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4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27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2月16日,由北京科学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共同举办的春节科普特别活动在北京科学中心举行,为沉浸在欢乐节日中的社会公众送去丰富的科普大餐。时值中国传统新春佳节期间,数百人参加现场活动。

    科普讲座现场

     
    来自广州海洋局的正高级工程师杨永博士带来一堂题为《探秘深海黑色宝藏》的科普讲座。杨博士从认识太平洋及其演化历史开始,介绍太平洋蕴藏哪些深海“宝藏”、富含哪些国家急需的紧缺战略性关键金属矿产,科学家采用哪些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探测和分析手段探寻深海宝藏,并从科学角度对深海矿产资源开发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探究,最后和大家分享了太平洋岛国的风土人情。 
    本次科普活动重点介绍的多金属结核和富钴结壳是蕴藏在深海盆地和海山表面的沉积矿产资源,富含钴、镍、稀土和铂族等国家紧缺的关键金属,特别是钴金属在航天工业、涡轮制造业、电池行业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是我国急缺的战略性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高达90%以上。多金属结核和富钴结壳中的钴金属含量是陆地钴矿床的十几乃至几十倍,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经过科学家艰难探寻,目前我国在太平洋拥有3块多金属结核和1块富钴结壳勘探合同区,是世界上拥有多金属结核矿区最多的国家。 
     此次活动,提高了社会公众对深海多金属结核和富钴结壳等深海矿产资源的了解和认识,增强了公众对深海矿产资源勘探开发的关注,有助于增强公众的资源安全和深海安全意识,点燃了大家积极参与维护国家资源安全和海洋强国建设的热情。

    北京科学中心与局属两单位共同组织开展春节科普特别...

    野外地质工作的艰苦,怕是很多人都有所知晓。点多线长、高度流动、分散作业是野外地质工作的特点。地质工作者们常常要远离城镇,处在人烟稀少、交通和通信极其不便、地理和气象条件复杂的地区,工作和生活条件十分恶劣。

    我是2016初进入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参加工作,至今已有3个年头,由于在南方页岩气二级项目中承担了较多野外采样工作,因此被任命为室里的安全员,在这3年的岁月中,先后在湖北、贵州、四川等地开展了野外工作,通过不断的学习、体会和总结,让我明白了安全员岗位的职责、使命,同时也获得了一些关于南方野外工作安全的一些心得体会,与大家分享。

    首先,出队准备工作要充分:1、多看地形图,多研究线路,对地形要有一定的了解;2、要准备好长衣长裤,鞋子要买一双耐操的,最好透气防水,南方雨水相对较多;3、手套要戴掌面厚胶的,防止带刺的树木;4、GPS和手机电池一定要保证电量;5、一定要准备好防蚊虫和蛇的药品;6、一定要两人以上同行,这是常识。

    其次,要充分了解环境,包括工作环境和人文环境。采样地点环境多样化,包括悬崖边、水库边、房屋边、矿区内等,根据工作环境做一些准备工作,如在悬崖边,可能需要备一根结实点的绳子;人文环境复杂,南方少数民族居多,各地风土人情、风俗习惯差异很大,因此应当提前了解一下,防止一些因风俗人情引起的不必要纠纷。

    最后,还需要注意的事项如下:1、租越野性能好和车况好的车,聘用技术熟练的当地司机,因为南方地区路况复杂,包括一些盘山路、泥泞路、水道、单行道,甚至是“没有路”等,因此需要“车况好“和“技术好”;2、雨后不要马上出队,特别是下大雨后,因为大雨将岩石和土壤泡的松软,易发生垮塌;3、要学会与各个行业的人打交道,包括司机、老板、保安、服务员、修车工人等,也就是说要善于沟通。

    总之,安全责任重于泰山,而这份责任需要我们融入日常平凡细微的工作中,需要我们大家共同的努力。安全责任让我们更加敬畏生命,热爱活着的每一天!

    南方野外工作安全心得体会“二三点”

    2017年4月21日下午,在第48个国际地球日的前一天,资源所迎来了一批“特殊”的观众,来自展览路一小、首师大实验小学及北礼士路小学的140余名小朋友们在裴荣富院士的带领下,在这里倾听了由唐菊兴研究员及孔凡晶研究员所讲述的地质考察“野趣”及盐湖的故事。

    本次科普活动由中国地质调查局矿产资源研究所、国土资源部成矿作用与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学会矿床地质专业委员会共同举办。资源所裴荣富院士主持了这些活动,并殷切表示我国的地质工作近年来取得了飞跃性的进展,但社会公众对地质工作却所知有限,中小学生既是我们国家未来的希望也是地质工作的希望。唐菊兴研究员用生动的语言及众多精彩的图片向小学生们讲述了地质学家在野外如何开展地质考察工作?野外工作中有哪些有趣的见闻?展现了他长期战斗的地方——西藏,有哪些独特的动植物及特殊的风土人情,并希望小朋友们将来能够热爱地质工作,“持之以恒,必有所成”。孔凡晶研究员带领小朋友们从地质学家的角度来认识地球,讲述了什么是盐湖?盐湖是怎么形成的?我国的盐湖有什么特点?盐湖里都有哪些资源?这些资源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用处?带我们环游了一个与众不同的“盐类世界”。

    本次活动前通过微信群进行了宣传,在不到一天的时间内就有一百多名小朋友报名参加活动,但由于报告场地有限被迫提前结束了报名,众多小学生们积极地参与地质类科普活动并在活动中积极回答问题,活动后收到了众多小朋友及家长、老师的一致好评,体现了小学生们及广大社会公众对地质知识及地质工作的极高热情。我们作为社会公益类地质科研机构有义务也有责任更宽更广地传播地质科学知识,提高公众保护地球、保护资源的意识。

     

    裴荣富院士主持第48个世界地球日科普报告 

     

    唐菊兴研究员在做科普报告 

     

    孔凡晶研究员在做科普报告 

     

    小学生们踊跃回答问题 

     
    资源所举办第48个世界地球日科普讲座活动
      4月22日,实物中心“第46个世界地球日”主题周活动迎来了最高峰,围绕2015年地球日 “珍惜地球资源 转变发展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益” 这一活动主题,实物中心邀请到了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李廷栋院士作题为《漫话地球三极》的科普报告。北京大学地空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华北科技学院、防灾科技学院近300位师生参加了本次报告会。

      李廷栋院士曾历任中国南极研究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副理事长、国际岩石圈计划喜马拉雅协调委员会委员等职务,长期主持南、北极及青藏高原的地质研究工作。本次科普报告《漫话地球三极》结合了李院士在南、北极及青藏高原的实际工作经历,用朴素风趣的语言介绍了冰天雪地的南极大陆、冰雪迅速消融的北极以及地球第三极青藏高原等相关内容,不仅从专业知识上为广大学子进行了一次地学知识的普及,同时还结合自身的体会,对我国南、北极及青藏高原的科研现状及面临问题进行了深度的思考。本次报告李院士以一位顶尖地质学家的视角为广大学子们全面的展示了地球三极的地学研究前沿知识。在报告过程中,李院士还饶有兴趣的结合在南、北极及青藏高原的所见所闻,以及当地的风土人情,为大家展现了一幅“地球三极”的生动画面。

      本次科普报告是实物中心“地球日”系列活动中的重要环节,参加报告的同学反映通过本次活动,从李院士身上不仅仅学到了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更重要的是感受到了科学的魅力和将来从事科学研究所要秉持的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

      科普报告活动在地球日活动周还安排了杨振京教授的“地球研究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等报告,取得了同学们和社会大众的良好反响,达到了“地球日”普及地学知识,发挥中心科普教育基地作用的目的。

    实物中心第46个“地球日”科普报告活动成功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