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3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9月10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教育部共同主办的2018年“寻找最美教师”评选结果揭晓: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殷鸿福教授荣获“2018最美教师”光荣称号。

    83岁的殷鸿福教授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地层古生物学家、地质教育家,拥有国际影响力。他先后倡导和开创了古生物地理学等一系列分支学科,提出了中国的地球生物学学科体系和发展战略;他领导科研团队克难攻坚,使浙江煤山被确立为全球地质年代划分的一个标准——即“金钉子”。他从小就立志于中国的地质事业,曾获科技部野外科技突出贡献奖。他扎根地学教育,用初心成就生命演化之美,在中国高等教育的园地里,辛勤耕耘,默默付出,谱写了立德树人、无私奉献的美丽篇章。

    投身地学寻求真知

    1935年3月15日,殷鸿福出生于浙江舟山,在家乡读小学。1952年,在好奇心的驱使下,17岁的殷鸿福考入了北京地质学院地质学专业,开始了他的地质勘探生涯。1953年5月26日,他在《中国青年报》发表名为《正确选定志愿,使我学习得好》的文章。他写道:“我以自己终身做一个地质工作者给祖国服务,而感到幸福和自豪。”从此,他把一颗初心交给地质事业。

    1956年,殷鸿福大学毕业后,师从著名地质古生物学家杨遵仪教授攻读研究生。为了撰写论文,他在贵州山区工作时,曾发着39度的高烧,带病搜集资料。他用这些亲自收集的资料,在论文中向当时由权威定下的雷口坡组属于拉丁期的标准挑战。后来,在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又首先提出了华北三叠纪海侵。

    1961年,殷鸿福从北京地质学院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正式开始地质教学与科研的旅程。在没有科研经费的情况下,他硬是从自己每月40元的生活费中挤出钱来搞一些力所能及的研究,一张35毫米的胶片要拍4页材料,每周数次到离学校很远的图书馆查资料,风雨无阻。在这期间他复习和初步学习了英语、德语、俄语和法语,做了几千张学术卡片,记下了几十本学习笔记,拍摄了几十卷胶卷的资料,撰写了近十篇当时无法发表的研究论文。

    1978年,43岁的殷鸿福晋升为武汉地质学院讲师。社会大环境稳定了,地质研究才可能有序开展。时间不等人,他一头扎进科学的海洋里从事古生物与地质研究。由于他专业扎实,1980年便晋升为副教授。1980年3月至1982年3月,他作为高级访问学者赴美访学。在美国期间,他先后在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史密斯逊研究院工作,并先后在纽约科学院、耶鲁大学等25所大学和研究所讲学。当时很多人渴望出国,他的一些科研合作者极力挽留他,他都婉言谢绝了。

    1985年,年过半百的殷鸿福带队赴秦岭山区工作。为了追索二叠-三叠系界线,一天,他带病爬海拔4000米以上的岷山,下山时因体力不支,摔倒在乱石丛中,一条腿粉碎性骨折。但是依靠顽强的毅力,两年后他又重新活跃在野外工作中。

    1993年12月,是殷鸿福人生中最为难忘的日子,他凭着多年的研究积累,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在巨大的荣誉面前,他从容镇定。

    将“金钉子”定址中国

    殷鸿福院士和学生在一起

    殷鸿福院士在野外考察

    从上世纪60年代初开始,殷鸿福就在贵州开始从事三叠系地层学和古生物双壳类和腹足类的研究,并取得了高水平的成果,建立了贵州省三叠系生物地层框架,并把嘉陵江组的时代定为早三叠世。

    全球界线层型剖面和点(GSSP)俗称“金钉子”,是全球确定唯一的点位,作为国际地层对比的标准。它被视为一个国家地层科研水平的反映,许多学者都以争取在其本国国土上建立界线层型为荣。距今2.5亿年前的古、中生代之交的二叠-三叠系界线研究,由于是三颗断代界线金钉子之一,并且在界线处发生了地球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集群绝灭,该界线的研究备受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并成为国际地质界研究的热点。

    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国际二叠-三叠系界线划分一直采用伍氏耳菊石出现作为三叠系的开始的观点。殷鸿福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就在华南广大地区开展了二叠-三叠系界线的研究。通过对国内外资料的分析研究,他认为耳菊石的地理分布具有局限性,不宜作为全球的对比标准,并在1986年于意大利召开的国际二叠-三叠系界线工作会议上,提出以微小欣德牙形石的首次出现作为三叠系开始的标志。1993年,殷鸿福以全票当选界线工作组主席,在加拿大卡尔加里召开的国际二叠-三叠系界线工作组会议上,确定了4个国际二叠-三叠系界线层型候选剖面,其中浙江长兴煤山位居榜首。1996年,他联合中、美、俄、德九名投票委员, 在国际刊物上联名推荐以煤山D剖面27c层之底作为全球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层型剖面和点。

    1996年国际上一些人抵制煤山。殷鸿福为争取煤山剖面所在地浙江长兴县正式开放,进行了大量工作,争取了多数科学家的支持。1999年9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开放长兴县。自1999年10月至2000年11月,先后对煤山剖面进行了界线工作组、三叠系分会、国际地层委员会三轮投票,均以很高赞成率获得通过。并在2001年2月由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确认,正式树为全球层型剖面和点位(GSSP)。该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多年来,殷鸿福经过对三叠系的研究,提出了中国及东亚地区拉丁期发生过大海退。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他又率队开赴条件艰苦、交通不便的秦岭山脉及其相邻的四川松潘、甘孜地区进行三叠系研究。经过近十年的努力,系统重建了秦岭地区三叠纪地层系统,并在秦岭地区首次发现了海相拉丁阶及上三叠统,重塑了秦岭晚古生代裂陷史和印支期运动史,这些成果对于正确认识秦岭山系的地质演化及指导该区三叠系中所蕴含的丰富的金矿床的勘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价值。几十年来,殷鸿福在中生代双壳类和腹足类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系统分类和属种鉴定工作,累计发表描述逾300个化石属种,图版80幅。

    从古生物学到地球生物学的转身

    殷鸿福于1982年最早向国内介绍用古生物地理论证微板块和地体的活动,组织我国地史时期古生物地理的研究,并于1988年出版了《中国古生物地理学》专著,该项成果在收集了大量翔实的资料包括1万多个物种和21.7万个计算数据的基础上,系统地提出了地史时期热、温、寒带生物区系的区别标志;论证了中国各时代的古生物地理区划,为我国板块活动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1994年《中国古生物地理学》英文版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后,在国际古生物学界引起了高度重视,国际著名期刊《科学》发表书评予以高度的评价,2000年该书获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

    从达尔文、莱伊尔时代开始,地质学界和生物学界一直以渐变论占主导地位。上世纪70年代末,美国学者提出了持生物演化突变观的间断平衡论,殷鸿福于1982年撰文向国内同行介绍这一演化理论。他认为这一观点符合科学研究的量变到质变规律,并结合自己多年来在华南二叠系、三叠系研究中获得的大量实际材料和证据,于1988年作为第一作者出版了《地质演化突变观》一书,从地质事件及古生物演化角度论证了地质历史中的突变性。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两次来信与他探讨问题,并指出:“地质演化突变观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正确性。”

    殷鸿福主编的《扬子及其周缘东吴-印支期生态地层学》,是我国第一部生态地层学专著。该书提出了为盆地分析服务的一整套生态地层学理论和方法,并成功地应用于扬子区二叠-三叠系的实践。他系统地提出了应用古地磁、构造、沉积、地球化学、古生物地理和古气候进行古海盆的活动论复原方法,并以秦岭和华南为对象探索活动论的古海洋恢复和盆地演化。

    古生物学不能光盯着大型古生物,而忽略肉眼难以分辨的微生物。大规模的微生物活动会对环境产生重大影响。事实上,地球刚开始形成的时候没有氧气,正是因为微生物的活动,才使空气中的氧气逐渐增多,使高级生命的形成成为可能。煤、油、气资源,碳循环,海洋赤潮和湖泊污染都与微生物有关。上世纪80年代末,殷鸿福首先将地质微生物活动与矿床学结合起来,主持了微生物成矿的研究。经过多年来的实践,提出了生物-有机质-流体成矿系统的理论体系。

    实干彰显“美丽”风范

    殷鸿福在教学和科研中,不管山有多高,路有多远,都要亲自到野外考察。他常对学生们说:“科学是实事求是的,我不亲自去野外考察,怎能拿出充分的证据让别人相信我的论证呢?”他到过世界屋脊、茫茫戈壁、云贵高原、西南边陲、秦岭山区、南海之滨,他住过帐篷,也住过条件极差的小客栈,他吃过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苦,他的足迹踏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这一切都是为了收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创新是科学研究的源泉。渊博的知识、开放的思想、勤奋地工作,使殷鸿福具有不断创新的动力。上世纪80年代,殷鸿福刚从美国访学回国时,在没有科研经费的情况下,仅靠科技处拨付的5000元资助,组织十几位专家白手起家,团结奋斗,进行古生物地理学研究工作,最后出版了《中国古生物地理学》这一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研究成果。

    殷鸿福深信: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在地质教育方面,早在1964年初他就与人合作出版了我国第一部《古生态学教程》。他曾先后担任了原地矿部古生物学课程指导委员会主任和教育部地球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等职,积极倡导古生物学及地质学的教育改革。

    殷鸿福作为院士,多年来坚持给本科生授课。除指导了一批又一批的大学生外,他还培养了约50名博士和硕士。殷鸿福在培养研究生时,总是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并十分注意选题的前沿性,使学生一开始就站在较高的起点。在研究过程中,他一方面要求学生重视野外地质实践以掌握扎实的第一手资料,另外又能放手让学生自己去“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最后他严格把关,对于一些细小的学术问题都从不马虎,以培养研究生严谨的科学作风。

    目前,殷鸿福已先后培养了5名长江学者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有的先后担任了国际地球生物学会主任委员会委员、国际牙形石协会主席、国际三叠系分会副主席,3个国际IGCP项目的主席等职务。2人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人是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入选了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5人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人获得全国首届创新争先奖。2人成为全国政协委员。

    殷鸿福一直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他经常助学,彰显名师爱心。这些年来,他向学校捐助的奖学金共计42万多元。此外,他还多次向不同学生和组织进行了捐助,他还向学校图书馆捐献了一大批极具学术价值的外文书刊。

    殷鸿福不仅努力从事地质教学与科研工作,还投身到科学普及工作中。他是武汉自然博物馆名誉馆长,多次担任各种科普活动和竞赛的顾问、评委会主席等,每年都会到大中小学从事科普讲座,累计达数十次,广受欢迎。他出版的《寻找恐龙的伙伴》《生物演化与人类未来》等科普书,曾二次获奖,有的还再版。在他看来,科学普及与科学教育、科学研究同等重要,参与科普工作,也是院士肩负的责任和义务。

    回首六十年的治学之路,2018年度全国最美教师殷鸿福有太多的感悟。他经常说道:“问道争朝夕,治学忌功利。”这一方面是对学生们的勉励,另一方面也是自勉。在教学与研究的道路上,他是意志坚定的攀登者,他总是把登上的山顶作为开辟新路的起点,一步步从宇宙洪荒的地球深处走来,使自己由沙粒逐渐演化成民族的脊梁。

     

    中国地学教育的“金钉子”

    422日是第48个世界地球日,今年世界地球日的主题是: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倡导绿色简约生活——讲好我们的地球故事。按照《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组织开展第48个世界地球日主题宣传活动周的通知》要求,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于17-23日积极开展地球日活动周系列主题宣传活动。

    积极宣传,提高全民意识

    19日,沈阳地调中心在基地办公楼前和北陵大街实验楼前两个地点组织开展第48个世界地球日主题宣传活动。

    活动现场,中心职工悬挂条幅并摆放了关于环境保护、节约资源等方面的教育宣传展板供市民参观学习,通过发放宣传资料、现场解答等方式,增强大家保护环境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营造保护地球、爱护环境的良好氛围。众多市民参与。     

    助力世界地球日,开展公益路跑倡导环保

    20日,为助力世界地球日,提高职工环保意识,沈阳地调中心在地研锦隆小区开展公益路跑活动。

    活动现场,中心党委书记做了重要讲话并宣布公益路跑活动开始,讲话中强调作为一名地质工作者,保护地球要从我做起,从今天做起,倡导全体职工共同携手,共建美好家园,100余人参加了公益路跑活动。

    善待地球、保护环境——科普进校园活动

    沈阳地调中心主办的善待地球、保护环境科普讲座进校园活动在沈阳师范大学附属学校、辽宁省实验中心沈北合作学校大礼堂举行,本次讲座由沈阳地调中心青年业务骨干主讲,题目分别为中国典型地貌简介“ 地球上的水资源走进地质调查“ 古生物化石与集群绝灭

    讲座现场气氛活跃,同学们对探索地球显示出极大的兴趣,沈阳地调中心青年业务骨干们用生动幽默的语言通过交流互动、自问自答等方式让同学们对地球有了深入的认识,讲座结束后向学生们发放地球日宣传资料。

    通过本次科普讲座活动让同学们对地球的探索及地质工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认识到善待地球、保护环境要从生活中点滴做起。

     本次科普讲座活动面向沈阳师范大学附属学校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学生及辽宁省实验中心沈北合作学校小学、初中两个阶段学生,受众人员近2000余人次。

     

     

     

    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开展“世界地球日”...

    在第48个世界地球日宣传活动周期间,中国地质调查局及局属单位围绕“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倡导绿色简约生活——讲好我们的地球故事”这一主题,向社会传播地球科学知识,结合各单位重点工作及重点任务大力宣传地质调查重大成果,举办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33场主题宣传活动。

    ◀4月20日,由中国地质图书馆、全国地质资料馆制作的在线科普平台——“国家地质”虚拟展馆正式上线,旨在通过网站及微信公众号方便快捷地展现百年中国地质调查事业的丰硕成果、重要人物和地学文化。 “国家地质”以“中国首批地学院士资料与文献展”为开篇主题展览,带领大家品读地学先辈资料文献,缅怀地学院士开拓精神,领略地学大家风范。刘国 文/图

    ▲ 4月21日,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北京离子探针中心迎来了前来参观的北京大学附属小学的师生们。一场题为《地球母亲的诞生和成长》的科普讲座,借助内容丰富、图片生动、观赏性极强的多媒体演示,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了地球的诞生及演化历史,激发了学生们对地球科学的极大兴趣。图为正在中心进行客座访问的外籍教授向师生介绍测试仪器。刘建辉 摄

    ◀ 4月20日,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和湖北省经济学院联合开展了“地学科普展览走进校园”科普活动。来自武汉地调中心的数名科研人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大学生们讲解地质灾害类型和应急避险、矿产资源与合理利用、板块构造和成矿带划分与分布等地质学知识。邓爱云 文/图

    ▲ 第48个世界地球日宣传活动周期间,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调中心多部门、科研平台及二级项目联动,开展了多项主题宣传活动。图为西安地调中心联合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国土资源局面向当地政府机关工作人员、中小学生,以及社会群众举办的“地球日之走进油气”主题宣讲活动。宋 博 周俊林 文/图 

    ▲ 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实物资料中心收到河南省地质博物馆捐赠的“栾川盗龙”模型,并在第48个世界地球日宣传周期间展出。“栾川盗龙”是国内外著名的“栾川动物群”的第一个成员,属于小型兽脚类恐龙中的手盗龙类。“栾川盗龙”模型具有较高的科普价值和观赏价值,成为这次地球日宣传活动一大亮点,深受中小学生的喜爱。高建伟 任香爱 文/图

    ▲ 4月17日~23日,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调中心主办的“善待地球、保护环境”科普讲座进校园活动,在沈阳师范大学附属学校、辽宁省实验中心沈北合作学校举行,主要介绍了中国典型地貌、地球上的水资源、走进地质调查、古生物化石与集群绝灭等内容。图为向学生发放地球日宣传资料。高 嵩 文/图 

    ▲ 第48个世界地球日宣传活动周期间,中国地质调查局物化探所联合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尺度地球化学国际研究中心举办系列科普活动,使学生了解了地球科学知识和我国矿产资源现状,增强了他们节约集约利用资源的意识。特约记者 王路阔 文/图

    ◀ 4月20日,中国地质调查局水环所依托国土资源部地下水科学与工程科普基地(深州)举办纪念第48个世界地球日宣传活动。河北省衡水市后营小学和南张家庄小学的200余名师生认真聆听了地下水来源与存储、地下水超采与污染、华北平原地下水资源调查等相关科普知识。 高业新 范建勇 文/图

    ▼ 4月18日,中国地质调查局水环地调中心地质科普宣传队在河北省保定市前进小学举办了一场生动的地球日科普知识讲座。科研技术人员精心准备了地质科普多媒体和标本实物,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有关地球、地质灾害、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善待地球、珍惜资源、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任妹娟 文/图

     

    大手牵小手 一起爱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