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6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6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研究所吕君昌研究员与河南省地质博物馆徐莉博士等,在河南省栾川县秋扒乡晚白垩世地层中发现一种新的阿尔瓦兹龙类恐龙化石,命名为张氏秋扒爪龙(Qiupanykus zhangi);属名指化石发现于秋扒乡,种名赠给对栾川恐龙化石调查、发掘和保护做出巨大贡献的张栓成先生。张氏秋扒爪龙有以下特征:后部荐椎腹面发育明显的脊;前部尾椎体横突位于椎体的中部;肠骨的耻骨关节面收缩弱化呈球节状;胫骨的腓骨嵴大而呈四边形;功能性荐椎部分由6节荐椎体和2节尾椎组成;远端尾椎椎体侧面可见一小气孔。

    张氏秋扒爪龙骨骼化石与恐龙蛋壳保存在一起,存在以下三种可能性:一是纯属偶然,两者之间没有任何关系;二是该恐龙蛋是张氏秋扒爪龙所下;三是该恐龙蛋不是张氏秋扒爪龙所下,蛋壳是被其破坏的。研究发现秋扒爪龙体重约515g,而恐龙蛋重约1136g。另一方面,蛋皮表面结构研究表明该蛋皮属于窃蛋龙类的蛋。此外,秋扒爪龙具有短小粗壮、只有一个拇指并且爪子锋利等独特的前肢结构。基于以上证据,第三种可能性可更好解释二者保存在一起的原因,即张氏秋扒爪龙是用自己锋利的爪子破坏了恐龙蛋,它们可能是食蛋者。

    阿尔瓦兹龙类恐龙是高度特化的非鸟兽脚类恐龙,身体娇小、腿细长、适于奔跑,曾被视为失去飞行能力的鸟类。世界上第一例阿尔瓦兹龙类恐龙发现于蒙古,此后陆续在欧洲和美洲亦有报道。张氏秋扒爪龙是目前为止在中国发现的最年轻的阿尔瓦兹龙类恐龙。研究表明,阿尔瓦兹龙类恐龙可能才是真正的“偷蛋家族”,以窃蛋龙类的蛋为食的可能性极大。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于《中国地质》《China Geology》英文版。

    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672019)及地调项目(20160126)的联合资助。

    image001 (2)

    秋扒爪龙骨骼及线条图

     

    张氏秋扒爪龙(Qiupanykus zhangi)复原图(赵闯 绘)

    中国河南栾川发现新的阿尔瓦兹龙类恐龙化石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进一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和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持续加强党员思想理论武装,增强履职尽责意识,强化党性观念和责任担当,提升党员整体素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于10月29日-11月2日与地调局实验测试中心联合在延安干部培训学院组织举办了党员党性教育培训班。在培训过程中,大家认真学习,重温了我党的历史,深入思考“我们从哪里来,要到何处去?”通过学习,大家找到了答案:就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首先,举行了简朴而隆重的开班仪式,延安干部培训学院借用四种颜色——黄色的历史悠久、红色的革命精神、绿色的生态环境、蓝色的希望未来,向各位学员介绍了延安的革命传统和美好未来。要求各位学员在学习期间要学有所思,思有所悟,悟有所行,积极交流、遵守纪律,通过体验延安精神以加强党性锻炼、增强党性意识,更好的学习十九大报告精神。

    期间,聆听了题为《党中央在延安的十三年》的专题报告,系统了解了我党在延安的十三年是怎样排除万难、创造出辉煌奇迹的,以及延安精神的经验启示和延安十三年对现在与未来的启示。在互动访谈式教学中,邀请了两位革命后代向我们讲述了他们父辈的革命历程,简简单单的言语之中,表现出的是共产党先辈的革命斗志和不畏艰难的精神。这些专题报告,使学员们深入系统地学习了我党在延安期间的革命斗争历史和革命精神的丰富内涵。宝塔山下,全体党员庄严的举起右手,重温入党誓词,牢记使命,不忘初心,坚定永远跟党走。梁家河村,追寻领袖足迹,现场聆听老师讲解总书记插队七年、脱胎换骨的经历,学习总书记如何从延川山沟里冲破重重困境逐步成长为一位能带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党的核心。

    此次学习培训,采用室内理论与室外实践相结合、现场参观与现场授课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实地参观革命圣地,增强了对延安革命精神的深入理解。学员们追随领袖足迹相继走访了革命圣地凤凰山、杨家岭、枣园和王家坪革命旧址,参观了抗大纪念馆、南泥湾大生产展览馆、延安革命纪念馆,每到一处,都有延安市委党校和延安干部培训学院的老师进行现场教学,通过《弘扬抗大精神》、《“窑洞对”及其现实启示》、《张思德与张思德精神》、《三五九旅开发南泥湾与南泥湾精神》和《毛泽东与毛岸英感天动地父子情》等现场教学,带领学员回顾我党的革命历史、革命传统,使学员们更加理解了我党艰苦奋斗、不忘初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宗旨。

    在学习总结交流会上,大家积极踊跃发言,分享了学习心得。有的在发言中表示通过参观学习增强了四个自信,即增强了对共产党执政的信心、增强了对习近平总书记执政能力的信心、增强了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增强了对地学文献中心蓬勃发展的信心。有的在发言中指出,党在不同时期的主要矛盾不尽相同,但都有一个落脚点,那就是为人民服务。有的谈到,只有方向正确,才有可能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而这个方向就是共产党的领导。交流会最后,地学文献中心纪委书记赵余用三个词对此次延安培训学习进行了总结:初心、自信、奋斗。指出,我们要不忘初心,坚定自信,艰苦奋斗,传承弘扬延安精神,脚踏实地,做好本职工作,为地学文献中心第二个百年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此次学习培训共有51名党员参加。

    梁家河现场教学

    地学文献中心开展“弘扬延安精神”党员党性教育活动

    北京自然博物馆孟庆金研究员和美国芝加哥大学罗哲西教授向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忠和等专家介绍这项最新研究成果。

      

    似叉骨祖翼兽化石及复原图 赵 闯 绘
        
     
    双钵翔齿兽化石及复原图 赵 闯 绘
     
          世界迄今发现最原始的滑翔哺乳动物是什么?生活在什么时代?长什么样子?8月10日上午,国内外多位古生物学家及数十家媒体会聚北京自然博物馆,见证了这一自然谜团的揭晓。

    据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自然博物馆馆长孟庆金介绍,新发现的滑翔哺乳动物分别被命名为似叉骨祖翼兽和双钵翔齿兽,是现代哺乳动物的祖先类群,均为哺乳动物演化树的早期分化绝灭支系——贼兽类的新属种。

    “这是所有哺乳动物漫长演化历程中最为原始的滑翔动物,比远古翔兽系统位置更原始,比现代哺乳动物中最早的滑翔类型——最早的皮翼类哺乳动物和最早的飞鼠化石要早1.1亿年。它们的发现为研究早期哺乳动物的演化多样性和生态多样化提供了重要的化石证据。”孟庆金说。

    这一侏罗纪哺乳动物的最新科学研究成果来自北京自然博物馆、美国芝加哥大学和河北地质大学组成的国际合作团队,并得到了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美国芝加哥大学以及科技部、国土资源部等的资助和支持。

    他们在我国辽宁省建昌县和河北省青龙县距今约1.6亿年的晚侏罗世地层中,发现了这两种最原始的、具有皮翼的滑翔哺乳型动物化石,并对其进行了长达三年的研究。

    8月9日,英国《自然》(Nature)杂志分别以《侏罗纪新的滑翔哺乳动物》和《侏罗纪生态系统中哺乳动物中耳和捕食适应进化的新证据》为题,用两篇连载文章在线发表了这项重大科学研究成果。

    新发现的祖翼兽体重大约120克~170克,在中生代哺乳动物中属中等体型;而翔齿兽则为典型的中生代小哺乳动物体型,体重大约35克~55克。

    祖翼兽和翔齿兽化石标本都非常精美地保存了皮膜和毛发的结构,这些皮翼连接在颈部、前后肢和尾椎之间,形成前皮翼(膜)、侧皮翼(膜)和尾皮翼(膜),与现生哺乳动物的滑翔皮翼(膜)相似。

    新化石属种的另一个显著骨骼特征是其锁骨与间锁骨已经愈合,形成“Y”的形状,与飞行的鸟的叉骨的形状相似趋同。祖翼兽和翔齿兽的其他前肢骨关节显现出灵活的运动特点,其四肢骨骼的比例具有许多与滑翔功能相关的形态特征,充分表明这些新化石哺乳型动物是滑翔动物。

    通过对现代哺乳动物运动模式和形态学的多变量分析,研究者推断,新发现的祖翼兽和翔齿兽是已具有飞行能力的树栖属种,这表明新的滑翔的祖翼兽和翔齿兽是树栖贼兽类群中的一部分,是从树栖生活的贼兽祖先类群演变而来的。这些推论对哺乳动物演化的理解具有更广泛的意义。

    据悉,哺乳动物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也是相当繁荣多样的动物类群之一,现生物种超过5400多种,其中大多数是陆栖动物。在空中飞行或滑翔的运动方式,是哺乳动物最为特异的演化适应特征之一,这种独特的运动方式,有利于它们利用地栖动物不能企及的新的食物资源。

    空中飞翔这一演化优势,在自然选择之下,在新生代的现代哺乳动物中多次出现。除了人们熟知的动力飞行动物蝙蝠外,还有能够滑翔的分布于中国的特有物种复齿鼯鼠,以及分布在北美、亚洲和非洲的啮齿类的飞鼠,澳洲的有袋飞鼠,东南亚的鼯猴等。

    世界最原始滑翔哺乳动物现身中国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等单位牵头的中外研究小组,在江西赣州地区发现一新的窃蛋龙类化石,命名为杰氏冠盗龙(Corythoraptor jacobsi)。冠盗龙是国内发现的第一件具有和食火鸡一样头冠的窃蛋龙类,它的发现使赣州恐龙动物群中窃蛋龙的数目增加到7个,为赣州地区窃蛋龙的形态学和分类学的多样性提供了独一无二的证据。该研究成果于7月27日发表在《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上。

    冠盗龙化石发现于赣州地区晚白垩世(1亿年至6600万年)时期沉积的红色砂岩中,呈立体保存且基本完整,颈部为卷曲状,整个脊柱系列呈关联状。根据以下特征,冠盗龙归入窃蛋龙类:前部的尾椎椎体具有侧孔;坐骨具有向后凹陷的外形;前颌骨气腔化;上颌骨的眶前部分下面向内嵌入;腭部延伸至脸颊边缘之下;外鼻孔覆盖在眶前窝前背部的大部分;头顶的骨骼气腔化;下颌的联合部紧密缝合;耻骨的主干向前凹陷;眶前部分短以及没有牙齿等。

    冠盗龙头上长有类似于食火鸡一样非常大的头冠, 第二至第四颈椎中没有椎体侧孔,脖子长,为背椎系列长度的2倍,而稍微长于前肢(包括手部),明显区别于该地区其他的种类。系统发育分析发现与赣州地区的华南龙具有密切的亲缘关系。骨年代学分析显示杰氏冠盗龙的正型标本没有达到稳定的成长阶段,而死于生长速率降低的时候。骨组织学研究表明了这一窃蛋龙相当于大约8岁的未成熟个体。根据与现生食火鸡头脊的内部结构相比较,我们假设冠盗龙突出的头盔(头骨脊)是一个多功能的结构,用于向异性炫耀、传达信息或可能在交配季节表示健康状态的一种方式。本研究得到国家自然基金(41672019; 41688103;)及中国地质科学院基本业务费(JB1504)的资助。 

    图1 冠盗龙化石

     

    图2 冠盗龙在窃蛋龙类中系统发育树中的位置 

    图3 冠盗龙头冠(a-d)与食火鸡头冠结构比较(e-i) 

    图4 冠盗龙生活情景复原图(由赵闯绘制)

    江西赣州地区发现新的窃蛋龙化石

    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研究所吕君昌研究员领导的中外科学研究小组,在江西赣州地区晚白垩世地层中(6600万年到7200百万年之间),发现了保存独特的、新的窃蛋龙类化石。该恐龙化石头部上扬,前肢向左右两侧伸展,说明死亡前一直在泥潭中挣扎求生,并最终保存为化石,因此命名为泥潭通天龙,这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以这种姿态保存的窃蛋龙类化石。

    通天龙属于窃蛋龙类,其生活习性类似于现在的鸵鸟类,进步的类群没有牙齿,头短而高,有的头上具有冠,用以吸引异性。目前为止,在赣州地区共发现4种类型的窃蛋龙。通天龙的发现对研究窃蛋龙类的系统演化、古地理分布及生活习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进一步说明赣州地区是世界上窃蛋龙类化石丰富的地区,具有高度的多样性。

    通天龙具有一些区别于其他窃蛋龙类的特征:圆顶状头骨最高处位于眼眶后背角上方;前上颌骨的前边缘高度凸起;头顶骨前边缘中部具有明显突起;泪骨主体部分侧视,前后宽且表面平坦等。系统发育分析显示,通天龙与发现于同地区的斑脊龙关系密切。

    本研究是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科学院基本业务费资助下,由地调局地质所、东阳市博物馆及英国爱丁堡大学的共同开展的。相关成果发表在11月10日的《科学报道》(Scientific Reports)上。

    图片2

    图1 通天龙的正型标本,背视(a)以及侧视(b),显示其在泥潭中挣扎状态

    图片3

    图2 通天龙在窃蛋龙类系统发育分析中的位置 

    图片4

    图片3  通天龙复原图(赵闯绘制) 

    地质所科研人员在江西赣州取得恐龙化石新发现

    摘要:发现幻龙类水下觅食足迹和世界上最大的幻龙头骨化石,为中生代幻龙水下运动模式提供了首个直接证据,并证实幻龙类是三叠纪海洋中的顶级捕食者,是三叠纪全球海洋生态系统全面复苏的标志。

    1.项目概况

    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简称成都地调中心)依托地质矿产调查评价专项的子项目“罗平生物区区域地质调查”(2014— 2016年),主要开展罗平生物群重要门类古生物学、古生态学研究和关键地区1:5万区域地质调查,目的是进一步揭示罗平生物群对三叠纪海洋生态复苏及中三叠世生物辐射事件的科学意义。

    2.成果简介

    罗平生物群是由成都地调中心发现并命名的一个重要化石群,是近年来国际古生物学界的重大发现之一。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2014 年在三叠纪海生爬行类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发现了幻龙类水下觅食遗迹和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幻龙头骨。

    (1)发现幻龙水下觅食遗迹。海生爬行类是中生代海洋中的霸主,它们处于食物链的顶端,是海洋生态系统从二叠纪末期生物大绝灭的灾难中完全复苏、中生代海洋生态系统建立的标志。由于海生爬行类在水下活动的遗迹很难保存,对海生爬行动物运动方式的研究主要依靠形态功能学和与现生类型的对比,长期以来对其生活方式的认识一直较为模糊。本次对罗平生物群的研究过程中,在罗平县大凹子等地发现了300多枚保存完好的海生爬行类足迹。足迹呈规律性分布,共有11列(图1)。经过深入细致的研究,确定其属于中生代海洋爬行动物幻龙类在水下觅食所留下的足迹,是幻龙类在水下运动模式的第一个直接的化石证据。研究结果认为,幻龙类在泥质海底移动,搅动海底松软的沉积物,捕食被惊动的鱼类、虾类等猎物(图2)。

    (2)发现世界上最大的幻龙头骨。在研究罗平生物群的过程中,还发现迄今三叠纪最大的幻龙化石。化石主要以头骨为主,其中下颌骨保存最为完整(图2)。经研究证实,该化石为幻龙类新种,命名为张氏幻龙,这是迄今为止已知的三叠纪所有幻龙化石中最大的完整下颌。经过复原后的张氏幻龙,具有大型而锋利的圆锥形犬齿,其躯体总长估计有5~7m。和同一时代的其他海洋生物相比,堪称庞然大物。张氏幻龙属于大型捕食者,以大型肉食性鱼类和其他海生爬行动物为食,是当时海洋中当之无愧的霸主。

    3.成果意义

    (1)与较为普遍的陆地爬行类遗迹不同,海生爬行类的遗迹十分稀少,幻龙类是三叠纪重要的海生爬行类,目前对其生活和运动方式的了解还较为模糊。罗平生物群幻龙足迹的发现是世界上幻龙类海洋生物在水下运动模式的首个直接化石证据,对研究海生爬行动物的运动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2)世界上最大幻龙头骨的发现,即巨型食肉幻龙在罗平生物群的发现,说明三叠纪中期海洋生态系统已经从252Ma发生的二叠纪一三叠纪生物大绝灭这一灾难性事件中完全复苏,证实罗平生物群是三叠纪海洋生态系统全面复苏的标志。(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 胡世学 张启跃供稿)


    发现世界上最大的幻龙头骨及幻龙类水下觅食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