》收到DOAJ数据库的通知,期刊已被该数据库正式收录。DOAJ是世界知名的开放获取期刊检索系统,被其收录的期刊均为经过严格审核后的OA期刊。《中国地质(英文)》编辑部于2020年1月向该数据库提交收录申请,一次性通过审核并于2020年3月5日正式被收录。

DOAJ (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Journal)由瑞典的隆德大学图书馆(Lund University Libraries )设立于2003 年5 月,现已包含约12000种开放获取期刊,涵盖了科学、技术、医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所有领域。DOAJ 收录的均为学术性、研究性期刊,其中包括很多SCI收录的期刊,具有免费、全文、高质量的特点,对学术研究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截至目前,《中国地质(英文)》已被瑞典DOAJ (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Journal)、美国《化学文摘数据库》(Chemical Abstracts Service,CAS)、美国《地质文献预评数据库》(GeoRef Preview Database)、美国《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Ulrich's Periodicals Directory,UPD)、美国《石油摘要》(Petroleum Abstracts,PA)、俄罗斯《文摘杂志》(Реферативный журнал,简称РЖ,AJ)、美国《俄亥俄图书馆与信息网络联盟》(OhioLINK)、加州大学数字图书馆(UC-eLinks)、德国雷根斯堡大学电子期刊部(Regensburger Katalog)、爱思唯尔(Elsevier) ScienceDirect数据库、路孚特Eikon数据库、ResearchGate数据库、瑞士苏黎世大学图书馆(University of Zurich BrowZine Library)、中国国家科技学术期刊开放平台(ISTIC)、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等国内外16家数据库收录,《中国地质(英文)》的国际知名度正在不断提升。

 

DOAJ数据库

 
 
《中国地质(英文)》被国际知名数据库DOAJ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