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9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4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我很幸运赶上了一个需要资源的时代,是国家的大发展成就了我们这代人的矿产资源研究事业。”

    ——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盐湖学家

    郑 绵 平

    2020年1月

    云南思茅盆地山路上

    有位86岁的老人拄着树枝艰难行走

    2020年1月云南思茅盆地野外考察

    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

    著名盐湖学家

    郑绵平

    这只是他盐湖研究生涯中的

    又一次野外工作

    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盐湖学家 郑绵平

    他在野外跑了一辈子

    被称为“为盐湖而生的人”

    半个多世纪

    考察过上百个盐湖

    走遍条件恶劣的高原无人区

    研究领域涉及

    钾盐、硼、锂、铯等

    盐类矿产资源

    2002年无人区科考途中观察野外露头

    上世纪50年代

    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开始了找钾征程

    郑绵平的科研事业从此开启

    1957年首次在察尔汗盐湖发现了钾盐矿物

    ——新沉积的光卤石

    1956年在大柴湖取样

    1980年

    在扎布耶盐湖发现新矿物

    ——天然原生碳酸锂

    1982年在扎布耶湖进行现场盐矿鉴定(左一 郑绵平)

    本世纪初提出

    “海陆并举,固液并举、深浅并举”

    近些年研究发现

    “新型杂卤石钾盐矿”

    在高原腹地

    建立三个长期科学观测站

    坚持30年观测

    1984年 郑绵平(中)在扎布耶北湖观察盐藻

    盐是什么?

    在普通人眼中可能只是调味品

    在科学家眼里

    则是分布广且种类多的天赐资源

    藏着地球财富和地球秘密

    2005年西藏野外考察

    他持续致力于学科创新

    探索研究成果产业化

    呼吁发展

    “盐湖农业” “盐类学” “类地行星盐类学”

    2005年郑绵平在西藏野外考察

    人在岁月中行进

    会遇到多次选择

    很多选择会因多个兴趣点的插入

    而走出复杂的生活轨迹

    但他所有的人生轨迹

    都集中在盐湖资源的

    研究发现及拓展应用上

    2018年柴达木盆地野外地质考察

    “加强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的结合

    掌握独立知识产权

    才可能不被别人卡脖子

    才可能走到世界学科前沿”

    他是中国工程院院士

    著名盐湖学家

    郑 绵 平

     

    毕生探求尽在盐湖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盐湖学家郑绵平

    一位老人以树枝为杖,艰难行走在思茅盆地杂草丛生的小径,郑绵平的学生张雪飞应采访邀请发来这一照片,“这是郑院士正带我们做云南钾盐科考项目”,她解释说,“时间是2020年1月,春节前夕”。只有一行人背影的模糊小照,让记者联想起27年前在西藏采访时第一次见到郑院士的场景——被高原风蚀成的经典藏民面孔和难以听懂的福建口音。86岁了,还在出野外!

    人在岁月中行进,会遇到多次选择,很多选择会因多个兴趣点的中途插入而走出复杂的生活轨迹,但郑绵平很专一,他所有的人生轨迹,都集中在盐湖资源的研究发现及拓展应用上。

    让中国告别无钾盐矿床的时代

    中国是农业大国,钾肥需求量大。然而由于自然禀赋复杂,在相当一段时间,“缺钾”成为国家发展的软肋之一。

    上世纪50年代,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开始了找钾征程。1956年,刚刚从南京大学毕业的郑绵平坐着简陋的汽车随化工部地质普查组来到柴达木盆地。一望无边的盐碱地考验着所有来人。但是,此行采集到的样本却出现了含钾高的情况,这难道意味着什么?

    怀着疑问,第二年郑绵平随中国科学院的科考队再赴柴达木。有天散步,他在路边坑壁上发现了光卤石结晶矿体,这不是钾盐矿物吗?他和同事们一阵惊喜。随即,他们进行了涵盖全湖的坑探和钻探,最终圈定了120平方千米范围内断续分布的老光卤石,以及遍及察尔汗盐湖的富钾卤水。1958年,已经调到地质部矿物原料研究所的郑绵平主笔对此次考察做了详实的调查报告。在报告中,他首次估算该盐湖卤水氯化钾资源量为1.508亿吨。这一估算结果,被之后地质队的勘查报告所证实。第二年,察尔汗盐湖固体钾盐矿床依靠土法上马成功生产出了氯化钾,当年就产出几十吨的钾盐。中国从此告别了无钾盐矿床的时代。

    收获了找矿的第一次喜悦,郑绵平信心大增。此后,他像着了魔一样不停地往西部盆地跑,从青海察尔汗盐湖,到西藏扎布耶盐湖,到新疆罗布泊,到四川和云南……在半个多世纪的盐湖研究生涯中,他考察过上百个盐湖,走遍青海、西藏、新疆等地的条件恶劣的高原无人区,研究领域涉及钾盐、硼、锂、铯等盐类矿产资源。

    创新海陆并举成钾思路

    钾盐的溶解度大,需要稳定环境才能得到沉积,而中国地质构造的特征是活动性大、陆块小。相对不稳定的地质背景,使得我国盐盆地具有破碎、埋深和变形的特点。

    在不断的找钾实践中,郑绵平对中国钾盐有了越来越清晰的认识:“中国地质条件复杂,不能完全套用传统教科书,要从地质实际出发解决我们自己的找矿问题。”

    本着这样的思考,他主张要“海陆并举、固液并举、深浅并举”。一方面探索创新发展陆相成钾理论,提出了柴西第四系新层系承袭“砂砾型”成钾新思路;另一方面,在海相找钾上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

    在新一轮地质调查工作中,郑绵平团队在川东北发现“新型杂卤石钾盐矿”。他认为,这种杂卤石散布于岩盐层中,在深部较易溶于水,这个观点已经被企业采用水溶法溶采钾盐的生产实践所证实。

    基于特提斯侏罗纪大规模成钾理论认识,他提出滇西南“二层楼”成钾模式,以此指导钻探验证,取得了侏罗系海相固体钾石盐矿重要发现。

    他主持的地调项目通过研究组“油钾兼探”大量岩屑调查,终于在库车盆地发现厚层钾石盐矿层,指明了该区古近纪海相固体石盐的良好资源前景。

    探索硼、锂产业化发展之路

    盐是什么?在普通人眼中可能只是调味品的盐,在科学家眼里,则是分布广且种类多的天赐资源,藏着地球财富和地球秘密。郑绵平告诉记者,广义“盐湖”涵盖古今盐类资源,既包括深浅部、固液态的盐碱硝普通盐类,也包括钾、镁、硼和锂、铯、铷、溴、碘及盐生物等综合资源。对这种资源的价值认知和开发利用,是随着发展需求和科技进步逐步展开的。

    上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郑绵平盐湖研究的主战场从青海转至西藏。他先是在班戈湖研究硼酸盐,进而深入到阿里地区,发现了一批硼、钾、锂矿产及新类型的镁硼矿床。

    与许多人不同的是,郑绵平不仅着力于勘查资源,而且还探索找矿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道路。

    上世纪70年代初,为解决西藏阿里地区经济发展问题,他曾向阿里地区行署提交阿里地区硼矿资源与开发咨询报告。这份报告当即被地方政府采纳,成为该区硼矿山建设的依据,并很快取得社会经济效益。

    说起来,早在上世纪50年代察尔汗盐湖科考报告中,郑绵平就在估算卤水氯化钾资源量的同时,估算出该湖还有氯化锂资源量300万吨。

    1980年,他主持盐湖队在扎布耶盐湖打钻取样,发现扎布耶盐湖的沉积物中锂的含量很高,显微镜下观察,能看到许多细小、针状的东西。这种天然的碳酸锂矿石,他起名叫“扎布耶石”。“扎布耶石”后经国际矿物学会新矿物命名委员会确认为新矿物。

    4年后,郑绵平带队开展扎布耶盐湖资源野外调查,从地质勘查、长期观察,到盐湖扩试,到太阳池积热析锂,再到碳化法加工提纯,研发出了扎布耶盐湖锂资源开发利用成套新技术,并实现了产业示范。2006年11月,国家西部大开发示范工程项目“西藏扎布耶锂资源产业化示范工程”通过竣工验收,该工程以郑绵平团队的核心技术为支撑,建成了我国首条盐湖提锂工业化生产线。

    对于郑绵平,盐湖是实现产、学、研的结合的重要平台。从1990年起,他和团队相继在高原腹地高海拔的扎布耶、当雄错和班戈错建立了3个长期科学观测站。高海拔地区,缺氧、风寒、日烈、交通不便,他们克服种种困难,坚持30年观测,为高原盐湖开发和环境保护积累了珍贵的基础数据。

    在全球需求盐类新资源时代呼吁拓展盐类学

    盐湖研究让郑绵平获得了很多荣誉,这些荣誉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地质科技研究者奖和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等。2014年和2017年,他两次当选国际盐湖学会主席。所有荣誉的背后都是艰苦付出。因为干得太拼,郑绵平曾被人称“为盐湖而生的人”。

    一个地道的南方人,却迷恋西部,甘愿将一生抛洒在青藏高原,郑绵平的理解是——“我很幸运赶上了一个需要资源的时代,是国家的发展成就了我们这代人的矿产资源研究事业。”

    1934年,郑绵平出生在福建漳州贫穷家庭,经历过战乱逃难。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家的救助下,他顺利完成学业并开启科研生涯。满怀赤子之心,他希望用自己的方式为祖国建设作贡献。

    耕耘盐湖事业一辈子,现任自然资源部盐湖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主任的郑绵平有几点体会:一是要坚持不懈注重野外工作,“要多到野外调查,领悟大自然奥秘,才能取到科学真经”。二是要立足解决实际问题,“科学家不能只满足发论文,科学研究和产业化结合起来才能有更大的价值”。三是要不断开拓思路,延伸新的学科生长点。

    一直以来,郑绵平都在呼吁发展“盐湖农业”“盐类学”和“类地行星盐类学”等。自然资源部成立后,他的这种意识更加强烈。“盐湖不仅能为人类提供资源,而且是我们研究古今生态变化的天然实验室”。郑绵平认为,新时代的盐类学要适应盐资源的全球新需求,在自然资源科技领域发展中,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环境开展跨学科协同创新,构筑盐类大科学、大产业。“加强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的结合,掌握独立知识产权,才可能不被别人卡脖子,才可能走到世界学科前沿。”他说。

    院士郑绵平:毕生探求尽在盐湖

    泰国呵叻盆地内虽然蕴含了巨量的钾盐矿床,但目前还未进行大规模开发,主要原因在于经济且环保的钾矿开采方案还没有达成共识,盆地部分地区钾盐资源赋存状态和特征还未完全弄清,钾盐资源量还需进一步进行估算。目前泰国所需的钾盐资源也是通过进口来解决,泰国亟待进行钾盐矿床的勘探和开发工作,中泰双方具有很强的合作意向。

    2018年8月18-23日,应泰国矿产资源厅Montri Luengingkassot所长邀请,并受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科外部委派,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矿产资源研究所刘成林研究员、王立成副研究员和沈立建助理研究员三人赴泰国矿产资源厅进行合作交流,并对呵叻盆地的钾盐矿床进行了考察。本次交流合作分为学术交流和野外地质考察两部分。其中,在泰国矿产资源厅与其科研人员、东盟钾盐公司、玛希隆大学(Mahidol)大学和朱拉隆功大学(Chulalongkorn)相关人员和学者进行了学术汇报和交流活动。我方代表分别介绍中国钾盐现状与发展趋势、思茅盆地成钾研究进展;泰国代表介绍了呵叻盆地的构造背景、地层、钾盐矿产特征及勘探现状等。野外考察工作主要为考察了国际石油集团公司在呵叻府的钾盐勘探工作和泰国矿产资源厅罗勇分局的岩心库。本次交流合作使我们了解了当地钾盐勘探开发的地质特征、技术特点以及民俗民风和法律法规等,并与我国思茅盆地的成钾条件和机制进行了对比,为我国钾盐及其伴生资源调查研究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通过与泰国矿产资源厅、玛希隆大学(Mahidol)大学、朱拉隆功大学(Chulalongkorn)、东盟钾盐公司和国际石油集团公司的交流和探讨,进一步了解了泰国呵叻盆地钾盐矿床赋存形态、形成机理、勘探现状等基础问题,增进了中泰双方的互信和友谊,为进一步开展合作奠定了基础。呵叻盆地野外地质和钾盐钻探工程考察取得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增强了对呵叻盆地和思茅盆地相关成钾找钾科学问题的认识。通过跟泰国国际石油集团公司的交流和考察,调研组初步了解了在泰国呵叻盆地进行钾盐勘探和开发的流程和所需进行的工作。包括申请勘探权和开采权的流程、勘探和开采过程中的环境保护问题、针对当地地质和水文情况的工程实施细节等。这为将来更多的中方企业在泰国进行钾盐勘探和开采奠定了基础。

    泰国是“一带一路”沿线重要国家,其境内的呵叻盆地蕴藏了巨量的钾盐资源。中泰双方都认识到开展钾盐合作研究与调查的必要性,并在合作基础上分享所需的材料和数据。双方达成下一步合作的共识:开展呵叻盆地内的钾盐资源评价和储量计算;一同完成钾盐开采的环境承载能力、钾盐矿石的后期处理流程;对钾盐矿区内的水文地质和技术经济状况进行调查,对钾盐矿床进行综合评价。双方达成一致,计划于11月签订《中国自然资源部地质调查局和泰王国自然资源和环境部矿产资源局关于钾盐矿床的沉积学和地球化学对比的合作计划》。此次合作交流为双方开展钾盐矿床的勘探开发、矿石处理、勘探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及成钾科学问题等方面的合作研究奠定了基础,为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增砖添瓦。

    与泰国矿产资源相关人员进行合作交流 

    考察国际石油集团公司位于呵叻府的钾盐岩心库 

     
     
    资源所调研组赴泰国考察钾盐资源勘查与开发利用及合...

     

    郑绵平:盐湖学与矿床学家(1934年11月17日生于福建漳州)

    195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质系。19955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矿床研究所研究员。

    致力于盐类矿产地质和盐湖综合资源及热水矿产研究近50年,对我国各类盐湖区和盐类矿产地,特别是青藏高原盐湖进行了系统的创新性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他参与发现、评价了青海察尔汗盐湖钾盐矿床,建立了陆相成钾理论;他三次率队赴罗布泊考察,发现了卤水含钾达到工业品位,并首次发现钾盐矿物;他为了开发扎布耶盐湖,研究了适用于青藏高原特殊地理环境的“太阳池”和淡水浸取法选矿的独特技术,为扎布耶提锂项目提供了主要技术支撑。他曾先后荣获李四光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

    附件《院士传记》之郑绵平

     

    郑绵平

    近日,由中国地质调查局矿产资源研究所刘成林钾盐团队完成、中国工程院陈毓川院士作序、国家科学技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的《罗布泊盐湖钾盐矿床形成条件与规律》专著正式出版。

    罗布泊是我国重要的钾盐资源生产基地,在维持我国钾肥供给、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具有重要地位。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及企业科技项目等,围绕“罗布泊盐湖巨量钙芒硝沉积阶段的超前成钾机理”和“深部钾盐成矿规律”等新的科学问题,研究团队连续开展近20年的罗布泊盐湖钾盐成矿作用与外围资源调查。

    《罗布泊盐湖钾盐矿床形成条件与规律》一书是对上述研究工作的总结和凝练,一经出版就受到了广大盐湖钾盐科研与勘查技术人员的关注。该书内容涵盖区域地质、构造、第四纪气候环境、沉积学、矿物学、水文学等多学科综合研究,阐明了罗布泊巨量钙芒硝沉积及超前富钾成因机理,创新“含水墙”、“上升卤水成钾”等成钾理论与模式,提出罗布泊是我国又一个钾盐矿集区并建立相应的矿床及资源预测模型,指出了新的盐湖钾盐找矿方向,圈定了新的成钾区,获得了预测资源量。该专著不仅丰富了我国陆相盐湖钾盐成矿理论,同时对我国其他盐湖找钾预测具有理论指导作用,对我国西北第四纪气候环境研究也具有参考意义。

    《罗布泊盐湖钾盐矿床形成条件与规律》专著正式出版

    为记录中国钾盐钾肥行业突出贡献人物和功勋企业,弘扬钾盐钾肥人的团结奋进精神,中国无机盐协会钾盐钾肥行业分会开展了“中国钾盐钾肥工业功勋企业、功勋人物等评选表彰活动”,并于近日颁发了功勋企业和功勋人物荣誉证书,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所属的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简称资源所)郑绵平院士、王弭力研究员和刘成林研究员,以其几十年如一日的开展钾盐钾肥的调查评价和综合利用工作,为我国钾盐钾肥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获评钾盐钾肥工业功勋人物。

    资源所建所60多年来,以郑绵平院士、王弥力研究员为代表的科研团队,长期致力于钾盐的理论研究和调查评价工作,创建了陆相成钾、海相成锂等一批新的钾盐成矿理论,指导战略性矿产资源勘查,实现找矿重大突破。先后发现青海察尔汗和新疆罗布泊钾盐、西藏扎布耶锂矿等一批大型-超大型钾盐矿床,助推了察尔汗、罗布泊等一批国家级大型资源基地建设,为保障国家矿产资源安全作出重要贡献。

    新时期,资源所正在积极组织科研团队开展柴达木盆地油田卤水锂钾和青藏高原盐湖锂钾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研发、川东北深层卤水锂资源调查评价、云南思茅盆地和罗布泊深部钾盐调查评价等工作,进一步夯实资源量,创新资源利用新技术,为新时期国家战略性矿产资源安全作出新贡献。

     

     

    获奖证书

    颁奖现场

    资源所三人获“中国钾盐钾肥功勋人物”称号

    2020年5月25日,在当地政府的支持和协调下,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所属的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简称“资源所”)“思茅盆地中生代海相钾盐资源调查评价”项目组克服疫情期间复杂的外部环境,走进云南省普洱市宝藏镇中学,为初一年级学生带去一场科普盛宴。

    宋高博士用生动的语言向学生们介绍了地球上生命演化的历程,告诉大家地球上的生命是从哪里来的,是怎样慢慢进化到现在的面貌的,不同的地质历史时期都有哪些特定的生物组合。通过介绍生物繁盛或灭亡与地球环境变化之间的紧密联系,呼吁同学们保护环境,爱护地球。

    项目负责人苗忠英博士介绍了《思茅盆地中生代海相钾盐资源调查评价》项目的基本情况,同时结合宋高博士讲座,告诉大家钾盐是什么、钾盐有什么用、地球上的生命演化怎样帮助科学家寻找钾盐。最后告诉大家宝藏镇赋存有我国唯一的固体钾盐矿床,钾盐是另一类宝藏,与镇名“宝藏”非常匹配。

    讲座结束时,老师和同学们为宋高博士的精彩讲解报以长时间热烈的掌声,感叹时间过得太快,对地球上生命演化知识的了解还意犹未尽。学校主管教学副校长希望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项目组能举办更多的科普活动,这样不仅能开拓大山深处同学们的认知与眼界,还能激发同学们对大山外面世界的兴趣、提高同学们学习的动力。

    本次科普活动不仅使广大青少年和社会公众增强了对地质工作的认知,加深了他们对爱护地球、保护土地、促进生态文明、共建美丽中国的理解,同时使当地群众更多地了解地质工作的内容和意义,对项目在当地的顺利开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宋高博士在给同学们讲解地球与生物的演化 

    科普讲座的课堂

    地学科普进校园 揭开地球与生物演化的奥秘

    2020年春末夏初,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所属的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简称“资源所”)思茅盆地中生代海相钾盐资源调查评价项目组,按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和资源所党委统一部署,在全力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积极与云南省当地政府沟通协调,了解当地疫情动态及复工要求,办理复工复产手续。5月中旬项目组成员顺利进驻工作区,正式全面开展野外工作。

    野外工作重点地区江城县地处三国交界处,防疫形势复杂,防控措施严格,在进入江城县之前途经边境检查站,经历各项检查、提供多种证明文件,历时3个多小时才顺利过关。

    野外工作期间,当地气温超高、紫外线超强、蚊虫超多且毒性超大、餐饮极其不便,项目组克服了各种困难,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连续测量勐野井组剖面1740米,采集样品17件。为深入认识钾盐矿床赋存层位的地质特征打下基础,为锻炼团队野外工作能力提供了机会,为培养年青的钾盐调查专家提供了条件。

    下一步,项目组将继续认真落实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和资源所党委的工作要求,坚持疫情防控和项目推进两手抓、两手硬,高效优质完成项目工作任务,争取发现新的钾盐矿层,为祖国边疆的繁荣昌盛添砖加瓦、为地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提供坚实的依靠。

    勐野井组剖面测量的第一皮尺,起点在良马河村

    地层出露差,钻草丛刨出新鲜面

    找个阴凉处,简单吃口午饭

    思茅盆地钾盐项目组全面开展野外工作

     

    郑绵平:盐湖学与矿床学家(1934年11月17日生于福建漳州)

    195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质系。19955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矿床研究所研究员。

    致力于盐类矿产地质和盐湖综合资源及热水矿产研究近50年,对我国各类盐湖区和盐类矿产地,特别是青藏高原盐湖进行了系统的创新性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他参与发现、评价了青海察尔汗盐湖钾盐矿床,建立了陆相成钾理论;他三次率队赴罗布泊考察,发现了卤水含钾达到工业品位,并首次发现钾盐矿物;他为了开发扎布耶盐湖,研究了适用于青藏高原特殊地理环境的“太阳池”和淡水浸取法选矿的独特技术,为扎布耶提锂项目提供了主要技术支撑。他曾先后荣获李四光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

    附件《院士传记》之郑绵平

     

    郑绵平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提出建设“一带一路”的倡议,强调相关各国要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赋予古老丝绸之路以崭新的时代内涵。为了助力“一带一路”倡议,培养年轻地质科技人才,近日,在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科技部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专项和国家海洋局项目的资助下,地调局资源所王宗起研究员和赵元艺研究员在《地质通报》2017年第1期组织出版了 “一带一路”矿产地质专辑,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一带一路”矿产地质的专辑。

    最初,“一带一路”包括亚洲大部分、东欧、北非等区域,包括中国在内,共65个国家,可称为狭义的“一带一路”。但是随着“一带一路”倡议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非洲和南美洲的多数国家也积极加入其中,导致“一带一路”国家已超过65个,范围扩大后可称为广义“一带一路”。由以往掌握的情况可以看出,广义的“一带一路”国家的铀、铜、铝、铅、锌、镍、铁等大宗能源与重要矿产资源十分丰富,三稀等新兴工业矿产也有较大潜力。

    无论狭义还是广义的“一带一路”国家,都与中国矿产资源具有较好的互补性。目前大部分国家与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偏低,但不久的将来会陆续迎来工业化时期,工业化时期将需要大量的矿产品。因此,这些区域也将成为中国矿产勘查与开发优质产能合作的重要目标地区。总体看来,“一带一路”沿线多数国家和地区矿产地质工作程度低,成矿条件好,找矿潜力巨大,与中国长期有睦邻友好关系,矿业勘查开发合作基础良好。为此,本次以综合研究为主要手段,组织出版了“一带一路”矿产地质专辑共11篇论文约30万字,内容可概括为3个方面:

    首先是广义的 “一带一路”范围内铜、金矿床成矿规律、典型矿床研究进展的总结,重点是环太平洋成矿域和与碱性岩有关的矿床。第二是狭义的 “一带一路”范围内矿产的分布规律、找矿潜力及典型矿床的研究进展的总结,包括:(1)大型超大型金矿床地质背景与成矿作用;(2)重要非金属(钾盐与硼矿)、能源金属(铀矿和锂矿)矿产的分布规律与开发技术;(3)“中新”经济走廊的地质矿产特征与找矿潜力及“东南亚”地区的成矿规律;(4)重要国家典型矿床(蒙古国欧玉陶勒盖铜金矿床、博洛金矿床、哈萨克斯坦日良钾盐矿床)研究进展。第三是中国企业在 “一带”范围矿产勘查开发建议。

    本专辑对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在地质矿产领域落地以及中国矿业企业“走出去”有巨大的帮助!

       

    资源所组织出版“一带一路”矿产地质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