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资源所牵头承担的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我国典型金属矿科学基地研究”项目于2012年11月22-23日在厦门召开了项目总体进展汇报以及各课题进展汇报和交流会。项目负责人和29个课题负责人分别汇报了项目启动三年多来的总体进展和各典型矿床在提升科学基地科学内涵以及基地建设方面的最新进展、存在问题和进一步工作建议。
该项目为国土资源行业野外科学观测基地建设打开了局面,开拓了国土资源科技基础建设的新领域,同时带动了有关地方的科技工作,带动了企业开展科技创新的热情。各课题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在微区定年、地幔流体成矿、成矿作用机制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好的进展,为深入探讨成矿时代和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奠定了基础,完善或充实提升了大多数矿床的模型。大幅度提高了矿山科学基地的科学内涵和软实力。在解决各矿山关键科学问题的同时,也促进了部分矿山的进一步找矿勘查,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项目组在2011年成功协助申报6个第一批公示的国土资源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之后,进一步在整理资料、采集和加工典型标本、场馆展示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充实了基地建设的内容。还有一批矿山已经做好了申报准备工作。
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白星碧副司长亲自到会听取汇报并发表了重要讲话,对项目后续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由李廷栋、赵鹏大、裴荣富、赵文津和汤中立5位两院院士在内的20多名专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在听取了汇报后,充分肯定了前期研究取得的成果和进展,同时,对于项目最后一年研究工作提出了明确的意见和建议,包括与有关单位的沟通和配合,野外基地科学内涵的提升,基地建设、数据共享以及发挥科学基地在产学研结合方面的作用等方面。
项目主管领导、专家委员会、项目组主要成员、部分矿山企业主管人员以及矿山所在地国土资源管理人员共150人参加了会议。
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白星碧副司长和院士专家们在听取项目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