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2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我在福建沿海地区工作了将近18年,对海有浓厚的感情”“要发扬优势,做好‘海’的文章”“建设海洋强国,我一直有这样一个信念”……从地方到中央,习近平总书记对海洋的关注一以贯之。“建设海洋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指引我国海洋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 

    (一)“海洋经济发展前途无量”

    人类居住的地球表面70%是海洋。浩瀚大洋蕴藏着丰富的矿产、油气和生物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对海洋经济有着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1994年,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提出建设“海上福州”战略构想,在全国沿海城市中率先吹响“向海进军”号角。在浙江,他指出一定要做足做好海洋经济这篇文章。在上海,他要求努力争创海洋经济发展的新优势……从科研实验室到渔业种子基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前往沿海省份考察海洋经济发展,强调“海洋经济发展前途无量”“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着力推动海洋经济向质量效益型转变”。2013年考察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海洋工程有限公司时强调“要顺应建设海洋强国的需要,加快培育海洋工程制造业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2018年在上海考察时视频连线洋山港四期自动化码头,指出“经济强国必定是海洋强国、航运强国”;2023年在广东湛江考察海洋渔业,提出“耕海牧渔,发展海洋经济大有可为、大有前途”……从构建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到布局港口、航运建设,再到统筹陆海区域重大战略对接等,习近平总书记推动把加快经济发展的触角从陆地向海洋延伸,为拓展蓝色经济空间谋篇布局、指明方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完善促进海洋经济发展体制机制”。以制度建设为保障,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之路正越走越坚定、越走越宽阔。

    (二)“推动海洋科技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

    海洋科技发达是海洋强国的重要标志,科技水平的高度决定了海洋开发的深度。从万里碧波之上的极地破冰船、大洋科考船,到万米水下的深潜设备,习近平总书记一直牵挂在心头——2012年6月,我国首台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的载人潜水器“蛟龙”号深潜成功突破7000米,第二年的5月,总书记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载人深潜先进单位和先进工作者代表;2018年4月,在海南三亚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同“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总设计师和潜航员团队互动交流;2020年11月,致信祝贺“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成功完成万米海试并胜利返航,指出“‘奋斗者’号研制及海试的成功,标志着我国具有了进入世界海洋最深处开展科学探索和研究的能力,体现了我国在海洋高技术领域的综合实力”;2024年11月,致信祝贺“梦想”号大洋钻探船建成入列,强调这“标志着我国在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上迈出了重要一步,是建设海洋强国、科技强国取得的又一重大成果”;……“蛟龙”号、“深海勇士”号、“奋斗者”号、“梦想”号等海洋科技“大国重器”不断技术迭代、逐梦深海,提升建设海洋强国的科技成色和底气。在对海洋强国建设的战略指引中,习近平总书记反复提及科技进步的重要意义:“发展海洋经济、海洋科研是推动我们强国战略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一定要抓好”“建设海洋强国必须大力发展海洋高新技术”。重点在深水、绿色、安全的海洋高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推进海洋经济转型过程中急需的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推动海洋科技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一项项具体要求,指明海洋科技创新的发力点和突破点。

    (三)“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关爱海洋”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保护好海洋生态环境关乎美丽中国,关乎海洋强国建设。红树林,这种扎根于海岸潮间带的胎生木本植物,对它的保护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注。“红树林保护,我在厦门工作的时候就亲自抓。党的十八大后,我有过几次指示。这是国宝啊,一定要保护好。”2023年4月在广东湛江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说,“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国家战略,要一代接着一代干,久久为功,建设美丽中国,为保护好地球村作出我们中国人的贡献”。海洋强国建设,落脚点是实现“人海和谐”。“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关爱海洋”“要把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海洋开发总布局之中”“坚持开发和保护并重、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并举,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维护海洋自然再生产能力”“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不断赋予海洋强国建设“绿色可持续”的内涵。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健全海洋资源开发保护制度”。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也是在保护生产力。统筹协调开发与保护的关系,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海洋经济的“蓝色引擎”才能持续迸发澎湃动力。2024年7月,《中国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白皮书发布的一系列重要举措,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广泛开展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实际行动、中国努力构建人海和谐海洋生态环境的积极姿态。当前,中国已迈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海洋事业迎来重大历史机遇期。唯有以生态优先的理念经略海洋,海洋福祉才能绵延不绝。

    (四)“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

    海洋对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海洋孕育了生命、联通了世界、促进了发展。2019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世界百年变局下,全球海洋问题形势严峻,制约着人类社会和海洋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全球治理的重要领域,全球海洋治理问题,成为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重要课题。海洋命运共同体蕴含着“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东方智慧,是全球海洋治理的中国主张、中国方案。“波涛之上尽是波涛”。海洋具有流动性和不可分割性,国际合作开发海洋是大势所趋。依托“一带一路”建设,中国进一步密切同共建国家合作,为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打下坚实基础。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深度参与全球海洋治理”。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是理念也是实践,是实现全球海洋有效治理的行动指南。中国深度参与国际海洋治理机制和相关规则制定与实施,将同世界各国携手共建和平之海、繁荣之海、美丽之海。

      

    新华社:总书记对海洋强国建设的战略指引

     

    2017年8月,七国代表签署《中国—东盟跨境地质编图合作机制与技术方案研讨会会议纪要》。资料图

     

    首届澜湄国家地学合作圆桌研讨会。 高慧丽 摄

     

    首届澜湄国家地学合作论坛开幕式。 谷兰丁 摄

    从澜沧江到湄公河,一路蜿蜒,山水相连。这是一条和平之河,更是一条互惠共赢之河。

    在澜湄合作机制建立两周年之际,首届“澜湄周”系列活动在各成员国拉开帷幕。3月22日,由澜湄合作中国秘书处、中国地质调查局共同组织的“澜湄周”活动之一——首届澜湄国家地学合作论坛在北京举行。来自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越南以及中国地质矿产领域的相关负责人、专家、学者齐聚一堂,探讨加强地学合作的路径与方式,谋划今后澜湄国家地学合作之路。

    1 澜湄国家地学合作成果丰硕

    澜湄合作是首个由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六国共商、共建、共享的新型次区域合作机制,是我国重点投入和打造的周边合作平台。2016年3月,澜湄合作首次领导人会议宣告澜湄合作机制正式启动。

    近两年来,在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下,澜湄合作迅速发展。澜湄六国虽然国情不同,但在工业化、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升级、农业现代化、旅游业发展等方面有共同的合作需求,而且6个国家具有相似的地质背景,这使得澜湄六国共同开展地学研究、促进地质环境和地质资源方面的合作成为必然。

    在地学领域,中国与澜湄五国开展了双边、多边合作,实施了跨境对比编图、区域地质地球化学调查和水文环境地质调查等系列项目,进行了一系列人才交流培训,并拓展了澜湄各国相关合作领域,为澜湄国家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首届澜湄国家地学合作论坛上,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李金发介绍说,中国地质调查局与老挝、柬埔寨、泰国、越南等国家地质矿产部签署了地学合作谅解备忘录及项目合作协议;借助东盟+3矿业高官磋商会以及东亚东南亚地学计划协调委员会合作平台开展了大量交流合作;利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中心、全球尺度地球化学国际研究中心,推进了与澜湄五国在基础地质、水文地质、岩溶地质和地球化学领域的交流。2016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建立了东南亚南亚地学研究中心,进一步夯实了澜湄地学合作基础。

    在地球化学调查合作方面,中国先后与柬埔寨、老挝开展了1∶20万~1∶100万区域地质填图和地球化学填图项目合作,完成1∶20万地质地球化学填图面积1.63万平方千米、1∶100万低密度地球化学填图41.6万平方千米。

    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调中心与老挝自然资源与环境部地质矿产司,从2011年开始,合作开展了1∶20万地质填图和地球化学填图和1:100万全国地球化学填图,1:20万地质地球化学填图成果已于2017年8月中国—东盟矿业合作论坛上移交给老挝地质矿产司。2016年,中国地质调查局与柬埔寨矿产资源总局签署了1∶100万低密度地球化学调查项目合作协议,开启了两国在矿产资源领域的合作。截至目前,已完成填图面积17.8万平方千米,采集地球化学样品1800余件,编制了地球化学系列图件。

    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合作方面,中国地质调查局部署了《中国与东南亚地区岩溶地质系列图编制》《中南半岛5国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合作编图》等地质调查项目,围绕中国和东盟国家的需求,通过双边、多边合作,提升中国与东盟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科研水平,同时也为我国与东盟国家的重大基础设施、重大工程规划与建设,以及东盟地质环境保护、防灾减灾、地下水资源保障提供科学依据。2015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编制了湄公河流域及其毗邻区域地下水系列图。

    目前,中国地质调查局正与澜湄国家合作开展中南半岛五国地质环境单要素图编制,中柬海洋地学与海岸带地质灾害合作项目也正在进行中。

    澜湄国家的地学合作,还促进了人员和技术交流。据统计,近十年来,邀请澜湄国家地质矿产领域政府部门官员、专业技术人员300人次来华研修或参加短期培训,中国为澜湄五国培养留学生186名。此外,中国地质调查局与老挝地勘司合作共建的老挝矿产资源及能源勘查分析服务中心,已经运营多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与柬埔寨矿产资源总局共建的柬埔寨国家地质实验室即将破土动工。

    2 澜湄国家地学合作迎来新机遇

    2018年1月澜湄合作第二次领导人会议上,六国领导人共同制定并发布了《澜沧江—湄公河合作五年行动计划(2018~2022)》,旨在促进澜湄沿岸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增进各国人民福祉,建设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行动计划》中提出,在互联互通建设、跨境经济、水资源、农业和扶贫5个方面优先开展合作,并围绕水资源、环境、信息技术、卫生、扶贫等领域提出了一批合作项目。

    一江连六国。李金发指出,在澜湄合作机制下,共建澜湄次区域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目标,对澜湄地学合作提出了新要求。今后,澜湄地学合作的广度需要进一步拓展,应从注重资源领域的合作向资源—环境—土地—灾害并重的综合地质研究转变;合作深度要进一步深化,找准切入点和兴趣点,开展更多务实项目合作,切实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民生问题。

    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巡视员张陟在论坛开幕式上提出,要将澜湄地区国家地学合作打造成为独具特色、具有内生动力的新型区域地学合作机制,成立澜湄合作地学工作组,助力澜湄共同体建设和一体化进程,促进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在以往基础地质调查合作的基础上,深化在区域跨境地质对比、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地质信息化、卫星遥感等领域的合作,并拓展在水资源、林业等自然资源领域的合作。继续扩大人员交流,分享彼此技术与经验,扩大联合学生培养规模,加快澜湄国家实验室建设。

    在3月22日召开的首届澜湄国家地学合作圆桌研讨会上,柬埔寨矿产资源总局副局长索唐•西恩、老挝地质矿产局老周•索托基、缅甸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部地质调查与矿产勘查局副局长久久奥、泰国矿产资源部地质调查局地质标准及信息部主任圣•阿撒瓦帕查拉、越南自然资源与环境部地质矿产总局地质处处长庞代提出了今后的合作需求。他们纷纷表示,希望与中国加强人员交流,加快共建地学实验室,提升本国地学研究能力。大家就加强跨境地质对比、水文环境地质、地质信息化、卫星遥感等方面的研究合作初步达成共识。

    3 澜湄国家地学合作迈上新征程

    亲仁善邻,守望相助。澜湄合作第二次领导人会议开辟了升级版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的新空间。澜湄国家的地学合作也将随之迈上新征程。

    论坛期间,中国地质调查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国地质调查局愿与澜湄五国地调机构一起,围绕解决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环境—土地—灾害等问题、积极谋划和开展地学领域合作,更多地分享中国的技术和经验,共同开展更多、更广、更深层次的务实合作,共同推进《澜沧江—湄公河合作五年行动计划》的落实。

    据悉,中国地质调查局将联合五国相关地质部门推动建立澜湄国家长效地学合作机制;围绕水资源、环境、生态领域的地学问题,与五国共同制定澜湄国家地学5年或10年合作规划;2018年探讨启动澜湄次区域水文地质编图、跨界地质综合编图等项目;并在卫星遥感应用、地学信息共享等领域探讨合作。同时,联合五国相关部门共同举办澜湄国家地学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培训班;推动澜湄国家地学联合实验室建设。在未来5年内,中国地质调查局计划为澜湄五国培养各类地学人才50人。

    同饮一江水,命运紧相连。相信在六国地质部门的密切配合、共同磋商、携手推动下,地学领域将盛开出五彩缤纷的“澜湄”之花。

    同饮一江水 共谋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