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6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7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20171128日,为响应中国地质调查局关于加强科普宣传的号召,地调局沈阳地调中心“松辽外围南部盆地群油气基础地质调查”“朝阳-商都地区中-古生界油气战略选区调查”项目组,来到辽宁省凌源市牛营子乡半里杖子村小学开展科普宣传活动。 

    沈阳地调中心“松辽盆地外围油气基础地质调查”工程从2015年开始实施,已在牛营子乡开展了三年油气基础地质调查工作,但当地村民尤其是中小学生对油气勘探领域科普知识普遍缺乏了解,针对这一问题,项目组走进校园开展了主题 “油气开采与钻探”和“地球起源”的宣传活动。 

    为达到最好的宣传效果,项目组做了充足的准备,不仅制作了精美的展板和宣传册,还自费为孩子们购买了文具作为活动纪念品。活动现场,项目组成员为老师和同学们发放了自制的宣传册,进行了主题科普演讲;在提问环节,项目组与师生互动频繁,现场气氛热烈,学生们关于油气勘探开采的问题层出不穷,表现出强烈兴趣,项目组成员一一进行了耐心解答;最后大家一起合影留念并为孩子们发放活动纪念品。 

    本次活动达到了预期目的,既宣传了中国地质调查局的公益地质事业,又为半里杖子小学的同学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地学课程,让孩子们了解了油气开采与钻探的过程和地球起源的相关知识,激发了孩子们对地球科学的热爱,为地质事业更加辉煌的未来播下了希望。 

    沈阳地调中心辽西油气项目组走进校园开展科普宣传活...

    在9月12日河北地质大学举办的信息交流会上,该校古生物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季强教授介绍了其在海德堡人类型化石研究方面取得的重大科学发现:我国首次发现了似海德堡人古人类头颅化石。

    化石发现地哈尔滨东江桥

    经季强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倪喜军研究员初步鉴定,此化石特征明显:眉骨宽厚,头盖骨长圆形,眼眶孔很大,吻部稍微前突,应为似海德堡人头颅化石,推测年龄为20万年至40万年或更早。据介绍,该化石于1933年由一名在哈尔滨市松花江修建桥梁的劳工发现并保存。今年5月,这名劳工的后代将化石捐赠给了河北地质大学,并作为固定资产永久收藏于该校的地球科学博物馆。

    国际科学界普遍认为,人与猿的分异大约在距今700万年前后,人类最早起源于非洲;但也有少数学者认为人类的起源中心不止一个。在欧亚大陆发现的古人类大约有4大类:直立人、海德堡人、尼安德特人和智人。西方学者认为,直立人是第一批走出非洲的人,然后再扩散到欧洲和亚洲。非洲出现的海德堡人距今约30万年-12.5万年;欧洲发现的海德堡人距今约60万年-20万年。亚洲先后也发现了一些具有与海德堡人特征相似的古人类化石,但由于化石保存不好,始终没有定论。西方学者一般认为,亚洲还没有发现过真正的海德堡人类型的化石。

     

    本次发现的化石照片和海德堡人复原图

    “目前,学界普遍认为,海德堡人是智人、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的共同祖先,在研究现代人起源问题上具有极其重要的科学价值。”季强表示,在哈尔滨发现的似海德堡人头颅化石不仅是中国的首次发现,而且也是亚洲的首次发现,其不仅为研究现代人起源提供了新的化石证据,也为重新认识人类发展历史和演化模式开辟了新的途径。“现在,有必要对以往提出的多中心起源的观点与人类三次走出非洲的‘老根发新枝’的演化模式重新进行评价和思考。”

    河北地质大学校长王凤鸣表示,作为新中国最早建立的地质院校之一,古生物学与地层学一直是河北地质大学的传统优势学科,学校很早就开展了该领域的研究并获得了重大的科学发现。“本次发布的这一突破性发现在古生物、古人类研究领域意义重大,能够为相关的科学研究提供有力的佐证和素材,也很可能刷新我们对人类起源和演进历史的已有认知。”

    海德堡人在人类进化史上具有桥梁作用

    据了解,下一步,季强、倪喜军等将组建科研团队对这一发现进行多学科综合研究,包括寻找产出该古人类化石的原始地点和地层层位,开展地层学、地质年代学、沉积学、古地磁学、古生物学、古气候学、古地理学、古人类学、人类发展史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廷栋、中国工程院院士毛景文,以及来自河北省地矿局、河北省科技厅、河北省文物局的有关领导专家,河北地质大学师生代表等参加了交流会。

     

    我国首次发现似海德堡人古人类头颅化石

     
    缪秉魁教授展示陨石。


     
    从不同角度拍摄的灶神星陨石。

      近日,我国学者最新研究发现,在中国第30次南极科学考察中,科考队员在南极格罗夫山地区发现的一块陨石为灶神星陨石,为我国开展灶神星的成分和形成研究、以及开展深空探测相关研究提供了充足的研究样品。

      除月岩外,陨石是人类获得的唯一地球外岩石样品,堪称“天外珍宝”。截至目前,我国共在南极格罗夫山地区发现12035块南极陨石,目前已完成分类2737块。

      灶神星是木星和火星之间的主小行星带的第4号小行星。一般认为它具有类似地球的核幔壳结构,是认识类地行星起源的理想研究对象,也是国际深空探测的重要目标之一。此前,我国曾在南极发现过2块仅数克重的灶神星陨石,编号分别为GRV99018和GRV051523,研究可用样品十分有限。

      据桂林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副院长缪秉魁教授近日在上海市曹杨中学做科普报告时介绍,在中国第30次南极科学考察中,科考队员在南极格罗夫山地区发现583块陨石。经过近一年努力,桂林理工大学对其中149块样品进行了分类研究和命名。其中,最大一块陨石达1300克,经检测为灶神星陨石,已按照国际惯例将其编号为GRV13001。

      “从外表看,这块灶神星陨石具有较完整的熔壳,熔壳深灰色,内部质地为灰白色。通过显微镜观察,该陨石具有角砾结构,角砾具有次辉绿结构,基质碎屑矿物组合和成分与角砾完全相同,属于玄武岩质陨石。”缪秉魁说,“这种岩质的陨石有来自火星、月球、和小行星三种可能。根据矿物成分和氧同位素分析,排除来自火星和月球的可能,应来自灶神星,为钙长辉长无球粒陨石,属于灶神星陨石。”

      据介绍,除灶神星陨石外,我国在南极格罗夫山地区收集的陨石种类还有珍贵的火星陨石、普通球粒陨石、常见碳质球粒陨石、铁陨石、石铁陨石以及包括橄辉无球粒陨石在内的原始无球粒陨石等,大部分特殊类型的陨石均有发现。不过,但到目前为止,格罗夫山地区尚未发现月球陨石。





    我国科学家发现珍贵灶神星陨石

    近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科普专家到青岛39中,为高一级部600余名学子呈送了一场题为:《天•地•人——气候、环境与新石器人类文明》的科普讲座。

    39中是中国海洋大学附属中学,历来重视海洋科学教育。青年科普专家刘锐博士借由山东省高考改革不再文理分科的新形势,谈到在当今知识体系之下,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有着越来越深入和广泛的交叉,引出讲座主题是“分析全新世古气候环境演化对早期人类文明特别是农业起源的影响”。内容涉及了地质地理、物化生以及考古历史等多学科交叉的科研思维;长江下游宁绍平原之上的河姆渡文明被誉为“中华文明之光”,兴于7000年前的东海海退,衰于5000年前的区域地貌破坏、全球性极端气候等。她的出现证明了稻作农业是东亚季风气候与新石器文明发达的良好耦合,也论证了气候环境与古文明序列的对应关系。刘博士还进一步引导同学们辩证思考,在高度发达的工业文明阶段,在新冠疫情肆虐的当下,“人类世”是否可以取代“全新世”成为新的地质年代?

    刘博士的报告得到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讲座中穿插设置了多个问题,AMS-14C定年中使用的放射性碳元素半衰期是多少?最早被人类驯化的动物是什么?同学们积极互动,并获得了精美的矿石奖品。本次科普进校园活动不仅向学生传达了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了解科学研究的思路,接收科学的思想。

     

    青岛海洋所组织专家走进青岛39中做科普讲座

    2021年7月6日,中国地质学会公布了全国首批地质文化村(镇)名单,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作为主要技术支撑单位、湖北省远安县人民政府申报的落星地质文化村名列其中。这不仅是湖北省唯一入选的地质文化村,同时也是全国目前仅有的8个三星级地质文化村之一。

    落星地质文化村总面积为10平方公里,位于远安县河口乡,距宜昌市区约100公里,该村夹持于呼北高速和在建的襄宜高速之间,省道S456贯穿其中,具有便捷的交通网络和作为宜昌后花园的区位优势。

    得益于丰富而独特的地质遗迹资源,尤其是武汉地调中心近年来取得的南漳-远安动物群重要科研成果,落星村成为全国首批地质文化村(镇)中唯一以“地质+自然教育”建设模式为特色的地质文化村,包含“沧海桑田之变”、“海生爬行动物之源”和“水汇伏河武陵峡”三个地质主题。“沧海桑田之变”见证了落星村远古时期由海洋向陆地转变;“海生爬行动物之源”呈现了追溯全球“海恐龙”起源的、精美保存的海生爬行动物化石;“水汇伏河武陵峡”完整展示了溶洞发育过程,素有“一峡连四洞,洞洞相连,各有其景”的美誉。

    落星地质文化村以“海恐龙”化石文化为主线,将独特的地质资源与人文资源有机融合,在远安县河口乡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宜昌地区重要地质遗迹保护与利用的又一成功案例。远安县政府已经将落星地质文化村的建设纳入全域乡村振兴规划,将在县城着力打造“三叠纪公园”,与落星地质文化村后续发展相呼应,打造远安县地质文化品牌,全力推进远安乡村振兴。

    武汉地调中心长期扎根远安县,不仅在“海恐龙”化石研究和地质遗迹保护工作中取得了重要成果,在远安县清洁能源勘探开发及地质灾害防治与预警等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为远安县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

    落星地质文化村自然风光一角

    落星地质文化村内岩溶地貌

    地质文化村内的“海恐龙”化石原位馆升级改造规划图

    武汉地调中心支撑湖北远安落星村获批全国地质文化村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朱茂炎领导的科研团队在澄江化石群中新发现了一种外形似虾但有五只眼睛的动物化石,并命名为“章氏麒麟虾”。科研人员认为,这种生活在5亿多年前的生物,兼具当时海洋巨型捕食动物“奇虾”和节肢动物如昆虫、虾、蟹的多种特征,是解开节肢动物起源之谜的过渡型物种,也为生物进化论再添实证。

    这一成果发表在北京时间5日出版的国际学术期刊《自然》上。

    论文的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黄迪颖介绍,早在达尔文时期,古生物学家们就发现,在距今5亿多年前的寒武纪,突然出现了诸多复杂多样的生命。这一里程碑式的重大生命演化事件被称为“寒武纪大爆发”。因为缺乏连续的化石证据,“寒武纪大爆发”的原因一直困扰着科学家,甚至让进化论面临严重挑战。我国科学家1984年在云南发现的澄江化石群更将“达尔文的困惑”推向了顶点——澄江化石群中化石发现表明,包括脊椎动物在内,几乎所有现代动物门类在5.2亿年前都已经出现了。黄迪颖说:“想要破解‘寒武纪大爆发’之谜,我们就需要找到动物门类起源的过渡型祖先化石。”

    “麒麟虾”就是节肢动物的过渡型祖先化石。论文的第一作者、该所助理研究员曾晗介绍,从“寒武纪大爆发”开始,蝴蝶、螃蟹、蜈蚣、蜘蛛等节肢动物便是地球上最成功的动物之一,它们占据了当今动物界大约80%的物种多样性。澄江动物群中,多样性最高的也是节肢动物。

    “我们在澄江化石群发现了节肢动物更早的祖先、身长两米的巨型顶级捕食动物‘奇虾’,也发现了许多更靠近现代节肢动物的真节肢动物类型,但是它们之间有一个演化的‘空洞’,缺乏过渡类型的动物化石,因此在化石证据上无法建立起两者的演化关系。”曾晗说,此次发现的“麒麟虾”,身体具有明显的真节肢动物特征,例如硬化的表皮、愈合的头壳、多节的躯干和分节的腿肢。但它的头部却又嵌合了节肢动物祖先类型的形态构造,包括寒武纪怪物——奥帕宾海蝎特有的五只眼睛,以及奇虾的掠食性附肢。

    “我们认为,‘麒麟虾’组合了真节肢动物和节肢动物祖先类型的身体特征,是一种罕见的嵌合动物。”曾晗介绍,研究团队对“麒麟虾”化石进行了精细的比较解剖学研究,并结合其独特的嵌合形态和演化发育生物学分析,论证了奇虾和真节肢动物第一对附肢的同源性。结果表明,“麒麟虾”的演化位置处于奇虾和其他真节肢动物之间,位于真节肢动物的根部。

    朱茂炎说,“麒麟虾”代表了达尔文进化论预言的重要过渡化石,它架起了从奇虾演化到真节肢动物的中间桥梁,填补了节肢动物起源过程中关键的缺失环节,给生物进化论增添了一个强有力的化石证据。

    “麒麟虾”复原图 孙捷绘图

    章氏麒麟虾正模标本

     

    澄江化石群发现“麒麟虾”