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3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1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相关搜索

检索范围: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研究所主持的国际地学对比计划IGCP662项目第一次工作会议及野外考察于2018年9月15-22日在北京和甘肃敦煌-瓜州-柳园成功举行。

    来自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法国、以色列、俄罗斯、土耳其、韩国、蒙古、巴基斯坦、德国、中国等12个国家的共9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中国地质科学院常务副院长李金发出席并致辞。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中国IGCP委员会主任、地质所所长侯增谦致欢迎辞。IGCP662项目主持人王涛研究员介绍了项目基本情况、主要研究任务、目标和工作计划,以及此次国际合作的重大意义。23位专家学者做了口头报告,其中,外籍专家19位,内容涉及了中亚造山带、特提斯造山带、江南造山带、拉克兰造山带、阿巴拉锲亚造山带以及西太平洋的蛇绿岩、造山带组成、演化、地壳生长、以及成矿规律的最新研究进展;12位专家学者通过展板的方式展示了研究成果。与会人员围绕造山带的形成、演化和区域成矿规律开展了深入探讨,就各研究团队以及相关地学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进行广泛的交流,取得了可喜成果。

    室内工作会议结束后,9月23日还举办了学术培训和研讨会。由地质所万渝生研究员、德国美因茨大学Alfred Kröner教授、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Suzanne Y. O’Reilly教授和Willian Griffin教授主讲。主题是“利用锆石和硫化物中的同位素来探索壳-幔相互作用”。多达70多位专家、青年学者和研究生参加了讨论会。澳大利亚科廷大学Simon A. Wilde教授和加拿大地调局Jean Bedard研究员也就该方向提供了两个精简的课程。会后,国际地球科学联合会主席成秋明教授给予本次工作会议高度评价,并就IGCP下一段的工作计划作了简要说明,特别是酝酿超级IGCP的设想给与会者很大的鼓舞,都希望参与到下一阶段更广泛的国际合作计划中来。

    本次IGCP662工作会议和野外考察取得圆满成功。参加人数之多远超预期,取得了较大的国际影响力,与会者也给予会议高度评价。本次工作会议的成功为项目日后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关信息可以登录IGCP662。网址:www.igcp662.org.cn

     

    image003

    (a, c, 北京工作会议;b,会前野外考察;d,会后学术培训和研讨)

    国际地学对比计划IGCP662项目第一次工作会议及野外考...

    新华社深圳5月21日电 题:深圳突进源头创新 发起“原点冲击”

    新华社记者周科、刘宏宇

    2016年4月12日拍摄的深圳前海。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

    全球招才引智、设立诺奖实验室、发力中外合办高校、打造大科学装置群……系列举措让深圳再度成为瞩目的焦点。

    从学习到创新,从跟跑到并跑、领跑,深圳迅速崛起,成为全球重要的科技节点城市,但基础研究和源头创新不足,也成了制约“巨人”成长的“阿喀琉斯之踵”。

    站立在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节点,深圳不断发起“原点冲击”,全力打造科研新起点、技术新起点、产业新起点。

    这是2017年9月6日拍摄的深圳华强北赛格电子市场。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

    全球“寻人之旅” 夯实创新根本

    我国第一台自主知识产权3.0T高场超导磁共振成像仪,诞生于深圳南山区一所面积2000余平方米的实验室。

    这是深圳引进的第一所诺奖实验室,以2003年诺贝尔奖医学奖获得者、磁共振成像技术之父——保罗·劳特伯命名成立。

    人才是第一资源,也是核心竞争力。

    作为创新之都的深圳,最缺的是“金字塔尖”的技术和产业。为此,深圳开启全球范围的“寻人之旅”。

    深圳,不断向全球伸出橄榄枝,加大海外引才力度。

    保罗·劳特伯之后,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中村修二、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阿里耶·瓦谢尔来了,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布莱恩·科比尔卡、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巴里·马歇尔也来了。截至目前,已有近10家诺奖得主科研机构在深圳陆续挂牌成立。

    每一个顶尖学者背后,都是一个团队。深圳举措频频,包括诺奖得主在内的尖端人才纷纷汇聚深圳。

    截至2018年3月,深圳累计确认“孔雀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3264人,外籍人才1.6万在深圳工作。

    深圳,也积极在科技资源高地搭建交流平台。

    在美国,在欧洲,在以色列,深圳都在布局海外创新孵化器。2017年5月,深圳市美国旧金山海外创新中心、英国伦敦海外创新中心、法国伊夫林海外创新中心等首批7家深圳市海外创新中心正式授牌。

    “未来,深圳还将建设更多海外创新中心,努力在全球范围集聚配置创新资源,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全球科技合作竞争。”深圳科创委政策法规处处长潘伟旗说。

    格拉布斯实验室负责人张绪穆说:“深圳,不仅有强大供应链和工厂支持,还有越来越厚重的知识沉淀。”

    “人才效应”与市场协同作用,近年苹果、微软、高通、英特尔、三星等跨国公司纷纷在深圳设立研发机构、技术转移机构和科技服务机构。

    “国际尖端人才,可以补深圳源头创新之短板,夯实创新之根本。”深圳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吴思康说。

    2017年7月13日,工作人员在位于深圳的中国国家基因库操作基因测序仪测序。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

    建设大科学装置工程 寻求0到1的突破

    在寸土寸金的深圳大学城,位于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南部的一块空地虚席以待,这里未来将建设E级超级计算机。

    顺应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潮流和趋势,深圳上马了一批大科学装置工程。

    “‘十三五’期间,深圳计划投资40亿元,打造E级计算机。”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主任刘明伟说,E级计算机将使中心的计算能力提升1000倍,每秒可进行百亿亿次数学运算。

    刘明伟介绍,E级计算机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大型科学装置,为湾区基础科学研究、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提供强有力支持,同时也为大湾区的科技创新提供有力支撑。

    “新一轮科技周期需要大工程的支撑。”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研究员胡伟武说。

    随着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室和国家基因库的建成使用,深圳的基础研究能力有了很大突破。

    深圳夯实基础的努力不止于此。2014年前后,深圳掀起了一轮合作办学的高潮。香港中文大学在深圳设立分校,从2014年起正式招生,短短两年多时间,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就发展成在校人数达2000人的现代化大学。

    一个学院保守估计投入要几亿、上十亿元。目前,深圳已有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天津大学-佐治亚理工深圳学院等十余所高等院校。

    “大科学装置,科研院所,可能没有即期产出、效用,但那将是我们前进的基点。”华大基因董事长汪建说,前沿科学实现0到1的突破就是因为有大平台,只有大平台才能真正诞生大科学。

    在光启东莞生态园的研发基地,集广域互联网信息传输和光学监控于一体的“云端号”准备升空(2016年7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

    新型研发机构 激发前所未有的活力

    从艰难的起步创建,到立于全球超材料技术领域前沿,2010年成立的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仅仅用了几年时间。与此同时,其所属光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也迅速发展成为深圳科技领域的“独角兽”企业。

    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院长刘若鹏说,光启的成功离不开其作为“新型科研机构”所取得的突破,它将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和产业发展结合起来,有效地缝合了经济、科技“两张皮”,构建了全新的产业链条。

    新型科研机构像企非企,似事业非事业的科研单位,也就是有人形象比喻的“四不像”。

    深圳提出大力夯实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全过程创新产业链。在企业与人才、大科学装置、高等院校之间,“四不像”是重要的连接器。

    目前,深圳已有类似科研机构数十家。

    作为其中的代表,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在源头创新方面成绩斐然:世界首创超声脑调控方法及验证系统;首次合成纳米人工红细胞,开发肿瘤检测诊疗一体的可视化精准医疗;成功实施亚洲首例多功能神经假肢手术;研制国际首台柔软材料爬行机器人……

    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党委书记杨建华认为,产生“聚变效应”的原因在于,作为新型科研机构,产学研资“四位一体”创新机制和集聚一流人才是关键所在。

    今年一季度,全社会研发投入达216.7亿元,增长15.1%,占GDP比重4.16%;新增各级各类创新载体51家,累计达1800多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11230家,占全国总数的8.2%。

    改革创新,活力迸发。“随着源头创新动能的不断增强,深圳站在了新一轮科技突破的起点上。”深圳市发改委主任聂新平说。

    深圳突进源头创新 发起“原点冲击”

    为更好落实中国地质调查局以国际合作强化全球视野、提升自身业务能力和水平的要求,2020年8月10-12日、17-19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和中国驻以色列使馆联合邀请国际知名水文地质专家以色列理工学院Jacob Bear教授,通过ZOOM网络平台为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及国内外相关科研院所、高校的水文地质工作者做题为“多孔介质中流体模拟与运移研究”的学术讲座。

    Jacob Bear教授是国际知名的水文地质学家,一生成就斐然,著作的《多孔介质流体力学》(1972年)改变了世界范围内水文地质专业的教学和理论实践,至今仍是我国高校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和石油地质等专业的首选教科书。本次讲座一共12个学时,培训内容主要涉及多孔介质中的流体运移规律、单相及多相流数值模型、带有化学反应的多相流数值模拟等。Jacob Bear教授和参会人员通过视频软件及微信群进行互动问答,气氛热烈,学术氛围浓厚,取得了良好效果。

    此次讲座为今后推进水文地质与水资源调查工作,提升支撑自然资源部履行“两统一”职责的能力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来自中国地质调查局及局直属单位、中科院、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河海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吉林大学、长安大学、成都理工大学、西湖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天津大学、西安理工大学、山东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山西大学,以及香港大学、牛津大学等几十个单位的500多位专家、学者及研究生收看了此次讲座。

     

    环境监测院成功举办国际线上学术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