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2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5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日前,在刚刚结束的科技活动周期间,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共接待六个团组近400人参观,安排了三场科普报告、一次学术交流、受邀开展了赴竹岔岛地质考察、滨海一线研学旅行科普项目踏勘活动。活动期间普及了地球科学基础知识,宣传了青岛海洋所海洋地质调查和研究的成果,提高了人们对海洋地质工作意义的认知度,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科技周期间,青岛海洋所国土资源科普基地接待了宁夏路小学、青岛市实验幼儿园、青岛二中分校、中国检验认证集团山东公司、青岛市白蚁防治研究所、青岛市科协等多个团体的参观和访问。在海洋地质科技馆,由研究生、博士后和青年科技人员组成的科普讲解团针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参观者分别进行了讲解,使每一位来访者都能够体会到地球演化的奥秘、了解海洋地质调查研究工作的最新成就、感受蓝色国土的无穷魅力。在天然气水合物实验室,讲解员向参观者介绍了天然气水合物的生成、分布、物化性质、模拟实验、勘探开发方法等内容,丰富的知识满足了大家对“可燃冰”这种新能源的好奇心。

    科普志愿者为来所参观的学生团体做了《石头的故事》、《揭秘恐龙》科普报告,并走进了青岛市第二中学分校课堂,为高一化学兴趣小组师生们开展了《天然气水合物探测与环境效应》科普报告,让他们深入了解了水合物探测的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地质手段,以及水合物分解可能引发的环境效应及应对措施。

    青岛海洋所还与当地政府和相关机构加强合作,向青岛市市南区科技局推介了多个科普报告,其中科普志愿者孟元库博士的《地震》入选进社区报告,受邀参加了市南区2017年科技活动周启动仪式,受聘为青岛市市南区科技使者,接下来的一年时间他将深入社区,义务开展科技咨询和科普知识宣讲。该所王圣洁研究员作为青岛市政协代表提交的《关于创新互联网+共享模式建设岛城海洋特色科普新体系的建议案》得到了高度重视,青岛市相关部门表示将要采纳议案建议,加强青岛市科普资源整合。应用信息技术,将科普资源、需求和管理无缝链接,打造岛城海洋特色科普体系。

    此外,青岛海洋所加强与青岛市第二中学科普需求对接,精心打造了青岛海滨一线海洋地质研学旅行项目。科研人员与二中地理教研组老师组成科考小组,开展了滨海一线实地踏勘工作,并将进一步优化考察路线,完善考察手册,为指导二中高一地质学兴趣小组考察实践活动做好充分准备。

    据悉,本次活动周期间吸引了媒体前来采访,青岛海洋所构造地质专家受青岛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邀请赴竹岔岛实地考察,澄清了“古火山口”地貌的传闻,为公众了解地学科普知识提供了准确的材料,为科普基地建设提供了专业指导。这是青岛海洋所今年第五次协助青岛电视台制作科普节目,通过与电视台的合作,展现了青岛海洋所科学家一流的专业素质,树立了海洋地学科普品牌形象,同时将海洋地质学知识和调查研究成果普及到百姓家,扩大了青岛海洋所在青岛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青岛海洋所2017年科技活动周活动圆满结束

    为进一步推进地质大数据工程的实施,国土资源部地质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于近日邀请南京师范大学张雪英教授作了题为“面向自然语言的地理信息挖掘理论与方法”主题报告。来自地调局机关,地调局发展中心、地质图书馆、航遥中心、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吉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单位的6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地调局发展中心总工程师、地质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谭永杰主持。

    张雪英教授针对自然语言中地理信息描述的非结构化、定性和模糊性等特点,围绕“时间、空间、人物、事件、场景”五大要素,详细阐述了面向自然语言的地理信息挖掘的三个关键技术,即标注规范和语料库、地理信息抽取和虚拟地理场景重构。分享了该方法体系在人文历史文化、公安、测绘、新媒体与网络等方面的应用案例。最后从自然语言中地理信息挖掘的可行性、领域知识和自然语言知识的人工理解、规则模型和机器学习的瓶颈、空间和属性的语义解析、挖掘、发现四个方面作了系统思考和总结。与会人员踊跃参与提问与讨论,会场气氛热烈,报告会取得圆满成功。

    谭永杰总工程师对会议作了总结,对张雪英教授的精彩报告表示感谢,认为报告系统地论述了面向自然语言的地理信息挖掘的理论、方法及其应用实践,这对地质大数据的研究、地质信息的挖掘等工作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并指出,近年来地质野外数据采集技术方法取得突破进展,推动了由非结构化的采集到半结构化、结构化采集转换;大量地质数据的信息挖掘研究工作刚刚开始,希望今后进一步加强合作与交流探讨,共同推进非结构化文字信息的专业化挖掘工作。

    据悉,这是国土资源部地质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进入建设期以来举办的第27次学术报告会,也是今年举办的第1次,会后实验室主任谭永杰为报告专家颁发了学术报告证书。

    张雪英,教授、博士生导师。信息管理学士、经济管理硕士、计算机应用专业博士(中德联合培养博士)。2006年作为高级专业人才引进到南京师范大学虚拟地理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现任虚拟地理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公安部警用地理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地理信息资源挖掘与利用江苏省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等职务。南京师范大学“青蓝工程”中青年学科方向带头人,主要从事非结构化地理大数据挖掘、智能空间位置服务、电磁环境、警用地理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国家“863”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题1项、国家“863”重大课题专题1项、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公安部“科技强警”计划1项、行业GIS应用项目多项,申请软件著作权10项和专利5项,出版学术专著2部,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研究成果已成功应用于公安、测绘、物流、税务、民政、灾害监测等领域。

    面向自然语言的地理信息挖掘理论与方法学术报告会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