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3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07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认真落实“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经常化制度化,提升党员干部党性修养和能力水平,地质力学研究所党委于2017年7月28日至8月1日,在井冈山江西干部学院成功举行了第一批党员干部培训班,地质力学研究所副所长马寅生、张延庆以及45名党员干部参加了培训。

    本次培训采取了专题讲座、现场教学、激情教学、拓展体验、红色故事、访谈交流、情景教学等多种形式展开,生动再现了老一辈革命家的感人故事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参训党员在革命烈士陵园集体敬献了花圈,向广大革命烈士表达哀思,向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井冈山精神表示敬意。在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三湾改编旧址、大井毛泽东旧居等地,深刻领会了井冈山革命斗争的历史和井冈山精神的内涵与精髓,引发了对共产党员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深入思考。

    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的起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强调要大力弘扬包括井冈山精神在内的党的优良传统,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三严三实”、“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经常化制度化要求,为学习践行井冈山精神注入了新的内涵,指明了方向。

    此次党员干部培训班的目的,就是激发全体党员干部要振奋精神、坚定信念、真抓实干、锐意进取、勇于担当。红色革命传统教育,不仅进一步增强了党性锻炼,坚定“永远跟党走”的信念,促进每名党员干部的心灵再一次得到净化和升华,增强了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而且激励着党员干部把学与做结合起来,将红色基因嵌入灵魂、铸入血脉、深入骨髓、融入工作。

    本次培训主题鲜明、形式新颖、内容丰富,使每一位参训党员都受到了精神洗礼,经过一系列红色教育学习,二十四字的井冈山精神对于参训党员来说不再仅仅是纸面上单纯的文字,更是无数为革命献身的先辈们用身躯铸就的革命精神。大家在交流体会中纷纷表示,此次学习培训感触深刻、备受教育,要把学习当作一种需要,一种责任,一种境界,进一步武装头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增强分辨是非的能力,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一定要做井冈山精神坚定的信仰者、积极的传承者、忠诚的实践者,以此次集训为新起点,真正把井冈山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强大动力,更好地发扬三光荣精神,弘扬李四光精神,积极践行新时期地质工作者核心价值观,成为一名政治坚定、勇于创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忠诚担当的党员,在实现一流地质科研所的新征程中砥砺前行。

     

     

    教学现场

     

    教学现场

     

    传承红色基因 践行井冈山精神 争做优秀共产党员

    “当自己的血液在他人的体内流淌,甚至能够拯救他的生命时,快乐和满足便在我心中流淌。”历经5个多小时,来自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的王尚晓近日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成功捐献388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为素未谋面的血液病患者带去生的希望,从而成为南京市第141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王尚晓出生于1993年,是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自然资源综合调查室一名工作人员,主要从事自然资源综合调查研究工作。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主动践行社会责任,坚持从点滴做起,积极参与到无偿献血事业等公益活动中。据悉,早在2012年刚刚高中毕业时,王尚晓便加入了无偿献血的队伍,多年以来一直坚持无偿献血。不满30岁的他至今已无偿献血21次,献血量达8300毫升,几乎相当于一个成年人血液总量的两倍。在2020年参加无偿献血的过程中,得知捐献造血干细胞可以挽救白血病患者生命时,抱有仁爱之心的他当场报名加入中华骨髓库,通过采集血样成为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

    2022年11月,正在野外一线开展地质调查工作的王尚晓接到南京市红十字会的电话,告知他的造血干细胞与一名患者初筛配型成功。得知自己的血液可以挽救一个人的生命,王尚晓便不假思索地答应了捐献。为了打消家人对造血干细胞捐献的疑虑和担忧,他仔细翻阅各种资料,认真细致地对家人进行科普。家里人很快达成了共识,全力支持他。当时,高分辨率配型和体检的过程正好伴随着他迎接自己孩子的出生。初为人父的他,更深刻地体会到了一个生命来到人间的不易。想到躺在病床上的病人和他们的家庭,他要做这件善事的决心更加坚定了。

    图片南京市及秦淮区红十字会、秦淮区政府、瑞金路街道工委、南京地调中心联合举行王尚晓同志捐献造血干细胞欢送会

    王尚晓的大爱之举是对新时代地质文化的强有力诠释,充分彰显了新时代地质工作者的无私奉献与责任担当,更是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地质人报效国家、服务人民的初心和使命。

    “躺在病床上,望着鲜红的干细胞从自己体内缓缓流出,希望远方陌生的血液病患者能够尽快康复。”王尚晓也希望能有更多的爱心人士加入中华骨髓库,“用爱心和行动重燃血液病患者的生命之光,为更多患者及其家庭托起新生的希望。”

    王尚晓成功捐献388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

     

     
     
    他用爱点亮生命之光——南京地调中心王尚晓成功完成...

    2021年1月25日,中国地质调查局海口海洋地质调查中心职工魏通通在海南省海口市某医院成功完成骨髓捐献,这份带着军人气息的“生命种子”即刻装箱,送往远在北京的某医院,为一个24岁的年轻生命注入新的生机。

    据悉,早在2018年一次偶然的献血机会,海口中心职工魏通通加入了中华骨髓库,成为了一名骨髓捐献志愿者。2020年11月,魏通通接到了北京红十字会的电话,告知有患者与其匹配成功,询问是否同意捐献时,他毫不犹豫的回答:“成为骨髓捐献者很自豪,也一直在等待着能够挽救他人生命的机会”。随后,海南省红十字会与其对接,陆续完成骨髓捐献的各项流程。

    退伍不褪色,为人民服务是不变的宗旨。作为一名转隶军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永远烙在魏通通的心中。面对全国疫情形势,他没有退缩,他说:远在北京的病床上还有病人等着我救命,生命至上,只要人民需要,我义无反顾,我要实现我生命的承诺。

    据悉,心怀善念魏通通自接到北京红十字会电话后,生怕由于身体状况不佳,影响骨髓捐献,开始积极调整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戒荤腥,不熬夜,勤锻炼,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在2020年12月21日第一次抽样就成功通过,他悬着的心终于落地。2021年1月25日,经过5天动员针注射,白细胞活跃的达到捐献要求后,经过236分钟采集造血干细胞,共计捐献造血干细胞混悬液262毫升,成为海南省第121例,全国第10789例骨髓捐献者。

    多方挺善心,为爱心行动注入不竭动力。得知魏通通的爱心行动后,海口中心党委高度重视并给予了极大的支持与鼓励。期间,魏通通多次前往医院体检和取样,海口中心党委及时批假并主动跟进。魏通通同志用捐髓救人的行动诠释了一名转隶军人和共产党员优良传统作风,为地质人树立了良好榜样。

    图片

    海口中心职工为白血病患者捐献骨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