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5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4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相关搜索

检索范围:

    9月10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教育部共同主办的2018年“寻找最美教师”评选结果揭晓: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殷鸿福教授荣获“2018最美教师”光荣称号。

    83岁的殷鸿福教授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地层古生物学家、地质教育家,拥有国际影响力。他先后倡导和开创了古生物地理学等一系列分支学科,提出了中国的地球生物学学科体系和发展战略;他领导科研团队克难攻坚,使浙江煤山被确立为全球地质年代划分的一个标准——即“金钉子”。他从小就立志于中国的地质事业,曾获科技部野外科技突出贡献奖。他扎根地学教育,用初心成就生命演化之美,在中国高等教育的园地里,辛勤耕耘,默默付出,谱写了立德树人、无私奉献的美丽篇章。

    投身地学寻求真知

    1935年3月15日,殷鸿福出生于浙江舟山,在家乡读小学。1952年,在好奇心的驱使下,17岁的殷鸿福考入了北京地质学院地质学专业,开始了他的地质勘探生涯。1953年5月26日,他在《中国青年报》发表名为《正确选定志愿,使我学习得好》的文章。他写道:“我以自己终身做一个地质工作者给祖国服务,而感到幸福和自豪。”从此,他把一颗初心交给地质事业。

    1956年,殷鸿福大学毕业后,师从著名地质古生物学家杨遵仪教授攻读研究生。为了撰写论文,他在贵州山区工作时,曾发着39度的高烧,带病搜集资料。他用这些亲自收集的资料,在论文中向当时由权威定下的雷口坡组属于拉丁期的标准挑战。后来,在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又首先提出了华北三叠纪海侵。

    1961年,殷鸿福从北京地质学院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正式开始地质教学与科研的旅程。在没有科研经费的情况下,他硬是从自己每月40元的生活费中挤出钱来搞一些力所能及的研究,一张35毫米的胶片要拍4页材料,每周数次到离学校很远的图书馆查资料,风雨无阻。在这期间他复习和初步学习了英语、德语、俄语和法语,做了几千张学术卡片,记下了几十本学习笔记,拍摄了几十卷胶卷的资料,撰写了近十篇当时无法发表的研究论文。

    1978年,43岁的殷鸿福晋升为武汉地质学院讲师。社会大环境稳定了,地质研究才可能有序开展。时间不等人,他一头扎进科学的海洋里从事古生物与地质研究。由于他专业扎实,1980年便晋升为副教授。1980年3月至1982年3月,他作为高级访问学者赴美访学。在美国期间,他先后在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史密斯逊研究院工作,并先后在纽约科学院、耶鲁大学等25所大学和研究所讲学。当时很多人渴望出国,他的一些科研合作者极力挽留他,他都婉言谢绝了。

    1985年,年过半百的殷鸿福带队赴秦岭山区工作。为了追索二叠-三叠系界线,一天,他带病爬海拔4000米以上的岷山,下山时因体力不支,摔倒在乱石丛中,一条腿粉碎性骨折。但是依靠顽强的毅力,两年后他又重新活跃在野外工作中。

    1993年12月,是殷鸿福人生中最为难忘的日子,他凭着多年的研究积累,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在巨大的荣誉面前,他从容镇定。

    将“金钉子”定址中国

    殷鸿福院士和学生在一起

    殷鸿福院士在野外考察

    从上世纪60年代初开始,殷鸿福就在贵州开始从事三叠系地层学和古生物双壳类和腹足类的研究,并取得了高水平的成果,建立了贵州省三叠系生物地层框架,并把嘉陵江组的时代定为早三叠世。

    全球界线层型剖面和点(GSSP)俗称“金钉子”,是全球确定唯一的点位,作为国际地层对比的标准。它被视为一个国家地层科研水平的反映,许多学者都以争取在其本国国土上建立界线层型为荣。距今2.5亿年前的古、中生代之交的二叠-三叠系界线研究,由于是三颗断代界线金钉子之一,并且在界线处发生了地球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集群绝灭,该界线的研究备受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并成为国际地质界研究的热点。

    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国际二叠-三叠系界线划分一直采用伍氏耳菊石出现作为三叠系的开始的观点。殷鸿福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就在华南广大地区开展了二叠-三叠系界线的研究。通过对国内外资料的分析研究,他认为耳菊石的地理分布具有局限性,不宜作为全球的对比标准,并在1986年于意大利召开的国际二叠-三叠系界线工作会议上,提出以微小欣德牙形石的首次出现作为三叠系开始的标志。1993年,殷鸿福以全票当选界线工作组主席,在加拿大卡尔加里召开的国际二叠-三叠系界线工作组会议上,确定了4个国际二叠-三叠系界线层型候选剖面,其中浙江长兴煤山位居榜首。1996年,他联合中、美、俄、德九名投票委员, 在国际刊物上联名推荐以煤山D剖面27c层之底作为全球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层型剖面和点。

    1996年国际上一些人抵制煤山。殷鸿福为争取煤山剖面所在地浙江长兴县正式开放,进行了大量工作,争取了多数科学家的支持。1999年9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开放长兴县。自1999年10月至2000年11月,先后对煤山剖面进行了界线工作组、三叠系分会、国际地层委员会三轮投票,均以很高赞成率获得通过。并在2001年2月由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确认,正式树为全球层型剖面和点位(GSSP)。该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多年来,殷鸿福经过对三叠系的研究,提出了中国及东亚地区拉丁期发生过大海退。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他又率队开赴条件艰苦、交通不便的秦岭山脉及其相邻的四川松潘、甘孜地区进行三叠系研究。经过近十年的努力,系统重建了秦岭地区三叠纪地层系统,并在秦岭地区首次发现了海相拉丁阶及上三叠统,重塑了秦岭晚古生代裂陷史和印支期运动史,这些成果对于正确认识秦岭山系的地质演化及指导该区三叠系中所蕴含的丰富的金矿床的勘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价值。几十年来,殷鸿福在中生代双壳类和腹足类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系统分类和属种鉴定工作,累计发表描述逾300个化石属种,图版80幅。

    从古生物学到地球生物学的转身

    殷鸿福于1982年最早向国内介绍用古生物地理论证微板块和地体的活动,组织我国地史时期古生物地理的研究,并于1988年出版了《中国古生物地理学》专著,该项成果在收集了大量翔实的资料包括1万多个物种和21.7万个计算数据的基础上,系统地提出了地史时期热、温、寒带生物区系的区别标志;论证了中国各时代的古生物地理区划,为我国板块活动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1994年《中国古生物地理学》英文版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后,在国际古生物学界引起了高度重视,国际著名期刊《科学》发表书评予以高度的评价,2000年该书获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

    从达尔文、莱伊尔时代开始,地质学界和生物学界一直以渐变论占主导地位。上世纪70年代末,美国学者提出了持生物演化突变观的间断平衡论,殷鸿福于1982年撰文向国内同行介绍这一演化理论。他认为这一观点符合科学研究的量变到质变规律,并结合自己多年来在华南二叠系、三叠系研究中获得的大量实际材料和证据,于1988年作为第一作者出版了《地质演化突变观》一书,从地质事件及古生物演化角度论证了地质历史中的突变性。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两次来信与他探讨问题,并指出:“地质演化突变观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正确性。”

    殷鸿福主编的《扬子及其周缘东吴-印支期生态地层学》,是我国第一部生态地层学专著。该书提出了为盆地分析服务的一整套生态地层学理论和方法,并成功地应用于扬子区二叠-三叠系的实践。他系统地提出了应用古地磁、构造、沉积、地球化学、古生物地理和古气候进行古海盆的活动论复原方法,并以秦岭和华南为对象探索活动论的古海洋恢复和盆地演化。

    古生物学不能光盯着大型古生物,而忽略肉眼难以分辨的微生物。大规模的微生物活动会对环境产生重大影响。事实上,地球刚开始形成的时候没有氧气,正是因为微生物的活动,才使空气中的氧气逐渐增多,使高级生命的形成成为可能。煤、油、气资源,碳循环,海洋赤潮和湖泊污染都与微生物有关。上世纪80年代末,殷鸿福首先将地质微生物活动与矿床学结合起来,主持了微生物成矿的研究。经过多年来的实践,提出了生物-有机质-流体成矿系统的理论体系。

    实干彰显“美丽”风范

    殷鸿福在教学和科研中,不管山有多高,路有多远,都要亲自到野外考察。他常对学生们说:“科学是实事求是的,我不亲自去野外考察,怎能拿出充分的证据让别人相信我的论证呢?”他到过世界屋脊、茫茫戈壁、云贵高原、西南边陲、秦岭山区、南海之滨,他住过帐篷,也住过条件极差的小客栈,他吃过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苦,他的足迹踏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这一切都是为了收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创新是科学研究的源泉。渊博的知识、开放的思想、勤奋地工作,使殷鸿福具有不断创新的动力。上世纪80年代,殷鸿福刚从美国访学回国时,在没有科研经费的情况下,仅靠科技处拨付的5000元资助,组织十几位专家白手起家,团结奋斗,进行古生物地理学研究工作,最后出版了《中国古生物地理学》这一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研究成果。

    殷鸿福深信: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在地质教育方面,早在1964年初他就与人合作出版了我国第一部《古生态学教程》。他曾先后担任了原地矿部古生物学课程指导委员会主任和教育部地球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等职,积极倡导古生物学及地质学的教育改革。

    殷鸿福作为院士,多年来坚持给本科生授课。除指导了一批又一批的大学生外,他还培养了约50名博士和硕士。殷鸿福在培养研究生时,总是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并十分注意选题的前沿性,使学生一开始就站在较高的起点。在研究过程中,他一方面要求学生重视野外地质实践以掌握扎实的第一手资料,另外又能放手让学生自己去“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最后他严格把关,对于一些细小的学术问题都从不马虎,以培养研究生严谨的科学作风。

    目前,殷鸿福已先后培养了5名长江学者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有的先后担任了国际地球生物学会主任委员会委员、国际牙形石协会主席、国际三叠系分会副主席,3个国际IGCP项目的主席等职务。2人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人是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入选了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5人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人获得全国首届创新争先奖。2人成为全国政协委员。

    殷鸿福一直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他经常助学,彰显名师爱心。这些年来,他向学校捐助的奖学金共计42万多元。此外,他还多次向不同学生和组织进行了捐助,他还向学校图书馆捐献了一大批极具学术价值的外文书刊。

    殷鸿福不仅努力从事地质教学与科研工作,还投身到科学普及工作中。他是武汉自然博物馆名誉馆长,多次担任各种科普活动和竞赛的顾问、评委会主席等,每年都会到大中小学从事科普讲座,累计达数十次,广受欢迎。他出版的《寻找恐龙的伙伴》《生物演化与人类未来》等科普书,曾二次获奖,有的还再版。在他看来,科学普及与科学教育、科学研究同等重要,参与科普工作,也是院士肩负的责任和义务。

    回首六十年的治学之路,2018年度全国最美教师殷鸿福有太多的感悟。他经常说道:“问道争朝夕,治学忌功利。”这一方面是对学生们的勉励,另一方面也是自勉。在教学与研究的道路上,他是意志坚定的攀登者,他总是把登上的山顶作为开辟新路的起点,一步步从宇宙洪荒的地球深处走来,使自己由沙粒逐渐演化成民族的脊梁。

     

    中国地学教育的“金钉子”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离退休干部工作的意见”和部党组有关指示精神,进一步做好离退休干部管理服务工作,88日,国土资源部离退休干部局文体活动处处长齐铁钢一行四人到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开展调研检查,并就相关内容进行座谈。

    沈阳地调中心汇报了离退休干部工作的基本情况,与会的离退休老同志对中心离退休干部管理服务工作给予充分认可,纷纷表示今后会继续大力支持和配合中心工作,关注中心事业发展,同时也提出了想法和建议。沈阳地调中心表示,对于离退休老同志们提出的想法建议,中心领导班子将在政策允许、条件改善、充分调研的情况下尽最大努力做好,让其晚年生活舒畅顺心,同时也希望各位老干部、老同志担负责任,发挥党员余热,传播正能量,为中心改革发展、稳定积极做出贡献。

    部离退休干部局文体活动处处长齐铁钢对沈阳地调中心离退休管理服务工作表示肯定,同时介绍了国土资源部离退休干部工作相关情况,传达了部党组关于加强改进离退休干部工作的相关精神,对沈阳地调中心进一步做好离退休干部的服务工作提出了希望。

    本次会议由中心党委书记主持,中心主任亲自到会,部分离退休老同志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辽宁省地质矿产集团人力资源部部长马永财参加座谈。

    国土资源部离退休干部局到沈阳地调中心调研

    时值仲冬,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阿干镇石佛沟国家森林公园,丛山凋敝,寒风凛冽,积雪已没过脚踝。

    “距离4521号样地向东还有500米,大家加把劲!”在奥维地图的精确指引下,王龙龙带领的森林资源调查小组不到1小时就找到了任务样地。

    山路不比平路,即便是1个小时山程,也仅仅是爬过两个山头。到达时,大家已是大汗淋漓,满头雾气。跟森调小组一起到达的还有甘肃省自然资源厅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处处长张坤、副处长刘晓欣,甘肃省林业和草原局资源处副处长贾玉竹,甘肃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办公室主任刘志平等领导专家一行10人。12月15日,该省自然资源系统组织人员亲自到调查一线检查指导2020年度森林资源调查工作。虽说是检查工作,但对于王龙龙以及他身后的团队来说,更是一次真诚的鼓励和慰问。

    王龙龙,中国地质调查局乌鲁木齐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森林资源调查项目负责人。按照自然资源部《关于开展2020年度全国森林资源调查工作的通知》要求,11月24日,该中心抽调20个调查小组53名调查人员,奔赴新疆、甘肃两省区开展森林资源外业调查工作,其中甘肃方向共派遣12组34人。这是自去年10月以来,乌鲁木齐中心第三次来到甘肃省内开展森调工作。

    为配合做好此次专项调查工作,自2019年10月以来,甘肃省自然资源系统多次给予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及其下属专业中心大力支持。2020年8月6日、11月19日,甘肃省自然资源厅和林草局两次发文,要求所属单位通力协作,形成工作合力,联动做好保障,及时协调、处理和解决调查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全力配合指挥中心及其下属专业中心完成2020年度森林、草原资源调查工作。

    同样是第三次入甘执行森调任务的张成利,作为乌鲁木齐中心森调项目组第三组组长,他对甘肃省自然资源系统给予的工作支持深有体会。在给项目组每日工作报告中,他这样写到:“11月26日,甘肃省庆阳市子午岭林场正宁分局局长亲自带领相关科室人员与我们一起研判样地情况,安排专人负责协调配合我们执行森调工作;12月2日,正宁分局下属各林场积极配合我部工作,根据我组需要派出技术员、护林员协助开展工作,特别是西坡林场场长,亲自带领我组上山作业”。

    有感而发的不只张成利一人。森调第九组组长石增文带领组员在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成县一带开展工作,一路走来,他们也同样感受到了温暖。11月26日至12月8日,西和县自然资源局、成县林业和草原局协助该组进行样地点位研判,龙凤山林场出动6人、赵坝林场出动5人、左家林场出动3人与调查组一起爬山作业,共同完成了12个样地调查任务。“同吃同住同劳动,爬山过河找样地,虽然是短暂的几日,但经历了高山密林的艰险和疾风骤雪的考验,我们已经与当地林场的同志们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石增文回忆时面带微笑。

    森调人四海为家,转场赶路是常事。最让各调查小组暖心的是,11月24日项目组一到达甘肃省内,省自然资源厅相关处室就与项目负责人、各小组长建立了微信工作群。群内汇集了各市州县区样地所属管理单位负责人,根据乌鲁木齐中心提供的人员名单、联系方式、调查区域等信息,省厅建立对口协助备忘录。群内每日进行工作调度、安全提醒和关系协调,让每一个调查小组无论走到哪里都有对接点、帮助站、联系人。“11月28日,滩歌林场协助森调五组开展工作;12月4日,盘克林场协助森调三组开展工作;12月7日,李子园林场为森调四组无偿提供食宿保障;12月13日至16日,平定川林场为森调一、二组无偿提供食宿和车辆保障……”微信工作群里时常弹出这样的信息。“任务开展以来,我们不仅领略了陇原大地山水林草的壮丽秀美,还深深感受到了甘肃省自然资源系统大家庭的热忱和真情”,森调项目负责人王龙龙时常感叹。

    在大力提供人力、物力支持的同时,甘肃省自然资源系统还积极为乌鲁木齐中心提供技术指导。调查工作开展以来,甘肃省林业调查规划院曾多次派遣专家,走到一线为项目组出谋划策,提供技术参考,科学指导作业,让全体调查人员信心更强、干劲更足。

    天寒地坼纵艰险,同心协力齐登攀。“有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和指挥中心党委的坚强领导,有甘肃省各级政府以及自然资源系统的全力支持,有中心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我们将斗志昂扬、热情高涨,不辜负各级的关怀与期盼,圆满完成2020年度森林资源外业调查任务,为自然资源部履行‘两统一’职责提供支撑,为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提供科学依据。”乌鲁木齐中心副主任孙吉干坚定地说。

     
    甘肃省自然资源系统全力配合乌鲁木齐中心开展森林资...

    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承担的“云南革香河流域1:5万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项目,在云南省富源县后所镇双诺村十字路组实施的首个探采结合孔成功出水。钻孔深度240.2米,涌水量230吨/天。可解决当地十字路、发羊坡、双诺村等村寨1000多人的饮水和1000亩烟叶地的灌溉用水问题。

    该探采结合孔位于云南省富源县后所镇十字路屯,工作区属岩溶高原地貌,二级地貌类型为溶丘洼地、丘丛洼地和丘丛谷地地貌,为下二叠统阳新组(茅口组)厚层灰岩含水岩组裂隙含水层,岩性为灰白色中厚层-厚层状灰岩,钻孔位于地下水径流区。工作区属于极度缺水地区,人畜饮水和农田耕作均靠天吃饭,雨季蓄水于屋顶、水窖,枯季饮用水窖水,卫生条件极差。为解决当地群众的饮水问题,地方政府曾组织在该地及周边地区实施过4个探采结合孔,均未能成功钻遇主径流带,成井。

    项目组在进入工区开展工作后,与当地政府、群众组织多次沟通交流,明确需求。在进行详细水文地质地面调查后,选定靶区。经水文地质条件分析和水文地球物理勘探验证确定孔位,组织编制了钻孔设计方案,组织云南省地质工程勘查总公司进场钻探施工。钻探施工条件差,施工用水均采用罐车拉水施工,经过两个多月的紧张施工终于成功钻探。

    施工过程中,也是一波三折。提取的岩芯较破碎,漏水量较大,一直未见反水,直至198米方有水上返。终孔后,进行试抽,第一次试抽,仅15分钟就掉泵,第二次试抽,亦仅抽水30分钟。了解到施工情况后,项目负责人梁彬研究员亲自到现场组织试抽,果断将泵下放至200米,进行反复抽水洗井,将淤积的淤泥洗净后,成功出水。

    目前,另一口位于发羊坡屯的探采结合孔也在紧张施工中。

    十字路钻孔的成功实施,不仅解决了杨家坟-双诺群众饮水难题,同时也为评价下二叠统阳新组(茅口组)灰岩地层赋水性提供了基础参数。 

    云南岩溶高原地区探采结合孔成功出水

    由资源所牵头承担的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我国典型金属矿科学基地研究”项目于2012年11月22-23日在厦门召开了项目总体进展汇报以及各课题进展汇报和交流会。项目负责人和29个课题负责人分别汇报了项目启动三年多来的总体进展和各典型矿床在提升科学基地科学内涵以及基地建设方面的最新进展、存在问题和进一步工作建议。

    该项目为国土资源行业野外科学观测基地建设打开了局面,开拓了国土资源科技基础建设的新领域,同时带动了有关地方的科技工作,带动了企业开展科技创新的热情。各课题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在微区定年、地幔流体成矿、成矿作用机制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好的进展,为深入探讨成矿时代和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奠定了基础,完善或充实提升了大多数矿床的模型。大幅度提高了矿山科学基地的科学内涵和软实力。在解决各矿山关键科学问题的同时,也促进了部分矿山的进一步找矿勘查,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项目组在2011年成功协助申报6个第一批公示的国土资源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之后,进一步在整理资料、采集和加工典型标本、场馆展示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充实了基地建设的内容。还有一批矿山已经做好了申报准备工作。

    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白星碧副司长亲自到会听取汇报并发表了重要讲话,对项目后续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由李廷栋、赵鹏大、裴荣富、赵文津和汤中立5位两院院士在内的20多名专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在听取了汇报后,充分肯定了前期研究取得的成果和进展,同时,对于项目最后一年研究工作提出了明确的意见和建议,包括与有关单位的沟通和配合,野外基地科学内涵的提升,基地建设、数据共享以及发挥科学基地在产学研结合方面的作用等方面。

    项目主管领导、专家委员会、项目组主要成员、部分矿山企业主管人员以及矿山所在地国土资源管理人员共150人参加了会议。

    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白星碧副司长和院士专家们在听取项目汇报

    我国典型金属矿科学研究基地项目2012年度成果和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