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17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2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1月16日,辽宁省国土厅马原副厅长带领地环处、地勘处、辽宁省地质矿产调查院一行9人到地调局沈阳地调中心,就联合开展沈抚新区城市地质调查工作,合力推进沈抚新区规划建设进行对接。

    辽宁国土厅马原副厅长首先介绍了辽宁省委、省政府对沈抚新区城市发展规划的批示和关于沈抚新区建设国土资源管理改革创新试验区的有关情况,以及沈抚新区上升为振兴东北国家“一带五基地”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和意义。希望依托中国地质调查局技术和项目平台,辽宁国土厅配套项目资金,在沈抚新区开展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工作,为沈抚新区规划、建设、管理、运行提供全过程服务保障。

    沈阳地调中心主任李志忠表示,沈阳地调中心坚决贯彻落实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按照辽宁省委、省政府和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重大决策部署,围绕沈抚新区城市发展规划和地方政府服务需求,组织精兵强将,精心谋划,开展好沈抚新区城市地质调查工作,发挥沈阳中心科技创新优势,加快推进省部合作协议等事项,全力支持沈抚新区城市发展建设工作。

    会议就沈抚新区城市地质调查的工作思路、总体目标、项目成果等方面内容以及资金配套、构建地方政府主导的多方协调联动机制等多个事项达成一致意见。

    沈阳地调中心相关领导、科技处、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室等部门相关同志参加了会议。

     

    辽宁省国土厅一行到沈阳地调中心对接沈抚新区城市地...

    8月30日上午,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成员,中国地质科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王小烈率队到天津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就2016中国国际矿业大会有关事项进行了沟通与交流。

    局科外部就局参加2016中国国际矿业大会筹备情况及后续需要天津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协调事宜进行了汇报。双方针对局提出的相关问题和需要协商的事宜进行了深入交流。在举办高层论坛、组织参会、接待安排、展台设计等方面达成一致意见。

    最后,王小烈对天津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中国国际矿业大会组委会8年来对中国地质调查局工作给予的支持表示感谢,并协调做好矿业大会组委会希望局给予的支持。同时,强调通过双方对接,进一步细化矿业大会期间论坛和布展等相关活动,争取达到最佳参会效果。

    局办公室、科外部和地科院、发展研究中心、天津地调中心等部室负责人及相关直属单位代表参加会见。

     

     

     

     

    王小烈一行赴天津对接2016中国国际矿业大会

    应芬兰地质调查局邀请, 6月28日至30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成员、总工程师,中国地质科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严光生率团访问芬兰,与芬兰地调局副局长佩卡∙努米举行会谈,听取芬兰地质学家专题报告,考察赫尔辛基市区地下工程。

    与佩卡•努米会谈期间,双方就深入推动两局务实合作达成一致意见,并续签了地学方面谅解备忘录。在专题研讨中,我方人员介绍了中国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现状和城市地质调查计划,芬兰地调局相关专家就地下矿藏基岩建模、高放射性核废料储存基岩建模、浅层地热资源评价和城市地球化学调查等方面作了专题报告,双方专家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为确定后续合作奠定了基础。

    在芬兰地调局专家的陪同下,严光生考察了赫尔辛基地下污水处理厂、市中心燃煤发电厂的地下储煤场和城市地下公交枢纽等闻名世界的地下工程,学习了解赫尔辛基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的经典案例。

    局科外部、南京中心、物化探所和地科院相关同志陪同出访。

    与芬兰地调局副局长续签两国地学方面谅解备忘录

     

    严光生率团访问芬兰地调局

    近日,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地质志》编写专家组到“国土资源部沉积盆地与油气资源重点实验室”就《中国石油地质志》之《青藏油气篇》的编写相关事宜与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相关人员开展了讨论。通过讨论,双方就编写大致提纲达成一致意见:由地调局成都地调中心牵头,负责《中国石油地质志》之《青藏油气篇》的编写工作。《青藏油气篇》将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为概论,中篇为羌塘盆地,下篇为其它盆地。会议就各篇各章节的大致内容及相关责任人做了大致部署。

    会上,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专家组对成都地调中心在羌塘盆地开展的20多年的油气调查工作表示充分肯定,并表示成都地调中心是《中国石油地质志》之《青藏油气篇》的首选单位。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相关领导对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的信任及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通过油气资源调查项目等工作中获得成都地调中心的支持表示衷心感谢,并表示能参与《中国石油地质志》之《青藏油气篇》的编写工作是重点实验室每个参与编写工作者的荣耀,也是中国地质调查局赋予的光荣任务,一定按照“志”的编写要求,实事求是反映客观油气地质实际,并务必将编写工作落到实处。

    会议现场

    国土资源部沉积盆地与油气资源重点实验室主编《中国...

    6月22-23日,为加快推进地质调查重大项目野外营地标准化建设试点工作,促进重大项目找矿突破,地调局武汉地调中心调研组赴湖北省宜昌市龙泉镇“宜昌斜坡区页岩气有利区战略调查项目”鄂宜页2井现场,开展野外营地标准化建设综合调研。

    在鄂宜页2井施工现场,调研组向项目组和施工单位介绍了中国地质调查局推进野外营地标准化建设有关文件精神和营地标准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实地考察过程中,调研组与项目组就野外营地选址、营地规划、营地选型布局、标准营地集装箱数量及集装箱功能等进行了充分讨论。为满足项目组野外工作的实际需求,初步确定营地位置距井场以西约100米、占地为13米×20米,配备标准集装箱5个。其中包括2个住宿集装箱,1个实验集装箱、1个厨房盥洗室集装箱和1个办公集装箱,各功能集装箱摆放成“门”字型结构,四周设置金属围栏。此次调研还就营地供水供电和安全防护与鄂宜页2井施工方进行了沟通,并达成一致意见。

    6月26日,根据调研情况,武汉地调中心完成了野外营地集装箱式营地规划和立体设计;6月27日,发布野外集装箱式标准化营地系统采购项目询价公告; 7月7日完成了野外集装箱式标准化营地系统询价优选,确定了供应商。上述工作为8月初完成重大项目野外营建设试点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实地调研

    拟建野外营地模拟效果图 

     
    武汉地调中心开展重大项目野外营地建设试点实地调研

    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和河南地调院承担的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简称郑州航空港区)双鹤湖片区海绵城市建设地质适宜性评价成果获得郑州航空港区管委会的高度好评。

    在郑州航空港区双鹤湖片区海绵城市建设地质适宜性评价成果交接暨地质调查服务供需见面座谈会上,郑州航空港区管委会对提交的成果资料进行了审核,认为该成果为郑州航空港双鹤湖片区海绵城市规划与建设提供了详实的基础地质资料、可靠的地质参数、科学的评价分析以及有针对性的地学建议,并对航空港区海绵城市规划与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与会人员还就郑州航空港经济建设地质保障需求,海绵城市、地下空间建设规划及地热等清洁能源的开发规划等进行了座谈,并对下一步双方以规划理念加地质元素的合作达成一致意见。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是我国首个也是唯一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航空港经济发展先行区。规划建设郑州航空港区既是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的需要,又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建设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的需要。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关于郑州航空港区建设的重要指示,根据郑州航空港区管委会要求,地调局天津地调中心在2016年地质调查计划中部署了郑州航空港区海绵城市建设地质适宜性评价工作。

    地调局天津地调中心、河南地调院、郑州航空港区规划、市政、城建、环保、国土、发改委等单位和部门参加座谈。  

    99999

    双方交接成果报告

    88888

    双方商谈下一步合作内容

    郑州航空港区双鹤湖片区海绵城市建设地质适宜性评价...

    2016519-20日,地调局地学文献中心学科服务小组在文献中心副主任单昌昊的带领下赴贵州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贵州省地矿局115地质队、贵州省地质资料馆开展学科调研与服务,本次服务主要面向科研机构、基层一线地勘单位提供分类化、专业化、细致化的学科咨询服务,同时积极了解对方文献资源需求,双方确定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合作意向,以共同发挥文献资源知识属性的作用。

    2016年,地学文献中心领导班子要求学科服务工作要以地质调查工作迫切需求为服务导向,以促进地质调查工作为服务目标,不断创新学科服务模式。因此,针对工作性质不同及优势资源各有所长的单位,此次学科服务小组推行精准化的学科服务。在做好基础学科资源介绍和服务的基础上,调研组与贵州大学资环学院就外文地学数字资源、珍本地学资料的使用以及硕博士论文资源共享等达成一致意见;对贵州省115地质队就一线员工野外工作的地学需求及使用方法进行了详细指导,并针对地质队关于地质项目报告、地质工作相关标准规范等需求明确进一步的服务方向;与贵州省地质资料馆确立了共建共享合作意向。

    调研单位的领导、专家及科研人员对地学文献中心的主动服务表示高度赞许,希望能够进一步加强合作,充分发挥地学文献中心的资源优势,以更便捷的方式服务一线地质工作者和科研人员,有力促进基层地质工作和地学研究。

     

    在贵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学科服务现场

     

    在贵州省地矿局115地质队学科服务现场

     

    在贵州省地质资料馆学科服务现场

    地调局文献中心赴贵州开展学科调研服务


      受寿嘉华副部长委托,现在我对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与河南省人民政府合作开展的《河南省黄淮平原经济区农业地质调查》项目情况作一个简要介绍。

      新中国成立以来,地质工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起了非常重要的基础保障作用。无论在基础地质调查、矿产资源勘查,还是在水文地质调查、环境地质调查、工程地质调查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重要成就,河南的同志们十分熟悉:驰名中外的栾川钼矿、小秦岭金矿,以及煤、铝、石油、非金属等矿产的勘查开发,无不凝结着广大地质工作者的心血和汗水。世界进入二十一世纪前后,我国经济、社会和科技等同样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经济和社会发展从各个方面向地质工作提出了新的需求,迫切要求地质工作拓展服务方向,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更加紧密结合,更加积极主动地提供多元化、多目标和全方位服务。《河南省黄淮平原经济区农业地质调查》正是推进地质工作根本转变实施的重大项目之一,是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与河南省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工作重点放在农村的重要举措。

      黄淮平原经济区是河南省重要的农业经济区和农产品出口基地,省委、省政府重点规划发展的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正处于这一地区的中心位置。《河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规划纲要》确定的农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农业结构和布局,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外向型农业,引导优势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建设全国重要的优质专用小麦等农产品生产、加工、出口基地,实施中原城市群带动战略。通过开展《河南省黄淮平原经济区农业地质调查》项目,采用我国先进的勘查地球化学理论和技术,提供高质量的丰富的地球化学信息,对于农业合理布局与结构调整,建立优质安全农业生产基地,扩大创汇型绿色农业产业,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顺利启动《河南省黄淮平原经济区农业地质调查》项目,国土资源部和河南省人民政府多次交换意见。2002年8月,河南省地质调查院先后组织技术人员赴浙江、江苏、湖南等地学习与考察,向中国地质调查局提出了《河南省黄淮海平原生态地球化学调查》及其子课题立项报告。8月20日,省国土资源厅、省地矿局领导专门向张洪华副省长作了汇报。8月31日,张洪华副省长在参加河南省地质调查院《走进雅鲁藏布大峡谷》画册首发式上,同中国地质调查局有关领导就合作开展河南省多目标生态地球化学调查事宜进行了沟通交流。9月5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向国土资源部发出《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合作开展河南省黄淮海平原生态地球化学调查的函》。9月20日,张洪华副省长赴北京与寿嘉华副部长就项目合作事宜进行会商,并达成一致意见。寿部长表示原则同意,积极支持,2003年决定首先启动《河南省伊洛河流域生态地球化学调查》项目,拉开了试点的序幕。同年7月,经研究确定总项目名称为《河南省黄淮平原经济区农业地质调查》,由河南省地质调查院着手编制项目可行性论证报告。9月12日,河南省人民政府李新民副省长和省政府有关部门领导,专门听取了省地矿局、省地调院有关项目进展情况汇报。9月19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向国土资源部发出《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合作开展河南省黄淮平原经济区农业地质调查项目的函》,初步确定了项目盘子,并确定双方各自承担项目总经费的50%,确定项目由河南省地质调查院具体负责实施。9月22日,省国土资源厅、省地矿局领导在北京向寿嘉华副部长及张洪涛副局长汇报项目准备情况,寿部长表示将尽快赴河南与省政府签署项目《合作协议书》。10月18日,中国地质调查局与河南省国土资源厅、河南省地矿局共同组织省内外有关地质学、地球化学、农学及环境学等方面专家,在郑州通过对《河南省黄淮平原经济区农业地质调查可行性论证报告》评审。

      为保证项目顺利实施,双方制定了项目保证措施,成立了李新民副省长为组长,中国地质调查局、河南省计委、财政厅、国土资源厅、农业厅、环保局、地矿局、农科院等部门负责人参加的项目领导小组,统一协调各方面的工作;并成立由各方面高级专家组成的项目专家指导组,实行全方位开放式的新型运行模式,联合省内外科研院校一流科学技术人才共同攻关;河南省地质调查院已经组织一批高素质精兵强将,并拟定了测试、质量管理等一系列技术措施,确保各方面、各环节工作顺利开展。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隆重的项目签字仪式,表明《河南省黄淮平原经济区农业地质调查》项目正式实施,河南省人民政府和国土资源部的项目合作将以此为标志揭开新的篇章。

    河南地质调查院供稿


    张洪涛副局长在签字仪式上发言

     

    张洪涛在河南省农业地质调查项目签字仪式上的讲话

    12月9日,湖南省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调查所(简称“物化所”)主要领导一行9人到中国地质调查局长沙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简称“长沙中心”)开展座谈交流。

    会上,双方围绕建设洞庭湖区高质量“鱼米之乡”建议报告进行交流研讨,并达成一致意见:一是要突出建议报告的重大意义,坚持需求导向和目标导向;二是要突出洞庭湖区土地资源优势和特色,结合地质成因机理,做好土地资源现状划定分区;三是要突出洞庭湖区重点生态功能区定位,以环境改良为抓手,做好富硒、富锗等特色土地资源保护利用;四是要突出部、省合作机制,明确下步工作计划和需要政府部门解决的重难点问题。

    此次座谈交流是长沙中心聚焦国家重大需求,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举措和实际行动,彰显了“想事、谋事、干事”的主动作为精神。下一步,长沙中心将联合物化所加快向湖南省委省政府提交一份高质量建议报告,推进建设洞庭湖区高质量“鱼米之乡”落实见效。

    长沙中心班子成员、有关科室负责同志参加会议,其间,物化所一行参观了长沙中心史馆。

    座谈现场

     

    参观长沙中心史馆

    长沙中心与湖南省物化所围绕建设洞庭湖区高质量“鱼...

    “我们这个‘皇硒菜’,可以生吃、凉拌,也可以炒鸡蛋、包饺子,非常亚克西……”仲夏时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三十三团(以下简称“三十三团”)棉农阿迪力·哈合提夫妇正操着浓郁的“疆普”,在自家盐碱地头利用短视屏直播带货。虽然直播技巧略显生疏,但他们手中的“碱地珍品”却引来不少网友关注。

    他们种的“皇硒菜”,学名是盐地碱蓬,幼苗可做菜,种子可榨油,有极高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保健价值。最早将“皇硒菜”大规模引进该团的是中国地质调查局乌鲁木齐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当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改良修复这里的盐渍化土壤。今年初,该中心再度与三十三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通过惠农联商、助民资政、科研攻关等一系列举措,进一步汇聚修复治理保护合力,探索推进乡村振兴新模式。

    惠农——修复利用盐碱地,量产创收

    2019年,中国地调局乌鲁木齐中心“南疆地区盐渍化区生态地质调查”项目组进驻三十三团,率先在塔里木盆地实施盐渍土改良应用示范工程。2020年,项目组实施“盐土咸灌”,成功在盐碱地上种出盐生植物。实验发现,这些植物能对盐碱土壤起到积极的修复作用,有利于自然生态环境的恢复,而且成本低、来源广,不会造成二次污染。更重要的是,种植盐生植物不占用现有耕地,节约农业灌溉淡水,还能防风固沙。同时,盐生植物的经济价值可观,这让南疆塔里木盆地深处燃起了复垦复绿的希望。

    盐碱地竟能种出“宝贝”?这在过去是想都不敢想的。2021年,三十三团加大对项目组的支持力度,无偿提供500亩盐碱地及相应的基础设施,与中国地调局乌鲁木齐中心共同建设“盐渍化区生态修复治理示范园区”。项目组从新疆盐生植物数据库中优选了32个物种进行种植,进一步筛选出耐盐碱、聚盐分、生长快、生物量高、有潜在经济价值、能适应当地环境的物种,提高生态修复产品的多样性。

    当地百姓看到实验结果后,主动要求尝试种植盐地碱蓬。项目组便免费为他们提供种子,手把手教技术。(三月种、四月出、五月长、六月摘、七月采、八月收。)盐地碱蓬周期短、见效快,并且种植周期与棉花、香梨等不冲突,不仅增加了当地可利用耕地,还提高了棉农、果农们额外创收的积极性。

    现场指导

    推广——将“皇硒菜”推向餐桌,树立品牌

    研究发现,盐地碱蓬的茎叶和种籽营养成分完整齐全,成熟收割后可做青贮饲料,深加工后还可提取植物盐,是货真价实的“碱地珍品”。如何把它带出沙漠,最大限度发挥其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这是当地政府和百姓最关注的。

    政府有需要,群众有热情,项目组就义无反顾。他们积极与三十三团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对接协调,通过政府牵线,顺利与当地农业合作社达成协议:5月中旬起,项目组从500亩示范园区内精选10亩盐地碱蓬,每日采摘新鲜茎叶,经过简单整理后交给农业合作社;农业合作社负责在当地免费推广。经过不到半个月的努力,盐地碱蓬就赢得了好的口碑,甚至名声远扬,传到了库尔勒、乌鲁木齐等城市。

    看到盐地碱蓬的美好前景,三十三团绿水青山农业合作社主动邀请中国地调局乌鲁木齐中心以技术股方式加入合作社,共同开展产学研合作,并注册“皇硒菜”商标,强化三十三团原产地专利保护,努力打造特色有机蔬菜品牌,使其成为新疆兵团农产品中的佼佼者。

    项目负责人蒋磊在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正值盐地碱蓬生长中期,茎叶嫩绿,最适合大面积采摘,平均下来亩产可达300公斤,净利润2000元。”经过人工采摘、包装检疫、冷藏运输,不到12小时,“皇硒菜”就能出现在百姓的餐桌上。此外,项目组还利用业余时间指导当地百姓开展网络直销,日销量可上百公斤。

    “皇硒菜”种植 王志 何亮 摄

    科研——瞄准盐生卤虫培育,拓展新路

    “皇硒菜”的种植成功,让中国地调局乌鲁木齐中心更加坚定运用科学技术改良生态环境、助力经济发展的信心。项目组一边种好盐生植物,一边把目光瞄准了盐生卤虫——丰年虫。卤虫是一种重要的饵料生物和良好的实验动物材料,十分受水产养殖从业者的青睐。

    今年4月,该中心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签订“荒漠藻类培养及卤水养殖在南疆生态脆弱区应用示范”合作协议。双方计划利用半年时间,在示范园区的每条人工排碱沟(共计约150平方米)里养殖卤虫及藻类。

    为了能让卤虫顺利在三十三团的盐碱水中安家,项目组进行了大量科学实验。负责该实验的崔丽洋,每天要在8平方米的人工养殖实验池观察守望10个小时以上。从他案头堆叠的实验记录表上,就能看出过程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据他介绍,卤虫卵为休眠卵,需经过外界刺激后才会活化,再孵化成无节幼虫,其中最重要的因子是盐度和温度。项目组采用粗盐配制成2%~3%盐度的人工海水与当地大于5%盐度的地下咸水进行对比试验,探索当地盐碱水卤虫养殖新方法。

    幼虫孵化后,项目组要每日监测矿化度及水温变化,上下幅度不超过0.5%,每日投喂项目组培植的成熟小球藻2~3次;一周后,幼虫生长至2~3毫米,出现第一次蜕皮现象,持续时长5~12小时不等;20天后,生长至5~8毫米,开始第一次交配产卵……这些细微的观察,让项目组获得了该地区盐碱水养殖卤虫的宝贵资料。

    “根据实验效果,预期卤虫养殖每亩可产成虫10~15千克、干虫卵2~3千克,经济价值可达8000~10000元,不仅能实现当地农排碱水的开发利用,也能助力渔业养殖产业增收增产。”崔丽洋自豪地说。

    据悉,中国地调局乌鲁木齐中心将加强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科研合作,力争在年底前筛选出适宜塔里木河下游盐碱地改良应用的成熟藻类1种,建立盐渍化藻类修复示范田1处,培养塔里木河下游原生盐渍化藻类2种,建立卤虫养殖示范样地1处,并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塔里木河下游卤虫养殖技术手册。

    转化——打造农业科普基地,绿色发展

    旅游业是我国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发展最快的新兴产业之一。在中国地调局乌鲁木齐中心与三十三团签订的合作协议中,双方就“走生态之路,兴乡村旅游,助乡村振兴”达成一致意见。

    3月初,项目组一出队到达三十三团,该团就派出相关部门对接规划生态旅游事宜。经过实地踏勘、征求意见、交流讨论,双方最终确定了以“盐渍化区生态修复治理示范区”为依托,建立“沙漠农业科普基地”,进而共同推进申请国家级地质公园的规划目标。

    为了积极响应政府规划,项目组第一时间将2年来的地质调查数据无偿贡献出来,并将编制的塔里木河下游生态功能分区图无偿提供给三十三团,为国土空间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4月初,项目组结合立项以来对塔里木灌区中部地貌类型、植被分布、包气带岩性结构以及盐渍化的发育程度、变化规律的研究,进一步分析了土壤盐渍化的诱发因素及主控因子,为三十三团建立了典型农田土壤盐渍化灾害预警模型。5月初,项目组采用层次分析-模糊数学法,构建了盐渍化区生态地质脆弱性评价模型,编制了三十三团生态地质脆弱性评价图,为当地开展生态保护修复提供了参考。

    “通过两年多的工作,我们基本摸清了三十三团自然资源家底,并通过盐生植物筛选,建成了集植物多样性科普和生态修复体验于一体的盐生植物园和观测基地。”项目组负责人蒋磊说。

    据悉,三十三团现有葫芦岛、清水湾、阿拉峡海子等旅游景区及千年胡杨等旅游景点。“下一步,我们将借助中国地调局乌鲁木齐中心的技术优势和科研成果,积极打造国家级乌鲁克沙漠公园,大力发展沙漠经济、盐碱经济,让广大百姓切实享受到生态修复治理带来的红利。”三十三团政委杨淼森介绍说。

    仲夏时节,置身南疆腹地的三十三团,站在高处眺望,远景是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广袤荒凉,中景是棉田油绿与碱地苍白的撞色,近景是一垄垄“皇硒菜”遍布在沙漠盐碱地的田园嫩绿。这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无不辉映着生态文明建设焕发的生机和活力。

    “质”地有“生”

    2019年8月20日,湖北省地质局熊保成总工程师一行8人到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开展调研。物化探所主要负责人及有关专家、部门负责人参加了座谈会。 

    座谈会上,物化探所介绍了所的基本情况、地调科研成果、物化探装备研制情况和以往取得的代表性成果等。湖北省地质局介绍了湖北局基本情况、机构组成、业务领域与能力。双方交流了物化探技术发展与应用领域拓展方向,科技创新发展方向及地质转型发展等相关工作。双方达成一致意见,表示今后将加强沟通交流、需求对接与业务合作,尤其是在土地质量调查、城市空间探测、深部探测、境外调查项目以及共同申报国家科技项目等方面加强合作。

    来访期间,调研组一行参观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尺度地球化学国际研究中心和国家现代地质勘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展室。

    物化探所迎接湖北省地质局专家调研

    6月11日-14日,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地震科学中心Walter Mooney教授应邀到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所开展合作交流。在为期3天的来访过程中,Mooney教授与青岛海洋所研究人员进行了充分沟通和交流。

    根据2017年签署的《中国东部与美国西部伸展构造对比研究》项目合作协议的内容和要求,双方通报了近半年来各自研究工作的进展和现状,并就下一步合作研究工作达成一致意见。双方将继续贯彻落实中美两国地质调查局长会谈的精神,继续开展两国地质调查局在海洋地学领域更加深入的科技合作,以海洋基础地质调查工程为依托,在项目合作协议的框架内,系统收集整理岩石圈分层、速度、密度等资料,进行全球岩石圈精细结构特征的研究。

    来访期间,Mooney教授作了Lithospheric structure of the western USA and south China的主题报告,系统讲解了美国西部伸展构造的发育特征、演化过程和形成机制,为我国东部海域伸展构造的研究提供了对比。青岛海洋所海洋基础地质调查工程相关人员介绍了中国东部海域构造地质研究的最新成果。双方就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研究计划进行了探讨,同时对青年科研人员进行了指导。在青岛期间,Mooney教授还为青岛市第39中学的师生作了“地震与火山活动”相关的科普报告,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据悉,Walter Mooney教授是享有国际盛誉的地球物理学家,欧洲科学院院士,多所国际知名大学的客座教授。其主要研究方向为地震层析成像和地球深部构造,对全球地壳和岩石圈地幔结构及演化做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同时也致力于地震和海啸的减灾工作,是USGS主导的“印度洋海啸预警系统”项目负责人。2017年4月被青岛海洋所聘为客座研究员,目前是中美合作项目的美方负责人。

    美国地质调查局地震科学中心Walter Mooney教授访问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